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
新加坡共和国 Republic of Singapore
Republik Singapura சிங்கப்பூர் குடியரசு | |
---|---|
![]() 国徽
| |
![]() | |
![]() 新加坡在全球的位置
| |
首都 | 新加坡 |
官方语言 | |
官方文字 | |
国语 | 马来语[注 1][2] |
族群(2020年)[3] | |
宗教(2020年)[3][注 3] | |
政府 |
单一民主制 共和立宪制 议会共和制 一党优势制 |
• 总统 |
哈莉玛·雅柯布 |
• 总理 |
李显龙 |
• 候任总理 |
黄循财[4] |
• 新加坡副总理 |
王瑞杰 |
• 国会议长 |
陈川仁 |
• 首席大法官 |
梅达顺 |
立法机构 | 新加坡共和国国会 |
现役军人 | 72,500(2015年)(第52名) |
从马来西亚独立 | |
• 从英国取得自治 |
1959年6月3日 |
• 马来西亚协定 |
1963年9月16日[5] |
• 独立建国 |
1965年8月9日 |
面积 | |
• 总计 |
728平方公里(第196名) |
• 水域率 |
1.4444% |
人口 | |
• 2022年估计 |
5,943,551[6](第113名) |
• 密度 |
7,804/平方公里(第3名) |
GDP(PPP) | 2022年估计 |
• 总计 |
7,018.04亿美元[7](第36名) |
• 人均 |
131,580美元[7](第3名) |
GDP(国际汇率) | 2022年估计 |
• 总计 |
4,244.31亿美元[7](第31名) |
• 人均 |
79,575美元[7](第7名) |
吉尼系数 | 0.459 中 |
人类发展指数 |
▲ 0.938[8](2019年) 极高 · 第11名 |
货币 | 新加坡元(S$)(SGD) |
时区 | UTC+08:00(新加坡标准时间) |
日期格式 | dd/mm/yyyy |
• 历法
|
公历 |
行驶方位 | 左侧 |
电话区号 | +65 |
ISO 3166码 | SG |
网际网路顶级域 | .sg、.新加坡 |
新加坡共和国(英语:Republic of Singapore;马来语:Republik Singapura;坦米尔语:சிங்கப்பூர் குடியரச),别称狮城,通称星国、星洲、新加坡或星加坡,是位于东南亚的城邦岛国、城市国家。该国位于中南半岛最南端,扼守麻六甲海峡最南端出口,其南面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隔,北面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隔,并以新柔长堤与第二通道两座桥梁相连于新马两岸之间。新加坡的国土除了新加坡本岛之外,还包括周围所属岛屿,新加坡最大的外岛为德光岛。从新加坡独立以来,大规模的填海已经为新加坡增加了23%的面积,相等于增加了130平方公里。
1819年,任职于英国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史丹福·莱佛士与柔佛苏丹签订条约,获准在新加坡建立交易站和殖民地,经莱佛士的努力,逐渐发展成繁荣的转口港。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新加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一直是大英帝国在东南亚最重要的战略据点。1942年至1945年间,新加坡曾被日本占领三年半之久,其后回归英国管理,并从海峡殖民地独立出来,1959年成立自治邦,1963年以独立城邦的形式加入马来西亚,称为新加坡州(简称星州)。1965年8月9日,马来西亚国会以126票赞成、0票反对,同意将新加坡驱逐出联邦。隔日,新加坡独立建国,新加坡共和国正式成立。
自1965年独立后,新加坡从穷困潦倒中,依靠着国际贸易和人力资本的操作,迅速转变成为富裕的亚洲四小龙之一,同时凭借着地理优势,成为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凭借教育素质良好的国民,新加坡现今也是亚洲政治和科学文化的纽带,大多数的新加坡人都通晓至少两种语言,分别是英语以及自己的母语。新加坡是个多元文化种族的社会,也是全球最国际化的国家之一,虽然人口组成以华人为多数,但非单一民族国家,而是与马来人及印度人所组成的移民国家,其中华人文化以福建移民为大宗[9]。在国内居住的居民有38%为永久居民、持有工作签证的国际移工以及持有学生签证的学生,建筑业和服务业的外劳比例分别为80%和50%[10][11][12][13]。整个城市在绿化和环境卫生方面效果显著,故有花园城市之美称。
国名
「新加坡」〔sin-ka-pho〕源自于闽南语对于英语名称「Singapore」的音译。其英文名则来自马来语「Singapura」,继而来自梵语「सिंहपुर」(IAST: Siṃhapura),其中siṃha意为狮子, pura意为城市,因此新加坡又被称为「狮城」,其国徽和著名象征鱼尾狮也源于此。过去,「新加坡」一直用「新嘉坡」作为其独立初期的通用国名。
1967年新加坡政府成立统一街名翻译委员会,开始对新加坡的地名、街名进行统一工作。1972年4月25日,「新加坡」正式成为国家的华文译名。新加坡独立之前出现不少衍生的国名称谓,例如「星嘉坡」、「星加坡」、「新架坡」、「星架坡」、「石叻」、「叻埠」、「石叻埠」和「实叻埠」等,而外界也普遍以「星洲」、「狮城」或「星国」作为简称来描述新加坡[14][15][16]。
早期新加坡名为淡马锡,新加坡的别名有新嘉坡、星架坡、星加坡、星洲、星港、星岛[注 4]、星国、狮城、石叻、石叻坡、叻埠[注 5]、昭南等。最早的名称为「Pulau Ujong」(命名于3世纪),在马来语中意思为「(马来半岛)末端的岛屿」。
中国三国时期吴国康泰在出使南海诸国后写成的《扶南土俗》中记载「拘利正东行,极崎头海边有居人,人皆有尾五六寸,名蒲罗中国,其俗食人」,许云樵据此在《马来亚史》中提出「蒲罗中国」为马来语「Pulau Ujong」的音译,其马来语意为「极端的岛国」也和记载中「极崎头海边」相符,是当时新加坡的名称,官方的《新加坡年鉴》在1999至2005年间也采信了该说法;但饶宗颐、陈育崧等学者认为其证据不足,并提出康泰出使时初具雏形的古马来语尚未出现,且「拘利正东行」的记载也与拘利和新加坡实际的地理位置不符等反对意见[17]。
历史
新加坡在3世纪已有马来人居住,其最早的文献记载源自3世纪东吴将领康泰所着的《吴时外国传》记载「拘利正东行,极犄头海边有居人,名蒲罗中国」[18]。据新加坡学者许云樵考证,蒲罗中是马来语Pulau Ujong之对音,指半岛南端的岛国。蒲罗中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名称。比淡马锡早一千多年[19]。
14世纪,明朝把新加坡称作「淡马锡」(爪哇语:Temasek)、莫干岛。
1819年1月29日,英国不列颠东印度公司雇员史丹福·莱佛士登陆新加坡,并开始管辖该地区。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最初隶属于英属印度殖民当局管辖。1867年,新加坡升格为海峡殖民地,和槟城、麻六甲并列一个辖区,受英国直接统治。
1942年2月15日(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占领新加坡,并将之更名为「昭南岛」,行政上称作「昭南特别市」,其中「昭南」一词取自「昭和年间所得之南地」一文,同时也有「南方之光」和「昭和天皇在南洋之领土」的意思。
1945年9月12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英国重新管辖新加坡,并恢复其名为「Singapore」,翌年把新加坡从海峡殖民地分离。
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邦的地位,李光耀成为首任总理。
1963年,新加坡连同当时的马来亚联合邦、砂拉越以及北婆罗洲(现沙巴)共组成立马来西亚联邦,进而完全脱离英国统治。在马来西亚期间,李光耀和当时的马来西亚联邦政府在种族权利分配上意见不合,李光耀主张以「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的民族平等方式,反对「马来人至上」的保护政策。人民行动党与执政马来民族统一机构(巫统)的政治较量更在1964年7月及9月两次引发新加坡种族骚乱。
最后,当时的首相东姑·阿布都拉曼以避免局势恶化为由,在1965年8月7日下令将新加坡州自马来西亚联邦中除名。于是,1965年8月9日,以巫统为首的执政联盟在马来西亚国会紧急修宪,并以126票赞成、0票反对通过了解除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关系,将其「踢出」联邦,使新加坡被迫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被迫脱离马来西亚联邦后,新加坡开始寻求国际承认、并于1965年9月21日加入联合国,同年10月,新加坡加入大英国协。1967年8月8日,在新加坡的协助下,成立了东南亚国家协会。
政治
根据《新加坡宪法》,新加坡实行的是一院议会制(内阁制)政府,为代议民主制单一制体系,分类上属西敏制[20]。
国家机构实行三权分立,新加坡总统由直接民选产生,为国家元首,负责礼仪性工作,亦是新加坡武装部队名义上的最高统帅,任期六年,可以连任一次。新加坡国会议员也是选举产生,任期五年,新加坡总理为政府首脑,从国会多数党中产生,其领导的内阁拥有行政权,并由独立的公共服务委员会管理公务员的聘用以及处分。总理从国会议员中选出内阁部长。
自建国后,人民行动党一直是唯一的执政党(一党独大状态),在议会中也鲜少有能够形成监督力量的反对党(部份反对党成员是被委任,以免议会里100%的意见都是支持人民行动党,议会在1991年改变选举制度后设有反对党的保障名额,最多有9席)。现在新加坡工人党是国会中的最大在野党。
新加坡自1991年起创造了一套独特的选区划分制度(集选区,每个选区产生4-6名议员)。人民行动党目前确实在新加坡民众中仍然拥有较高的支持度,在建国后的历次选举中该党的总得票率从未低于60%,但近年因各种因素例如就业和经济成长的趋缓或是政治疲乏而逐渐下降,2011年新加坡大选的60%得票率远低于独立初期。
一般认为,新加坡的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自独立之后就一直被压制,虽然近年为鼓励创意产业发展以及展现更开明的政府,已经在言论这方面有所放松。但在媒体、新闻自由方面,新加坡在记者无国界(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发布的2014年新闻自由指数显示,新加坡仅排名第150位,为中后半段,其严苛的法治与高压的政治环境也为许多人权组织诟病。有些人认为,人民行动党政府通过政府持股的方式间接控制了该国两大媒体集团,反对声音也因为种种限制很难通过其他私人出版机构出版其著作或发表言论。而一直以来「无国界记者」组织的新闻自由度排名显示新加坡为无新闻自由的国家,新加坡政府往往会告批评它的外国传媒诽谤,或限制他们在新加坡的发行量。此外,个人或民间组织也禁止自行安装卫星天线接收器。21世纪以来网路兴起,政府也对部分网络进行管制,虽然不进行主动封锁,但有时会针对异议人士,打上传声筒或公民媒体的标签,便能加以引据法条迳行监看,而对付一般人则实施自我审查与举报制度,任意复制散布还须面对法律责任,使得高调的批评言论不多见,而文章往往被迅速删除。
在新加坡,当局对一切集会活动都非常关注,达到一定人数的户外集会都须向警方备案。新加坡内部安全局拥有非常大的权力,殖民地时期留下来的内部安全法授权可在必要时无限期拘留任何怀疑对种族和谐与社会稳定造成威胁的人士,并可在不经审讯的情况下扣押多年,这法律在人民行动党政府过去对付马来亚共产党的时候应用,现在依然会以反恐怖主义的借口进行起诉。
此外新加坡的高道德标准管制还表现在对日常行为的监督上,新加坡实行严刑峻法管控:禁止口香糖在新加坡境内销售(医疗用口香糖除外),但近年来在美方的压力之下,逐步有条件的开放;使用厕所后未冲水、浪费食物、在非吸烟区吸烟、乱过马路(不在指定的过路处过马路,如不利用天桥或隧道过马路)、地铁上喝水或进食都会导致罚款;随地乱丢垃圾则可能面对强制服务令,如被罚在公园打扫;甚至有过胖的学生被勒令减肥,而过瘦的学生会被老师强迫喝牛奶。
新加坡还严禁所有国人和旅客携带香烟入境。很多人误以为新加坡法律准许携带19根,但这其实是错误的。由于新加坡对于香烟的税务非常高,许多国人出国都会企图携带香烟回国。
该国还拥有可能是全世界最严格的禁毒法律,携带毒品入境或藏毒作贩卖用途的主要刑罚为绞刑,根据现行新加坡法律第一百八十五章《滥用药物法》,未经许可而进出口多于15克的海洛因、或多于30克吗啡或古柯碱、或多于500克的大麻者,又或未经许可而制造任何数量之海洛因、吗啡或古柯碱者,均属违法,而触犯该等罪行者会全部判处死刑。此外对于成人男性犯罪者(16岁以上50岁以下)还可使用鞭刑处罚(英国遗留的传统,但已判处死刑者不会鞭刑)。
尽管新加坡的鞭刑、死刑以及严刑峻罚常受到国际人权团体的批评,但在许多人的刻板印象中,新加坡因为有着相对其他已开发国家远远较低的犯罪率,而这使得很多人认为新加坡的严刑峻罚与鞭刑是新加坡治安良好、公民素质高的最主要理由。
行政区划
新加坡土地面积仅728平方公里,以符合都市规划的方式将全国划分为五个社区(行政区),中区社区(人口120万),东北社区(人口130万),西北社区(人口83万),东南社区(人口84万),西南社区(人口83万),由相应的社区发展理事会(简称社理会)管理,其首长原为新加坡国会议员兼任之主席,2002年起首长改制为专职称市长,市长级别相当于部长。在新加坡,市长指的就是社区发展理事会的最高行政首长。这五社区进一步分为选区。
![]()
新加坡社区发展理事会行政区
|
![]()
2011年全国选区划分图
|
地理

新加坡共有大小岛屿63个,地势起伏和缓,主岛新加坡岛的面积占到90%以上[21]。于北部建有新柔长堤,西部有第二通道,两者成为新加坡与马来西亚柔佛间的通联系道。新加坡岛以外较大的有岛屿裕廊岛、德光岛、乌敏岛及圣淘沙,地理最高点为武吉知马,海拔163.63公尺(537英尺)[22]。
新加坡很多国土都是填海产生,建国后曾经进行多次填海工程。至2013年3月,填海土地面积达到逾13,000公顷,占据新加坡原有国家土地面积达约1/4。1950年至今,约20%的国土面积由填海产生,新加坡国土面积于1960年代时为581.5平方公里(224.5平方英里),现在约为728平方公里(281平方英里),至2030年以前,将会增加100平方公里(40平方英里)[23],部分计划则连结比较小的岛屿,包括裕廊岛[24]。尽管都市化缩减了雨林面积,新加坡约有23%的国土属于森林或自然保护区[25],森林主要分布于武吉知马自然保护区[24]。新加坡在城市绿化方面相当成功,境内共有逾300座公园及4个自然保护区,有「花园城市」之称[26]。
新加坡并无采行夏时制,新加坡标准时间为UTC+8,较其地理位置时间快1小时[27]。
新加坡地处热带,长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为赤道多雨气候,长夏无冬,气温年温差和日温差小,年平均温度在24摄氏度至34摄氏度之间:最冷月为1月,受来自中国的东北季风影响,加上低压带的南移,较干燥的东北风会令新加坡的平均低温徘徊在摄氏23至24度左右。在此期间,新加坡的天气也会比较好;而到了4月至5月这段期间, 在低压带的北移和东亚大陆高压带的减弱的影响下,气温会有轻微回升,而且雨量也会增多,湿度较高,每日平均相对湿度早上为79%,下午为73%[28]。降雨充足,也常有雷暴,年均降雨量在2,400毫米左右,每年11月到1月为雨季,受较潮湿的季风影响,雨水较多[29]。而每年的6月至9月,吹西南季候风,较为干燥少雨。
新加坡 | ||||||||||||||||||||||||||||||||||||||||||||||||||||||||||||
---|---|---|---|---|---|---|---|---|---|---|---|---|---|---|---|---|---|---|---|---|---|---|---|---|---|---|---|---|---|---|---|---|---|---|---|---|---|---|---|---|---|---|---|---|---|---|---|---|---|---|---|---|---|---|---|---|---|---|---|---|
气候图表() | ||||||||||||||||||||||||||||||||||||||||||||||||||||||||||||
| ||||||||||||||||||||||||||||||||||||||||||||||||||||||||||||
|
新加坡是个靠近印尼的国家,由于印尼经常地震,因此新加坡也不时有余震。2007年9月印尼苏门答腊发生8级地震,全新加坡有震感。2016年3月,印尼苏门答腊西南发生7.8级地震,之后新加坡开始有震感。2016年6月,印尼苏门答腊6.5级地震,全新加坡确定有感受到地震的地区包括榜鹅、蔡厝港、宏茂桥、大巴窑、武吉班让、黄埔、实乞纳、马林百列、花拉公园、盛港等,只剩东部地区没有传来感受到地震的消息。[30]
新加坡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历史最高温 °C(°F) | 35.2 (95.4) |
35.2 (95.4) |
36.0 (96.8) |
35.8 (96.4) |
35.4 (95.7) |
35.0 (95.0) |
34.0 (93.2) |
34.2 (93.6) |
34.4 (93.9) |
34.6 (94.3) |
34.2 (93.6) |
33.8 (92.8) |
36.0 (96.8) |
平均高温 °C(°F) | 30.4 (86.7) |
31.7 (89.1) |
32.0 (89.6) |
32.3 (90.1) |
32.2 (90.0) |
32.0 (89.6) |
31.3 (88.3) |
31.4 (88.5) |
31.4 (88.5) |
31.7 (89.1) |
31.1 (88.0) |
30.2 (86.4) |
31.5 (88.7) |
日均气温 °C(°F) | 26.5 (79.7) |
27.1 (80.8) |
27.5 (81.5) |
28.0 (82.4) |
28.3 (82.9) |
28.3 (82.9) |
27.9 (82.2) |
27.9 (82.2) |
27.6 (81.7) |
27.6 (81.7) |
27.0 (80.6) |
26.4 (79.5) |
27.5 (81.5) |
平均低温 °C(°F) | 23.9 (75.0) |
24.3 (75.7) |
24.6 (76.3) |
25.0 (77.0) |
25.4 (77.7) |
25.4 (77.7) |
25.0 (77.0) |
25.0 (77.0) |
24.8 (76.6) |
24.7 (76.5) |
24.3 (75.7) |
24.0 (75.2) |
24.7 (76.5) |
历史最低温 °C(°F) | 19.4 (66.9) |
19.7 (67.5) |
20.2 (68.4) |
20.7 (69.3) |
21.2 (70.2) |
20.8 (69.4) |
19.7 (67.5) |
20.2 (68.4) |
20.7 (69.3) |
20.6 (69.1) |
21.1 (70.0) |
20.6 (69.1) |
19.4 (66.9) |
平均降雨量 mm(英寸) | 234.6 (9.24) |
112.8 (4.44) |
170.3 (6.70) |
154.8 (6.09) |
171.2 (6.74) |
130.7 (5.15) |
154.4 (6.08) |
148.9 (5.86) |
156.5 (6.16) |
154.6 (6.09) |
258.5 (10.18) |
318.6 (12.54) |
2,165.9 (85.27) |
平均降雨天数 | 13 | 8 | 13 | 14 | 14 | 12 | 14 | 14 | 13 | 15 | 18 | 18 | 166 |
平均相对湿度(%) | 84.4 | 82.0 | 83.4 | 84.1 | 83.5 | 81.9 | 82.3 | 82.2 | 82.7 | 83.1 | 85.7 | 86.5 | 83.5 |
月均日照时数 | 172.4 | 183.2 | 192.7 | 173.6 | 179.8 | 177.7 | 187.9 | 180.6 | 156.2 | 155.2 | 129.6 | 133.5 | 2,022.4 |
数据来源 1:National Environment Agency (climatological reference period: 1981–2010; records: temp. 1929–2017, rainfall 1869–2017, humidity 1929–2017, rain days 1891–2017) | |||||||||||||
数据来源 2: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sun only, 1961–1990) |
文化
人口
到2018年中为止,新加坡常住人口为563.87万人,其中347.2万人(61.6%)属于本国公民,其他则属永久居民或外籍劳工,有23%本国公民在新加坡以外地区出生,永久居民约有50万人[12][31][13]。
新加坡人口年龄中位数为37岁,每户平均人口为3.5人,由于土地不足,约五分之四的新加坡人居住于一般称为组屋的公共房屋(政府部份资助购买的廉价质房屋)[32]。至2010年,已有四分之三的人口居住于4房或以上的组屋或私有住宅,住宅自给率则达87.2%[33][34]。行动电话普及率则高达每千人拥有1,400支行动电话,约十分之一的居民拥有汽车[13]。
新加坡总和生育率一直处于低水平,于2012年估计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为0.78名婴儿,小于人口置换的2.1[20];为了解决此项问题,新加坡政府在过去数十年鼓励外国人民移居新加坡,而大量移民也使新加坡人口并未减少[35]。
新加坡为世界上失业率最低的国家之一,过去十年间失业率未曾超过4%,失业率于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达到高峰,失业率为3%,至2011年降回1.9%[36][37]。
于2009年时,约四成的居民为外国移民,为比率最高的国家之一[38],虽然外国移民对于国家经济相当重要,但政府考虑限制外国劳动力,外国劳动力组成了80%的建造业及50%的服务业劳动力[39][40]。
2009年,在本地居民(本国公民及永久居民的总称)中,华人占74.2%,而欧亚混血人口和其他族群(包括峇峇娘惹)则占3.2%,马来人占13.4%,印度裔(以坦米尔人居多)占9.2%。[41]新加坡华人的祖先大部分源自中国福建、广东和海南等地。[42]
语言
新加坡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其官方语言包括英语、华语、马来语、坦米尔语[43]。
基于和马来西亚的历史渊源,《新加坡宪法》清楚定明:马来语为新加坡的国语。自新加坡独立以来,政府一直采用英语作为不同种族社群之间的主要通行语和教学语[44][45],并将之定位成「第一语言」,新加坡宪法及法律也以英语书写[46],在法院中,使用英语以外的语言也会翻译成英语[47][48];2020年,在新加坡公民与永久居民中,五岁及以上者有接近一半的人最常用的语言为英语;近一半的新加坡华人、约四成马来人及约六成印度人在家中最常用英语,同时在十五岁及以上者中有约百分之十五没有英语读写能力[3]。
百分之七十五左右的新加坡人能使用两种及以上语言,大多为英语及其它官方语言,不过在流利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异[3]。由于曾经受到英国的管理,新加坡英语也多以英语为标准[49],新加坡式英语则介于标准英语与皮钦语之间,但政府并不鼓励使用新加坡式英语[50]。
新加坡因为在1980年代全面废除华校制度,将原来的华校改成全英校制度,所以英语是新加坡华人的最主要语言,多数人在家里已说英文,但保留华语能力。
自新加坡1965年独立建国以来,双语教育即成为主流教育体系的基石。所有新加坡学生除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外,还必须修读所属族群的「母语」课程。新加坡推行以英语为主、族群「母语」为辅的双语教育政策是人民行动党政府基于国家发展和族群团结所作出的必然选择。但是,经过40多年的推动后,英语不但已成为本地强势主导工作语言、跨族群语言、「国家语言」,未来还可能取代族群「母语」,成为新加坡第一语言。
在新加坡的华族社群里,华裔学生必须接受「英文为主,华文为辅」的双语教育体制,在基础教育阶段修读十到十二年的华语课程。但相对于英语应用能力,华语在新加坡听说能力还行,「读写能力」却不断弱化。[51] 新加坡是个闽南人(当地称福建人)为主的社会,民间普遍使用闽台闽南语,能与中国大陆的厦门、泉州、漳州人,以及台湾的闽南人沟通无碍。但自从1980年代由新加坡政府主导的「讲华语运动」之后,华语成为新加坡华裔的通用语,新加坡媒体使用方言受到了诸多限制,从而导致大部份的年轻新加坡华人无法有效地使用华语方言。此外政府对电视、电台的华语节目也有严格的限制:例如从港台进口的方言影视剧就必须用华语重新配音后才可以在本地两家无线中文频道(8频道和U频道)播出或上映。在海外,尽管母语一般指的是第一语言,新加坡则使用母语来指民族语或第二语言。虽然新加坡多年来努力不懈地推展讲华语运动,但政府仍保留方言新闻这一块,听众至今仍可从城市频道,收听到6种方言新闻播报,让听不懂标准华语的年长者,能掌握国家大事或时事新闻,不至于脱节。
新加坡官方使用与中国大陆一致的简体汉字。但在1969年至1979年间曾短暂拥有自己的汉字简化标准,民间以简体字为主但偶尔也会出现繁体字与简体字混用的现象。新加坡的官方文字为英文,因此公函、商务往来和其他经济业务性质的书信通常以英语为主。
宗教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移民社会,也因此汇集了世界上多种宗教。
佛教为新加坡第一大宗教,其他宗教依人口多寡分别为基督宗教、伊斯兰教、儒教、道教和印度教。据新加坡官方2020年的统计结果,从2010年至2020年间,无宗教占比增长了3.0%,伊斯兰教占比增长了0.9%,基督宗教占比增长了0.6%,佛教和道教占比有所下降,印度教及其他信仰则仍保持相对稳定[3]。
各宗教信仰情况大致如下:
在15岁及以上的新加坡公民及永久居民中,佛教占比为31.1%,信徒多为华人[3];基督宗教(包括基督新教、天主教及其他教派)占比为的18.9%[3],10岁以上的信徒36.4万人(占14.6%),有266座教堂[52]。新加坡最早的教堂是禧街(Hill Street)的亚美尼亚教堂(Armenian Church)和圣安德烈路的圣安德烈教堂;伊斯兰教占比为15.6%[3],具有马来西亚或巴基斯坦血统的民众基本为穆斯林,另外也有一部分印度血统的穆斯林,全国现共有穆斯林约34.8万人,并建有清真寺约80座,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花蒂玛清真寺和苏丹清真寺;道教占比为8.8%,信徒基本上为华人[3];印度教占比为5.0%,教徒超过17万人,基本上是印度族裔[3],寺庙约共22座。华人的无宗教占比在各族裔中相对最高,另外有少量马来人及印度族裔的无宗教者[3]。
据统计,80%的新加坡人有宗教信仰[3]。相对以上主要宗教而言,其他宗教人数较少,在15岁及以上的新加坡公民及永久居民中一共只有两万余人[3]。锡克教是19世纪从印度传入的,在新加坡有7间锡克庙,如奎因街的锡克庙等,教徒主要是锡克族警察、保安员。犹太教在新加坡有两个会堂。拜火教在新加坡则没有庙宇。
新加坡宪法保障宗教自由,但对少数宗教派系(如耶和华见证人)仍有所禁制[53]。该教教徒曾因反对兵役获罪[53]。
经济






1965年独立以前,新加坡为英国海峡殖民地的首都,是英国当时于东南亚最主要的海军基地[54],新加坡海军基地拥有当时世界最大的干船坞[55]。随着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带动全球贸易迅速成长,新加坡成为世界主要贸易据点,新加坡港也成为世界最繁忙的港口之一[56]。 前记者Chin Kah Chongrong说:「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新加坡经济受益于美国远征军在越南的必需品,燃料,武器和战车供应。特别是燃料和燃料,每个月价值6亿美元,美国军方的物流收入是帮助新加坡建设国家经济的初始资源。「每个月新加坡提供价值6亿美元的商品,连续近10年,总销售额达到 700亿美元。
于独立前的1965年,新加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11美元,居东亚国家第三位,不过虽位于东亚和东南亚第三,但当年的东亚和东南亚除日本外,几乎都是未开发国家,状况和今日的非洲相似,故511美元在当年不只是比南非和北非的利比亚低,也不如中南美洲的委内瑞拉、阿根廷,更只有约欧洲富裕国家的20%~30%。因此即便是东亚东南亚第三高,但概念上其实和今日的「非洲第三」相似,所以当时新加坡仍属于贫穷经济体[57]。
自从马来西亚独立后,新加坡政府始得以自由主导经济发展方向,外商直接投资、李光耀、吴庆瑞及荷兰经济学家阿尔伯特·魏森梅斯的国家主导经济政策刺激了经济成长[58]。今日的新加坡是东南亚国家中唯一的已开发国家,国民所得至2013年为止已是遥遥领先东南亚周边各国至少有六倍以上的差距,如果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计算的话,新加坡更在全球最富有国家内名列第四。
1965年独立后,新加坡经济迅速成长,使之逐渐发展成为新兴的已开发国家,并因此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在重工业方面,主要包括了区内最大的炼油中心、化工、造船、电子和机械等,拥有著名的裕廊工业区。国际贸易和金融业在机场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是亚洲最重要的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此外,新加坡也是亚洲的区域教育枢纽,每年吸引不少来自中国和马来西亚等地的留学生前来升学,为国家带来丰厚的外汇和吸纳许多人才。旅游业也在总体经济结构中占重要比例,游客主要来自日本、中国、欧美地区和东南亚其他国家[59]。
早期的新加坡是个众多跨国公司在东南亚投资的首选地,得益于新加坡稳定的政局、廉洁高效的政府以及较低的成本。但是随着人力成本的提高,以及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工商发展,新加坡逐渐丧失这些优势,许多工业、制造业纷纷外迁。然而受限于自身环境,易受全球经济萧条影响,尤其2003年肇于SARS因素,新加坡当年GDP负增长率达2.2%,迫使政府开始考虑其他的发展政策。新加坡政府长期鼓励私人创业,以及依靠中国的崛起调整经济结构,鼓励企业到新兴工业国家拓展投资,但还未见成效。
成立于1974年的淡马锡控股是新加坡政府所全资拥有的几家公司中知名度最高的,却始终保持神秘,自成立起到2004年9月期间从未公布过财务报表。作为豁免私人企业,淡马锡控股不必像上市公司一样公开每年的财务报表,因此一直以来对该公司的传闻都不断。该公司掌控了包括新加坡电信、新加坡航空、星展银行、新加坡地铁、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新加坡电力、吉宝集团和莱佛士酒店等几乎所有新加坡最重要、营业额最大的企业,此外,该公司也参股新加坡两家媒体——新加坡报业控股和新传媒,因此可能间接进行言论管制。曾有国外媒体估算,淡马锡控股所持有的股票市价占到整个新加坡股票市场的47%,可以说是几乎主宰了新加坡的经济命脉。也因如此,新加坡经济计划特征明显,其经济模式被称作是「国家资本主义」,即通过国家控制的私人企业来进行投资,主导以私营企业为主的资本市场。
淡马锡控股除了投资新加坡本地市场外,也把亚洲市场和已开发国家市场视为投资重点,目前大约一半的资产是在新加坡以外地区。其中主要的投资包括马来西亚电讯、印度的ICICI银行、澳洲第二大电信公司Optus。近年来该公司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对中国的首家私营银行民生银行表现出兴趣。2010年11月1日淡马锡控股宣布注资4亿美元,入股巴西石油与天然气服务公司(Odebrecht Oil and Gas,简称OOG),将持有该公司14.3%的股权。Odebrecht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建筑工程公司,旗下石油与天然气服务公司自1950年代起即持续与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维持伙伴关系。 《经济学人资讯社》(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EIU)2014公布最新「全球生活费用调查」(Worldwide Cost of Living Survey),因新元强势和物价上涨,新加坡成为全世界对外派人员和商务客来说生活费用最昂贵的城市。[60]
但《经济学人》所调查的对象为「外派人员和商务客」,此两类人士的消费商品偏向高端奢侈产品,而对「一般市民而言」,根据《亚洲竞争力研究所》所发布的『城市生活费指数』新加坡的2015年一般市民生活费排名为全球48名[61]。
产业

新加坡拥有数项表现突出的产业[63],为第三大炼油及交易中心,钻油平台制造及船舶修复则居第一[64][65][66],且为世界最大物流枢纽[67]。
新加坡产业多元,以金融业、制造业、炼油业最为主要产业。主要出口产品为精炼石油、电脑及集成电路[68],占2010年全国27%的国内生产总值。另外,化学、机械、生物医学亦为重要产业。
新加坡的旅游业十分发达,每年来访本地的外国游客约1500万人次,其中中国游客人数增长最显著,主要是由于政府减少了中国的公民签证程序、以及延长停留的时间所致。为进一步鼓励旅游业的发展,新加坡也非常重视廉价航空的发展趋势;除了建立两家私营的廉价航空公司外,也鼓励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和澳洲等国的廉价航空公司将新加坡列为目的地之一,也表示愿意降低樟宜国际机场的费用。
主权基金
新加坡有两家全资国有企业,一间是淡马锡控股公司(Temasek Holdings),另一间是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
- 淡马锡控股公司是成立于1974年的一家新加坡的半政府豁免私人企业投资公司,新加坡政府财政部对其拥有100%的股权。截至2013年3月31日的财政年度,全年盈利106亿坡元(83亿美元),股东回报率8.9%。集团投资组合价值约2,150亿坡元(1.318万亿港元)(约1690亿美元)
- 该公司掌控了包括新加坡电信、新加坡航空、星展银行、新加坡地铁、新加坡港口、海皇航运、新加坡电力、吉宝集团和莱佛士饭店等几乎所有新加坡最重要、营业额最大的企业,曾有国外媒体估算,淡马锡控股所持有的股票市价占到整个新加坡股票市场的47%,可以说是几乎主宰了新加坡的经济命脉。
- 另外淡马锡也持有其他国家的企业股份如下一:
- 建设银行 - 6.15%,132.07亿H股;
- 民生银行 - 10%,以4亿美元购入;
- 中国银行 - 13.79%,合共104.8亿股,2006年2月17日以15.2亿美元购入;
- 渣打银行 - 19.11%,3.695亿股;
- 巴克莱银行 - 2.1%;
- 中信资源 - 11.47%,合共6.94亿股;
- ICICI - 7.28%,印度第二大商业银行;
- 富敦资金管理公司(Fullerton Fund Management);
- 丰树产业私人有限公司;
- 印尼Bank Danamon69·5%股份;
- 印尼国际银行56·9%股份;
- 屈臣氏25%股份;
- 印尼Permata银行64%。截至2011年3月底止,集团投资组合价值约1930亿新元。
- 另一家投资公司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成立于1981年5月22日,简称GIC,是新加坡最大的国际投资机构,负责管理新加坡政府大部分海外资产,成立之初由李光耀亲自担任主席,吴庆瑞担任副主席,但李光耀依然担任公司董事长。现任总裁为李一添,世界银行行长詹姆斯·沃尔芬森曾被邀请担任GIC顾问。GIC目前管理的资产超过3000亿美元,它的投资遍布全球30多个国家2000多家上市及未上市公司。其中北美占50%、欧洲占25%,东亚及东南亚占25%。GIC于1995年即进入中国大陆,是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发起股东之一。GIC也是台湾的「外国专业投资机构 (QFII)」制度史上最大的投资人之一(该制度于2003年废除)。由于公司也非上市公司,虽然负责管理政府资产却从不公布财务报表、高层管理人员薪资等基本情况,引起一些批评人士的担忧与指责,特别是李光耀本人曾担任该公司最高管理职务,更引发外界猜疑。
交通
新加坡交通发达便利,交通产业占到全国GDP总产值的10%左右。截至2010年,新加坡的货柜港口吞吐量年吨位为标准箱2843万个,领先于香港,仅次于上海,居世界第二位。
航空
目前,新加坡拥有5个机场,其中新加坡樟宜机场及实里达机场是国际民航机场;另外的巴耶利峇机场、三巴旺机场及登加机场3个则为空军基地。
新加坡的樟宜机场也是东南亚乃至全世界最繁忙的机场之一,也是澳新至欧洲的袋鼠航线的最重要的一个中途站。作为亚洲最繁忙的5个机场之一,樟宜机场的年旅客数已经突破3000万人次。樟宜机场虽然已有38年的历史,却依然被评为全世界最舒适的机场之一,目前拥有4个航厦和两条跑道,樟宜机场的年过境旅客人数将达到6670万人次。
此外,新加坡北部的实里达机场目前拥有一条长达1620米的跑道,专门连接邻近国家的旅游景点的定期航班、团体包机或接待私人飞机,在2005年,有关当局计划扩展跑道到2000米,以接待波音737级数的客机,它是新加坡第一个国际民用机场。
巴耶利峇空军基地,拥有一条长达3760米的跑道,允许外国空军到访时使用。据了解,美国空军经常在此空军基地停留。新加坡另外还有三巴旺空军基地及登加空军基地。
港口
新加坡港船只装卸货柜
新加坡樟宜机场鸟瞰
公共运输
公路
新加坡本岛的公路完善,目前拥有10条高速公路贯穿全岛。新加坡的高速公路分别为泛岛快速公路、中央快速公路、武吉知马快速公路、实里达快速公路、淡滨尼快速公路、克兰芝快速公路、加冷-巴耶利峇快速公路、东海岸公园大道、亚逸拉惹快速公路、滨海快速公路及建设未完成的南北快速公路[69]。此外公共运输同样发达,以地铁、公共汽车与计程车为主。目前开通了5条地铁线路,另有一条正在建造中;公共汽车路线上百条,由两家公司经营,分别为新捷运及SMRT地铁有限公司。
丹戎巴葛火车总站是马来亚铁路网的最南端,由马来亚铁道公司特许经营,每日有班车往返新加坡及马来西亚各城市。2011年7月1日起,新加坡的兀兰火车关卡成为马来亚铁道公司路网的最南端。
得力于公共运输的发达,私家车在新加坡的使用率不高。在新加坡购买私家车首先竞标取得数量有限的拥车证,一张拥车证的价格在3到5万新币,有效期为十年。一辆车仅限一张拥车证。从2020年1月1日开始,新加坡的新拥车证数量等同于二手车处理的数量。全新加坡的车辆数量将控制在一个不再增长的范围之内。此外基础设施的发达,意味着使用成本的增加,车主购买车之后每月缴纳的各项基础设施使用费也相当高。购买私家车,如果仅一人使用,低使用度也就面临更高的边际成本。此外,新加坡也是全球第一个采用电子道路收费系统的国家,在进入市中心的道路上架设自动电子收费系统,在尖峰时段进入市中心的车辆将自动付费。由于购买私家车的成本太高,再加上完善、方便的公共运输网络,使得大多数新加坡人选择不购买汽车,这也有效地解决了其他都市普遍存在的交通堵塞问题。
住宅

在住房方面,84%的新加坡人口居住在由政府(建屋发展局HDB)建造的组屋中(即公共住宅)。因为「居者有其屋」的要求,所以组屋的价格保持低价,能够让每一个新加坡人负担的起。政府提供购买组屋津贴,也让更多的新加坡人能够有房可住。组屋分新组屋BTO,转售组屋Resale.新组屋BTO只有新加坡公民才可以申请购买。购买也需具备相应的条件,比如35岁以下不能单人购买,35岁以上个人只能购买2房式BTO。转售组屋没有限制,但是仍然只有公民和新加坡永久居民PR.永久居民购买最新政策:必须是两人,均属于永久居民,并且永久居民的年限超过3年。购买的区域对于不同族群有一定居住数量上限的要求。超过上限,无法购买。组屋之外最多人居住的是共管式公寓和私人公寓。私人公寓属于私人性质的住宅楼房,物业管理公寓居住者自行解决。共管公寓5年之内,物业管理归HDB新加坡建屋局,5年之后和私人公寓相同,并按照私人公寓的方式处理和买卖。首次买卖仅限新加坡公民。此外还有少部分的排屋,独立或半独立洋房,按照地契限制,大部分只开放新加坡公民购买。
唯有大士没有住宅区。(纯工业区)
教育
新加坡很重视教育,教育部是仅次于国防部的第二大财政开支部门,新加坡奉行精英教育,教育制度类似英国式制度,除了各语文类科外,均以英语为媒介语言[71][72]。一般修读完十到十一年的中小学后能选择到初级学院、高中或理工学院就读,前两者半数以上能升上国内大学。新加坡有五所理工学院与三所大专学府,其中新加坡国立大学与南洋理工大学都是亚洲颇具盛名的学府。由于采用英国式教育系统,因此不少学生亦选择前往英国或澳洲升学,学校亦能直接协助同学以UCAS系统申请英国院校。
新加坡每年吸引不少来自中国和马来西亚等地的留学生前来升学,令该国成为亚洲的区域教育枢纽。
新加坡教育制度常被批评为过分依赖制式教材,不鼓励个人独立思想空间,强调以考试方式来区别学生素质(升学至上主义),贬低其他的学习方式及职业的贡献,新加坡本土电影《小孩不笨》即以讨论该制度可能扼杀其他新加坡各类型人才发展,及因个人无独立思考的习惯将无法回应社会变迁挑战为电影主题。
新加坡国立大学
南洋华侨中学校门
体育
新加坡休闲体育设施完善,民众爱好足球,在各大集选区都设有专业的足球场。在足球方面,新加坡自1996年起设有新加坡职业足球联赛,其国家队也曾三度获得东南亚足球锦标赛冠军,并在海外体育赛事(如英超联赛)拥有广泛支持者。另外,新加坡体育城包含原址位于旧的新加坡国家体育场,而新的新加坡国家体育场是一座位于新加坡加冷(Kallang)室内体育场,于2014年4月启用,可容纳55,000人。那是未来为新加坡国家足球队的新主场,2019年世界杯橄榄球赛有些赛事也将于此举行。
在传统水上活动如游泳、帆船、水球等是东南亚地区的佼佼者。近年来在桌球、射击等运动也有不俗的表现。政府在培育体育人才方面,如开办体育学校,引进外来教练与体育员,也计划在近期开埠国际级的体育学院。
新加坡比较知名的运动员有:四届全英羽毛球超级赛男单冠军黄秉璇,以及桌球选手井浚泓、李佳薇、冯天薇等等。
2008年2月21日,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雅克·罗格宣布,2010年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办城市为新加坡。
2016年8月13日(巴西时间8月12日),新加坡泳手史高宁(Joseph Schooling)参加第31届夏季奥运会,在男子100米蝶泳决赛以打破奥运纪录的50秒39,赢得新加坡历来首面奥运金牌。同场的美国名将麦可·菲尔普斯(Michael Phelps),与南非泳手查德·拉·克洛斯及匈牙利泳手切赫·拉斯洛(László Cseh),以51秒14并列第二。[73]
2021年12月19日,「新加坡一哥」羽毛球选手骆建佑获得新加坡首枚羽毛球世锦赛金牌。
军事
新加坡拥有堪称东南亚科技最先进的军队[74],军队包括陆军、海军、空军[20],军队也被认为是维持城市独立的保证[75]。而警察部队也属兵役制。
新加坡的军人称为新加坡武装部队,新加坡武装部队分为三类,包括:正规军人,现役军人以及战备军人。正规军人指的是职业军人,现役军人指的是十六岁到二十余岁不等为了保护国家而强制服两年兵役的军人,战备军人指的是从现役中役满退伍,进入十年回营训练周期并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动员起来的的后备军人。新加坡法律规定年满十八岁的男性公民或第二代永久居民必须服兵役2年半,拒绝服役属违法。服役前须接受为期九个月的基础军事训练课程,完成后会派往军队或民防部队。新加坡军队分陆、海、空三军,具体数量未知,但是一般认为整体数量有超过五万以上,但是正规军人和现役军人总数应该不超过五万,新加坡是麻六甲海峡边的小国,周边被许多国家及几千万马来人围绕,以华人为主体族群的新加坡天然安全警觉高腾。新加坡有五个空军基地,樟宜空军基地(西),樟宜空军基地(东),巴耶利峇空军基地,三巴旺空军基地,登加空军基地,24架F-15SG多用途战斗机,70架F-16多用途战斗机,为新加坡空军目前的主力战机。三个海军基地,布拉尼海军基地,大士海军基地,樟宜海军基地常驻美海军自由号等(USS Freedom,LCS-1),濒海战斗舰共4艘,亦可停美海军航空母舰。
新加坡是五国联防(FPDA)组织的成员国之一。该组织的成员国还有英国、澳洲、纽西兰和马来西亚,协议规定在新加坡或马来西亚任何一方遭受到攻击,英澳纽三国都有义务给予军事援助。
新加坡军队与台湾有合作关系,新加坡的建军就受到台湾大量的资源与帮助,其中不乏退役将领在新加坡任职武官,自蒋经国与李光耀时代,新加坡就将其军队移至台湾训练,由于新加坡地狭,而军队也不能送交邻国马来西亚训练,这样也有造成军情外泄疑虑,而移至台湾训练,一方面是因为蒋李两人私交匪浅,另一方面新加坡与台湾友好,于是促成新加坡移到台湾训练的星光部队,其驻地在台湾新竹县湖口乡、台湾云林县斗六市、台湾屏东县恒春镇。
饮食
由于新加坡的战略位置,新加坡菜反映出新加坡文化起源于马来西亚的种族多样性,为百年文化互动而成的产物。
食物主要受到当地马来人的影响,加上来自中国、印尼、印度、土生华人、和自十九世纪英国所带来的西方(特别是英语和一些葡萄牙语影响的欧亚,被称为基斯)的移民传统。而在当地的饮食文化也同样存在于其他领域,如:斯里兰卡、泰国、菲律宾、和中东地区的影响。
新加坡小贩摊档中,例如:具有中国华裔背景的厨师受到由印度文化的影响,可能会尝试多样化的调味品及配料,如罗望子,姜黄,和酥油;而印度厨师则可能也能 提供炒面等菜,但有些印度裔厨师不提供猪肉与牛肉类。随着来自各种不同国家的影响,它足以显示全球化的现象,进一步影响新加坡的料理。
- 当地食物
虾面、叻沙、海南鸡饭、肉骨茶、炒粿条、沙嗲、椰浆饭、辣椒螃蟹、咖椰烤吐司、黑咖啡、螃蟹米粉、肉脞面等。
新加坡沙嗲
公共假日
公历日期 | 名称 | 来由 | |
---|---|---|---|
1月1日 | 元旦 | ||
农历正月初一、初二(2022年为公历2月1日、2日) | 农历 | 华人新年 | 春节 |
4月2日[注 6] | 耶稣受难日 | ||
5月1日 | 劳动节 | ||
5月13日[注 6] | 回历 | 开斋节 | |
5月26日[注 6] | 通常是农历四月的月圆之日(十五) | 卫塞节 | |
7月20日[注 6] | 回历 | 哈吉节 | |
8月9日 | 国庆日 | 独立日 | |
11月4日[注 6] | 印度历 | 屠妖节 | 排灯节 |
12月25日 | 阳历 | 圣诞节 |
参见
- 城市国家
- 新加坡之最
- 新加坡旅游景点列表、新加坡中区和新加坡的离岸岛屿
- 新加坡华人、新加坡教育、新加坡英语和新加坡华字
- 新加坡政治
-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
- 新加坡旗帜列表和新加坡荣誉制度
- 新加坡外交和新加坡共和国建交列表
- 新加坡通讯和新加坡航空公司
- 新加坡鞭刑
注释
- ^ 《新加坡共和国宪法》第153A(2)条:国语应为马来语,并应使用罗马文字...(The national language shall be the Malay language and shall be in the Roman script...)
- ^ 包含天主教以及新教等基督徒。
- ^ 接受统计者为15岁及以上的新加坡公民与永久居民。
- ^ 而「星岛新闻集团」及旗下包括「星岛日报」等各产品与新加坡无关,该报1938年在香港创办,主要运营地区包括香港、美国、加拿大,并从未在新加坡发行过任何报刊。
- ^ 来自马来语Selat(意为「海峡」)。
- ^ 6.0 6.1 6.2 6.3 6.4 每年不同
参考文献
-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Singapore Statutes Online - CONST -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Part XIII General Provisions, 153A Official languages and national language
- ^ Article 153A(2) of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 Singapore Statutes Online, Legislation Division of the Singapore Attorney-General's Chambers, Government of Singapore., [2021-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1)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Census of Population 2020 Statistical Release 1: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Education, Language and Religion (PDF). Singapor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2022-02-12].
- ^ 李晓渝. 新加坡执政党宣布黄循财成为第四代团队领导人. 新华社. 2022-04-14 [2022-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5) (中文(中国大陆)).
- ^ (英文)No.10760: Agreement relating to Malaysia (PDF). United Nations Treaty Collection. United Nations. 1963年7月 [2010-07-2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9-13).
- ^ Population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Mid-Year Estimates). 新加坡统计局. 2019年9月25日 [2020年5月2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6月29日).(英文)
- ^ 7.0 7.1 7.2 7.3 Singapore.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April 2022 [2022-05-08] (英语).
-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20 (PDF). [2021-02-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2-15).
-
^ Measuring Globalization (PDF). A.T. Kearney/FOREIGN POLICY.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5-10) (英语).
Singapore leads the rankings as the most global nation in the index, due in large part to its high trade levels, heavy international telephone traffic, and steady stream of international travelers. European nations round out the rest of the top five countries.
- ^ Executive summary (PDF).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Authority. [2011-04-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6-22).
- ^ Sudderuddin, Shuli. Singapore's phantom workers. The Straits Times (Singapore). 2009-02-22 [2011-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25).
- ^ 12.0 12.1 Census of population (PDF). Singapor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2010 [2011-07-0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7-05).
- ^ 13.0 13.1 13.2 Key annual indicators. Singapor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2011 [2011-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21).
- ^ 石叻学会. 闲话石叻 (PDF). 石叻学会会讯(第一期) (新加坡: 石叻学会). 2006年3月, No.1: 12–13 [2010-03-21]. ISSN 1793-323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1-14) (中文).
- ^ 古吧. 石叻无去去惹兰. 汕头日报. 2009-10-25 [2010-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中文).
- ^ 王伟深; 少光. 一片帆去到实叻埠. 妙语典故. 广州: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2010-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中文).
- ^ 黎上增. “蒲罗中”是新加坡的古名吗?. 博物馆华文义工:研习坊. 2013-06-29 [2020-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2).
- ^ 许云樵《康泰吴时外国传辑注·蒲罗中国》四十四页新加坡南洋研究所出版1971
- ^ 许云樵《南洋史》97页星洲世界书局1961
- ^ 20.0 20.1 20.2 Distribution of family income - Gini Index. CIA. 2011 [2012-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30).
- ^ Savage, Victor R.; Yeoh, Brenda S.A. Toponymics: A Study of Singapore's Street Names. Singapore: Eastern Universities Press. 2004. ISBN 978-981-210-364-2.
- ^ Bukit Timah Hill. Heritage Trails. [2010-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05).
- ^ Towards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State of the Environment 2005 Report (PDF). Ministry of the Environment and Water Resources. [2010-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3).
- ^ 24.0 24.1 Earthshots: Satellite Image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Singapore. Earthshots. [2011-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0).
- ^ Forests, grasslands and drylands – Singapore (PDF).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2003 [2011-07-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5-06-01).
- ^ Interesting facts of our Garden City. National Parks Board. [2011-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23).
- ^ Mok Ly Yng. Why is Singapore in the "Wrong" Time Zon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010-09-22 [2011-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28).
- ^ Weather – Singapore. BBC News. [2011-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1).
- ^ Weather Statistics. 国家环境局. [2010-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28).
- ^ 印尼6.5地震 新加坡民众感到摇晃. 光华网. [2020-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2) (美国英语).
- ^ Census of population (PDF). Singapor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2010 [2011-07-0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7-05).
- ^ 存档副本. [2013-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11).
- ^ Key demographic indicators, 1970–2010 (PDF). Singapor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2010 [2011-07-0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3-16).
- ^ Resident Population by Place of Birth, Ethnic Group and Sex (PDF). Singapor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2010 [2011-07-0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6-07).
- ^ Ng, Julia. Singapore's birth trend outlook remains dismal. Channel NewsAsia (Singapore). 2007-02-07 [2010-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3).
- ^ Unemployment. Ministry of Manpower. 2010 [2011-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6).
- ^ Chan, Joanne. S'pore unemployment rate falls to three-year low. Channel NewsAsia. 2011-06-15 [2011-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7).
- ^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igrant stock: The 2008 revis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 (2009).
- ^ Executive summary (PDF).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Authority. [2011-04-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6-22).
- ^ Sudderuddin, Shuli. Singapore's phantom workers. The Straits Times (Singapore). 2009-02-22 [2011-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25).
- ^ Hoe Yeen Nie. Singaporeans of mixed race allowed to 'double barrel' race in IC. Channel NewsAsia (Singapore). 2010-01-12 [2011-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06).
- ^ 简说新加坡华人族群. 移民人物志. 2017-06-01 [2020-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2) (中文).
- ^ Republic of Singapore Independence Act, 1997 revised edition. [2012-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1).
- ^ Education UK Partnership – Country focus. British Council. October 2010 [2011-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02).
- ^ Speech by Mr S. Iswaran, Senior Minister of State, Ministry of Trade and Industry and Ministry of Educ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10-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9).
- ^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 Part I. 2010 [2011-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2-07-13).
- ^ What do I do if I can't speak English?. Singapore Subordinate Courts. [2011-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09).
- ^ Dependant's Pass – Before you apply. Ministry of Manpower. [2011-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07).
- ^ What are some commonly misspelled English words?. Singapore: National Library Board. 2008-04-18 [2011-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3).
- ^ Tan Hwee Hwee. A war of words is brewing over Singlish. Time (New York). 2002-07-22 [2011-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06).
- ^ 吴英成. 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的沿革与新机遇 (PDF). 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新加坡). [2013-08-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12-14).
- ^ Search Results. maps.singaporeexpats.com. [2020-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2).
- ^ 53.0 53.1 美国《国际宗教自由报告》. State.gov. [2017-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9).
- ^ Timeline: Singapore. BBC News. 2011 [2011-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2).
- ^ World War II. 2011 [2011-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12).
- ^ Port of Singapore. 2011 [2011-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2).
- ^ GDP(per capita,1968) by country, NationMaster.com.
- ^ Murphy, Craig. Th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A Better Wa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101. ISBN 978-0-521-86469-5.
- ^ 星估2009年旅客人数较2008年减少6-11% 网际网路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9-02-11.
- ^ 简长盛,《星挤下东京 生活费用冠全球》,中央社,2014/03/04, 存档副本. [2014-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7.
- ^ — chong fs. 新加坡文献馆: 新加坡是外派人员生活费第四昂贵城市. Sginsight.com. [2017-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2).
- ^ Harvard Atlas of Economic Complexity. Atlas.cid.harvard.edu. [2017-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8).
- ^ Adam, Shamim. Singapore Miracle Dimming as Income Gap Widens Squeeze by Rich. Bloomberg (New York). 2011-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9).
- ^ Facts and Figures – Singapore Economic Development Board. 网际网路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2-07-20.
- ^ Burton, John. Singapore economy grows 9.1% in first quarter. Financial Times (London). 2006-04-10.
- ^ Facts and Figures. Singapore Economic Development Board. 2012-01-30 [2012-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18).
- ^ Yang Huiwen. Singapore ranked No. 1 logistics hub by World Bank. The Straits Times (Singapore). 2007-11-07: 69.
- ^ Gross Domestic Product by Industry (PDF). Singapore Statistics. 2007 [2010-04-2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8-06-24).
- ^ 新加坡交通:高速公路 地铁 买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新加坡华人网
- ^ Education and Language (PDF). Singapore Statistics. [2011-04-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0-11-13).
- ^ International Student Admissions: General Information on Studying in Singapore.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11-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04).
- ^ ASEAN Scholarships: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11-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06).
- ^ 【里约奥运】粉丝赢水神 史高宁为新加坡夺首金,香港苹果日报,2016年8月13日. Hk.apple.nextmedia.com. [2017-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09).
- ^ Moss, Trefor. Buying an advantage. Jane's Defence Review (London). 2010-01-18 [2012-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23).
- ^ SAF remains final guarantor of Singapore's independence. Channel NewsAsia (Singapore). 2007-07-01 [2011-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6).
外部连结
- 政府
- 新加坡政府信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英文)
- 新加坡政府网站目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英文)
- 国民服役入口网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英文)
- 联系新加坡(新加坡入口网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 旅游
- 新加坡旅游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 新加坡旅游信息官方网站
- 维客旅行上的新加坡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繁体中文)
- 维基导游上有关新加坡的旅行指南(繁体中文)
- 维基导游上有关新加坡的旅行指南(英文)
- 地图
- Google地图 - 新加坡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英文)
-
维基媒体的新加坡地图集
(英文)
-
OpenStreetMap上有关新加坡的地理资讯(英文)
- 照片
- 影片
- 学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