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萨马·本·拉登
| 奥萨玛·宾·拉登 أسامة بن محمد بن عوض بن لادن | |
|---|---|
|
宾·拉登,1997年
| |
|
| |
|
任期 1988年8月11日-2011年5月2日 | |
| 继任 | 艾曼·扎瓦希里 |
| 个人资料 | |
| 出生 |
奥萨玛·宾·穆罕默德·宾·阿瓦德·宾·拉登 1957年3月10日 |
| 逝世 | 2011年5月2日(54岁) 34°10′09″N 73°14′33″E / 34.16928°N 73.24252°E |
| 死因 | 击毙 |
| 国籍 | 无国籍(1994年沙乌地阿拉伯政府吊销其国籍) |
| 身高 | 1.95公尺(6英尺5英寸) |
| 配偶 | Najwa Ghanhem Khadijah Sharif Khairiah Sabar Siham Sabar Amal Ahmed al-Sadah |
| 儿女 | 26名子女 |
| 宗教信仰 | 伊斯兰教逊尼派(瓦哈比派/萨拉菲) |
| 军事背景 | |
| 效忠 |
|
| 服役时间 | 1984年-2011年5月2日 |
| 军阶 | 阿盖达组织埃弥尔 |
| 参战 |
苏联-阿富汗战争 |
奥萨玛·宾·穆罕默德·宾·阿瓦德·宾·拉登(阿拉伯语:أسامة بن محمد بن عوض بن لادن,拉丁转写:Usāmah bin Muḥammad bin Awaḍ bin Lādin,1957年3月10日-2011年5月2日),简称为奥萨玛·宾拉登、奥萨玛、本·拉登、宾·拉登或拉登。全名意思是「拉登的儿子阿瓦德的儿子穆罕默德的儿子奥萨玛」(名·بن·父·بن·祖·بن·曾祖);「奥萨玛·宾·拉登」(أسامة بن لادن)意思是「拉登的子孙奥萨玛」,事实上是拉登的曾孙。他是沙乌地阿拉伯王国利雅德省人,是盖达组织首领,该组织被认为是全球性的恐怖组织。宾·拉登本人笃信伊斯兰教逊尼宗瓦哈比派。
宾·拉登被美国政府指控为1998年美国大使馆爆炸案的幕后主谋,名列联邦调查局十大通缉要犯。
宾·拉登最初否认与911恐怖攻击有关,但已于2004年承认责任[3][4]。然而FBI发言人Rex Tomb在2006年表示没有确实证据证明宾拉登涉及911事件[5][6]。因此始终没有就911事件正式起诉宾·拉登[7][8]。2011年宾·拉登被杀后,FBI在其官方网站表示宾·拉登是911袭击的主谋[9]。
2004年3月18日,美国众议院一致通过一项法案,将提供线索导致宾·拉登被捕的赏金从2,500万美元增加到5,000万美元。虽然普遍认为宾·拉登藏身于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境一带,实际上外界没有人知道宾·拉登身在何处,甚至指他早已身亡。
2011年5月2日,美国总统欧巴马发表声明,指宾·拉登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的一座豪宅里被美国海军三栖特战队第六分队突袭击毙[10]。其尸体于次日海葬于北阿拉伯海。另外虽然是反恐伙伴之一,但美国政府未经巴基斯坦政府讨论即决定的秘密斩首行动引来巴基斯坦政府强烈的不满。
人名
「奥萨玛」的本意指「狮子」。「宾·拉登」的意思则是「拉登的儿子」或「拉登的后裔」,媒体称他「宾·拉登」而非「奥萨玛」是建基于欧美的姓氏观念。其阿拉伯语全名意为:「拉登之子阿瓦德之子穆罕默德之子奥萨玛」,亦即「奥萨玛」才是他自己真正的本名,而拉登则只是他曾祖父的名字。因此,称他「奥萨玛」或全名「奥萨玛·宾·拉登」才是真正符合阿拉伯人命名习惯的称法[注 3]。然而大部份中文媒体都跟随着西方媒体的叫法,将之翻译为「拉登」或「宾·拉登」。
因为阿拉伯文里没有利用罗马拼音的转写系统,奥萨玛有很多不同的罗马拼音译名,当中有几个常见翻译,通常被媒体使用的是Osama bin Laden(奥萨玛·宾·拉登),而情报界通常使用Usama bin Laden或Usama bin Ladin(乌撒玛·宾·拉登),缩写为UBL。
虽然阿拉伯人习惯上不把「宾·拉登」作为姓氏,但宾·拉登家族为了与欧美企业做生意,基于权宜上方便,有时也会依照欧美人的习惯,用此名来称呼家族企业的名称以权充姓氏;此时强调的是自己乃是「拉登的子孙」。
新华社译名室认为,「拉登」应该译为「拉丹」,「宾·拉登」是根据英语或汉语拼音的发音翻译的,但宾·拉登的名字来自阿拉伯语,在阿拉伯语中根本没有「登」这个音节,「丹」才是正确的发音。中央电视台认为,央视从一开始的报导中就用「宾·拉登」,更名容易让观众感到困惑,因此继续使用「拉登」此名[11]。
生平
1957年3月10日,宾·拉登生于沙乌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德的一个以建筑业(沙乌地宾拉登集团)为生的富裕家族。其父穆罕默德·宾·拉登为沙乌地宾拉登集团的创始人,一生有55个子女,而宾·拉登本人排行第17个。他的母亲阿丽亚·加南来自叙利亚。穆罕默德·宾·拉登是一位非常严格的人,加上见面少,因此宾·拉登和父亲的关系十分冷淡。[12]他的父母在宾·拉登三岁时离婚,加南后来和穆罕默德·宾·拉登的公司同事Mohammed al-Attas再婚。[13]
根据美国情报表示,宾·拉登身高约在6英尺4英寸至6英尺6英寸之间(193-198公分),体重大约160磅(73公斤),高大英俊而清秀[14]。
私人生活
1974年,17岁的宾·拉登在拉塔基亚迎娶了叙利亚籍的妻子和表妹娜吉瓦·加南(Najwa Ghanem)。宾·拉登本来就有三位妻子,而且育有13名子女,不过由于结婚又离异,他拥有过22次左右的婚姻,所以他实际有多少名子女并没有正式的统计过[15]。在阿卜杜拉国王大学进修期间,他学习了经济学和工商管理[16]。有消息表明他在1979年获得了土木工程学位[17],与1981年所得到的公共行政学位[18]。有资料显示宾·拉登在大学时期非常刻苦[19],但亦有传言表明,说他在就读了3年之后肄业离校[20]。大学生的他遇上了2位伊斯兰学者,并从此执迷于伊斯兰教中的《古兰经》教义和圣战论。父亲在早年去世后,他继承家里的大笔遗产,并担任家族企业的总工程师。当时估计他的财产达到3亿美元,但是现在一般认为只有2500万。
军事背景
1988年他成立盖达组织抵抗苏联。直至1989年苏联军队撤离阿富汗。
1990年波斯湾战争爆发前,美军进驻沙乌地阿拉伯。宾·拉登对沙乌地阿拉伯王室允许主要由基督徒所组成的美军保卫伊斯兰教圣地非常的不满,双方矛盾逐渐深化。后来他于1992年离开沙乌地阿拉伯,前往苏丹组织对抗美军的战争。1996年宾·拉登在美军压力下离开苏丹并前往阿富汗[21]。1994年,在美国的压力下,沙乌地阿拉伯政府剥夺了宾·拉登的国籍[22],此后直至宾·拉登在2011年被美军在巴基斯坦击毙,宾·拉登都是无国籍。
宾·拉登是21世纪国际恐怖组织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很多人都认为他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恐怖分子,他也被称为恐怖主义的「精神领袖」。沙乌地阿拉伯的教长曾表示:「屠杀无辜平民,是恐怖活动而不是圣战,亦绝对不是出于安拉或是穆罕默德的启示,因为真主与先知是慈爱而无私的」。不过《法新社》评论则指出,「宾·拉登显然获得了许多阿拉伯人的支持,其盖达组织也日益扩张,美国必须要检讨其对中东与伊斯兰的政策,以免此类恐怖主义的产生」。而美国政府的说法是:「针对的是以宾·拉登为首的恐怖份子,对伊斯兰教与其教徒并无敌意,但是反恐行动将是永不休止」[23]。
恐怖活动
宾·拉登在1988年左右成立了盖达组织后,与其他恐怖主义组织合作,开始在中东之外招收成员,分布于东南亚、非洲、欧洲和美国。
1993年2月美国的世贸中心爆炸案,导致6人死亡、数百人受伤。
1995年11月利雅德美军军营爆炸案,5人死亡;埃及驻巴基斯坦使馆爆炸案,17人丧生。
1995年宾·拉登承认在沙乌地阿拉伯本土的利雅德和宰赫兰执行恐怖活动,被剥夺沙乌地阿拉伯的公民权。
1996年宰赫兰美空军住所爆炸案。
1997年开罗外国旅游者客车爆炸案。
1998年8月东非美国大使馆爆炸案。257人死亡、5000余人受伤。
2000年10月叶门美国「科尔」军舰爆炸案,17人死亡。
2001年9月11日早晨(美国东部时间),美国本土发生了九一一袭击事件,事件中4架民航客机被劫持,其中2架撞向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双塔,其中1架撞向了五角大厦,第4架因机舱内乘客与劫机歹徒搏斗,最终在宾夕法尼亚州坠毁。此事件导致近3000人死亡。
2006年6月30日宾·拉登在网际网路上公布的一段录音中,称被美军炸死的统一圣战组织领袖扎克维为圣战雄狮,并表示盖达组织将继续在伊拉克的圣战。
2007年9月宾·拉登继2004年后首次在一卷录影带《告美国人民书》中发表讲话,号召追随者以加剧杀戮和战斗的方式结束伊拉克战争,但没有发出具体的恐怖袭击威胁。
2009年宾·拉登最后一次录音,警告美国总统欧巴马。但是否真为宾·拉登本尊,或是由其他替身成员捉刀,亦备受质疑。
死亡
美国当地时间2011年5月2日凌晨,美国总统欧巴马于白宫宣布,宾·拉登当晚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玛巴德以北150公里的城市阿伯塔巴德于住宅内被击毙。通过对比宾·拉登和他死去的亲姐姐的DNA,证实了他的身份。
宾·拉登生前藏身于在阿伯塔巴德的一座豪宅里,据悉该宅建于2005年,价值约100万美元,没有电话和网路服务,从外观上看,该建筑的大小,约为该区其他房屋8倍,并配有铁丝网护栏和高墙等保卫设施。有目击者称,该住所距离巴基斯坦陆军军官学校的大门仅100公尺之近。
此次秘密行动由欧巴马授权「一小队美军」执行。在这次行动中,宾·拉登的一个儿子哈立德被打死,同时被捕的包括宾·拉登的2个妻子、6个孩子和4名亲信[1][24]。据美国政府官员披露,美国海军海豹特种部队第六分队大约24位官兵,在得到欧巴马总统命令后,分乘4架直升机从巴基斯坦西北部的加齐空军基地出发突袭宾·拉登藏身地,在其住宅外降落,由外部攻坚。美军攻入住宅后,在3楼一个房间找到无武装的宾·拉登,美军随即开火,宾·拉登胸部先中一枪,接着左眼上方中了致命一枪,倒地身亡,部分头骨遭子弹击飞,鲜血混合脑浆四溢。整个过程持续约30分钟,美军没有人员伤亡,但有一架直升机坠毁,官方声称可能是因为其住宅围墙过高使该机降落时之上升气流不足或是因为该机为增强隐蔽性能而多经改装致使驾驶困难;后此机于美军离去的同时被以炸药炸毁,美军突袭杀死宾·拉登的隐蔽行动,被美国政府判定为合法。
战斗结束后美军搜查了这栋建筑,带走宾·拉登的电脑硬碟、DVD光碟和其它资料与数据,连同其尸体搭直升机离开现场返回美军基地,宅内其他人员移交巴基斯坦当局安置。除了宾·拉登外,还有3名成年男子死亡,其中1人是宾·拉登的儿子,另外两人是宾·拉登的警卫、还有一名女子丧生,2名在现场的女子受伤。之前有谣传宾·拉登枪战时躲在女子身后,以作为人肉盾牌或者挡箭牌之说法,已被证实为假消息。美军查获的DVD光碟中,有些是现代色情片,不知是否为宾·拉登本人还是其部下所拥有,因为连同住的3名宾·拉登妻妾也不知情[25]。
欧巴马政府考虑到宾·拉登是一名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在3日内下葬是对伊斯兰教传统的尊重,但美国舍弃了伊斯兰习用的土葬而采用海葬,因此宾·拉登被枪杀后的24小时内,其尸体被送往美军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在清洗与念诵《古兰经》后,投入北阿拉伯海。采用海葬使宾·拉登葬身于汪洋大海,亦是为了防止宾·拉登的坟墓日后变成其他恐怖分子的朝圣或者纪念之圣地[26]。然而遗体已消失于阿拉伯海,加上美国政府一直以影像太过骇人为理由,不公布其死亡的照片与录影,也造成不少人质疑宾·拉登是否已经死亡[27][28]。
原先只有美国总统奥巴马与国务卿希拉蕊·柯林顿等人可得览照片,5月12日迫于各方压力的中央情报局,开始向国会议员展示照片,参议员詹姆士·英霍夫(James Inhofe)表示宾·拉登死状凄惨恐怖,但仍支持将照片公之于众,以定民心[29]。
宾·拉登死后,盖达组织现由宾·拉登的副手艾曼·查瓦希里医师接班,查瓦希里是一名埃及的眼科医师,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的调查,查瓦希里亦是九一一事件的幕后策划人之一,相较于宾·拉登,查瓦希里的作风更为激进[30]。
虽然美国无公开任何宾·拉登死亡的照片,但根据各方公开的消息,美军方面说在击毙宾·拉登后曾让屋内的人(包括宾·拉登的妻儿、侍卫等)去辨认尸体,而这些人由事后赶来的巴基斯坦方面接管(后来部分人被遣返回原籍,部分人在巴基斯坦服刑)。来自巴基斯坦方面的消息说屋中的这些人承认与宾·拉登的密切关系(与调查资料吻合),并明确表示宾·拉登已死。另外盖达组织也确认宾·拉登已被美军击毙,并发动了几次针对性的报复行动。
流行文化
宾·拉登的个人形象经常被用来制成网络模因,通常会在他的肖像上添加一句大赞辞"Allahu Akbar "(意为「真主至大」)。
注释
参考文献
- ^ 1.0 1.1 Bin Laden Dead, US Officials Say. 纽约时报. [2011-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03).
- ^ Al-Qaeda leader Bin Laden 'dead'. BBC News. 2011-05-01 [2011-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04).
- ^ Bin Laden claims responsibility for 9/11. CNN. 2004-10-29 [2017-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07) (英语).
- ^ Full transcript of bin Ladin's speech. Al Jazeera. 2004-11-29 [2017-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1) (英语).
- ^ Why Was 9/11 Not Mentioned on Osama Wanted Poster?. The New American. 2011-05-06 [2016-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2) (英语).
-
^ Profile: Rex Tomb. History Commons. [2017-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9).
The reason why 9/11 is not mentioned on Osama bin Laden’s Most Wanted page is because the FBI has no hard evidence connecting bin Laden to 9/11.
- ^ Osama Bin Laden never charged for 911 - Inside Job likely.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 2011-05-02 [2017-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29).
- ^ Bin Laden, Most Wanted For Embassy Bombings?. The Washington Post. 2006-08-28 [2017-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11).
- ^ Bin Laden Killed — FBI. [2017-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21).
- ^ 中国评论新闻:奥巴马将宣布宾拉登死讯. [2011-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 ^ 新华社译名室 为本·拉丹“正名”. 法制晚报. 2011-05-04 [2018-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5).
- ^ 「Osama bin Laden’s mother breaks her silence seven years after his death」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Al Arabiya [10-08-2018]
- ^ 「My son, Osama: the al-Qaida leader’s mother speaks for the first tim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The Guardian [03-08-2018]
- ^ 追捕进行时:美国政府利用PS技术修改本拉登样貌照片_cnBeta 最新消息_cnBeta.COM. [2011-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22).
- ^ Michael Slackman. Osama Kin Wait and Worry. Los Angeles Times. 2001-11-13 [2010-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26).
- ^ Messages to the World: The Statements of Osama bin Laden, Verso, 2005, p. xii.
- ^ Encyclopedia of World Biography Supplemen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Vol. 22. Gale Group, 2002. (link requires username/password)
- ^ A Biography of Osama Bin Laden. PBS Frontline. [2010-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20).
- ^ Aziz Hug. The Real Osama. The American Prospect. 2006-01-19 [2010-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30).
- ^ Gunaratna, Rohan. Inside Al Qaeda 3rd. Berkley Books. 2003: 22. ISBN 0231126921.
- ^ 拉登走上恐怖主义历程:海湾战争成心理转折点. [2015-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4).
- ^ Dan Ackman. The Cost Of Being Osama Bin Laden. Forbes. 2001-09-14 [2019-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3).
- ^ 王亦名. 《帝国主义?资本主义?论美国与中东形势》. 邯郸
- ^ Osama bin Laden killed in U.S. raid, buried at sea. 华盛顿邮报. [2011-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7).
- ^ 拉登大宅藏大量色情片 星岛日报. [2011-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7).
- ^ Mason, Jeff. U.S. handling bin Laden's body in Islamic tradition. 英国伦敦. 路透社. 2011-05-02 [2011-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02).
- ^ 宾·拉登生死都如谜 死讯引疑问, 自由时报. 2011年5月3日
- ^ 宾·拉登毙命罩疑云 阴谋论四起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中央社. 2011年5月3日
- ^ 美中央情报局开始向议员展示拉登尸体照片. 新闻中心_新浪网. 2011-05-12 [2011-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5) (中文(简体)).
- ^ 英媒称扎瓦赫里有望接替拉登成基地组织领导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羊城晚报. 2011-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