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杀神

落日杀神
Collateral
同行杀机.jpg
电影海报
基本资料
导演 麦可·曼恩
监制
  • 麦可·曼恩
  • 茱莉·理察森(Julie Richardson
编剧 史都华·比提
主演
配乐 詹姆斯·纽顿·霍华
摄影
  • 狄昂·毕比
  • 保罗·卡麦隆
剪辑
  • 吉米·穆勒
  • 保罗·鲁伯尔
制片商
  • 帕克斯/麦克唐纳制片公司(Parkes/MacDonald Productions
  • 卫星城(Edge City
片长 120分钟[1]
产地 美国
语言
  • 英语
  • 西班牙语
上映及发行
上映日期
  • 2004年8月5日(香港[2]
  • 2004年8月6日(美国、台湾[3]
发行商
预算 6500万美元[5]
票房 2.2亿美元[5]
各地片名
中国大陆 借刀杀人
香港 同行杀机
台湾 落日杀神

落日杀神》(英语:Collateral)是一部2004年美国新黑色动作惊悚片,由麦可·曼恩执导和监制,史都华·比提编剧,汤姆·克鲁斯杰米·福克斯领衔主演,配角演员包括洁达·苹姬·史密斯马克·鲁法洛彼得·柏格布鲁斯·麦吉尔。讲述洛杉矶计程车司机麦克斯(Max,福克斯饰演)接受乘客文森(Vincent,克鲁斯饰演)高价包车,一整晚载对方到多处地点。文森其实是名职业杀手,被劫为人质的麦克斯自此卷入一场疯狂的合约杀戮中。

编剧比提从澳洲雪梨机场搭计程车回家时萌生了电影的初始构想。之后在制片人茱莉·理察森(Julie Richardson)和法兰克·戴拉邦的协助下将剧本卖给HBO,但被拒绝,直到梦工厂买下该项目。在曼恩、克鲁斯和福克斯三人加入制作前,经历过几名导演,罗素·克洛亚当·山德勒曾被考虑担任两名主角。电影主要在洛杉矶拍摄,同时成为首部使用毒蛇电影流高画质摄影机拍摄的长片。配乐由詹姆斯·纽顿·霍华负责编构,还用上了音魔合唱团保罗·欧肯佛德的歌曲。

《落日杀神》2004年8月6日在美国上映,全球票房收获超过2.2亿美元。在影评界口碑良好,剪辑、曼恩的执导才能,以及克鲁斯和福克斯的表演备受肯定,但电影节奏和第三幕收到褒贬不一的评价。一些媒体和影评将其列为年度佳片行列。在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上入围最佳男配角(福克斯)与最佳影片剪辑吉米·穆勒保罗·鲁伯尔)两项大奖。

剧情

麦克斯·杜罗士是名脚踏实地的洛杉矶计程车司机,他努力挣到足够的钱来开创自己的豪华轿车事业。某晚,他与在加利福尼亚中区联邦地区法院工作的检察官乘客安妮·法芮儿结识,下车前对方将名片给了麦克斯。下一位乘客是名为文森的男子。文森赏识麦克斯熟识交通的本领,并表示自己将在洛杉矶完成一整晚的房地产交易,愿意支付600美元来包麦克斯的车。麦克斯起初不愿意违反规定,最终被说服。

当麦克斯在第一站等待时,一具尸体掉到了他的车上;文森原来是名职业杀手,企图在今晚杀死五名目标。他强迫麦克斯把尸体藏在后备箱里并继续开车。在第二站,文森下车执行任务前,将麦克斯的手绑在方向盘上。麦克斯向一群年轻人求助,但其中两人趁机打劫他并拿走了文森的公事包;文森及时回来,灵巧地将他们俩射杀并取回了公事包。文森「提议」在爵士乐俱乐部给麦克斯喝一杯饮料。在俱乐部,文森与老板丹尼尔交谈。文森随后透露丹尼尔是他的第三名目标。麦克斯恳求文森放过对方,文森则打赌丹尼尔无法回答迈尔士·戴维斯在哪「学音乐」的问题。丹尼尔说戴维斯去了茱莉亚音乐学院,似乎给出了正确的答案。文森突然出人意料地射杀了丹尼尔,透露戴维斯从茱莉亚学院退学,拜查利·帕克为师。

得知麦克斯每晚都去医院看望他的母亲爱达,文森坚持让麦克斯继续前去探望。在医院里,爱达自豪地告诉文森,麦克斯有他自己的豪华轿车公司,代表麦克斯一直在向她撒谎。麦克斯趁人不注意,偷走了文森的公事包,把它扔到高速公路上,被一辆过往的卡车压坏。失去剩余两名目标的情报,文森强迫麦克斯与毒枭菲利斯·乐伊斯-特雷纳会面,以重新获取情报。冒充文森的麦克斯顺利获得情报,但菲利斯命令他的手下如果他没完成​​任务就「杀死文森」。

麦克斯和文森前往一家夜店,寻找下一名目标:林比德。缉毒警探雷·菲宁发现了三名受害者之间的关联,并向联邦调查局探员法兰克·贝德罗萨报告了他的发现。贝德罗萨为了确保第二天出庭起诉菲利斯的证人之一林比德安全,带队前往夜店。文森在场杀死了菲利斯的杀手、林及其保镳。菲宁救出麦克斯并带到外头,但文森射杀了他并强迫麦克斯回到驾驶座。

两人在逃亡过程中,彼此交流了各自个性和生活选择。情绪激动的麦克斯故意将车撞向一旁,导致整台车翻覆。幸存的文森逃脱,麦克斯则被一名发现后备箱尸体的警察逮住。麦克斯将被上铐时,注意到文森打开的笔记本电脑,表明他的最终目标是安妮。他制伏了警察,拿起枪,冲向安妮的办公楼。麦克斯偷了一名旁观者的手机,用安妮的名片打电话警告她。安妮感到怀疑,直到麦克斯透露了文森过往下手目标的讯息,敦促她报警。文森杀了大楼保安并拿走了枪,并用一把消防斧切断了电源和电话线。在漆黑的大楼中,文森找到安妮,但被麦克斯开枪打伤;麦克斯和安妮徒步逃跑。文森追着两人上了地铁。在列车上,麦克斯和文森展开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枪战;两人隔着车门同时朝彼此开枪,文森受了致命伤,瘫倒在座位上,好奇死去的自己何时才会被人察觉。新一天的黎明即将到来,麦克斯和安妮在下一站下车,独留走向生命尽头的文森随列车驶去。[8]

演员

制作

发展

《落日杀神》的剧情由澳大利亚编剧史都华·比提构思。始于他17岁时,从雪梨机场乘坐计程车回家途中,想到了一个点子——一名杀人狂坐在计程车后座,司机漫不经心地与他交谈,含蓄地信任他的乘客。比提将他的点子草拟成一篇名为「最后的多米诺骨牌」(The Last Domino)的两页纸本,然后开始编写剧本。初期的故事以目睹一次谋杀的非裔美国女警以及计程车司机和他当时的图书管理员女友间的恋情所展开。电影成品从原版故事中保留的部分有限。[19]比提1991年在俄勒冈州立大学当交换学生时写了剧本初稿;虽然自认剧本很糟糕,但他一直很喜欢这个点子,也一直藏在抽屉里,从未正式拿出来给人看。每隔几年就会将它拿出来尝试改写。直到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编剧课程上结识制片人茱莉·理察森(Julie Richardson),当时对方正在为法兰克·戴拉邦、劳勃·弗里德(Rob Fried)和查克·罗素的卫星城(Edge City)公司寻找项目,该公司旨在为HBO制作低预算的类型电影。得知理察森正在寻找惊悚片剧本时,比提鼓起勇气到对方的桌旁将剧本推荐给她。理察森将想法提供给达拉班特,后者带领团队和比提召开一次会议。在经历两份草稿后,HBO通过了该项目,但最终认定「最后的多米诺骨牌」并不适合他们。[19][20]之后,比提找上梦工厂,在执行长马克·海姆斯(Marc Haimes)的会议上提出剧本。海姆斯立即联系了理察森,通宵阅读了剧本,隔日梦工厂就提出了要约;但在接下来的三年开发进展缓慢。[21]:106达拉班特、弗里德和罗素仍担任执行制片人[22][23]即使是在拍摄期间,比提仍依据演员不断删改对白,使电影剧本最终仅90页左右,对白非常精简[19]。初期草稿剧本中,故事设定在纽约市,还具有俄罗斯黑帮的设定。然而,后来对剧本的修改随之将背景搬到了洛杉矶[24]电影最终定名为《落日杀神》(Collateral)。[25]

前期制作

电影开发初期,罗素·克洛(左图)和亚当·山德勒(右图)曾考虑担任两名主角。两名主角最终敲定为汤姆·克鲁斯杰米·福克斯

咪咪·蕾德和摄影指导亚努斯·卡明斯基都曾以导演身份参与该项目[26][20]罗素·克洛有意饰演文森(Vincent)一角,他还带来了曾合作《惊爆内幕》(1999年)的麦可·曼恩来担任导演,但经过不断拖延的六个月后,克洛退出。曼恩提出让汤姆·克鲁斯饰演文森,亚当·山德勒饰演麦克斯(Max)的想法。山德勒因与拍摄《真情快译通》(2004年)的日程冲突而退出,改由杰米·福克斯接替。[9]比提希望片商选劳勃·狄尼洛来演麦克斯(他曾在《计程车司机》中饰演过计程车司机,但人设完全不同)。然而,片商拒绝,坚持让一名年轻的演员来扮演该角。[21]:107曼恩之所以选择福克斯是因过去合作《威尔史密斯之叱咤风云》(2001年)时,发现其演技水准不输克鲁斯。曼恩表示:「我在《颤抖的欲望》的杰米身上看见了(汤姆的才能):他的角色栩栩如生。这就是为何之后我在《威尔史密斯之叱咤风云》中让他演邦迪尼·布朗的原因。杰米从模仿起步,但随后将角色『放入资料库』,以便往后拿出来使用。」[27]克鲁斯为了准备自己的角色,秘密地担任联邦快递邮递员。曼恩的目标是想让克鲁斯无法被外人识别出。[28]克鲁斯在洛杉矶郡警长的战斗射击场接受了约三个月的训练,这也是他首次尝试实弹射击[24]

饰演安妮(Annie)的洁达·苹姬·史密斯花时间与律师交流,了解她的诠释是否正确[10]方·基墨最初被选来饰演菲宁警探(Detective Fanning),但为了奥利佛·史东的《亚历山大帝》(2004年)而退出,马克·鲁法洛接替演出[29][30]。鲁法洛赞赏克鲁斯扮演的文森:「外观和整个转变令人印象深刻。」[10]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贝德罗萨探员(Agent Pedrosa)一角上,原选角的丹尼斯·法瑞那因电视剧《法网游龙》的拍摄冲突而被迫退出,布鲁斯·麦吉尔被选来取代他[12]哈维尔·巴登饰演毒枭菲利斯(Felix),当时被形容为「一名小角色」[14]杰森·史塔森在片中客串一名在机场与克鲁斯相撞的男子。《玩命快递》(2002年)的导演之一路易斯·赖托瑞接受IGN采访时表示,史塔森在《落日杀神》中饰演的角色正是《玩命快递》的法兰克·马丁[17]小古巴·古丁在2018年的一次采访中,因担心自己演到不合适的角色,他拒绝了该片的演出邀约[31]

曼恩表示,他愿意执导《落日杀神》的一项重要原因是比提的剧本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整部故事的叙事手法,整部片「就像传统三幕剧」。他喜欢为角色的日常中带来更多细节的手法永不过时。[24]在曼恩接手执导权前,巴西导演费南度·梅雷莱斯起初同意执导,但因需要他搬到洛杉矶八个月拍片而最终决定退出[32]。梅雷莱斯将他对该片的愿景描述为一部喜剧,并以类似马丁·史柯西斯电影《下班后》(1985年)的模式来叙事[33]

拍摄

洛杉矶第七街地铁中心为其中一处取景地[34]

主要拍摄在整个洛杉矶展开,洛杉矶国际机场韩国城都被用于布景,拍摄也在皮科里韦拉进行[35]。文森杀死首名目标的公寓与剧组的需求一致,在拍摄时仅加了一台大电视。麦克斯待的停车场屋顶属于特勤局,剧组花了很长时间说服他们让电影在那拍摄。[24]片中福克斯驾车导致整辆车翻覆的戏份是由演员们真实上阵,差点引发致命事故。翻车后,克鲁斯的头撞车顶,福克斯倒在地上。当发现工作人​​员救出克鲁斯前还事先确定克鲁斯没事时,福克斯意识到「谁才是更高阶的明星」[36]。翻车戏的拍摄一次就成功,但导演认为「太暴力」,于是又拍摄了两次,但最终仍采用了首次拍摄的镜头[24]

保罗·卡麦隆是电影原本的摄影指导,在拍摄三周后,因与曼恩发生创作歧见而退出该片[37][38]狄昂·毕比接替卡麦隆的职位[39]。曼恩选择使用毒蛇电影流高画质摄影机拍摄片中的许多场景,这是首度在大片中采用此方法[40]。曼恩之前曾在《威尔史密斯之叱咤风云》和他的CBS电视剧《劫案-凶杀科》用过该格式,同一台摄影机后来在拍摄《迈阿密风云》时再度使用[41]。毕比表示:「电影和高画质格式都只是为叙事服务的工具。诀窍是摆脱技术的束缚,而不是受制于它。」[39]《落日杀神》八成的镜头是在外景拍摄,这意味着毕比需要处理一定程度的现有照明。审美策略成为尽可能推动数位摄影机捕捉细节的关键,这些细节将隐藏在黑暗的场景中。[39]电影包括夜店镜头在内大多采用35毫米胶片拍摄[37];但片中几段镜头用35毫米无法实现——例如文森在办公室的特写镜头,将焦点转移至街对面的停车场屋顶上的麦克斯[24]。安妮在车里的镜头是采用索尼F900高画质摄影机拍摄[24]

音乐

落日杀神 (原声带)
Collateral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Collateral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jpg
詹姆斯·纽顿·霍华
安东尼奥·平托
原声带
发行日期 2004年8月3日
类型 流行摇滚另类摇滚铁克诺流行饶舌爵士饶舌[42]
时长 51:54
唱片公司 Hip-O唱片[43]
詹姆斯·纽顿·霍华
安东尼奥·平托专辑年表
阴森林
(2004年)
落日杀神 (原声带)
(2004年)
双面翻译
(2005年)
专业评分
评论得分
来源 评分
AllMusic 3.5/5颗星[44]

詹姆斯·纽顿·霍华为电影作曲,安东尼奥·平托负责附加配乐的作曲,同时用上了多名音乐艺人编写的曲目。电影原声带由Hip-O唱片发售于2004年8月3日。[45]霍华为原声带录制成一小时的作品,他评估,自己编写的音乐只有一半(约17分钟)在电影的最终剪辑保留,且多半用于各场追逐戏中[46][30]。片中还用上多首热门单曲,包括扎根合唱团的〈种子(2.0)〉(The Seed (2.0))、古菲阿曼达令人愉悦的〈时间之手〉(Hands of Time)、卡莱克西科乐团热带风情的〈圭罗卡内洛〉(Güero Canelo),以及用于热闹夜店场景的保罗·欧肯佛德歌曲〈准备就绪〉(韩国风)。电影还原版引用了音魔合唱团的〈太阳的影子〉(Shadow on the Sun);[30]该歌在文森和麦克斯从车里看到郊狼小跑穿过市中心的十字路口时用上[24]

曲目列表[43]
曲序 曲目 词曲 时长
1. 公事包(Briefcase 汤姆·罗斯洛克 2:07
2. 种子(2.0)(The Seed (2.0)(加长广播剪辑版) 扎根合唱团科迪·切斯纳特 4:13
3. 时间之手(Hands of Time 古菲阿曼达 4:19
4. 圭罗卡内洛(Güero Canelo 卡莱克西科乐团 3:00
5. 逐渐崩坏(Rollin' Crumblin' 汤姆·罗斯洛克 2:21
6. 麦克斯偷走公事包(Max Steals Briefcase 詹姆斯·纽顿·霍华 1:48
7. 四月的命运(Destino de Abril 绿车旅馆(Green Car Motel 5:15
8. 太阳的影子(Shadow on the Sun 音魔合唱团 5:43
9. 小岛豪车(Island Limos 詹姆斯·纽顿·霍华 1:33
10. 西班牙钥匙(Spanish Key 迈尔士·戴维斯 2:25
11. G弦上的咏叹调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5:46
12. 准备就绪(韩国风) 保罗·欧肯佛德 4:48
13. 车祸(Car Crash 安东尼奥·平托 2:19
14. 文森跃上列车(Vincent Hops Train 詹姆斯·纽顿·霍华 2:02
15. 大结局(Finale 詹姆斯·纽顿·霍华 2:18
16. 安魂曲(Requiem 安东尼奥·平托 1:56
总时长: 51:53

发行

《落日杀神》在北美由梦工厂发行,排定2004年8月6日上映,派拉蒙影业则负责国际市场发行和影碟销售[4][47]。2004年8月4日,电影被选为第8届都市世界影展(Urbanworld Film Festival)的开幕影片,主演和电影人均出席这场位于纽约市魔术强森戏院活动[23]。9月3日登上第61届威尼斯影展,以非竞赛片身份放映[48]

DVD2004年12月14日在美国发售[49]蓝光发售于2012年9月14日[50]。《落日杀神》连同《霹雳男儿》(1990年)、《黑色豪门企业》(1993年)收录于2013年10月15日推出的「汤姆·克鲁斯三套电影版」(Tom Cruise Triple Feature)蓝光包中[51]。2020年12月8日发售4K高画质、蓝光和数位版组合包[47][52]

反响

票房

在美国和加拿大,《落日杀神》首周从3188间戏院中收获2470万美元,击败《阴森林》(1650万美元),位居当周票房冠军[53][54]。电影共在戏院上映14周,美加票房总计1.01亿美元,在2004年夏季档期票房排名第12位[55]。本土票房加上国际市场的1.19亿美元,全球票房收获达2.2亿美元;对比6500万美元的预算,可谓成功。[5]

评价

杰米·福克斯的表演好评如潮,并为此入围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

《落日杀神》在影评界和观众间获得普遍好评。评论汇总网站烂番茄根据237条评论,本片获得86%的新鲜度,均分7.50/10;共识评论:「在麦可·曼恩的招牌视觉效果和汤姆·克鲁斯精实的反派表演的加持下,《落日杀神》是部时尚且令人信服的黑色惊悚片。」[56]Metacritic网站上根据41条评论,获得71分,属「好坏参半的评价」[57]

克鲁斯和福克斯的演技获得影评肯定居多。《华盛顿邮报》的史蒂芬·杭特给予两位演员的表演好评,并将该片概括为「类型片的最佳制作:循规蹈矩、遵守传统且既熟悉又新鲜。」[58]知名影评人罗杰·埃伯特从满分4星中对电影给出3星半的高评,他称赞了两位演员,称福克斯的演技是「意外的发现」[59]。《旧金山纪事报》的米克·拉塞尔除了称赞克鲁斯、苹姬·史密斯、鲁法洛和巴登外,还评论了福克斯的表演:「福克斯能演出符合角色传达恐惧、困惑和沮丧的要求,但更重要的是,当某人深陷恐惧许久,容易变得又累又莽。」[60]《华盛顿邮报》的另一名影评人德森·汤姆森对福克斯给予了类似的赞扬,察觉这位演员「悄悄从只手遮天的克鲁斯中脱颖而出」[61]。反之,《沙龙》杂志的史蒂芬妮·梅耶批评克鲁斯的表现:「克鲁斯的气场既僵硬又虚假」,反之称赞福克斯「非常舒适地融入他的角色,以至于让文森关于艰难写实世界的胡言乱语显得毫无意义。但电影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出一项结论,这项结论从一开始就对任何理解力好的观众而言浅显意见——活在现实世界的麦克斯才是电影的重点。」[62]伦敦星期日标准报》的威尔·塞尔夫也有类似的想法,他称赞福克斯从软弱和摇摆不定到坚定与决心的转变,但批评克鲁斯缺乏让文森活起来的深度邪恶[63]

在褒贬不一的评论中,《新闻周刊》的大卫·安森赞赏该片,但批评电影的第三幕「笼统又牵强」[64]。《时代》杂志的理察·希克尔除了曼恩的导演和比提的剧本外,还称赞了演员们的演出。但他发现情节逻辑上不一致,加上「没有足够完全令人注目的事件来支撑这漫长的时长」[65]。《奥斯汀纪事》的玛丽特·英曼(Marrit Ingman)对曼恩的制作才华给予正面评价,但表示:「尽管情节旨在充实角色而偏离了几场尴尬的戏,但在整体风格下并没有太多的实质内容。」[66]板岩》杂志的大卫·艾德尔斯坦强调福克斯的表演「极佳」,并对电影的第一幕很满意,但嘲笑了其余部分:「《落日杀神》成了一连串招摇、混乱、过火的动作片,存在主义者曼恩在当中证明了他差劲的动作戏,整个中段太糟糕了。」艾德尔斯坦还批评克鲁斯的表演像个「机器人」[67]

世界社会主义网站的大卫·华许(David Walsh)不喜欢这部电影,除了批评了片中许多的不合理之处(如文森的疯狂杀手作风、证人非得在同一晚被杀死等)外,还认为曼恩常被赞赏的「时尚」仅用于炫耀,根本言之无物;他在评论中写道:「该片整体上缺乏紧迫和具体感,也没有对美国现今领先地位者所过的特殊生活有任何明确的认知。」[68]

《时代》杂志[69]、影评人理察·洛普[70]美国电影学会 [71]国家评论协会[72]将《落日杀神》列入年度十佳片单中。2008年,《洛杉矶时报》的一组撰稿和编辑评选过去25年来的25部最佳洛杉矶电影[注 1],《落日杀神》因「对洛杉矶的处理充满力量和魅力」而位居第九名[73]。《广播时报》2018年将《落日杀神》评为克鲁斯十大佳片榜中的第七位[74]。2021年,Screen Rant网站评选「麦可·曼恩电影中十大难忘角色」名单中将克鲁斯饰演的文森排于第七名[75]

奖项

入围奖项
奖项 类别 得奖者或提名者 结果 来源
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男配角 杰米·福克斯 提名 [76]
最佳影片剪辑 吉米·穆勒保罗·鲁伯尔 提名
英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导演 麦可·曼恩 提名 [77]
最佳原创剧本 史都华·比提 提名
最佳男配角 杰米·福克斯 提名
最佳摄影 狄昂·毕比保罗·卡麦隆 获奖
最佳剪辑 吉米·穆勒和保罗·鲁伯尔 提名
最佳音效 埃利奥特·科雷兹(Elliott Koretz)、李·奥尔洛夫麦可·明克勒麦伦·奈廷佳 提名
美国演员工会奖 最佳男配角 杰米·福克斯 提名 [78]
美国退休者协会成人电影奖 最佳导演 麦可·曼恩 提名 [79]
土星奖 最佳动作或历险电影 《落日杀神》 提名 [80]
最佳导演 麦可·曼恩 提名
最佳剧本 史都华·比提 提名
最佳电影男主角 汤姆·克鲁斯 提名
美国电影学会奖 十大电影 《落日杀神》 获奖 [71]
非裔美国影评人协会奖 十大电影 《落日杀神》 提名 [81]
美国摄影师协会奖 院线发行的最佳摄影成就 狄昂·毕比和保罗·卡麦隆 提名 [82]
艺术指导工会奖 当代电影最佳长片 大卫·瓦斯科(David Wasco)、丹尼尔·T·多兰斯(Daniel T. Dorrance)、阿兰·曼恩(Aran Mann)、杰拉德·苏利文(Gerald Sullivan)和克里斯多夫·坦登(Christopher Tandon 提名 [83]
ASCAP影视音乐奖 最高票房电影 詹姆斯·纽顿·霍华安东尼奥·平托 获奖 [84]
奖季巡回社区奖 最佳男配角 杰米·福克斯 提名 [85]
最佳原创剧本 史都华·比提 提名
最佳摄影 狄昂·毕比和保罗·卡麦隆 提名
最佳电影剪辑 吉米·穆勒和保罗·鲁伯尔 提名
黑人娱乐电视大奖 最佳男演员 杰米·福克斯 获奖 [86]
黑胶卷奖 最佳男配角 杰米·福克斯 获奖 [87]
最佳女主角 洁达·苹姬·史密斯 提名
广播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电影 《落日杀神》 提名 [88]
最佳男配角 杰米·福克斯 提名
加州位置奖 年度外景专家-长片 珍娜丝·波莉(Janice Polley 获奖 [89]
俄亥俄州中部影评人协会奖 年度男演员 杰米·福克斯[注 2] 提名 [85]
达拉斯—沃斯堡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男配角 杰米·福克斯 提名 [90]
爱伦·坡奖 最佳电影剧本 史都华·比提 提名 [91]
帝国奖 最佳电影 《落日杀神》 提名 [92]
最佳男主角 汤姆·克鲁斯 提名
最佳导演 麦可·曼恩 提名
金德比奖 最佳摄影 狄昂·毕比和保罗·卡麦隆 获奖 [85]
最佳剪辑 吉米·穆勒和保罗·鲁伯尔 提名
音效剪辑/效果 埃利奥特·科雷兹 提名
金球奖 最佳电影男配角 杰米·福克斯 提名 [93]
金史莫斯奖 年度最受欢迎电影 《落日杀神》 提名 [94]
年度最佳导演 麦可·曼恩 提名
年度最佳编剧 史都华·比提 提名
年度最佳男主角 汤姆·克鲁斯 提名
年度最佳男配角 杰米·福克斯 提名
最佳电影音乐 《落日杀神》 提名
年度最佳动作戏 夜店枪战 提名
年度最酷角色 文森(Vincent 获奖
年度最佳情节 「不,我开了一枪,他是被枪击而摔下致死的。」
No, I shot him. The bullets and the fall killed him.
获奖
金预告片奖 最佳剧情片 《落日杀神》 获奖 [85]
好莱坞电影奖 突破演员 杰米·福克斯 获奖 [95]
年度导演 麦可·曼恩 获奖
有色人种进步协会形象奖 最佳影片 《落日杀神》 提名 [96]
最佳电影男演员 杰米·福克斯 提名
最佳电影女演员 洁达·苹姬·史密斯 提名
国际影迷协会奖 最佳摄影 狄昂·毕比和保罗·卡麦隆 获奖 [97]
国际线上电影奖 最佳男主角 汤姆·克鲁斯 提名 [98]
最佳摄影 狄昂·毕比和保罗·卡麦隆 获奖
最佳混音 李·奥尔洛夫、麦可·明克勒和麦伦·奈廷佳 提名
最佳电影剪辑 吉米·穆勒和保罗·鲁伯尔 提名
最佳音效剪辑 埃利奥特·科雷兹 提名
义大利线上电影奖 最佳导演 麦可·曼恩 提名 [85]
最佳男主角 汤姆·克鲁斯 提名
最佳摄影 狄昂·毕比和保罗·卡麦隆 提名
最佳剪辑 吉米·穆勒和保罗·鲁伯尔 提名
堪萨斯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男演员 汤姆·克鲁斯 提名 [85]
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摄影 狄昂·毕比和保罗·卡麦隆 获奖 [99]
美国电影音效剪辑师协会奖 本土电影最佳音效剪辑-对白和同步对白录音 埃利奥特·科雷兹、约翰·C·斯图弗(John C. Stuver)、贝姬·苏利文、南希·纽金特(Nancy Nugent)和玛莉·安德鲁斯(Mary Andrews 提名 [85]
本土电影最佳音效剪辑-音效和拟音 埃利奥特·科雷兹、托姆·布伦南、麦可·佩恩(Michael Payne)、基姆·塞克里斯特(Kim Secrist)、史蒂文·尼尔森(Steve Nelson)和麦克·乔克(Mike Chock 提名
MTV电影大奖 最佳反派 汤姆·克鲁斯 提名 [100]
国家评论协会奖 十大电影 《落日杀神》 获奖 [72]
最佳导演 麦可·曼恩 获奖
国家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男演员 杰米·福克斯 获奖 [101]
NRJ电影奖 最性感男演员 汤姆·克鲁斯 提名 [85]
线上影视学会奖 最佳导演 麦可·曼恩 提名 [85]
最佳电影剪辑 吉米·穆勒和保罗·鲁伯尔 提名
最佳摄影 狄昂·毕比和保罗·卡麦隆 提名
最佳混音 埃利奥特·科雷兹、李·奥尔洛夫、麦可·明克勒和麦伦·奈廷佳 提名
最佳音效剪辑 埃利奥特·科雷兹和贝姬·苏利文 提名
线上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男配角 杰米·福克斯 提名 [85]
最佳摄影 狄昂·毕比和保罗·卡麦隆 提名
全美民选奖 最喜爱剧情片 《落日杀神》 提名 [85]
卫星奖 剧情类最佳男配角 杰米·福克斯 提名 [85]
最佳原创剧本 史都华·比提 提名
最佳剪辑 吉米·穆勒和保罗·鲁伯尔 获奖
最佳音效 埃利奥特·科雷兹、李·奥尔洛夫、麦可·明克勒和麦伦·奈廷佳 获奖
最佳视觉效果 约翰·E·苏利文(John E. Sullivan 提名
西雅图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摄影 狄昂·毕比和保罗·卡麦隆 提名 [85]
青少年票选奖 最佳戏剧片男演员 汤姆·克鲁斯 提名 [102]
最佳反派 汤姆·克鲁斯 提名
土耳其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外语片 《落日杀神》 第20名 [85]
第61届威尼斯影展 数位未来电影奖 麦可·曼恩 获奖 [103]
华盛顿特区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男配角 杰米·福克斯 获奖 [104]

备注

  1. ^ 名单的两项标准:电影必须传达一些关于洛杉矶经历的内在真相,只允许每位导演的一部片入选。
  2. ^ 与《雷之心灵传奇》共同入围。

参考资料

  1. ^ Collateral (15). British Board of Film Classification. [2021-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3). 
  2. ^ 同行杀机 2004. Tube.hk.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6). 
  3. ^ 落日杀神 Collateral. 开眼电影网.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7). 
  4. ^ 4.0 4.1 Collateral (2004). Filmaffinity. [2021-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0). 
  5. ^ 5.0 5.1 5.2 Collateral (2004). Box Office Mojo. IMDb. [2021-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3). 
  6. ^ 6.0 6.1 COLLATERAL. Fandango. [2021-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9). 
  7. ^ O'Hagan, Eoin. Neo Noir: ‘Collateral’ (2004). Eoin O'Hagan As media. 2016-11-06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4). 
  8. ^ Larson, Sarah Welch. Objects in Motion. Bright Wall/Dark Room. 2021-03-18 [2021-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7). 
  9. ^ 9.0 9.1 9.2 Jagernauth, Kevin. Trivia: Michael Mann Originally Developed ‘Collateral’ As A Movie For Adam Sandler And Russell Crowe. IndieWire. 2014-09-26 [2021-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4). 
  10. ^ 10.0 10.1 10.2 Sulpor, Mia. JAMIE FOXX, JADA PINKETT SMITH TOAST CRUISE'S BAD-GUY ACT AT 'COLLATERAL' PREMIERE. MTV. 2004-08-03 [2021-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5).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Malone, Phil. Collateral. ComingSoon.net. 2004-08-05 [2021-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6). 
  12. ^ 12.0 12.1 Metz, Nina. Back on the beat. Chicago Tribune. 2004-09-22 [2021-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13. ^ Klea Scott. Mymovies.it. [2021-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7). 
  14. ^ 14.0 14.1 Hopewell, John. Spain’s Bardem has ‘Collateral’ role. Variety. 2003-12-17 [2021-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15. ^ Thomas Rosales Jr. List of Movies and TV Shows. TV Guide. [2021-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4). 
  16. ^ Inmo Yuon. Blu-ray.com. [2021-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6). 
  17. ^ 17.0 17.1 Carle, Chris. Louis Leterrier Interviewed. IGN. 2012-05-19 [2021-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8). 
  18. ^ Angelo Tiffe. Filmweb. [2021-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9). 
  19. ^ 19.0 19.1 19.2 le Couteur, Cath; Beattie, Stuart. Independent Filmmakers Network : Shooting People. Shooting People. 2005-02-12 [2021-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31). 
  20. ^ 20.0 20.1 Nashawaty, Chris. Collateral Is the Most Michael Mann Film of All Michael Mann Films. Esquire. 2020-12-10 [2021-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2). 
  21. ^ 21.0 21.1 Sanders, Steven. Michael Mann – Cinema and Television: Interviews, 1980–2012.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4 [2021-07-13]. ISBN 978074869355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9). 
  22. ^ Hewitt, Chris. IN CONVERSATION WITH FRANK DARABONT – BY CHRIS HEWITT. Scraps from the loft. 2018-07-26 [2021-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23. ^ 23.0 23.1 "Michael Mann's COLLATERAL Named Opening Night Film of the 8th Annual Urbanworld Film Festival. Business Wire. 2004-06-18 [2021-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24. ^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Hunter, Rob. 31 Things We Learned from Michael Mann's 'Collateral' Commentary. Film School Rejects. 2020-12-25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7). 
  25. ^ Sarris, Andrew. Michael Mann’s Collateral Cruises L.A.’s Dark Side. Observer. 2004-08-16 [2021-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26. ^ DiOrio, Carl. Inside Move: Leder won’t helm ‘Collateral’. Variety. 2000-10-26 [2021-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1). 
  27. ^ Tucker, Ken. Director Michael Mann discusses "Collateral".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4-08-13 [2021-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3). 
  28. ^ Ganley, Doug. The secrets of 'Collateral'. CNN. 2007-12-27 [2021-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3-08). 
  29. ^ B., Brian. Val Kilmer exits from COLLATERAL. MovieWeb. 2003-09-27 [2021-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30. ^ 30.0 30.1 30.2 Roffman, Michael. Ranking Michael Mann: Every Film from Worst to Best. Consequence of Sound. 2020-12-16 [2021-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4). 
  31. ^ Rose, Steve. Cuba Gooding Jr: ‘I had 10 years in the wilderness’. The Guardian. 2018-03-31 [2021-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2). 
  32. ^ Lyttelton, Oliver. Fernando Meirelles Confirms Biopic ‘Onassis’ Is His Next Film, Plans To Shoot Fall 2012. IndieWire. 2011-10-13 [2021-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33. ^ Spector, Adam. Forty Minutes with Fernando Meirelles. DC Film Society. 2005-08-13 [2021-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2). 
  34. ^ COLLATERAL filming locations. movie-locations.com.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18). 
  35. ^ Levine, Stuart. Collateral. Variety. 2004-11-09 [2021-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36. ^ Walls, Jeannette. Foxx almost makes Cruise ‘Collateral’ damage. Today. 2004-07-01 [2021-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6). 
  37. ^ 37.0 37.1 Holben, Jay. Hell on Wheels. American Society of Cinematographers. 2004 [2021-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3). 
  38. ^ Smith, Adam. The Rough Guide to 21st Century Cinema. 2012-10-04 [2021-07-13]. ISBN 978140936053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39. ^ 39.0 39.1 39.2 Frazer, Bryant. How DP Dion Beebe adapted to HD for Michael Mann’s Collateral. Studio Daily. 2004-08-01 [2021-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3). 
  40. ^ Thomson Grass Valley's Viper Shoots 'Collateral'. TV Technology. 2004-08-13 [2021-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41. ^ Miami Vice in HD. DigitalContentProducer.com. [2021-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29). 
  42. ^ Collateral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Discogs.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4). 
  43. ^ 43.0 43.1 Collateral. Soundtrack.Net.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0). 
  44. ^ Collateral [Original Soundtrack]. AllMusic.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5). 
  45. ^ Collateral: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Universal Music Enterprises.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4). 
  46. ^ Ebiri, Bilge. A Long Talk With James Newton Howard, One of Hollywood’s Most Accomplished Composers. Vulture. 2020-01-23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5). 
  47. ^ 47.0 47.1 Collateral (2004) upgraded to 4k Ultra HD Blu-ray. HD Report. 2020-09-28 [2021-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0). 
  48. ^ Venezia 61 - Out of competition. La Biennale di Venezia. [2021-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8-22). 
  49. ^ Collateral (2004). DVD Release Date. [2021-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8). 
  50. ^ Collateral Blu-ray. Blu-ray.com. 2012-09-14 [2021-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17). 
  51. ^ Tom Cruise Triple Feature Blu-ray. Blu-ray.com. 2013-10-15 [2021-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8). 
  52. ^ Collateral 4K Blu-ray. Blu-ray.com. 2020-12-08 [2021-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1). 
  53. ^ Rashbaum, Alyssa. 'COLLATERAL' KILLS OFF 'THE VILLAGE' AT BOX OFFICE. MTV. 2004-08-09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5). 
  54. ^ B., Brian. Collateral claims the top spot at the box office. MovieWeb. 2004-08-09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8). 
  55. ^ Summer 2004. Box Office Guru. 2004-09-17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0). 
  56. ^ Collateral (2004). Rotten Tomatoes. Fandango Media.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5). 
  57. ^ Collateral Reviews. Metacritic. CBS Interactive.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9). 
  58. ^ Hunter, Stephen. 'Collateral': The Meter Keeps Running. The Washington Post. 2004-08-06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7). 
  59. ^ Ebert, Roger. 'Collateral' a genre thriller, but so much more. RogerEbert.com. 2004-08-06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1). 
  60. ^ LaSalle, Mick. The hits keep on coming as Cruise, Foxx take harrowing cab ride around L.A..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04-08-06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3). 
  61. ^ Thomson, Desson. 'Collateral': Foxx Grabs Wheel of Cruise Vehicle. The Washington Post. 2004-08-06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29). 
  62. ^ Zacharek, Stephanie. "Collateral". Salon. 2004-08-06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6). 
  63. ^ Self, Will. Tom's too good. London Evening Standard. 2004-09-15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4). 
  64. ^ Ansen, David. SNAP JUDGEMENT: MOVIES. Newsweek. 2004-08-08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2). 
  65. ^ Schickel, Richard. The Hit Man Took a Taxi. Time. 2004-08-01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7). 
  66. ^ Ingman, Marrit. Collateral. The Austin Chronicle. 2004-08-06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67. ^ Edelstein, David. Taxicab Confessions. Slate. 2004-08-05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68. ^ Walsh, David. Small oases and the much larger desert. World Socialist Web Site. 2004-08-27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69. ^ Schickel, Richard. Top 10 Everything 2004. Time. 2004-12-17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5). 
  70. ^ EBERT AND ROEPER TOP TEN LISTS. InnerMind.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25). 
  71. ^ 71.0 71.1 AFI Awards 2004.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9). 
  72. ^ 72.0 72.1 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of Motion Pictures - Awards. 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Awards 2004.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13). 
  73. ^ Boucher, Geoff. L.A.’s story is complicated, but they got it. Los Angeles Times. 2008-08-31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1-08). 
  74. ^ Folley, Tom. Top 10 Tom Cruise movies of all time. Radio Times. 2018-08-31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4). 
  75. ^ Sherlock, Ben. The 10 Most Memorable Characters From Michael Mann Movies. Screen Rant. 2021-06-28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1). 
  76. ^ Wloszczyna, Susan. 'Aviator' lands 11 Oscar nominations. USA Today (Gannett). 2005-01-25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8). 
  77. ^ Slezak, Michael. "Aviator" leads BAFTAs with 14 nods.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5-01-17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3). 
  78. ^ Nominations announced for the 11th Annual Screen Actors Guild Awards. Screen Actors Guild Awards.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08). 
  79. ^ Newcott, Bill. Movies for Grownups Awards 2005 with Bill Newcott. AARP. 2005 [2021-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7). 
  80. ^ The 31st Annual Saturn Award Nominations. Saturn Awards.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0-29). 
  81. ^ AFRICAN AMERICAN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Blackfilm.com. [2021-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4). 
  82. ^ King, Susan. Cinematography finalists named. Los Angeles Times. 2005-01-13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83. ^ Winners & Nominees. Art Directors Guild.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28). 
  84. ^ ASCAP Film and Television Music Awards - 2005. ASCAP Film and Television Music Awards. [2021-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5). 
  85. ^ 85.00 85.01 85.02 85.03 85.04 85.05 85.06 85.07 85.08 85.09 85.10 85.11 85.12 85.13 Collateral Awards. IMDb. [2021-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7). 
  86. ^ 2005 BET Awards Nominees. Billboard. 2005-05-16 [2021-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7). 
  87. ^ BRAs Winners. The Black Reel Awards. [2021-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7). 
  88. ^ The 10th Critics' Choice Movie Awards Winners And Nominees=. Broadcast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9). 
  89. ^ 2004 COLA Winners. California On Location Awards. [2021-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0). 
  90. ^ Jorgenson, Todd. DFW FILM CRITICS CHOOSE MILLION DOLLAR BABY. Rotten Tomatoes (Fandango Media). 2005-01-04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30). 
  91. ^ EDGAR ALLAN POE AWARD BEST MOTION PICTURE. Cozy Mystery List. [2021-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8). 
  92. ^ Empire Awards 2004. Empireonline.com. [2021-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1-14). 
  93. ^ Aviator soars in Golden Globe nominations. The Guardian. 2004-12-13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5). 
  94. ^ Golden Schmoes Winners and Nominees (2004). JoBlo.com. [2021-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3). 
  95. ^ Hollywood Film Awards Honorees Database (2004). Hollywood Film Awards. [2021-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2). 
  96. ^ Vivica A. FOX , Omar Epps, Hill Harper, Essence Atkins and Ananda Lewis Join Naacp Executives to Announce the '36th Naacp Image Awards' Nominations. The Futon Critic. 2005-01-19 [2021-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07). 
  97. ^ 2005 ICS Winners. International Cinephile Society. [2021-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1). 
  98. ^ International Online Cinema Awards (INOCA) (2005). IMDb. [2021-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6). 
  99. ^ King, Susan. Sideways Wins 5 Awards From L.A. Critics, Including Best Film. Los Angeles Times. 2004-12-12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100. ^ About the Show. MTV. 2005-06-09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16). 
  101. ^ King, Susan. Critics Are in 'Baby's' Corner. Los Angeles Times. 2005-01-09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4). 
  102. ^ FOX Announces Nominees for "The 2005 Teen Choice Awards". The Futon Critic. 2005-06-01 [2021-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7). 
  103. ^ Collateral Awards of the 61st Venice Film Festival. La Biennale di Venezia. [2021-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9-16). 
  104. ^ Susman, Gary. D.C. critics honor Jamie Foxx, "Sunshine".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4-12-17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3). 

外部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