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
台北市 Taipei City 简称:北市 | |||
---|---|---|---|
首都、直辖市 | |||
| |||
| |||
坐标: 25°02′52″N 121°31′55″E / 25.0478°N 121.5319°E | |||
国家 |
![]() |
||
设立 | |||
下级区划 | 12区[1] | ||
政府 | |||
• 行政机构 |
台北市政府 (立法机关:台北市议会) |
||
• 市长 | 柯文哲(台北市市长列表) | ||
面积 | |||
• 首都、直辖市 | 271.7997 平方公里(104.9425 平方英里) | ||
面积排名 | 第16位 | ||
海拔 | 10 公尺(30 英尺) | ||
人口(2022年4月) | |||
• 首都、直辖市 | 2,478,124人 | ||
• 排名 | 第4位 | ||
• 密度 | 9,117.46人/平方公里(23,614.1人/平方英里) | ||
• 密度排名 | 第1位 | ||
• 都会区 | 6,894,643 | ||
时区 | 国家标准时间(UTC+8) | ||
户政资料代码 | 63000 | ||
毗邻省市 | 新北市 | ||
网站 | https://www.gov.taipei/ | ||
市象征 | |||
鸟 | 台湾蓝鹊 | ||
花 | 杜鹃花 | ||
树 | 榕树 |
台北市 | |||||||||||||||||||||
汉语名称 | |||||||||||||||||||||
---|---|---|---|---|---|---|---|---|---|---|---|---|---|---|---|---|---|---|---|---|---|
正体字 | 台北市 | ||||||||||||||||||||
简化字 | 台北市 | ||||||||||||||||||||
字面意思 | 台湾之北 | ||||||||||||||||||||
| |||||||||||||||||||||
日语名称 | |||||||||||||||||||||
日语原文 | 台北市 | ||||||||||||||||||||
旧字体 | 台北市 | ||||||||||||||||||||
| |||||||||||||||||||||
泰雅语名称 | |||||||||||||||||||||
泰雅语 | Mnka' |
台北市,通称台北(俗字写作台北;台湾话: Tâi-pak),是中华民国的首都及直辖市,位于台湾北部的台北盆地,四周均与新北市接壤。是台北都会区,乃至于北台湾的中心城市。全市划分为12个区,总面积271.8平方公里。人口总数约247万,在台湾各都市排名第四、人口密度则位居第一。
台北城市建立之历史,最早可追溯自清治时代后期的1876年台北府成立、以及1884年台北城建立;日治时代中期的1920年成立州辖市,乃台北正式建市之始。1945年中华民国时代开始时成为台湾省省辖市及省会(后者至1956年迁至中兴新村为止),并自1949年底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成为首都,1967年升格为直辖市。
台北在依照全球化及世界城市研究网络(GaWC)发表的2020年全球城市名册中,综合评比与广州、都柏林、曼谷、旧金山等城市同级。
发音
台北的英语译名根据时代而有所不同,如清朝时期译为Taipeh[3],日治时期则以日语发音译为Taihoku[4],直到战后才以威妥玛拼音以中华民国国语发音拼写为Taipei并沿用至今,2009年台北官方译音标准虽改采汉语拼音,但各县市名称以国际惯用为由仍保留威妥玛拼音[5],因此不改译为Taibei。
历史
17世纪-1709年

根据荷兰人1654年绘制的《大台北古地图》记载,台北最早为平埔族原住民凯达格兰人生活之地[6],部分平埔族有初步的开垦和灌溉,其番社址位置与后世并无太多变动。艋舺位置是以荷兰文标示为「Handelsplaasts」,即交易场所的意思,足见其商业传统之古老;大龙峒被标为「Pourompon」聚落。早在汉人之前,荷兰人就曾经在剑潭垦荒,松山地区于泉州人来之前,在明郑前后就有福州人前来开垦。换言之,台北从17世纪初开始,就已因西班牙、荷兰、汉人的多元统治,而具有都市的粗胚样貌。
1709年-1895年

1709年,泉州人陈天章、陈逢春、赖永和、陈宪伯、戴天枢合股立陈赖章垦号,向大清帝国台湾府诸罗县申请开垦大佳腊(之后多写作「大加蚋堡」)地方。1723年,巡台御史吴达礼报请朝廷增设淡水厅,并管辖大甲溪以北,台北市也因此首度纳入汉人行政体系[7],但当时的台湾仍以台南作为政治、经济中心。
19世纪中叶,淡水河流域的物产贸易(特别是茶叶)兴起,艋舺(今万华)及大稻埕(今大同区西南部)先后成为重要贸易据点,台湾经济重心逐渐北移,清代官方决定在艋舺与大稻埕间的田野地,兴建台北城做为行政中心,于是1884年台北城城垣正式落成。1885年台湾建省,刘铭传担任台湾省首任巡抚,开始建设大稻埕至基隆与新竹的铁路,加强邮电、道路等基础建设,并将台湾巡抚衙门及布政使司衙门设置于城内(现址为中山堂),台北的都市雏形至此已初步建立。1894年,继任巡抚邵友濂正式将省会由桥孜图(今台中市南区)移至台北,奠定台北至今为台湾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地位。
1895年-1945年
[[File:大岛久满次.jpg|250px|left|thumb|大岛久满次铜像,以及森山松之助设计的台北州厅舍(今监察院厅舍),摄于1910年代。]
1895年,大清帝国于甲午战争战败,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台北仍作为日本统理台湾的政治中心。[8]日治初期以原有的两座衙门作为台湾总督府,直到1919年总督府新厅舍(今总统府)落成为止。1900年起,日本政府拆除台北城墙及西门,在原址辟筑四条三线道路,兴建自来水及下水道系统,以原台北城内的区域(日人称为「城内」)作为中枢政府厅舍集中地,以及在台日本人的商业地带,并分阶段进行市街改正计划,街道和建筑风貌略为西化,另外也兴建公园及其它公共建筑,台北逐渐具有现代都市的型态。自此,台北城慢慢由中国传统模式,变成中西混合的现代化城市布局与运作模式,尤其日治中央政府所在的官厅集中区之现代化建设,对今日台北城面貌影响最深。1897年日本政府为在台北城进行地下水道修建工程,利用现代测量仪器绘制《台北及大稻埕、艋舺略图》,精准纪录台北城廓与街道样貌,相较于之前不精确的中式地图,更能满足殖民政府军事、政治管理与经营上的需求。1897同年开始到1901年,日本政府拆除部分城垣,以利于铁路交通建设,可说是台北城现代化的开端,台北城也从防御城变成开放城市。[9]
1920年10月1日市制实施,成为台北州辖台北市,与同时成立的台南及台中为台湾最早的三个市。二战期间,美军空袭台北,造成破坏及市民伤亡,日本战败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代表同盟国在台北公会堂(今中山堂)举行受降仪式,日治时期划下句点。
1945年至今

哨兵2号卫星于2021年拍摄的台北盆地东侧,作为台北都会区中心商业区的信义计划区约在中央偏右下方,可见该区域有特别多栋高楼。
1945年9月,台湾进入战后时期,1945年11月1日设为省辖市,至1949年12月中华民国政府因第二次国共内战失利退守台湾之后,于10月起将中央政府所在地设立于台北市。随着中华民国政府来台的200万中华民国国军官兵与中国大陆各省平民、以及1960年代众多中南部民众北上求学、工作的风潮,使台北市的人口快速增加、市民结构趋向多元化。过去在美援的挹注下,逐步进行道路、住宅社区、学校等公共设施的新建工程,城市开发原以三市街为中心,集中在建国南北路以西的旧市区,自1960年代末期,开始向东边的大片田野地拓展。1967年7月1日,台北市升格为直辖市,隔年再将原属台北县(今新北市)的内湖乡、南港镇、木栅镇、景美镇和原属阳明山管理局的北投镇、士林镇纳入辖区。
1970年代至1980年代以后,台湾经济快速成长,台北市迈入都市开发的高度发展期。在高度发展之下,严重的交通问题亦随之而来,直至1990年代,台北市区台北铁路地下化专案、台北捷运、快速道路、公车专用道等交通建设陆续完成之后,才纾解交通上的压力。
随着台北市政府与台北市议会的搬迁与进驻,东区的信义计划区快速发展为台北的中心商业区,西区的西门町、大稻埕等聚落也开始进行更新计划。21世纪后,台北市陆续主办第21届夏季听障奥运、2010年国际花卉博览会、2011年世界设计大会、2017年世界大学运动会等大型国际活动,加上曾为世界第一高楼的台北101落成,增加台北市的国际能见度。根据美国科尔尼咨询公司公布的2014年世界前84大城市排行,依照商业影响、人才、资讯交流、文化及革新能力等5项行为,台北市排第40名,最佳成绩是2008年的34名。[10]
地理
概况

台北都会区卫星地图。
今日的台北市包含12个区,面积为271.7997平方公里。而台北都会区面积为2,457.1253平方公里,人口约704万,包括台北市外围的基隆市、新北市的芦洲、三重、新庄、板桥、中和、永和、新店、汐止、树林、土城、五股、泰山、淡水,由上述2个城市都区与台北市共同组成的大型都会区,这片区域又泛称大台北地区或双北市。
地形
台北市中心区域位于台北盆地腹地中央,大屯火山群(活火山)位于市区北边与新北市接壤处,整个山系于市区内大致向南延伸并趋缓,直抵圆山、大直与内湖等地,是台北市境内最大的山系;最高的七星山为1,120公尺,第三高的大屯山为1,092公尺,山系中心地带与北投侧的外缘地带有不少火山地形。市区东边的内湖、南港与南边的木栅多为丘陵地形;标高约300多公尺的南港山系(拇指山系)则横亘于信义、南港两区之间。
水文

淡水河流域图。
台北市境内的河流大部分属于淡水河流域。淡水河的支流新店溪从台北盆地的南边流入,与其支流景美溪合流后,形成台北市西南方与新北市的自然边界。河道向西北蜿蜒流经景美、公馆、古亭等地,至万华附近与大汉溪合流后,始称为淡水河。此后向北流经大稻埕、社子,至关渡附近与支流基隆河会合前,亦形成台北市西方与新北市的自然边界。基隆河自盆地东北边流入,经南港、松山、内湖、士林、北投等地,横贯台北盆地的北半部。过去因河道极为弯曲,每遇大雨常有水患,因此在南港至士林间的部分河道实施过截弯取直工程。景美溪系由盆地东南边流入,横贯文山区后于景美注入新店溪。另有发源于盆地北侧山区的磺溪、外双溪等河流,汇集后注入基隆河。
气候
台北市 | ||||||||||||||||||||||||||||||||||||||||||||||||||||||||||||
---|---|---|---|---|---|---|---|---|---|---|---|---|---|---|---|---|---|---|---|---|---|---|---|---|---|---|---|---|---|---|---|---|---|---|---|---|---|---|---|---|---|---|---|---|---|---|---|---|---|---|---|---|---|---|---|---|---|---|---|---|
气候图表() | ||||||||||||||||||||||||||||||||||||||||||||||||||||||||||||
| ||||||||||||||||||||||||||||||||||||||||||||||||||||||||||||
|
台北市位于北纬25度线附近的海岛上,地处东亚大陆与太平洋之间,深受干冷的蒙古高气压与暖湿的太平洋高气压交互影响,形成了副热带季风气候。日照时数和地球多数地方相较之下较少,除了7月至9月晴天较多之外,其他季节大多是阴雨绵绵的天气,冬半年平均日照时数甚至低到每个月仅有70~100小时。
3月至4月为春季、5月至9月为夏季、10月至11月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但相对温带较为温暖。有时受到全球暖化或特殊的气候变化影响,也会出现较暖的冬天,或是较冷的春天(如2005年2月至3月蒙古高气压带来的强烈冷气团,使得台北的温度少见地降至摄氏5.6度,邻近台北的淡水更出现摄氏3.9度的低温)。由于位在东亚季风带内,因此气候也受东北季风(冬季由东北方吹来含有许多水气的季风,此风也是在冬季带给台湾北部降水的主要来源)影响。也因为有东北季风的影响,才不致使淡水河有因水量不足而断流的问题。
同时台北市地处海岛,使台北市纵然地处北回归线以北,冬季气温仍比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华南沿岸城市为高2至3度(如广东沿海等县市), 因此可达16度左右。因为一般大陆性的强冷空气过海后会变得温和且水份增多,所以台北能下雪的机会,也比香港、澳门等欧亚大陆沿岸城市为低。不过,在2016年1月24日北半球超级寒潮侵袭时段,台北市有出现雨夹雪,当日最低气温为4度,为气象站首次观测到固态降水。因此台北周围山区,仍然是有冰雪天气的可能性。
另一个特殊的气候特征:因为市区主要位于台北盆地中,气候深受盆地地形影响,夏季因盆地周围的高山阻挡,不易使热气排出,市内的气温通常较周围地区高出摄氏1度至2度。进入冬季后,市区周围的山地与丘陵容易形成地形雨,湿冷天气居多,尽管温度比台湾中南部平原地带或中国大陆沿海城市高,体感温度却比实际温度还要更冷,台北仍较会感受到阵阵凉意。每年5月前后,由于蒙古高气压与太平洋高气压交会形成锋面,使得台湾进入梅雨季节,此时台北的降雨天数也会增加,夏季也经常会因为上升气流旺盛,形成午后雷阵雨。
随着全球暖化导致极端天气不断增加,加上热岛效应,台北市气温近年不断创新高(如2020年7月24日测得39.7℃,创下台北气象站自1896年设站以来的最高温纪录,且历史前五名高温有四次出现于2020年[12]),夏天出现38度或以上的高温日子会显著增加,而冬天出现10度或以下的寒流会减少,2017年及2019年台北市更没有出现摄氏10度或以下低温,创1951年有纪录以来整年都没有寒流报到的纪录。[13]
- 气候数据
- 年平均气温:23.5°C。
- 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6.6°C。
- 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30.1°C。
- 极端最低气温:-0.2°C(1901年2月13日)。
- 极端最高气温:39.7°C(2020年7月24日)。[14]
台北市(平均数据1991-2020年,极端数据1897-2021年更新中)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历史最高温 °C(°F) | 33.8 (92.8) |
31.8 (89.2) |
35.0 (95.0) |
36.2 (97.2) |
38.2 (100.8) |
38.9 (102.0) |
39.7 (103.5) |
39.3 (102.7) |
38.6 (101.5) |
36.8 (98.2) |
34.3 (93.7) |
31.5 (88.7) |
39.7 (103.5) |
平均高温 °C(°F) | 19.6 (67.3) |
20.7 (69.3) |
22.9 (73.2) |
26.7 (80.1) |
30.1 (86.2) |
32.9 (91.2) |
35.0 (95.0) |
34.4 (93.9) |
31.6 (88.9) |
27.8 (82.0) |
24.9 (76.8) |
21.1 (70.0) |
27.3 (81.1) |
日均气温 °C(°F) | 16.6 (61.9) |
17.2 (63.0) |
19.0 (66.2) |
22.5 (72.5) |
25.8 (78.4) |
28.3 (82.9) |
30.1 (86.2) |
29.7 (85.5) |
27.8 (82.0) |
24.7 (76.5) |
22.0 (71.6) |
18.2 (64.8) |
23.5 (74.3) |
平均低温 °C(°F) | 14.4 (57.9) |
14.7 (58.5) |
16.2 (61.2) |
19.4 (66.9) |
22.8 (73.0) |
25.3 (77.5) |
26.8 (80.2) |
26.6 (79.9) |
25.2 (77.4) |
22.6 (72.7) |
19.8 (67.6) |
16.1 (61.0) |
20.8 (69.4) |
历史最低温 °C(°F) | −0.1 (31.8) |
−0.2 (31.6) |
1.4 (34.5) |
4.7 (40.5) |
10.0 (50.0) |
15.6 (60.1) |
19.5 (67.1) |
18.9 (66.0) |
13.5 (56.3) |
10.2 (50.4) |
1.1 (34.0) |
1.8 (35.2) |
−0.2 (31.6) |
平均降雨量 mm(英寸) | 93.8 (3.69) |
129.4 (5.09) |
157.8 (6.21) |
151.4 (5.96) |
245.2 (9.65) |
354.6 (13.96) |
214.2 (8.43) |
336.5 (13.25) |
336.8 (13.26) |
162.6 (6.40) |
89.3 (3.52) |
96.9 (3.81) |
2,368.5 (93.23) |
平均降雨天数 | 13.6 | 12 | 14.1 | 14.5 | 14.5 | 15.7 | 11.8 | 14.6 | 13.8 | 12.8 | 12.5 | 13.1 | 163 |
平均相对湿度(%) | 77.2 | 77.8 | 76.1 | 74.9 | 74.7 | 75.3 | 70.2 | 72.1 | 73.9 | 74.4 | 75 | 75.9 | 74.8 |
月均日照时数 | 76.1 | 79.3 | 95.1 | 96.9 | 113.6 | 114.8 | 176.9 | 182.8 | 151.7 | 114.7 | 93.3 | 78.6 | 1,373.8 |
数据来源:中央气象局 |
区划人口
区划历史
台北设有自主的政府机构,乃起始于1875年,当时台北盆地一带属于台北府及其辖下的淡水县。进入日治时期后,台湾总督府在1920年进行行政区划改革,以艋舺、大稻埕、城内三个市街为基础,设立台北市,隶属于台北州;1938年进一步将松山并入台北市。
1945年,台湾进入战后时期后,台北市成为台湾省的省辖市,并在1956年以前为台湾省省会(后迁至南投县中兴新村),当时设有城中、延平、建成、大同、中山、松山、大安、古亭、龙山、双园等10区。1967年7月1日,台北市升格为院辖市,成为中华民国政府迁台第一个直辖市。1968年7月1日,原隶属台北县的景美镇、南港镇、木栅乡、内湖乡,以及阳明山管理局所属之士林镇、北投镇等6乡镇划归台北市管辖。
1990年,台北市重划行政区,将原来16区调整为今日的中正区、万华区、大同区、中山区、松山区、大安区、信义区、内湖区、南港区、士林区、北投区和文山区等12区。重划情形大致为:龙山区、双园区及古亭区西侧合并为万华区;城中区、古亭区中部合并为中正区;古亭区东侧与松山区中西部并入大安区;大安区东侧与松山区南半部划出,新设信义区;景美区、木栅区合并为文山区;建成区、延平区并入大同区。[15]
人口概况
历史人口 | ||
---|---|---|
年份 | 人口 | ±% |
1960 | 898,655 | — |
1966 | 1,174,883 | +30.7% |
1970 | 1,769,568 | +50.6% |
1975 | 2,043,318 | +15.5% |
1980 | 2,220,427 | +8.7% |
1985 | 2,507,620 | +12.9% |
1990 | 2,719,659 | +8.5% |
1995 | 2,632,863 | −3.2% |
2000 | 2,646,474 | +0.5% |
2005 | 2,632,242 | −0.5% |
2010 | 2,618,772 | −0.5% |
2015 | 2,704,810 | +3.3% |
2020 | 2,602,418 | −3.8% |
来源:
|
资料截至2022年4月底,台北市的户籍人口约有248万人[16],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约有9,120人,在全国所有直辖市与县市中,人口排行第四多,人口密度则居最高[17]。近年来由于市中心房价高昂,旧市区老旧及人口老化等问题,造成人口呈现稳定的流失状况,多数各地移民以居住台北都会区卫星都市的新北市为主,是许多在台北市工作的人口实际上的居住地区,因市区跟台北市区仅淡水河之隔。另六都改制后台北市迁往其他五都的现象更加显著。
依据内政部发布的2020年11月底电信信令人口统计,台北市的平日日间活动人口约为350.8万人,夜间停留人口则约为279.0万人,其在平日时的日间活动人口较夜间停留人口多,且两时段的人口皆与其当时的户籍人口260.5万人有明显的差距[18]:61。其中属于文教、商业、行政汇集区的中山区、中正区、大安区等三个行政区属于日间流入人口较多的地区[18]:64,大安区、中山区及内湖区亦为全国平日日间活动人口前十多的乡镇市区[18]:62、64。反之,万华区、文山区等相对偏重居住、生活功能的地区,平日的日间活动人口则较夜间停留人口少[18]:65。
各区人口明细:
- 总人口25至30万:大安区、内湖区、士林区、文山区
- 总人口20至25万:北投区、中山区、信义区
- 总人口15至20万:松山区、万华区
- 总人口10至15万:中正区、大同区、南港区
区名 |
面积 (km²) |
下辖 里数 |
下辖 邻数 |
人口数 |
人口 消长 |
人口密度 (人/km²) |
邮递 区号 |
区花 |
---|---|---|---|---|---|---|---|---|
松山区 | 9.287 | 33 | 759 | 188,926 | -1,035 | 20,000 | 105 | 朱槿 |
信义区 | 11.2077 | 41 | 904 | 203,000 | -954 | 18,400 | 110 | 野牡丹 |
大安区 | 11.3614 | 53 | 1,022 | 287,440 | -748 | 25,900 | 106 | 波斯菊 |
中山区 | 13.621 | 42 | 869 | 214,700 | -1,498 | 16,000 | 104 | 蝴蝶兰 |
中正区 | 7.6071 | 31 | 580 | 148,200 | -767 | 19,600 | 100 | 木棉花 |
大同区 | 5.6815 | 25 | 521 | 118,445 | -743 | 20,847 | 103 | 茶花 |
万华区 | 8.8522 | 36 | 721 | 173,345 | -1,045 | 19,582 | 108 | 白牡丹 |
文山区 | 31.509 | 43 | 1,002 | 256,942 | -1,336 | 8,157 | 116 | 杏花 |
南港区 | 21.8424 | 20 | 456 | 113,641 | -644 | 5,202 | 115 | 桂花 |
内湖区 | 31.5787 | 39 | 916 | 271,853 | -1,561 | 8,608 | 114 | 九重葛 |
士林区 | 62.3682 | 51 | 995 | 264,537 | -1,499 | 4,242 | 111 | 玫瑰花 |
北投区 | 56.8216 | 42 | 821 | 241,864 | -491 | 4,256 | 112 | 樱花 |
台北市 | 271.7997 | 456 | 9,572 | 2,478,124 | -12,321 | 9,118 |
- 人口消长计算方式为本月人口减去上月人口,负值以红字表示,正值以蓝字表示,没有增长以绿字表示
- 各区人口成长情形:
- 高度成长:(暂无)
- 稳定成长:(暂无)
- 成长停滞:(暂无)
- 轻度外流:(暂无)
- 严重外流:全市12区
台北市人口指标 | |
---|---|
概况 | |
| |
目前处于超高龄社会 | |
性别比 | 90.87% |
扶养比 | 49.44% |
– 扶幼比 | 19.23% |
– 扶老比 | 30.21% |
老化指数 | 157.11% |
户人口量 | 2.3747人/户 |
人口密度 | 9,117.46 (人/km2) |
上述资料时间为2022年4月 |
2022年台北市每月人口变化 | |||
---|---|---|---|
月份 | 人口 | 消长 |
台北市人口变化图表 |
1 | 2,514,425 | −9,968 | |
2 | 2,504,597 | −9,828 | |
3 | 2,490,445 | −14,152 | |
4 | 2,478,124 | −12,321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累积年度增减:−46,269 本年人口流失,累积成长率为-1.833% |
1981至今台北市历年人口变化 | ||||||||||
---|---|---|---|---|---|---|---|---|---|---|
年分 | 1981年 | 1982年 | 1983年 | 1984年 | 1985年 | 1986年 | 1987年 | 1988年 | 1989年 | 1990年 |
人口 | 2,270,983 | 2,327,641 | 2,388,374 | 2,449,702 | 2,507,620 | 2,575,180 | 2,637,100 | 2,681,857 | 2,702,678 | 2,719,659 |
年分 | 1991年 | 1992年 | 1993年 | 1994年 | 1995年 | 1996年 | 1997年 | 1998年 | 1999年 | 2000年 |
人口 | 2,717,992 | 2,696,073 | 2,653,245 | 2,653,578 | 2,632,863 | 2,605,374 | 2,598,493 | 2,639,939 | 2,641,312 | 2,646,474 |
年分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人口 | 2,633,802 | 2,641,856 | 2,627,138 | 2,622,472 | 2,616,375 | 2,632,242 | 2,629,269 | 2,622,923 | 2,607,428 | 2,618,772 |
年分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人口 | 2,650,968 | 2,673,226 | 2,686,516 | 2,702,315 | 2,704,810 | 2,695,704 | 2,683,257 | 2,668,572 | 2,645,041 | 2,602,418 |
年分 | 2021年 | 2022年 | 2023年 | 2024年 | 2025年 | 2026年 | 2027年 | 2028年 | 2029年 | 2030年 |
人口 | 2,524,393 | |||||||||
折线图 | ||||||||||
资料来源:内政部统计月报-乡镇市区人口变化表[19] |
城市规划
次分区
自2000年起,在各区之下增设次分区,作为辅助的行政区域。各区依据实际发展情形,配合各里特色,划定4至7个次分区,将具有邻近特性,文化、历史特质类似的数个里集结起来,以求有效利用邻里资源,并凝聚居民向心力,相互合作以共同推展市政建设。至2010年11月止,台北市共有68个次分区。
台北城
台北的发展,从淡水河东岸艋舺小集市形成聚落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清朝政府1875年在台北设府治,1885年,把台湾划为一个行省,台北为省会。1879年修筑了台北城,格局近方形,城内采用东西与南北正交的棋盘式道路系统,但城墙线与道路不正交。城设五门,其中仅丽正门(南门)对准正南,全城背靠大屯山,面向新店溪。城的主轴北起天后宫(今国立台湾博物馆),南至丽正门,东西城墙则交会于大屯山主峰七星山。
日治时期
日本殖民时期的台北城市规划,相当程度上是参考欧洲大城市的经验,特别是拆除旧有城墙,扩大城市发展区域的概念。自17世纪以来,像是伦敦、巴黎、维也纳、柏林与阿姆斯特丹等城市,先后拆除城墙,进而重新整顿城市。[20]台北在拆除旧城墙后,决定铺设四通八达的街道。日治总督府民政局临时土木局主要仍依循旧规,依照城内传统布局规画新道路,例如延长北门街(今衡阳路),特别是向南扩建,成为贯穿南北城区的道路,南段部份则为文武街。至于作为城市中轴线的府前街(今重庆南路一段),如今贯穿整座城市。此外,也铺设许多东西向道路。使传统上以军事防守为出发点的城市,转变为注重交通需求的现代化城市。至于城内街区,当时的规划逻辑,是将整个城市划分为52个街廓(Block)。[21]受限于旧有街道、建筑并不成正角对称,新街廓的外型往往也呈现各种不对称矩形、不对称多边形。以街廓为单位,新城市也发展出与清代沿着街路两侧发展的线性模式截然不同的样貌。[22]此外,在建筑材料上,台北官厅集中区也有其独特之处:许多建筑大量运用红砖。由松崎万长与渡边万寿设计,在1908年完成的台湾铁道饭店,是当时最有代表性的案例之一。[23]
欧洲自19世纪以来的都市规划,强调视觉美感与功能并重,以几何型态和对称空间结构为基础,放入机能性建设,其中包括道路、水道、卫生设备,以及各类型官厅行政机构。[24]对于日本而言,西方的这套都市规划相当值得学习,欧化之后,更继续以台湾各城市,尤其是台北城,实验现代化城市建设。就此角度而言,台北也可说是当时全日本最为先进的城市之一。后藤新平以后成为东京市市长,可说明这种历史趋势[25]。后藤新平于1890年前往德国留学两年,并且极为赞赏俾斯麦的治国政策。后藤新平1889年便主张将国家视为有机体,将国家事务治理广义定义为卫生治疗,卫生问题解决后,国家机能才能运作,也才能健全国体;主政者是医生,政府官员应以客观科学、生物学、医学的方式认识国家病源与问题,用客观、理性、现代科学的方式治理国家,所以卫生制度与卫生机关的建立和保健制度的确立是健全帝国的必备条件。[26]19世纪下半叶欧洲新兴的强国,正像一个生命力旺盛的有机体,试图使用各类现代化、科学化的方式治理,而强国的城市,例如德国柏林,正快速扩张与科学理性规划,渐渐由地方城镇转变成现代国际性首都。[27]规划柏林都市发展的专家霍布利希德(James Hobrecht,1825 ─ 1902)曾在1887年受邀至东京考察,当时陪同调查的后藤新平深受影响。日后任职卫生局的后藤新平特别重视各类卫生调查工作,到台湾的第一项工作,也是先做科学式的调查。[28]后藤新平随着1896年考察团来台,马上开始调查台湾全岛卫生设施、上下水道设计。隔年调查成员便向总督提议,将台北市街下水道设计与道路扩建工作合并共同规划。另外,台北城的发展也受限于城内街道布局与城廓上的不协调。在考察团来台的同一年,台湾总督府设置民政局临时土木局(民政部土木局的前身),当时聘用具有土木科专业背景的长尾半平与滨野弥四郎两人,从1899年起,接下来十年,共同推动台北城区的现代化发展。[29]
当台北在进行大规模改造时,总督府民政长官后藤新平认为,建筑即为「文装的武备」,换言之,「把城市兴建看成是一种军事武备,是国家强盛的必要装备,可防备抵抗运动」。[30]后藤新平在德国留学期间,曾亲眼看到柏林如何从地区性城市,变成全德国、全世界等级的国际大都市。因而来到台湾后,也想要将同样的规划概念运用在台北市,使这座城市拥有相当完善、便利的现代化机能,具有抵抗各种挑战的抗体。事实上,后藤新平之后在1920年至1923年担任东京市长期间,也提出大规模的都市改建,很多项目都和当年的台北城市改造一样,包括完善的水道系统、充足的公共设施、开阔便捷的街道、将城市传统融合现代需求等。虽然东京的改造因为政党竞争、缺乏中央政府支持等因素而难以顺利执行,依然可以看出,他的台湾经验反而回过头来影响东京城市的发展。[31]
虽然规模不比欧洲现代化城市,但在日本人接收台北时,该城已经是个颇具现代化的城市,而且拥有相当明确的官厅集中区,内含财政、经济、军事、商务、邮政、电信、电报等重要功能。从台湾历史来看,台北可说是近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新尝试。当时许多日本人也相当想要实验现代化的官厅集中区,在台北这块殖民地上,较为年轻的建筑师或官员,可以更不受传统阻碍,在既有基础上,更进一步施行现代化。[32]从1900年公布的《台北城内市区计划》可知,初期计划仅限于城内地区,明显是想利用清代的「官署集中区」,大肆开发遗留房舍或空地,作为未来新政治核心区域。在不久后,继续发展成更完整的「台北城官厅集中区」。[33]
1905年时,日本总督府公布第三个版本的台北市现代化计划。比起先前版本,新版本的范围不局限在台北城中心,而是扩及到其周围的艋舺、大稻埕,以及东门、南门及三板桥(南门以南及南门东南地区)一带,规模显然大上许多。主要负责人依旧是后藤新平的爱将长尾半平。[34]根据当年的《台北区改正图》可知,新计划在传统的棋盘式方格布局上,增加许多欧洲自巴洛克时期、启蒙运动以来的几何造型与空间概念。例如城墙拆除后的空间,原先讨论规画成公园广场,最后还是决定规划三线道的林荫大道,成为日后大台北市的重要交通干道。[35]当时公布的计划中,已经可以看出台北新公园(今228和平纪念公园)的规划,它与官厅集中区的关系密切,被纳入整体计划,成为重要都市新景观的一部分。[36]
台北城墙拆除时,位于转角处的角楼地方,放置放射状圆环,主要干道由此向外延伸,成为各区块的重要连结点。除了交通功能,也刻意利用这些圆形交叉点,塑造特殊城市景观,配合林荫大道,使之成为城内新地标。东北边的圆环成为今日忠孝东路与中山南、北路的交叉点;东南角圆环处则配合三角形岔路往东南方,也就是今日爱国东路与罗斯福路一段两马路所形成的交会点。在更往外的地方,运用更多三角形道路、不等边四边形、锥状道路系统,连接台北城与城外东南地带、新店溪旁的区域,规划上相当灵活多元。至于今日的罗斯福路、南海路、金华街、林森南路等,也是当年为了强化交通的五线道路。北门圆环是由五条放射状道路围绕,原本城墙所在区域变成今日忠孝西路与中华路一段,当年就是美丽的林荫大道。[37]西半部的规划,同样大量运用三角形、不等边四边形、斜向道路等手法,强化旧有的道路系统。此时的新道路之宽度共有两项标标准,一为72.8公尺,另一为145.6公尺。[38]
台湾剑潭神社于1900年完工,台湾总督府则是在1919年兴建。[39]在当时的规划中,刻意规划一条世界级规格、横亘台北城的南北向重要道路(今日中山北路)以连接两处,其在1936年完工。[40]当时采用「地带超过收用法」处理两旁景观。该法意味着,「除了原有道路用地外,也征收道路两侧连带的区块,如此一来,可同时将周边不完整的土地同时纳入城市规划中,或者再规划入公共建设预定地中作了规划以后的区块,以高价卖掉,收购者需依照规划加盖,因此,整块区块与建筑都有统一整齐的面貌」。[41]整体而言,新版本的城市规画,其道路系统更注重往东西向延伸,南北巷道路为辅助。这种规画概念其实也有生物学上的原理,考量到台北城多吹东风,东西向道路可减少灰尘累积,也能有充足阳光,可说是相当符合日本政府提倡的卫生概念。[42]改造台北城市的过程中,不可否认的,日本殖民政府确实比较没有善待城内古迹。以东京为例,明治政府在首相伊藤博文的带领下,与德国建筑师恩德与伯克曼(Ende & Böckmann)合作主持「日比谷官厅集中计划」。计划中尽可能保留江户城的原貌,特别是の字形向右涡旋旋转组成的城廓,包括本丸、二丸、三丸、西丸和北丸,除了天灾之外,必须加以完整保存,更不可拆建,妥善保存后成为今日「皇宫居留地」。不过在台湾,不仅有强力公权力介入景观重建,甚至利用1911年的风灾后重建工程,大肆拆除清代建筑与木造平房,实施「京町改筑」都市计划与公共卫生建设。大幅改造的结果,使台北城与历史、传统有了相当大的脱离。日后日本施行的都市相关法规,依旧缺乏保护古迹、历史建筑的思维。[43]在此环境下保留的旧城门:东门(景福门)、大南门(丽正门)、小南门(重熙门),北门(承恩门),算是少数特别案例。以后藤新平为领导,以长尾半平为主管,以野村一郎为辅佐的年轻都市规划群,将城门设计成圆环功能,并和巴洛克造型结合一起,使台北城的样貌加入现代性特质。[44]
台湾总督府
台湾总督府厅舍(今总统府)建于1912年至1919年,是日本殖民政府在台北兴建的官署建筑。此建筑为欧洲历史主义(Historicism)下的新文艺复兴风格,造型与结构强烈受到欧洲19世纪历史主义风格与功能的影响。总督府厅舍位于台北旧城内,座西向东,整座建筑是由四条长形长翼围绕,组成封闭式的矩形结构体,这组矩形建筑整体,中央贯穿主轴中翼,将矩形建筑围成两个中庭,建筑物正面主楼中央,有一高达60公尺的楼塔,与当时当地其他建筑比较,是最高与显著的建筑。[45]台湾总督府首要功能是行政机构,但同时也代表殖民统治者的执政权威,尤其建筑师尝试利用西式造型来表现建筑物的现代化与高效率外,也同时借用东方建筑空间布置上的中轴理念来突显执政者的权威形象。[46]
台湾总督府正面设计有西式建筑市政厅的面貌与外表,是地方政府规格,但内部空间以中央纵轴线的组成,却是帝国模式、全国中央级的规格。主要建筑师为森山松之助与长野宇平治。森山松之助巧妙地把高塔与穹窿同时设计在一个建筑体内,虽然高塔与穹窿、地方与中央是两种相对立的造型与象征,但总督府却同时拥有高塔与穹窿,是地方,也是中央,更具皇族气派。总督府中央纵轴线上的曲锥穹窿虽然不如其它欧洲穹窿高大,且隐藏在正面楼塔之后,从整栋建筑外表看并不非常显眼,但却是放在整座建筑的中心位置,穹窿下敞厅是整座建筑最华丽气派的部位,以中国建筑中轴线分析,它正符合东方尊卑伦理观念,越在中央越显建筑体地位尊贵,曲锥穹窿因在高塔与四翼之后,所以也有东方宫殿隐密、幽静深远与深不可测的肃穆。所以正面外表看是讲究行政效率、办公实用的市政厅官署建筑,内在却隐藏着具有帝国宫殿气派中央级的穹顶。长野宇平治则开创倒「日」字形平面结构在亚洲的使用先例,1936年东京国会议事堂直接仿自台湾总督府,也沿用了此倒「日」的平面设计,借助森山松之助的巧妙修正,使总督府同时具备地方政府与帝王宫殿的双重性格与特征。在两位建筑师的精心创作下,台湾总督府成为当代稀少的建筑融合体,它把当时艺术、文化、政治的冲突,恰当的化解开来,且把地方精神与中央精神融为一体,反应了整个台日接触的时代精神内涵。[47]
台湾总督府新厅舍位于台北城的正中心点,符合东方建筑中心轴线思想的理论,它与清末一样,仍是政治权力的中心,但另一方面建筑本身采东西横轴向,破除了传统坐南朝北的纵轴线布局与风水观,符合当时日治政府提倡向东,面向阳光,较明亮、采光佳,较现代卫生、空气流通的原则。早在总督府厅舍设计竞图比赛公布(1906年)之前,新厅舍敷地(预定地)的地点、位置、面积及方向都已确定,由1905的《台北市区改正计划图》中可看出未来总督府新厅舍正门朝东,位于原来清代的文武街上,正面大门面对东门街(今凯达格兰大道),直通东城门,在此新的市区规划中,东城门城墙已拆除,且利用圆环及五条放射星状道路规划,使东城门成为新的重要交通联系点,未来总督府便面向此交通要点;长野宇平治与森山松之助为台湾总督府所设计的中轴线正好连接上东城门延伸出来的东西轴线,除了总督府建筑本身外,中轴线正借东西轴道与东侧新市区相连接,由1950年10月公告第一九九号公布《台北市区改正计划》中,可预知城东侧新市区东向干道将成为市区街道之主轴,总督府中轴线正是这条新主轴干道(今凯达格兰大道与仁爱路)的起点。总督府的东西向中轴线与面朝东向的规划,预告了未来台北新城向东扩展的趋势,由1932年《台北市区计划街路及公园图》中分析,总督府中轴线的东西走向,的确调和了清末以来单重南北纵向发展的缺失,使纵横轴线交错的棋盘道路网更为周全密集。不管旧城区或新市区的规划,也因加入更多数学理性造型,如圆形、椭圆、半圆、锥形、三角形等西式造型,像圆环、放射星状道路、广场等建筑元素,使方格布局与几何布置结合,原本封闭的城市格局慢慢转变为向四周开放的城市格局,以多元取代单一,台北城市面貌因此更现代化、更进步。[46]
战后
战后台北市城市的发展历程,与战前日治时期都市计划密切相关,1945年台湾政权易手,导致既有都市计划制度、人员与执行产生某些变革,但整体而言,台北市既有都市计划体系并未产生根本性改变。既有之道路规划、大型都会公园开辟大致依照旧有计划进行[48]。
战后,台北被规划经营为台湾的政经中心而持续发展,由于上百万军民于1949年随中华民国政府撤退至台湾,加上1960年代中央政府大力推动「出口导向」的轻重工业政策,成立加工出口区、推行十大建设,此时青壮年大多前往台北、高雄找工作[49]。台北市的人口快速增加,除此,道路、住宅社区、学校等公共设施的新建工程也开始逐步进行。
1960年代起,中央政府在台北开展耗资上千亿的台北防洪计划[50][51] ,是战后台北都市计划体制更异的第一个关键期。台北从1960年代初引入联合国专家的指导、都市计划体制本土化的试行到台北市改制院辖市后的观念与体制革新,为战后都市计划推行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接轨了高度经济发展时期的1970年代与1980年代[52]。此开发进程自1980年代起,东区正式形成副都心,信义计划区亦陆续快速发展[53],而在这个时期中,南台湾地区受到石油危机影响,石化及重工业开始没落、加上中央政府的行政资源集中于北部(重北轻南),使得更多劳工往北台湾迁徙[49]。在这段期间,台北城市的商业重心从这时候开始从拥挤的旧城区逐渐向东移,早期有南京东路、民生东路的金融商圈,后期则以1980年代信义计划区的开发最具指标意义,目前台北市的行政中枢台北市政府与台北市议会分别于1994年与1990年搬迁至信义计划区内,目前区内除了指标性的台北世界贸易中心、台北101之外,周边还有许多企业集团的办公设施,如国泰金融中心、新光银行总部大楼、华南银行总部大楼、台北南山广场大楼、富邦企业总部大楼、远雄集团总部大楼、ING安泰人寿、震旦行、群益证券、摩根大通金融大楼、花旗银行台湾总部、中油企业总部、克缇国际大楼等。而为改善东、西发展不均的状况,2014年上任的台北市市长柯文哲也力推西区门户计划,期盼复兴老旧城区、翻转东西轴线。目前台北市拥有全国最多的150公尺以上的摩天大楼。
政治
市政组织

台北市政府作为台北市地方自治事项的最高行政机关,在中华民国政府架构中为直辖市自治的行政机关,并同时负责执行中央机关委办事项,台北市政府设有157个附属机关、236所各级学校,此外台北市政府还经营3个市营事业机构。
台北市议会是台北市地方自治事项的最高立法机关,议决台北市法规案、预算案、市政府或市议员所提出的其他议案。台北市议会议员,总计63席,由具有选举权的台北市市民选举产生,议长、副议长则由台北市议会议员以无记名投票选举自台北市议会议员中各选举一人。台北市改制为直辖市后的第13届台北市议会,自2018年12月25日开议,各政党现有议员席次为中国国民党28席、民主进步党18席、无党籍10席、新党3席、社会民主党1席、台湾民众党1席。
台北市市长为台北市政府之首长,综理市政并指挥、监督所属员工及机关。台北市改制为直辖市后,台北市市长于1967年到1994年之间,系以行政院提名人选,经台北市议会行使同意权的方式产生,1994年《直辖市自治法》施行,台北市市长改为由具有选举权的台北市市民选举产生。台北市市长得任命3位副市长襄助其处理市政,1位秘书长作为幕僚长,并得依法任命市政府所属一级机关首长。1994年直辖市市长改由市民普选,市长可以连任一次。由于台北市作为首都,亦为台湾的政经中心,台北市市长身为首都市长,掌握相较其他县市的行政首长更为丰沛的行政资源,相对下也较容易吸引媒体镁光灯的关注。而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等前任市长,于卸任后当选总统,也使台北市市长认为是通往总统之路的跳板之一。
下表整理了1994年直辖市市长改由市民普选后,由台北市市民选举产生的台北市市长。
届次 | 姓名 | 党籍 | 就任时间 | 卸任时间 | 备注 |
1 | 陈水扁 |
![]() |
1994年12月25日 | 1998年12月25日 | 民选首任 |
2 | 马英九 |
![]() |
1998年12月25日 | 2002年12月25日 | |
3 | 2002年12月25日 | 2006年12月25日 | 连任 | ||
4 | 郝龙斌 | 2006年12月25日 | 2010年12月25日 | ||
5 | 2010年12月25日 | 2014年12月25日 | 连任 | ||
6 | 柯文哲 |
![]() |
2014年12月25日 | 2018年12月25日 | |
7 |
![]() ![]() |
2018年12月25日 | 2022年12月25日 | 连任 |
选举与集会游行
从台湾于清代设省于台北城、日本设台湾总督府于台北市、中华民国设台湾省政府于台北市,到中华民国首都迁于台北市,台北市一直是台湾的政治中心。台北市外省新移民族裔比例较高,为台湾各县市之最:中华民国客家委员会在2004年的调查研究显示[54]:台北市单独认定自己为外省族群占15.2%,高于全台平均的8%;而据行政院1990年户口普查的籍贯统计,在台北市籍贯为外省人者有703,520人,约为当时台北市人口比例的25.49%,是台湾地区外省族群人数最多的行政区[55]。因此从数据上来看,外省族群在台北的影响力较台湾其他县市大。由于外省族群支持泛蓝阵营的比例较泛绿阵营来得高,这使得泛蓝阵营在台北市的选举较泛绿阵营占有优势。
1987年解严之后,台北市即成为集会游行的重地。因素有三:动员与集结容易、媒体效果较佳、抗议或请愿对象(政府机关)明确。以民主进步党为首的泛绿阵营或以中国国民党为首的泛蓝阵营街头集结抗议是十分平常的事,此现象于即使经过三次的政党轮替后,依旧存在。1994年之后,主要政党为争取选票,会在举办选前一周的周末,在台北街头举行大游行为选举造势,不失为台北街头奇观。即使台北市民对于游行与抗议已经司空见惯,但以逐次下滑的投票率来看,台北市民近年来被政治动员的程度并未比其他都会区高。
经济
商业活动
台北市为台湾的经济、金融中心,众多国内外企业总部及金融机构与部分亚洲区总部均位于台北市与台北都会区。包括台湾银行、中华邮政、中国银行、渣打银行、法国巴黎人寿、星展银行、土地银行、华南银行、第一银行、合作金库银行、富邦银行、富邦人寿、国泰金控、新光金控、台新金控、中国信托、中国国际航空、厦门航空、中国南方航空、中国东方航空、马来西亚航空、Google、Yahoo奇摩、苹果公司、Facebook、Microsoft、Amazon、宜家家居等全国与全球知名企业都将台湾分公司或亚洲区总部设立于台北市中心,市内产业结构以三级产业(服务业)为主、二级产业(工业)为辅,一级产业(农林渔牧业)所占比率极小。从就业人口比例来看,台北市为典型以服务业为主的都会城市,且近8年来服务业的就业人口比例更呈现成长的趋势。工业部分系以都市型轻工业、都市服务型工业、高科技及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从厂商家数集中地来看,「台北科技走廊」所在的南港软体工业园区、内湖科技园区及开发中的北投士林科技园区是台北市制造厂商的大本营,尤其是南港软体工业园区与内湖科技园区更是发挥厂商群聚效果,约有六成以上的厂商聚集于此[56]。
物价
台北市平均房价为全台湾之冠,2005年每坪新台币27万元;2006年31万元;2007年35.4万元;2008年37.7万元;至2009年7月已超过40万元[57];2012年12月全市平均房价来到每坪新台币79万元[58]。相对于极度偏低的租金收益率,台北市的房价堪称全球最贵。市中心2018年第一季顶级商业办公室的单坪月租金成本为新台币6,548元,在全球120个城市中排第38高[59]。它的物价水准与薪资收入相当,2018年的购买力平价在全球77个城市中排第26高,薪资则是排在第37位[60]。
劳动力状况
到2010年3月底为止,台北市15岁以上之民间人口约有190万人,劳动力有106万人,就业者有110万人,失业者4万7千人,非劳动力94万4千人;劳动力参与率55.7%,失业率3.9%[61]。在外籍劳工方面,到2007年7月底为止,台北市有49,251名外国专业人员(白领移工),数量全台湾最多[62];蓝领移工则有36,778人,全台湾第三[63]。
但是也有许多户籍在外地的人口于台北市就业,或从其他地方通勤至台北市区上班。
文化
[[File:CKS Panorama.jpg|thumb|700px|center|左起:国家音乐厅、中正纪念堂、国家戏剧院]] 台北风光秀丽,历史古迹随处可见。被称为是「繁体写成的南京」;[64]。台湾各族群文化与全球文化在台北市荟萃,蕴含台湾原住民文化的顺益台湾原住民博物馆,浓厚闽南、旧都城风情的大稻埕、艋舺、大龙峒与剥皮寮、客家义民祭,完整儒教祭祀规仪的释奠典礼,以及融合中国各地风土民情的眷村文化、国粹与新住民文化等。清领、日治与战后时期等,大时代的浪潮也为台北市留下大量丰富的近代史及文化资产。

近年来随着外籍劳工人数逐渐增加,外籍劳工所带来的母国文化也逐渐受到重视,各种文化节、专门的广播节目等针对外籍劳工的活动与休憩措施应运而生。此外,台北市作为一国际级城市,对于不同族群与文化个体展现尊重及包容,如同性恋族群的台湾同志游行等。
台北市也是台湾的时尚与艺术中心之一,接受全球化浪潮的洗礼,并迅速发展出一套属于自身特色的艺术行为。许多台湾各地出身的艺术家、设计师与文化人们也都纷纷透过台北的窗口让全世界认识。
街头文化

针对街头艺人的各项表演,台北市政府颁予执照,维护街头公开表演人士所应享的权益、尊严并提高综合素质[65]。
在通风良好且灯光充足的捷运地下街,亦常见为数众多的学生正挥汗练舞[66]。在历任市长的努力下,市府所推广的文化活动已趋于多元化,而市民所认同的青少年活动亦非仅止于用功念书考大学[67],有益身心、富正面意义的舞蹈运动皆能获得市民和市府的青睐与赞赏[68]。中学生街舞社成员最主要的练舞场地分别是台北车站、板桥、西门、双连等捷运站,以及国立国父纪念馆和中正纪念堂(自由广场)等6大场地[69]。2008年9月已有街舞团体在国际展露头角,取得亚洲区冠军[70]。
流行音乐

台北是亚洲的流行音乐重镇,也是华语流行音乐、文化创意、娱乐产业的枢纽中心。民主社会的多元开放风气是促使台北文化活动活络的一大优势。艺术、娱乐等文化创意活动密集频繁,艺文表演场与展览场地亦居全国之冠。除了流行音乐有国际团体、演艺人密集访台演出,每晚也都有不同的本土舞台表演团体,同时在台北市各场地个别巡回公演。表现风格多元化,有醒世、创作实验、冷僻、同乐、音乐、歌仔戏等剧别;主题不限政治、宗教、文化、社会,面向跨越地域之分。未来从士林台北艺术中心、台北城市博物馆、台北之门、华山艺文特区、松山烟厂文化园区与南港北部流行音乐中心等地标建筑,将连结成一条L型城市文化创意轴线。
艺文表演
台北市有许多表演艺术场馆,如国家表演艺术中心的国家两厅院(国家音乐厅、国家戏剧院)、国立国父纪念馆、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展演艺术中心音乐厅、舞蹈厅及戏剧厅、台北国际会议中心、华山文化园区、新舞台、城市舞台、红楼剧场、牯岭街小剧场、水源剧场、大稻埕戏苑,以及兴建中的台北艺术中心和北部流行音乐中心等。
典藏展览
台北市有许多大型博物馆及典藏文物,其中位于外双溪的国立故宫博物院为世界主要博物馆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宝库」,馆藏约70万件,大部分为承接清代皇室旧藏,包含众多中国古代书画、金石、器物、典籍等,尤其以宋代绘画、中国青铜器与宋瓷为重。邻近台北植物园的国立历史博物馆则是收藏唐三彩、中国青铜器等华夏文物的著名博物馆。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所收藏自民初以来的大量考古遗物、青铜器、汉简、图书、中国民族学文物等国宝。国立台湾博物馆承接日治时期馆藏,典藏丰富的台湾史地资料、田野调查文物与自然标本等,是集合了人类学、地学、动物学、植物学与博物馆学为一体的博物馆,有「台湾现代知识的启蒙地」的称号。
现代艺术的展览场所则有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当代艺术馆、中华文化总会文化空间、国立台湾艺术教育馆、南海艺廊、伊通公园、凤甲美术馆、关渡美术馆(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台北数位艺术中心等。另外还有其他各类型场馆,如社会人文相关的台北探索馆、顺益台湾原住民博物馆、袖珍博物馆、树火纪念纸博物馆、杨英风美术馆、邮政博物馆、国军历史文物馆、海关博物馆、总统副总统文物馆、琉璃水晶博物馆、翡翠文化博物馆,以及正在规划中的台北城市博物馆等。自然科学类的有国立台湾科学教育馆和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等。
宗教
台北市的宗教概况与台湾宗教概况大致相同,以佛教、道教、及台湾民间信仰为主。据统计台北佛教庙宇登记有案者约为109间,道教约为174间[71],市内寺庙中所祭祀的神祇大多是随着闽粤汉族移民从移居地迁来。
早期世居台北的凯达格兰族崇尚万物有灵的泛灵信仰[72]。16世纪西班牙会士曾传入天主教,历经荷西战役后,被迫中断。随着17世纪汉移民带来了属于汉字文化圈的香火,逐渐改变台北原生宗教风貌。在清领时期,台湾社会普遍「重儒道轻释佛」[73],民众崇尚道教与儒教三纲五常观念,佛教较不振。当时较富盛名的代表祭典属「台北迎城隍」[74]。清领后期西方传教士马偕博士为台北带来了西方的基督信仰的长老教会,而台北市的伊斯兰教则主要由政界的穆斯林白崇禧将军等人带入。
日治时期,传统信仰受到一定程度压抑,因推动内地同化政策、信奉日本神道教,总督府于剑潭山兴建当时全台最大的官方信仰中心台湾神宫。二次大战及国共内战之后,大量新移民迁入,传入诸多新宗派。1950年代之后,大规模南部、中部居民移入台北,亦将其祖居地守护神分灵入城,此时期除了本地乡土神以外,以祭祀妈祖、王爷、佛祖、观音等居多。大台北地区佛道教寺庙数量之多,冠于北台湾,教派之广几涵盖各神佛,堪称台湾宗教总汇,不仅佛道儒,台北市有台湾唯一天主教总教区天主教台北总教区、最多基督新教与伊斯兰穆斯林信仰人口,并为台湾西部基督徒比例最高的行政区。
信仰中心
- 佛教:艋舺龙山寺、剑潭古寺、临济护国禅寺、十普寺、农禅寺、金龙禅寺、慈悟寺、报恩寺、昭明寺、新北投善光寺、宝藏岩、善导寺、樟山寺、佛光山普门寺、北投普济寺、北投法藏寺、法雨寺、慈云寺、峰碧山圆觉寺、台北法华寺、安国寺、净光寺、士林圆明寺、台北市圆通学苑、台北市南海普陀山慧济寺、菩提讲堂、慧日讲堂、台北原始佛教中道禅院、法鼓山德贵学苑、佛光山台北道场、台北市佛教会等。
- 道教:大龙峒保安宫、艋舺清水岩、艋舺青山宫、关渡宫、关渡玉女宫、指南宫、大稻埕霞海城隍庙、松山慈祐宫、行天宫、士林慈𫍯宫、西门町天后宫、料馆天后宫、台北市景福宫、台北府城隍庙、台湾省城隍庙、松山奉天宫、松山慈惠堂、松山霞海城隍庙、士林神农宫、芝山岩惠济宫、碧山岩开漳圣王庙、万庆岩清水祖师庙、景美会元洞清水祖师庙、大稻埕慈圣宫、台北法主公庙、景美集应庙、万隆集应庙、木栅集应庙、木栅忠顺庙、艋舺集义宫、艋舺福德宫、艋舺龙津宫、台北东隆宫、台北火圣庙、士林街福德宫、北投区慈生宫、北投慈后宫、北投行天宫、北投代天府、北投福安宫、洲美屈原宫、广照宫、晋德宫、植福宫、坤天亭、中华道教总会等。
- 儒教:台北孔庙。
- 基督新教:台湾基督长老教会(总会事务所)、台湾神学院、双连长老教会、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大稻埕教会、中山基督长老教会、济南基督长老教会、长老教会北投教堂、台北市召会、台北灵粮堂、真理堂、信友堂、新生命小组等。
- 天主教:天主教台北总教区、圣母无原罪主教座堂等。
- 伊斯兰教:台北清真寺、台北文化清真寺等。
- 其他新兴宗教:理教总公所、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天理教、创价学会、山达基台北中心。
饮食
台北市身为台湾政经重镇,多年来大方迎接各种不同文化,孕育出相当多元的在地饮食特色,从早餐、宵夜小吃、中式餐馆到西式餐厅,种类繁多。
国府迁台后,随着新住民族眷大量落户于台北,各种中国地方口味与饮食文化相互揉合,发展出与台湾传统饮食习惯相融合的特色,2005年起举办的牛肉面节为强调独有饮食文化之下发展出来的民间活动。
台北的小吃可分为市集摊贩小吃与老店小吃二类。除了卖早点类的小吃摊可能限于早上营业外,夜市小吃集中在夜市里,由于都市化程度较高,民众活动时间相对较长的关系,许多小吃摊会经营到相当晚,因此超过午夜12点甚至彻夜经营也是常有的事情。至于历史较久的老店、小吃则集中于发展较早的台北西区一带,如:艋舺(今万华区)与建成圆环周围,和台湾多数发展较早的古城一样,这些老店多集中于寺庙周围。
茶文化
茶与台北的历史发展、人文风俗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清朝末期,茶叶成为台湾最大的生产与出口品,让台湾经济的重心由南部转向北部[75],大稻埕曾是全台第一的茶叶集散地,全盛时期曾聚集超过200家茶行。台北盆地四周围群山环绕,台北市的猫空及新北市的坪林、三峡均为著名的茶产地,位于台北市文山区的木栅观光茶园是台湾第一座观光茶园,而猫空地区昔日曾为台北市最大产茶区之一,铁观音为此处特色茶种。
文化节庆活动
2020年11月底每年举办为「台北冬起来」,是台北市的冬季系列活动的项目
- 缤纷耶诞玩台北&公馆圣诞季
- 台北最High新年城(since 2003)暨台北101跨年烟火表演
- 台湾年味在台北
- 台北春节活动
- 台北灯节
体育
台北市体育的主管机关为台北市政府体育局。马英九担任台北市市长期间(1998年—2006年),台北市体育处对台北市的体育发展以「处处皆可运动」、「人人喜爱运动」为目标,以全民、学校、高龄、青年、障碍和菁英等不同民众,鼓励运动,设立大型赛场公共运动空间,并规划于12个行政区设立市民运动中心[76]。
大型体育场馆方面有台北田径场,中型体育场馆包括台北小巨蛋、台北市网球中心、台北市立天母棒球场、台北和平篮球馆和台北体育馆等,用以举行市级运动项目;除此之外,各行政区的区级休闲、运动中心也渐次启用或着手兴建[77],于2003年至2010年陆续完成启用[78];每年并由各区的体育会举办不同规模的路跑竞赛,以利于提升运动风气。未来以现有松山烟厂为基地整建成的台北文化体育园区(台北大巨蛋)将整合体育、娱乐、商务、城市文化与历史为一体的又一大型市民空间。
近年则由于国际能源危机所致,市府积极鼓励市民多从事户外休闲活动[79]。例如兴建公园、广辟绿地、整平骑楼走道[80],方便市民带着家犬与家人在外一同游乐;并学习法国巴黎,鼓励民众亲近水岸;与厂商合作,在观光景点添置并推广自行车(铁马)以为代步工具[81],首开优良风气之先,间接改善交通,也为地球减少空气污染贡献心力[82]。
台北市曾举办夏季世界大学运动会、听障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杯五人制足球锦标赛、世界杯棒球赛、世界花式撞球锦标赛、亚洲羽毛球锦标赛、台北101国际登高赛、台北国际马拉松比赛(包含国道马拉松)、IAU世界杯超级马拉松比赛、威廉·琼斯杯国际篮球邀请赛等国际性体育竞赛;申办奥运的构想也曾被提及。另外还有许多国内性体育竞赛,如「健康活力·运动台北」十二行政区路跑赛、新光摩天大楼登高大赛、三商巧福杯路跑赛、舒跑杯路跑赛、中正杯锦标赛(范围涵盖各类运动)等;中华职棒每年固定于天母棒球场举行部份场次的例行赛;超级篮球联赛则固定于台北市立体育学院体育馆(俗称「白馆」)进行例行赛。台北市与新北市将于2025年共同举办世界壮年运动会。[83]
目前职业运动中以台北市为主场的篮球队为台北富邦勇士职篮队(P.LEAGUE+)及台湾啤酒英熊职篮队(T1 League)。
2021年,中华职棒味全龙回归一军后,将台北市立天母棒球场作为该队双主场之一。
传播媒体
台湾绝大多数主流广播电台、电视台、网路媒体总部或营运中心均设驻于台北市,旺盛的大众传播媒体及产业环境促使台北市成为台湾媒体产业的中枢,但也常因过度地倚倾台北播报新闻,而使得报导角度多半重于北部或浓厚的地域性。
免费无线网路(Wi-Fi)
台北公众区免费无线上网(Taipei Free)为台北市政府提供的公共免费无线网路,从2011年7月1日在台北市正式启用。Taipei Free可以在捷运站、市立图书馆、政府办公部门、主要道路上,以及部分公车(多为油电混合公车)上收到讯号。无线网路名称为「TPE-Free」(公车上之无线网路名称为「TPE-Free Bus」)。
目前Taipei Free的热点总数5,720个,2014年3月的月使用人次最高,达4,316,546人次。Taipei Free启用后,引领中央政府与各县市跟进推动公共免费无线上网建设,促进全台免费无线上网环境的良性发展。2014年1月15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将免费无线上网(Free Wi-Fi)与夜市、故宫、青少棒、全民健保及小笼包等久享国际盛名、公认是台湾典型形象代表的事物,并列为「台湾十大世界第一好」。[84] 同年2月14日,英国每日电讯报也将台北与纽约、巴黎、赫尔辛基、佛罗伦斯、特拉维夫、香港、澳门、伯斯等9座城市,共同评选为「全球最方便的免费无线上网城市」;其中更特别将台北市列举为9座城市之首。显见Taipei Free对台湾公共免费无线上网建设的发展、对国际观光商务人士吸引力的强化、以及对台北市国际形象的提升,都有相当正面效益。[85]
阅读风潮

民营书店方面,除了诚品书店、金石堂书店、垫脚石书店、三民书局、政大书城、茉莉二手书店、敦煌书局、蛙蛙书店、五南文化广场等国内连锁书店外,尚有国际连锁书店叶壹堂、纪伊国屋书店、淳久堂、法雅客,独立书店如专营同志性别的晶晶书库,贩卖二手书及罕见古册典籍字画的古今书廊二手书店、旧香居,蒙藏文化为主的青康藏书店,贩售台湾本土文化书刊的台湾ㄟ店,宗教书店台湾福音书房、基督教以琳书房、中国主日学书店、校园书房、灵粮书房,女性议题书店女书店,由文化部经营,专门展售政府出版品的国家书店;与其它特色书店如胡思二手书店、信鸽书店、亚典书店、唐山书店等。
文学
目前还没有一本台北文学史、台北文学发展史、台北地区古典文学史之类的著作出现。个别论文则有张家铭〈不同文化地景类型之行塑历程─以台北温州街一带与台北文学森林为例〉、林秀姿〈重读一九七○年以后的台北:文学再现与台北东区〉、吕素美〈日治时期的草山地景与汉诗书写〉等文章,多着眼在文学地景及文学再现的问题,也有处理族群与文学书写之间的关系,例如顾敏耀〈草山含笑柳含烟.脉脉泉温溪岭间——士林区与北投区的族群与文学〉(《文讯》,第252期,2006年10月,页60-66)、顾敏耀〈在依旧闪耀的昔日光辉下——万华区与大同区的族群与文学〉(《文讯》,第252期,2006年10月,页67-72)、张琬琳〈城南旧事—台北南区的族群变迁与文学书写〉等。
台北市的文教基金会、文学团体、写作班、出版社、大专院校文学系所等甚多,因此这些机构所办的文学活动非常多,也非常多样,在此无法一一列举;至于官方—台北市文化局也不遑多让,频繁举行各式各样的文学活动。以下几个活动是比较重要而且长年举办,有台北文学奖、台北文化奖、台北文学季、台北诗歌节、汉字文化节等活动。
- 艺文类的基金会
- 台北市是全台湾文教基金会最多的地方。不少基金会积极举办或是金钱赞助文艺活动,像是九歌文教基金会、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耕莘文教基金会、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时报文化基金会等;一些基金会则偏重在文学研究的赞助或是推广,像是中山学术文化基金会、台湾文学发展基金会、现代学术研究基金会等。除了上述基金会,吴三连奖基金会、巫永福文化基金会、李江却台语文教基金会、金车教育基金会、信谊基金会、崇友文教基金会、彭明敏文教基金会、荣后文教基金会、贤志文教基金会等较知名者,皆设在台北市。此外,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与台北市文化基金会,也是相当重要的文学活动相关基金会。
- 文学社团
- 位于台北市的全国性文学社团相当多,有中国文艺协会、中华民国比较文学学会、中华民国台湾原住民族文化发展协会、中华民国笔会、中华民国新诗学会、中华民国汉诗学会、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台湾历史学会、台湾语文学会等;地方性的文学社团则有台北市天籁吟社。
- 台北市籍作家
- 历来出生在台北市的作家、文学评论者非常多,日治时期有王诗琅、杨云萍、杨千鹤、廖汉臣等,战后出生在此的作家、学者更多,比较著名的有:小野、张大春、张曼娟、林文义、黄凡、罗智成、张国立、黄国峻、成英姝、舒国治、王文华、蔡康永等。由于台北市二战以后是中华民国政府集中最多资源的城市,因此造成许多外县市出生的作家,选择在此就业、定居。
教育
日治初期的1895年,台湾第一座西式小学芝山岩学堂成立于芝山岩地区(今士林国小)。随后普设于台北各地的国语传习所、公学校、小学校等更奠下了台北现代教育基石[86]。1950年代中华民国政府撤退来台之后,投入庞大教育经费设立的小学、初中、高中与大专院校,更成为台湾北部甚至全台湾的「明星学校」,在高中或大学联合招生制度盛行时,尤其明显。特别是明星高中或国立大学的热门科系,每年考季都有相当激烈的入学竞争,即使在联招几近废止的今日,「升学主义」的情形仍延续着[87];此外,尚有国际学校。作为全国首善之都,台北市的教育资源与其他县市相比,较为丰厚、优渥。国立台湾大学、国立台湾科技大学、国立阳明交通大学、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台北医学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2020 QS世界大学排名前500名)的校址都位在本市境内。[88]。
目前台北市政府教育局辖下有台北市立大学、160余所的公私立中小学,以及12年义务教育,此外还有台北市立儿童新乐园、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及台北市立动物园,并在各区设立运动中心、社区大学、乐龄中心、图书馆等,提供市民休闲育乐与学习进修的机会。台北市公共图书馆在2015年度购入图书资料的总支出是新台币113,927,471元,平均每位市民购书费为42.12元、每位市民拥书量为2.83册[89]。
学术研究
台北市是台湾全国学术研究中心,国家级研究重镇的中央研究院即座落于南港区。另外专门典藏国家图书与汉学研究中心的国家图书馆、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图书馆、台北市立图书馆与各大专院校图书馆:诸如国立台湾大学总图书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国立政治大学图书馆均有丰富馆藏等。其中,国家图书馆所特藏的善本古籍中,多件均为古代流传至今的孤本,如尚书表注、东都事略、宋太宗皇帝实录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珍贵古籍。
医疗

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台大医院)总院区设于本市,该院创建于西元1895年、为台湾历史最悠久的西式医院,是中华民国卫生福利部最高评级的「医学中心」医院之一,亦是中华民国全国医疗体系中最重要的防疫机构。另外,台北市政府为了使原有的各处市立医院之医疗资源能有效整合,遂自2005年元旦起将过去市内各医疗单位整并成为台北市立联合医院,并分设七大院区,院本部则设于大同区中兴院区。
台北市的医疗资源十分丰沛,依台北市政府卫生局统计,2015年底台北市计有37家医院、3,452家诊所,较2014年底分别减少1家(-2.6%)、增加40家(1.2%),其中西医诊所1,607家、牙医诊所1,343家及中医诊所502家;其中医学中心共有8座,为全台各县市之冠,各行政区每万人医疗院所数以大安区25.1家最多,南港区6.8家最少;病床数共计2.5万床,增加146床(0.6%)。至医疗(事)机构执业医事人员为5.1万人,较上期增加1,750人(3.6%)。其中104年底公私立医院病床数计2万床,全年占床率为75.6%。另平均每日服务量仍以门诊8.4万人次最多;与上年比较,急诊、体(健)检人次分别增加28人次(0.9%)、111人次(5.1%),其余门诊、洗肾、手术及接生人次均减少[90]。
病床数 | 西医师人数 | 中医师人数 | 牙医师人数 |
---|---|---|---|
25,045 | 9,279 | 852 | 3,028 |
每万人病床数 | 每万人西医数 | 每万人中医数 | 每万人牙医数 |
92.1 | 33.5 | 3.2 | 10.8 |
县市排名 | 县市排名 | 县市排名 | 县市排名 |
3 | 2 | 4 | 1 |
环保议题
台北市环保局推动禁用一次性餐具,从公家机关开始推动到各大学、高中、国中小学,进而要推广到私人机关。[91][92][93]
交通
设籍台北生活圈的民众约有925万人口,故每逢尖峰时段或假日,经常会有大量人潮、车潮流动于市区内或台北、新北两市之间,导致市区内各重要干道常出现塞车的情形。为求尽可能在短时间内疏散人潮、车潮,并减少塞车情形,因此除一般道路外,亦兴建多条快速道路与联外桥梁。
此外,台北市亦为台湾大众运输最发达的都市。至2007年为止,整个大台北地区营运中的市区公车路线共有421条,平均每日载客161万人次,并有8成以上的中短程路线加入了联营公车系统。捷运系统方面,台北捷运营运路线总长度131.2公里,平均每日运量逾200万人次。此外,目前亦有可以共通使用于捷运、市区联营公车、短程客运与公营停车场的非接触式IC卡—悠游卡、一卡通、爱金卡、HappyCash;并实施公车与捷运间的电子票证双向转乘优惠制度,同时推出双北公共运输定期票。
对外交通方面,除了有多条国道(高速公路)与省道通往全台湾各地之外,台湾铁路管理局纵贯线以及台湾高铁都行经本市并设站;其中,台北车站为全市首要的陆运交通枢纽。空运以台湾桃园国际机场(位于桃园市大园区)、台北松山机场为枢纽,海运则以基隆港(位于基隆市)与台北港(位于新北市八里区)为两大据点。
观光旅游
台北市治辖幅员与台湾其他县市比起来不算宽广,却拥有许多人文景观。其中,古迹数量与博物馆数目,不但居于全台湾首位,[94]也存在着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特殊风情。台北的夜生活以不同型态充斥在台北各区域。像是宁夏路老旧社区中的传统夜市,范围包含数条街道的士林夜市及万华夜市,东区新兴商圈的PUB、阳明山的北投温泉,都可视为台北夜生活型态的一部分。士林官邸、国立故宫博物院、大安森林公园、饶河商圈、猫空等也是亲子游玩的好去处。据OpView调查全台景点口碑,台北以台北101、故宫博物院、龙山寺与中正纪念堂最受外国观光客欢迎。[95]
台北借由打造友善城市的意象,以及流畅丰富的旅游体验吸引着全球旅客的目光,[96]因而选入寂寞星球、福斯新闻网、BuzzFeed等旅游杂志及社群媒体的推荐名单之列,[97][98]自2011年来,连续6年在全球132个旅游城市中获选为「最佳旅游城市」的前20强,2016年和2017年各有735万人次与932万人次的国际旅客到访,蝉联全球第15大旅游目的地城市[99];国际旅客2016年在台北的总体消费金额为96亿美元,名列全球第10名,人均花费为1,306美元(约新台币40,900元)。[96]
城市象征
台北市市徽为第三代版本,于1996年透过公开征选产生,设计人为张维懿,在经台北市议会修法前,先行以台北市政府府徽之名义使用。2010年9月20日,台北市议会通过台北市政府提案取代《台北市市徽市旗设置办法》的《台北市市徽市旗设置自治条例》后,正式成为市徽[100][101]。设计概念如下:以毛笔写意手法写出北字,下方置黑色「TAIPEI」及灰字「台北」。红色代表热情,表现台北市充满活力的多元文化创造力,并传达台北人的活泼与热情。黄色代表温暖,表现台北人的友善、人情味,以及温暖的包容力。绿色代表和平与希望,表现台北市着重环保及乐活的绿色都会。蓝色代表理性与自由,表现台北市为国际科技化、智慧及创新的城市,并展现水岸城市的健康与清新。以红、黄、绿、蓝飞墨所组成的市徽,充分展现台北市热情、温暖、友善、自由、和平及健康之旺盛生命力,亦说明台北市在文化、环保、科技的创造与坚持,并在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兼容并蓄,展现多元文化的丰富精神。[102]
国际交流
城市荣誉/国际会展
据国际会议协会(ICCA)统计,台北市在2014年举办了92场次的协会型国际会议,排全球第20名;2016年有83场次,位列第24名。[103]
- 1998年世界首都论坛-主办城市。
- 2002年世界资讯科技大会-杰出公共部门奖。
- 2003年民主太平洋大会-主办城市。
- 2004年民主太平洋大会-主办城市。
- 2004年世界杯五人制足球锦标赛-主办城市。
- 2006年智慧城市论坛-年度智慧城市首奖。
- 2006年第二届无线社群-最佳政府应用奖。
- 2007年维基媒体国际大会-主办城市。
- 2009年夏季听障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城市。
- 2010年国际花卉博览会-主办城市。
- 2010年国际地理奥林匹亚-主办城市
- 2011年世界设计大会-主办城市。
- 2015年亚洲广告会议台北大会-主办城市。
- 2016年世界设计之都-年度获选城市。
- 2017年夏季世界大学运动会-主办城市。
- 2019年世界飞安高峰会-主办城市。
- 2021年国际扶轮世界年会-主办城市。
- 2021年国际帕拉林匹克会员大会-主办城市。
- 2025年夏季世界壮年运动会-和新北市并列主办城市。
友好城市或姐妹市
伙伴城市
注解
参考文献
引用出处
-
^ 台北行政区. 台北市政府全球资讯网. 2019年2月20日 [2019年3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3月30日) (中文(繁体)).
现划分12行政区,
-
^ 国家符号:国都的选定. 中华民国国史馆. [2011-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30).
国都必须因应事实需要不断搬迁:元年3月,迁都北京;16年4月,奠都南京;26年12月,迁都重庆;35年5月,还都南京;38年4月,迁都广州;38年10月,迁都重庆;38年12月,迁都台北。
- ^ Taipeh Prefecture
- ^ Taihoku Prefecture
- ^ 台湾的拼音系统争议、台湾的中文罗马拼音
- ^ 考古台湾>台湾史前文化>十三行文化. 台东县马兰国小. [2008-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19).
- ^ 世新大学. 一府三县时期. [2015-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 (中文).
- ^ 【马关条约】的中日英文本异同考 (PDF). 权赫秀. [2016-03-1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12-30).
- ^ 张省卿,《德式都市规划经日本殖民政府对台北城官厅及中区之影响》(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2008),页13-14,18-19。
- ^ 城市吸金力 北京第8、台北40 网际网路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5-03-30.
- ^ 台湾各气象站气候资料. 中央气象局. [2012-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0).
- ^ 台北飙39.7度创纪录 4因素导致极端高温. 中央社. 2020-07-24 [2020-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4).
- ^ 2017年整年没寒流 气象局:有纪录来首见 中央通讯社即时新闻 2017/12/25. [2017-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6).
- ^ 存档副本. [2020-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4).
- ^ 地图会说话: 台北市沿革 1901-2010. [2019-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3).
- ^ 16.0 16.1 台北市政府民政局. 公开资讯-统计资料. 台北市政府民政局中文网站. [2022-01-13] (中文(台湾)).
- ^ 17.0 17.1 内政部户政司. 人口统计资料. 中华民国 内政部户政司 全球资讯网. [2022-01-13] (中文(台湾)).
- ^ 18.0 18.1 18.2 18.3 内政部统计处. 电信信令人口统计之建置、分析与应用 (PDF). 中华民国内政部. 2021年9月 [2022-01-12] (中文(台湾)).
- ^ 内政部统计月报-乡镇市区人口变化表.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0).
- ^ Michael Hess, Stadtarchitektur - Fallbeispiele von der Antike bis zur Gegenwart (Köln: Deubner Verlag für Kunst, Theorie & Praxis Gmbh & Co. KG , 2003 ), p.834. Carsten Jonas, Die Stadt und ihr Grundriss - Zu Form und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Stadt nach Entfestigung und Eisenbahnanschluss (Tübingen / Berlin: Ernst Wasmuth Verlag, 2006 ) , pp.32-33. Paul Wietzorek, Das Historische Berlin (Pertersberg: Michael Imhof Verlag GmbH & Co. KG , 2006), p.17. Leonardo Benevolo, Die Geschichte der Stadt ( Frankfurt, New York: Campus Verlag GmbH, 2000 ) , p.946. Harald Bodenschatz, eds. Renaissance der Mitte - Zentrumsumbau in London and Berlin (Berlin: Verlagshaus Braun, 2005), pp.19-21, 170-173. Wilffried Koch, Baustilkunde - Das Standardwerk zur europäischen Baukunst von der Antike bis zur Gegenwart (Gütersloh / München: Bertelsmann Lexikon Verlag, 2006), pp.414-416. Leonardo Benevolo, Die Geschichte der Stadt ( Frankfurt, New York: Campus Verlag GmbH, 2000 ), pp.702-713, 716-717, 732-744, 746-749, p,730,871. Michael Hess, Stadtarchitektur - Fallbeispiele von der Antike bis zur Gegenwart ( Köln: Deubner Verlag für Kunst, Theorie & Praxis Gmbh & Co. KG, 2003), p.59-61, 79-80. 张省卿,《德式都市规划经日本殖民政府对台北城官厅及中区之影响》(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2008),页29。
- ^ 黄武达,《日治时代(1895-1945)台湾近代都市计划之研究、论文集(3)》(台北县板桥市:台湾都市史研究室,2003 年),页3-27。
- ^ 张省卿,《德式都市规划经日本殖民政府对台北城官厅及中区之影响》(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2008),页36-41。
- ^ 张省卿,《德式都市规划经日本殖民政府对台北城官厅及中区之影响》(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2008),页239。
- ^ Wilfried Koch, Baustilkunde - Das Standardwerk zur europäischen Baukunst von der Antike bis zur Gegenwart (Gütersloh / München: Wissen Media Verlag GmbH, 2006), p. 404.
- ^ 越沢明,〈台湾‧满州‧中国の都市计划〉,大江志乃夫等编集,《岩波讲座:近代日本と植民化(3)》(东京:岩波书店,1993年,页183-241),页186-187。张省卿,《德式都市规划经日本殖民政府对台北城官厅及中区之影响》(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2008),页83-85。
- ^ 鹤见祐辅,《〈决定版〉正伝后藤新平(1)医者时代前史~1893年》(东京:藤原书店,2004),页486-503。北冈伸一着,魏建雄译,《后藤新平传─外交与卓见》(台北市: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5),页17-19。张省卿,《德式都市规划经日本殖民政府对台北城官厅及中区之影响》(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2008),页22-23。
- ^ 张省卿,《德式都市规划经日本殖民政府对台北城官厅及中区之影响》(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2008),页23。
- ^ 张省卿,《德式都市规划经日本殖民政府对台北城官厅及中区之影响》(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2008),页23-24。
- ^ 张省卿,《德式都市规划经日本殖民政府对台北城官厅及中区之影响》(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2008),页25-26。田中重光,《近代、中国の都市と建筑》(东京:相模书局,2005年),页297。黄武达,《日治时代(1895-1945)台湾近代都市计划之研究、论文集(3)》(台北县板桥市:台湾都市史研究室,2003年),页3-13。台北市役所编,《台北市下水道调查书》(台北,台北市役所,1942年),页8-9。
- ^ 张省卿,《德式都市规划经日本殖民政府对台北城官厅及中区之影响》(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2008),页70。
- ^ 张省卿,《德式都市规划经日本殖民政府对台北城官厅及中区之影响》(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2008),页70-72。
- ^ 戚嘉林,《台湾史(下册)》(台北县中和市:戚嘉林发行,1895年),页125-143。张省卿,《德式都市规划经日本殖民政府对台北城官厅及中区之影响》(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2008),页43-52。
- ^ 明治33年(1900年)8月23日,台北县告示第64号:台北县报第188号。黄武达,《日治时代(1895-1945)台湾近代都市计划之研究、论文集(3)》(台北县板桥市:台湾都市史研究室,2003年),页3-27。张省卿,《德式都市规划经日本殖民政府对台北城官厅及中区之影响》(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2008),页37-39。
- ^ 台北市土木课编,《台北市土木要览》(台北:台北市土木课,1943年),明治38年10月7日,台北厅告示第200号,厅报第425号,页19-24。戴国𪸩,《台湾と台湾人:アイデンテイテイを求めて》(东京:研文出版社,1979年),页142。
- ^ 田中重光,《近代、中国の都市と建筑》(东京:相模书局,2005年),页304。田中重光,〈台北の近代化过程における都市计划の影响に関する研究〉,《第三一回日本都市计划学会学术研究论文集》,(东京:日本都市计划学会,1999年),页253-258。张省卿,《德式都市规划经日本殖民政府对台北城官厅及中区之影响》(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2008),页54-57。
- ^ 张省卿,《德式都市规划经日本殖民政府对台北城官厅及中区之影响》(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2008),页225。
- ^ 田中重光,《近代、中国の都市と建筑》(东京:相模书局,2005年),页303。张省卿,《德式都市规划经日本殖民政府对台北城官厅及中区之影响》(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2008),页54-61。
- ^ 野村一郎,〈台北の市区改正に就いて〉,《建筑杂志》(东京:日本建筑学会出版),第378号,页29-32。田中重光,《近代、中国の都市と建筑》(东京:相模书局,2005年),页305。张省卿,《德式都市规划经日本殖民政府对台北城官厅及中区之影响》(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2008),页61。
- ^ 张省卿,〈台湾总督府 ( 1912-1919 ):中央级与地方级官署建筑探讨〉,《辅仁大学历史学报》(台北县新庄市:辅仁大学历史学系,2006年11月,页285-353),第17期,页290。
- ^ 黄昭堂,黄英哲译,《台湾总督府》(台北:前卫出版社,2002年),页78。
- ^ 张省卿,《德式都市规划经日本殖民政府对台北城官厅及中区之影响》(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2008),页69。
- ^ 野村一郎,〈台北の市区改正に就いて〉,《建筑杂志》(东京:日本建筑学会出版),第378号,页29-32。田中重光,《近代、中国の都市と建筑》(东京:相模书局,2005年),页305。信夫清三郎,《后藤新平─科学の政治家生涯》(东京:博文馆,1941年),页131。张省卿,《德式都市规划经日本殖民政府对台北城官厅及中区之影响》(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2008),页60-61。
- ^ 黄武达,《追寻都市史之足迹─台北「近代都市」之构成》(台北:台北市文献委员会,2000年),页8-1至页8-3;魏德文主编,高传棋编着,《穿越时空看台北:台北建城一百二十周年:古地图旧影像文献文物展》(台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2004年9月),页33。张省卿,《德式都市规划经日本殖民政府对台北城官厅及中区之影响》(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2008),页81-82。
- ^ 张省卿,《德式都市规划经日本殖民政府对台北城官厅及中区之影响》(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2008),页82。
- ^ 张省卿,〈台湾总督府厅舍(1912-1919)﹕中央级与地方级官署建筑之探讨〉,《辅仁历史学报》,第17期,台北:辅仁大学历史学系,2006年11月,页291。Nov. 2006, Chang, Sheng-Ching.「Administrative buildings of the Taiwan governor's office, 1912-1919: a study of central and local administrative architecture」,「Fu Jen Historical Journal」, no. 17, Taipei, Department of History of Fu Jen University, p. 291.
- ^ 46.0 46.1 张省卿,〈以日治官厅台湾总督府(1912-1919)中轴布置论东西建筑交流〉,《辅仁历史学报》,第19期,台北:辅仁大学历史学系,2007年7月,页163-220。July 2007, Chang, Sheng-Ching. „Exchange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archite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entral axis alignment with the example of the administrative buildings of Taiwan’s governor’s office「,「Fu Jen Historical Journal」, no.19; Taipei, Department and Graduate Institute of History of Fu Jen University, pp. 163-220.
- ^ 张省卿,〈台湾总督府厅舍(1912-1919)﹕中央级与地方级官署建筑之探 讨〉,《辅仁历史学报》,第17期,台北:辅仁大学历史学系,2006年11月,页285-353。Nov. 2006, Chang, Sheng-Ching.「Administrative buildings of the Taiwan governor's office, 1912-1919: a study of central and local administrative architecture」, 「Fu Jen Historical Journal」, no. 17, Taipei, Department of History of Fu Jen University, pp. 285-353.
- ^ 日治时期台北市都市计划相关地图.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地理资讯科学研究专题中心. [2019-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3) (中文(台湾)).
- ^ 49.0 49.1 中央研究院、林季平. 逢年过节,返乡人潮为何一路向南?. 研之有物│串联您与中央研究院的桥梁 (tertiary source). 2018-03-21 [2018-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31) (中文).
- ^ 张理国. 4300亿治水破功 经济部:南部晚治水预算少 勿从台北看天下. 中时电子报. 2018-08-30 [2018-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31) (中文).
- ^ 1999年12月-台湾规模最大的防洪计划完成. 水利署电子报. 中华民国经济部水利署. 2016-05-06 [2019-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9) (中文(台湾)).
- ^ 《计划城事:战后台北都市发展历程》 林秀澧, 高名孝着 2015.
- ^ 张华承. 城乡巡礼 » 台北城. 放眼看台湾. 行政院新闻局影音资料库.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 ^ 全国意向顾问股份有限公司. 全国客家人口基础资料调查研究. 行政院客家委员会. 2004年12月 [2010-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18).
- ^ 行政院户口普查处编. 中华民国79年台闽地区户口及住宅普查报告. 台北市: 行政院户口普查处. 1992.
- ^ 北部县市产业形貌台北市制造业形貌与特性分析 网际网路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7-09-19.
- ^ 北市中古屋 每坪破40万 网际网路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9-08-06.
- ^ 北市今年房价 平均涨逾10趴 - 财经 - 自由时报电子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01).
- ^ 叶思含. 香港蝉连全球最贵商办市场 比台北贵4倍. 自由时报. 2018-08-28 [2018-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2) (中文).
- ^ 杨筱筠. 瑞银全球物价报告揭密 台湾物价亚洲第三贵. 经济日报. 2018-05-31 [2018-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2) (中文).
- ^ 劳动统计月报 劳动力状况-按地区分. 行政院劳委会.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6-30).
- ^ 外国专业人员统计表-依申请类别、县市别分类. 行政院劳工委员会职业训练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18).
- ^ 外籍劳工统计表-依县市别分类. 行政院劳工委员会职业训练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18).
- ^ Melonmelonmelon. 台北是繁体的南京. 简书. 2017-12-18.
- ^ 刘荣. 北市街头艺人会考 秀绝活. 自由时报. 2008-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18).
- ^ 洪敏隆; 刘荣. 北市地下街、民主纪念馆 练舞圣地. 自由时报. 2008-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18).
- ^ 吴仁捷. 青春无敌到火车站~~~尬舞!. 自由时报. 2008-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18).
- ^ 吴仁捷. 学者:应适度开放闲置空间. 自由时报. 2008-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18).
- ^ 诚品网路编辑群. 《街舞狂潮》导演苏哲贤专访:追逐梦想,重要的是过程中的热血,而不是结果. 诚品站. 2010-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10).
- ^ 街舞亚洲夺冠:我们来自台湾 苦练一年胜出 街舞史最好纪录. 台视新闻. 2008-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20).
- ^ 台北市宗教查询网站. 台北市政府民政局. [2015-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 ^ 存档副本. [2012-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6).
- ^ 存档副本. [2012-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01).
- ^ 谢宗荣. 来台北迎城隍. 《观‧台湾》 (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 2010年7月, (第6期) [2012-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9).
- ^ 文青就该喝茶阿!5间最值得驻留一下午的「台北茶馆」!
- ^ 台北市体育白皮书.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8).
- ^ 台北市体育处 网际网路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9-09-03.
- ^ 台北市运动地图资讯网 网际网路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0-03-01.
- ^ 陈晓宜. 礼让单车北市推广友善空间. 自由时报. 2005年10月17日 [2011年2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3月18日) (中文(繁体)).
- ^ 林恕晖. 骑楼整平成效好 其他县市拟推动. 自由时报. 2009年3月10日 [2011年2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3月18日) (中文(繁体)).
- ^ 洪敏隆. 公共自行车停车柱 被民众卡位. 自由时报. 2009年3月10日 [2011年2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3月18日) (中文(繁体)).
- ^ 洪敏隆. 捷运新电联车亮相 新增车厢内监视摄影设备及自行车停放区. 自由时报. 2005年12月28日 [2011年2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3月18日) (中文(繁体)).
- ^ 丘采薇. 双北签约主办2025世界壮年运动会 蔡英文宣示全力以赴. 联合报 (2020-12-10) (联合线上公司). [2020-12-30].
- ^ Tina Hsiao. 10 things Taiwan does better than anywhere else 网际网路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5-03-10.. CNN. 2015-02-11
- ^ Donald Strachan. Free Wi-Fi networks: the world's most connected cities 网际网路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5-03-18.. The Daily Telegraph. 2014-04-29
- ^ 存档副本. [2012-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23).
- ^ 存档副本. [2012-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7).
- ^ 国民教育资源问题的观察与省思. 国立教育资料馆.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1-11).
- ^ 陈金万、陈永朋、苏士雅、杨文琳、潘云薇. 公共图书馆统计:104年台北市每人购书经费与每人拥书量最多. 书香远传. 2016-09-05 (中文).
- ^ 台北市政府主计处 市政统计周报 (第890号) 网际网路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7-05-16.
- ^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16 家企业响应禁用一次性与美耐皿餐具 作者 中央社 | 发布日期2018年4月16日 18:00 | 分类 环境科学 , 生态保育
- ^ [2]壹周刊 北市推广禁用一次性餐具 15家企业响应 1085出版时间:2017/05/23 11:40
- ^ [3]壹周刊 禁用免洗餐具 北市2夜市、9校加入 809出版时间:2018/01/18 14:43
- ^ 蔡永彬. 哪个县市公定「古迹」最多? 7成2青少年错答成台南. 苹果日报. 2019-01-15 (中文).
- ^ 外国人想法不一样?旅客来台观光口碑大解析. 三立新闻网. 2018-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0).
- ^ 96.0 96.1 孙彬训. 万事达卡报告:台北跻身全球第15大最佳旅游城市. 工商时报. 2016-10-03 [2018-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4) (中文).
- ^ 福斯新闻网:物美价廉 台北入选十大旅游点,联合报,2011-11-29
- ^ 此生必游城市票选 台北第20名 网际网路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5-05-12..苹果日报,2015-03-19
- ^ Top 100 City Destinations Ranking: WTM London 2017 Edition, EMI MRX Blog. 2017-11-07 (英文)
- ^ 台北市法规提案流程查询系统 - 法规提案详细内容 - 修正台北市市徽市旗设置办法 - 市政会议审议通过 网际网路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4-01-16.
- ^ 台北市市徽市旗设置自治条例 网际网路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6-06-30.
- ^ 北市府网站管理员. 认识台北. 2009-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6).
- ^ 周志豪. 协会型国际会展会议排名 台北被曼谷、东京超越. 联合晚报. 2018-07-14 [2018-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2) (中文).
- ^ 横滨市的国际交流. 横浜市国际局国际政策部国际连携课. [2018-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2) (中文(台湾)).
- ^ NYC's Partner Cities. The City of New York. [2012-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14).
资料来源
- 书籍
- 张省卿:《德式都市规划经日本殖民政府对台北城官厅及中区之影响》,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2008
- 张省卿:〈台湾总督府厅舍(1912-1919)﹕中央级与地方级官署建筑之探 讨〉,《辅仁历史学报》,第17期,台北:辅仁大学历史学系,2006年11月,页285-353。Nov. 2006, Chang, Sheng-Ching. 「Administrative buildings of the Taiwan governor's office, 1912-1919: a study of central and local administrative architecture」, 「Fu Jen Historical Journal」, no. 17, Taipei, Department of History of Fu Jen University, pp. 285-353.
- 张省卿:〈以日治官厅台湾总督府(1912-1919)中轴布置论东西建筑交流〉,《辅仁历史学 报》,第19期,台北:辅仁大学历史学系,2007年7月,页163-220。July 2007, Chang, Sheng-Ching. „Exchange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archite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entral axis alignment with the example of the administrative buildings of Taiwan’s governor’s office「, 「Fu Jen Historical Journal」, no.19; Taipei, Department and Graduate Institute of History of Fu Jen University, pp. 163-220.
- 刘宁颜:《重修台湾省通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4
- 黄昭堂:《台湾总督府》,鸿儒堂出版,2003
- 庄永明:《台北老街》,时报出版,1991
- 绪方武岁:《台湾大年表》,台湾文化出版社,1943
- 李干朗:《台北市古迹简介》,台北市民政局,1998
- 又吉盛清,《台湾今昔之旅:台北篇》,前卫出版社,1997
- 陈汉光、赖永祥:《北台古舆图集》,台北市文献委员会,1957
- 施雅轩:《台湾的行政区变迁》,远足文化,2003
- 《台北市寺庙概览》,台北市民政局,1994
- 文章
- 陈柏玮:《台北市、高雄市选民的政党偏好差异:以2002年北、高两市市长选举为例》
- 网站
外部连结
- 台北市政府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 台北市议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 台北旅游网
- 台北市政府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繁体中文)(英文)
- 台北市便民服务云(繁体中文)
- 台北市政大楼公共事务管理中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繁体中文)(英文)
- 台北市民e点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繁体中文)(英文)
- 爱台北市政云服务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繁体中文)
- 台北市政府i-Voting网路投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繁体中文)
- Taipei Free 台北公众区免费无线上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繁体中文)(英文)(日语)
- 智慧台北 幸福生活的Facebook专页
- YouTube上的台北市政府频道
-
OpenStreetMap上有关台北市的地理资讯
前任: 南京市 |
中华民国中央政府所在地 1949年12月10日 - |
现任 |
前任: 台南市 (清代台湾府) |
台湾首府 1885年 - |
现任 |
新头衔 原隶属于福建省
|
大清帝国台湾省省会 1885年 - 1895年 |
末任 原因:清朝割让台湾予日本 |
新头衔 日本取得台湾主权
|
大日本帝国台湾首府 1895年 - 1945年 |
末任 原因:中华民国接管台湾 |
新头衔 中华民国接管台湾
|
中华民国台湾省省会 1945年 - 1956年 |
继任: 中兴新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