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
| 蒙娜丽莎 | |
|---|---|
| 义大利语:Gioconda、Monna Lisa | |
|
| |
| 艺术家 | 李奥纳多·达文西 |
| 年份 | 西元1503–1506年,也许持续至1517年 |
| 媒介 |
板面油画 肖像画 |
| 主题 | 丽莎·乔宫多 |
| 尺寸 | 77 cm × 53 cm(30英寸 × 21英寸) |
| 收藏地 |
|
《蒙娜丽莎》(义大利语:La Gioconda/ˌmoʊnə ˈliːsə/;法语:La Joconde[ʒɔkɔ̃d];英语:Mona Lisa [ˈmɔnna ˈliːza])为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李奥纳多·达文西所绘的一幅肖像画与其代表作。被认为是义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杰作, 也被描述为「世上最负盛名、访问量最大、最常被写、唱、模仿的艺术作品」。该画中描绘了一位表情内敛的、微带笑容的女士,她的笑容有时被称作是「神秘的笑容」。
这幅画所描绘的模特被认为是佛罗伦斯富商弗朗切斯科·德尔·乔宫多(Francesco del Giocondo)的夫人丽莎·乔宫多[6]。它被涂在白色的伦巴第白杨木版上[7]。达文西从未将这幅画交给乔宫多家族,后来据信他在遗嘱中将这幅画留给了他的学徒达奥雷诺[8]。它被认为是在1503年至1506年之间所绘制;然而达文西可能一直到1517年才完成该作。最后,《蒙娜丽莎》被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买下,现在则为法国的财产。自1797年以来便在巴黎罗浮宫永久展出。 [9]
《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画作之一。它拥有1962年历史上保险估值最高的金氏世界纪录[10],价值1亿美元(相当于2021年的8.7亿美元)。
命名
蒙娜丽莎是从英文的「Mona Lisa」音译过来的,来自于达文西去世31年后由乔尔乔·瓦萨里着成的《艺苑名人传》。在其中,乔尔乔·瓦萨里认为这位模特是佛罗伦斯富商弗朗切斯科·德尔·乔宫多(Francesco del Giocondo)的夫人丽莎·乔宫多。蒙娜在义大利语为Madonna,简称Monna(或作Mona),中文翻译为「我的女士」,通常放在女性的名字前,相当于英语中的「Madam」。所以,蒙娜丽莎的意思是「丽莎夫人」。
这幅画的另一个名称是义大利语「La Gioconda」,这是乔宫多(Giocondo)的女性化拼写。义大利语中,「gioconda」的解释是「轻松的,无忧无虑的」,因此「gioconda」也可以指「无忧无虑的妇人」。由于她的微笑,此名称便有了两层含义。法语名称「La Joconde」同样可以这样解释。
19世纪以来,「蒙娜丽莎」(Mona Lisa)和义大利语名称「Gioconda」已经成为了这幅画固定的名称。在此前很长的一段时间,这幅画有很多描述性的名称,如「某个佛罗伦斯女士」、「带着纱巾的情妇」等等。
历史
16世纪
达文西在1502年(义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创作《蒙娜丽莎》,并根据瓦萨里的记载,这幅画耗时4年完成。
在1516年,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邀请达文西去位于国王的昂布瓦斯城堡附近的克劳斯·吕斯城堡工作。据说他也将《蒙娜丽莎》一起带去。达文西去世后,他的画作便归学徒们和助手沙莱所有。[11]国王花了4000埃居买下了它,并把它保存在枫丹白露宫,直至路易十四时期。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认为这幅画在达文西死后曾被人剪裁过,画的两边被切割掉一部分。在《蒙娜丽莎》的早期版本中,画的两侧有两个柱子,但这只在原稿中出现过。
但法籍科学工程人员 Pascal Cotte 使用世上第一部多光谱相机,获得罗浮宫罕见地允许他拍摄《蒙娜丽莎》。他运用紫外线及红外线拍摄取得的高画质影像,证明《蒙娜丽莎》早年是画在白杨木画板上,且经过画作分层范围及前置作业(石膏底)显示这幅画并未被切割过。
《蒙娜丽莎》失窃
《蒙娜丽莎》收藏于法国皇室的枫丹白露宫之中,寻常百姓并不能见到。到了罗浮宫建成之后,才移往罗浮宫的。而即使在这幅作品悬挂于罗浮宫之中的时候,并不出名,并非被当做镇馆之宝来宣传的。直到1911年8月20日,曾在罗浮宫内担任油漆匠的温琴佐·佩鲁贾于闭馆时躲入储藏室,趁隔天周一休馆取下画作,藏于大衣内窃出博物馆。馆方在22日发现《蒙娜丽莎》遭窃,于是进行一周闭馆调查,并祭出高额悬赏金。由于持续没有画作的下落,在各家报纸的报导下,《蒙娜丽莎》逐渐有了知名度。
法国警方一度怀疑是纪尧姆·阿波利奈尔偷了画作,并将其逮捕。因为纪尧姆和毕卡索有来往,毕卡索也被带到警局问话。不过二人最后都被无罪释放。[12]
两年后,佩鲁贾觉得风头已过,想要将《蒙娜丽莎》卖给佛罗伦斯乌菲兹美术馆,遭警方逮捕。被捕后佩鲁贾声称《蒙娜丽莎》是义大利的财产,理所当然该回到义大利。由此佩鲁贾获得义大利国民广泛同情,而义大利象征性地将佩鲁贾只拘禁六个月。
当代
2022年5月29日,一名男性活动家伪装成坐在轮椅上的女性,向《蒙娜丽莎》的保护玻璃投掷蛋糕,显然是为了提高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13]该幅画没有被损坏。[14]
主题
达文西的第一位传记作者说,蒙娜丽莎确有其人,她是一位弗朗西斯科·戴尔·吉奥亢多(Francesco del Giocondo)的夫人。吉奥亢多的确存在过,他是佛罗伦斯的一位富商,在当地的政治界也是有权有势的。关于他的夫人丽莎·乔宫多我们今天几乎一无所知。事实上没有任何历史记录证明她是梅迪契的情人或达文西指的是她。
达文西后来还有一句话产生过一些混乱。在这句话中他提到蒙娜丽莎和一幅弗朗西斯科·戴尔·吉奥亢多的肖像。因此有人提出了一个有争议的理论说蒙娜丽莎是一个男人。
这幅画的义大利语标题La Gioconda来自达文西1625年的一封信。在这封信中他说这幅作品展示了一位Gioconda的半身像。但在这里必须注明的是,在义大利语中Gioconda也是「一位宽心的妇人」的意思,并不一定是一个名字。
有人提出了一个看法说蒙娜丽莎其实是一幅自画像。假如在电脑上把蒙娜丽莎的像与达文西的一幅自画像重叠到一起的话,两幅像的面部一模一样。但批评者认为这个结果只不过是因为两幅像是同一个画家用同一种画风画而造成的,所以才会这样。
还有人提出一个看法说蒙娜丽莎实际上是一位米兰的大公夫人。达文西为这位夫人做了十一年的宫廷画家。画中人物的深绿色衣服说明她是这个大公家庭里的一为贵妇人。而蒙娜丽莎与这位大公夫人的其他肖像的相似性是显而易见的。
有加拿大科学家利用红外线成像,发现这幅偏暗的画像曾经经过修改,原本的画像中蒙娜丽莎是盘发而非散发,并且披着孕妇穿的薄纱,可以肯定这幅画是为了庆祝第二胎的出生。[15]
德国海德堡大学专家证实,《蒙娜丽莎》那位微笑女子,的确是佛罗伦萨富商乔宫多的妻子丽莎·乔宫多。他们发现达文西朋友亚美利哥(Agostino Vespucci)1503年10月于一本书的书边上写明,达文西当时在画3幅画,其一是盖拉尔迪尼画的肖像。[16]
一批考古学家声称,他们在义大利佛罗伦斯一间女修道院的地底挖出一副人类骸骨,可能就是当年为达文西充当模特儿的女郎丽莎·盖拉尔迪尼(Lisa Gherardini)。
去年在同一地点,也有一个女性头骨出土,当时考古学家也怀疑是属于丽莎·盖拉尔迪尼,相信她就是《蒙娜丽莎》女主角的真身。
丽莎是当年义大利丝绸富商德尔乔宫多(Francesco del Giocondo)的妻子。在义大利,《蒙娜丽莎》这幅画有另一个名字叫《La Gioconda》。
事实上,大部分现代历史学家都同意,画中的女郎就是嫁给了德尔乔宫多的丽莎。德尔乔宫多死后,丽莎成为修女,并于1542年7月15日去世,终年64 岁。
审美
《蒙娜丽莎》是义大利最早的一幅半身画像,画中人物坐着并把交迭的双手搁在座椅的扶手上,从头部至腰部完整的呈现出半身形体,一改早期画像只画头部及上半身、在胸部截断的构图,为日后的画家及摄影师树立新的肖像图基本架构。
达文西使用金字塔结构来将画中的女士简单而充满地放置在画中。她的迭在一起的手构成金字塔前方的角。她的胸部、颈部和面部焕发出与她的手同样的柔软的光芒。这些有机部分的光芒的变化显示出肉体的丰满和柔润,包括上述的笑容。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将这个笑容理解为画家对他母亲的感性的怀念。其他人将它描写为天真的、诱媚的或甚至于出神的或悲伤的。应该指出的是达·文西当时的肖像画多半带有这样的微笑。
2003年,哈佛医学院神经生物学教授玛格丽特·利文斯顿指出,蒙娜丽莎之所以看起来似笑非笑,是因为达文西应用了眼睛的错觉。眼睛的中心部位一般对较为亮的区域敏感,而边缘则对较暗的区域敏感。人一般确认笑容时主要是靠嘴唇和眼睛的形态特征判断。而达文西就是利用了蒙娜丽莎嘴唇形成的阴影。当你眼睛时你不会忽视她的嘴和眼睛,就会觉得她在微笑,而你盯着她的嘴时你会忽视她的嘴和眼睛,就会觉得她依然在微笑。[17]
神秘的蒙娜丽莎除了以其微笑著称,画中人物的眼神也相当独特。无论你从正面哪个角度赏画,都会发现蒙娜丽莎的眼睛直视着你,这使人感到蒙娜丽莎的眼睛仿佛是活的,会随着观众的视角游走,并对所有观众抱以永恒的微笑。
一些学者试着讨论为什么不同的人对这个微笑的感觉不同。这些理论有科学性的,也有的从蒙娜丽莎的实际人物和感觉出发。有人说,蒙娜丽莎的微笑只有在斜眼看的时候才看得出来。还有人认为这个微笑如此捉摸不定因为它利用了人的视觉中的干扰。提出蒙娜丽莎是米兰公爵夫人的理论的人说,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如此悲伤因为这位公爵夫人本人的生活很悲伤,因为她的丈夫如此有权势、是个酒鬼和经常打她。这位公爵夫人自己曾说她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妻子」。
虽然这幅肖像的手法简单,但人与背景之间的和谐使这幅画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分析得最细致的一幅画。画中妇人的头发与衣服的曲线与背景中山谷和河流的弯曲相称。整个画的和谐性体现了达·文西对人与自然界的联系的观念,使这幅画成为达·文西的世界观和他的天才的永久的记录。
在人的背后,一个遥远的背景一直延伸在远处的冰山。只有弯曲的道路和远处的桥梁显示着人的存在。模糊的分界线、潇洒的人物、光亮与黑暗的明显对比和一个总体的冷静的感觉都是达·文西的风格。
蒙娜丽莎是第一幅将人画在一个想像的背景前的肖像画。有意思的是后面的风景并不对称。人左面的风景比右面的明显低。有的评论家认为这说明左面的部分是后加上去的。
X光检测证明在现存的蒙娜丽莎后面还有三个过去的版本。用作画板的白杨底板的变形比原来想像的要大,因此博物馆的修理员正在考虑怎样来保持这幅画的原状。
遗产
《蒙娜丽莎》在完成前就已开始影响佛罗伦萨画派。拉斐尔曾多次去过达文西的工作室,迅速在他的几部作品中使用了《蒙娜丽莎》肖像的构图和格式元素,例如《抱着独角兽的年轻女子》(约1506年)和《玛达琳娜·多尼肖像》(约1506年)[18]。拉斐尔后来的画作如《戴头纱的女子》(1515-16年) 和《巴尔达萨雷·卡斯蒂廖内肖像》也继续借鉴达文西的画作。艺术史学家弗兰克·佐尔纳曾表示:「蒙娜丽莎流派的演变比达文西的其他作品产生更大的影响。更成为文艺复兴时期肖像画的典范,也许出于这个原因,《蒙娜丽莎》不仅被视为真人的肖像,而且还作为理想的体现。」。[19]
包括乔尔乔·瓦萨里和安德烈·费利比安等早期史家称赞《蒙娜丽莎》的真实感,到了维多利亚时代,此时的作家们开始认为《蒙娜丽莎》充满了神秘和浪漫的魅力。如在1859年,泰奥菲尔·戈蒂耶曾写道「蒙娜丽莎宛如『美丽的狮身人面像』,她的笑容是如此神秘」,在所表达的形式之下,人们将对于画作感到一种模糊、无限、无法表达的思想。 一个被感动,被困扰……被压抑的欲望,让人绝望的希望此刻正痛苦地搅动着。」,华特·佩特在1869年的文章中也对于《蒙娜丽莎》有所评论,并表示其 「比她所坐的岩石还老;像吸血鬼一样,她已经死了很多次,并且学会了坟墓的秘密……」。[20]
到了20世纪初,评论家开始认为《蒙娜丽莎》已成主观诠释和理论的宝库,同时也令对于不喜权威,典雅的人士感到厌烦[21]。在1911年发生失窃案后,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学家伯纳德·贝伦森承认「很高兴摆脱了它」。[21][22]让·梅金杰的《下午茶时间 》在1911年的秋季沙龙展出,并被艺术评论家路易·沃克塞尔在《吉尔·布拉斯期刊》讽刺地描述其为「la Joconde à la cuiller(拿勺子的蒙娜丽莎)」[23] ,安德烈·萨尔蒙随后将这幅画描述为「立体主义的蒙娜丽莎」。[24][25]
然而,随着前卫艺术界开始注意到《蒙娜丽莎》不可否认受到欢迎的程度。使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家开始不断地重新解读《蒙娜丽莎》,1883年,由法国画家欧仁·巴代伊创作过蒙娜丽莎吸着烟斗的图像《Le rire》在巴黎的不连贯展览上展出。评论家都把这幅画看作是对传统艺术的嘲讽[26]。1919年,最具影响力的现代艺术家之一杜象,依据《蒙娜丽莎》改造一系列而成的作品《L.H.O.O.Q.》,在这幅画作上的人物,则是以用铅笔加了两撇小胡子,其标题《L.H.O.O.Q.》则是一个双关语,在法语中发音类似「Elle a chaud au cul」,意即「她有一个性感的屁股」[27]或「她的屁股很热辣」,以隐喻性欲旺盛、坐立难安的女性。杜象随后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了多个版本的《L.H.O.O.Q.》,它们的大小也不尽相同。
萨尔瓦多·达利以他的超现实主义作品而闻名,他于1954年将自画像描绘成蒙娜丽莎。 [28]安迪·沃荷在1963 年《蒙娜丽莎》来到美国展览之际创作了多幅蒙娜丽莎的丝网版画,被称为《三十胜于一(Thirty Are Better than One)》。[29]
当代,街头艺术家尹瓦德使用马赛克风格在巴黎和东京的墙上创造了蒙娜丽莎的版本。[30]

拉斐尔《抱着独角兽的年轻女子》,1506年。

拉斐尔《巴尔达萨雷·卡斯蒂廖内肖像》,1514-1515年。

欧仁·巴代伊 《Le rire》1883年。

杜象《L.H.O.O.Q.》,1919年。

罗伯特·亨利《作为蒙娜丽莎》,图中模特为玛格丽特·阿格尼尔 1929年。
早期版本和副本
普拉多蒙娜丽莎
《普拉多蒙娜丽莎》(Prado Mona Lisa)是达文西学派的画作,这幅画自1819年以来便一直被收藏在西班牙的普拉多博物馆[31]。它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被看作是一个相对来说重要性不高的复制品[32]。然而在2012年对画作进行了复原之后,普拉多版蒙娜丽莎被认为是由达文西学派创作的最早的蒙娜丽莎复制品[33]。作者被认为可能是达文西的学生弗朗西斯科·梅尔兹或沙莱[31][34]。其他一些观点则不赞成上述假设,他们觉得作者或许是达文西的其中一位西班牙学徒(比如费尔南多·阿尔梅迪纳或赫尔南多·洛斯亚诺斯)[35]
修复后的画作与原版《蒙娜丽莎》的视角略有不同,因此有人猜测它是世界上第一幅立体画的一部分。[36][37][38]然而最近的一份报告表明,《普拉多蒙娜丽莎》实际上未有可靠的立体深度。[39]
艾尔沃斯蒙娜丽莎
一个早期版本的蒙娜丽莎被称为《艾尔沃斯蒙娜丽莎》,该画作于1778年由一位英国贵族购买,并于1913年被英格兰美术收藏家休·布拉克尔(Hugh Blaker)发现。布拉克尔把画买下后,带到他在伦敦艾尔沃斯的画室,这幅画作因此被命名为「艾尔沃斯蒙娜丽莎」。在画作历经易手后,新主人Henry Pulitzer于1975年把放在瑞士一家银行的金库中[40],直至2012年9月由蒙娜丽莎基金会向媒体展示。[41]
尽管该幅作品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相当相似。然而目前对于画作原作者的定论,在学术界尚未有共识,尚支持艾尔沃斯蒙娜丽莎真实性的人们坚称艾尔沃斯蒙娜丽莎就是「未完成的蒙娜丽莎」。[42][43][44][45]
冬宫蒙娜丽莎
一个被称为《冬宫蒙娜丽莎》的版本现收藏于冬宫博物馆,它是由一位不知名的16世纪艺术家绘制的。这幅肖像与罗浮宫的蒙娜丽莎较为不一样;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女人的脸比罗浮宫画中的女士较为年轻。[46][47]
吉安·贾科莫·卡普罗蒂·达奥雷诺绘制的《蒙娜丽莎》复制品

《普拉多蒙娜丽莎》
《艾尔沃斯蒙娜丽莎》

《冬宫蒙娜丽莎》
参见
注释与参考文献
- 来源
-
^ The Mona Lisa's Twin Painting Discovered. All Things Considered. 2 February 2012. National Public Radio.
The original Mona Lisa in the Louvre is difficult to see — it's covered with layers of varnish, which has darkened over the decades and the centuries, and even cracked', Bailey says
-
^ Theft of the Mona Lisa. Treasures of the World. PBS.
time has aged and darkened her complexion.
-
^ Sassoon, Donald. Mona Lisa: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s Most Famous Painting. HarperCollins. 2001: 10. ISBN 978-0-00-710614-1.
It is actually quite dirty, partly due to age and partly to the darkening of a varnish applied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 ^ The Theft That Made Mona Lisa a Masterpiece. All Things Considered. 30 July 2011 [February 15, 2019]. NPR.
-
^ Sassoon, Donald. Why I think Mona Lisa became an icon
. Times Higher Education. 21 September 2001.
- ^ Mona Lisa – Heidelberger find clarifies identity. University Library Heidelberg. [15 January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08).
- ^ 德尼·克伊朗. 《罗浮宫参观指南》. 黎丝艺术出版社. 1997. ISBN 2854950992.
- ^ Was the 'Mona Lisa' Leonardo's Male Lover?. Artnet News. 2016-04-22 [2021-05-20] (美国英语).
- ^ Carrier, David. Museum Skepticism: A History of the Display of Art in Public Galleries. Duke University Press. 31 May 2006: 35. ISBN 978-0-8223-3694-5.
- ^ Highest insurance valuation for a painting. Guinness World Records. [2017-07-25] (英国英语).
- ^ Kemp, Martin. Leonardo da Vinci: the marvellous works of nature and ma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261–262 [10 October 2010]. ISBN 978-0-19-280725-0.
- ^ R. A. Scotti. Vanished Smile: The Mysterious Theft of the Mona Lisa. Vintage Books. April 2010. ISBN 978-0-307-27838-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2).
- ^ Man in wig throws cake at glass protecting Mona Lisa. Associated Press (ABC News). May 30, 2022 [May 30, 2022].
- ^ Hummel, Tassilo. Stonestreet, John , 编. Mona Lisa left unharmed but smeared in cream in climate protest stunt. Reuters. May 30, 2022 [May 30, 2022].
- ^ Mona Lisa enigmatic smile – Mystery Revealed. Bhuvana Sundaramoorthy\'s Blog. 2006-09-28 [2018-08-21] (美国英语).
- ^ 《蒙娜丽莎》主角身分揭晓. Yahoo! 新闻. 2008-01-19 [2018-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19).
- ^ 《怪咖心理学:史上最搞怪的心理学实验,让你彻底看穿人心》理察·魏斯曼(Richard Wiseman)作,洪慧芳译
- ^ Zollner gives a date of c. 1504, most others say c. 1506
- ^ Zöllner, Frank. 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 : 161.
- ^ Clark, Kenneth. Mona Lisa. Farago, Claire J. (编). Leonardo Da Vinci, Selected Scholarship: Leonardo's projects, c. 1500–1519. 1999: 214. ISBN 978-0-8153-2935-0.
- ^ 21.0 21.1 The myth of the Mona Lisa. The Guardian. 28 March 2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10 July 2017).
- ^ Samuels, Ernest; Samuels, Jayne. Bernard Berenson, the Making of a Legend. 1987: 215. ISBN 978-0-674-06779-0.
- ^ Gil Blas / dir. A. Dumont. Gallica. 30 September 1911.
- ^ Salmon, André. L'Art vivant. Paris : G. Crès. 15 September 1920 –透过Internet Archive.
- ^ 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 – Collections Object : Tea Time (Woman with a Teaspoon). www.philamuseum.org.
- ^ See, for example, Andreas Huyssen, After the Great Divide: "It is not the artistic achievement of Leonardo that is mocked by moustache, goatee, and obscene allusion, but rather the cult object that the Mona Lisa had become in that temple of bourgeois art religion, the Louvre." (Quoted in Steven Baker, The Fiction of Postmodernity, p.49
- ^ Kristina, Seekamp. L.H.O.O.Q. or Mona Lisa. Unmaking the Museum: Marcel Duchamp's Readymades in Context. Binghamto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Art History. 2004 [2016-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12).
- ^ Dalí, Salvador. Self Portrait as Mona Lisa. Mona Lisa Images for a Modern World by Robert A. Baron (from the catalog of an exhibition at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and the 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 1973, p. 195). [24 October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8 October 2009).
- ^ Sassoon, Donald. Becoming Mona Lisa. Harvest Books via Amazon Search Inside. 2003: 251. ISBN 978-0-15-602711-3.
- ^ The £20,000 Rubik's Cube Mona Lisa. metro.co.uk. 29 January 2009 [18 Jul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6 July 2014).
- ^ 31.0 31.1 Mona Lisa Prado museum version on display. 2012-02-21 [2013-03-01].
- ^ Earliest Mona Lisa claimed by Spanish museum. CBS news. 2012-02-01 [2013-03-01].
- ^ Earliest copy of Mona Lisa found in the Prado. The Art Newspaper. 2012-02-01 [2012-02-04].
- ^ Spain's Prado Museum claims to have Mona Lisa copy. Herald Sun. 2012-02-03 [2013-02-03].
- ^ 蒙娜丽莎基金会. Mona Lisa: Leonardo's Earlier Version. 蒙娜丽莎基金会(The Mona Lisa Foundation). 2012: 201–202 [2013-07-28]. ISBN 978-3-033-03144-9.
-
^ Carbon, C. C.; Hesslinger, V. M. Da Vinci's Mona Lisa Entering the Next Dimension. Perception. August 2013, 42 (8): 887–893. PMID 24303752. doi:10.1068/p7524
.
-
^ Carbon, Claus-Christian; Hesslinger, Vera M. Restoring Depth to Leonardo's Mona Lisa. American Scientist. 2015, 103 (6): 404–409. doi:10.1511/2015.117.1.
- ^ Tweened animated gif of Mona Lisa and Prado version 网际网路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7 February 2017. by Carbon and Hesslinger
-
^ Brooks, K. R. Depth Perception and the History of Three-Dimensional Art: Who Produced the First Stereoscopic Images?. i-Perception. 1 January 2017, 8 (1): 204166951668011. PMC 5298491
. PMID 28203349. doi:10.1177/2041669516680114.
- ^ Younger Mona Lisa Lacks Leonardo's Look. Martin Gayford. 彭博. [2012-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3).
- ^ Second Mona Lisa Unveiled for First Time in 40 Years. ABC News. [2012-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8) (英语).
- ^ Did Leonardo paint another Mona Lisa?. Harry Mount. 每日邮报. 2012-09-24 [2012-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英语).
- ^ Lorusso, Salvatore; Natali, Andrea. Mona Lisa: A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the Different Versions and Their Copies. Conservation Science in Cultural Heritage. January 2015, 15: 80. doi:10.6092/issn.1973-9494/6168.
- ^ Asmus, John F. Computer Studies of the Isleworth and Louvre Mona Lisas. Optical Engineering. 1 July 1989, 28 (7): 800–804 [July 26, 2017]. Bibcode:1989OptEn..28..800A. doi:10.1117/12.7977036.
- ^ Kemp 2018: "Alessandro Vezzosi, who spoke at the launch in Geneva, and Carlo Pedretti, the great Leonardo specialist, made encouraging but noncommittal statements about the picture being of high quality and worthy of further research."
- ^ Portrait of Gioconda (copy), hermitagemuseum.org.
- ^ read section: Gioconda di San Pietroburgo-la differenza più importante riguarda il volto della donna: qui la protagonista è molto più giovane rispetto a quella mostrata nel celebre capolavoro.
- 书目
- Bartz, Gabriele; König, Eberhard. Art and architecture, Louvre. New York, New York: Barnes & Noble Books. 2001. ISBN 978-0-7607-2577-1.
-
Bohm-Duchen, Monica. The private life of a masterpiece
. 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1. ISBN 978-0-520-23378-2.
- Chiesa, Angela Ottino della. The Complete Paintings of Leonardo da Vinci. Penguin Classics of World Art. London, England: Penguin Books. 1967. ISBN 978-0-14-008649-2.
- Farago, Claire J. Leonardo's projects, c. 1500–1519. Oxford, England: Taylor & Francis. 1999. ISBN 978-0-8153-2935-0.
- Kemp, Martin. Leonardo da Vinci: The Marvelous Works of Nature and Man. 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978-0-19-280725-0.
- Kemp, Martin. Living with Leonardo: Fifty Years of Sanity and Insanity in the Art World and Beyond. London, England: Thames & Hudson. 2018. ISBN 978-0-500-77423-6.
- Kemp, Martin. Leonardo da Vinci: The 100 Milestones. New York City, New York: Sterling. 2019. ISBN 978-1-4549-304-26.
- Marani, Pietro C. Leonardo da Vinci: The Complete Paintings. New York City, New York: Harry N. Abrams. 2003 [2000]. ISBN 978-0-8109-3581-5.
- Turudich, Daniela. Plucked, Shaved & Braided: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Beauty and Grooming Practices 1000–1600. North Branford, Connecticut: Streamline Press. 2003. ISBN 978-1-930064-08-9.
- Vasari, Giorgio. Le vite de' più eccellenti pittori, scultori ed architettori 4. Florence: G.C. Sansoni. 1879 [1550] (义大利语).
-
Wilson, Colin. The Mammoth Encyclopedia of the Unsolved
. New York, New York: Carroll & Graf Publishers. 2000. ISBN 978-0-7867-0793-5.
- Woods-Marsden, Joanna. Portrait of the Lady, 1430–1520. Brown, David Alan (编). Virtue & Beauty. Lond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 64–87. ISBN 978-0-691-09057-3.
- Zöllner, Frank. Leonardo 2nd. Cologne, Germany: Taschen. 2015. ISBN 978-3-8365-0215-3.
- Zöllner, Frank. Leonardo da Vinci: The Complete Paintings and Drawings Anniversary. Cologne, Germany: Taschen. 2019. ISBN 978-3-8365-7625-3.
外部连结
- Kobbé, Gustav "The Smile of the Mona Lisa" The Lotus Magazine Vol. 8, No. 2 (Nov. 1916), pp. 67–74
- Mona Lisa, Leonardo's Earlier Version. Zürich, Switzerland: The Mona Lisa Foundation. [5 Novem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6 June 2015).
- True Colors of the Mona Lisa Revealed (新闻稿). Paris: Lumiere Technology. 19 October 2006 [5 Novem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6 June 2015).
- 法国博物馆研究和修复中心 (C2RMF) 进行的科学分析 Compare layers of the painting as revealed by x-radiography, infrared reflectographya and ultraviolet fluorescence
- "Stealing Mona Lisa". Dorothy & Thomas Hoobler. May 2009. excerpt of book. Vanity Fair
- Discussion by Janina Ramirez and Martin Kemp: Art Detective Podcast, 18 Jan 2017
- Leonardo's Mona Lisa, Smarthistory (video)
- Secrets of the Mona Lisa, Discovery Channel documentary on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