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若瑟书院

圣若瑟书院
St. Joseph's College
Sjc badge.gif
Apartment Blocks in Mid-levels (cropped).jpg
坚尼地道7号校舍
地址  香港金钟坚尼地道7及26号
类型 资助中学(补助学校
宗教背景 天主教
办学团体 喇沙修士会
创办日期 1875年
校监 陈国强修士
校长 黄婉芬女士
职员人数 76人
性别 男校
学生人数 约1,000人
班级数 33个
语言 英文
校园面积 约9,800平方公尺
校训 勤奋向善
(拉丁语Labore et Virtute))
电话号码 +852 36524 888
传真号码 +852 2877 0232
学校网址 www.sjc.edu.hk
圣若瑟书院中庭
圣若瑟书院(南座)
圣若瑟书院(北座)
圣若瑟书院(坚尼地道26号校舍)

圣若瑟书院(英语:Saint Joseph's College)是香港现存首间罗马天主教男子学校,创校于1875年,为基督学校修士会(喇沙会)于香港成立的首间学校,设有小学中学,为香港补助学校议会学校。在学术、体育、文化及课外活动均有卓越表现,贵为传统名校。校舍位于中半山坚尼地道7号及坚尼地道26号。建于1920年的校舍北座(高锟教学楼)及西座(科学楼或教堂楼)被列为法定古迹,而建于1935年的坚尼地道26号则被列为一级历史建筑

学校一直培养出香港及海外的社会领袖,包括国家元首诺贝尔奖得主、及奥运选手。学校的部份学生来自香港显赫家庭,包括早期英殖的何东李佩材家族,及后来的罗鹰石李兆基家族

办学宗旨

书院的办学宗旨是在智力、体能、社交、道德等各方面提供教育,并建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和教师沟通的学习环境。

办学团体

书院由圣若翰·喇沙所创立的世界性办学团体喇沙修士会管理。香港喇沙会修士按香港法律第1048章《圣若瑟书院条例》成立为法团。[1]

喇沙会的目标是为青年,特别是家境贫穷的学生提供天主教的全人教育,其精神是信念和热诚,即是对天主抱有信念、对教育儿童怀有热诚。

包括本书院在内的所有的喇沙会学校均致力协助青少年自我发展成人,并在一个公义的世界里如兄弟姊妹般生活。

历史

创校初期(1875年─1890年)

1858年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西式教育逐步传入香港,教会开办不少有宗教背景的教会学校[2]

书院前身是成立于1864年的圣救世主书院(英语:St. Saviour's College),原址位于砵典乍街,由当时的天主教香港教区高雷门神父 ,简称「高主教」)设立。圣救世主书院大部份学生为天主教徒,主要为来自澳门葡萄牙人,亦有部份菲律宾人,及少量学习英文的华人 ,[3]为开展香港天主教教育,提高学校水准,高主教说服了罗马教廷派出喇沙会修士到香港殖民地。1875年11月7日,第一批共六人的喇沙会修士来到了香港,翌日即接收圣救世主书院,并改名为圣若瑟书院。[4]

首任校长都化·玛利修士(英语:Brother Hidulphe Marie)教学和管理学校经验丰富。数周后,书院的录取人数增长一倍,修士决定暂缓招收华人,同时扩充校舍。1876年6月,高神父用一万四千元购置了一幢位于坚道9号的华丽房子作校舍。

1877年,书院和圣保罗书院合办了香港开埠以来首场校际运动比赛。

1879年,在天主教徒总督轩尼诗影响下,政府放宽学校补助计划中关于世俗教育的条件。书院加入政府补助计划,成为首家接受政府补助的天主教学校。书院重新招收中国籍学生,当时大多数学生都是来自澳门葡萄牙人。 [5]

大约在1880年,书院成立了足球队,为中国最早的足球队之一。

罗便臣道岁月(1881年─1917年)

圣若瑟书院位于罗便臣道原校舍建于1881年,是歌德式建筑。学校迁出后一直用作教区宿舍,直至1988年。

学校急速发展,至1881年,学生人数已达三百人(华人约占10%)。高主教在罗便臣道下的己连拿利、后来圣若瑟台原址建造新校舎。罗便臣道校舎由港督轩尼斯于1881年奠基,1882年建成,初时只有两层高,后于1898年加盖了第三层,完成后3年又扩充了两翼。

书院在学术和体育方面的成绩渐见突出。高年级的三班为学生参加牛津大学的考试作准备,分为高班、初班和预备班。学生也屡在录取名单上称胜。根据政府补助学校的考核报告,书院无论在学生人数,以至考试成绩,皆为香港之首,被称为天主教教育的旗舰。[6]书院亦成为了不少足球队和体育队成员的摇篮。

1899年,与拔萃男书院皇仁书院举行了香港首场校际田径赛。

1903年,与拔萃男书院及皇仁书院组成了香港首次学界足球联赛。

1909年,在校际足球比赛中第一次夺得总冠军。[7]

1913年,成立香港首支童军队伍,其时香港童军总会尚未成立。[8]

1917年,在校园靠近罗便臣道一边,建成南座大楼,新增课室。 [9]


1918年,分别取得校际足球及游泳比赛总冠军,并在校际田径比赛保持六连胜成绩。1917年,在校园靠近罗便臣道一边,建成南座大楼,新增课室。 [10]

坚尼地道新址(1918年─1940年)

1918年2月13日,华南发生一次历时50秒的地震,罗便臣道的校舍严重损毁,不适合作学校用途。校长艾玛修士急切寻找一个安全的新地方去继续教育工作,于是在9月3日买下了位于坚尼地道7号的旧德国会所。该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一直丢空。同时他在九龙漆咸道建立了圣若瑟书院九龙分校,即是现在喇沙书院的前身。[11]

坚尼地道德国会所高五层,属于维多利亚式建筑。新校舍顶层用作喇沙会修士、校长及教师的宿舍。三楼曾是寄宿学生的宿舍,后来成为第一个礼堂。二楼是秘书办公室,一楼设有一般办公室和康乐室,而地下则是图书馆。课室则设于新兴建、于1920年由港督司徒拔爵士开幕的北座教学大楼。1926年,西座(又称教堂座/科学大楼)落成,设有教堂、实验室,及第二个礼堂(今旧礼堂)。这二幢建筑沿用至今。

罗便臣道旧校则于1921年交还天主教香港教区。该处于1917年兴建的的南座新楼,自1925年起成为华仁书院校舎;1955年再成为圣贞德学校校舎,直至1960年重建。而1881年建造之原圣若瑟校舎,1920年起改作住宅,直至1987年才由长江实业重建成豪宅乐信台(1990年第一季入伙)。

篮球队赢得HKBA盾牌。[12]

1925-1927年,田径队连续三年赢得港督盾牌,即校际田径赛冠军。1932年,1935-1936年再夺冠军。

1936年,圣若瑟书院校友陈振兴(Charles Chen)成为第一名代表中华民国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游泳项目的运动员。同年,田径队在设立后12年内,第6度赢得港督盾牌。 [13]

二战期间(1941年─1945年)

{{subst:Citation needed/auto|在香港日占时期(1941至1945年间),书院被日本皇军占用,被逼停办。部分修士逃往越南,其他则被监禁于集中营,另有一位修士任志愿救伤队被日军伏击身亡。校舍由一位名叫「阿耀」的职员尽力保持原状,他亦偷运生活必需品给囚在集中营的修士。

战后发展(1945年―现在)

威尔斯亲王锦标赛历届优胜队伍牌匾

战后,书院继续稳步发展。1962年,原为德国会所的旧翼拆卸,改建为一座新的八层高现代建筑物,称为新座,并由港督柏立基爵士开幕。

香港葡裔家庭在50-60年代出现移民潮,因此书院学生逐渐以华人为主。

1952年:赢得学界足球联赛高级组及初级组冠军及学界足球淘汰赛冠军。

1956年:连续三年赢得学界网球冠军。

1961年:曲棍球队连续两年赢得 Sir Arthur Morse Challenge Trophy。

1962年:成为香港首支同年赢得威尔斯亲王锦旗 (Prince of Wales Banner)及嘉尔顿锦标赛(Carlton Trophy)的童军队伍。此后直至1978年,深资童军队(港岛第一旅)连续七届夺得威尔斯亲王锦旗。

2002年: 于中学会考产生四名十优状元。为当届会考出产最多状元的学校。

2007年:校舍第一期扩展工程完成,新翼(Agabeg Annex)开幕。

2010年:继2002年后,再次于中学会考产生四名十优状元,成为末代会考出产最多状元的学校。

2016年:获批准使用坚尼地道26号作校舍扩建。

2018年:完成坚尼地道26号校舍扩建工程,供中四和中六学生使用。

2020年:圣若瑟书院宣布将开始重建校舍工程,预计花费约5亿元,会于22年内完成翻新工程。[14]

学校传统

校训

Labore et Virtute(拉丁文);Labour and Virtue(英文);勤奋向善(中文

校训总结了圣若瑟的生活:圣若瑟是一位勤劳的木匠,其高尚的品格使他成为耶稣的「父亲」。校训又表达了圣若瑟应有的精神,成为学校传统的重要部分。

校歌

圣若瑟的校歌名为「母校的召唤」(Alma Mater Call),原曲为爱尔兰传统民歌O'Donnell Abú;由马尔真修士 Brother Marcian James 在1903年填上歌词成为校歌。马尔真修士曾出任香港、星加坡、马来亚多间喇沙会学校校长,此曲成为各校校歌。除香港的圣若瑟及张振兴伉俪书院以外,使用这校歌的喇沙会学校包括:新加坡 St. Joseph's Institution、马六甲 St. Francis Institution、槟城 St. Xavier's Institution、怡保 St. Michael's Institution 。

校徽

代表颜色

绿色与白色 (绿与白) 在创校初期已经是学校的代表色。 绿色代表爱尔兰的国花——酢桨草,而白色则代表法国的鸢尾(白合)花形纹章,原因是校监多来自爱尔兰及法国。

校园

圣若瑟书院坐落于中环半山坚尼地道7号,由金钟太古广场步行前往需约15分钟,由中环港铁站步行前往则约需10分钟。校舍位处的坚尼地道有多条巴士线途经,包括12A,23,23B,40,103和小巴 22,22S,28,28S 当中23及40由金钟站至学校车程约3分钟。校舍附近有圣若瑟堂花园道缆车总站香港公园。校舍东面有一条连接花园道与坚尼地道,名为圣若瑟径的小径。学校附近也有三间士多,圣若瑟书院圣保罗男女中学的学生通常都在这三间士多买午饭。

校舍结合欧洲古代和现代的建筑风格。在1920年建造的北座(旧座;Old Building)里面有三间教员室和中一,中二,中三和中五课室。西座(教堂座;Chapel Block)则有礼拜堂、音乐室、实验室、一间中五课室以及旧礼堂。这两座建筑是依照殖民地式设计而建造的,反映当时古典欧洲的感染力。其特色之处包括钟楼、塔楼及阳台,当中阳台在未有空调的年代发挥通风用途。西座和北座在2000年8月18日被列为香港法定古迹

为扩展空间及适应战后教育需要,原建于1902年的德国会所大楼被拆除,于1963年改建成新座(New Building)。新座内有实验室、多媒体学习中心、校务处、新礼堂、图书馆、电脑室及修士宿舍。新座建成后,书院不再招收寄宿学生。2007年,校舍第一期扩展工程完成,新翼(Agabeg Annex)设有教员室、留堂课室、美术室及资讯科技学习中心。

书院部分校舍被列为法定古迹,因而不得重建,所以书院的校舍规模较其他学校为小。为此,书院于2014年申请使用比邻位于坚尼地道26号、被列作一级历史建筑的校舍(圣保罗男女中学附属小学前校舍),并获政府批准。该校舍装修工程现已完成,于2018年7月落成,并于2018-2019学年启用。坚尼地道26号校舍里有中四和中六课室、一间教员室,音乐礼堂和两个会议室。新校舍的正式开幕日期为2019年1月26日。

香港杰出学生选举

直至2018年(第33届),圣若瑟共出产14名香港杰出学生[15],在香港所有中学中排名第6。

公开考试佳绩

在历届香港中学会考及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圣若瑟书院是产生最多会考「10A状元」学校之一,截至2021年,共有16位,全部为会考「10A状元」,排名全港第7。[16][17]

  • 4位状元: 2002,2010
  • 2位状元: 2006
  • 1位状元: 1998,2000,2004,2007,2008,2009

香港中学会考及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状元名单

  • 1959年:何庭森 (9A状元)
  • 1989年:罗子敬 (9A状元, 当届香港没有10A状元) [18]
  • 1989年:庄锦辉 (9A状元, 当届香港没有10A状元),获英国/香港奖学金,于剑桥大学修读电脑科学 [19]
  • 1998年:谭国豪 [20]
  • 2000年:莫如康,于香港大学获内外全科医学士 [21][22]
  • 2002年:郑皓文 [23]
  • 2002年:李日端,于香港大学获内外全科医学士 [24] [25]
  • 2002年:凌霄志,于香港大学获内外全科医学士 [26] [27]
  • 2002年:梁泓镐,于香港大学获内外全科医学士 [28] [29]
  • 2004年:周灵杰,于香港大学获内外全科医学士 [30] [31]
  • 2006年:白玮璘,于香港大学获内外全科医学士 [32] [33]
  • 2006年:刘智豪,于香港大学获内外全科医学士 [34] [35]
  • 2007年:苏逸轩 [36]
  • 2008年:孔祥发,于香港大学获内外全科医学士 [37] [38]
  • 2009年:谭品尧,于香港大学获内外全科医学士 [39] [40]
  • 2010年:柯嘉俊 [41] [42]
  • 2010年:柯柏菱,于香港大学获内外全科医学士 [43] [44] [45]
  • 2010年:戴乐天 [46] [47]
  • 2010年:陈晋登 [48] [49]


历任校长

中文译名参照香港教区纪录[50]

  • 艾道非修士 Bro. Hidulphe Marie NICOLAS (1875-1879)
  • 薛彼恩修士 Bro. Gendreau CYPRIAN (1880-1884)
  • 歌 拔修士 Bro. Ivarch (Louis) GAUBERT(1884-1889)
  • 艾 宾修士 Bro. Abban GENDREAU(1889-1894)
  • 奥基夫修士 Bro. James O'KEEFE(1895-1899)
  • 拿法西修士 Bro. Julian Francis LAFRASSE 1899-1903)
  • 巴 尼修士 Bro. Joshua BARRE(1903-1904)
  • 邵维德修士 Bro. Dotto Sylvester McGRATH(1904-1908)
  • 连 侬修士 Bro. Christian LENNON(1908-1913)
  • 麦当路修士 Bro. Adrian Edmond McDONALD(1913-1914)
  • Bro. Peter Chrysologus(1914)
  • 艾 玛修士 Bro. Aimar SAURON(1914-1921)
  • 马尔真修士 Bro. Marcian James CULLEN (1921)
  • 洛 他修士 Bro. Michael NOCTOR(1922)
  • 艾 玛修士 Bro. Aimar SAURON (1922-1931)
  • 连尔汉修士 Bro. Matthias LINEHAN(1931-1935)
  • 毕 奇修士 Bro. Stephen BUCKLEY(1936-1937)
  • 庄拉霖修士 Bro. John Lynam(1937-1949)
  • 赖斐尔修士 (雷斐尔) Bro. Raphael Egan(1949-1958)
  • 毕列登修士 Bro. Brendan Dunne(1958-1964)
  • 雅各伯修士 (詹度尼) Bro. James Dooley(1964-1970)
  • 亚尔丰索修士 Bro. Alphonsus Breen(1970-1974)
  • 百德修士 Bro. Patrick Tierney(1974-1986)
  • 汤玛士修士 Bro. Thomas Favier(1986-2002)
  • 梁长兴先生(Mr. C.H. Leung)(2002-2010)
  • 陈美梅女士(Ms. Caroline Chan)(2010-2016)
  • 程景坡先生(Mr. Perrick Ching)(2016-2020)
  • 黄婉芬女士(Ms. Y.F. Wong)(2020-)

著名校友

圣若瑟书院设有旧生会(Old Boys' Association)。

诺贝尔奖得主

国家元首

学术及教育界

法律界

医学界

行政会议成员

香港立法会议员

高级公务员

警界 、军事界

商界

体育界

文化及演艺界

建筑界

宗教人员

外部连结

圣若瑟小学

圣若瑟书院

喇沙修士会网页

参看

参考资料

  1. ^ St. Joseph's College Incorporation Ordinance 1921-11-04. [2018-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2. ^ 圣若瑟书院 百年古迹造就才俊新生代. 明周文化. 2018-06-20 [2019-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美国英语). 
  3. ^ 夏其龙. 香港天主教传教史 1841-1894 香港. 香港. 2014-10-13: 334. ISBN 9789620436017. 
  4. ^ St. Joseph's College, Hong Kong : diamond jubilee 1875-1935, 1935 (英语) 
  5. ^ St. Joseph's College, Hong Kong : diamond jubilee 1875-1935: 23, 1935 (英语) 
  6. ^ Sweeting, Anthony. Education in Hong Kong pre 1841 to 1941 : fact and opinion ; materials for a history of education in Hong Kong.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 Press. 1990: 211. ISBN 978-962-209-258-7. 
  7. ^ St. Joseph's College, Hong Kong : diamond jubilee 1875-1935: 38, 1935 (英语) 
  8. ^ St. Joseph's College, Hong Kong : diamond jubilee 1875-1935: 134, 1935 (英语) 
  9. ^ St. Joseph's College, Hong Kong : diamond jubilee 1875-1935: 135, 1935 (英语) 
  10. ^ St. Joseph's College, Hong Kong : diamond jubilee 1875-1935: 42, 1935 (英语) 
  11. ^ St. Joseph's College, Hong Kong : diamond jubilee 1875-1935, 1935 (英语) 
  12. ^ St. Joseph's College, Hong Kong : diamond jubilee 1875-1935: 47, 1935 (英语) 
  13. ^ St. Joseph's College, Hong Kong : diamond jubilee 1875-1935: 56–59, 1935 (英语) 
  14. ^ 胡家欣. 圣若瑟书院筹5亿重建校舍 加建学生宿舍 工程料花22年. HK01. 2020-01-09 [2020-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2). 
  15. ^ 香港杰出学生选举历届得奖者存档副本. [2010-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4). 
  16. ^ 文汇报. 历届「10优状元」239人. 文汇报 (2010年8月4日) (文汇报). 2010-08-04 [2021-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17. ^ HK01. DSE放榜 十年共诞87名状元 来自35间中学 五大状元摇篮. HK01 (2021年7月21日) (HK01). 2021-07-21 [2021-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30). 
  18. ^ 华侨日报. 今年中学会考状元榜. 华侨日报 (1989年8月10日) (华侨日报). 1989-08-10. 
  19. ^ 华侨日报. 今年中学会考状元榜. 华侨日报 (1989年8月10日) (华侨日报). 1989-08-10. 
  20. ^ 大公报. 中学会考放榜状元达十四人. 大公报 (1998年8月7日) (大公报). 1998-08-07. 
  21. ^ 香港医务委员会. 香港医务委员会注册医生名单. 香港医务委员会. [2021-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22. ^ 香港商报. 十优状元共十三人 成功秘诀勤力温习多发问. 香港商报 (2000年8月10日) (香港商报). 2000-08-10. 
  23. ^ 文汇报. [2002-08-08] 会考状元心贴「双失」. 文汇报. 文汇报. [2021-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9). 
  24. ^ 香港医务委员会. 香港医务委员会注册医生名单. 香港医务委员会. [2021-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25. ^ 文汇报. [2002-08-08] 会考状元心贴「双失」. 文汇报. 文汇报. [2021-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9). 
  26. ^ 香港医务委员会. 香港医务委员会注册医生名单. 香港医务委员会. [2021-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27. ^ 文汇报. [2002-08-08] 会考状元心贴「双失」. 文汇报. 文汇报. [2021-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9). 
  28. ^ 香港医务委员会. 香港医务委员会注册医生名单. 香港医务委员会. [2021-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29. ^ 文汇报. [2002-08-08] 会考状元心贴「双失」. 文汇报. 文汇报. [2021-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9). 
  30. ^ 香港医务委员会. 香港医务委员会注册医生名单. 香港医务委员会. [2021-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31. ^ 文汇报. 会考10A状元名录. 文汇报 (2004年8月12日) (文汇报). 2004-08-12 [2021-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32. ^ 香港医务委员会. 香港医务委员会注册医生名单. 香港医务委员会. [2021-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33. ^ 文汇报. 今届会考10A状元. 文汇报. 文汇报. [2021-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34. ^ 香港医务委员会. 香港医务委员会注册医生名单. 香港医务委员会. [2021-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35. ^ 文汇报. 今届会考10A状元. 文汇报. 文汇报. [2021-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36. ^ 文汇报. 星级会考状元榜. 文汇报 (2007年8月9日) (文汇报). 2007-08-09 [2021-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7). 
  37. ^ 香港医务委员会. 香港医务委员会注册医生名单. 香港医务委员会. [2021-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38. ^ 文汇报. 星级会考状元榜. 文汇报 (2007年8月9日) (文汇报). 2007-08-09 [2021-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7). 
  39. ^ 香港医务委员会. 香港医务委员会注册医生名单. 香港医务委员会. [2021-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40. ^ 太阳报. 星级状元占三席女拔大赢家. 太阳报. 太阳报. [2021-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7). 
  41. ^ 苹果日报. 末代会考荣归百年名校,圣若瑟、女拔、皇仁共出10名10A状元. 苹果日报 (2010年8月5日). 2010-08-05. 
  42. ^ 香港新闻网. 香港“末代会考”十优状元多来自传统名校. 香港新闻网. 香港新闻网. [2021-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9). 
  43. ^ 香港医务委员会. 香港医务委员会注册医生名单. 香港医务委员会. [2021-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44. ^ 苹果日报. 末代会考荣归百年名校,圣若瑟、女拔、皇仁共出10名10A状元. 苹果日报 (2010年8月5日). 2010-08-05. 
  45. ^ 香港新闻网. 香港“末代会考”十优状元多来自传统名校. 香港新闻网. 香港新闻网. [2021-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9). 
  46. ^ 苹果日报. 末代会考荣归百年名校,圣若瑟、女拔、皇仁共出10名10A状元. 苹果日报 (2010年8月5日). 2010-08-05. 
  47. ^ 香港新闻网. 香港“末代会考”十优状元多来自传统名校. 香港新闻网. 香港新闻网. [2021-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9). 
  48. ^ 苹果日报. 末代会考荣归百年名校,圣若瑟、女拔、皇仁共出10名10A状元. 苹果日报 (2010年8月5日). 2010-08-05. 
  49. ^ 香港新闻网. 香港“末代会考”十优状元多来自传统名校. 香港新闻网. 香港新闻网. [2021-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9). 
  50. ^ 历任校长. [2018-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5). 
  51. ^ 英文中学会攷揭晓. 华侨日报. 1962-07-28: 18 [2022-04-10]. 
  52. ^ 圣若瑟书院 敢想敢做之勇者. 明周文化. 2018-06-20 [2019-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2) (美国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