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 | |
---|---|
首都 | 台北市(中央政府所在地)[9][10] 25°02′N 121°38′E / 25.033°N 121.633°E |
最大城市 | 新北市[11] 25°01′N 121°28′E / 25.017°N 121.467°E |
官方文字 | 正体中文[12] |
官方语言 | 无法律明定 现代标准汉语(国语)为事实上的官方语言[13] |
国家语言 |
国语(现代标准汉语) 台湾原住民语 闽南语(台语、金门话) 客家语 闽东语(马祖话) 莆仙语(乌坵话) 台湾手语[14] |
族群 | |
宗教 | 台湾民间信仰、佛教、道教及基督宗教、伊斯兰教[注 7] |
政府 | 单一制、共和立宪制、半总统制、五权分立 |
• 总统 |
蔡英文 |
• 副总统 |
赖清德 |
• 行政院院长 |
苏贞昌 |
• 立法院院长 |
游锡堃 |
• 司法院院长 |
许宗力 |
• 考试院院长 |
黄荣村 |
• 监察院院长 |
陈菊 |
立法机构 | 立法院 |
现役军人 | 188,000人 2,380,000人(后备役)(第25名) |
重大事件 | |
• 武昌起义 |
1911年10月10日 |
• 正式成立 |
1912年1月1日 |
• 国民革命军北伐 |
1926年7月9日 |
• 训政时期 |
1929年1月1日 |
• 抗日战争爆发 |
1937年7月7日 |
• 接管台澎 |
1945年10月25日 |
• 动员戡乱 |
1947年7月4日 |
• 行宪 |
1947年12月25日 |
• 政府迁台 |
1949年12月7日 |
• 退出联合国 |
1971年10月25日 |
• 与美国断交 |
1979年1月1日 |
• 美丽岛事件 |
1979年12月10日 |
• 首次宪法增修 |
1991年5月1日 |
• 首次总统直选 |
1996年3月23日 |
• 首次政党轮替 |
2000年5月20日 |
面积 | |
• 有效管辖土地[注 2]
|
36,197平方公里[18][11](第137名) |
• 水域率 |
10.34% |
人口 | |
• 2022年4月估计 |
23,215,015人[19](第56名) |
• 男性人口 |
11,493,738 |
• 女性人口 |
11,721,277 |
• 密度 |
651.1/平方公里[11](第10名) |
GDP(PPP) | 2022年估计 |
• 总计 |
16,037.23亿美元[20](第19名) |
• 人均 |
68,729美元[20](第13名) |
GDP(国际汇率) | 2022年估计 |
• 总计 |
8,412.09亿美元[20](第21名) |
• 人均 |
36,051美元[20](第28名) |
吉尼系数 |
▲ 0.338[21](2018年) 中 |
人类发展指数 |
▲ 0.916[注 8][22](2019年) 极高 · 第23名 |
货币 | 新台币(TWD) |
时区 | UTC+8(国家标准时间) |
日期格式 |
|
• 历法
|
公历(民国纪年、公元纪年)、农历[注 10] |
行驶方位 | 靠右行驶[注 11] |
电话区号 | +886 |
ISO 3166码 | TW |
网际网路顶级域 | .tw[23][24]、.台湾、.台湾[25] |
中华民国 | |||||||||||||||||||||||||||||||||||||||||
正体字 | 中华民国 | ||||||||||||||||||||||||||||||||||||||||
---|---|---|---|---|---|---|---|---|---|---|---|---|---|---|---|---|---|---|---|---|---|---|---|---|---|---|---|---|---|---|---|---|---|---|---|---|---|---|---|---|---|
简化字 | 中华民国 | ||||||||||||||||||||||||||||||||||||||||
邮政式拼音 | Chunghwa Minkwo | ||||||||||||||||||||||||||||||||||||||||
|
中华民国是位于东亚的民主共和制国家,曾在国际上广泛代表「中国」,现因实际控制领土范围和相关政治状况而被国际社会通称为「台湾」,目前中华民国政府实际统治范围为台湾岛、澎湖群岛、福建沿海的金门列岛、乌坵列屿及马祖列岛(合称金马地区)与南海诸岛的东沙群岛、太平岛和中洲礁,总计36,197平方公里,首都为台北市,以人口和经济总量计的最大城市为新北市,以辖区面积计的最大城市为高雄市。中华民国政府实辖区总人口约2,345万,其中以汉族为最大族群,占比达96.45%,其中又以闽南裔为主,而台湾原住民族占比则为2.45%。国家语言为各固有族群使用之自然语言及台湾手语,通用中华民国国语、台湾原住民语、闽南语(台湾话、金门话)、客家语、闽东语(马祖话)与莆仙语(乌坵话)等,书写使用汉字;而据中华民国行政院公布的2020年人口及住宅普查结果,现时台澎金马66.3%的民众在跟他人沟通时,主要使用语言是国语;而闽南语占31.7%,客家语占1.5%,其他语言则都低于1%。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告成立[注 15],成为亚洲第一个得到国际广泛承认的民主共和国,继承清朝的中国疆域统治,中央政权历经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等时期变迁,抗日战争中与同盟国一同击败日本,日本投降后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及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接收台湾澎湖及南海诸岛,1947年施行中华民国宪法,第二次国共内战中国军失利失去对中国大陆的控制,中央政府于1949年底迁往台湾。韩战爆发后美军协防台湾,1954年与美国签订《中美共同防御条约》。1971年失去对中业岛的控制后,有效统治台澎金马维持至今。1971年,中华民国的联合国中国代表席次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44],不再是联合国会员国[45],与世界大多数主权国家断交,成为有限承认国家[注 16]。1991年5月1日,《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废止[46][47]。由于多次县市改制及东、南沙群岛转交高雄市管理[48],现行行政区划设有2省、6直辖市等22个县市[49],其中省经过两次组织调整,原省辖之政务已完全移交予中央政府[50]。
中华民国在政府迁台后,于韩战爆发后因战略位置重要,在美援帮助下经济快速成长,跃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现今已被视为已开发国家[51][52]。1980年代末起的一系列政治改革,使中华民国从党国体制演变为两党制,形成多党的政治生态[53][54][55],当前自由指数、民主指数以及女性参政率在世界各国名列前茅,且为亚洲第一个同性婚姻法制化的国家[56][57][58][59][60]。
国名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61]。次年,孙中山在该会的干部会议上明定中华民国国号。其中「民」的意义是仿效瑞士和美国,建立直接民权制度[62]。他还曾比诸中华帝国,强调民国建立在人民基础上[63]。
中华民国自成立后,简称「中国」、「华」[64]。1949年中央政府所在地迁到台北后,中华民国政府依然认为自己代表「中国」,自称「自由中国」,称自己实际管辖的领土为台闽地区、台湾地区、自由地区[65],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称其治下领土为大陆地区、大陆沦陷区、沦陷区等,直到总统蒋经国逝世。
自从中华民国总统由台湾地区公民直接选举后,中国国民党籍的候选人常称海峡对岸为「中国大陆」、「北京当局」、「大陆」,称己方为「中华民国」[66][67][68];而民进党籍候选人则称海峡对岸为「北京当局」、「中国大陆」、「中国」,称己方为「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台湾)」、「中华民国台湾」、「台湾」[69][70][71]。台湾民间在1990年代前多以「中国」代指中华民国,后通用「台湾」[72][73]而官方与民间通常用「台湾」二字代称中华民国,简称则用「台」而不用「中」,例如:台美交流、台日关系。[74]
国际上,1949年后称中华民国为「国府中国」、「自由中国」或「民主中国」[75][76],但1971年后仅少数与中华民国存在邦交的国家仍以中华民国政府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77]。目前中华民国在国际上常用其他名称[78],如「中华台北」用于1984年后奥运会和世卫组织[79][80],世界贸易组织则使用「台澎金马个别关税领域」[81],中华民国行政院认为,这是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及相关国际法的影响[82]。
历史
大陆时期
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被迫开港通商与外部世界接轨。面对与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巨大发展差距和接连战败丧权辱国的情况,社会上的求新求变思想与民族主义逐渐萌生并增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南方江浙湖广一带和海外一些国家开始出现由海外华侨、会党、新军、学生等组成的、主张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新政府的革命团体。自1895年广州起义始,以孙中山为主要势力的各地革命党人先后发动多次武装起义,但多遭到清廷镇压而失败。1908年11月,清廷领导者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相继逝世,继任的掌权群体实力与威信大不如前。1911年9月,因四川保路运动,清政府遣湖北军队镇压。10月10日,共进会和文学社发动武昌起义,11日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数月内获得各省陆续响应,是为辛亥革命,外蒙也自行宣布独立。其后各省代表聚于南京,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提出五族共和。次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84]。在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逼迫下,2月,原清廷摄政的隆裕太后代年幼的宣统皇帝溥仪发表退位诏书,自此中国存在两千余年的帝制宣告覆灭[85],袁世凯随后当选临时大总统[84]。3月临时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西藏自行宣布独立。1913年,国民党在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选举中胜选,但因候任总理宋教仁遭暗杀而引起二次革命。不久袁世凯取缔国民党、另立约法取代临时约法,并采取措施加强自身权力[86][87]。沙俄迫中华民国承认外蒙古自治。1914年,一战爆发,日军夺青岛。1915年,日本迫袁世凯签订民四条约。袁世凯随后称帝,改国号中华帝国,引发护国战争[88]。外蒙古撤销独立。次年,袁世凯撤销帝制。思想界发起新文化运动,批判孔子,倡用白话文,宣扬民主与科学。
袁世凯病亡后[89],中央政府由国务总理段祺瑞执政,临时约法恢复。此时全国已陷入割据,四川持续内战。段祺瑞欲推动武力统一及对德宣战,引发与大总统黎元洪、国会的府院之争及张勋复辟[90]。因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并拟重选国会,孙中山南下与陈炯明共组护法军政府[91]。1919年,学生不满中国代表欲接受出卖山东主权的《凡尔赛条约》,发起五四运动[92]。日本于旅顺设立关东军。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徐树铮迫外蒙古撤治。1920年,直系曹锟在直皖战争中获胜掌权,局面愈发分裂。教育界产生京国之争,京音成为标准音。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苏联帮助下成立[93],于次年加入共产国际。苏联与白军为争夺外蒙爆发战役,苏联胜。1923年,孙中山制定联俄容共方针,全体中国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1924年,奉系张作霖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获胜掌权,张作霖、段祺瑞邀孙中山北上和谈,但孙中山不久病逝。1926年,蒋介石、汪精卫发起国民革命军北伐。北伐期间中共发动轰烈工农运动,没收其富农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平均地权[94][95][96]。1927年3月,蔡元培等人号召「护党救国」。4月,张作霖搜查苏联使馆,称获中共通苏叛国证据[97][98],蒋介石清共并于南京另立政府[99][100],汪精卫斥蒋介石分裂。随着武汉内部的反共,7月,共产国际的《五月指示》使汪精卫遂于武汉分共[101],9月宁汉复合。
在十年建设(1927-1937)期间,政府陆续成立中央研究院与中央银行等机构,经济、交通及教育、文化等公共事业获得不少发展[102]。1928年,日军侵山东制造济南惨案,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名义统一中国。1929年,张学良因试图收回中东铁路主权与苏联爆发冲突,国民政府发表对苏交战宣言,12月,张学良与苏媾和并签署《伯力协定》,但苏军持续占领部分领土。次年,因地方不满裁军爆发中原大战,蒋介石胜[103]。1931年,国民政府依《建国大纲》实施以中国国民党为中心的一党制架构,并制定《训政时期约法》[104][105][106],采取安内攘外的方针,拖延与日本全面开战的时间[107]。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入侵中国东北地区,张学良令军队不抵抗,日本遂侵占东北三省全境[108]。中共于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次年初,日军发动一·二八事变入侵上海,十九路军抵抗,中共领导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对日宣战。日本建立满洲国。1933年,日军攻山海关并陷热河。新疆、福建分别成立东突厥斯坦及中华共和国,旋灭。国民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1935年,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殷汝耕割据冀东。次年,德王割据内蒙。国民政府迫中共撤往西北并借以实控西部省份,张学良急欲抗日而发动西安事变。
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月北平、天津沦陷,蒋介石号召抵抗到底,中共发布共赴国难宣言,取消苏维埃共和国,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接受国民政府领导,国共再次合作[109]。中日激战于华北、华东,11月太原、上海沦陷,政府迁重庆,12月南京沦陷,日军发动南京大屠杀,韩复矩弃守济南。次年,中华民国于台儿庄胜,并决黄河堤御郑州,致水灾,日军连陷徐州、武汉、广州,至年底,战线已达河南、湖北中部,开始重庆大轰炸。日本于南京、张家口建立政权,汪精卫附之。日军陷南昌、南宁、宜昌,政府成功防守长沙。1940年,国民政府第89军发动黄桥战役,为中共新四军歼灭,1941年,顾祝同击败新四军,扣押叶挺,是为皖南事变。苏联签订日苏中立条约,承认满洲国换取日本承认外蒙独立,国民政府激烈反对。1942年,日本入侵缅甸意图切断英援补给,中国远征军赴缅。1943年,政府与英美废除不平等条约,欧洲各国和加拿大陆续取消在华特权。1944年,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一度占领三省大部。苏联策划伊宁事变,最高苏维埃决定纳入唐努乌梁海。1945年1月,苏联支持的东突厥斯坦宣布独立,中苏就蒙疆及东北问题谈判,史达林威胁以外蒙独立换取余下主权,8月15日,日本因美、苏进攻投降。
1945年9月始,政府即与中共爆发冲突,10月,外蒙在苏联操纵下通过独立公投并于次年1月获政府承认[注 17]。政府并接管东北地区、台湾、香港[注 18]、澎湖群岛、南海诸岛[112][113],但1946年初,苏军违约将东北移交中共,激化国共军事冲突,并侵占大连[注 19]。在美国斡旋下国共展开谈判,但未有实质协议[114]。7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决定对国民政府实施武器禁运,12月,制宪国民大会公布《中华民国宪法》,但遭中共抵制[115][116]。1947年,国共内战全面爆发,政府发布动员戡乱令[117]。苏联支持下,外蒙军队入侵新疆。因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施政错误等因素,台湾爆发二二八事件[118][119]。1948年9月,与外蒙战争结束。
台湾时期
1949年初,华北地区几无据点,部分中央机构亦开始南迁广州;4月24日,南京失守,大势已去。1948年8月起,政府陆续组织军队、文物、黄金、外汇及民众迁往台湾[120][121]。1949年1月,发生太平轮沉没事件,5月,陈诚宣布台湾戒严,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北平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并将北平改名为北京。国军在金门的古宁头战役中获胜[122]。12月7日,中央政府迁至台北,是月,失去广西、四川。1950年韩战爆发后,杜鲁门派第七舰队巡弋台湾海峡,防止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入台湾[123][121]。联合国和多数西方国家因冷战局势影响而将中华民国政府视为中国合法政府[124][125]。
政府在台湾实施地方自治、合作社、基础教育政策,推动耕地三七五减租、公地放领、耕者有其田等土地改革,稳定农业发展[126],并因受美国援助,经济逐渐恢复。1950年代,国军在大陆的剩余和游击力量逐渐被瓦解[127]。1953年,立法院及蒋介石总统宣布废除《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且不再承认外蒙独立。1954年,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及其军事力量威胁及台湾独立挑战[128],国民大会修改《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形成一党独大制的威权制度[129],并通过涉蒙决议。因《中美共同防御条约》与《1955年福尔摩沙决议》,中华民国进一步获美国保护。1955年组织民众撤离浙江大陈岛。1956年开始筹划反攻大陆[121],但1958年金门八二三砲战后,台海再未发生大型军事冲突。1960年,美总统艾森豪访华。1961年云南人民反共志愿军撤退。国民党虽推行地方选举,但长期打压异见者[130],白色恐怖时期有14万人因被视为反对国民党、亲近中国共产党,遭监禁或处决[131]。
1960年代,政府开始强力促进民营企业与工商业发展,实现经济工业化和技术导向[132]。来自美国的资金援助和产品需求[133],使得经济快速增长,甚至被称作「台湾奇迹」[132]。1966年,政府开始推行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促进了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中华文化的流传。197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将中华人民共和国视为「中国」合法代表[133]。之后多数国家断交,中华民国仅与少数国家维持正式外交,国际间也常以「台湾」称呼[75][134][135]。1973年开始整理国字,确立标准字体,因受中东石油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陷入停滞,时任行政院长蒋经国提出十大建设。
1975年蒋介石病逝,副总统严家淦继任,继续推动十大建设。蒋经国完全裁撤在云南边境的游击部队[136]。1978年起,蒋经国接连当选第六、七任总统。1979年,与美国断交,蒋经国沉着应对危机。高雄市发生美丽岛事件[137],促使岛内反对势力团结[138]。因应叶剑英的对台政策,蒋经国提出三不政策及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力发展台湾经济,并支援大陆民主运动[139]。1980年代,台湾因经济发展迅速,与香港、韩国、新加坡并称亚洲四小龙[140]。面对国际压力和党外运动,政府推进民主化,首个反对党民主进步党于1986年成立[128][138]。次年,政府取消田赋,允许赴大陆探亲,解除戒严,开放组党、办报[141],推动中央民意代表改选且不设大陆代表制[142]。1987年3月7日,福建省金门县发生三七事件,至少19名无武装的越南难民在登岛时遭中华民国国军射击并屠杀[143]。
1988年蒋经国逝世,副总统李登辉继任。1989年,郑南榕自焚吁民主改革,同年中国大陆发生六四事件,在台湾影响强烈。1990年,发生二月政争,李登辉获得国民党主导权,3月,学生集会于自由广场,要求进一步民主化,李登辉同意要求,召开国是会议,终止动员戡乱,全面改选国会,推动修订宪法,制定国家统一纲领,采取务实外交政策,停止义务支援大陆民运[144][145][146][139]。1992年,台湾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成为发达经济体。因907事件与千岛湖事件,台湾社会统独立场剧烈变化。1995年,李登辉访问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举行军事演习,恫吓首次总统直选[147],李登辉反获连任[138][148]。李登辉脱离蒋经国理念,向台独方向倾斜,大量采行民进党政策[137]。次年,李登辉大规模裁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收香港。1999年,李登辉先后提出中国七块论和两国论,9月,发生921大地震,中华民国第一次发布总统紧急命令。这时期台湾原住民族团体开始推动文化保存[149],并要求更高程度的政治自决与经济发展政策[150]。
2000年,国民党选前分裂,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当选总统,实现全国首次政党轮替[151],执政期间推行台湾本土化和去中国化政策[152],促进人权保障。2001年,陈水扁欲停建核四,遭司法院反对未果。2002年,政府推动高铁、雪山隧道的建设,提出一边一国的主张。2003年,两岸实现包机直航,宋美龄逝世。2004年,陈水扁在选举前受枪击,以些微优势获得连任[153]。2005年,国民大会冻结,立法院成为事实上的唯一国会。同年,高雄捷运弊案发生,致民进党地方选举失败[154]。2006年,终止国家统一纲领,将中正机场更名桃园机场。同年,政府传出多起贪污弊案,引发倒扁运动。陈水扁积极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争夺邦交国,执政末期不惜采取金援外交政策。2008年入联公投案失败。
2008年和2012年由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当选总统,国民党在立法院获多数席次[155][156]。上台伊始,发生联合号海钓船事件,与日本产生外交冲突。次年,台风莫拉克造成水灾。在任期间推动经济成长,增进与各国的经济合作,改善两岸关系,并签订经济合作协议[157][158][159]。2014年,预备签署服务贸易协议引发部分民众疑虑与抗议[160][161]。2015年两岸实现首次两岸领导人会面, 是自1949年政治分立以来(66年),双方最高领导人的首次会晤,象征两岸史上最大突破。会中主要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不过双方没有签署协议或发布共同声明[162]。
2016年,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当选成为首位女性总统,并在立法院首度取得过半数席次,带领民进党首次完全执政,并在2020年总统选举中以817万231张选票(57.13%得票率)成功连任,成为中华民国于1996年首次民选总统以来,得票数最高的总统候选人[163]。2019年5月,配合2017年司法院释字第748号解释与2018年中华民国全国性公民投票第10、12案结果而立法的《司法院释字第748号解释施行法》法制化台湾同性婚姻,使中华民国成为亚洲第一个将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家。
地理
地质结构
今日中华民国99%的实际控制地区是与中国大陆相距180公里的台湾岛[164],1%则是其他小型岛屿,总面积36,197平方公里[11][165]。台湾岛西部为台湾海峡、北部为东海、东部紧邻菲律宾海至太平洋、南部为吕宋海峡、西南方为南海[166]。台湾岛南北长约400公里,东西最宽处达145公里[167]。除了台湾和附属岛屿外,另有台湾西北方的澎湖群岛,及靠近中国大陆沿岸的金门群岛、乌坵列屿和马祖列岛[168]。南海上还有东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但几乎无永久居民居住[169]。台湾周围还有兰屿、绿岛、龟山岛、基隆屿、棉花屿、彭佳屿、花瓶屿、钓鱼台列屿等火山岛,和位在南部的琉球屿、七星岩等珊瑚礁岛[170],以及在云林县外海被喻为「移动的国土」外伞顶洲。
台湾岛位处地震活跃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171],由西部和北部的扬子克拉通、东北部的冲绳板块、东部和南部的菲律宾移动板块撞击形成,为欧亚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板块碰撞而地体隆起的岛弧[172]。因地壳变动与造山运动发达,台湾岛地形复杂多样[172]。其中大部分地质构造属于欧亚大陆板块,菲律宾板块为隐没带[173],后者每年以平均22厘米速度朝西北方碰撞欧亚大陆板块[174]。受吕宋火山岛弧影响,东部和南部则有复杂地质结构[175]。
台湾地处板块交界处而有许多易引发地震的断层[165][176],其中岛内便有42条活动断层,但大多数地震源自于东侧欧亚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板块交接处[171][174]。台湾岛最早的地震纪录于1624年的荷兰统治时期[177],而在日治时期便开始对地震进行科学研究[178]。1991年至2000年间,台湾共发生91起灾害性地震,其中48起造成人口死亡[179],1999年发生的921大地震更导致2415人丧生[180][181]。台湾岛内有数座死火山、休火山和火山地形[182],但仅大屯火山群和龟山岛具有明显活动[183];大量温泉景点也出现在断层地带,每年吸引许多游客观光[165]。
地形水文
台湾岛形状类似番薯[184],拥有山地、丘陵、盆地、平原、台地等地形[185],东部山区面积约占50%[165]。山脉走向与地质构造大致一致,北部为东北至西南走向、南部为北北西至南南东走向,从东到西分别为海岸山脉、中央山脉、雪山山脉、玉山山脉、加里山山脉和阿里山山脉[172][186]。台湾是世界上第四高的岛屿[187],最高点为海拔高度3,952公尺的玉山,也有200多座超过3,000公尺的山峰[165]。西部冲上断层山地以西是起伏平坦的山麓丘陵与台地[185],台地多为头嵙山层砾石层与晚更新世红土堆积而成,有林口台地、桃园台地、大肚台地、八卦台地等,丘陵则多为台地遭河川侵蚀而成[186]。
台湾岛受地壳变动、河流作用、差异侵蚀影响,一些山区丘陵因构造作用形成盆地。盆地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而会发展成聚落,如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埔里盆地群、泰源盆地等[186]。因为河川中下游堆积作用和地盘隆起离水作用,西部沿海地区形成平坦的冲积平原[186],绝大多数人口居住于此[188]。平原地形以嘉南平原为主,其他还有西部的彰化平原和屏东平原,及东部的兰阳平原和花东纵谷平原[185]。中华民国实际控制海岸线总长1578.0441 公尺(台湾本岛加上周边岛屿)。依据2020年台湾营建署报告,目前已经有44.45%人工化海岸线,剩余55.55%的自然海岸线[189][190][191][192][193][194]。其中台湾岛海岸地形因方位而有差异,分成北部的岩岸、西部的沙岸、南部的珊瑚礁海岸和东部的断层海岸[195]。
台湾岛有151条河流和溪谷,超过100公里者有浊水溪、高屏溪、淡水河、曾文溪、大甲溪、乌溪和秀姑峦溪,另有大安溪、北港溪、八掌溪、兰阳溪、花莲溪、卑南溪等河流[165]。长达186.6公里的浊水溪是台湾岛最长的河流[196],高屏溪则是台湾岛流域最广的河流[165]。政府设有经济部水利署为主管机关,划分中央管河川、跨省市河川、县市管河川[197]。受山脉走向影响,河流多流向西方或东方[165]。且因中央山脉位置偏东,主要河川位在西半部。尽管台湾降雨丰富,河川大多因夏季雨季而保持流量,冬季便露出河床;仅有淡水河、大汉溪、基隆河全年有稳定水量[198]。湖泊则多在西侧,仅少数为天然湖泊,最大的天然湖泊为8平方公里的日月潭[199],另有曾文水库、乌山头水库、石门水库等水库和埤塘[165]。
台湾澎湖列岛风力较大,地表崎岖,地表径流较少,淡水资源不足。台湾省北方三岛(棉花屿,花瓶屿和彭佳屿)多山,植被以草地为主,没有大型树木。同时,也由于常年风力较大而没有常驻居民,仅有气象站工作人员定期轮换工作和居住。
福建金门列岛中,大金门岛有若干淡水溪流,但淡水资源仍然不足,地势以丘陵为主,平原较少。小金门没有常年地表径流,淡水供应困难,平地较少。福建省乌坵列岛中,大坵岛地势较为平坦,而小坵岛丘陵较多。福建省马祖列岛中各岛都是花岗岩的岩石岛屿,土壤较少,耕种困难,沿海越野资源丰富。
气候生态
马祖列岛位于中国浙江省和福建省交界处,福州市的闽江口不远处,是东海最重要的群岛之一,与浙江省大陈岛和一江山岛隔海相望,具有重要的海洋和气候生态研究价值。该列岛处于副热带季风气候区,位于中华民国实际控制领土的最北端,冬季温和湿润,有时较为寒冷,而春秋季少雨且干燥,夏季多雨,与中国福建省沿海气候类似。岛上海鸟众多,有银鸥、信天翁、棕头鸥等海鸟栖息和繁衍。岛上由于主要为花岗岩质地,所以植被不丰富,以草地为主。
福建省乌坵列岛面积较小,但鱼类和水生生物丰富,偶尔有中华白海豚出没。
福建省金门群岛位于厦门岛南面,北回归线附近,为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目前与厦门市联合申请珍稀动物文昌鱼栖息地自然保护区计划。
南海中的太平岛和中洲岛相互邻接,其中太平岛是南海中最大的岛屿,也是唯一有淡水的岛屿,岛上植被较为丰富。周边的海南海洋资源丰富,曾经发现过鹦鹉螺的踪迹,同时有大量珊瑚礁保育区和珍稀鱼类因而也是中华民国的海洋生态保育最重要的地区之一。
台湾岛位居北回归线,介于海洋性热带与亚热带气候间,北回归线以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以南为热带季风气候[200][201];整体气候夏季长且潮湿,冬季较短且温暖。冬季平均气温15℃至20℃间,夏季则达28℃[165]。北部因东北季风而在1月至3月进入雨季[202],中部和南部地区则未有影响[203]。5月进入梅雨季[204],6月至9月天气炎热和潮湿,南部降雨多于北部[205][206]。台风在7月至10月袭击台湾,往往带来强烈豪雨导致土石流灾难[207],11月至12月则是干季[199]。台湾平均降雨量2,600厘米,为世界平均降雨量的3倍,也是最多雨的岛屿;其中南部地区有90%集中于5月至10月的夏季季风,而北部地区仅有60%[207]。每人获得的年均降雨量仅全球的6分之一,有46.2%雨水流入海中、33.3%蒸发散损失,可利用者仅占20.5%。地区降雨量亦分布不均,分别山地多于平地、东部多于西部、北部多于南部[208][209]。
台湾岛栖息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约有11%的动物和27%的植物为特有种,例如山区水域的樱花钩吻鲑等[199];有3,000多种开花植物、640多种真蕨在岛屿生长,另有3,000多种鱼类、500多种鸟类栖息[165]。行政院农业委员会依照《野生动物保育法》公告保育物种名录,按照族群数量与保护等级分成濒临绝种保育类、珍贵稀有保育类、其他应予保育类之野生动物,并适用于台湾境内和境外的物种[210],当中有41种濒临绝种保育类、123种珍贵稀有保育类、和48种其他应予保育类之野生动物[211]。自1972年通过保护自然风景、野生动物和史迹的《国家公园法》后[212],中华民国内政部陆续设有9座国家公园,总面积为7,489.49平方公里[213]。另外政府还设有自然保留区、野生动物保护区等自然生态保护区,占实际统治地区近20%[214][215][216]。
行政区划
实际统治区域
自从1955年大陈岛撤退后,中华民国仅实际管辖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时全境属台湾省)、澎湖群岛(时全境属台湾省)、金门群岛(全境属福建省金门县)、马祖列岛(原分属福建省长乐县、罗源县、连江县,1956年后全境划归连江县管辖[217])、乌坵屿(原属福建省莆田县,1954年后交由金门县代管[218]:30-31[219]),以及东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之太平岛、中洲礁[注 20][220][221][222]等岛屿[223][224]。
政府迁台后,为适应国内外情势,曾多次更改台澎金马地区的行政区划[225]。福建省与台湾省分别在1956年和1998年将省级政府职能精简,大部分省级政府机关并入中央政府,仅保留象征性工作[225][226][227]。而在1967年以及1979年时,台北市和高雄市从原本的台湾省省辖市升格成为直辖市[228]。2010年,政府将同属重要县市的台北县、台中市、台南市升格成为直辖市,其中台北县改名为新北市,而台中市与台中县、台南市与台南县以县市合并方式共同升格,高雄县则与已是直辖市的高雄市合并[229][230][231]。2014年,桃园县升格为直辖市并改名桃园市[232][233]。
目前政府依据《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和《地方制度法》规定行政区划层级,依序为一级行政区(省、直辖市)、二级行政区(县、市)、三级行政区(乡、镇、县辖市、区)、四级行政区(村里)、五级行政区(邻)[234]。当中台湾省辖下分成11个县以及3个市、福建省辖下分成2个县[235],其中直辖市和市底下的辖区数共有170个,在县底下的乡、镇以及县辖市总数则有198个[236]。当前中华民国政府实际统治地区的行政区划分别为[237]:
中华民国自由地区1 | ||||||
---|---|---|---|---|---|---|
直辖市(6) | 省(2)2 | |||||
台北市(北) 新北市(新北) 桃园市(桃) 台中市(中) 台南市(南) 高雄市(高)3 |
台湾省(台) | 福建省(闽) | ||||
市(3) | 县(13) | |||||
基隆市(基) 新竹市(竹市) 嘉义市(嘉市) |
新竹县(竹县) 苗栗县(苗) 彰化县(彰) |
南投县(投) 云林县(云) 嘉义县(嘉县) |
屏东县(屏) 宜兰县(宜) 花莲县(花) |
台东县(东) 澎湖县(澎) |
金门县(金)4 连江县(马)5 |
|
法理疆域
中华民国领土的陆地总面积为11,418,194平方公里,是全世界陆地面积第二大的国家[238],疆域北至唐努乌梁海的萨彦岭、东至黑龙江与乌苏里江合流处、南至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立地暗沙海域、西至帕米尔高原的喷赤河[239]。北洋政府在1913年公布划一令,确立省、道、县三级行政区制度[240],隔年设立35个省级行政区[241]。1921年又划分「特别市」与「普通市」,设有京都、津沽、淞沪、青岛、哈尔滨、汉口等6个特别市[242]。国民政府1927年在南京成立后,废除道并设立行政督察区[241]。1947年颁布的领土包括35个省份[注 21]、12个直辖市、1个特别行政区和西藏地方[注 22][243]。
根据行政院《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港澳关系条例》和《细则》,中华民国领土包括自由地区和「中共控制之地区」[244](即大陆地区,含港澳地区)。中华民国对未能实际控制的钓鱼台列屿和部分南海诸岛仍声索其主权[245][246][247]。
在失去联合国中国代表席次前,中华民国政府被大部分国家视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248]。不过在经多次增修宪法后[249],居住在台湾地区者与居住在大陆、香港和澳门地区者,在法律上有所区隔[250][251][252]。1993年,有18名民进党国会议员向司法院大法官会议提出释宪声请,请求认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蒙古国均已独立,但后者将宪法的「固有疆域」视为政治问题,表示无权裁定[253]。倾向独立的陈水扁政府认定台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254][255],行政院主计总处也在2005年10月3日废止各行政区域代码[256]。马英九政府则重申中华民国是代表中国的合法政府、而中国大陆是领土一部分[157][254][257]。
蒙古地方于大陆时期多次宣布独立[258]。受苏联施加压力的影响,国民政府于1946年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259][260]。联合国大会第505号决议通过后,政府于1953年取消外交承认,将外蒙古列为中华民国领土[261]。1954年起,国民大会通过若干涉蒙决议,并以附图的方式指出外蒙为固有领土[262],外交部和行政院亦曾声明「外蒙为固有领土之一部份」[注 23],依《宪法》和《宪法增修条文》,唯有国民大会或公投启动领土变更程序方可再次进行变更。1992年,行政院在《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施行细则》中将大陆地区定义为「包括中共控制之地区及外蒙古地区」。但2002年,在立法院强烈质疑违宪的情况下[264][265],行政院将《细则》中此定义修订为「指中共控制之地区」。自2002年以来,行政院、外交部、内政部等均认蒙古为独立国家。陈水扁政府于乌兰巴托设立办事处,维持与蒙古的非正式外交关系[266][267]。自2006年起,行政院新闻局不再出版包含外蒙古的《中华民国年鉴》。马英九政府上台后,亦否定蒙古国为中华民国领土[268][269]。2012年,大陆委员会发布新闻参考资料,资料引述外交部2002年说法称:「外蒙古不是固有领土」、「国家承认不可撤回」[268]。2017年底,蒙藏委员会被裁撤[270]。
首都定位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正式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3月,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也从南京市北迁至过去的清朝首都北京市。之后的临时政府到北洋政府,都以北京市作为中华民国首都[32]。1928年国民政府完成国民革命军北伐后改定都于南京市,并且在1931年制定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第五条中明文规定国都设立在南京市,确立南京市的首都地位[105]。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由于日本的军事威胁,国民政府于同年11月21日宣布将所有中央政府机构由南京市迁往重庆市。
国民政府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战胜后,发布《还都令》宣布于1946年5月5日将首都迁回南京市[32]。在同年11月15日召开的制宪国民大会上,对于有关国都设于南京市或北平市引起激烈讨论,其中原本《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定为南京市,但在审查会和第一读会仍然决定改为北平市。之后蒋介石出面说明,主张首都地点不必明定于宪法上,并将第一读会通过的「国都定于北平」一条给予删除[271]。
但在《中华民国宪法》施行之前,第二次国共内战便已经在中国大陆地区全面爆发。至1949年时,中华民国国军在中国大陆战场上逐渐失利。而中华民国首都也因而经过多次迁移,到1949年12月时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各机关陆续播迁至台北市。到了1967年时,时任中华民国总统的蒋介石在中华民国总统府训示官员时表示台北市为中央政府所在地,亦为战时的首都。不过一直到2002年时,中华民国行政院长游锡堃在立法院院会答复质询时明确表示中华民国首都位于台北市,并且承诺会要求相关单位修改教科书中关于首都位置之内容[272]。
政治
政府结构
中华民国政府与政治 系列条目 |
政府(沿革) |
宪法
|
政治 |
中华民国是亚洲首个得到国际普遍承认的共和制国家。中华民国政府依《中华民国宪法》和三民主义成立[273],前者定位国家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国」[274][275],后者提出各民族共处的民族主义、公民权力行使的民权主义、为民服务的民生主义[274]。在经宪法修订后采行半总统制,中华民国总统为国家元首和中华民国国军三军统帅,并依孙中山所创的五权宪法架构而将政府分成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5个机构[273][276]。1994年第三次修宪后,确定总统由公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4年且得连任一次[147][277]。总统有权协调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和监察院事务[273],并任命行政院院长,组织内阁[147]。
行政院,负责国家行政管理工作,依其组织法规定行使职权,行政院院长即内阁的阁揆,为总统任命,不需经由国会同意。辖下设置部、委员会等机关处理行政事务[注 24],另有7名到9名政务委员[275][278]。
立法院,是最高立法机构,为一院制的国会,立法院院长由立法委员自行选出;113名立法委员则采单一选区两票制选举产生,任期4年[注 25][279][280]。但因行政院院长由总统任命、不需立法院批准,立法院的决议则不需行政院和总统的同意,使得行政和立法机关冲突时难有协商空间[275][281]。过去还设有一院制的国民大会,为常设性制宪选举人团,享有议会权力。但经数次国民大会改选和宪政改革后,2005年选出的任务型国民大会通过立法院提交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废除国民大会,并将宪法修正案的复决权改由公民投票决定[275][282][283]。
司法院,是中华民国最高司法机关,主要审理民事、刑事、行政诉讼、公务员惩戒。司法院院长、副院长和13名大法官组成大法官会议,大法官任期8年,由总统提名,并经立法院同意后任命,负责统一解释宪法、法律或者法令,并召开宪法法庭审理总统、副总统的弹劾案、和政党违宪的解散案[277][284][285]。
考试院,负责公务员资格遴选、政府官员考试、选拔、考核等工作,含考试院院长、副院长在内,共有7~9名考试委员,任期4年,由总统提名,并经立法院同意后任命[275],2008年共有338,305名公务员任职[277]。
监察院是监督政府运作的常设调查机构,辖下各委员会能对行政机关进行行政调查,含监察院院长、副院长在内,共有监察委员29人组织而成,任期6年,由总统提名,并经立法院同意后任命[277][286]。
法律制度
《中华民国宪法》及《宪法增修条文》是中华民国制度的根本大法,内容确立国家主权由全体人民所有,保障人民拥有人身、言论、学术、居住迁徙、集会结社等各项自由权利不受侵犯;人民不分性别(性倾向)、宗教、种族、阶级、党派均受同一保障;并创立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等五权运作的中央政府、依照均权制度自治的地方政府、以及保障妇女儿童、国民医疗、社会保险、少数民族、原住民族权利等基本国策[287][288]。
1936年5月5日,国民政府筹划制定宪法并发表《五五宪草》,因抗日战争爆发而暂止[289]。1946年1月在包含中国共产党在内的各党代表于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政协宪草》[290],后由中国国民党和其他党派所组成(中国共产党拒绝参加)制宪国民大会于1946年12月25日通过宪法[291],隔年1月1日由国民政府公布,并在12月25日正式生效[287],自此中华民国进入宪政体制[274],但随后于1948年,即因国共内战宣布进入动员戡乱时期,冻结宪法中许多保障自由权利的条文[292][293]。直到1970年代末,政府展开民主和宪政改革[294],宪法的规定才真正得以落实于台湾地区。而部分为统治中华民国全境所做的宪法规划,则因应两岸分治及社会发展的时势,由《宪法增修条文》补充或暂停实施[283]。
受传统中华法系影响,加之从清末以来引进日本、德国等法律,中华民国的法律采用欧陆法系的成文法系统[295],主要分为宪法、法律、命令三级,下级的法律不可以违反上级的法律。法律的制定和修正需经立法院审议通过,再由总统公布施行[296],行政院、考试院或其他机关能发布命令[297]。除了明文的法律之外,终审法院在过往仍会为了统一法律见解,而从判决中挑选部分争议问题,选编作成判例。判例不强制下级法院的法官必须采用,但事实上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力,除了选编判例以外,甚至终审法院曾经做成的一般裁判,也常在下级法院的审理中被引用[298]。
全国管辖民事、刑事的普通法院,采行三级三审,在中央设有最高法院、省(或并邻近直辖市)设高等法院、县市设地方法院、地方法院下设简易庭[288]。与政府间的行政诉讼,则采行三级二审,中央设最高行政法院、下设高等行政法院、普通地方法院下设行政诉讼庭负责处理简易案件[299]。除此之外,还设有处理智慧财产和少年及家事的专业法院、以及战时审判的军事法院[300][301]。在宪法诉讼的层级,则设有司法院大法官统一解释宪法、并有宣告法律无效的权力[302]。各级法院目前都不采取陪审团审判的方式,分别由一至五名的专门职业法官以合议或单独的方式审理案件,并要求审判必须公开进行。基于司法民主正当性的问题,司法院亦在规划「国民法官」制度使人民参与审判[275]。
中华民国是亚洲第一个同性婚姻法制化国家[303]。社会虽对于承认同性婚姻与否仍有分歧,但司法院大法官依法审判下,认为未保障同性婚姻违反婚姻自由、平等权,限期要求立法院订定法规保障同性婚姻[304]。2019年5月17日,立法院应司法院大法官解释,立法通过使同性可向户政机关结婚登记。
今日中华民国仍保有死刑制度,但政府已逐步减少执行次数;根据2006年的调查,约有80%的民众认为应该保留死刑[305]。
政治立场
自从开放党禁后,中华民国政党数量逐年增加,在2015年时共有286个政党[306]。中国国民党等倾向统一者被视为泛蓝,倾向独立的民主进步党、台湾基进等被视为泛绿[273][307]。两者在国家认同、中华意识和台湾意识、海峡两岸关系、台湾政治地位、主权归属、「中国」意涵等有所歧异[308],泛蓝认为台湾是「中国」一部分,而中华民国是唯一合法政府,并支持朝向中国统一[309][310][311];泛绿认为「中华民国」为主权独立国家台湾的名称,反对台湾是「中国」一部分,并寻求外交承认或独立建国[312][313]。在外交政策上,双方都积极倡导参与国际组织[314][315][316],并认为由国民决定主权发展[317]。而时代力量和泛绿虽然在外交与国防方面的政治主张相差不多,但前者因强力监督的形象及在政治上更加坚守许多进步议题,因此被视为既不属于泛蓝也不属于泛绿的第三势力[318]。
1661年至1895年,一部分汉人从中国大陆迁往台湾。1940年代至1950年代,另一批中国民众大量迁往台湾[319],今日有95%人口属于汉族[320]。与中国大陆相同的文化渊源、和政治外交造成的地域分离,再加上长期主张拥有全中国主权,今日中华民国的国家认同为具政治色彩的议题[321][322]。随着主体意识与独立运动兴起,「台湾」逐渐成为常用名称[323]。自认为「台湾人」者也多于自认为「中国人」者[324]。2013年10月TVBS民调中心的统计中,如果要二选一,则有78%自认是台湾人,13%自认是中国人。[325]。
尽管中华民国所统治的台湾地区自1950年便具独立性、且多民众认为自身是主权国家[326][327],但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事威胁[328],使得台湾独立议题极为复杂[329]。当中大部分民众希望维持台海现状,不过主张独立者又多于主张统一者[330]。根据2018年《远见》的民意调查,分别有21.1%民众赞成独立,有14.8%民众赞成统一,有38.6%民众主张暂时维持现状,另外有17%民众希望永远维持现状[331]。部分人士认为中华民国政府主张依据《开罗宣言》收回台湾主权之说法具有争议[332],认为前者仅依照盟军最高统帅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发布的《一般命令第一号》,而代表同盟国对台湾、澎湖群岛等岛屿实施同盟国军事占领[333][334],并依据《旧金山和约》主张台湾主权未定。二战后蒋介石政府的中华民国代表在联合国仍持续代表全中国,而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1971年后中国代表权转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所以各主要国家都把在台北的驻华大使馆移往北京。
地位争议
现今中华民国的政治地位和存否存有争议,属于未受国际普遍承认国家[335],主因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中国原则」。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湾后,初期依照《中华民国宪法》主张己身为代表中国之唯一合法政府,并宣称要「反攻大陆」[336][337]及「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但这两个主张在1990年代后逐渐不再被提起[253][338],政府对此的立场常取决于执政党之意向[338]。另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则声称已取代中华民国所拥有的中国主权,进而不承认现今中华民国的合法性和存在[339],并透过立法宣示当台湾正式宣告独立或局势不利其将来统一台湾[注 26]、或台湾海峡两岸无法依其标准「和平统一」时,有可能动用武力攻打台湾[342][343]。此外,也有法理论述否定中华民国统治台湾的正当性或拥有台湾领土主权,诸如中华民国流亡台湾、中华民国殖民台湾,以及台湾地位未定论[344][345][346]。
外交
国际关系
中华民国成立初,为获得外交承认而沿用清朝协议,尔后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就不平等条约展开谈判[347][348]。1945年,中华民国参与创办联合国[349],并担任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350]。尽管西方国家在中华民国撤往台湾后仍维持外交关系[351],但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71年通过的《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取得「中国」代表权[352][133];在争取「双重代表权」未果后,中华民国宣布退出联合国[353][354]。受外交压力影响,许多国家于1970年代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基于「一个中国」原则与中华民国断交[355]。今日因联合国会员国资格丧失、缺乏广泛外交承认等,使得中华民国政治和法律地位仍有争议[356][326][357]。
迄今仅有13个联合国会员国和圣座(教廷)与中华民国维持正式外交关系[注 27],并在台北市设有外交机构[358]。部分国家则将「台湾」视为独立实体,60多国在断交后仍设立官方代表机构,维持政治、经贸与文化关系[359],并处理领事事务[360]。中华民国则成立台北经济文化代表处,发展务实外交[361]、推动政府开发援助和促进非官方交流[314][362][363],并设有提供领事服务的办事处[364]。今日中华民国获得167个国家和地区的签证优惠[365],并和美国、日本、加拿大、澳洲和纽西兰结为盟友[366]。不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则与中华民国邦交国断交[328],且要求邦交国支持「一个中国」主张[367],许多国际组织也因而不将中华民国或台湾视为主权国家[82][368][369],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为避免关系生变也不希望讨论相关问题[370][371] 。
自1990年代以来,中华民国曾多次要求重新加入联合国,但都遭联合国大会总务委员会排除[372][373][374][375]。由于仅获得有限国际承认,政府便借由台湾民主基金会加入非联合国会员国家及民族组织[376][377],并在护照上加注「TAIWAN」[378]。面对长期的主权议题施压,中华民国使用「台澎金马个别关税领域」、「中华台北」、「台湾」等名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等组织[369][379],并积极参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380]、世界卫生组织[36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81]、国际民航组织等联合国及所属组织的活动[382][383]。
两岸关系
中华民国政府迁台至解严,坚持汉贼不两立和三不政策,杜绝任何与大陆当局谈判的可能,两岸关系长期陷入僵局,两岸人民亦于几十年中没有接触。蒋经国政府期间,提出「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主张[384]。其间两岸发生数次台湾海峡危机。1996年更因直选总统而发生台湾海峡飞弹危机。
而在1986年解严后,海峡两岸经济及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但长期分治为许多台商带来困扰[385]。1991年,李登辉政府开始针对《中华民国宪法》大幅度修正、并制订《国家统一纲领》[386],主张分阶段统一中国[146]。在这之后,他更提出中华民国在台湾的概念[387]。1999年7月9日,前总统李登辉提出特殊国与国关系,「中华民国从1912年建立以来,一直都是主权独立的国家,又在1991年的修宪后,两岸关系定位在特殊的国与国关系,所以并没有再宣布台湾独立的必要。」[388] 2000年民主进步党执政后,陈水扁总统宣布终止适用国统纲领并采取维持现状的四不一没有政策,且提出「一边一国」主张,表示任何主权决定都应经过公民投票程序[389]。2008年前总统马英九改采活路外交政策,实现三通,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正视中华民国存在现实[390],但亦遭到不同批评,如台湾新世纪文教基金会董事长陈隆志于2009年担忧中国大陆会以其影响力限缩台湾的国际空间,且认为马的谈判不够透明[391][392]。2013年服贸便在不透明不公开下签署,随后激起太阳花学运以致其被搁置至今。
之后尽管台湾和中国大陆与港澳地区社会差异尚存,海峡两岸的政治、经济等关系仍朝和平方向发展[393][394],双方开始进行多次两岸两会高层会谈[395],并就定期航线等议题达成共识[396],但相关议题仍是双方的敏感话题[397][398][399]。对此前总统马英九曾提出「非国与国特殊关系」[400],主张主权问题无法立即解决,但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同意借由九二共识作为临时办法[401][402][403],之后他更进一步提出「一国两区」论点[404]。不过蔡英文政府则未表态支持九二共识,并将台湾视为民主国家[405]。而尽管不同政党在政治上多采模糊解释,然而也遭批评可能因为不同解读而导致误判[406],尤其两岸对九二共识的解释完全不同。[407]2015年,马英九和习近平在新加坡举行首次两岸领导人会面,互以「先生」称呼对方[408]。
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声称中华民国已被其取代[409],并称在台湾地区的中华民国政府为「台湾当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外主张「一个中国」原则,认为台湾地区和中国大陆都是中国一部分[266][410],并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中国唯一合法政府[75][409];并在1980年代提出「一国两制」政策[411],主张实现和平统一[412]、但拒绝放弃动用武力[80][413]。2005年的《反分裂国家法》便提到动用武力确保统一的三种情况[414],而福建省沿海也部署大量军事设施[415][416][417]。另外美国则希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使用武力或威胁动武,中华民国则谨慎管理两岸关系,并反对双方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418][419][420]。
2019年1月2日,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79年1月1日发布《告台湾同胞书》的四十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纪念仪式并发表谈话,宣示两岸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421][422]。对此,中华民国总统蔡英文表示台湾人民绝不会接受一国两制,并表示坚决维护台湾主权[423],此言论在Facebook等社群网站上引发热烈讨论[424]。
2019年10月21日,陆委会表示:「中华民国是主权国家,台湾从未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来也不会是。」[425][426] 这也呼应了美国前国务卿蓬佩奥2020年11月的官方说法:「台湾从来就不是中国的一部分」[427] 中华民国外交部则表示:「感谢蓬佩奥对台湾的支持和对台湾民主的肯定,指中华民国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这是事实,也是现状。」[428]
2021年3月18日,美国国防部《国防部新闻》报导中认为:「台湾从来不是中国的一部分(Taiwan was never part of China)」 [429] [430]。
2021年3月21日,中华民国外交部在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及白宫国安顾问苏利文(Jake Sullivan)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官员会谈后,双方就台湾议题上有猛烈交锋。外交部为此作出回应:「已注意到中国官员在会谈中、会谈后出现台湾主权属于中国的误谬、扭曲说法,这些说法悖离事实,也违反台湾人民意志。中华民国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民主国家,主权属于台湾2350万人民,只有台湾人民有权决定台湾的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未统治台湾,而台湾也独自存在于国际社会,这就是两岸长久以来的事实和现状,无论中国政府如何扭曲对台主张,都无法改变这事实,台湾人民只会更坚定对主权和民主的坚持,也会继续和共享民主价值国家共同努力,维护并增进印太区域的和平、稳定与繁荣。」[431][432]
军事
中华民国维持庞大且先进的军事部队,下分中华民国陆军、中华民国海军和中华民国空军三个军种[433],中华民国总统为三军统帅。直到1970年,军队主要任务为反攻大陆[434],今日则转为防御中华人民共和国武力统一[417][435][436],重视海上封锁、空降突击、导弹袭击等攻击[437]。军队发展重点也从陆军转往海军与空军,控制权也交由文职政府管理[437][438]。中华民国国防部并提出「防卫固守,重层吓阻」作为战略指导原则[439][440][441],计划自行抵御中国人民解放军入侵或封锁,并坚持到美国军事回应[442]。 中华民国与美国也在1954年签订了《中美共同防御条约》,成立了美军协防台湾司令部(USTDC),与驻台美军顾问团(MAAG),高峰期有大约有20,000名美军驻防台湾,直到1979年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并且与中华民国断交后,驻台美军随之撤离台湾。 由于中华民国国军前身,是中国国民党参考苏联共产党建立的国民革命军,部队发展与国民党密切相关[443]。1948年至1949年因第二次国共内战失利,各军事部门、武器工业、研究单位跟随政府撤往台湾[444],在中国大陆成立的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中华民国海军军官学校和中华民国空军军官学校也分别迁往高雄市凤山区[445]、左营区和冈山区[446]。不过许多资深高阶将领仍支持泛蓝阵营,直到这批将领退休与新兵服役后,部队政治倾向转往军队国家化与行政中立规定[注 28][447]。今日规定由总统统行使统帅权指挥全国军队,并责成国防部部长命令参谋总长指挥[448]。
政府自1997年实施精实案裁撤兵力,军事员额从1997年的450,000人降至2001年的380,000人[10]。2009年,现役人数约有300,000人左右[449]。不过在2005年,后备役军人仍多达3,600,000人[450][451]。过去实行以义务役为主和少量募兵并用制,要求已满18岁且符合资格的男性必须服兵役[452],亦有多项至政府机关或国防产业的替代方案[433][453]。不过当前计划在未来十年内,军队过渡至征募并行制度[454][455][456],并减少服兵役天数和转为四个月的军事训练役[457][458],如今近几年已开始实施。
不过尽管许多亚洲国家不断减少国防预算,政府并未减少相关开支;除了持续强调防御和进攻能力的现代化,并有一定的军事部署[417][433]。在2002年至2011年,国防预算额度约在2,500亿至3,300亿元间,占总预算的15.52%至19.51%[459]。凭借着《台湾关系法》提供防御性武器的效力[460],迄今中华民国国军已经向美国购买以及升级多项军事设备,如F-16V等等以维持足够的军事防御能力[138][461][462]。过去法国和荷兰也曾出售军事武器和硬体设备给中华民国,但2000年代后便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施压而完全停止[463][464]。
经济
发展情况
中华民国政府自1949年提出多项经济计划,并于1960年代发展出口导向经济[465]。自1990年开始,政府减少对投资和贸易的监管[466],部分国有银行和企业逐渐私有化[467],并分别针对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国家提出戒急用忍与南向政策[468][469]。因担忧两岸有过于紧密的互动,陈水扁在2006年提出「积极管理,有效开放」政策,减少对中国大陆经济的依赖[470]。不过政策执行、出口商品、产业投资仍是产业改革主要动力[471],同时拥有许多受良好教育的人力资源[472],;中华民国经济部设有中华民国对外贸易发展协会推动国际贸易[473],及中华经济研究院与台湾东南亚国家协会研究中心提供经济推测与研究[474][475]。且不同于韩国或日本等国家发展大型集团,而以中小型企业为主[476]。其中工业机械产品为最大宗外销商品[477],伦敦金属交易所并将高雄市列为交易处[478]。
2015年时,中华民国GDP达到5,230.1亿美元,2015年的贸易总额则有5,225.6亿美元,出口和进口总额达2,853.4亿美元和2,372.2亿美元[479]。农业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32.1%[480],到2013年降至1.7%[481]。最大进口者为中国大陆、日本及美国[482],最大出口者则是中国大陆、香港、美国[483],其他重要贸易国有马来西亚、德国、澳洲、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泰国等[484]。当中在2008年,中华民国投资中国大陆超过1,500亿美元[485],并有5万名台湾商人及100万名企业家和家属定居中国大陆[486],台资占中国大陆累计实际吸收境外投资总额的3.7%。[487]。不过中华民国也与新加坡、纽西兰签署自由贸易协定[488][489],并寻求加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490][491][492]。庞大的贸易顺差让外汇储备仅次于中国大陆、日本及俄罗斯[493][494],2015年7月底的外汇存底为4,219.6亿美元[495]。
中华民国也和香港、韩国与新加坡并称「亚洲四小龙」[496][497],被视为亚洲第5大经济体[498]。2014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出中华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45,853.742美元,排名全世界第19名[499],属于发达经济体之一[500]。2015年,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将其列在世界第15名[501][502],也是全球创业精神指标排行第一名的亚洲国家[503]。
21世纪起,传统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降低生产成本而转移到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并由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替代[504]。但后果是造成了产业空洞化[505][506],且失业率达到自石油危机以来最高水平[507],2000年至2008年的失业率平均超过4%[508][509]。马英九政府曾为此提出633政见,但失业率仍一度达到6.07%[510],2015年6月则降囘3.71%[511]。另一方面中华民国在世界各经济体中也面临边缘化[498],政府因而开始修改产业政策[512][513][514][515]。政府亦积极加入国际经济组织,以推动经济自由化与国际化;例如2002年以「台澎金马个别关税领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81],或以「中华台北」的名义参与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和国际商会[516][517]。
交通运输
负责交通网络的单位为中华民国交通部,其下设立交通部运输研究所以解除交通拥挤状况[518]。
中华民国公路依规定分成国道、省道、市道、县道、区道和乡道,还有依用途分类的专用公路[519]。台湾岛上的公路与桥梁总长度约有47,000公里[520],大部分集中在较发达的西部地区[521]。最长的两条道路系统都连接台湾北部至南部,分别有1978年通车、全长373公里的中山高速公路(国道1号),及1997年通车、全长432公里的福尔摩沙高速公路(国道3号)[522]。另外东部较发达地区则以快速道路连结[523],台北市至宜兰县则有包含雪山隧道的蒋渭水高速公路(国道5号)[524][525]。
公共运输部分,各地广泛设有长途巴士的服务点,由数个私人运输公司经营[526]。台湾铁路管理局在台湾铺设密集的铁路网路,铁路运输系统约1,066.6公里[527]。根据2013年的统计,每天搭乘台湾铁路管理局铁路者共有622,705人[528]。2007年1月,政府委托台湾高速铁路公司经营全长345公里的台湾高速铁路系统[529],台北市至高雄市的往返时间降至96分钟。在2013年共有4,749万人搭乘高速铁路[530],2014年的营收更达约380亿元[531]。亦兴建了台中捷运、新北捷运、台北捷运、高雄捷运和桃园捷运作为短途交通接驳各市内建设。当前火车站有台北车站、桃园车站、台中车站、台南车站、花莲车站和高雄车站等。
中华民国在台湾岛上有7座重要商业港口[532],5个主要国际通航港口为基隆港、苏澳港、台中港、高雄港和花莲港,政府还在台北港、安平港和以上港口(除花莲港)设立自由贸易港区[533]。最大的高雄港在货运吞吐量位居世界第十三名[534]。当前国际机场有台北松山机场、台湾桃园国际机场、台中清泉岗机场和高雄国际机场四座,2013年,共有63家航空公司开设往返台湾的航线,主要经营国际航班的公司为中华航空和长荣航空[535]。另外还有15座国内机场用于联系各岛屿交通[536],而台湾高速铁路通车后使得国内空运人次大幅减少[525][537]。
公用事业
中华民国电力供应系统的开发、运输、配置等工作主要是由台湾电力公司提供,其本身便经营了78座发电厂,分别有27座火力发电厂、3座核能发电厂、11座风力发电厂、39座水力发电厂、10座太阳光电发电厂以及1座潮汐发电厂,并规划在四年内建造2座地热发电厂及海洋温差发电厂,另外台湾电力公司也向一些民营企业购买电力能源[538]。自来水供应则分成负责台北地区的台北自来水事业处[539],以及负责其他地区的台湾自来水公司进行[540],有31座自来水厂及47座水库。邮政事业服务由2003年成立的中华邮政公司进行,而其前身则是过去中华民国交通部辖下的交通部邮政总局[541]。当前中华邮政为中华民国交通部完全持股的国营公司,并且在各地经营20处责任中心局、3处邮件处理中心和1,322间邮局[518][542]。
中华民国一直到1996年以前只有中华电信作为唯一的电信服务供应商,之后开始有民间企业投入电信服务市场,目前中华电信在市场的最大竞争对手分别是远传电信和台湾大哥大[518],后来台湾之星(威宝电信)和亚太电信也相继成立。与此同时原本国营的中华电信也转向私有化[518],其中2014年时其所有股份仅有35.29%归属于政府拥有[543],甚至在2003年时公司股票也于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544]。 中华民国也是积极发展网际网路技术的亚洲国家之一,在2008年年底时有超过700万名用户使用宽频网络进行连线[545]。其中中华电信除了提供手机和相关通讯工程外,在国内也是重要的网际网路服务提供商。在2005年时,政府推出有关于国内架设全球互通微波存取网络之发展计划,并且对于从事全球互通微波存取开发的公司提供资助[545][546]。2020年中华民国电信主管机关NCC标售5G频谱及释照,此年被称为「中华民国5G元年」。[547]
科学技术
中华民国在中国大陆时期,受到民国军阀割据、外国列强干涉与各地战争动乱的影响,导致自身科技发展缓慢[548][549]。而在政府撤往台湾地区后,同样带来来自中国大陆地区的学术人才与科学技术,并且作为之后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础[550][551]。其中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华民国科技面向约可分为朝向花卉产业、以蝴蝶兰为代表的农业科技、朝向传统产业制造技术、以纺织为代表的的制造转型科技,以及因为自身大力发展半导体、电脑周边、光电科技、通讯产业等而在世界经济具知名度的高科技产业[552]。
受到产业不断外移的影响,中华民国面临提升自身生产力、经济发展更趋多元与提高科学研发能力,借此让企业驻留台湾[507]。自1980年起,政府相继成立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南部科学工业园区与中部科学工业园区等科学园区,大力鼓励国内或者海外厂商投资积体电路、电脑等高科技产业,希望能够以耗能少、污染低、附加价值高的技术密集型科技产业取代传统产业[553]。另外在1999年1月,中华民国在历经10年发展的太空计划后成功完成福尔摩沙卫星一号的发射工作,借此建立中华民国自身太空科技技术、以及扶植国内产业发展卫星元件之能力[554]。
今日高科技已经成为中华民国重要经济命脉,并且产业架构亦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重要关键角色,尤其电子产业更成为全球价值链的重要一环[504]。许多科技公司在电子元件和个人电脑领域在讯息技术市场上有着国际实力[555],且陆续将市场规模从台湾地区扩展至全球,例如个人电脑制作公司宏碁和华硕电脑、手机制造商宏达国际电子和电子工业企业鸿海科技集团等著名公司[552],但也被视为可能受到技术限制影响发展[556]。2009年,政府宣布将从过去专注资讯、半导体、通讯及面板等产业,转而发展精致农业、生物科技、医疗照护、观光旅游、绿色能源、文化创意这六大新兴产业;另外还计划与爱台十二建设和相关具体配套措施列为新阶段经济发展重心,并设定在2011年达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万美元的阶段性目标[557]。
人口
族群分布
当前具有中华民国户籍总人口为23,451,837人[19],台湾人口于2019年达到最高峰,当时有2360万人[558],其中59.92%人口集中在直辖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50人,在全世界千万以上人口国家中仅次于孟加拉国而排行第二名[559]。人口主要散布在台湾岛,又以居住在台湾西部平原最多;其他有103,419人住在澎湖群岛、135,816人住在金门群岛、12,727人住在马祖列岛[11],另外还有数万名无户籍的国民[560],中华民国允许双重国籍,具中华民国国籍者皆为中华民国国民[561]。而在族群组成部分,有95%人口为汉族,另有大约2.5%是隶属南岛语系的台湾原住民族[562][563]。民主进步党曾提出「四大族群」概念来解决族群和国家关系[564][565][566][567],九成不同族群也因共享政治经验而逐渐发展出「台湾人」的概念[568],但仍有不到一成国民只自认为「中国人」且不认同「台湾人」这概念[569]。
其中有84%汉族是17世纪至1945年前便从中国大陆移民的后代,这批台湾地区居民又被称作「本省人」。「本省人」大多来自中国东南地区,包括从福建省南部沿海迁移、占总人口70%的闽南裔台湾人,及从广东省周边迁移、占人口13.5%的客家裔台湾人[注 29][563][570][571]。部分分析认为大部分本省汉人后代具有原住民平埔族血统[572],但也有学者抱持质疑态度[573][574]。另外有14%人口是1945年后才从中国大陆各省份、随中华民国政府移居至台湾地区的「外省人」[562][575][576][577],当中有2%者是主要居住马祖列岛的福州民系。
台湾原住民族是400年前便居住台湾的南岛民族[578][579][580][581],过去曾被称作「福尔摩沙人」[582][583][584];其占总人口数2.36%、共计556,611人,政府又细分成16个主要族群[585][586][587]。其中阿美族、泰雅族、布农族、噶玛兰族、排湾族、卑南族、鲁凯族、赛夏族、撒奇莱雅族、赛德克族、邵族、太鲁阁族、邹族、拉阿鲁哇族和卡那卡那富族住在西部平原以东地区,达悟族则居住附属岛屿兰屿上,另外有部分平埔族尚未获得承认,例如西拉雅族[588][589]。另外随着海峡两岸交流以及国际化发展,中华民国目前则有数万名中国大陆配偶、10万名外籍配偶以及30万名外籍劳工,总计外籍常住人口约有56.2万人。这些台湾新住民中分别有43.4万人来自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还有8.9万人则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地区[590]。
语言文字
中华民国目前没有法律明定之官方语言,但华语扮演着实际官方语言角色[591] 。中华民国在1912年于中国大陆成立后便推动国语运动[592],中华民国教育部便成立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统一规范[593][594]。这时政府主张以实际存在的口语语音为标准,以北京官话语音为中华民国国语标准音,并订定注音符号等标准[595][596][597]。1920年代获得新文学运动的响应,中国大陆的国语推行持续到1940年代为止[598]。政府于1949年撤退到台湾地区后,长期在学校机构教导中华民国国语作为主要语言[593],并推广正体中文作为书写系统[599],基础教育上为国语语文教学的总时数占最多[600],不过往后开始将台湾原住民语、闽南语、客家语、闽东语和莆仙语与中华民国国语视为地位平等的语言[601]。
今日中华民国国语和正体中文仍是法律公文、学校教学[600]、司法审判[602]、部分机关[603]、主要媒体的语言文字[604],也是平常谈话时的共同语言[605][606]。尽管与大陆地区一样也是使用官话,中华民国过去长期采用的拼音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语拼音不同的威妥玛拼音;自2008年起,官方改用汉语拼音作为译名标准[607][608]。但由于历史上采用的威妥玛拼音和通用拼音的影响,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的汉语罗马音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同拼音系统混用的现象。
尽管国语作为共通语被广泛使用,台湾的不同族群亦有各自不同的语言使用习惯。对于人数最多、比例最高的闽南裔,台湾话常被视为母语使用[609][610],金门县居民则使用同属闽南语的金门话;客家人族群也常使用台湾客家语交谈[611]。虽然绝大部分迁往台湾地区的外省人用国语沟通[612][613],大多数连江县和乌坵乡居民则将福州语与莆仙语视为母语[614]。另外台湾原住民族使用的台湾南岛语言常被视为南岛语系发源地[578],但台湾原住民族会使用母语的人口逐渐下降[615],国语的使用率则上升[599]。目前台湾原住民族14种现存语言中,有5种被认为是可能灭绝的濒危语言[616]。
但中华民国国语的推动,也使得原来使用族群母语或日语的台湾民众需要重新学习[617][618],本土语言使用因而逐渐式微[619]。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6岁以上常住人口在家中使用中华民国国语与闽南语者分别占83.6%和81.9%,客家语和台湾原住民族语的使用只占6.6%和1.4%,但闽南语、台湾客家话及台湾原住民族语使用也随年龄层下降减少[620]。在社会兴起台湾语文运动、数个县市推出乡土母语教学、政府取消语言教学限制后[621],国语推行委员会也整合母语拼音和用字问题,提出闽南语、台湾客家语和原住民族语教学[622]。例如为保护马祖福州语的使用,使得马祖列岛上的小学便设计本土语言教学[599]。
自五四运动以来,国语白话文逐渐成为民间主流的正式书面语,书写方式多采用直式书写方式。不过, 文言文仍在正式或礼仪庆典场合使用。例如,中华民国国歌其歌词就是采用文言文。 直至1970年代,中华民国政府大多数的官方和法律文件仍采用文言文为主要书面语。1970年代严家淦担任中华民国总统期间对于官方书面语进行改革,朝「文白合一」行文[623][624]。西元2005年1月1日后,行政院也将沿袭已久的公文直式书写习惯全面改成横式书写。
现今文言文仍贯穿整个中华民国社会。目前中华民国政府公文,法律文件、司法文书、法庭裁文采「文白合一」行文,亦即「简浅的文言文、浓缩的白话文」,句式仍为文言文格式[625]。除了官方和法律文件,文言文在中华民国也用于正式或礼仪场合、宗教祭文或文化仪式疏文。
宗教信仰
《中华民国宪法》保障人民享有宗教自由和进行信仰仪式的权利,且各宗教地位皆平等[注 30][626][627]。根据世界银行的资料,中华民国的宗教自由程度非常高,2018的自由程度量约9.2,高于世界中位数 [628] 。
根据行政院国情介绍,中华民国台湾地区现有主要宗教统计类别计有22种[629]。2019年,台湾地区的宗教建筑(寺庙教堂数)总计为15,175, 佛道寺庙达12,279, 光是道教宫庙就达9,684,佛教寺庙达2,317,就连基督教教堂总数也达2,839间[630]。在台湾3万6千平方公里土地上,有将近3万3千多个供教(信)徒膜拜、聚会的场所,平均每1平方公里,就有1座寺庙或教会(堂),宗教建筑的密度之高,在世界上亦属罕见,是华人世界宗教建筑密度最高的地区。 台湾也是华人世界里宗教最兴盛的地区。
佛教、道教传统信仰在台湾盛行且长期发展[631],基督新教、天主教与伊斯兰教等宗教也拥有不少信众[632]。根据2005年的人口普查,有18,718,600人(占人口81.3%)信仰宗教,另外14%至18%人口并无宗教信仰。而政府调查所分类的26个宗教中,排行前五名者分别是佛教(8,086,000人,占人口35.1%)、道教(7,600,000人,占总人口33%)、一贯道(810,000人,占总人口3.5%)、基督新教(605,000人,占总人口2.6%)及天主教(298,000人,占总人口1.3%)[633]。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世界概况》则指出超过93%人口为结合中国民间宗教、大乘佛教、儒教、祖先崇拜和道教的多神论信仰者[626],有4.5%的人口是信奉新教和天主教的基督徒信众,另外低于2.5%的民众则信奉伊斯兰教等宗教[626][634]。
台湾民间普遍祭拜观世音菩萨、释迦牟尼、保生大帝、玄天上帝、妈祖、玉皇上帝、关圣帝君、城隍、土地神、各姓王爷、广泽尊王、中坛元帅、清水祖师等,同时佛教和道教等信仰的分界并不明确[631][635][636]。现今中华民国有近8成的民众属于台湾民间信仰,更有超过5成的民众经常参加各类型宗教仪式与庆典[626]。孔子提倡的儒家思想在过去中国是种哲学,结合了有关世俗社会的道德伦理准则,之后更成为中华文化和台湾文化间的基础[636][637]。大多数民众往往将宗教信仰与儒家思想结合[631],借此提倡社会伦理道德的观念[638]。另外台湾原住民族为基督宗教重要族群,有超过64%的原住民族民众信奉基督宗教。[639]。截至2014年,台湾地区共有15,385座寺庙和教堂,分别有12,106座供奉道教神祇的寺庙、及3,279座教堂或会堂[640],平均每1,500名市民就有可供信奉和参拜的宗教场所[641]。过往许多庙宇内部的装饰,常藉传统工法表达民间传说故事[642],今日庙宇则是台湾、客家戏曲、民间音乐表演、民间艺术比赛的场地[643]。
社会
福利救助
中华民国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与社会福利由2013年7月升格的卫生福利部负责[644],而1995年实施的全民健康保险则由卫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险署管理[645][646]。全民健康保险是社会保险的一种,藉推行公民医疗保险计划,补助大部分医疗服务和疾病预防等工作[645][647][648]。当前99.5%公民已纳入全民健康保险[649],全民健康保险也提供低收入户、退伍军人、3岁以下儿童、失业人士、受灾用户、老年人口、或残疾人士的医疗费用补助[650]。全民健康保险占国内生产毛额约5.44%,并对各类型民众设有保费计算指引[651],大众可选择由雇主或由个人缴费等方式[645]。
2013年的国民平均寿命为79.5岁,平均年龄是女性大于男性[652]。在总和生育率不断下滑的情况下,中华民国是全世界生育率最低的国家,在2013年时实际生育率仅1.065[653],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也占总人口10%以上[654],并估计在2024年达到人口最高峰后逐渐减少[562]。而根据预测,2025年时老人人数便攀升至人口20%左右[655]。今日大部分老年人由家庭成员自行照顾,但各地在2008年亦设立1,074所养老院。养老院每个月的费用主要取自老年年金,价格新台币3,000元至6,000元不等;无法提供退休储蓄的家庭每个月则有5,000元的社会补助,政府也有基本医疗服务、流感疫苗防治、大众运输工具、文化表演折扣、免费餐点等福利。2007年时,任何25岁至65岁者在工作场所未提供社会保险时,依法必须纳入国民年金保险[656]。
政府还将国民最低生活费订在该地区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数的60%,并适当给予社会福利及相关补助。自2008年开始,政府提供每年总收入不超过新台币150万元、孩子年龄未超过2岁的父母每个月3,000元的补助,也给抚养精神疾病或身体残疾儿童的家庭社会援助[656]。另外政府也提供具台湾原住民族血统者更多机会,根据《劳动基准法》的规定所有政府机关、学校和超过百人的企业,必须至少有1%成员为台湾原住民族;同时台湾原住民族家庭购买房屋的贷款有较低利率或租赁优惠条款,而的学童亦有额外获颁奖学金的机会[656]。
医疗卫生
截至2020年为止,在台湾平均每10,000人享有21.65名医生[657]、6.55位牙医[658]和42.34张病床[659]的医疗服务[660]。共有479间医院以及22,653家诊所,其中包括82间公立医院和426家公立诊所[661][660]。而2009年时在对随机选择的3,360名病患进行医院服务品质调查后,有75.1%的人表示「非常满意」医院服务、有20.5%的人则认为服务「不错」,只有4.4%的病患对于医疗服务或者护理照顾感到「不满意」或者「非常不满意」[662]。2000年时,台湾人均卫生支出总额约752美元[663];2001年时,卫生支出则占国内生产毛额5.8%,其中64.9%支出则是由政府资金给付[663]。
与其他已开发国家相比,中华民国民众享有丰富的营养来源,但也面临慢性肥胖症和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随着医疗保健体系逐渐完善,男性和女性的预期寿命分别成长至76.2岁以及83.0岁[654]。而在2012年时造成最多人致死的疾病为癌症,排行第二名、第三名以及第四名者分别为心脏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肺炎[652]。另外在2013年时,中华民国婴儿死亡率为千分之3.9[654]。为了降低肺癌丧生的患者人数,政府除了对烟草制品进行管制外、还禁止民众于工作场所、学校、餐馆以及火车站等所有公共场所吸烟,并推广设立通风的指定吸烟区[662]。
除了现代医学疗法外,中华民国国内亦广泛使用中医学诊断治疗,其中台湾地区便有14家中医医院、3,462家中医诊所和77家西医医院附设中医部门[664]。中华民国的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中华民国卫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665],主要负责疫情监测、疫情调查、疫情宣传和疫情防治等工作,并且多次针对结核、登革热、肠病毒、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甲型流感病毒H7N9亚型等疫情爆发进行因应[666]。另外还有针对食品药物安全所成立的卫生福利部食品药物管理署,负责确保药物、疫苗、医疗器材、食品、辅助食品及化粧品的品质安全与有效性[667]。
教育体系
中华民国教育制度混合中国与美国教育体系特点而成,并在1945年接收台湾后开始于台湾地区施行[668][669],由中华民国教育部负责。政府之后制定《国民教育法》让国民享有九年国民义务教育,后来发展为九年一贯课程[670][671],在2012年时则有99.15%学生会继续就读高级中学或技术型高级中学[672]。今日教育系统包括6年国小教育、3年国中教育、3年高中职教育和4年高等教育[668]。今日共有158所大专院校提供高等教育[673],并分成普通教育(大学、独立学院)和技职教育(科技大学、技术学院)两大体系[674],著名的大学有国立台湾大学、国立台湾科技大学、国立阳明交通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成功大学、国立中山大学、天主教辅仁大学、国立政治大学等[675]。
中华民国教育部于2007年宣布将推动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但因为预算问题和家长反对而延期,以在政策配套上寻求共识[676]。2011年1月,中华民国总统马英九宣布计划于2014年时,将本来的台湾九年国民义务教育分阶段改为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其中大部分高级中学排除在校成绩为入学标准、而给予免试入学,仅有少部分明星高中保留考试入学制度[677]。另外还有为年龄4岁至6岁孩童提供非义务教育的幼稚园保育,但近年政府积极投入扶持弱势幼儿和早入学教育,着重减轻贫苦家庭负担和尽早与国民教育接轨,计划在2011年起将国民教育向下延伸1年[678]。
当前教育使学生在数学、科学领域获得极高测试分数[679][680][681],但被批评学生压力过大、及过度强调记诵而减少创造力[682][683]。学生经4年大学教育获得学士学位后,能进修取得硕士、博士学位[670];每年有许多学生出国留学,最多人前往留学的美国达2.1万人[684]。教育部长年向海外华人比例较多的东亚与东南亚国家招收华裔大学学生,近年积极开放国际学生与中国大陆学生就读,将重点放在课程英语化以应对国际化需求[685]。除了正规的教育体制外,不少学生还参加补习班或安亲班,提高数学、自然科学、英文等科目考试的解题能力[686][687]。截至2012年底,中华民国不识字率大约有1.71%左右[688]。
传播媒体
1999年,中华民国取消对新闻自由的限制,使得各式传播媒体大量出现[689],但也引起许多针对媒体乱象的讨论[690]。2008年时有1,300多家新闻机构,绝大多数都是私营小企业。当中最大的国家通讯社为1924年成立的中央通讯社,其他重要新闻机构还有以经济和金融新闻为主的中国经济通讯社[691]。当前有近2,000多份报纸出版,但只有30份常于市面上出现,发行量前四名者分别是《自由时报》、《苹果日报》、《联合报》和《中国时报》。当中订阅人数最多的《自由时报》每日约72万份,而排行第二名的《苹果日报》则以小报式报导达到52万份[692],另外在捷运等公共运输上也会有免费的报纸供民众阅读[691]。
截至2013年10月为止,书籍出版登记者共有1,737家,大多是资金与人力规模较小的微型企业[693]。这些出版社创办许多杂志并广受欢迎,当中已向政府通报登记的杂志有6,000多份,另有91%杂志是于台北市出版。广受欢迎的杂志面向有经济和金融、八卦、时尚和旅游杂志,最流行的八卦杂志为《壹周刊》[691]。在2013年12月底为止则有171家无线广播电台[693],最为流行者多为音乐电台[694]。无线广播电台使用的语言以国语和闽南语为主,但依法也保障台湾原住民族的收听权益[691]。
电视传播服务最早自1962年开始提供,当时由台湾电视公司、中国电视公司和中华电视公司三家电视台主导市场发展,直到1993年开放有线和卫星频道后才大量增加其他电视台[693]。最早开播的电视公司都由政府拥有,之后则对国家、政党与财团所拥有的电视台股份立法限制[694]。2008年时,有78.7%的客户优先选择观看有线电视[691],多数有线电视频道内容则由卫星电视供应[693]。2013年12月底,政府总共核准108家卫星广播电视节目供应者和7家直播卫星广播电视服务经营者申请,共计有280个频道[693],最受瞩目的新闻频道有TVBS新闻台、三立新闻台和东森新闻台等[691]。
并且于2006年设立NCC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对通讯传播进行:监理政策之订定、法令之订定、拟订、修正、废止、执行证照核发、系统设备之审验、工程技术规范之订定、内容分级制度、竞争秩序之维护等等。[695]
文化
饮食文化
中华民国餐饮文化主要以台湾菜为主,融合各文化饮食风格,主要有台湾闽菜、台湾客家菜以及外省菜系(湘菜、鲁菜和粤菜等)[696]。由于大部分人口为来自中国的汉族,因此菜肴大多源自中国菜,并融合中国各地区风格。因四面环海、黑潮洋流经过与冬季冷空气南下,使得周遭海产资源丰富,民众常食用鱼类、贝类、甲壳类等海洋生物[697][698]。但是肉类价格昂贵的缘故,鸡肉、猪肉、牛肉或羊肉等肉类食品较少出现[699]。由于耕地稀少使得粮食作物不单一,民众以食用稻米、番薯或芋头等作物为主食[696][699]。
受到汉人长期定居台湾与被日本统治长达50年,闽南裔台湾人和客家裔台湾人菜肴、及日本料理深深影响今日饮食文化[699][700]。台湾菜重视「清、淡、鲜、醇」,强调食材自身的原始味道,并常以酱油、米酒、芝麻油、豆豉、九层塔、油葱酥、芫荽等调味[698];主要料理的作法则讲究烹调技术和食材配料,餐会筵席上常见的菜色有佛跳墙、东坡肉和万峦猪脚等[701]。因为台湾地处亚热带地区,使得餐点中也常常会食用各式水果[698]。受到许多民众信仰佛教、以及环保或者健康因素的影响,各处都有开设专门的素食餐厅[702],另外也有透过中药药材炖补各种食材而成药膳料理[698]。
另外在街头上还有著名的「小吃」文化[703],会将烹调后的料理分装成小盘食用[700][704]。各地小吃摊贩则会集结为夜市,广受欢迎的夜市有六合夜市、士林夜市、罗东夜市、花园夜市、逢甲夜市等[705],并成为重要的生活文化代表[706]。常见的小吃包括有蚵仔煎、香鸡排、臭豆腐、咸酥鸡、生煎馒头、米血糕、蚵仔面线、卤肉饭、肉粽、肉圆、担仔面、牛肉面、小笼包等[707][708]。著名的饮品则有泡沫红茶和珍珠奶茶,前者是因为果糖、饮品等全数摇匀后的顶部泡沫而得名,后者则是将粉圆倒入奶茶中饮用[709][710],这两者在传至新加坡、马来西亚、澳洲、欧洲和北美地区后同样受到欢迎[700][711]。另外也发展出自身的酒文化[712],并有金门高粱酒等著名品牌出现[713]。
艺文活动
中华民国受到1919年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发展出认同西方文化与共和制的观点[714]。台湾过去则凭借口传和书面语记载,以传统儒家和闽南文化为主[715][716],但也有基于原乡认同的观念对立[717];也由于台湾曾经历不同政权和民族统治,当前社会逐渐发展出以台湾为自身认同特色的多元文化[718][719][720],但也因为台湾问题而在国内广泛争论[721][722][723]。当中除了结合传统与现代文化外[724],也融合汉族儒家文化与台湾原住民族等不同文化;今日认定的传统民俗文化包括有台湾原住民族的传统习俗,以及汉族的剪纸、油纸伞、纸灯笼、木雕和刺绣等技艺为主的民间艺术,也涵盖因海岛文化而逐渐形成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丰年祭等节庆文化[642]。
中国国民党执政的中华民国政府于1949年撤往台湾地区后,将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改制成中华民国文化部,以中国国民党官方立场推动中国书法、中国画、中国艺术和传统戏曲等艺文活动[725][726]。到了1987年解除戒严后,中华民国的艺文、美术活动随着社会开放而进入多元发展的阶段[727]。而自2000年开始,台湾本土化运动及相关议题成为是中华民国自身文化论述的重要议题,主要解读与内容围绕着中国文化、原住民族文化和台湾文化上[728]。文学界长期以来便陆续发表各式风格的作品,但也曾针对台湾文学等发展方向而出现争论[729][730][731]。表演艺术除了过去曾在电视上盛行的歌仔戏和布袋戏继续获得政府重视外[732],也出现像是林怀民的云门舞集等现代表演舞团[643][733]。
今日中华民国乐坛也呈现多元形式,并因不同族裔语系和历史背景发展出南岛语系的民族音乐、中国的传统乐曲、西方古典音乐和各式流行音乐等[734][735][736]。除了有各族民歌、传统民谣、传统童谣、说唱音乐、独奏或合奏器乐、国乐、仪式音乐等各类风格的传统音乐外[737],西方古典音乐也在中华民国获得高度发展,包括小提琴家林昭亮、钢琴家胡瀞云和林肯中心室内乐协会艺术总监吴菡等人都获得许多关注[734]。中华民国也是华语流行音乐的重要发展地[738],成功让华语流行音乐在亚洲地区广受欢迎[739],并推出张惠妹、周杰伦、蔡依林、飞轮海、五月天等专业歌手[735][740][741]。 |- 而同一时期,台语流行音乐乐坛受到1970年代以后受日本演歌文化影响,那卡西和夜总会等秀场文化在台湾也十分盛行,如陈雷、蔡小虎、龙千玉、翁立友、蔡秋凤、江蕙、黄乙玲等知名闽南语歌手即是出身秀场的代表人物。
影视娱乐
今日中华民国的影视娱乐服务样貌不断有所改变,形成以无线网路、有线网路、网际网路媒体等数位科技为基础发展而成的大众传播文化。其中台湾电视节目受到各地欢迎,已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其他亚洲国家播出过。许多电视公司也纷纷投入拍摄电视连续剧,由于其迎合台湾民众的喜好而被独立划分为台湾电视剧类型,像是《恶作剧之吻》、《花样少年少女》、《命中注定我爱你》、《爱上巧克力》、《痞子英雄》等较受欢迎的作品还成功推广至其他亚洲国家[742]。另外由于今日社会具多元文化背景、自由且富含创作力,而能给予影视工作者良好的发展空间[743]。
台湾电影多次获得国际电影奖奖项或者是在世界各地的国际影展上映,著名的台湾电影导演包括有李安、蔡明亮、杨德昌、侯孝贤、魏德圣等人[744]。早期电影是由台湾电影文化公司、中影公司等官方制片厂制作,内容以新闻片与政治宣传片之制作为主[745]。1960年代中华民国总共制作了200部至300部电影,透过拍摄爱情片、武侠片和爱国片作品使得电影产业蓬勃发展[746]。但随着香港电影产业逐渐成熟后,中华民国自身的电影产业产能反而逐渐下滑[747]。到了1980年,杨德昌和侯孝贤开始发展具有个人特色的电影作品,并且赢得多座著名的国际电影奖奖项[746]。但这些作品在自身电影市场上并没有广泛获得认同[747]。对此李安和蔡明亮等年轻导演则推出较为吸引普通观众的电影,许多新锐电影导演也在市场低迷时继续投入拍摄[745][746]。同时政府也提供电影辅导金办法以培育电影人才、促进影片制作品质和数量,希望能达到发展自身电影产业的目标[748]。一直到2008年魏德圣执导的《海角七号》上映后,成功为台湾电影带来复兴之热潮[746][749],今日台湾电影在华语电影仍有一定影响力[750]。另外自台湾日治时期后[751],台湾还陆陆续续出现邓南光、李鸣雕[752]、张才[753][754]、张干琦[755]、张照堂等著名摄影师[756],并因为解除戒严而促成摄影题材更加多样化[757]。
旅游观光
前往中华民国旅游观光的游客数量长期逐年增长,根据中华民国交通部观光局统计,在2015年时有10,439,785名游客抵达,比2014年同期增长5.34%;观光游客大部分来自亚洲,依排序为中国大陆[758]、日本、韩国与港澳地区,亚洲以外的观光客则主要来自美国和澳洲[759]。而在2014年,中华民国在万事达卡全球国际旅游城市报告中排行第15名[760]。其中重要旅游景点包括各个国家公园、国家级风景特定区和观光游憩区[761][762][763],另外台湾的休闲农场与温泉景点也吸引不少游客[764][765]。当前政府也开始发展医疗旅游,并且计划建设数座医疗村提供服务[766][767]。位于城市的重要景点则有在2004年至2010年期间为世界上最高建筑的台北101[768],以及包括中正纪念堂、草悟道、各类纪念公园和各处夜市等[769]。而今日中华民国设立有极高密度的24小时便利商店,除了能提供普通服务外还与金融机构以及政府机关合作,使得征收停车费、水电费、交通罚款、信用卡支付以及邮寄包裹等服务都能够在便利商店进行[770]。
中华民国境内约有535座博物馆及10座虚拟博物馆,其中国立故宫博物院收藏近700,000件中国青铜器、玉器、书法、绘画和瓷器,被视为是世界上收藏中国艺术的重要博物馆[771][772]。自1933年开始,中国国民党所领导的中华民国政府便将原先收藏在北平市故宫的艺术品运出,多次转移收藏地后最终一部分物件在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海运运输至台湾本岛[773]。尽管常设型展览的内容每季都会更换,但仍然需要花费12年才能将所有的艺术品全部展出[774]。中国共产党曾多次表示这些收藏品是被国民党当局「非法窃取」至台湾,并呼吁将所有故宫藏品尽早「归还」给大陆当局,但是自大陆地区爆发文化大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便认为这是保护艺术品不受破坏之必要行动,不过今日双方博物馆也恢复中国传统文物遗产的交流[773]。而在中正纪念堂则有国家戏剧院和国家音乐厅提供艺文表演,国立国父纪念馆也会举办多项文化活动、音乐会以及演讲会等[774]。另外一方面,政府也在台中市则成立了收藏明朝与清朝画作以及台湾当代艺术家作品的国立台湾美术馆[774]。
体育竞赛
中华民国主要运动有棒球、篮球和垒球等,各地设有竞技运动场馆、国民运动中心、运动公园、多功能运动场所、游泳池、棒球场[775]、高尔夫球场、自行车道等设施[776]。被视为国民运动的棒球广受社会大众欢迎[777][775],中华民国棒球协会于1989年组建中华职业棒球大联盟[778],并在2003年和台湾职棒大联盟合并[779]。今日中华职业棒球大联盟有6支球队[780],平均每场比赛有6,079名观众[779]。中华民国曾举办2001年与2007年亚洲棒球锦标赛、2007年世界杯棒球赛和2013年世界棒球经典赛[781][782],并在1982年与199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赢得铜牌和银牌[777],另外还有像王建民、陈伟殷、曹锦辉、郭泓志、倪福德、胡金龙等棒球选手进入美国职棒大联盟[777][783]。
政府过去曾推广篮球运动[784],且每年举办威廉·琼斯杯国际篮球邀请赛和超级篮球联赛等赛事[781],艺人陈建州亦于2020年成立职业篮球联盟P. LEAGUE+。在朱木炎和陈诗欣于2004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赢得金牌后,政府在杨宜蓁等选手协助下开始推广跆拳道[781]。另外在合球项目部分,曾在2008年世界青年杯合球锦标赛和2009年世界杯合球赛赢得银牌与铜牌[785][786]。职业高尔夫球选手曾雅妮在美国女子职业高尔夫协会亦有杰出的表现[787],曾连续109周于女子世界排名上位居第一名[788][789]。其他常获佳绩的项目还有撞球、羽毛球、举重、拔河、马拉松、桌球、射箭和网球等[781]。另外电子竞技亦十分兴盛,台北暗杀星更在2012年赢得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总冠军[790][791]。
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影响,中华民国参与国际体育组织和赛事须以「中华台北」(TPE)名义[792][793],并要以国旗歌和梅花旗替代国歌与国旗[794][795]。政府为提倡全民运动,每隔2年举办中华民国全国运动会、中华民国全民运动会、全国原住民运动会和全国身心障碍运动会,每年亦有全国大专院校运动会与全国中等学校运动会。政府还借由举办国际体育活动建设相关设施、获得承办经验、取得筹办机会,例如每年举办的台北国际马拉松、国际自由车环台公路大赛[781]、富邦LPGA台湾锦标赛等[796],及高雄市在2009年的世界运动会[797]、台北市在2009年的夏季听障奥林匹克运动会和2017年的世界大学运动会[798][799]。2021年7月31日,李洋及其搭档王齐麟获得史上第一枚奥运男双羽毛球金牌。隔日也就是8月1日,戴资颖获得了奥运女单羽毛球银牌。
参见
注释
- ^ 平时升降国旗、奥运会升梅花旗等场合时演奏
- ^ 2.0 2.1 因中华民国的疆域曾有多次变化[2][3],各界对中华民国宪法中的「固有疆域」之意义未有定论[4][5],相关争议详见本条目之法理疆域章节。
- ^ 战后移民、闽籍比例采取1990年普查数据,原按269万人计算得13%有误,因未计入连江县人口(非闽南、非台籍)、金门县人口(闽南、非台籍),且未减去当年外国人口、原住民人口(取2000年39万),故应为274万比1986万,得13.8%。将1991后迁入汉族合并计算,得13.5%。台湾外省人是指在1945年以后,因为第二次国共内战的爆发而陆陆续续撤往台闽地区居住的民众、以及其于台湾所产下的后代,并不包括1990年后搬至台闽地区居住的大陆及港澳人民。1991年后迁入,采取内政部民国80年至107年12月之陆港澳及无国籍者,如泰缅孤军之后,迁入数得2.24%,此数不包括原外国籍之汉族,其数目应不甚多。
- ^ 107年12月内政部数。
- ^ 战前移民台澎的其他民族如日本人、韩国人等。而所有战后迁往台湾地区的民众不完全是汉族,例如前往台湾的白先勇属于回民、席慕蓉属于蒙古族、溥心畬属于满族。
- ^ 采取内政部民国92(2003)年7月至107(2018)年12月之外籍迁入数得0.44%。民国92(2003)年以前未找到数据。
- ^ 此处的「主要宗教」是指信仰人数占中华民国自由地区国民(台湾人口)5%以上者。
- ^ 联合国并没有为非会员国的中华民国计算其人类发展指数,因此本数据实际上是由中华民国行政院主计处自行计算得出并与其他国家进行排名。
- ^ 民国纪年的正式写法应将中华民国国号完整写出,仅写「民国」系属简写写法。
- ^ 中华民国法定历法使用公历,多称「国历」,而官方使用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混用的方式。农历则是在以汉人为主的民间社会使用。
- ^ 城际铁路列车靠左行驶。
- ^ 《文化基本法》第6条:「各固有族群使用之自然语言与台湾手语,国家应定为国家语言。」《国家语言发展法》第3条:「本法所称国家语言,指台湾各固有族群使用之自然语言及台湾手语」,又《文化基本法》第1条:「文化事务,除其他基本法有特别规定者外,适用本法之规定。」
- ^ 依据国立编译馆主编、正中书局出版的部编大专用书《国语》解释,国语分广义和狭义: 1918年中华民国教育部令第75号明确推行国语,1924年始基于「北平现代音系」构建现行国音,1932年后,以教育部出版之《国音常用字汇》为标准音。
- ^ 官方「正(繁)体字」或「正(繁)体中文」。中华民国教育部自1956年起禁止在校生学习简体字(包括陆简化字和二简字)[39],前总统马英九强调传统汉字为正体,非繁体[40][41]。参见国字标准字体。
- ^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否认清朝统治的合法性;《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公报·告海陆军士文》:「自逆胡猾夏,盗据神州,奴使吾民,驱天下俊杰勇健之士而入卒伍,以固其专制自恣之谋。我军人之俯首戢耳以听其鞭策者,亦既二百六十有余年。岂诚甘心为异族效命哉!」,《中华民国大总统孙文宣言书》:「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另需注意中华民国对蒙古地方无法长期统治,对西藏地方也仅做到名义统治[43]。
- ^ 目前有14个邦交国。
-
^
[110]国民政府发表公告承认外蒙独立(1946年1月5日)
(中央社重庆五日电)国府于一月五日发表承认外蒙独立之公告如下: 中央曾派内政部次长雷法章前往观察,近据外蒙古投票事务人员之举,公民投票结果,已证实外蒙古人民赞成独立,兹照 国防会最高委员会之决议,正式承认外蒙古之独立,除以行政院转饬内政部将决议决议正式通知外蒙古政府外,特此公告。 - ^ 根据协议,中华民国与英国共同授权夏悫受降,潘裕昆率宪兵第十六团及新一军驻九龙,与英军一道维持治安,为期2年[111]。在受降仪式后,香港行政事务由夏悫成立的港英军政府管理。
- ^ 至1955年
- ^ 原属海南特别行政区,1990年后划归高雄市旗津区代管至今
- ^ 35个省份包括有内地十八省、东北九省、塞北四省、西部三省以及台湾省。
- ^ 根据《中华民国宪法》之规定,西藏地区为藏区类似省分的自治行政区划。
-
^ 「外蒙古的独立,是我国在特殊情况下,被迫接受的……我国人民以历史及情感的关系,都已认为外蒙古恢复为我国领土。」——行政院长俞鸿钧 1955年12月14日
「外蒙为中华民国固有领土之一部份……外蒙之法律地位自应恢复原有状态,此乃中华民国一贯立场。」——外交部 1961年3月1日[263] - ^ 现今行政院辖下有9个部、4个会、3个署、2个总处、18个委员会、3个独立机关,而在完成行政院功能业务与组织调整后,可能调整为14个部、8个会、2个总处、3个独立机关。
- ^ 立法院共有113个席次,其中有73名立法委员是从单一选区中投票选出,而有34名立法委员则是借由全国政党得票比例胜出。另外还有6个席次则从2个台湾原住民族选区中,各自选出3名立法委员。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分裂国家法》第八条中关于采用「非和平」方式或其他必要措施的条件原文为「『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其中第二点中并未列出其所谓「重大事变」之标准,也没有说明「将会」的时效性,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没有对这几点做出司法解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也未依《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67条第(四)项做出任何法律解释。 [340] [341]
- ^ 截至2021年12月10日,中华民国的邦交国包括有位于亚太地区的帛琉、马绍尔群岛、诺鲁与吐瓦鲁4国;位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的宏都拉斯、瓜地马拉、贝里斯、海地、圣克里斯多福及尼维斯、圣露西亚、圣文森及格瑞那丁与巴拉圭8国;位于非洲地区的史瓦济兰以及位于欧洲地区的梵谛冈。
- ^ 《中华民国宪法》第一百三十八条规定:「全国陆海空军,须超出个人、地域及党派关系以外,效忠国家,爱护人民。」
- ^ 祖籍省别并非族群绝对分类分式,台湾客家人也有来自福建省南部和西部;而来自广东省的台湾潮州人依其语言属于闽南民系,并不属与客家人。
- ^ 《中华民国宪法》第十三条规定:「人民有信仰宗教之自由。」
参考文献
引用
- ^ 中央情报局. GEOGRAPHIC COORDINAT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世界概况》. [2014-02-23](英文).
- ^ 洪秀柱:让大陆羡慕学习台湾的民主法治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记者曾韦祯/台北报导,自由时报,2015-10-02,"国民党总统参选人洪秀柱强调,中华民国宪法的内容,就是主权及于大陆地区"
- ^ 扁宪法领土范围 陈总统吁思考是否予以处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记者黄瑞弘台北二十四日电,中央社,2006-09-24,"陈总统指出,如果严格依宪法相关规定,台湾到底承不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两个联合国会员国都是主权独立国家,是与台湾完全互不隶属的另外两个不同国家……当宪法规定与现实状况完全脱节或背离时,基于对宪法正当性与合理性要求,对转型正义的期待与坚持,「是不是也应该认真思考,予以必要的处理」?"
- ^ 我国「固有之疆域」的范围究竟为何. 苹果新闻网.
- ^ 释字第328号解释. 中华民国司法院.
- ^ 马:92共识可反对但不能否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记者田世昊、王寓中、陈杉荣、邹景雯/专访,自由时报,2008-03-29,"中华民国的有效统治区域是台澎金马,但根据宪法固有疆域还包括大陆地区"
- ^ 行政院大陆委员会:有关外蒙古是否为中华民国领土问题说明新闻参考资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 ^ 蒙古不是中华民国固有之疆域. 自由时报. [2021-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3).
- ^ 中央通讯社. Interior minister reaffirms Taipei is ROC’s capita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台北时报》. 2013年12月5日 [2014年2月23日](英文).
- ^ 10.0 10.1 Taiwan Yearbook 2004. 台湾: 行政院新闻局. 2004年10月. ISBN 978-9570182194 (英语).
- ^ 11.0 11.1 11.2 11.3 11.4 土地面积、村里邻、户数暨现住人口. 内政部户政司. [2017-10-31]. (原始内容 (XLS)存档于2012-02-19) (中文(台湾)).
- ^ 行政院第3251次院会决议. www.ey.gov.tw. [2021年6月2日] (中文).
- ^ 推动双语国家政策问题研析. www.ly.gov.tw. [2021年6月2日] (中文).
- ^ 根据《国家语言发展法》第三条规定。
- ^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09 / CHAPTER 2: People and Language. 行政院新闻局. 2009 [2014-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03) (英语).
- ^ 人口统计资料. 内政部户政司. 2018-05-01 [2020-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6) (中文(台湾)).
- ^ 大陆地区人民进入台湾地区统计资料. 内政部移民署. 2020-01-17 [2020-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9) (中文(台湾)).
- ^ 土地. 行政院. [2018-03-17].
- ^ 19.0 19.1 内政部户政司. 民国111年4月户口统计资料分析. www.ris.gov.tw. 2021-09-10 [2020-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1).
- ^ 20.0 20.1 20.2 20.3 Report for Selected Countries and Subjects. IMF. 2022-04 [2022-04-25].
- ^ 行政院主计总处. 行政院主计处. 2019-08-16 [2020-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1-19).
- ^ 国情统计通报(第 014 号) (PDF). Directorate General of Budget, Accounting and Statistics, Executive Yuan, Taiwan (ROC). 2021-01-21 [2021-01-26].
- ^ 李清辉. 《网路法律教战手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台北: 五南文化. 2006年: 第188页 [2016年5月18日]. ISBN 9861212957(繁体中文).
- ^ 中华民国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 《95年通讯传播绩效报告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台北: 秀威资讯. 2007年: 第150页 [2016年5月18日]. ISBN 978-9860132700(繁体中文).
- ^ Board Meeting. ICANN. 2010-06-25 [2014-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07) (英语).
- ^ 争鸣. No. 第 291-302 期. 百家出版社: 第73页. 2002 [2021-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3).
- ^ 新新闻周报. 新新闻周刊杂志社. 2003: 第4页 [2021-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3).
- ^ 谢莉慧. 马英九:台湾就是中华民国 是一种通称. 新头壳newtalk. 2011-12-03 [2020-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3).
- ^ 乔伟纲. 蔡英文称「中华民国台湾」遭批改国号 府拿马英九任内照片回击. 上报. 2020-01-15 [2020-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3).
- ^ 潘俊钟. 第四章 台湾民众族群认同、国家认同与统独态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国立政治大学. 2003年 [2016年2月24日](繁体中文).
- ^ 2.16.886.101.20003. 行政院全球资讯网. 2.16.886.101.20003. 2011-12-01 [2020-02-07].
- ^ 32.0 32.1 32.2 国家符号. 国史馆. [2014-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30) (中文(台湾)).
- ^ 图表新闻 | 中央社 CNA. www.cna.com.tw. [2021-12-12] (中文(台湾)).
- ^ Wayback Machine. web.archive.org. 2012-02-19 [2021-12-12].
- ^ www.ey.gov.tw. 族群(国情简介-人民) - 行政院全球资讯网.
- ^ 国立编译馆 (编). 部编大专用书《国语》. 正中书局. ISBN 9570903406.
- ^ 中国大百科智慧藏. 140.128.103.128. [2020-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0).
- ^ 国音学新修订第八版. 正中书局.流传文化.墨文堂文化. 2020-02-07 [2020-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4) –透过Google Books.
- ^ 菅野敦志. 罗家伦与1950年代台湾的简体字论战 (PDF). 当代日本与东亚研究. 当代日本与东亚研究会. [2020-02-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2-27).
- ^ 马英九等. 台北市政府推行使用正体字说帖. [2020-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7).
- ^ 林楠森. 马英九下令移除台湾政府网站简体字版. BBC News 中文. 2011-06-15 [2020-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1) (中文(台湾)).
- ^ 【图表】最新普查:全国6成常用国语,而这6县市主要用台语 - The News Lens 关键评论网. www.thenewslens.com. [2021-12-12].
- ^ 何则文.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华民国」与蒙古的恩怨情仇:一甲子前,「中国」一票否决蒙古国入联. 换日线 Crossing. 2018-05-03 [2020-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1) (中文(台湾)).
- ^ 联合国新闻部联合国网站事务科制作. 联合国大会第2758(XXVI)号决议. www.un.org. [2021-12-13] (中文(中国大陆)).
- ^ Nations, United. 联合国. United Nations. [2021-12-13] (中文(简体)).
- ^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文化部台湾大百科全书. 中华民国文化部国家文化资料库.
- ^ 刘子维 BBC中文记者. 台湾解严30年:平民生活的记忆. BBC中文. 2017-07-14.
- ^ 中华民国海外华人研究学会. 东沙海域文史资源调查研究成果报告 (PDF). 海洋国家公园管理处. 内政部营建署. [2020-02-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2-27).
- ^ 22县市全面启动-高龄友善城市百分百. 卫生福利部.
- ^ 台湾省政府走入历史国发会接续服务展新局. 国家发展委员会. [2021-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3).
- ^ 中央情报局.GDP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世界概况》. [2014年2月23日](英文).
- ^ 行政院主计总处. 国情统计通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行政院. 2011年1月7日 [2014年2月23日](繁体中文).
- ^ 罗达菲博士(Dr Dafydd Fell). 台湾选举:各小党竞争成为第三势力. BBC News 中文. 2014-11-19.
- ^ 龙虎. 台湾政治转型与社会运动互动关系探讨 (PDF). [2020-10-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1-08).
- ^ 欧阳利姝; 马泰成. 经济成长与民主政治 —台湾的实证经验 (PDF). 2013 [2020-10-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2-01).
- ^ 国际中心/综合报导.台湾是「自由国度」 2018年全球自由度评比进步两分!ETtoday新闻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繁体中文))
- ^ Taiwan. freedomhouse.org. [2019-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1).
- ^ Grace Yao、Yen-Pi Cheng和Chiao-Pi Cheng. The Quality of Life in Taiwan. 美国: 《社会指标》. 2008年10月6日(英文).
- ^ 行政院主计处. 历年经济成长率. 中华民国统计资讯网. [2020-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31).
- ^ 林瑞恩. 南部传产主管泪揭「台湾低薪恶梦」:硕士生连3万都没有. 三立新闻网. 2020-02-20 [2020-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6).
- ^ 中国同盟会四纲. 中国文化大学中华百科全书. [2020-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7).
- ^ 李云汉. 历史追踪:「中华民」国国号的来由和意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大公报》. 2012年9月12日 [2015年12月13日](简体中文).
- ^ 黎民. 历史追踪:中华民国国号的来由和意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黄花岗杂志》. [2015年12月13日](繁体中文).
- ^ 五项声明第二项「称中国为中华民国」,张难先 《湖北革命知之录》,1946年5月,上海出版社;《辛亥革命在湖北史料选辑 》武汉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室,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49页
- ^ 组织体系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行政院大陆委员会 [2013年10月17日](繁体中文).
- ^ 马英九. 马总统宣示一个中国就是中华民国. 2008年总统大选. [2020-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7).
- ^ 马英九. 马英九:一个中国是中华民国. 美国之音. [2020-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7).
- ^ 彭显钧和邱燕玲. 两岸称呼 官方定调 / 马说不称中国 绿轰自降国格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自由时报》. 2011年2月8日 [2014年2月27日](繁体中文).
- ^ 论坛:台总统府网页加注"台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英国广播公司新闻网. 2005年8月29日 [2016年8月15日](繁体中文).
- ^ 总统府针对巴拿马与中华民国断交发表谈话.《中华民国总统府》.(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中文)
- ^ 中华民国政府对布吉纳法索与中国签署复交联合公报发表严正声明.最新消息.中华民国外交部.2018-05-2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繁体中文)
- ^ 林朝亿. 马提台湾是国家 小英:欢迎跟进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天空传媒. 2011年12月3日 [2014年2月23日](繁体中文).
- ^ 柳嘉峰. 2011 国情调查记者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台湾智库. [2013年10月17日](繁体中文).
- ^ 郑仲岚 BBC中文驻台湾特约记者. 中日关系暖化:台日关系持续审慎「冷却」. BBC中文. 2018-10-27.
- ^ 75.0 75.1 75.2 洪健昭. Taiwan, Taipei — What’s in a nam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英文中国邮报》. 2009-10-15 [2014-2-23](英文).
- ^ 汪园斐. 台湾是中国一省吗?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黄花岗杂志》. [2014-02-23](繁体中文).
- ^ Bilateral and Multilateral Relations of the Holy See. LA SANTA SEDE. 2007-05-31 [2020-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7) (英语).
- ^ 台湾当代美术社会发展. 1980-2000,第79页,李宜修,台湾商务印书馆,2011-08-01,"而大陆「一个中国」的政治型态下,不仅在政治上孤立台湾,甚至在世界艺文活动上亦以政治思维考量,使台湾处处受掣。"
- ^ CHINESE TAIPEI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2014-02-28](英文).
- ^ 80.0 80.1 Katie Reid. Taiwan hopes WHO assembly will help boost its profil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路透社. 2009-05-18 [2014-02-23](英文).
- ^ 81.0 81.1 Separate Customs Territory of Taiwan, Penghu, Kinmen and Matsu (Chinese Taipei) and the WTO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世界贸易组织. [2014年2月28日](英文).
- ^ 82.0 82.1 行政院新闻局. Taiwanese health official invited to observe bird-flu conference. Taiwan Info. 2005年1月11日 [2014-02-23](英文).
- ^ 旗海图帜. [2005-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1-03).
- ^ 84.0 84.1 郭廷以. 1912──中华民国元年壬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汉典古籍. [2014年2月23日](繁体中文).
- ^ 郭廷以. 《中华民国史事日志》. 1979年: 第28页(繁体中文).
- ^ 人民网. 1913年11月4日 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凤凰卫视. 2009年11月4日 [2014年2月23日](简体中文).
- ^ 第十一卷 近代前编(上册)·第四节 北洋政府的政权机构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读书网. [2014年2月23日](繁体中文).
- ^ 乔纳森·芬比. 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The Fall and Rise of a Great Power, 1850-2008. 西敏寺: 企鹅出版集团. 2008-05-29: 第131页 [2014-02-23]. ISBN 978-0713998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英语).
- ^ 郭廷以. 1916──中华民国五年丙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汉典古籍. [2014-02-23](繁体中文).
- ^ 第一次世界大战新旧国会「对德宣战案」始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兰池. [2020-02-12](简体中文).
- ^ 第八十八回代总统启节入都 投照会决谋宣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蔡东藩. [2020-02-12](繁体中文).
- ^ 五四运动. 新华网. [2014-02-23](繁体中文).
- ^ Jacques Guillermaz.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1921-1949. 蓝灯书屋. 1972年9月: 第22页至第23页. ISBN 978-0394464794 (英语).
- ^ 张英洪. 「土改」:革命专政和暴力再分配——以湖南溆浦县为例.《当代中国研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简体中文)
- ^ 费正清,崔瑞德,费维恺. 〈第三章 南京十年时期的国民党中国,1927—1937 年〉. 《剑桥中华民国史 1912-1949年(下)》 中文译本.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01-01 [2019-11-19]. ISBN 7500414064. 原文英文.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5) (中文).
- ^ 杨奎松. 大革命时期中共为何不解决工农运动过火问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凤凰网》. 2012-04-05 [2014-02-23](繁体中文).
- ^ 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简体中文).
- ^ 苏联阴谋文证汇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简体中文).
- ^ 1927年4月18日 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人民网. [2016-08-15](繁体中文).
- ^ 乔纳森·芬比. 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The Fall and Rise of a Great Power, 1850-2008. 西敏寺: 企鹅出版集团. 2008-05-29 [2014-02-23]. ISBN 978-0713998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英语).
- ^ 第三国际.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关于中国革命目前形势的决定. 新华网. 1927年7月 [2015-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26) (中文(简体)).
- ^ 温跃宽. 被西方誉成为的「民国黄金十年」. 忆库. 2013-10-17 [2014-02-23](简体中文).
- ^ 张玉法. 《中华民国史稿》. 台湾信义: 联经出版. 1998-10-26: 第223页. ISBN 978-9570818260 (中文(繁体)).
- ^ 冯兆基(Edmund S. K. Fung). In Search of Chinese Democracy: Civil Opposition in Nationalist China, 1929-1949. 剑桥: 剑桥大学出版社. 2000-09-04: 第30页 [2014-02-23]. ISBN 978-052177124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英语).
- ^ 105.0 105.1 《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南京: 国民政府. 1931年5月12日(繁体中文).
- ^ Chen Lifu、Ramon H. Myers和Sidney H. Chang. The Storm Clouds Clear Over China: The Memoir of Ch'en Li-Fu, 1900-1993. 史丹福: 胡佛研究所. 1993年1月: 第102页 [2014-02-23]. ISBN 978-0817992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英语).
- ^ 告全国同胞一致安内攘外书. 维基文库. [2020-02-07].
- ^ 美国国务院. The Great Depression and U.S. Foreign Policy. 美国国务院历史局. [2014年2月23日](英文).
- ^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维基文库. [2020-02-07].
- ^ 李明峻. 蒙古公民投票案例实践解析 (PDF). 新世纪智库论坛第49期. 2010-03-30 [2020-10-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02).
- ^ 卢因. 明艺.名人写香港﹕舍舍,哦哈哟,哥渣伊吗时!——香港重光七十周年祭. 明报. [2020-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7).
- ^ Formosa and the Pescadores (Treati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英国国会. 1955年2月4日 [2015年9月9日](英文).
- ^ 外交部条约法律司. 「台湾的国际法地位」说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中华民国外交部. 2017年6月20日 [2017年9月25日](繁体中文).
- ^ 时代公司. LIF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纽约: 《生活》. 1956年1月23日 [2014年2月23日](英文).
- ^ 周恩来. 评马歇尔〔362〕离华声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人民网. 1947年1月10日 [2014年2月23日](简体中文).
- ^ 《南京卫戍司令部致电梅园新村中共联络处限期撤退令》. 重庆: 《大公报》. 1947年3月1日(繁体中文).
- ^ 文安立. Decisive Encounters: The Chinese Civil War, 1946-1950. 帕罗奥图: 史丹福大学出版社. 2003-03-19 [2014-02-23]. ISBN 978-080474478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英语).
- ^ 张炎宪. 《二二八事件责任归属研究报告》. 台北: 二二八事件纪念基金会. 2006-02-13: 第8页至第22页. ISBN 978-9572936214 (中文(繁体)).
- ^ "28 February 194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New Taiwan, Ilha Formosa. 2007年 [2013年10月17日](英文).
- ^ Taiwan in Time: The great retreat - Taipei Times. www.taipeitimes.com. [2020-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0).
- ^ 121.0 121.1 121.2 Retreat to Taiwa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英国广播公司新闻网. [2014年2月23日](英文).
- ^ 李鸿禧. 我们当然不是中国人,是百分之百台湾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新台湾新闻周刊》. 2002年5月9日 [2014年2月23日](繁体中文).
- ^ 美国国务院. U.S.-China Ambassadorial Talks, 1955-70. 美国国务院历史局. [2014年2月23日](英文).
- ^ Elutasította Tajvan felvételét az ENSZ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Index.hu. 2007年7月24日 [2013年10月17日](匈牙利文).
- ^ Muthiah Alagappa. Taiwan's Presidential Politics: Democratization and Cross-Strait Rela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 阿蒙克: M. E. Sharpe. 2011年11月: 第265页 [2013-10-17]. ISBN 978-076560834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英语).
- ^ 马若德; 费正清. 《剑桥中国史:第13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15: The People's Republic, Part 2). 剑桥: 剑桥大学出版社. 1991-11-29: 第837页. ISBN 978-0521243377 (英语).
- ^ 自由中国社. 自由中国: 【全套22册】. 独立作家-秀威代理. 2013-09-01 [2020-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2) –透过Google Books.
- ^ 128.0 128.1 Taiwan profile: Timelin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英国广播公司新闻网. 2014年4月22日 [2014年2月26日](英文).
- ^ 从新旧制度论看我国双首长制,第157-158页,徐正戎、张峻豪,《政治科学论丛》第二十二期,2004-12
- ^ Sun Yat-Sen和Ramon H. Myers. Prescriptions for Saving China: Selected Writings of Sun Yat-Sen. 史丹福: 胡佛研究所. 1994年1月: 第36页 [2014-02-28]. ISBN 978-0817992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英语).
- ^ 路透社. Taiwan president apologises for 'white terror' er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AsiaOne. 2008年7月16日 [2013年10月17日](英文).
- ^ 132.0 132.1 第三章 外资对台湾经济发展之影响与现况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国立政治大学. [2014年2月23日](繁体中文).
- ^ 133.0 133.1 133.2 Cold war fortres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英国广播公司新闻网. 2002年 [2013年10月17日](英文).
- ^ 《同济大学学报》. 台湾对外交往权相关问题研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2005年. [2014年2月23日](繁体中文).
- ^ 美国国务院. Asia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 1989. 美国国务院历史局. [2014年2月23日](英文).
- ^ 异域孤军大事记. 阿美米干官网. [2021-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7).
- ^ 137.0 137.1 李云汉. 中国近代史 增订3版. 三民书局. : 563.
- ^ 138.0 138.1 138.2 138.3 Out with the ol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英国广播公司新闻网. [2013年10月18日](英文).
- ^ 139.0 139.1 王炳章. 重建中华民国. 中国民主正义党. [2021-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1).
- ^ China: Chiang Kai-shek: Death of the Casualt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时代》. 1975年4月14日 [2013年10月1](英文).
- ^ 唐复年. 转型再转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联合报》. [2013年10月18日](繁体中文).
- ^ 马英九. 总统感念蒋经国对台湾民主贡献. 侨务电子报. [2021-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3).
- ^ 管仁健, 《你不知道的台湾·国军故事》. 〈国军屠杀越南难民的三七事件〉. 文经社. 2008年3月7日.
- ^ 林浊水. 【华山论剑】召开国是会议 进行宪政改造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想想论坛. 2013年8月29日 [2015年12月28日](繁体中文).
- ^ 第三章 转型﹕台湾民主化经验的实践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国立政治大学. [2015年12月28日](繁体中文).
- ^ 146.0 146.1 香港电台. 李登辉执政(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神州五十年》. [2013年10月18日](繁体中文).
- ^ 147.0 147.1 147.2 王业立. 总统直选对宪政运作之影响. 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 [2014年2月23日](繁体中文).
- ^ Path to democrac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英国广播公司新闻网. [2013年10月18日](英文).
- ^ David Blundell. Austronesian Taiwan:linguistics, History, Ethnology, Prehistory. 台北: 顺益台湾原住民博物馆. 2009年: 第283页至第290页. ISBN 978-9868537804 (英语).
- ^ Mutsu Hsu. Culture, self, and adaptation: The psychological anthropology of two Malayo-Polynesian groups in Taiwan. 台北: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1991年: 第95页至第99页. ISBN 978-9579046787 (英语).
- ^ Independence dilemm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英国广播公司新闻网. [2014年2月23日](英文).
- ^ 严思祺. 日本战败纪念日 台湾吁日记取历史教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英国广播公司新闻网. 2013年8月15日 [2016年2月16日](繁体中文).
- ^ Chen declared Taiwan victo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英国广播公司新闻网. 2004年3月26日 [2013年10月18日](英文).
- ^ 《台湾演义》. 2013.09.28【台湾演义】民进党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YouTube. 2013年9月29日 [2015年12月28日](繁体中文).
- ^ 全台谢票 马誓告别族群对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泰国世界日报》. 2008年3月26日 [2014年2月23日](繁体中文).
- ^ Taiwan profile: Leader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英国广播公司新闻网. 2014年3月19日 [2014年2月26日](英文).
- ^ 157.0 157.1 Ko Shu-Ling. Ma refers to China as ROC territory in magazine interview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台北时报》. 2008年10月8日 [2014年2月26日](英文).
- ^ Taiwan and China in 『special relations』: M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英文中国邮报》. 2008年9月4日 [2014年2月26日](英文).
- ^ 外媒:两岸关系稳定 赢得民心关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人间福报》. 2012年1月16日 [2014年2月23日](繁体中文).
- ^ 国内经济情势分析(2009Q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台北产经》. 2010年7月15日 [2015年8月16日](繁体中文).
- ^ 刘世忠. 马英九两年来的两岸政策:对台湾政治与亚太战略之影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南方快报》. 2010年6月20日 [2015年12月28日](繁体中文).
- ^ 历史性的画面:习近平与马英九会面握手. 纽约时报中文网. 2015-11-08 [2020-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3).
- ^ 郭琼俐、郑宏斌、丘采薇和李顺德. 中华民国首位女总统 蔡英文领民进党完全执政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联合新闻网. 2016年1月17日 [2016年1月27日](繁体中文).
- ^ Nan-Jung Kuo和Chung-Ru Ho. Sea Surface Observation in the Taiwan Strait Using Satellite Imager from HRPT Station. 国立台湾海洋大学. 2012年12月3日 [2013年10月17日](英文).
- ^ 165.00 165.01 165.02 165.03 165.04 165.05 165.06 165.07 165.08 165.09 165.10 中华民国外交部. Taiwan Proper. 行政院新闻局. 2010年5月28日 [2014年2月23日](英文).
- ^ 杨颖坚. 台湾周边海域之海流分布. 中华民国海军军官学校 [2014年2月23日](繁体中文).
- ^ 行政院新闻局. 「秘鲁国家电视台」(TV Peru)双十国庆当日播出7分钟专辑报导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台北经济文化代表处. [2014年2月26日](繁体中文).
- ^ 陈佳珣和陈志昌. 【我们的岛】走访地质公园-马祖纪石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公视新闻. 2014年9月30日 [2017年3月13日](繁体中文).
- ^ 中华民国内政部. 土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行政院. 2014年3月5日 [2014年2月23日](繁体中文).
- ^ 杨明山. 台湾离岛地形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台北市立大理高级中学. [2014年2月26日](繁体中文).
- ^ 171.0 171.1 Taiwan Yearbook 2005. 台湾: 行政院新闻局. 2005年10月: 第23页. ISBN 978-9860028980 (英语).
- ^ 172.0 172.1 172.2 杨明山. 台湾岛的形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台北市立大理高级中学. [2014年2月26日](繁体中文).
- ^ Megan Anderson. Taiwa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亚利桑那大学. 2001年5月3日 [2014年2月23日](英文).
- ^ 174.0 174.1 Shui-Beih Yu、Horng-Yue Chen和Long-Chen Kuo. Velocity field of GPS stations in the Taiwan are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地壳构造物理学》. 1997年6月 [2016年6月9日](英文).
- ^ R. D. Larter. Intra-Oceanic Subduction Systems: Tectonic and Magmatic Processes. 伦敦: 伦敦地质学会. 2003-01-01: 第84页至第86页 [2014-02-23]. ISBN 978-186239147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20) (英语).
- ^ 美国地质调查局. GSHAP Region 8 Eastern Asia. Global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Progra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1999年8月4日 [2014年2月23日](英文).
- ^ 郑世楠和叶永田. 二十世纪前 (1604-1900) 台湾地区的地震记载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交通部中央气象局. [2016年6月9日](繁体中文).
- ^ Charles Davidson. The Founders of Seismology. The University press. 1927年: 第223页 [2016-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2) (英语).
- ^ 二十世纪 (1901-2000) 台湾地区灾害性地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交通部中央气象局. [2016年6月9日](繁体中文).
- ^ 「九二一」最严重 2400死逾万人伤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东方日报》. 2013年6月23日 [2014年2月23日](英文)
- ^ World: Asia-Pacific Rescuers hunt quake survivor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英国广播公司新闻网. 1999年9月21日 [2014年2月23日](英文)
- ^ 杨明山. 台湾特殊地形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台北市立大理高级中学. [2014年2月26日](繁体中文).
- ^ 曹恕中、谢有忠和陈棋炫. 火山活动监测:大屯山火山群与龟山岛海域火山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国立台湾大学. [2014年2月26日](繁体中文).
- ^ Kang Chao和Marshall Johnson. Nationalist Social Sciences and the Fabrication of Subimperial Subjects in Taiwan. East Asia Cultures Critique. 2000年11月1日: 第167页(英文).
- ^ 185.0 185.1 185.2 杨明山. 台湾五大地形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台北市立大理高级中学. [2014年2月26日](繁体中文).
- ^ 186.0 186.1 186.2 186.3 周瑞炖. 《台湾全志卷二:土地志地质篇》. 南投: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2010-11-01. ISBN 978-9860249316 (中文(繁体)).
- ^ Joshua Calder. Tallest Islands of the Worl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WorldIslandInfo.com. 2006年4月5日 [2014年2月23日](英文).
- ^ 郭大玄. 台湾地理: 自然、社会与空间的图像. 通霄: 五南文化. 2005年: 第120页 [2014-02-23]. ISBN 978-957113845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7) (中文(繁体)).
- ^ 李素芳. 台湾的海岸. 台北县新店市: 远足文化. 2001. ISBN 9573049341.
- ^ 羊正钰. 台湾那个海岸线最糟?前五名全在西部. The News Lens 关键评论. 2013-12-25 [2019-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2) (中文(台湾)).
- ^ 社团法人台湾环境资讯协会. 台湾海岸调查蓝皮书 (PDF). 2013-12-05 [2019-10-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0-12).
- ^ 台湾海岸蓝皮书.pdf. 社团法人台湾环境资讯协会. [2019-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2) (中文(台湾)).
- ^ 东北角暨宜兰海岸国家风景区管理处. 地质地形. 东北角暨宜兰海岸国家风景区. 2008-11-04 [2019-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3) (中文(台湾)).
- ^ 国土利用监测整合资讯网. 109 年度国土利用监测整合作业委托专业服务案附录8 (PDF). 2020-12-17 (中文(台湾)).
- ^ 杨明山. 台湾四个海岸比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台北市立大理高级中学. [2014年2月26日](繁体中文).
- ^ 浊水溪之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水利署第四河川局. [2014年2月26日](繁体中文).
- ^ 中华民国经济部. 公告河川区分为中央管河川、跨省市河川及县(市)管河川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 2009年4月8日 [2016年6月9日](繁体中文).
- ^ 杨明山. 水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台北市立大理高级中学. [2014年2月26日](繁体中文).
- ^ 199.0 199.1 199.2 行政院新闻局. CHAPTER 1 Geography.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11. 2011年 [2014年2月23日](英文).
- ^ 静浦北回归线界标 热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花莲县政府. [2014年2月26日](繁体中文).
- ^ 中央情报局. CLIMAT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世界概况》. [2014年2月23日](英文).
- ^ 中华民国内政部. 地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行政院. 2014年4月8日 [2014年2月23日](繁体中文).
- ^ 气象常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交通部中央气象局 [2014年2月23日](繁体中文).
- ^ 中广新闻网. 五、六月台湾进入梅雨季 慎防剧烈强降雨成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雅虎新闻. 2013年5月2日 [2014年2月26日](繁体中文).
- ^ Monthly Mean Days of Precipitation. 交通部中央气象局. 2005年12月3日 [2014年2月23日](英文).
- ^ 天气与气候. 高雄市立楠梓区莒光国小. [2014年2月26日](繁体中文).
- ^ 207.0 207.1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14. 台湾: 行政院新闻局. 2014年10月: 第45页. ISBN 978-9860423020 (英语).
- ^ 经济部水利署北区水资源局. 台湾的【水资源】严重不足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经济部水利署. 2008年11月18日 [2014年2月26日](繁体中文).
- ^ 第三章 台湾地区水资源特性. 经济部水利署. [2014年2月26日](繁体中文).
- ^ 保育类野生动物名录 Schedule of Protected Species. 嘉义县政府. 2008年7月2日 [2016年6月9日](繁体中文).
- ^ 台湾地区保育类野生动物种数. 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林务局. 2010年8月19日 [2016年6月9日](繁体中文).
- ^ Establishment. 金门国家公园. [2014年2月23日](英文).
- ^ [np.cpami.gov.tw/filesys/statistics/104/261_6f6ce715b70594edf0b8beddcce91305.pdf 表一 各国家公园基本资料表]. 内政部营建署. 2014年6月9日 [2016年6月9日](繁体中文).
- ^ 行政院农业委员会. 生态保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行政院. 2014年3月5日 [2014年2月23日](繁体中文).
- ^ 行政院新闻局. Wildlife Protection. 台北: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09. 2009年1月1日(英文).
- ^ 中华民国内政部. 国家公园简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行政院. 2014年3月5日 [2014年2月23日](繁体中文).
- ^ 福建省政府组织沿革. 福建省政府.
- ^ 《中华民国六十八年统计提要》. 台北: 行政院主计处. 1980.
- ^ 《金门县综合发展计划乌坵乡发展计划》. 金门县政府. 2006.
- ^ 行政院79年2月16日台79内字第03058号函. 行政院. 1990-02-16.
- ^ 内政部81年4月27日台内地字第8176337号函. 内政部. 1992-04-27 [2019-01-29].
- ^ 东沙、南沙环礁国家公园 - 专区资讯. 高雄市旗津区公所. [2019-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3).
- ^ 中华民国年鉴『 九十三年版 』 第一篇 总论 第二章 土地 第一节 台湾. 行政院新闻局. 2004 [2019-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04).
- ^ 内政部统计月报--1.1-土地面积、村里邻、户数暨现住人口数. 内政部.
- ^ 225.0 225.1 国府迁台的重新更易行政区. 中华民国教育部 [2014年2月26日](繁体中文).
- ^ 台湾省政府功能业务与组织调整暂行条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立法院. 2000年12月6日 [2014年2月26日](繁体中文).
- ^ Jim Hwang. Gone with the Times.台湾评论. 1999年10月1日 [2014年2月26日](英文).
- ^ 北高二市之升格. 中华民国教育部 [2014年2月26日](繁体中文).
- ^ 李志德、李顺德、林新辉和李祖舜. 北县台中高雄 升格过关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苦劳网. 2009年6月24日 [2014年2月26日](繁体中文).
- ^ 谌淑婷. 改制直辖市 利弊互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国语日报》. 2009年7月6日 [2014年2月26日](繁体中文).
- ^ Loa Iok-sin、Jenny W. Hsu和Rich Chang. City upgrades draw mixed reac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台北时报》. 2009年6月25日 [2014年2月23日](英文).
- ^ 前言. 中华民国内政部. 2010年11月12日 [2014年2月26日](繁体中文).
- ^ 《联合报》. Premier Wu greenlights Taoyuan County upgrade. 《台湾纪事报》. 2010年12月14日 [2014年3月14日](英文).
- ^ 中华民国内政部和中华民国国家发展委员会. 政府组织. 行政院. 2016年3月16日 [2016年6月11日](繁体中文).
- ^ 李顺德. 文化古都/台南县市 火速升格. 《联合报》. 2009年6月30日(繁体中文).
- ^ 政府组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行政院新闻局. [2014年2月26日](繁体中文).
- ^ 中华民国内政部和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 政府组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行政院. 2013年12月18日 [2014年2月26日](繁体中文).
- ^ 杨素. 台湾版中国地图领土为何是1141万平方公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凤凰卫视. 2011年12月6日 [2015年12月13日](简体中文).
- ^ 第二节 大陆地区. 行政院新闻局. [2015年12月13日](繁体中文).
- ^ 何彤. 北洋政府与南京政府的行政区划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民国春秋. 2011年1月11日 [2015年12月13日](繁体中文).
- ^ 241.0 241.1 周振鹤.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8月: 第229页至第230页. ISBN 978-7309056044(简体中文).
- ^ 第七节 市 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国学书库. 2007年 [2015年12月13日](简体中文).
- ^ 陈叶军. 任进:进一步推动行政区划改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1年11月7日 [2014年2月27日](繁体中文).
- ^ 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施行细则. 法务部全国法规资料库. [2021-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3).
- ^ 钓鱼台列屿 中华民国的领土[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中华民国外交部.
- ^ 南海简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中华民国内政部 [2015年12月20日](繁体中文).
- ^ 叶素萍. 外交部:南沙是中华民国领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雅虎新闻. 2013年1月15日 [2014年2月27日](繁体中文).
- ^ 李敏智、施浚龙和谢侑道. 美国对中华民国在联合国政策之演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东海大学. 2010年6月 [2014年2月26日](繁体中文).
- ^ 第四章 「特殊的国与国关系」所涉及的宪法问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国立政治大学 [2014年2月26日](繁体中文).
- ^ 行政院. 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相关解释(89年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行政院大陆委员会. 2000年6月1日 [2014年2月26日](繁体中文).
- ^ 中华民国内政部. 地籍测量实施规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内政部地政司. 2008年12月1日 [2014年2月26日](繁体中文).
- ^ 投资台湾入口网. 何谓大陆地区人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内政部地政司. 2008年12月1日 [2014年2月26日](繁体中文).
- ^ 253.0 253.1 释字第 32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司法院大法官. 1993年11月26日 [2014年2月26日](繁体中文).
- ^ 254.0 254.1 邱垂正和童振源. 陈水扁政府与马英九政府的中国战略之比较与检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国立政治大学. 2008年9月 [2014年2月27日](繁体中文).
- ^ 邵宗海. 陈水扁「一边一国」主张的分析与两岸关系的影响. 国立台北大学 [2014年2月26日](繁体中文).
- ^ 中华民国各省(市)县(市)行政区域代码. 行政院主计总处. 2005年10月3日 [2014年2月26日](繁体中文).
- ^ Jane Macartney. President Ma Ying-jeou of Taiwan has progress making ties with Chin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泰晤士报》. 2008年8月30日 [2014年2月26日](英文).
- ^ 杨昂. 清帝《逊位诏书》在中华民族统一上的法律意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普林斯顿中国学社. 2012年8月24日 [2014年2月27日](简体中文).
- ^ 胡华. 人民日报社论:只有国民党反动派才痛恨蒙古独立. 人民日报. 1950-02-24 [2020-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8).
- ^ 1946年1月3日 国民政府承认外蒙独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人民网. 2003年8月1日 [2014年2月26日](简体中文).
- ^ Onward to Mongolia.台湾评论. 2003年1月1日 [2014年2月28日](英文).
- ^ 历届国民大会历次会议实录. [2020-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7).
- ^ 刘学铫. 蒙独魅影. 致知学术出版. 2015-08-30 [2020-02-07] –透过Google Books.
- ^ 立法院法制局《外蒙古定位后续问题评析》 该一修正引起本院关沃暖委员之高度关切,于本年二月二十六日立法院总质询,提出行政院修正通过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施行细则第三条规定涉及「违宪」,我国是否承认外蒙古独立,如此作为,将成为「卖国贼」之强烈质疑。. [2019-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6).
- ^ 《海峡评论》69期-1996年9月号. www.haixia-info.com. [2020-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0).
- ^ 266.0 266.1 Taiwan 'embassy' changes anger Chin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英国广播公司新闻网. 2002年2月26日 [2014年2月23日](英文).
- ^ Morris Rossabi. Modern Mongolia: From Khans to Commissars to Capitalists. 伯克利: 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 2005-04-25: 第226页至第228页 [2013-10-30]. ISBN 978-052024419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英语).
- ^ 268.0 268.1 有关外蒙古是否为中华民国领土问题说明新闻参考资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行政院大陆委员会. 2012年5月21日 [2013年10月17日](繁体中文).
- ^ 王照坤. 陆委会:中华民国领土范围不含蒙古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天空传媒. 2012年5月21日 [2013年10月17日](繁体中文).
- ^ 苏龙麒. 立院废止组织法 蒙藏委员会走入历史. 中央通讯社. 2017-11-28 [2020-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5) (中文(台湾)).
- ^ 荆知仁. 《中国立宪史》. 台北: 联经出版. 1984年: 第461页. ISBN 978-9570801224 (中文(繁体)).
- ^ 林献堂. 近日修改教科书 游揆:中华民国首都在台北市. 今日新闻网. 2002年3月29日 [2014年2月23日](繁体中文).
- ^ 273.0 273.1 273.2 273.3 Mátyus Sándor: Ki áll nyerésre a Tajvani-szorosban? – Tajvan sorsdöntő választások előt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匈牙利电子期刊存档. 2007年1月 [2014年2月23日](匈牙利文).
- ^ 274.0 274.1 274.2 中华民国外交部. Constitution. 行政院新闻局. 2010年4月23日 [2014年2月23日](英文).
- ^ 275.0 275.1 275.2 275.3 275.4 275.5 行政院新闻局. Chapter 4: Government. 台北: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11. 2011年: 第55页至第65页(英文).
- ^ 前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立法院. [2014年2月26日](繁体中文).
- ^ 277.0 277.1 277.2 277.3 中华民国外交部. Government Structure. 行政院新闻局. 2010年4月23日 [2014年2月23日](英文).
- ^ Kanishka Jayasuriya. Law, Capitalism and Power in Asia: The Rule of Law and Legal Institutions. 伦敦: Routledge. 1999-01-09: 第217页 [2014-02-24]. ISBN 978-041519743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英语).
- ^ 立法委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立法院. [2014年2月26日](繁体中文).
- ^ 中华民国中央选举委员会. 选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行政院. 2014年3月13日 [2014年2月26日](繁体中文).
- ^ Huang Jei-hsuan. Letter: KMT holds the ke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台北时报》. 2006年9月14日 [2014年2月24日](英文).
- ^ Taiwan assembly passes chang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英国广播公司新闻网. 2005年6月7日 [2014年2月26日](英文).
- ^ 283.0 283.1 谢政道. 《中华民国修宪史》. 台北: 扬智文化. 2007年. ISBN 978-9578188273 (中文(繁体)).
- ^ 任期与任命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司法院大法官. [2014年2月26日](繁体中文).
- ^ Additional Articl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中华民国总统府. [2014年2月26日](英文).
- ^ 林远山. 葛永光谈台湾监察制 「五权分立」优于西方制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大纪元时报》. 2013年11月23日 [2014年2月26日](繁体中文).
- ^ 287.0 287.1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中华民国史大事记》.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年7月: 第8,251页 [2016年6月11日](简体中文).
- ^ 288.0 288.1 About U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中华民国最高法院. [2014年2月26日](繁体中文).
- ^ 荆知仁. 《中国立宪史》. 台北: 联经出版. 1984年. ISBN 978-9570801224 (中文(繁体)).
- ^ 国之根本—我国宪政发展速读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档案乐活情报,国家发展委员会档案管理局
- ^ 高全喜. 协商与代表:政协的宪法角色及其变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新浪. 2013年11月25日 [2014年2月23日](繁体中文).
- ^ 宪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行政院. 2012年5月10日 [2014年2月23日](繁体中文).
- ^ Tom Ginsburg. Judicial Review in New Democracies: Constitutional Courts in Asian Cases. 剑桥: 剑桥大学出版社. 2003-07-23: 第111页 [2014-02-26]. ISBN 978-052152039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英语).
- ^ 第十四章 宪法的修改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国立台北大学 [2014年2月23日](繁体中文).
- ^ 赖丕仁. 英美契约法之损害赔偿范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台湾法律网. [2014年2月26日](繁体中文).
- ^ 职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立法院 [2014年2月23日](繁体中文).
- ^ 中央法规标准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中华民国法务部. 2004年5月19日 [2014年2月23日](繁体中文).
- ^ 谢政道. 第二章 法律的渊源. 国立屏东科技大学 [2014年2月26日](繁体中文).
- ^ 陈鉴波. 行政诉讼与行政法院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中华百科全书》. [2014年2月26日](繁体中文).
- ^ 高凤仙、赵昌平、陈健民和沈美真. 专业法庭(院)执行成效之探讨 专案调查研究报告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监察院. 2013年6月 [2014年2月26日](繁体中文).
- ^ 法院办理军事审判法修正施行后军事法院移送军法案件应行注意事项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司法周刊》 [2014年2月26日](繁体中文).
- ^ 宪法法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司法院大法官. [2014年2月26日](繁体中文).
- ^ 王扬宇. 同婚专法亚洲第一 立院三读通过[影]. 中央通讯社. 2017-05-24 [2019-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7).
- ^ 王扬宇. 同婚释宪案 大法官:违宪要修法[影]. 中央通讯社. 2017-05-17 [2019-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8).
- ^ Rich Chang. Nation keeps death penalty, but reduces execution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台北时报》. 2006年6月2日 [2014年2月26日](英文).
- ^ 仝泽蓉. 台湾好多党? 全台286个!. 联合新闻网. 2015年12月4日 [2016年8月15日](繁体中文).
- ^ 中华民国外交部. Political Parties. 行政院新闻局. 2010年4月23日 [2014年2月23日](英文).
- ^ Michael Swaine、James Mulvenon和Kevin Pollpeter. Tawian's Foreign and Defense Policies: Features and Determinants. Rand Publishing. 2001-11-29: 第30页 [2014-02-27]. ISBN 978-083303094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英语).
- ^ Jim Hoare和Susan Pares. A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ictionary of East Asia. 伦敦: Routledge. 2005-05-03: 第267页 [2014-02-26]. ISBN 978-185743258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英语).
- ^ 冈崎久彦. No sign of a 『peace agreemen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日本时报》. 2008年12月30日 [2014年2月26日](英文).
- ^ 10 Questions: Ma Ying-jeou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时代》. 2006年7月10日 [2014年2月26日](英文).
- ^ Independence debat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英国广播公司新闻网. 2009年 [2014年2月26日](英文).
- ^ Jane Macartney. War of words after call for independenc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泰晤士报》. 2007年3月6日 [2014年2月26日](英文).
- ^ 314.0 314.1 中华民国外交部. 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行政院. 2014年3月25日 [2014年2月27日](繁体中文).
- ^ 中央通讯社. 「台湾具有国家所有特征…」瑞士法院裁定 我有权控告ISO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自由时报》. 2008年9月18日 [2014年2月27日](繁体中文).
- ^ 张芳明. 日英文报吁国际寻求解决之道 协助台湾入联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大纪元时报》. 2007年9月30日 [2014年2月27日](繁体中文).
- ^ The Official Posi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on China’s Passing of the Anti-secession (Anti-Separation) Law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行政院大陆委员会. 2005年3月29日 [2014年2月26日](英文).
- ^ 《新新闻》李佳颖. 新新闻》时力新任党魁邱显智,不想台湾永远只能选蓝绿. 风传媒. 2019-02-20 [2020-06-03].
- ^ Histor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英国广播公司新闻网. [2014年2月23日](英文).
- ^ 台湾人口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中华消费者安保协会. [2014年2月23日](英文).
- ^ 陈沛郎. 从地域观念看「台湾意识」.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2002年6月 [2014年2月23日](繁体中文).
- ^ 王为. 台湾社会政治文化结构变迁及其冲突性特征. 《太平洋学报》. 2012年2月 [2014年2月23日](繁体中文).
- ^ 赵怡. 两岸交流 忧喜参半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 2013年3月6日 [2014年2月23日](繁体中文).
- ^ 曾韦祯. 政大调查 台湾人认同、台独支持率均攀新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自由时报》. 2014年7月11日 [2014年2月26日](繁体中文).
- ^ 陈慧萍. 国族认同调查 台湾仅2.3%自认是中国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自由时报. 2014年4月3日 [2014年2月26日](繁体中文).
- ^ 326.0 326.1 Present statu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英国广播公司新闻网. [2014年2月27日](英文).
- ^ 何经纬. 访谈:谁能问鼎台湾女总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纽约时报》. 2015年8月19日 [2016年2月16日](繁体中文).
- ^ 328.0 328.1 Taiwan country profil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英国广播公司新闻网. 2016年1月20日 [2016年2月16日](英文).
- ^ 林琳. 美国大西洋月刊讨论台海两岸军事冲突可能性. 非常道探索. 2004年11月29日 [2014年2月23日](繁体中文).
- ^ 《远见》. 蔡英文执政关键调查:台独创10年新低、统一创10年新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远见. 2018年2月12日 [2018年5月27日](繁体中文).
- ^ 《远见》. 蔡英文执政关键调查:台独创10年新低、统一创10年新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远见.2018年2月12日 [2018年5月27日](繁体中文).
- ^ 傅琪贻. 从开罗宣言与中日和约论台湾地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台湾日本综合研究所. [2015年9月9日](繁体中文).
- ^ FAR EAST (FORMOSA AND THE PESCADOR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英国国会. 1955年5月4日 [2015年9月9日](英文).
- ^ 苏瑶崇. 论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军事占领体制」与其问题. 台湾南投: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2009年6月 [2015年9月9日](繁体中文).
- ^ Global Investment and Business Center, Inc. Staff Taiwan Foreign Policy and National Security Yearbook 2011 Second Editio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Publications, USA ISBN 0-7397-3660-4 Online vers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available at Google Books
- ^ 田世昊、王寓中、陈杉荣和邹景雯. 马:92共识 可反对但不能否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自由时报》. 2008年3月29日 [2014年2月23日](繁体中文).
- ^ '1 country, 2 areas' in line with ROC Constitution: MAC deput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英文中国邮报》. 2012年3月26日 [2014年2月23日](英文).
- ^ 338.0 338.1 Chapter XIII. Fundamental National Polici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中华民国总统府. [2014年2月23日](英文).
- ^ 王圣淳. 第三章 「特殊的国与国关系」对两岸政治定位的影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国立政治大学. 2002年 [2016年8月20日](繁体中文).
- ^ 透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反分裂法」的十面埋伏. [2019-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1).
- ^ . 抗议《反分裂国家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苹果日报.(繁体中文).
- ^ Full text of Anti-Secession Law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人民网. 2005年3月14日 [2014年2月23日](英文).
- ^ Peter Brookes. U.S.-Taiwan Defense Relations in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美国传统基金会. 2003年11月14日 [2014年2月23日](英文).
- ^ 曾韦祯. 台湾主权未定论 许世楷:日本外交界常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自由时报》. 2009年5月30日 [2014年2月26日](繁体中文).
- ^ 台湾人应有的历史观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第14页,陈水源,晨星,2011-01-01,"杜鲁门总统于六月二十七日,下令第七舰队协防台湾海峡,并阻止国府反击共军;同时,发表「台湾地位未定论」"
- ^ 自觉与认同--1950~1990海外台湾人运动专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第140、141页,张炎宪, 曾秋美, 陈朝海编着,财团法人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2005-05-31,"1961年,当联合国大会第一次讨论在联合国的中国代表权时,《环球邮报》的10月10日的长篇社论,以「The Forgotten People」(被遗忘的人民)为题,阐述「…我们没有理由相信,现在的台湾人民会因被一个从大陆流亡的渣滓中国政府统治、征兵、课税而更幸福…」"
- ^ 王超. 重新解读中华民国前期外交史——评川岛真《中国近代外交的形成》. 香港中文大学. [2014年2月23日](繁体中文).
- ^ 中华民国中山学术文化基金会. 《中山先生建国宏规与实践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台北: 秀威资讯. 2011年10月1日: 第59页至第61页. ISBN 978-9868753013(繁体中文).
- ^ Growth in United Nations membership, 1945-present. 联合国. [2014年2月23日](英文).
- ^ 第五章:安全理事会. 联合国. [2014年2月23日](简体中文).
- ^ 王荣川. 蒋经国先生的外交思想(一九七一—一九八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国防大学政治作战学院. 2014年5月8日 [2014年2月26日](繁体中文).
- ^ 联合国大会. www.un.org. [2019-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3) (中文(中国大陆)).
- ^ 陆以正. 谢长廷先生 请先弄清历史事实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 2007年9月7日 [2014年2月23日](繁体中文).
- ^ 涂成吉. 《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最后日子: 一九七一年台北接受双重代表权之始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台北: 秀威资讯. 2008年8月1日: 第96页至第97页. ISBN 978-9862210574(繁体中文).
- ^ Eyal Propper. How China Views Its National Security.以色列外交观察协会. 2000年5月12日 [2014年2月27日](英文).
- ^ 许庆雄. 台湾的国际法地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台湾国家定位论坛. 2001年 [2014年2月26日](繁体中文).
- ^ Sergo Turmanidze. Status of the De Facto State in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汉堡州立大学图书馆. 2010年 [2014年2月27日](英文).
- ^ 邦交国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中华民国外交部. [2014年2月27日](繁体中文).
- ^ 萧琇安. 第七场【现代国际法讲堂】─ 萧琇安研究员:国际法「承认理论」的新视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中华民国国际法学会. 2012年12月18日 [2014年2月27日](繁体中文).
- ^ Taiwan brief. 外交贸易部. 2014年4月 [2014-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13) (英语).
- ^ Wei-chin Lee. Diplomatic Impetus and Altruistic Impulse: NGOs and the Expansion of Taiwan’s International Spac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布鲁金斯学会. 2012年7月16日 [2014年2月27日](英文).
- ^ 邵宗海. 《两岸关系: 两岸共识与两岸岐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台北: 五南文化. 1998年: 第413页至第416页. ISBN 978-9571115306(繁体中文).
- ^ Wei-chin Lee. Notes on non-OECD providers of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2011年10月14日 [2014年2月27日](英文).
- ^ Pobzeb Vang. Five Principles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ies. 布卢明顿: AuthorHouse. 2008-04-12: 第46页 [2014-02-27]. ISBN 978-1434369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英语).
- ^ ROC nationals now eligible for preferential visa treatment from 142 countries and area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中华民国外交部. 2015年5月4日 [2016年8月18日](英文).
- ^ J. Michael Cole. UN told to drop 『Taiwan is part of China』: cabl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台北时报》. 2011年9月6日 [2014年2月27日](英文).
- ^ Jean-Marie Henckaerts. International Status of Taiwan in the New World Order:Legal and Political Considerations. 波士顿: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96-09-12: 第96页至第97页 [2014-02-27]. ISBN 978-904110929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20) (英语).
- ^ 苏永耀和陈慧萍. 外交休兵误台 深陷主权危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自由时报》. 2011年5月16日 [2014年2月27日](繁体中文).
- ^ 369.0 369.1 369.2 林梳云. 中未休兵没活路 外交成效露马脚. 《玉山周报》. 2011年2月22日 [2014年2月27日](繁体中文).
- ^ JOHN TKACIK ON TAIWAN: Taiwan’s 『undetermined』 statu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台北时报》. 2009年5月13日 [2014年2月27日](英文).
- ^ Joy Su. WHO application: a question of health or politic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台北时报》. 2004年5月19日 [2014年2月27日](英文).
- ^ 陈隆志. 台湾与联合国─回顾与展望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台湾新世纪文教基金会 [2014年2月27日](繁体中文).
- ^ 吴志中. 消失中之国家主权—兼论马政府放弃推动台湾入联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台湾新世纪文教基金会 [2016年1月5日](繁体中文).
- ^ 李敏智、施浚龙和谢侑道. 美国对中华民国在联合国政策之演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东海大学. 2010年6月15日 [2014年2月27日](繁体中文).
- ^ Taiwan and the United Nation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New Taiwan. 2004年2月24日 [2014年2月27日](英文).
- ^ Taiwa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非联合国会员国家及民族组织. 2008年3月25日 [2014年2月27日](英文).
- ^ Messages from Director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台湾民主基金会. [2014年2月27日](英文).
- ^ 宣布加注「TAIWAN」之新版护照将于八月一日起接受预约申请记者会答询纪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中华民国外交部. 2003年7月28日 [2014年2月27日](英文).
- ^ Taiwan insists on 『Chinese Taipei』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英文中国邮报》. 2008年7月25日 [2014年2月27日](英文).
- ^ 林家荣. 我国参与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农业活动之现况与展望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行政院农业委员会 [2014年2月26日](繁体中文).
- ^ DECISIONS ADOPTED BY THE EXECUTIVE BOARD AT ITS 188th SESS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2011年11月30日 [2014年2月26日](英文).
- ^ 李姿慧和王家俊. 等42年 台返国际民航组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苹果日报》. 2013年9月14日 [2014年2月26日](繁体中文).
- ^ 陈隆志. 台湾与联合国专门机构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台湾新世纪文教基金会. 2010年3月30日 [2014年2月26日](繁体中文).
- ^ 杨日青. 蒋经国与民主化. 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 2008年1月8日 [2014年2月27日](繁体中文).
- ^ 陈荣骧. 台商对中国大陆经济发展之贡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国立台北大学. 2010年12月31日 [2014年2月27日](繁体中文).
- ^ 李光真. 改写台湾历史的人 ──李登辉执政十二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台湾光华杂志》. 2000年6月 [2014年3月18日](繁体中文).
- ^ 国家定位 李前总统︰ROC在台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TVBS新闻台. 2013年12月21日 [2017年6月2日](繁体中文).
- ^ 汪浩. 汪浩观点:「特殊的国与国关系论」是怎么来的?. 风传媒. 2016-10-30.
- ^ 第三章 我国公民投票法立法过程之探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国立政治大学 [2014年2月27日](繁体中文).
- ^ 王鹏捷. 马16字箴言 党政高层:强调正视现实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中央日报》. 2009年7月27日 [2014年2月23日](繁体中文).
- ^ 陈隆志. 马政府外交休兵伤害台湾国家主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台湾新世纪文教基金会. 2009年6月30日 [2015年1月26日](繁体中文).
- ^ 曾韦祯和曹郁芬. 中促美修台湾关系法 绿批马外交休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自由时报》. 2011年5月21日 [2014年2月27日](繁体中文).
- ^ 台湾政经成就 政治学大师编入大学用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中央通讯社. 2010年8月3日 [2014年2月27日](繁体中文).
- ^ 陈斌华、张展鹏和齐湘辉. 「张王会」成功举行两岸关系再获重大突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新华网. 2014年2月11日 [2014年2月27日](简体中文).
- ^ Sophie Yu和Jane Macartney. Direct flights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mark new era of improved relations. 《泰晤士报》. 2008年12月16日 [2014年2月27日](英文).
- ^ 王鹏捷. 两岸直接三通今日全面启动 掀开历史新页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中国新闻社. 2008年12月15日 [2016年1月25日](繁体中文).
- ^ 彭博社. 两个女人的战争:陆台关系的未来走到了十字路口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南华早报》. 2015年7月21日 [2016年8月18日](繁体中文).
- ^ 单厚之. 旺报观点-敏感时期 两岸关系步步为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中时电子报. 2015年9月12日 [2016年8月18日](繁体中文).
- ^ 许铭洲. 华邮预测:2016前中台关系不被看好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民报. 2014年2月12日 [2016年8月18日](繁体中文).
- ^ 马英九"非国与国"特殊关系论引关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BBC中文网. 2008年9月4日 [2015年1月27日](繁体中文).
- ^ 行政院大陆委员会. 两岸关系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行政院. 2014年3月14日 [2014年2月27日](繁体中文).
- ^ 马英九:两岸不是国与国关系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大公报》. 2015年5月26日 [2016年1月27日](繁体中文).
- ^ Impulsa Taiwan la reconciliación. 墨西哥出版集团. 2008-09-02 [2014-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01) (西班牙语).
- ^ 就职演说 马:一国两区是两岸最理性务实定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ETtoday 东森新闻云. 2012年5月20日 [2014年2月27日](繁体中文).
- ^ 张红日. 蔡英文接受美国媒体专访 对「九二共识」表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观察者网. 2016年7月22日 [2017年2月18日](简体中文).
- ^ Suisheng Zhao.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Mainland China, Taiwan and the 1995-1996 Crisi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伦敦: 罗德里奇. 2013年10月23日: 第91页. ISBN 978-1136685293(繁体中文).
- ^ 谈「九二共识」 赖清德:两岸主张内容不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中时电子报(繁体中文).
- ^ 马习会 互称先生. 苹果日报. [201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29).
- ^ 409.0 409.1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The One-China Principle and the Taiwan Issue(200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05年7月27日 [2014年2月27日](英文).
- ^ 张芳明. 日英文报吁国际寻求解决之道 协助台湾入联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多维新闻. 2007年9月30日 [2014年2月23日](繁体中文).
- ^ 我们对一国两制之看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行政院大陆委员会. 1998年7月23日 [2014年2月23日](繁体中文).
- ^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2005年7月29日 [2014年2月23日](繁体中文).
- ^ 《华盛顿邮报》. 「China's Threat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台湾人公共事务会. 2000年2月23日 [2014年2月27日](英文).
- ^ 第五章 反分裂国家法的规范性与对台政策走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国立政治大学. [2014年2月23日](繁体中文).
- ^ 许绍轩. 中国军力报告:两岸军事对峙未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自由时报》. 2008年8月30日 [2014年2月23日](繁体中文).
- ^ Robert Sherman. Liancheng / Lianfen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美国科学家联盟. 2000年5月12日 [2014年2月27日](英文).
- ^ 417.0 417.1 417.2 2004 National Defense Report. 台北: 中华民国国防部. 2004年: 第89页至第90页(英文).
- ^ 宝申. 布希反对台试图改变台海现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大纪元时报》. 2003年12月9日 [2016年1月25日](繁体中文).
- ^ 谢安. 美国再呼吁 任何片面改变现状的举动是危险的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自立晚报》. 2003年12月12日 [2016年1月25日](繁体中文).
- ^ 美国众议院. Overview of U.S. Policy Toward Taiwan, James A. Kelly, Assistant Secretary of State for East Asian and Pacific Affairs, Testimony at a hearing on Taiwa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曼荷莲学院. 2004年4月21日 [2014年2月27日](英文).
- ^ 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两岸关系发展定向领航. 中国日报网. 2019-01-03 [2019-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 ^ 告台湾同胞书40周年 习近平谈话全文. 自由时报. 2019-01-02 [2020-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4) (中文(台湾)).
- ^ 吴玠锴. 台湾人民绝不接受「一国两制」,及消灭中华民国主权的统一协商. 大陆委员会. 2021-04-20 [2022-02-17].
- ^ 总统脸书、IG最近比较辣 幕后8年级正妹小编曝光!. 自由时报. 2019-01-19 [2020-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4) (中文(台湾)).
- ^ 朱培妤. 陆委会回呛中防长 「台湾从未隶属中国 未来也不会是」. 中华电视公司新闻. 2020-10-21.
- ^ 林朝亿. 陆委会:台湾从未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未来也不会. 新头壳newtalk. 2019-10-21.
- ^ 主笔室. 中时社论》台湾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部分. 中国时报. 2020年11月20日.
- ^ 呼应蓬佩奥「台湾不属中国」 府:中华民国是主权独立国家. 中广新闻网. 2020-11-13.
- ^ 吴美依. 美国防部新闻:台湾从来「不是中国的一部分」 分析最新印太局势. EtToday新闻云. 2021-03-18.
- ^ JIM GARAMONE. DOD Officials Describe Conditions in Indo-Pacific. US Dept of Defense.
- ^ 游凯翔. 驳中国扭曲事实 外交部:中华民国是主权独立国家. 中央社. 2021-03-21.
- ^ 弗林. 回应阿拉斯加会晤 台外交部:中华民国是主权独立国家. RFI法国广播电台. 2021-03-21.
- ^ 433.0 433.1 433.2 中华民国国防部. 国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行政院. 2014年3月13日 [2014年2月26日](繁体中文).
- ^ Introduc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GlobalSecurity.org. [2014年2月26日](英文).
- ^ 许绍轩. 马虽释善意 陈肇敏︰中对台飞弹续增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自由时报》. 2008年8月27日 [2014年2月23日](繁体中文).
- ^ Contents. 中华民国国防部. 2004年 [2016年9月16日](英文).
- ^ 437.0 437.1 M. Taylor Fravel. Towards Civilian Supremacy: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in Taiwan's Democratiza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SAGE出版集团. 2002年 [2014年2月27日](英文).
- ^ Committed to Taiwa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华尔街日报》. 2001年4月26日 [2014年2月27日](英文).
- ^ 不再「有效吓阻」!国防战略定调「防卫固守,重层吓阻」-- ETtoday新闻云. ETtoday新闻云. [2018-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7) (中文(台湾)).
- ^ 缪宇纶. 向官兵贺年 总统:花钱采购武器「就要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苦劳网. 2012年1月22日 [2014年2月23日](繁体中文).
- ^ 总统主持中华民国建国97年国庆典礼. 中华民国总统府. 2008年10月10日 [2014年2月23日](繁体中文).
- ^ Michael Swaine、James Mulvenon和Kevin Pollpeter. Tawian's Foreign and Defense Policies: Features and Determinants. Rand Publishing. 2001-11-29 [2014-02-27]. ISBN 978-083303094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英语).
- ^ 陈布雷. 《蒋介石先生年表:一八八七年十月三十一日至一九七五年四月五日》. 台北: 国防部政治作战局. 1978年.(繁体中文).
- ^ 松田康博. 《蒋介石的领导风格与迁台战略》. 香港: 商务印书馆. 2009年12月.(繁体中文).
- ^ 陆军军官学校. 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2015年12月13日](繁体中文).
- ^ 空军官校简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中华民国空军军官学校. 2015年4月15日 [2015年12月13日](繁体中文).
- ^ Michael Swaine、James Mulvenon和Kevin Pollpeter. Tawian's Foreign and Defense Policies: Features and Determinants. Rand Publishing. 2001-11-29: 第65页 [2014-02-27]. ISBN 978-083303094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英语).
- ^ 国防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中华民国法务部. 2016年9月16日 [2014年9月16日](繁体中文).
- ^ William Bishop. Women Take Command. 《今日台湾》. 2004年1月1日 [2014年2月27日](英文).
- ^ 晏明强. 义务役 提前36岁除役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苹果日报》. 2006年12月5日 [2016年9月16日](繁体中文).
- ^ Taiwan Yearbook 2005. 台湾: 行政院新闻局. 2005年10月. ISBN 978-9860028980 (英语).
- ^ 中华民国外交部. Compulsory Military Service. 行政院新闻局. 2010年4月23日 [2014年2月23日](英文).
- ^ Military alternative in Taiwa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英国广播公司新闻网. 2000年5月1日 [2014年2月27日](英文).
- ^ 中华民国国家发展委员会. 中华民国103年国家发展计划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行政院. 2014年3月12日 [2014年2月23日](繁体中文).
- ^ 寇谧将. The myth: a professional military in five year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台北时报》. 2009年3月21日 [2014年2月27日](英文).
- ^ Lawrence Chung. Taiwan to end conscription, cut force's siz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南华早报》. 2009年3月10日 [2014年2月27日](英文).
- ^ 10万役男获大礼 83年次免当兵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苹果日报》. 2011年12月31日 [2016年9月16日](繁体中文).
- ^ 彭博通讯社. Taiwan to shorten conscription term to one year. Taiwan News. 2008年12月3日 [2014年2月27日](英文).
- ^ 第二节 国防财力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中华民国国防部. 2011年 [2014年2月23日](繁体中文).
- ^ 台湾关系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美国在台协会. 1979年1月1日 [2014年2月27日](繁体中文).
- ^ Stephen J. Yates. The Taiwan Relations Act After 20 Years: Keys to Past and Future Succes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美国传统基金会. 1999年4月16日 [2014年2月27日](英文).
- ^ 美国对台军售大事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美国之音. 2013年7月10日 [2014年2月27日](繁体中文).
- ^ Jean-Pierre Cabestan. France's Taiwan Policy: A Case of Shopkeeper Diplomac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Canadian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2001年1月 [2014年2月27日](英文).
- ^ 美联社. Taiwan trying to shore up weapons suppor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今日美国》. 2004年9月24日 [2014年2月27日](英文).
- ^ 丹尼·罗德里克. Getting Interventions Right: how South Korea and Taiwan grew rich Archived 2013-07-03 at WebCite. 哈佛大学 [2016-08-19](英文).
- ^ Chinese Taipei’s Self-Assessment Report for the APEC-OECD Integrated Checklist on Regulatory Refor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 2006年9月 [2016-08-18](英文).
- ^ Kelly Her. Privatization Set in Motion. 台湾评论. 2005-12-01 [2014-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30) (英语).
- ^ 徐明宜. 「戒急用忍」松绑有助「根留台湾」. 国家政策论坛. 2001年4月 [2016-09-08](繁体中文).
- ^ 黄奎博和周容卉. 我国「南向政策」之回顾与影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国立政治大学. [2016-08-15](繁体中文).
- ^ 两岸经贸「积极管理、有效开放」配套机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行政院大陆委员会. 2006-03-22 [2014-02-27](繁体中文).
- ^ 许松根. 出口扩张与产业升级:战后台湾的个案研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淡江大学 [2014-02-23](繁体中文).
- ^ Matleena Kniivilä.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mplications for poverty reduction and income inequalit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联合国. [2014-02-23](英文).
- ^ List of TAITRA domestic and overseas offic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中华民国对外贸易发展协会 [2014-02-23](英文).
- ^ Economic Forecast in Chinese Archived 2013-07-03 at WebCite. 中华经济研究院 [2014-02-23](存档副本. [2019-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03).)(英文).
- ^ The Taiwan ASEAN Studies Center (TASC) Archived 2013-07-03 at WebCite. 中华经济研究院 [2014-02-23](存档副本. [2019-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03).)(英文).
- ^ 第三章 中小企业的发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国立政治大学 [2014-02-23](繁体中文).
- ^ 王立德和陈智伟. 第二章 台湾的出口概况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国立政治大学 [2014年02-23-](繁体中文).
- ^ LME lists Taiwanese port as new delivery loca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伦敦金属交易所. 2013-06-17 [2014-02-23](英文).
- ^ 中华民国经济部. 进出口贸易量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行政院. 2015-03-23 [2016-04-26](繁体中文).
- ^ 李樱穗. 产业结构变迁与服务业发展策略之研究. 国立空中大学. 2013年 [2014-02-23](繁体中文).
- ^ 表二:各业产值概况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中华经济研究院. [2015-08-16](繁体中文).
- ^ 中华民国进口贸易前五十名国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中华民国经济部 [2014-02-23](繁体中文).
- ^ 四、对外贸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中华经济研究院. 2016-08-08 [2016-08-08](繁体中文).
- ^ 中华民国出口贸易前五十名国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中华民国经济部 [2014-02-23](繁体中文).
- ^ 费尔·哈丁. Taiwan's Grand Hotel welcome for Chinese visitor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英国广播公司新闻网. 2010-01-23 [2014-02-28](英文).
- ^ Peter Morris. Taiwan business in China supports opposi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亚洲时报在线. 2004-02-04 [2014-02-28](英文).
- ^ 2016年1-9月大陆与台湾贸易、投资情况. [2016-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2).
- ^ Jenny W. Hsu和Aries Poon. Taiwan, Singapore Sign Free-Trade Pact. 《华尔街时报》. 2013-11-0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英文).
- ^ Lucy Craymer和Fanny Liu. Taiwan and New Zealand Sign Free-Trade Agreement. 《华尔街时报》. 2013-07-1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英文).
- ^ Jay Chen、Huang Chiao-wen和James Lee. Taiwan states position on TPP in talks with U.S. officials (updat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中央通讯社. 2014-04-05 [2016-08-19](英文).
- ^ Sheryl Tibung. A Primer on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史汀生中心. 2012-10-09 [2016-08-19](英文).
- ^ Zhao Yinan. Hong Kong, Taiwan seek to join AIIB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中国日报》. 2015-04-02 [2016-08-19](英文).
- ^ 颜真真. 续创新高! 4月外汇存底增至4191.99亿美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今日新闻网. 2014-05-03 [2014-12-18](繁体中文).
- ^ 王立德和陈智伟. 我外汇存底 12月续创新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苹果日报》. 2013-01-05 [2014-02-23](繁体中文).
- ^ 颜真真. 外汇存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中华民国中央银行. 2015-07 [2015-08-16](繁体中文).
- ^ 高照芬. 台湾外汇存底续创新高 排名世界第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中央通讯社. 2010-01-05 [2016-08-18](繁体中文).
- ^ 中央情报局. RESERVES OF FOREIGN EXCHANGE AND GOL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世界概况》. [2014-02-28](英文).
- ^ 498.0 498.1 Taiwan The risk of marginalisation Economic situation and trade relations with the EU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欧洲议会. 2013-10 [2014-02-28](英文).
- ^ Report for Selected Countries and Subject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14-02-28](英文).
- ^ 1. Select Country Groups (aggregated dat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15-10 [2016-08-18](英文).
- ^ Taiwan, China. 世界经济论坛. 2015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英文).
- ^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4–2015. 世界经济论坛. 2015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英文).
- ^ John Liu. Taiwan best in Asia for entrepreneurs. 《英文中国邮报》. 2014-11-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英文).
- ^ 504.0 504.1 Timothy J. Sturgeon和Momoko Kawakami. Global Value Chains in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联合国统计司. 2010-09(英文).
- ^ 邱晓嘉. 产业外移的危机与转机. 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 2000-10-31 [2014-02-23](繁体中文).
- ^ Yang Ya-Hwei. Coping with Asian financial crisis: The Taiwan experience. 韩国首尔: Seoul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8-01-01(英文).
- ^ 507.0 507.1 〈社论〉「产业外移中国,台湾熄火」的警讯出现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自由时报》. 2005-07-22 [2014-02-23](繁体中文).
- ^ 陈水扁"执政"8年 岛内失业率平均超过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华夏经纬网. 2008-05-23 [2015-08-16](繁体中文).
- ^ 萧旭岑. 盛治仁国民党中常会演说:41%民众认失业肇因台商西进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苦劳网. 2007-06-21 [2014-02-27](繁体中文).
- ^ 郑琪芳和洪素卿. 史上新高 失业率首度破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自由时报》. 2009-08-25 [2014-02-23](繁体中文).
- ^ 史上新高 失业率首度破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中华民国统计资讯网 [2015-08-16](繁体中文).
- ^ Economy would improve with more flexibility and more competitivenes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世界贸易组织. 2010-07 [2014-02-23](英文).
- ^ TRANSFORMING ECONOMIES Making industrial policy work for growth, jobs and developmen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国际劳工组织. 2014年 [2014-02-23](英文).
- ^ RETHINKING INDUSTRIAL POLIC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 2007-04 [2014-02-23](英文).
- ^ Policy Brie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联合国大学. [2014-02-23](英文).
- ^ Chinese Taipei Archived 2013-07-03 at WebCite. 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 [2014-02-23](英文).
- ^ Chinese Taipei Business Council of ICC Archived 2013-07-03 at WebCite. 国际商会. [2014-02-23](英文).
- ^ 518.0 518.1 518.2 518.3 行政院新闻局. Telecommunications. 台北: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09. 2009年(英文).
- ^ 公路分类. 中华民国交通部 [2014年2月23日](繁体中文).
- ^ 中华民国 100 年交通部公路总局统计年报. 中华民国交通部. 2012年8月 [2014年2月23日](繁体中文).
- ^ 李奇. 第三波高速路即将陆续上线. 中华民国国家发展委员会. 2007年9月14日 [2014年2月23日](繁体中文).
- ^ 中华民国交通部. 陆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行政院. 2013年8月1日 [2014年2月23日](繁体中文).
- ^ 陈世圯和凃维穗. 花东快速公路为发展东部经济之重要基层建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 2013年3月6日 [2014年2月23日](繁体中文).
- ^ 雪山隧道命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国立交通大学. [2014年2月23日](繁体中文).
- ^ 525.0 525.1 行政院新闻局. Transportation. 台北: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09. 2009年(英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