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南王
|
卑马巴 Pimaba
| |||||||||
|---|---|---|---|---|---|---|---|---|---|
| 未知-未知 | |||||||||
| 地位 | 卑南族酋邦 | ||||||||
| 首都 | 卑马巴 | ||||||||
| 常用语言 | 卑南语 | ||||||||
| 政府 | 酋邦制 | ||||||||
| 历史时期 | 史前 - ? | ||||||||
• 建立 |
未知 | ||||||||
• 终结 |
未知 | ||||||||
| |||||||||
| 今属于 |
|
||||||||
关于卑南王的说法拥有两种,第一种为荷兰人所称「卑马巴的国王」(Pimala Pinarai),第二种为清治时期的比那赖(Pinadray)。
史前时期
古时,一对夫妻搭乘竹筏漂流至台湾东海岸,登岸后欣喜将竹杖插于地面后前往山麓,竹杖冒芽生长而繁茂成林,卑南后裔视为神圣的保护象征。夫妻在山麓生下二子,其兄前往知本开垦、弟前往卑南开拓,经年累月下人口逐渐繁衍,最终统治附近一带的诸族[1]:69。
唐代
《台湾通史》:「唐贞观间,马来群岛洪水,不获安处。各驾竹筏避难,漂泊而至台湾…而统一为卑南王」[2]。
元代
《台东县志》:「元朝大德元年,卑南八社头目马加特征服其他各社,被推为酋长(卑南王)」 [3]。
荷兰时期
卡砦卡兰部落曾是卑马巴的统治中心,后在滑地战役中败给了南王部落。部份的卡砦卡兰人逃至南方,并在征服当地的排湾族后建立瑯峤十八社政权。南王部落则趁机摆脱了其统治,并在荷兰人的协助下成为南王部落最早的「卑南王」,并在之后取代卡砦卡兰部落成为卑马巴的统治中心。
清治时期
前期
文结
《台东县志》:「清朝康熙35年(1696年)台湾府令陈林、赖科等越山至卑南招抚山胞,册封其酋长文结」[4]。
《台湾通史》与《卑南大王》[5]:01-10亦有记载「康熙61年,文结因协助清庭平朱一贵之乱有功而封王」。
比那赖
又称卑那来(Pinadray[6]或Pinaday[7]),为东台湾民间传说中的英雄人物,虽其出身及生平皆有所争议,但因其助清朝官兵阻饶林爽文余党自浸水营古道逃到台东有功,受乾隆招待至北京,并获得「卑南王」之称号[8],而其所统辖之区域则称为「后山七十二社」[9]。
![]() 台湾历史、台湾历史年表 |
|||||||||||
|---|---|---|---|---|---|---|---|---|---|---|---|
| 史前时期 | |||||||||||
|
荷治 1624-1662 |
西治1626-1642 | 原住民政权及部落~1933 | |||||||||
|
明郑时期 1661-1683 |
|||||||||||
|
清治时期 1683-1895 |
|||||||||||
|
日治时期 1895-1945 |
|||||||||||
|
战后时期 1945 迄今 |
|||||||||||
|
|
|||||||||||
生平
比那赖是卑南社人,约生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属于卑南社传统六大氏族之一的拉拉氏族(Raera)。其父加六赛曾为傀儡山总社之第17任总头目,而母亲则是出身于太麻里的西路古。比那赖善于经商,成年后,以进入婚(Musabak,即汉人所称入赘)之方式,进入今屏东县之平埔族马卡道族(Makatao)的大木连部落(Tavolia)(即今水底寮),沿着浸水营古道至西岸的水底寮开设交易所,一方面贩售东部特产,另一方面则买进卑南人生活必需品,因而经商致富[6][7][8]。
农业方面,比那赖将汉人耕作技术、器具、稻种及家畜禽引进东台湾,因而增加卑南族农产量[8]。为追念此事,陆森宝于1964年将西洋民谣改编谱上词,作成「卑南王」,歌词即提及先祖比那赖教族人耕田、插秧,并开辟道路、树立传统[7]。
轶闻
受封为王
根据民间传说,由于比那赖率领东部七十二社协助清朝政府歼灭林爽文余党,故受乾隆封为「卑南王」。然而,据史料纪载,当时的乾隆封赏之官位最高只达到「六品顶带」 ,与民间口传所言之「受封为王」出入甚大。此外,原住民社会中本无「王」的概念,但却为原住民误传为受封得「王位」。
卑南王之名
卑南族盛传,卑南社的头目比那赖因有功而进京受封为王,因而统领东部七十二社,但根据清宫资料,1788年9月受台湾当局遴选前往北京祝寿之30名原住民大小头目包含四大总社之乌鳌总社、 阿里山总社、 大武垅总社及傀儡山总社等,与东台湾有直接关系者仅傀儡山总社,而其总头目名单为比那赖之父加六赛,而非比那赖本人[10]。
后期
根据余饶理(George Ede)于1890~1891年的《长老会信使》中记载,曾有一位东福尔摩沙国王(可能为比那赖),其王宫位于卑南。后来知本人将卑南征服,最后都被卑南人同化,最终阿美族人来了,他们立即就成为知本人的属民[11]:342。
参考资料
- ^ 荒埔中的传奇,陈千武,南投县政府文化局,2004年
- ^ 连横. 《台湾通史》. 五南出版社. 2017-05-25. ISBN 9789571191300.
- ^ 施添褔. 《台东县志大事记》. 台东县政府文化局. 1963. ISBN 9789570286403.
- ^ 林志兴. 《卑南王》. 中华民国原住民族委员会. 台湾原住民族历史语言文化大辞典. [2019-05-14].
- ^ 币原垣,〈卑南大王〉,《南方土俗》第一期卷,1931
- ^ 6.0 6.1 重探卑南王在花东历史中的角色:从乾隆皇帝与「卑南王」的邂逅谈起. [2016-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6).
- ^ 7.0 7.1 7.2 台湾原住民族文化知识网-歌谣欣赏. [2016-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0).
- ^ 8.0 8.1 8.2 浸水营古道 见证南台湾东西岸交易史. [2016-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5).
- ^ 清代东部后山图. [2019-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8).
- ^ 清代初期原住民大清帝国考察记. [2016-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费德廉、罗效德 编译. 《看见十九世纪台湾-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尔摩沙故事》. 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筹备处. 2006-12. ISBN 97898682416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