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汗国
|
突厥汗国 𐰃𐰓𐰃𐰆𐰴𐰽𐰔:𐰰𐰇𐰚:𐱅𐰇𐰼𐰰
| |||||||||||||
|---|---|---|---|---|---|---|---|---|---|---|---|---|---|
| 552年-659年 682年-744年 | |||||||||||||
|
突厥汗国初期的疆域图
| |||||||||||||
| 地位 | 汗国 | ||||||||||||
| 首都 |
窝鲁朵八里(今 |
||||||||||||
| 常用语言 |
粟特语(前突厥汗国的官方语言)[2] 古突厥语(后突厥汗国的官方语言) 中古汉语[3] |
||||||||||||
| 宗教 | 萨满教 | ||||||||||||
| 可汗 | |||||||||||||
• 551-553 |
伊利可汗 | ||||||||||||
• 581-587 |
沙钵略可汗 | ||||||||||||
• 609-619 |
始毕可汗 | ||||||||||||
• 620-630 |
颉利可汗 | ||||||||||||
| 立法机构 | 库力台大会 | ||||||||||||
| 历史 | |||||||||||||
• 建立 |
552年 | ||||||||||||
• 东西分裂 |
581年 | ||||||||||||
• 后突厥复国 |
682年 | ||||||||||||
• 废白眉可汗 |
745年 | ||||||||||||
| |||||||||||||
突厥汗国(突厥文:![]()
![]()
![]()
türk;土耳其语:Göktürk Kağanlığı)是原先在柔然统治下的阿史那氏部族,连合使用古突厥语的各游牧部落,于552年在今蒙古国地区建立的古代帝国,一度控制漠北、中亚等柔然故地。581年突厥以阿尔泰山为界分裂成东突厥汗国和西突厥汗国,前者统治着蒙古草原,后者统治着天山草原和哈萨克草原。7世纪时先后为唐朝所灭。而东突厥复国后形成的后突厥汗国亦在8世纪为回纥灭亡。
汗国的建立
突厥汗国由使用古突厥语的游牧部落联合建立,以阿史那氏为其王族。这些部落联合的历史可以往上被追溯到匈奴及鲜卑时代之前。《史记》记载,最早起源于丁零,在贝加尔湖一带建立国家,后被并入匈奴帝国。在匈奴帝国统治下,丁零往中亚移动,西方康居以北的部落称西丁零,在原居地贝加尔湖一带称北丁零。在匈奴帝国衰弱时,丁零从匈奴帝国中又独立出来,形成独立部落联盟,在汉帝国的支援下,与匈奴帝国发生长期战争,最终使匈奴帝国分裂。在东汉时,汉帝国击败北匈奴后,鲜卑入主蒙古高原,成为此地霸主[4]。
居住在北方的北丁零,后称敕勒,或铁勅,先臣伏于鲜卑之下,在鲜卑时代后期,蒙古高原由柔然汗国控制,但柔然因为与拓跋鲜卑及铁勒的战争而衰落。其中心氏族阿史那部于6世纪初年游牧于金山一代(今阿尔泰山),546年阿史那部首领土门建立新的部落联盟,脱离柔然帝国独立,于550年击败铁勒,552年又打败柔然,建立了政权,自称伊利可汗;同时期的中国将其音译为「突厥」。553年木杆可汗在都斤山(又作「郁都军山」、「乌德鞬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建立王庭。
有人认为阿史那部最先是生活在咸海边的塞种,后东走至叶尼塞河南方,受铁勒同化。
全盛时,其疆域东至大兴安岭,西抵西海(咸海),北越贝加尔湖,南接阿姆河南,建立了官制,有立法,有文字。583年,隋将长孙晟用离间之计,使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后在屡次与隋朝的战争中战败而走向衰落(参见隋与突厥之战)。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与薛延陀攻灭东突厥,唐高宗显庆四年(658年)唐又灭西突厥,余部西迁中亚(参见唐灭东、西突厥之战)。在唐高宗末年(682年),再度建立后突厥汗国,最后在745年,后突厥帝国亡于回纥。
汗国的分裂
581年,佗钵可汗去世,突厥汗国发生了诸小可汗争夺大可汗之位的战争,最终,尔伏(尔拔)胜出,称沙钵略可汗(581—587年在位)。新兴的隋朝不再采用北齐和北周王朝厚输财物,以博突厥人欢心的对外政策,因此,沙钵略可汗认为隋朝「待之甚薄」,心生怨恨,与隋朝为敌。加之,嫁给沙钵略可汗的北周千金公主,因为不甘心北周被隋高祖杨坚篡位,屡次劝沙钵略可汗出兵,为周室复仇。
582年,沙钵略可汗征发突厥各部兵40万向隋朝发起进攻。在突厥人的强大攻势面前,隋文帝采纳了长孙晟「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策略,分化离间突厥各部,使他们相互攻杀。583年,隋军分八路出塞反击。在此关键时刻,突厥部分裂,甚至有部落撤出战斗,最终导致沙钵略战败。战败以后,沙钵略迁怒于撤出抵抗隋军的小可汗阿波,突袭其部,杀害其母。阿波可汗逃向西方,与西部的突厥人结盟,与大可汗沙钵略对峙,突厥汗国内战爆发。在内战中,突厥汗国分裂成几支割据势力,这些势力兼并的结果,最终形成了东、西两个突厥汗国。
突厥汗国时期各君主列表
|
蒙古历史系列条目(亚洲部分)
|
|||
|---|---|---|---|
| 汉族地区 | 外蒙古地区 | ||
|
战国时期 前476年–前221年 |
匈奴 | 东胡 | |
|
秦 前221–前207 |
|||
|
汉 前202–220 |
南匈奴 | 北匈奴 | 鲜卑 |
| 鲜卑 | 丁零 | ||
|
魏晋南北朝 220–589 |
柔然 | 高车 | |
|
隋 581–619 |
突厥汗国 | 铁勒 | |
|
唐 618–907 |
东突厥 | ||
| 薛延陀部 | |||
| 单于都护府·安北都护府 | |||
| 后突厥汗国 | |||
| 回鹘汗国 | |||
|
五代十国 907–979 |
契丹 | 阻卜 | 黠戛斯 |
|
宋 960–1279 |
辽 | 克烈 | 乃蛮 |
| 蒙兀 | |||
| 蒙古帝国 | |||
|
元 1271–1368 |
岭北等处行中书省 | ||
|
明 1368–1644 |
北元 | 瓦剌 | |
| 鞑靼(东蒙古) | |||
| 喀尔喀蒙古 | |||
|
清 1636–1912 |
清代蒙古 内属·外藩·乌里雅 |
||
|
中华民国 大陆时期 1912–1949 |
蒙古地方(自治) | ||
| 大蒙古国 | |||
|
中华人民 共和国 1949至今 |
蒙古人民共和国 | ||
| 蒙古国 | |||
| 文化 · 地理 | |||
| 泛蒙古主义 | |||
| 新疆历史 |
|---|
| 系列条目 | ||||||||||||||||||||||||||
| 哈萨克斯坦历史 | ||||||||||||||||||||||||||
|---|---|---|---|---|---|---|---|---|---|---|---|---|---|---|---|---|---|---|---|---|---|---|---|---|---|---|
| 游牧时期 | ||||||||||||||||||||||||||
|
||||||||||||||||||||||||||
| 后游牧时代 | ||||||||||||||||||||||||||
|
||||||||||||||||||||||||||
| 主题 | ||||||||||||||||||||||||||
|
||||||||||||||||||||||||||
突厥汗国时期
| 君主 | 姓名及另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
|
伊利可汗 Bumin |
阿史那土门 Tuvu |
552年 | |
|
乙息记可汗 İssik |
阿史那科罗 Kara |
552年—553年 | |
|
木杆可汗 Mukan |
阿史那俟斤 İrkin |
553年—572年 | |
|
佗钵可汗 Taspar |
- | 572年—581年 | |
|
沙钵略可汗 İşbara |
阿史那摄图 Şetu |
581年—587年 | 与沙钵略、阿波、第二、达头等号称四面可汗 |
|
阿波可汗 Apa |
阿史那大逻便 Töremen |
581年—587年 | |
| 第二可汗 | 阿史那庵逻 Amrak |
581年—约587年 |
东突厥汗国时期
| 君主 | 姓名及另名 | 在位时间 |
|---|---|---|
|
莫何可汗 Baga (又号叶护可汗) |
阿史那处罗侯 | 587年—588年 |
|
都蓝可汗 Tulan |
阿史那雍虞闾 | 588年—599年 |
|
启民可汗 Yami |
阿史那染干 | 599年—609年 |
|
始毕可汗 Şipi / Serbi / Sibir |
阿史那咄吉世 | 609年—619年 |
|
处罗可汗 Çula |
阿史那奚纯 | 619年—620年 |
|
颉利可汗 İl |
阿史那咄苾 | 620年—630年 |
西突厥汗国时期
| 君主 | 姓名及另名 | 在位时间 |
|---|---|---|
|
叶护可汗 Yabgu |
阿史那室点密 İstemi |
552年—575年 |
|
达头可汗 Tarduş |
阿史那玷厥 | 575年—602年 |
| 泥利可汗 | 587年 | |
|
泥厥处罗可汗 Arslan |
阿史那达曼 Taman |
603年—611年 |
|
射匮可汗 Şikoey |
611年—617年 | |
|
统叶护可汗 Tong Yabgu |
617年—630年 | |
|
莫贺咄可汗/莫贺设可汗 Bağatur |
630年 | |
|
肆叶护可汗 Se-Yabgu |
阿史那咥力特勒 | 630年—632年 |
| 吞阿娄拔奚利咄陆可汗 Bağaşa Tulu |
阿史那泥孰 | 632年—634年 |
| 沙钵罗咥利失可汗 İşbara Teriş |
阿史那同俄 Tunga |
634年—639年 |
| 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 | 阿史那薄布特勒 | 639年—641年 |
| 乙毗咄陆可汗 | 阿史那欲谷 | 638年—653年 |
| 乙毗射匮可汗 | 642年—653年 | |
| 沙钵罗可汗 | 阿史那贺鲁 | 650年—658年 |
羁縻政策下
后突厥汗国时期
| 君主 | 姓名及另名 | 在位时间 |
|---|---|---|
| 颉跌利可汗 | 阿史那骨咄禄 | 682年—694年 |
| 迁善可汗 | 阿史那环 | 694年—716年 |
| 拓西可汗 | 阿史那匐俱 | 716年 |
| 毗伽可汗 | 阿史那默棘连 | 716年—734年 |
| 伊然可汗 | - | 734年 |
| 登利可汗 | - | 734年—741年 |
| 阿史那骨咄 | 741年—742年 | |
| 颉跌伊施可汗 | (拔悉密酋长) | 742年—744年 |
| 乌苏米施可汗 | 742年—744年 | |
| 白眉可汗 | 阿史那鹘陇匐 | 744年—745年 |
参考文献
- ^ "The tamga of the royal clan of the first Turkish empire was a neatly drawn lineal picture of an ibex", Kljastornyj, 1980, p. 93
- ^ Orientalia Romana. Istituto italiano per il Medio ed Estremo Oriente. 2005: 61. ISBN 978-88-85320-26-0 (英语).
- ^ Ma, Lirong. Sino-Turkish Cultural Tie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Silk Road Strategy. Journal of Middle Eastern and Islamic Studies (in Asia). 2014-06, 8 (2): 44–65. ISSN 1937-0679. doi:10.1080/19370679.2014.12023242 (英语).
- ^ 《后汉书》卷90〈乌桓鲜卑传〉:「和帝永元中,大将军窦宪遣右校尉耿夔击破匈奴,北单于逃走,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由此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