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骁龙
| 骁龙 Snapdragon | |
|---|---|
| 成立 | 2007年11月 |
| 产品 | Scorpion处理器(前身) 骁龙200、400、600、700、800等系列 X系列(独立数据机) |
| 所有权者 | 高通 |
| 网站 | https://www.qualcomm.com/snapdragon |
骁龙(英语:Snapdragon)处理器是美国高通公司(Qualcomm)为行动装置(智慧型手机、平板电脑以及SmartBook)所推出的处理器系列平台名称。
简介
Snapdragon的中央处理器 (CPU) 采用ARM RISC架构,单一SoC晶片上可以包含中央处理器CPU、图形处理器GPU、无线通讯模组,以及其他软硬体支援GPS、相机动静态摄影和手势操作等等行动装置需要的功能。采用Snapdragon处理器的产品广泛,横跨Android、Windows、FireFox、Blackberry等系统,在智慧型手机、平板电脑、智慧型手表,甚至智慧型电视上都能看见Snapdragon处理器。
第一款Snapdragon产品为2007年11月发表的QSD8250[3],采用基于自有架构Scorpion,同时也是第一款时脉达到1GHz的行动装置处理器。 2011年高通发表了第二代自有处理器架构Krait[4],并公布旗下处理器新的命名分类规则,将处理器等级由低至高分为S1、S2、S3、S4,其中S4再被细分为Play、Plus、Pro、Prime四个等级,并在S4将制程推至28nm(除了Play)。 2013年高通发表新一代处理器Snapdragon 600、800[5],采用Krait 400架构,同时公布新的命名规则,将处理器分类为Snapdragon 200、400、600 和 800,通常缩写为S200、S400、S600、S800。 2014年4月高通公布了旗下第一款64位元架构处理器Snapdragon 810、808,不同于以往Snapdragon处理器,S810以及S808采用ARM标准架构,S810采用4+4核心的A57+A53架构,S808则采用2+4核心的A57+A53架构。 2015年9月高通回归自主架构,发表新的Kryo架构设计以及新一代旗舰处理器平台S820。 2018年2月27日,高通引入 Snapdragon 700 系列,其定位介于 Snapdragon 600 与 Snapdragon 800 之间。[6] 2018年5月23日,高通正式推出 Snapdragon 700 系列的首款产品 Snapdragon 710。[7][8] Scorpion架构由高通基于ARMv7指令集自行修改设计;第二代自有处理器架构Krait,同样基于ARMv7指令集修改,具备与Cortex-A15类似的特色。Scorpion、Krait架构具有aSMP(Asynchronous Symmetrical Multi-Processing)功率动态调整技术,能个别控管核心时脉,使得多核心情况下不需要迁就最高负载工作提升整体时脉,甚至能单独关闭核心,以达到效能与耗能平衡。Kryo为高通基于ARMv8指令集修改的全新架构,延续Krait设计理念,并针对异质运算作最佳化[9]。
Snapdragon平台统一搭配高通自有GPU Adreno(源自ATi,现AMD,行动装置部门)。自Adreno 225起,Adreno GPU加入DirectX 9/Shader Model 3.0,以支援使用Windows 8平台。
Snapdragon平台一俱备整合通讯技术SoC的特点,大幅的降低了OEM厂商设计产品的复杂度和成本,MSM型号产品均具备2G、3G通讯模组,自S4平台之后,旗下产品大多皆整合Wi-Fi、GPS/GLONASS和Bluetooth连线能力。
历史
- 2008年第四季,Snapdragon系列第一款处理器平台QSD8250问世。
- 2010年6月1日,Qualcomm发表MSM8x60系列Snapdragon平台。[10]
- 2010年11月17日,Qualcomm公布下一代Snapdragon SoC产品开发时程计划,包含MSM8960,强调改善CPU和GPU效能并降低功耗。[11]
- 2011年8月3日,Qualcomm为了使大众容易辨识,简化Snapdragon平台系列名称(S1、S2、S3和S4),数字越大,等级越高。[13]
- 2013年1月7日,Qualcomm公布了Snapdragon的新分级和新名称:Snapdragon 200、400、600和800。[14]大致可对应原S4 Play(200)、Plus(400)、Pro(600)以及Prime(800)。[15][16]
产品型号
- 骁龙 S1 系列
- 骁龙 S2 系列
- 骁龙 S3 系列
- 骁龙 S4 系列
- 骁龙 200 系列
- 骁龙 400 系列
- 骁龙 600 系列
- 骁龙 700 系列
- 骁龙 800 系列
- 骁龙 8 Gen 系列
注释
- ^ Qualcomm Products - 「骁龙」处理器. [2013-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7).
- ^ Snapdragon 中文正名"骁龙" ,可别写成"枭龙".... Cool3C.com. 2012-02-23 [2013-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2).
- ^ Qualcomm Premieres Snapdragon, First Chipset Solutions to Break the Gigahertz Barrier with Multi-mode Broadband and Multimedia Features. Qualcomm. 2007-11-14 [2015-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4).
- ^ Qualcomm Unveils New Snapdragon Mobile Processors Across All Tiers of Smartphones and Tablets. Qualcomm. 2011-11-16 [2015-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4).
- ^ Qualcomm Announces Next Generation Snapdragon Premium Mobile Processors. Qualcomm. 2013-01-08 [2015-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4).
- ^ Qualcomm Introduces New Snapdragon 700 Mobile Platform Series. Qualcomm. [2018-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27).
- ^ Qualcomm. Qualcomm. [2018-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24) (英语).
- ^ Qualcomm. Qualcomm. [2018-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7) (英语).
- ^ 高通公布自主 64 位元核心 Kryo 特色,强调延续 Krait 设计理念. Cool3C.com. 2015-09-02 [2015-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4).
- ^ Qualcomm Ships First Dual-CPU Snapdragon Chipset. Qualcomm. 1 June 2010 [29 Jan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1).
- ^ Anand Lal Shimpi. Qualcomm Reveals Next-Gen Snapdragon MSM8960: 28nm, dual-core, 5x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AnandTech. 17 November 2010 [29 Jan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03).
- ^ Windows runs on Arm's mobile phone chips. BBC. 6 January 2011 [29 Jan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2).
- ^ Anand Lal Shimpi. Qualcomm's Updated Brand: Introducing Snapdragon S1, S2, S3 & S4 Processors. AnandTech. 3 August 2011 [28 Jan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26).
- ^ New Qualcomm Snapdragon Processor Brand Tiers Announced. Qualcomm. 2013-01-07 [2014-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16).
- ^ 存档副本 (PDF). [2013-05-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5-18).
- ^ Snapdragon 800 Series and 600 Processors Unveiled. Qualcomm. 2013-01-07 [2014-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1).
延伸阅读
- Boxall, Andy. When cities adopt smartphone chips, trash cans talk and street lamps have ears. Digital Trends. 24 January 2015 [2016-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