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电影

中国大陆电影
公映许可证.gif
银幕数 82,248(2021年)[1]
电影作品制作(2017年)
总数 874
真人电影 798(91.3%)
动画电影 32(3.7%)
纪录片 44(5.0%)
观影人次(2021年)[1]
总数 11.67亿
票房收入(2021年)[1]
总数 472.58亿人民币
国产电影 399.27亿人民币
中国
China satellite.png
中国主题

中国大陆电影是指1949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大陆地区的组织、个人制作及发行的电影。中国大陆的电影管理和审查机构为国家电影局(实际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另一个头衔)。

自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退守台湾华语电影方开始分庭抗礼。影艺界人士大多集中在上海或移居香港、台湾及世界其他地区。1950年代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起国有公司拍摄、发行的电影工业体系,以及严密的电影审查制度。至文化大革命时,大陆电影内容多以政治角度出发。但作品随着政治氛围的紧张、政治审查逐渐严格以及电影人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被斗垮,大陆电影业进入了长期低迷停滞时期。1970年代末,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治氛围宽松,电影生产开始复苏。1980年达到年观影290亿人次的高峰后,电影业陷入市场萎缩、观影人数下降的经营困境[2]:50

21世纪以后,中国大陆电影业逐步复兴,进入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同时也涌入两岸三地合资、合拍电影的新景象。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的统计,2021年中国大陆电影年度票房为472.58亿人民币,观影人次为11.67亿,银幕数量为82,248块[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严格的政治审查始终对中国大陆的电影业有着一定的影响

相关法律法令

在中国大陆院线放映的电影均有公映许可证(俗称龙标)

中国大陆地区依下列法律法令对境内(不含港澳台)电影的制片、发行、放映及进出口进行管理。

1981年10月13日起施行《进口影片管理办法》

2002年2月1日起施行《电影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

2017年3月1日起施行《电影产业促进法》[3]

本土电影发展进程

1949至1976年——革命风情火红的年代

1949 年- 1950 年为中共建政后电影起步时期,时东北接收了东亚最大规模的电影制片厂——满洲映画协会,包括部分留用日籍职员与电影器材,为日后电影发展提供基础,包括协助成立电影学校培养人才,提供很多技术指导,还有参与制作电影(如《白毛女》的技术辅助担当)[4]

1950年代初,中国电影人有着教育广大革命群众的使命,大部分影片都具有歌颂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教育意义。

踏入「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时期,电影文化受到严重打击。很多影艺人士受迫害身亡,例如:郑君里蔡楚生上官云珠

电影制作题材受到限制,仅剩下八套「样板戏」(包括京剧类型的《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红灯记》、《海港》、《杜鹃山》,芭蕾舞类型的《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交响乐类型的《沙家浜》)。虽然当时的影片具有浓厚的政治味,但撇开火红革命式的象征意念来讲,依然是严谨的任务式高规格的艺术制作,因此受政治意念笼罩的文艺作品仍然保留了一定的艺术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在1964年由周恩来总理倡导的一场集音乐舞蹈诗歌于一体的史诗式彩色电影东方红》登场,这是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以描绘中华民族近代史历程为内容;动用了超过3000人的庞大阵容,云集了当时中国文艺界的著名演员王昆郭兰英才旦卓玛刘秉义李光羲邓玉华柳石明张越男等等,也诞生了别具特色的革命电影歌曲像《南泥湾》、《井冈山》、《游击队歌》、《情深谊长》等等传唱至今的优秀作品。

到1973年,正规的电影创作得到恢复,长春电影制片厂首先开始改编和拍摄故事片艳阳天》。随后又拍摄了《火红的年代》、《青松岭》、《战洪图》、《创业》和《海霞》等一批优秀影片。此间拍摄的一批政治味电影受到政治势力的打击如1975年的《创业》受到四人帮的批评。文革后期拍摄的《春苗》、《反击》等,也被烙上反党的「走资派」印记。电影受政治党派利益斗争的严重影响,而文革以来对传统中华文化的颠覆直接反映在电影中,文革末期,饱受政治清洗的人们呼唤出伤痕文学,这些文学作品不断改编为电影,重新反思种种扭曲的人性,为电影重新注入了各种传统道德,这种文革的阴影一直影响到今天。

1980至90年代——思想开放的革新风采

1977年电影生产开始复苏,1980至1984年平均年产量达120部左右,全国放映单位已达14万之多,比1949年增长了350倍。1980年,年观众人次达到在290亿人次的高峰。1980年,负责电影发行的中国电影公司改变与电影制片厂之间原有按固定数额结算方式,改为按拷贝量结算。此举使北影等六个老电影制片厂的利润从1979年的30%,1981年提高到128%。但不久,电影业即出现观众人次、营收逐年下降的情况。1986年,观众人次下降40亿人次。1987年,以月平均3000余万人次下降[2]:49—50。而伴随19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大量外国片、香港片早已涌入中国大陆,冲击本土电影。如1980年获项影片《泪痕》的导演李文化回忆,该片因受外来冲击,曾有停拍之虞[5]。此外,亦需要与电视录影舞厅游乐场等新兴娱乐方式或场所争取受众。到1985年时,受经济因素、市场力量影响,电影厂拍摄娱乐片成为主流,亦因此出现大量「粗制滥造」的娱乐片。同时,电影产业受到体制固化、政策不完善的束缚[2]:49—50

1980年代电影的拍摄,随着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吴子牛黄建新李少红胡玫第五代导演的出现,1984年伴着《黄土地》中摄人心魄的大西北旋律,一种中国特殊民俗风情的选材风行了整个八十年代的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个人风格的浓烈及大胆的艺术追求成为1980年代中国电影的标志。使得中国华语电影创作创出了一条自己的路。但由于某些题材反应了建国初期的政治动荡与政策失误,1993年由田壮壮导演、吕丽萍主演的《蓝风筝》,以及1994年由张艺谋所导演、巩俐葛优主演的《活着》未能正常上演。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相对严格的审批制度,不少有创作力的年轻导演开始走向地下独立作品的道路。中国的独立电影多以民生角度反映社会底层的生存状况以及描绘中国快速转型期各阶层领域的诉求,对比于政府自上而下任务式的宣传电影,更能得到不同民众的共鸣和启发。可是受到中国广播部门的某些尺度标准,以及某些审评人员的个人价值观和道德观,很多优秀的中国电影作品无法正常地展现在观众的视野中。这些落后于社会发展的电影审查方式,大大限制电影制作的百花齐放,不过中国民众已经不断呼唤新的电影空间。

在风格与样式上趋于多样化。由于题材领域的扩展,使艺术家们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特长,探索自己最适宜的风格、样式,表现最完美的内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批中青年编导拍摄了一批有一定实验意义的探索性影片,如《黄土地》、《青春祭》、《良家妇女》、《黑炮事件》、《猎场札撒》、《老井》、《红高粱》、《秋菊打官司》、《香魂女》、《霸王别姬》等。在电影创作繁荣的同时,电影理论研究也空前活跃,并在相当多的创作人员中发生影响。

1980年代开始,一批从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人进入了电影的拍摄工作,由于他们的电影具有与以前五代不同的风格,题材多涉及覆盖弱势群体所需的人文关怀和制度问题衍生的社会问题,由于作品大胆创新,起初多为地下作品,进不了正式的发行渠道,人们称之为地下导演,也有人称他们为第六代导演。这其中有代表性的有贾樟柯路学长王小帅张杨章明李杨王全安张元等。进入21世纪,文化的逐步开放让这些电影人纷纷浮出水面,成为政府认可的导演。随着贾樟柯成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评委。王小帅凭借电影《青红》在柏林电影节上获评委会大奖。第六代导演渐渐进入中国电影的创作主流。

1996年至21世纪初——来自香港的大众化电影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化的完成,中国的电影工业开始从宣传工具的角色转变成大众媒体,虽然传统政宣式的功能依旧,不过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一大批充满商业气息的大片开始活跃,贺岁片动作片喜剧片战争片香港电影成功的商业概念开始进军中国内地电影市场。

中国电影市场一片兴旺,九十年代末期,伴随着冯小刚导演的作品《大腕》,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电影诞生。

此后,中国电影工作者一直在探寻如何将传统政宣式电影、主旋律电影改革为适合普罗大众的商业电影。以韩三平为首的中国电影工作者,身先士卒,提出电影的商业化改革战略。中国的商业电影市场正式开启。

2001至2009年——商业化票房的中外大片潮流

踏入新世纪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文化市场空前繁荣,总票房不断翻倍飙升。内地院线雨后春笋般建立,由于地产泡沫、人民币升值、通胀加剧等诱因,导致内地电影票价几级翻倍,一线城市的电影票价平均70至90元人民币,高于100元人民币的电影票价也比比皆是,看电影成中国中产阶层的主要消费。观众「值回票价」的心态,驱使齐集大牌明星、场面宏大、投资过亿的电影成消费主导,一时间这些巨资电影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主流产品,衍生了中国畸形的大片潮流。

由于大片着力宏大制作,「成本高,明星阵容强」为主要号召力,从而拉高了一线华人影星的身价,但变相削弱了创作和后期制作团队的酬劳,「重包装大于内容」的营销手法开始支配中国电影业。不少内地的大导演,如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等都蜂拥加入拍摄大片,如《英雄》、《十面埋伏》、《夜宴》等。

面对大片潮流所主导的电影市场,内地中小成本电影的困难重重,许多制作不能招商引资,初出茅庐的电影工作者很难有机会担当大任。不少电影工作者纷纷寄望能打破这种局面,重整中国电影的质量。可喜的是,2006年,新晋导演宁浩拍摄的小成本电影《疯狂的石头》大收旺场,或者是如盲井的农民工社会现象的思考性质等等,中国电影有了新的尝试。

2010年以来——半商业市场与审查制度拉锯的产业

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由于中国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之一;香港电影业也重新找到路向,闯出北上合拍和留守香江的两大路径;台湾电影业也在低迷过后,焕发勃勃生机。一个史无前例的华语电影产业已经形成,并瞩目于全球电影市场。

走出浮躁的大片潮流,中国的电影人开始以更成熟务实的方式面对迅猛崛起的电影产业,电影类型也不断增加,各式新旧片种被不断激碰尝试。而大制作也重回剧本剧情主导的拍摄方式。

不过电影投资却出现前所未见的繁荣景象,来自世界各地的资金纷纷瞄准大中华市场,拍片量猛然增加至每年超过500部,惟超过七成不能上映[6],多数为利用文化产业3%低税率,节税或逃税的烂片[7]。2010年中国内地票房更突破100亿人民币,形成世界瞩目的电影市场。

飞速发展的电影市场,使得随之成长的电影文化渐渐深入人心;电影创作也受到极大鼓舞。然而,国家广电总局对上映影片的审查依然严厉,这直接导致了中国电影大多重于娱乐,而怵于对社会现实的直接反省和批判;而仿照香港电影分级制度的建立与否仍然饱受争议。

由政府主推的具有内地特色的传统主旋律电影,经过商业包装,以商业片的形式出现在市场,如《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而翻拍旧有题材、经典电影的翻拍潮流也在中国电影中不断发酵。

2010年中国商业电影也取得了极大成功,如冯小刚执导的《唐山大地震》和姜文执导的《让子弹飞》分别取得了6亿多人民币的票房,突破了中国电影在本土票房的最好的成绩。还有《赵氏孤儿》、《非诚勿扰2》等电影也都轻松突破亿元票房。

2011年中国电影票房为20亿美圆,超越英国印度,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电影市场[8]。2012 年,中国每年出版电影 500 多部,仅次于印度和美国,居世界第三。

2014年,根据美国电影协会的年度报告显示,中国大陆第三年蝉联全球第二大电影票仓。专家预测,未来全球票房增量的80%将来自中国大陆[9]

2015年2月,中国大陆实现40.5亿元票房收入,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电影市场[10]

2015年,中国大陆全年票房收入为440.69亿人民币,成长48.7%,其中本地产影片票房达271.36亿人民币,占总票房61.58%。[11]。据统计,大陆2015年全年票房破亿影片共计81部,其中陆产影片47部;陆产影片海外销售收入达27.7亿元,年增48.13%;全年影院观众人次达12.6亿,年增51.08%。此外,2015年大陆电影院数量也继续保持快速成长,全年新增萤幕 8,035 块。

2016年11月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12]。该法于2017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13]。法律全文共6章60条,将影片由拍摄到上映设定了层层关卡,包括:剧本梗概需要先部门备案,和特定题材剧本追加事前审查,拍摄完成再次送审,方可最终获取公映许可[14][15]。2018年3月到4月,中国电影管理工作也划归中共中央宣传部负责[16][17][18],其后一年中国电影总票房朝向至少十年来的首次年度下滑[19]

2019年中国大陆票房低开高走。上半年,总票房与去年同比下滑2.7%,是近9年首次下滑;观影人次同比少卖9,000万张票,减少10.3%,观众流失也创纪录。7月中旬,中国大陆主要影视公司发布2019上半年业绩预告,华谊兄弟、北京文化等6家知名公司首度出现亏损,其中影视娱乐股王华谊兄弟,更陷入财务危机[20]。暑期档多部本获公映许可的电影遭取消放映,而且没有任何的解释[19]。下半年电影市场回暖、暑期档报收135亿,同比增长2%,国庆档报收50亿,同比增长29.81%,双双创下最好成绩,截止12月13日年度累计票房超607亿,提前18天超越2018年全年票房纪录,再次创下历史新高[21]。类型片迎来全面突破,《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和《我和我的祖国》三部电影在动画、科幻、主旋律类型中创下佳绩,使得青年电影人正在成为中坚力量[22]

2020年,受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对电影业的影响下,中国逆势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23]

进口电影

中国大陆引进的外国电影有下列类型:

  • 普通分帐片:2001年中国大陆加入世贸组织后,该类型电影的进口配额为每年20部。另外2004年起,为避免美国电影霸占市场,当局规定该类电影中须有6部为非美国电影[24]。该类电影的票房收入按照国际通行的制片方35%、发行方17%、放映方48%的比例进行分配。而其中的一些一线公司制作的北美新片(尤其是好莱坞电影),则是依含税前及基金的票房分账25%[25]
  • 特种分帐片:根据该类型电影的进口配额为每年14部,全部为使用了IMAX3D等技术的影片,票房收入的分配方式与普通分帐片相同。许多电影公司为了取得特种片进口名额,会在中国推出特供3D版本,放弃上映2D版本[26]
  • 进口买断片:又称买断片、批片,该类型电影的进口配额为每年30部。这类电影多为欧洲日本等地的作品,发行权由中国大陆的发行公司一次性买断并在大陆上映,票房盈亏自负。在实际运作中,此类电影常由民营公司引进,之后与上述两家公司联合进口和发行。

合拍片

合拍片是指中国境内制片公司和境外制片公司共同投资(含资金、劳务或实物)、共同摄制,共同分享利益及共同承担风险的一种摄制形式。这种联合摄制的合拍片,在中国内地市场可以享受国产影片的待遇[27]。在合拍片中,中方出资比例一般不少于三分之一,且必须有中国演员担任主要角色,并需要在中国取景。[28]

随着台湾、大陆、香港的日益沟通,合资片成为很多中国电影制作的主流,一来以当地熟悉的演员较易吸引各地观众,二来对电影投资资金困难问题得到解决,如香港演员与大陆演员合作的《英雄》、《十面埋伏》、《功夫》、《十月围城》等,便获得观众收看。与此同时,随着中外合作的发展,亦有中美、港韩等多种合作关系的合资电影制作。

除了合拍片,还存在协拍片和委托拍片两种形式,协拍片是指外方出资的影片到中国来拍摄,中国的合作伙伴提供场地、设备、劳务等有偿服务,但不享有版权,只是协助拍摄;委托拍片是指指根据外方的全权委托,按照指定内容和技术要求拍摄的影片,中方完成全部工作并收取相应费用,不享有任何版权。这两类电影无法享受国产影片待遇,若要在国内上映须履行进口手续。

中美电影进口争议

2007年4月,美国对世界贸易组织谴责中国大陆当局限制电影等音像产品进口的政策违反加入世贸组织时的承诺。这次争端随着世贸组织于2009年12月裁定中国大陆当局颁布的《电影管理条例》第30条和《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有悖中国大陆入世议定书和工作组报告[29][30]结束。

为解决争端,2012年习近平访美期间,中国大陆和美国达成《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31][32][33]。根据协议,中国大陆对引进外国电影采取配额制度,中国电影集团独家拥有外国电影进口权并和华夏电影同时拥有进口电影发行权,因此中国电影集团可对外国电影进行筛选[34]台湾香港的电影则不受进口配额限制。[35]2015年习近平访美期间,中国电影集团与美国电影协会签署《分帐影片进口发行合作协议》。报导指出,《协议》实质上是在《中美电影协议》框架下签订的具体商业合同,并非电影协议,不会像外界猜测那样提高进口片的配额和分帐比例[36]。2016年,进入电影市场的进口片达92部,创下近年来历史之最,但该年9月-12月票房成绩依旧难逃下滑趋势[37]。随着美国总统唐纳·川普的正式上任,预计于2017年进行中美电影产业第二轮谈判不确定性增加,谈判仍未进入实质性阶段[38]。另外,每年6月20日至7月底的暑期档都是国产电影保护月,一般在这段时间上映的进口片比较少[39],导致部分好莱坞大片在保护月后扎堆上映,甚至出现档期撞车,其中《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和《超凡蜘蛛侠》两部超级英雄题材的大片,就出现了在2012年8月27日同日对垒的局面[40]


导演发展

中国电影的「代际」问题是由20世纪70或80年代的中国电影人提出的,分为六代。[41]

第一代(1896—1931):中国民族电影的拓荒者,主要表现为无声默片。代表人物: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   

第二代(1932—1949):第一代导演的学生辈,他们主要活动在三四十年代的有声电影时代,由于反帝反封建斗争和日本侵华等社会背景,他们善于表现表现较为深刻的社会问题,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深思,创造了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的新成就。代表人物: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等。

第三代(1949—1976):与第二代导演是师生关系,代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的发展方向,他们的电影有着极强的政治性,表现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态度,电影内容主要包括了对革命战争年代的讴歌与回忆、对黑暗旧社会的控诉以及对新社会和新生活的赞美。代表人物: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等。

第四代(1978—1989):大多数毕业于文革之前的北京电影学院,但是他们的电影生涯是从文革之后开始的,是正宗的科班出身,他们的电影有极强的政治型和散文诗化的特点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的结构,并善于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和人生的哲理。代表人物:谢飞郑洞天、张暖忻、黄蜀芹吴贻弓吴天明黄健中滕文骥等。   

第五代(1983—1999):多为1982年北京电影学院毕业本科生,电影事业没有受到文革的影响,但是经历过文革对他们的电影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他们运用新的电影语言来表达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对国家、民族的命运进行探索,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代表人物: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姜文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等。   

第六代(1990—):一般指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至七十年代中后期,在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进入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高等院校,接受过正规影视教育的青年导演,这一代导演的观念、语言和态度已日臻成熟,并在国际各大影展上屡屡获奖。此外,这代导演中还有一部分是热爱电影的自由职业者,他们制作的电影往往被称为「地下电影」或「独立电影」,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电影较难通过当局审查无法在中国大陆上映,也因此面临一些经济上的困难。代表人物:胡雪杨张元王小帅陆川路学长管虎贾樟柯、王一持、李欣、宁浩娄烨等。

电影节

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创办于1992年,由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和中国电影家协会联合主办的一年一届国际性影展。

  • 中国电影金鸡奖,始创于1981年中国农历鸡年。它是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的,由电影艺术家、电影评论家参与评选的专业性电影奖。奖杯以金鸡啼晓象征百家争鸣,同时亦包含着激励电影工作者闻鸡起舞、奋发前进的意义。从2005年起,金鸡奖和百花奖隔年举办.
  • 大众电影百花奖,始创于1962年,1964年停办。1980年恢复举办。它是由中国电影家协会所属《大众电影》杂志社主办的,经由广大观众投票产生的群众性电影奖。它以百花盛开象征影坛繁荣,鼓舞电影工作者为广大群众创作出更好的影片。

中国电影华表奖的前身是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始评于1957年,中断了22年后,从1979年继续进行评奖活动,一年一届。1985年文化部电影局整建制划归广播电影电视部后,更名为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

上海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93年,是中国国内第一个国际电影节,也是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认定的十四个国际A类电影节之一,在中国有很高的重要性。每年6月在中国上海举行。由中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及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上海文化广影视集团国际大型活动办公室承办。主竞赛单元为金爵奖

中国长春电影节创办于1992年,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部批准举办的具有国际性的国家级电影节。每两年举办一次。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部、吉林省人民政府、长春市人民政府主办;长春市人民政府、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事业管理局、吉林省文化厅、中国电影发行放映输出输入公司、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和长春电影制片厂联合承办。奖项设置为金鹿奖

北京国际电影节创办于2011年,是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主竞赛单元为「天坛奖」。

电影院

历年票房收入

2012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42][43]。2016年12月,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电影银幕最多的国家[44][45]。2017年6月,超越北美(美国和加拿大)成为全球电影银幕最多的市场[46][47]。2020年度的票房表现受到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的影响[48];同年10月,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49]

年份 票房收入(人民币) 观影人次 银幕数 参考
2006 26.40亿 0.95亿 3,034 [50]
2007 33.27亿 1.30亿 3,527 [51]
2008 43.41亿 1.70亿 4,097 [52]
2009 62.06亿 2.10亿 4,723 [53]
2010 101.72亿 2.84亿 6,256 [54]
2011 131.15亿 3.70亿 9,286 [55]
2012 170.73亿 4.71亿 13,118 [56]
2013 217.69亿 6.17亿 18,398 [57]
2014 296.39亿 8.30亿 24,317 [58]
2015 440.69亿 12.60亿 31,627 [59]
2016 492.83亿[a] 13.72亿 41,179 [60][61]
2017 559.11亿[b] 16.20亿 50,776 [62][61]
2018 609.76亿 17.16亿 60,079 [63]
2019 642.66亿 17.27亿 69,787 [64]
2020 204.17亿 5.48亿 75,581 [65]
2021 472.58亿 11.67亿 82,248 [1]

注:2016年起的年度票房包含电商(网路售票平台)服务费[66]

注释

  1. ^ 该年度未加上电商(网路售票平台)服务费为457.12亿元[60]
  2. ^ 该年度未加上电商(网路售票平台)服务费为523.7亿元[61]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1.3 1.4 王涵 (编). 全球第一!2021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超472亿元,这些上市公司收获爆款影片. 中国证券报. 2022-01-02 [2022-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2) –透过新浪财经. 
  2. ^ 2.0 2.1 2.2 张硕果. 《权力与市场的博弈:1980年代中后期中国大陆的电影审查》. 新闻大学 (上海市: 复旦大学). 2012, (2012年第4期): 47—56. ISSN 1006-1460 (简体中文). 
  3. ^ 法律法规-国家电影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0). 
  4. ^ 这个视去电影院为「最后的抵抗」的人,替你解释走过 110 年的日本电影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好奇心日报 2018-04-12
  5. ^ 李文化、都郁. 《〈泪痕〉导演艺术谈》. 电影通讯(现名:电影) (北京市: 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事业管理局). 1980, (1980年10期): 303 [2021-09-25]. ISSN 1671-2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4) (简体中文). 
  6. ^ 存档副本. [2014-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20). 
  7. ^ 存档副本. [2014-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20). 
  8. ^ 好莱坞曝全球票房数据 中国获 20 亿有望超日本. 龙虎网-金陵晚报. 2012年3月2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0月15日). 
  9. ^ 中国电影市场票房高潜力大 会成为引领世界风向标. [2015-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25). 
  10. ^ 韩媒:中国电影市场迅猛增长 2017年或超好莱坞. [2015-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25). 
  11. ^ 2015年大陆电影总票房 成长近5成. [2016-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 
  12. ^ 全国人大表决通过《电影产业促进法》. 腾讯娱乐. 2016-11-07 [2017-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2). 
  13. ^ 《电影产业促进法》今起实施:劣迹艺人恐禁业. 腾讯娱乐. 2017-03-01 [2017-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2). 
  14. ^ 中国电影审查实录:撤档潮中 影人的困兽之斗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BBC中文 2019-10-18
  15. ^ 五问解读《电影法》:公开审查标准 严打偷票房. 新浪网. 2016-11-11 [2017-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3). 
  16. ^ 王勇. 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2018年3月13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中国人大网. 2018-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6月9日). 
  17. ^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 中国人大网. 2018-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8). 
  18. ^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中国人大网. 2018-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8). 
  19. ^ 19.0 19.1 审查趋严 中国电影暑期陷寒冬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巨亨网编译刘祥航 综合报导 2019-07-14
  20. ^ 凛冬已至——中国电影相继「被」禁,影视产业雪崩亏损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联合报 鸣人堂 2019-07-31
  21. ^ 猫眼2019年度电影票房超607亿 提前18天破去年纪录. 网易. 2019-12-13 [2019-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7). 
  22. ^ 2019年国产影片多点开花刷新纪录. 北京晚报. 2019-12-24 [2019-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6). 
  23. ^ 中国成今年全球最大电影市场-新华网中国成今年全球最大电影市场. 环球时报. 2020-10-16 [2021-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7) –透过新华社. 
  24. ^ 进口大片:中国电影市场等你来.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2015-11-18 [2016-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0). 
  25. ^ “青春”不让“钢铁侠”,进口片分账起风波. 纽约时报中文网. 2013-05-09 [2016-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0). 
  26. ^ “天朝特供”3D这幺多 偏偏'谍影5'背了锅?. 网易娱乐. [2021-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9). 
  27. ^ 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美国电影协会. 中外合拍影片简明手册与问答 (PDF). [2016-12-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12-20). 
  28. ^ 华龙网-重庆商报. 广电总局将严审合拍片 中方出资比例不少于1/3. 人民网. [2016-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29. ^ 中美再签电影协议 美方紧逼下我们必须赢得时间. 腾讯. 2015-09-28 [2017-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2). 
  30. ^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Report Upholds U.S. Trade Claims Against China. 美国贸易代表处. 2009-08-01 [2017-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3). 
  31. ^ 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问题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2012-02-18 [2016-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1). 
  32. ^ Joint Statement Regarding U.S.-China Agreement on Film-Related Issues. 美国贸易代表处. 2012-02-17 [2016-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0). 
  33. ^ United States Achieves Breakthrough on Movies in Dispute with China. The White House. 2012-02-17 [2016-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19). 
  34. ^ 'Ghostbusters' Denied Release in China.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6-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08). 
  35. ^ 取消进口片配额,国产电影还混得下去吗?. 凤凰网. [2016-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7). 
  36. ^ 中美再签电影协议的背后:中方做出两大让步. 搜狐. 2015-10-11 [2017-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3). 
  37. ^ 2016中国内地票房年终总结 国产片成绩下滑 进口片上涨但未能救市. Mtime时光网. 2017-01-05 [2017-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3). 
  38. ^ 新一轮中美电影谈判尚未进入实质性阶段 中美之间的电影产业还分得开吗?. Mtime时光网. 2017-02-20 [2017-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2). 
  39. ^ 娱乐观:“国产电影保护月”,还管用吗. 腾讯娱乐. 2012-06-03 [2021-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7). 
  40. ^ [电影故事]揭秘蝙蝠侠蜘蛛侠同天上映阴谋. 网易娱乐. 2012-08-31 [2012-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7). 
  41. ^ 潘天强. 中国电影的代际问题 (PDF).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2016-12-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12-20). 
  42. ^ 2012 Theatrical Market Statistics Report (PDF). MPAA. [2018-08-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4-05). 
  43. ^ Pamela McClintock. China Box Office Revenue Hits 2.7 Billion in 2012, Second Only to North America. Hollywood Reporter. 2013-03-21 [2020-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9). 
  44. ^ China has 40,917 film screens, exceeding the US. Global Times. 2016-12-20 [2020-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8). 
  45. ^ Patrick Brzeski. China Says It Has Passed U.S. as Country With Most Movie Screens. Hollywood Reporter. 2016-12-20 [2020-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31). 
  46. ^ 日灼 (编). 中国银幕数已成为全球第一 超越北美总和 成为全球最大市场有待时日. Mtime时光网. 2017-06-23 [2020-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3). 
  47. ^ Matt Pressberg. China Now Has More Movie Screens Than US. TheWrap. 2017-06-26 [2020-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8). 
  48. ^ Nancy Tartaglione. 2020 Worldwide Box Office Slumps 71% To 12.4B Amid Covid Impact: Strength Of International, Piracy Concerns & Hope Dominate 2021 Chatter – Global Studio Rankings Chart. Deadline. 2021-01-06 [2021-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6). 
  49. ^ Nancy Tartaglione. China Kicks Off 2021 With Record New Year’s Day Box Office As Market Ends 2020 At No. 1 Globally. Deadline. 2021-01-03 [2021-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3). 
  50. ^ 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 2007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 中国大陆: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7-06-01. ISBN 710602774X. 
  51. ^ 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 200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 中国大陆: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8-06-01. ISBN 9787106029425. 
  52. ^ 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 2009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 中国大陆: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9-06-01. ISBN 9787106030582. 
  53. ^ 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 2010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 中国大陆: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0-05-01. ISBN 9787106032067. 
  54. ^ 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 2011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 中国大陆: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1-05-01. ISBN 9787106033392. 
  55. ^ 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 2012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 中国大陆: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2-05-01. ISBN 9787106034665. 
  56. ^ 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过篆委员会. 2013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 中国大陆: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3-04-01. ISBN 9787106036317. 
  57. ^ 中国电影家协会. 2014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 中国大陆: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4-07-01. ISBN 9787106039530. 
  58. ^ 中国电影家协会. 2015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 中国大陆: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15-04-01. ISBN 9787510094965. 
  59. ^ 史竞男. 2015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跃升至440.69亿元. 新华社. 2015-12-31 [2020-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4). 
  60. ^ 60.0 60.1 史竞男. 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457亿元 观影人次超过13亿. 新华社. 2016-12-31 [2020-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1). 
  61. ^ 61.0 61.1 61.2 羊羊 (编). 2017中国内地票房年终总结 三大档期全面破纪录 《战狼2》独撑一片天. Mtime时光网. 2018-01-04 [2020-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11). 
  62. ^ 白瀛; 史竞男. 2017年中国电影票房559亿元 同比增长13%. 新华社. 2017-12-31 [2020-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63. ^ 白瀛; 史竞男. 国家电影局:2018年中国电影票房首次突破600亿元 国产片市场占比超六成. 新华社. 2018-12-31 [2020-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7). 
  64. ^ 史竞男. 2019中国电影亮出“成绩单”:642.66亿元票房创新高. 新华社. 2019-12-31 [2020-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7). 
  65. ^ 白瀛; 王鹏. 2020年中国电影票房204.17亿元. 新华社. 2021-01-01 [2021-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8). 
  66. ^ 毕嘉琪; 刘长欣. 2017年中国电影票房高位收官 市场进入理性稳健期. 南方日报. 2018-01-01 [2020-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09). 

外部连结


相关条目

主要电影公司

主要电影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