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ppy Corner

Happy Corner」的各地常用译名
Happycorner.png
Happy Corner」示意图
中国大陆
台湾 阿鲁巴
香港 Happy Corner、con人
澳门 磨柱
马来西亚 阿鲁巴、撞柱子

阿鲁巴,中国大陆称为锯人开飞机,香港称为con人,澳门称为磨柱,与千年杀相同系大中华海外华侨男性之间流行的游戏恶作剧,始于学生同侪间的打闹嬉戏。

挪威王国小学也有类似的游戏,称为「stolping」或「gjelling」。美国称happy corner、英国称pole racking。

名称由来

在此种游戏在不同地区几种不同的名称中,港澳所使用、源自生日歌曲《祝你生日快乐》的「Happy Corner」较无争议。但是关于台湾所使用的称呼「阿鲁巴」,起源则有点曲折。

在早期,台湾的年轻学子间就曾见过零星的类似游戏出现,但当时此游戏并没有比较明确的命名,只有像是撞柱仔之类的俗称,或是根据游戏时使用的对象工具而有像是上树、上柱、上窗、上饮水机或乃至于上某人之类的称呼。

台北市师大附中学生在玩这个游戏时,均用台语群呼:「予伊死!」(让他死),这个游戏也常被称为「予伊死」,简称「予死」。但是「死」与「四」音近,在文字上「予死」则多写为「予四」。因为该群学生中有一位刚得知阿拉伯语的「四」读作「阿鲁巴」(أَرْبَعَة‎,ʾarbaʿa),遂以阿鲁巴呼之,顿时一呼百应,乃成该群学生后来游戏时的代号

不过也有说法认为,阿鲁巴的「阿」意即被阿者发出的叫声,「鲁」则是台语磨擦、磨蹭之意,「巴」则是男性生殖器的台语谐音

1987年以后此种用法其后逐渐传开,流行于建中成功六省中,逐渐传播全台,乃成阿鲁巴一词的主要意涵。台湾人对这个语辞非常熟悉,其知名度甚至超越实际存在的加勒比地区岛屿阿鲁巴[1]

手段

  • 众人把被害者擡起,强制打开双腿,并移至柱状物撞击或磨擦其下体。在香港,这些行为通常称为「con人」、「俾(被)人con」;在台湾则称为「阿」(阿鲁巴)与「被阿」;受台湾文化影响,「阿鲁巴」一词亦在中国大陆风靡,并逐渐成为东南沿海部份地区(如福建广东上海等地)对此类活动的称呼之一。补:在大陆,实际上则有「开人」「锯人」「a人」等称呼,甚至还有「抗锯从严」的说法,在大陆,其实这一系列行为,一般不会造成伤害,常常以被阿者的大腿根部「撞」向门框/柱子。
  • 亦有将二人同时擡举,彼此下体互相撞击。在香港称为「X-con」;在台湾则称为「对阿」、「互阿」,又称作「双龙会」或「双十字交乘」,大陆则称为「十字交叉」。
  • 后来又发展出将人擡起在灌木丛上磨擦拖行的变种。在香港称为「剪草」,在台湾则称为「草上飞」[2]
  • 将人擡至升降机门,再按关门键,使下体与升降机门互相撞击,称为「Lift con」(香港:䢂con)。
  • 将人擡上大学讲堂的座椅上,使下体与椅背磨擦拖行,香港称为「火车con」。
  • 将人倒转往上擡向门梁推,使下体与门梁相撞。香港称为「升con」,台湾称为「朝天阙」或「飞天」。
  • 将下体撞向路灯,使路灯失灵,如生日仪式中吹熄蜡烛的过程一样,香港称为「吹蜡烛」。
  • 将下体撞向脚踏车后轮,并高速旋转踏板,称为「风火轮」。
  • 在中国大陆广东,如果一人被擡举,另一人用自己的身体(除却下体的其他部位)对其进行撞击,则撞人者称为「人柱」。相对于其他方式,「人柱」由于人身体较为柔软所以较为温和,但有的人会用拳头对他人的下体进行猛烈的锤击,此时就可能做成严重的伤害。
  • 将人擡举快速冲击撞向路边或学校的垃圾桶或人与垃圾桶做相对运动,称为阿垃圾桶。
  • 当某男生和某女生传绯闻时,也有将男的擡起来后使其下体碰撞该女生的下体。[1]
  • 在山区或是有斜坡的地方对着柱状物阿鲁巴称作斜坡助跑阿鲁巴。
  • 将人打开双脚将鞭砲、冲天炮或焰火碰至下体向上点燃施放称为鞭砲(冲天炮或烟火)阿鲁巴。
  • 至公园、学校游乐场,被阿者坐至翘翘板,其他人坐对面上下动或是用手使力使翘翘板上下动称为翘翘板阿鲁巴。
  • 一群男生除了最前面第一人,其余人皆面向前面一人后背站着或横躺着靠在一起,或是一人面向地板趴着,其余人依序向上趴至前一人后背,然后大家前后抖动或是最后一人持续用力向前顶前一人屁股称作开火车(泰山压顶或叠罗汉)阿鲁巴。
  • 一人骑铁马或机车慢催油门缓速前进,其余几个人再将被阿者擡起打开双脚将其下体对准车头或龙头称为脚踏车(摩托车)阿鲁巴。
  • 被阿者坐荡秋千摆荡,其他人对准其下体攻击;或是将被阿者擡起打开双脚,另一人坐荡秋千借着摆荡伸直一脚或双脚对着被阿者下体攻击称为荡秋千阿鲁巴。

衍生事件

1990年代的香港学界非常流行阿鲁巴文化,特别是作为迎新营的重要活动,这多属嬉闹性质,点到即止。有传指,香港大学于九十年代「con人」时高喊「con you」,实与「Kong U」(港大,意指香港大学)之谐音,故此文化在香港大学曾盛极一时。有小部分人把这种游戏用到两个同学身上,类似模拟作爱。有学生因为抵挡不住朋辈的压力而屈就,造成心理上的创伤。因此,这种活动受到一些人士的批评,据说会影响性功能。亦曾有人在报章撰文来批判这种文化。据调查显示,一成被访者曾因玩阿鲁巴而受伤。中大医学院外科学系名誉临床助理教授、泌尿科专科医生陈龙威指出撞击过度,会引致性器官受伤:「当男士阴茎处于勃起状态时,会充血和变硬,大力撞击可令阴茎皮下白膜撕裂,疤痕形成时组织会收缩,以致阴茎弯曲,影响日后的性生活。」

由于这个游戏危险又含性暗示,2005年1月中华民国教育部曾发文给各级学校,要求禁止学生玩阿鲁巴,而国防部则更早一步于2004年年初就已下令禁止国军玩阿鲁巴。至于香港,许多大专院校校园内依然有此文化。2007年12月4日,《中国时报》、《联合报》、《TVBS》等媒体报导于台湾发生玩阿鲁巴造成被害同学受伤而遭控妨害性自主之案例。[3][4][5]

2010年5月,据传是锯人活动起源地的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曾下令禁止此活动。[6]

2012年1月,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国大陆公映版出现了阿鲁巴场景,而在当地报章杂志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下,阿鲁巴文化在中国大陆的扩散势头更为加剧。

相关条目

参考来源

  1. ^ 1.0 1.1 郭怡伶(2005年), 磨蹭的快感?-阿鲁巴的男子气概建构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2. ^ 王富美. 千年杀、草上飞、阿鲁巴…5成小学生 曾遭校园性霸凌. 自由时报. 2006-09-28 [2017-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0). 
  3. ^ 游振升、张明慧、许俊杰. 「阿鲁巴」同学 四少送法办. 2007年12月4日 [2007-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3). 
  4. ^ 刘松霖. 玩阿鲁巴下体瘀血 4学生挨告. 2007年12月4日 [2007-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8). 
  5. ^ 上述三则新闻的摘录. 性别人权协会. 2007年12月4日 [2007-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05). 
  6. ^ 北大附中禁止学生玩“锯人”游戏 称不利于身心健康. 北京青年报. 2010-05-26 [2014-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9). 
  • Alex to -非牟利性教育协会 12/01(2020)

外部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