摩天大楼
摩天大楼又称高楼、高层大楼,是指具有相当高度的大楼(大厦)型式高层建筑物。起初为10至20层的建筑,但是现在通常指超过50层的大厦。
截至2020年1月,世界上共有九个城市拥有100座以上的摩天大楼(以超过150公尺为限):香港(355)、深圳(289)、纽约(284)、杜拜(201)、上海(163)、东京(158)、芝加哥(127)、重庆(127)和广州(118)[1]。
定义
随着高层建筑在各地不同的发展,各地对摩天大楼的定义也略微不同。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CTBUH)认为,高度在300公尺以上的建筑称为超高层建筑。在日本,法规定义超过60公尺就属于超高层建筑;在美国,则普遍认为500英英尺(152公尺)以上的建筑为摩天大楼;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则规定:建筑高度超过100公尺时,不论住宅及公共建筑均为超高层建筑。
历史
直到19世纪,超过6层楼的建筑物仍相当罕见。人们不愿爬太多的阶梯,而水压式垂直电梯仅能提升约15公尺的高度。发达的钢铁技术、钢筋混凝土与抽水泵让建筑极高的大楼成为可能,那些极高的建筑物中有些超过300公尺高。实际上摩天大楼的发展,主要的因素源于电梯的发明。
摩天大楼首次兴起于19世纪末美国纽约市与芝加哥地价昂贵用地不足的区域。为了城市商业发展,增加更多营业面积而兴建摩天大楼。
1871年10月8日美国芝加哥发生大火,灾后重建时为了节约市中心用地,高层建筑应运而生。城市的重建计划广泛地采用新的建筑技术与新的建材,包含电梯的使用。随之诞生的密斯·凡德罗模式探讨了新技术在高层建筑上的应用,也探讨了高层建筑的造型问题。
威廉·勒巴隆·詹尼设计的芝加哥家庭保险大楼被世界公认为第一幢摩天建筑。这座10层楼的大楼建造于1884年至1885年,毁于1931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经济重心从欧洲移转至美国,至1929年经济大恐慌是美国建筑的繁荣期,摩天大楼也随着美国经济而快速发展。1931年,102层的帝国大厦于纽约落成,此后长达40年的时间帝国大厦雄踞世界第一高楼的地位,帝国大厦成为摩天大楼甚至是纽约的象征。
1974年芝加哥西尔斯大厦竣工,取代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双塔世界最高大楼的地位,也让世界第一的光荣重回芝加哥——这座被称为摩天大楼发源地的城市。近年来,亚洲新兴国家的经济实力逐渐擡头,超高摩天大楼的排行榜,也从原来的美洲独霸,转移到亚美争锋。香港在首栋摩天大楼(中环怡和大厦)在1973年落成后,随着经济在1960年代至1990年代高速发展,在中环、金钟及湾仔等商业区内陆续兴建了大量摩天大楼,使香港成为现时世界上拥有最大摩天大楼的城市[2]。1998年完工的吉隆坡双峰塔将原来世界第一高楼的头衔美洲大陆转移到亚洲。2004年底,台湾台北101大楼取代双峰塔成为2004年~2010年之世界最高楼。位于杜拜、2010年启用的哈利法塔,超越台北101大楼,成为目前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楼。
摩天大楼建筑技术
密斯·凡德罗模式
在摩天大楼中使用了钢骨结构或巨型钢混结构,并配合混凝土作楼板和加强耐度之用,把电梯槽放在摩天大楼中间。由于电梯槽需要一定厚度的混凝土墙作耐火度的保护,这样500mm左右厚的混凝土墙亦同样作为结构的主要部份,而柱便放在四周来支撑楼板。这一个模式在1948年发明之后,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密斯·凡德罗所设计的商业大楼主要都在芝加哥,因此芝加哥便亦因此成为摩天大楼发源地。不少摩天大楼,如香港的环球贸易广场及国际金融中心都应用这一模式。
调谐质块阻尼器主要是安放在建筑物的较高层位置,是钟摆形式运作。阻尼器本身是一个大约数百吨重的钢球,四边用弹簧连接。当建筑物受到外力作用,建筑物的摆动会将能量传到阻尼,令阻尼同时摆动。经过计算的阻尼会产生相反的摆动,而抵销或减缓建筑物本身的摆动。不少摩天大楼,如台北101、高雄85大楼、晓庐都应用这系统。
世界最高摩天大楼年表
| 建成年分 |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城市 | 状态 | 屋顶 | 尖顶 | 楼层 |
| 1885 | 家庭保险大楼 | Home Insurance Building | 芝加哥 | 已拆卸 | 180 英尺; 54.9 米 | - | 12 |
| 1890 | 世界大楼 | World Building | 纽约 | 已拆卸 | 309英尺; 94.2公尺 | 349英尺; 106.4公尺 | 20 |
| 1894 | 曼哈顿寿险大楼 | Manhattan Life Insurance | 纽约 | 已拆卸 | 348英尺; 106.1公尺 | - | 18 |
| 1899 | 柏路大楼 | Park Row Building | 纽约 | 尚存 | 391英尺; 119.2公尺 | - | 30 |
| 1901 | 费城市政厅 | Philadelphia City Hall | 费城 | 尚存 | 548英尺; 167公尺 | - | 9 |
| 1908 | 胜家大楼 | Singer Building | 纽约 | 已拆卸 | 612英尺; 186.6公尺 | - | 47 |
| 1909 | 大都会人寿保险大楼 | Met Life Tower | 纽约 | 尚存 | 700英尺; 213.4公尺 | - | 50 |
| 1913 | 伍尔沃斯大楼 | Woolworth Building | 纽约 | 尚存 | 792英尺; 241.4公尺 | - | 57 |
| 1930 | 川普大楼 | Trump Building | 纽约 | 尚存 | 836英尺; 254.8公尺 | 927英尺; 282.6公尺 | 71 |
| 1930 | 克莱斯勒大厦 | Chrysler Building | 纽约 | 尚存 | 925英尺; 281.9公尺 | 1046英尺; 318.8公尺 | 77 |
| 1931 | 帝国大厦 | Empire State Building | 纽约 | 尚存 | 1250英尺; 381公尺 | 1472英尺; 448.7公尺 | 102 |
| 1972 | 世界贸易中心 | World Trade Center | 纽约 | 已被毁 | 1368英尺; 417公尺 | 1727英尺; 526.3公尺 | 110 |
| 1974 |
韦莱集团大厦 (前称西尔斯大楼) |
Willis Tower (Sears Tower) |
芝加哥 | 尚存 | 1450英尺; 442公尺 | 1730英尺; 527.3公尺 | 108 |
| 1998 | 双峰塔 | Petronas Twins Towers | 吉隆坡 | 尚存 | 1242英尺; 378.6公尺 | 1483英尺; 451.9公尺 | 88 |
| 2004 | 台北101 | Taipei 101 | 台北 | 尚存 | 1474英尺; 449.2公尺 | 1671英尺; 509.2公尺 | 101 |
| 2010 | 哈里发塔 | Burj Khalifa | 杜拜 | 尚存 | 1972英尺; 601公尺 | 2717英尺; 828公尺 | 169 |
高楼对周遭环境的冲击
相较高层商业建筑在美国大都会蓬勃的发展,拥有悠久历史的欧洲城市较为重视维持城市传统面貌,许多欧洲城市保存着从中世纪以来各个不同时期的建筑作品。新建的高层建筑必须与附近的建筑景观互相协调,想要在古城中鹤立鸡群的建筑计划往往在动工兴建之前就会被阻止。
超高层建筑会影响邻近的居民,大楼引起的旋风会破坏附近楼房,绿色植物也缺乏日照。在日本,法令规范达到一定高度的建筑必须内缩,以减少对邻近居民日照的损害。许多商业高层建筑使用玻璃帷幕,玻璃帷幕节省日间照明,在中高纬度地区也可因为玻璃反射日照,提高室外温度;但在低纬度的城市建造玻璃帷幕大楼,则会加剧热岛效应所带来的影响。
除此之外,建造摩天大楼也需要评估所带来的交通问题、建筑摇晃、地盘位移或地层下陷、电波障碍等等。
1970年代环境保护主义意识兴起,至1990年代,强调降低环境冲击、与自然调和、节能、永续发展与居住品质的绿建筑逐渐成为国际潮流,超高层大楼的兴建备受批评。而在2001年的911事件之后,高楼灾难、火灾安全也成为摩天大楼探讨的议题。
兴建完成的摩天大楼
超过1,640英英尺(500公尺)
- 位于杜拜的哈里发塔,于2010年1月4日完工,高达828公尺。
- 位于吉隆坡的吉隆坡118,于2021年完工时高达644公尺。
- 位于上海的上海中心大厦,于2016年3月15日完工时高达632公尺。
- 位于麦加的麦加皇家钟塔饭店,于2012年完成时高达601公尺。
- 位于深圳的平安金融中心,于2017年3月27日完成时高达599.1公尺。
- 位于首尔的乐天世界塔,于2017年3月完成时高达555公尺。
- 位于纽约的世界贸易中心一号大楼,于2014年完成时高达541公尺。
- 位于广州的广州周大福金融中心,于2016年8月完成时高达530公尺。
- 位于天津的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于2019年8月29日完成时高达530公尺。
- 位于北京的中国尊,于2018年12月28日完成时高达528公尺。
- 位于台北的台北101,于2004年12月31日完成时高达508公尺。
计划与兴建中的摩天大楼
超过500公尺的大楼
- 位于杜拜的杜拜河港塔,高达1345公尺,目前已搁置。
- 沙乌地阿拉伯宣布建造高达1008公尺的吉达塔,将会是全世界第一个高度超过1公里的摩天大楼,由2018年到现在仍然停工,目前已搁置。
- 位于吉隆坡的吉隆坡118于2012年开始兴建,预计于2021年完成,完成时高达644公尺,将会是一个混合式的摩天大楼。
- 位于天津的高银金融117,于2015年9月8日结构封顶时高达597公尺,目前已停工。
各地代表作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一号大楼
541公尺,94层
釜山海云台LCT顶尖地标塔
412公尺,101层
深圳大百汇广场
376公尺,70层
首尔Parc1住宅大厦 1
333公尺,69层
莫斯科eurosia大厦
309公尺,72层
多伦多第一广场
298公尺,72层
巴拿马市JW Marriott Panama
284公尺,70层
伊斯坦堡蓝宝石大厦
261公尺,54层
委内瑞拉Parque Central Complex
225公尺
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
530公尺
已拆卸/摧毁摩天大楼

纽约Savoy-Plaza Hotel
130公尺,33层
纽约City Investing Building
148公尺,33层
纽约Deutsche Bank
158公尺,39层
芝加哥Morrison Hotel
160公尺,45层
参见
参考文献
- ^ Number of 150m+ Completed Buildings - The Skyscraper Center. Skyscrapercenter.com. [19 December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19 December 2019).
- ^ Hong Kong - The Skyscraper Center. www.skyscrapercenter.com. [2021-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1).
伸延阅读
- Adam, Robert. How to Build Skyscrapers. City Journal. [4 April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 Judith Dupré. Skyscrapers: A History of the World's Most Extraordinary Buildings-Revised and Updated. (2013). Hachette/Black Dog & Leventhal. 2013 ed.: ISBN 978-1-57912-942-2
- Skyscrapers: Form and Function, by David Bennett, Simon & Schuster, 1995.
- Landau, Sarah Bradford; Condit, Carl W., Rise of the New York skyscraper, 1865–191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6. ISBN 0-300-06444-6
- Willis, Carol, Form Follows Finance: Skyscrapers and Skylines in New York and Chicago.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1995. 224 P. ISBN 1-56898-044-2
- Van Leeuwen, Thomas A P, The Skyward Trend of Thought: The Metaphysics of the American Skyscraper, Cambridge: MIT Press, 1988.
外部连结
- SkyscraperPage.co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英文)
- The Skyscraper Museu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英文)
- SkyscraperCity Forum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英文)
- Empori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英文)
- 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CTBUH)网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