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报月刊
| 明报月刊 | |
|---|---|
| 英文名 | Mingpao Monthly |
| 创刊日期 | 1966年1月 |
| 总部所在地 |
|
| 语言 | 繁体中文 |
| 网站 | 明报月刊 |
《明报月刊》,在报界中简称「明月」,香港明报集团旗下文化类杂志,于1966年元月创刊,与《明报》是姊妹刊物;现于每月月初出版,刊行16开本,116页。
办刊方针
该刊以严守「独立、自由、宽容」为信条。面向全球华人社会,刊物方向为探索华人文学、学术、文化、思想为主的高格调路线,亦有时评和书评、摄影作品、书画古玩鉴赏。因汇集知名有识之士与名人参与撰文和顾问,而每期文章精辟,重分析推理而不失批判精神,另稿件中不乏第一手披露的发现,故常被各地著作多次引用,在全球华人文化界享有较高声誉。
《明报月刊》创刊初期由创办人查良镛(即金庸)兼任总编辑,在2006年1月号杂志撰文上,他回忆:「当年下决心出版这本杂志的时候,我是决定把性命送在这刊物上的。当时心里只念着这句话:『人总是要死的,为了中国文化而死,做个读书人,心安理得。』出版《明月》,我们的决心是『和文化大革命对着干』。我们一生是在中国文化中活过来的。革中国文化之命,除其糟粕,我们赞成;但要破除中国文化,我们就不赞成。我们绝不能放弃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作为当时文革除四旧的左派势力下,强力坚守并保留中华文化的承传、批判的独立思考精神作出很大努力,亦突显出刊物的办刊方向。另当时(1967年夏天起)该刊曾出版《中共文化大革命资料汇编》共六卷三百多万字,亦曾在当时首发张国焘著作《我的回忆》。
历任总编
《明报月刊》历任的总编辑有胡菊人(1968年6月始)、董桥(1980年3月始)、张健波、古德明、古兆申、邱立本(1995年4月始)等。2005年起潘耀明任总编辑兼总经理。
顾问
资料摘自该刊2021年8月号,共47位香港与国际文化、学术界知名人士,分别为(以姓氏笔划为序):王蒙、王德威、白先勇、田长霖、李天命、李焯芬、李泽厚、李欧梵、余光中、余英时、吴冠中、吴清辉、沈祖尧、杜维明、金耀基、周策纵、柏杨、胡菊人、查良镛、徐立之、高行健、夏志清、马悦然、唐德刚、张信刚、张错、黄永玉、黄玉山、黄苗子、痖弦、郁风、葛浩文、董桥、杨振宁、潘宗光、郑愁予、郑树森、刘再复、刘绍铭、刘梦溪、戴天、龙应台、聂华苓、罗多弼、饶宗颐、严家炎、萧乾。
活动
2006年为庆祝创刊四十周年,发行明报月刊合订本电子版(1966~2000)。除办刊外,月刊并不时举行探讨会议,如2005年11月24~26日的「东亚文化与中文文学」学术研讨会、2006年2月25日的「价值中立的文化空间」等。
相关刊物
明报月刊40周年纪念精品文丛
首套丛书(共六册)已于2006年9月起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部份目录详刊于明报月刊2006年11月号页末。
- 《金庸散文集》2006年10月初版,ISBN 7506337495
- 《中国戏剧大师的命运》梅兰芳、马连良着,2006年9月初版,ISBN 7506337509
- 《大家》王蒙、莫言、董桥、李欧梵、王安忆、二月河着,2006年9月初版,ISBN 7506337525
- 《四海红楼》周汝昌、余英时着,2006年9月初版,ISBN 7506337533(上)、(下)
- 《异乡人的星空》
- 《梦的鸿冥》
《明月》文化附册
《明报月刊》曾获香港艺术发展局资助,在《明报月刊》增设《明月》文化附册,由2014年1月起,至2018年1月止,为期四年,共计 49 册。[1]
参考文献
- ^ 「明艺」版及《明月》文化附册停刊启事. [2018-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