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
鸟纲![]() | |
---|---|
![]()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演化支: | 鸟翼类 Avialae |
演化支: | 真鸟翼类 Euavialae |
演化支: | 短尾鸟类 Avebrevicauda |
演化支: | 尾综骨鸟类 Pygostylia |
演化支: | 鸟胸骨类 Ornithothoraces |
演化支: | 真鸟类 Euornithes |
演化支: | 今鸟形类 Ornithuromorpha |
演化支: | 扇尾类 Ornithurae |
纲: | 鸟纲 Aves Linnaeus, 1758 |
演化支 | |
异名 | |
|
鸟或者鸟类,是鸟纲(Aves)和今鸟亚纲(Neornithes)的通称,是唯一存活并演化至今的恐龙,现代所有鸟类在生物学上也被分类为鸟形恐龙(即鸟翼类)的一部份;鸟纲的全体成员均为两足、恒温、卵生、身披羽毛且色彩鲜艳各异、前肢特化成翅膀、具有坚硬的喙、流线型的身躯,具备绝佳的视觉,较复杂的社交行为,多数可飞行,小部分纯陆栖、或潜水,骨骼中空轻盈并有强力肌肉附着,以及用气囊行双重呼吸的一种有脊椎动物。目前全球鸟类共有8600种,如果算入未被分类和不确定的有9000多种;东亚地区中,中国大陆有1400种、特有种70多个;台湾有21目94科305属788种,特有种29个。鸟类的食物多种多样,包括植物的花蜜、种子、果实,昆虫、鱼类,蛙类、蜥蜴类、蛇类、龟类、老鼠类,鱿鱼类、贝类、和其它鸟类,以及动物的蛋、腐肉、骨骼和人类的生活垃圾。鸟的体型大小不一,最大的鸵鸟体高可达2.5米,而最小的吸蜜蜂鸟体长仅5厘米。多数的鸟在日间活动,也有一些鸟在夜间或者黄昏的时候活动(例如夜鹰、猫头鹰等)。许多鸟都会进行长距离迁徙以寻找最佳栖息地(例如北极燕鸥),也有一些鸟大部分时间都在海上度过(例如信天翁)。大多数鸟类都会飞行,不能飞的鸟包括古腭总目下的鸵鸟、鸸鹋、几维鸟等多数种类,企鹅目的全部鸟类,某些生活在没有地面捕猎者的孤立海岛上的鸟类如鹦鹉目的鸮鹦鹉,也在演化过程失去了飞行能力。
过去广义的鸟纲曾笼统地包括始祖鸟、孔子鸟、黄昏鸟等已灭绝的史前类群,但现在比较常用鸟翼类(Avialae)来包括这些不再属于现代鸟类的史前近亲[5],包括擅攀鸟龙科、反鸟类和扇尾亚纲;现代定义的鸟纲包括了现生鸟类的最近共同祖先及其后代。根据分类学的研究,证实了恐龙是鸟的祖先,因此其直系后代的鸟类也是研究已灭亡恐龙的最主要的活体材料。鸟纲用科学上最严谨的说法,就是「鸟翼类的冠群」[6][7][4]。目前所有鸟类物种,都是在1亿5,000万年前的侏罗纪~白垩纪这一段时间内,由恐龙总目兽脚亚目虚骨龙类-手盗龙类中的近鸟型恐龙分批次逐步演化而来[8][9]。
在白垩纪末灭绝事件之后,鸟类的祖先非鸟型恐龙全灭,大量鸟形恐龙和现代鸟类在事件之后的几千万年中灭亡,只留下化石痕迹,如冠恐鸟形目。不过,鸟类很快在恐龙大灭绝过后的数万年中重新占据了地球上的各个中上层生态位维持至今。人类进入现代文明后,许多鸟类才因为人类的过度狩猎、捕捉、或农业生产破坏其栖息地而再次灭绝,如渡渡鸟、大海雀、恐鸟、象鸟、旅鸽等,不过相对来说,鸟类依靠着飞天能力、较高的智商和强健的肌肉附着力,其适应能力在脊椎动物中是非常强大的,即使在人类出现后也有大批鸟类出现数量增长,像例如多种麻雀与乌鸦高度适应人造环境;而鸡、鸭与鹅等等则为人类驯化,并大量饲养。
定义
在过去,学界对鸟纲的具体范围有不一致定义,从包含始祖鸟到只包含现存鸟类冠群的都有,嘉克斯·高斯特指出,鸟纲的定义与用法共有四种互相冲突的定义。嘉克斯·高斯特建议采用第四个定义,并为其它定义提出替代分类:
- 具有羽毛的先进主龙类,此定义可以被鸟羽类(Avifilopluma)取代。
- 恐龙中具有羽毛且能够飞行的,此定义可以被鸟翼类(Avialae)取代。
- 在蜥形纲之中,较接近鸟类,而离鳄鱼较远的物种,此定义可以被鸟跖类(Avemetatarsalia)取代。
- 所有现存鸟类的最近共同祖先,与最近共同祖先的所有后代,此冠群定义会让新鸟亚纲(Neornithes;中文名也曾称为今鸟类或今鸟亚纲)成为鸟纲的次异名[10]。
根据第四个定义,始祖鸟属于鸟翼类,但不属于鸟纲。嘉克斯·高斯特的建议如今已被古动物学者与鸟类学者广泛采用,只是这些学者偶尔也会不一致地把一些鸟翼类通称为「鸟」[11]。
形态
鸟纲的特征是有羽毛、喙没有牙齿、蛋有硬壳、高代谢率、心脏有四室、轻盈但结实的骨骼。所有鸟类的前肢都进化成翼,大部份也能够飞翔。它们有独特的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很适合飞行。一些鸟类,如鸦科及鹦鹉等是最有智慧的动物物种;有些鸟类甚至懂得制造及使用工具,很多物种也有传递知识的能力。
很多鸟类每年都会迁徙一段很长距离,也有不规则地移动短距离。它们会用视觉讯号及唱歌来沟通,也会进行合作繁殖及猎食。大部份鸟类都是有固「一夫一妻制」的,往往经历整个繁殖季节,有时多年,但很少是毕生的。有些物种也会出现配对外交配;其他物种都是「一夫多妻制」或「一妻多夫制」的。它们会鸟巢中下蛋,并由双亲所孵化。大部份鸟类在孵化后都会由双亲照顾。
解剖特征

鸟类有许多特化的适应飞翔生活的解剖特征,例如:
- 骨骼中空且高度愈合:鸟类骨骼第一特征是硬且轻,主因密骨质较厚而呈中空,可有效减轻体重。鸟类的颈椎数量较其余陆生动物为多,而胸椎以下骨骼愈合程度极高,如其脊椎相互愈合成若干块联合椎骨,不似哺乳动物椎骨间可以在一定限度内自由活动。骨骼的高度愈合有利于提高鸟类的骨强度及维持飞行姿势,减低骨骼自重,是适应飞翔生活的特征。
- 胸骨特别发达:除平胸目外,胸骨皆很发达,此可增加肌肉附着面积,故胸肌特别发达以利飞行。
- 体表被羽:羽毛在发生学上于爬行动物的鳞片来源相同,且构造上与哺乳动物的毛发截然不同,简单来说鸟类的羽毛特征是具有分枝。羽毛的出现是鸟类适应高空飞翔寒冷环境所必须的,并且通过换羽来更换。鸟类的羽毛分正羽、副羽和绒羽。
- 呼吸系统:鸟类的呼吸系统与众不同,其进行气体交换的基本单元不是肺泡而是微气管,而且具有分布于全身各处骨骼内的气囊,吸气时空气经微气管从体外进入气囊,进行第一次气体交换,呼气时气体经微气管从气囊排出体外,进行第二次气体交换,因此鸟类每呼吸一次,气体交换两次,气体交换效率明显高于哺乳动物。另外气囊的存在也进一步增加鸟类的浮力及减缓飞行压力变化对身体的冲击。
- 生殖和排泄系统:无论雄雌鸟类的生殖系统仅在繁殖季节膨大并产生功能,非繁殖季节其生殖系统便会萎缩,即便解剖也很难发现。鸟类以不溶于水的尿酸为主要代谢物,以上特征可以有效地减轻鸟类自身体重。
- 鸟类全无牙齿:而演化出角质化的喙,并依采食习性的不同,而演化出多样化的形状,此对减轻体重有很大的帮助。
- 具有嗉囊及砂囊:为弥补缺少牙齿的劣势,许多鸟类在食道与腺胃间具有嗉囊,主要功能用于储存部份食物,取代部份胃的功能。鸟类的腺胃较小,食物停留时间较短。在腺胃之后,还有砂囊的存在。鸟类会吞食石块,利用砂囊强健肌肉磨碎食物,取代牙齿及口腔咀嚼功能。
- 鸟类的消化系统明显短于哺乳动物,这也是造成鸟类频繁排遗的一个原因,但较短的消化系统有助于减轻鸟类的体重。
- 氮的代谢不同于哺乳动物:为了有效减轻重量,在氮的代谢,含氮物质最后转变为毒性较低的尿酸,较哺乳动物排放的尿素相比,不需大量水份稀释,故鸟类缺乏液态的尿液。
- 鸟类的特殊结构:羽毛、喙、蜡膜、孵卵斑、距、尾脂腺、嗉囊。
演化过程
根据古生物学的化石记录,可以确定鸟类是恐龙演化出来的、也是目前恐龙总目的下属中唯一存活下来的物种,因为鸟类和非鸟恐龙这两者在生物学上的构造极其相近,所以在生物学界中把鸟类认定为是现代的恐龙后代。鸟类的第一次出现溯源于中生代侏罗纪,最早的祖先是出土于中国辽宁的伤齿龙科恐龙「始中国羽龙」,而最有名的则是德国发现的始祖鸟;他们的身体特征都同时具有鸟类和爬行类共有的特征,例如有牙齿,前肢(翅膀)有指爪等。在中国东北新发现的中华龙鸟和孔子鸟被认为是连接恐龙和鸟类的一环,更像是有羽毛的恐龙,比始祖鸟的年代更久远。所以说,恐龙其实并没有完全灭绝,恐龙中的一部分演化成了鸟类;但将鸟和恐龙定为同一类依然不被社会大众所熟知,因为非鸟恐龙等生物存在了一亿年的时间,在日常生活中「非鸟恐龙」一词不够简洁有力,如果要形容三叠纪~白垩纪中存活的非鸟恐龙,一般人还是习惯直接使用「恐龙」一词;不过无论如何,至少可以确定在生物学界的主流观点中,鸟类的祖先必定是恐龙。[12][13][14] 虽然多数学者都支持恐龙是鸟类的祖先的说法,但仍然有鸟类学家对此提出质疑,并坚持鸟类起源于三叠纪的槽齿类爬行动物假说。[15]
但不管鸟类演化出来的「成因」如何,鸟类这种生命形态一旦出现以后就开始急速进化,以非常短的时间脱离了原本非鸟恐龙的生态位并适应了陆地中高阶层和独霸天空的生态位,以爆发式的增长的速度演化出了非常多种鸟类,有些更是出现了非鸟恐龙所没有的新生命形式(例如:企鹅目需要长时间依赖在海水中才能存活,然而没有一种非鸟恐龙是必须依赖海水的。)据一般推测,第三纪中新世是鸟类的全盛时期,后来冰期来临、种群衰退,据估计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大约10万种鸟,而在冰河期之后只有10,000种、20余目幸存,约为之前的十分之一;不过由于鸟类对各种环境的适应力极高,所以到了现代又辐射演化出更多的新物种。
| |||||||||||||||||||||||||||||||||||||||
|
鸟的分类
鸟纲分为两个下纲:今腭下纲及古腭下纲。视乎科学分类的观点,鸟类物种的现存数量超过12000个。一般认为鸟纲演化自白垩纪,分裂成古腭下纲及今腭下纲,并于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分裂为鸡雁小纲及其他今腭下纲。其他今腭下纲的演化则有不同意见[17],根据分子证据是指向白垩纪演化,而化石证据则指向第三纪的演化。统合分子及化石证据的假说却被受质疑。[17][18]
鸟纲的分类在细节上也常常受到质疑,在2010年代之前学者们对于很多目级别之间的鸟类演化关系并未有共识;不过因为2014年基于鸟类骨头的全基因组测序分类被发表出来,大部分化石及DNA分子证据都为「鸟纲」提供了更为清晰的演化脉络。
按照不同的分类原则可以将鸟分成不同的类别,目前主要有三大通行的分类系统:
「郑作新」分类法
第一个是中国郑作新院士以鸟类形态学特征为基础创立的分类系统,虽然目前在国际上这个分类法已经不常用,但在中国不少鸟类研究学者中因为简单易记、符合中文圈常用词汇等原因仍为乐于被采用,而且在非中国大陆的港澳台地区和日韩也有少部分学者还在使用此分类。
按鸟类的生活环境和形体特征,可以将突胸总目的鸟类分为六大生态类群:
- 游禽:可以在水面游动并主要在水面游弋的鸟类,包括鸭雁类,鸥类等。
- 涉禽:在滩涂湿地涉水活动但多不会游泳,常具有「三长」——腿长、颈长、嘴长的特征,包括鹤类,鹳类,鸻鹬类等。
- 鸣禽:即雀形目鸟类,为鸟类中进化程度最高的一个类群。
- 攀禽:适应攀援生活的鸟类其趾形多为对趾足或转趾足,包括啄木鸟、鹦鹉等。
- 陆禽:生活在地面的鸟类,其体态特征适合在地面行走,常飞行能力不强,包括雉类、鹑类和鸠鸽类等。
- 猛禽:以其他动物为食物的鸟类,具有适应捕猎生活的特征如锐利的脚爪和喙,敏锐的视觉,主要包括鹰、隼、鹞、鹗、𫛭、鸮等。
「鸟类DNA」分类法
第二个是曾经被中国之外的研究者广泛采用的鸟类DNA分类系统。1980年代Sibley和Monroe根据DNA杂交实验研究成果,以鸟类的进化过程为依据衡量的科和属之间亲缘关系所建立的分类系统,这个分类系统较之以前应用的郑系统有着较大的调整,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是扩大的鹳形目和鸦科。由于DNA-DNA杂交被证实并不适用解释单系群的内部关系。而且鉴于1980年代中无论电脑技术、医学、还是遗传学都和现代有较大差距,故这一分类已被弃用,由更加新颖准确的系统代替,详细的分类系统见鸟类DNA分类系统,不过此分类在东亚文化圈以外的地区有着强大的历史影响力。
「全基因组测序」分类法
第三个是2014年公布的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鸟类分类系统,此分类系统目前被广泛采用,无论中国外国,是目前人类科技所能达到最准确的分类法,严格比较基因顺序而得出各个物种之间的关系为何。 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鸟类分类系统[19] [20]:
- 古腭下纲 Palaeognathae
- 今腭下纲 Neognathae
系统发育
依照 Kuhl, H. et al. 等人研究的分支图(2020)[21]
鸟纲 Aves |
| ||||||||||||||||||||||||||||||||||||||||||||||||||||||||||||||||||||||||||||||||||||||||||||||||||||||||||||||||||||||||||||||||||||||||||||||||||||||||||||||||||||||||||||||||||||||||||||||||||||||||||||||||||||||||||||||
鸟的分布
在大部份陆地的栖息地中都可以找到鸟类,鸟类分布在七大洲,连南极洲距海440公里的内陆都可以找到雪海燕[23]。鸟的多样性在热带地区最为显著。早期认为热带地区的高多样性是高度物种形成的结果,但近来的研究发现高纬度地区也有高度物种形成,但被较热带地区要高的灭绝速率所抵消。[24]。许多科的鸟类可以在陆地及海洋中生活,有些海鸟上岸只是为了繁殖[25],有些企鹅可以潜到300公尺深的海中[26]。
鸟类和人类
驯养和娱乐

鸟类是人类的一个重要的食物来源。通常食用的是肉和卵,主要来自鹅(雁)、鸡、火鸡和鸭等。其他可以作为人类食物的鸟类还包括鸸鹋、竹鸡、鸵鸟、鸽、松鸡、鹌鹑、鹬、鸣禽和小的燕雀类的鸟等,鸡和鸭分别是每年人类屠宰的动物中数量最多和第二多的,在2013年,全球有超过六百一十亿只鸡和超过二十八亿只鸭被宰杀。[27]天鹅和火烈鸟这些现在被保护的鸟也曾成为富人餐桌上的美味。

有许多种被驯化鸟可以为人类所利用,例如信鸽可以用来传送信息,猎鹰可以用来打猎,鱼鹰可以用来捕鱼。 鸡和鸽子在生物学和比较心理学方面的实验研究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因为鸟对毒素特别敏感,所以在煤矿里金丝雀经常被用来判断有毒气体是否浓度过高,以便矿工能及时逃走。
人工饲养的鸟类还对野生种群构成另一个危害:对野生种的入侵。比如人工选种优育的猛禽往往身体强壮,体形较大,如果流入野生环境,对野生鸟类的是很大的威胁。所以欧美各国严禁野放人工种,并对此采取必要的监测措施。
把野生鸟类作为宠物饲养在中国有着很长的历史,并发展出了各种名目。主要分听唱和玩耍两种类型,听唱涉及的鸟类主要是雀形目的鸣禽,如山雀、百灵、画眉、鹩哥、八哥等;用于各种玩耍的鸟类主要涉及部分雀形目雀科、伯劳科的鸟类以及隼形目的猛禽,如黑头蜡嘴雀、锡嘴雀以及各种猛禽。
世界各地几乎都有斗鸡的娱乐传统,这种利用鸡形目的鸟(也有其他目的)在发情期好斗的特点,来进行比赛。
对鸟类的狩猎活动,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历史。一种狩猎方式是以鸟类为对象,有些地方由于过度狩猎,很多鸟类已经灭绝,如旅鸽。还有一些是利用鸟类捕食的能力,来帮助人抓住猎物。女真人训练海东青捕捉天鹅取珠。[28]
非法鸟类贸易和人类活动的威胁
在世界各国,都有把色彩艳丽的,特别是热带的鸟(例如,鹦鹉和某些椋鸟科鸟类)作为宠物来饲养的习惯,这也导致一些濒危的鸟类被走私。在抓捕和贩运过程中野生鸟类死亡率极高(有说法称最终消费者手中的每一只野生鸟类背后有二十只同类的尸体),因此饲养野鸟是一种对野生动物资源有着极大破坏力的陋习,它对鸟类生存的威胁从某种程度上讲,甚至超过了偷猎。
由于高额利润的驱使,鸟类贸易直接威胁着许多鸟种的生存。许多欧美国家都有驯养猛禽的许可证制度,允许人们合法饲养猛禽,接受政府的严格管理,但在购入渠道上仍存在非法交易。在阿拉伯世界,猛禽被视为高贵身份的象征,许多富商不惜重金购入猛禽。
过度的狩猎活动是一些鸟类数量急剧减少以至灭绝的直接原因,如旅鸽。还有一些鸟类的灭绝或濒危是由于栖息地被破坏、森林砍伐和农业耕作等人类活动,如朱鹮。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影响的加强,比如有毒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聚集等原因,都直接威胁着鸟类的安全。
鸟害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有些鸟类在全世界范围内泛滥成灾。例如,鸽子和乌鸦就在全世界很多城市的市区过度繁殖,成为困扰各大都市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
另外,栖息在机场附近的野生鸟类会对起降中的飞机飞行安全造成一定威胁。这种飞鸟与飞机相撞造成的飞行安全事故称为鸟击,历史上最早的鸟撞事故记录是发生1912年的美国,飞行员卡尔洛德杰驾驶的飞机在加利福尼亚上空和一只海鸥相撞,机毁人亡。随着喷气式飞机的出现和人类航空产业的发展,目前全世界机场数量飞机起降架次不断增长,鸟撞问题日益凸现,据有关资料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7500架次飞机受到不同程度的鸟撞,损失高达100亿美元。目前解决鸟撞问题的主要方法是驱散栖息在机场附近的鸟类,具体说来,可以采取驯养猛禽驱赶、破坏栖息地、发出巨大和恐怖的声音等不同方式。
鸟与人的共患病
能够传染给人类的鸟类疾病包括:鹦鹉热、沙门氏菌病、弯曲菌病、纽卡斯尔的疾病,分枝杆菌病(鸟的结核病)、禽流感、贾第鞭毛虫病和隐孢子虫病。
文化
因其身体被羽毛覆盖,中国古代动物学将其统称为羽虫。梁实秋写过一篇《鸟》的文章:「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看它高踞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
参考文献
- ^ Field, Daniel J.; Benito, Juan; Chen, Albert; Jagt, John W. M.; Ksepka, Daniel T. Late Cretaceous neornithine from Europe illuminates the origins of crown birds. Nature. 2020-03, 579 (7799): 397–401. ISSN 0028-0836. doi:10.1038/s41586-020-2096-0.
- ^ System Naturae 2000
- ^ 中国大百科智慧藏:鸟纲. [2019-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8).
- ^ 4.0 4.1 IOC World Bird List Version 4.2. [2014-07-29]. doi:10.14344/IOC.ML.4.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4).
- ^ ギル 『鸟类学』 (2009)、30页
- ^ ギル 『鸟类学』 (2009)、626页
- ^ 山阶鸟研 (2006)、16页
- ^ Borenstein, Seth. Study traces dinosaur evolution into early birds. AP News. 2014-07-31 [2015-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3).
- ^ Lee, Michael S. Y.; Cau, Andrea; Naish, Darren; Dyke, Gareth J. Sustained miniaturization and anatomical innovation in the dinosaurian ancestors of birds. Science. 1 August 2014, 345 (6196): 562–566 [2 August 2014]. doi:10.1126/science.125224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 ^ Gauthier, J., and de Queiroz, K. (2001). "Feathered dinosaurs, flying dinosaurs, crown dinosaurs, and the name Aves." Pp. 7-41 in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origin and early evolution of bird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in Honor of John H. Ostrom (J. A. Gauthier and L. F. Gall, eds.). Peabody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Yale University, New Haven, Connecticut, U.S.A.
- ^ Pascal Godefroit; Andrea Cau; Hu Dong-Yu; François Escuillié; Wu Wenhao; Gareth Dyke. A Jurassic avialan dinosaur from China resolves the early phylogenetic history of birds. Nature. 2013, 498 (7454): 359–62. Bibcode:2013Natur.498..359G. PMID 23719374. doi:10.1038/nature12168.
- ^ Birds are Dinosaurs -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8).
- ^ 牠是恐龙还是鸟?.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2).
- ^ 【专题报导】恐龙与鸟的秘密.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6).
- ^ 恐龙奥秘- 恐龙与鸟类关系之奥秘- 鸟类起源于恐龙的观点已经完全确立了吗?.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3).
- ^ Chiappe, Luis M. Glorified Dinosaurs: The Origin and Early Evolution of Birds. Sydney: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Press. 2007. ISBN 978-0-86840-413-4.
- ^ 17.0 17.1 Ericson PGP, Anderson CL, Britton T, Elzanowski A, Johansson US, Kallersjo M, Ohlson JI, Parsons TJ, Zuccon D, Mayr G. Diversification of Neoaves: integration of molecular sequence data and fossils. Biol Lett. 2006-12-22, 2 (4): 543–7. PMC 1834003
. PMID 17148284. doi:10.1098/rsbl.2006.0523.
- ^ Brown J, Payne B, Mindell D. Nuclear DNA does not reconcile 'rocks' and 'clocks' in Neoaves: a comment on Ericson et al.. Biol Lett. 2007-06-27, 3 (3): 1–3. PMC 2464679
. PMID 17389215. doi:10.1098/rsbl.2006.0611.
- ^ Prum, R.O. et al. (2015) A comprehensive phylogeny of birds (Aves) using targeted next-generation DNA sequencin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Nature 526, 569–573.
- ^ Yuri, T.; et al. Parsimony and Model-Based Analyses of Indels in Avian Nuclear Genes Reveal Congruent and Incongruent Phylogenetic Signals. Biology. 2013, 2 (1): 419–444. PMC 4009869
. PMID 24832669. doi:10.3390/biology2010419.
- ^ H Kuhl, C Frankl-Vilches, A Bakker, G Mayr, G Nikolaus, S T Boerno, S Klages, B Timmermann, M Gahr (2020) An unbiased molecular approach using 3'UTRs resolves the avian family-level tree of life.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https://doi.org/10.1093/molbev/msaa191
- ^ Boyd, John. NEORNITHES: 46 Orders (PDF). John Boyd's website. 2007 [30 December 2017].
- ^ Brooke, Michael. Albatrosses And Petrels Across The Worl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ISBN 0-19-850125-0.
- ^ Weir, Jason T.; Schluter, D. The Latitudinal Gradient in Recent Speciation and Extinction Rates of Birds and Mammals. Science. 2007, 315 (5818): 1574–76. PMID 17363673. doi:10.1126/science.1135590.
- ^ Schreiber, Elizabeth Anne; Joanna Burger. Biology of Marine Birds. Boca Raton: CRC Press. 2001. ISBN 0-8493-9882-7.
- ^ Sato, Katsufumi; N; K; N; W; C; B; H; L. Buoyancy and maximal diving depth in penguins: do they control inhaling air volum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1 May 2002, 205 (9): 1189–1197 [2013-09-13]. PMID 1194819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22).
- ^ FAOSTAT. www.fao.org. [2019-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1).
- ^ 《满洲源流考》:「海东青。羽族之最鸷者,有海东青焉。身小而健,其飞极高,能擒天鹅;搏兔,亦俊于鹰鹘。」
- ^ Newton, Ian. The Speciation and Biogeography of Birds. Amsterdam: Academic Press. 2003: 463. ISBN 0-12-517375-X.
- 财团法人 台北鸟会野鸟救伤中心 官方网站
- 台湾 阿迷购(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官方网站
外部连结
- 延陵动物志(鸟纲) / FAUNA NGIANA (AVES) 卷一
- 中国自然网-鸟类全书
- 鸟的分类
- 鸟类的名称(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中文)(日语)(越南文)
参见
- 恐龙
- 观鸟
- 鸟类系放
- 鸟类全基因组测序分类系统
- Sibley和Monroe的鸟类DNA分类系统
|
|
|
#
- E. O. 威尔逊
- Limnofregata
- Y染色體
- “鸟不是真的”论
- 䴉科
- 七彩唐加拉雀
- 三原色光模式
- 三氯杀螨醇
- 三聲夜鷹
- 上海数学·一课一练
- 上骺
- 东亚石䳭
- 东仓鸮
- 东夷
- 东岛
- 东方寿带
- 东方斑䳭
- 东方田鹨
- 东歌林莺
- 东美洲王霸鹟
- 东菲比霸鹟
- 东黑沟遗址
- 中亚短趾百灵
- 中亚鸽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重要湿地列表
- 中华仙鹟
- 中华短翅鸫
- 中华鹪鹛
- 中国邮票分类
-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 中衍
- 丹顶鹤
- 丽色斑䳍
- 丽色果鸠
- 乌镰翅鸡
- 乔尔·阿萨夫·艾伦
- 乔科穴䳍
- 买撒里丝鸟属
- 二十八宿
- 云南白斑尾柳莺
- 云石斑鸭
- 五蟲
- 井底之蛙
- 亚南极雷雀
- 交配
- 伊朗齿鸟
- 休氏旋木雀
- 休氏白喉林莺
- 伯氏穴䳍
- 何足道
- 使徒 (新世纪福音战士)
- 侏䳍
- 侏獴
- 侏穗鹛
- 侏鶴鴕
- 信使圆尾鹱
- 倪若水
-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 先知鸟
- 光合作用的演化
- 八声杜鹃
- 公雞
- 共命鳥
- 兴宁区
- 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 (香港)
- 内维尔·张伯伦
- 冠叫鸭
- 冠叫鸭属
- 冠小嘴烏鴉
- 冠状病毒
- 冠纹柳莺
- 冠蓝鸦属
- 冥古宙
- 凤头䳍
- 凤头雨燕
- 凤尾竹
- 刘树芳
- 刺果松
- 刺猬
- 剪嘴鸥
- 剪尾王霸鹟
- 副斑鸠属
- 加拿大威尔逊森莺
- 加斯顿鸟形目
- 動物交流
- 北京猿人
- 北山䳍
- 北岛褐几维
- 北澳玫瑰鹦鹉
- 北短翅蝗莺
- 北美斑鸭
- 北美黑鸭
- 北鹞
- 十二指肠
- 半蹼滨鹬
- 华佗
- 华南冠纹柳莺
- 单细胞生物
- 南山䳍
- 南美林貓
- 南美鸊鷉屬
- 南非鸭
- 卡林肯恐鶴屬
- 印度寿带
- 印度池鹭
- 印度金黄鹂
- 印支白腰雨燕
- 卵细胞
- 卵裂
- 厚嘴苇莺
- 叉尾王霸鹟
- 叉尾鸥
- 双角犀鸟
- 古巴咬鹃属
- 古希腊文学
- 古颚类
- 台湾短翅鸫
- 台湾雀鹛
- 后海灣
- 吸蜜鳥科
- 吻兽
- 咸宁市
- 哀鸽属
- 哨音红翅䳍
- 啄花鸟科
- 商周太阳神鸟金饰
- 商朝
- 商羊
- 啸鹟科
- 喜山山鹪莺
- 喜山淡背地鸫
- 喜山白眉朱雀
- 喜山短翅鸫
- 喜山红翅鵙鹛
- 喜山红腰朱雀
- 喜山金背啄木鸟
- 四川淡背地鸫
- 四川褐头山雀
- 四足步行
- 圣克利门蒂苇鹪鹩
- 圣费尔南多
- 圣赫勒拿杜鹃
- 圣赫勒拿鸽
- 圭拉鹃
- 地中海隼
- 地球
- 地球上水的来源
- 地球地质历史
- 地球科学
- 坎岛鸭
- 埃及夜鹰
- 埃及雁
- 堪察加柳莺
- 塔
- 塔利埃辛
- 塔古拉吸蜜鸟
- 塔陶穴䳍
- 塘子沟遗址
- 塞济布瓦河
- 壽山 (高雄市)
- 复活节兔
- 夏威夷鸭
- 多細胞生物
- 夜鹰属
- 大䳍
- 大斑星鸦
- 大潭山郊野公園
- 大草莺属
- 大钩嘴鹛属
- 大长嘴地鸫
- 太平园站
- 始孔子鳥屬
- 委拉斯開茲
- 姬滨鹬
- 威尔士飞蛇
- 威氏歌百灵
- 娇绿鸫鹎
- 娇美山鹪莺
- 娇美细尾鹩莺
- 娇蜂鸟
- 婆羅洲金貓
- 孔子鸟属
- 孟戏
- 孵化
- 安东·赖歇诺
- 安第斯斑䳍
- 安第斯硬尾鸭
- 宾夕法尼亚州
- 寡妇鸟属
- 尊
- 小乌雕
- 小凤头燕鸥
- 小嘴穴䳍
- 小拟䳍
- 小杜鹃
- 小田鸡
- 小白腰朱顶雀
- 小穴䳍
- 小笠原雜色林鴿
- 小绒鸭
- 小绿鸠
- 小翼羽
- 小聖赫勒拿島海燕
- 小艾草松鸡
- 小草原松鸡
- 小西正一
- 小金背啄木鸟
- 小鸟天堂
- 尖尾松鸡
- 尖羽树鸭
- 尼泊尔鹪鹛
- 尿素循环
- 山東鳥屬
- 山海经
- 山蓝仙鹟
- 岩滨鹬
- 岩鹨属
- 峨眉鹟莺
- 巩膜
- 巴拉松
- 巴氏穴䳍
- 巴氏鹊鸭
- 巴西穴䳍
- 巽他鸺鹠
- 布氏苇莺
- 库页岛蝗莺
- 弄崗穗鶥
- 弗吉尼亚州
- 张国捷
- 弯嘴斑䳍
- 循环系统
- 心房
- 性别
- 恐龙
- 情侶鸚鵡
- 意识形态符号
- 感情纽带
- 戈氏岩鹀
- 扎尔肯特清真寺
- 托马斯·纳托尔
- 披肩榛鸡
- 拉玛什图
- 拔羽症
- 拟八哥属
- 捕鳥部萬
- 敏雀霸鶲
- 数码宝贝次世代
- 斑䳍属
- 斑头大翠鸟
- 斑头海番鸭
- 斑头绿拟啄木鸟
- 斑拟䳍
- 斑犀鳥
- 斑穴䳍
- 斑紋鷦鶯
- 斑翅椋鸟
- 斑胁草雁
- 斑背潜鸭
- 斑胸树鸭
- 斑胸田鸡
- 斑腹矶鹬
- 斯廷法洛斯湖怪鸟
- 斯里兰卡绿鸠
- 斯金纳箱
- 旅行者金唱片内容
- 日本柳莺
- 時間生物學
- 普拉沃斯拉夫·拉達
- 普通夜鹰
- 普通潜鸟
- 普通鹰鹃
- 智利斑䳍
- 智慧 (信天翁)
- 暗绿绣眼鸟
- 暗绿背鸬鹚
- 暗背金翅雀
- 暗背雨燕
- 暴雪鹱
- 暴龍屬
- 暹罗斑椋鸟
- 有同性戀行為跡象的動物列表
- 有性生殖的演化
- 有羽毛恐龍
- 机器人宠物
- 杂色灰岩鹪鹛
- 杂色穴䳍
- 杉谷善住坊
- 李客師
- 東方栗腹鳾
- 林學
- 林百灵
- 枞树鸡
- 柬埔寨缝叶莺
- 标本唐家
- 树鹧鸪属
- 栗冠凤鹛
- 栗喉蜂虎
- 栗头山鹧鸪
- 栗头鳽
- 栗尾姬鹟
- 栗斑杜鹃
- 栗树鸭
- 栗腹皇鸠
- 栗臀䴓
- 栗褐鹃鸠
- 栗颈凤鹛
- 格陵兰海
- 桑寄生科
- 棕凤头䳍
- 棕喉鹩鹛
- 棕头草雁
- 棕头鸥
- 棕头鹃鸠
- 棕尾伯劳
- 棕枕山雀
- 棕灰岩鹪鹛
- 棕穴䳍
- 棕胁秋沙鸭
- 棕胸佛法僧
- 棕腹山鹧鸪
- 棕腹杜鹃
- 棕薮鸲
- 棕雨燕
- 森林脑炎
- 楔尾鸥
- 楔尾鹱
- 橙胸咬鹃
- 橙腹果鸠
- 橙颈山鹧鸪
- 橙额果鸠
- 橫川後殖吸蟲
- 欧内斯特·海明威
- 欧洲蜂鸟
- 欧金鸻
- 欧鸽
- 歌莺雀
- 歌鷹屬
- 比勒费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
- 比氏鹟莺
- 氧气地质历史
- 沖之白石
- 沙色朱雀
- 沙陀格威河
- 河乌属
- 河北目擊事件
- 法隆寺
- 波利尼西亚鹬属
- 波斑穴䳍
- 泰国山鹧鸪
- 泰诺族
- 活恐龙
- 流浪貓
- 海南柳莺
- 海南鳽
- 海地历史
- 海燕科
- 涼花萌
- 淡尾鹟莺
- 淡眉穴䳍
- 淡腰金丝燕
- 淡腹点翅朱雀
- 湍鸭
- 湘绣
- 滨鹬属
- 演化的證據
- 潛鴨屬
- 潜鸟属
- 澳洲斑鸭
- 澳洲硬尾鸭
- 澳洲鲣鸟
-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国动物物种
- 火雞
- 灰䳍
- 灰伯劳
- 灰冠橙腹叶鹎
- 灰啄花鸟
- 灰喉穴䳍
- 灰喉鸦雀
- 灰嘴潜鸭
- 灰头果鸠
- 灰头白喉林䳍
- 灰头草雁
- 灰头鹦鹉
- 灰头麻鸭
- 灰斑䳍
- 灰林鸽
- 灰猫嘲鸫
- 灰穴䳍
- 灰背锯嘴鹪鹩
- 灰胸穴䳍
- 灰腹鷯鶥
- 灰腿穴䳍
- 灰船鸭
- 灰鸭
- 灰鹱
- 点斑林鸽
- 烟标
- 無紋雀霸鶲
- 燕
- 燕鳥屬
- 燕鵙科
- 爪哇栗额鵙鹛
- 爪哇红翅鵙鹛
- 牙牙學語
- 牛背鹭
- 獅頭鵝
- 王绒鸭
- 玫瑰色圈伞鸟
- 环嘴鸥
- 珀透斯
- 班夫国家公园
- 理羽
- 琉球姬鹟
- 琉璃蓝鹟
- 瓦巴拉大陸
- 生命印迹
- 生命史
- 生命起源
- 生殖腺
- 生物圈
- 甲型流感病毒H10N3亚型
- 画图百鬼夜行
- 留尼汪雁
- 畜牧學
- 畜生
- 瘤鸭
- 白冠攀雀
- 白喉䳍
- 白喉山鹪莺
- 白喉林鸽
- 白喉红尾鸲
- 白喉针尾雨燕
- 白嘴端凤头燕鸥
- 白垩纪陆地革命
- 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
- 白头硬尾鸭
- 白头船鸭
- 白头鸫
- 白头鼠鸟
- 白尾蓝仙鹟
- 白尾麦鸡
- 白枕鹊鸭
- 白氏树蛙
- 白眉黄臀鹎
- 白眶几维
- 白眶绒鸭
- 白眼潜鸭
- 白簇鸊鷉
- 白翅地鸠
- 白翅浮鸥
- 白翅黑海番鸭
- 白肩黑鹮
- 白胁卷尾
- 白脸鸻
- 白腰叉尾海燕
- 白腰滨鹬
- 白腹拟䳍
- 白腹毛脚燕
- 白腹滨鹬
- 白腹针尾绿鸠
- 白腹长嘴山鹑
- 白腹麻鸭
- 白草雁
- 白面鷺
- 白頦風鸌
- 白額鸌
- 白顶䳭
- 白顶鹀
- 白须黑胸歌鸲
- 白额圆尾鹱
- 白马鸡
- 白鹭属
- 白鹮属
- 百科详编
- 真核生物
- 眶前孔
- 眼纹黄山雀
- 眼齒鳥屬
- 短嘴鹬
- 短尾鹱
- 短翅船鸭
- 短髭大蜜鳥
- 神农架林区
- 福克兰群岛
- 禮氏夫人
- 禿鸛
- 秋沙鸭属
- 科摩罗绣眼鸟
- 稀树草鹀
- 窄紋獴
- 童艾-會卡肯野生生物保護區
- 笑
- 笔架山 (深圳)
- 管形钩口线虫
- 籠
- 米亚罗自然保护区
- 米诺斯文明
- 粉嘴潜鸭
- 粉斑果鸠
- 粉顶果鸠
- 精卫填海 (穹顶画)
- 系统发生学
- 索奇克察尔
- 紧那罗
- 紫崖燕
- 紫林鸽
- 紫滨鹬
- 紫珠属
- 紫红胸果鸠
- 紫背苇鳽
- 紫胸蜂鸟
- 紫貂
- 紫针尾雨燕
- 綠鵙科
- 縱紋腹小鴞
- 红冠戴菊
- 红冠蕉鹃
- 红喉姬鹟
- 红嘴山鹧鸪
- 红嘴巨鸥
- 红头咬鹃
- 红头林䳍
- 红眉金翅雀
- 红翅䳍
- 红翅凤头鹃
- 红翅薮鹛
- 红耳鸭
- 红胸秋沙鸭
- 红胸鵖
- 红胸黑雁
- 红脚穴䳍
- 红脚苦恶鸟
- 红脸鸬鹚
- 红腹咬鹃
- 红腹红尾鸲
- 红腿斑秧鸡
- 红顶啄木鸟
- 红顶绿鸠
- 红领绿鹦鹉
- 红颈绿鸠
- 纯褐鹱
- 纹胸织雀
- 纽埃夜鹭
- 纽埃秧鸡
- 组织蛋白酶L1
- 细嘴黄鹂
- 细斑树鸭
- 绣眼鸟科
- 绯胸鹦鹉
- 维特鲁威
- 绿喉蜂虎
- 绿棉凫
- 绿翅雁
- 绿背山雀
- 绿鹃属
- 缅甸䴓
- 缅甸长尾山雀
- 罗氏山鹧鸪
- 美洲反嘴鹬
- 美洲海鸥
- 美洲瘤鸭
- 美洲蛎鹬
- 美洲豹
- 美洲银鸥
- 美洲鷲屬
- 美洲鹈鹕
- 群落生境
- 翅膀
- 翔鳥屬
- 翠金鹃
- 翠鸟属
- 翠鸟科
- 翡翠
- 聖神修院
- 肉垂鹤
- 肋骨钩状突
- 胸帶
- 能力者们
- 脊骨
- 膀胱
- 自动目标识别
- 船尾拟八哥
- 艾丁湖
- 艾蒂安-朱尔·马雷
- 花
- 花斑船鸭
- 花脸硬尾鸭
- 花脸鸭
- 苏拉威西岛
- 茶胸斑啄木鸟
- 草原松鸡
- 草海
- 草绿篱莺
- 草雁属
- 莺科
- 菲律宾斑扇尾鹟
- 菲律宾蛙嘴夜鹰
- 菲律賓鵑鳩
- 蒂氏鸫
- 蒙古短趾百灵
- 蒼頭綠鳩
- 蓑羽鹤属
- 蓑鳩屬
- 蓝头黑鹂
- 蓝眉林鸲
- 蓝眼地鸠
- 蓝翅雁
- 蓝翅鸭
- 蓝翡翠
- 蓝耳拟啄木鸟
- 蓝耳翠鸟
- 蓝胸蜂鸟
- 蓝胸蜂鸟属
- 蓝脸鲣鸟
- 蓝镰翅鸡
- 蓝额红尾鸲
- 蓝麂羚
- 薩魯曼
- 薮莺属
- 藏䴓
- 藏乌鸫
- 蘆葦 (植物)
- 蘇門答臘山鷓鴣
- 虫森莺属
- 虹雉属
- 蚁浴
- 蜂虎科
- 蜥形纲
- 蝙蝠
- 蟆口鸱科
- 蟹爪兰
- 血藤
- 褐喉食蜜鸟
- 褐矢嘲鸫
- 褐秋沙鸭
- 褐穴䳍
- 褐翅叉尾海燕
- 褐背针尾雨燕
- 褐頭鴉雀
- 褐顶琵嘴鸭
- 褐额啄木鸟
- 褐鸭
- 西域山鹛
- 西班牙高速铁路
- 西紫水鸡
- 西草绿篱莺
- 西鸊鷉
- 西鹌鹑
- 角鵰亞科
- 角鸊鷉
- 許氏棕櫚蝮
- 詹姆士·阮
- 譚衛道
- 象鳥屬
- 豪勋爵岛鸫
- 豹貓
- 貨幣歷史
- 贝蒂生物多样性博物馆
- 赛氏篱莺
- 赤嘴潜鸭
- 赤嘴鸭
- 赤红山椒鸟
- 赤肩鵟
- 赤胸山鹧鸪
- 赤鷹屬
- 赤鹃鸠
- 趋同演化
- 路易·让·皮埃尔·维埃约
- 跳蚤
- 身體孔口
- 达尔文拟䳍
- 近頜龍屬
- 远东苇莺
- 连杆机构
- 迦叶波
- 迦楼罗
- 迦樓羅 (佛教)
- 邮票
- 鄂爾多斯高原草原
- 金冠戴菊
- 金肩果鸠
- 金须拟䴕
- 金鸻
- 錦州鳥屬
- 针尾绿鸠
- 钩嘴圆尾鹱
- 钩嘴铜色蜂鸟
- 钳嘴鹳属
- 铜尾慧星蜂鸟
- 铜翅鸠族
- 铜翅鸭
- 铜色蜂鸟
- 银肩果鸠
- 银顶果鸠
- 锁骨
- 锈喉鹩鹛
- 锈栗穴䳍
- 锈色黑鹂属
- 锥尾鹦哥属
- 锯嘴鹪鹩
- 长嘴斑海雀
- 长尾夜鹰
- 长尾鸭
- 长脚秧鸡
- 阔嘴鹬
- 阿岛军舰鸟
- 阿岛鸭
- 阿斯忒里亚鸟属
- 阿爾格山
- 阿薩姆噪鶥
- 雁族
- 雛鳥 (消歧義)
- 雞尾鸚鵡
- 雪雁
- 雪鸽
- 雷纳姆沼泽自然保护区
- 雷鸟
- 雷鸟属
- 雷鸣鸟
- 霍氏旋木雀
- 霸鹟属
- 青藏楔尾伯劳
- 青藏白腰雨燕
- 非正式命名恐龍列表
- 非洲剪嘴鸥
- 非洲硬尾鸭
- 非洲黄嘴鸭
- 靴篱莺属
- 韦氏鹟莺
- 须浮鸥
- 须苇莺
- 领燕鸻
- 领鸺鹠属
- 食人
- 食虫植物
- 食蟹獴
- 食蟹獼猴
- 香港地理
- 香港觀鳥會
- 香蒲属
- 馬來王豬籠草
- 馬希振
- 马克尔
- 马来山鹧鸪
- 马田鼓楼
- 马约特岛卷尾
- 髌骨
- 高加索黑琴鸡
- 高山斑䳍
- 高山短翅莺
- 鬃林鸭
- 鬃狼
- 鬣鷹屬
- 鳞胸刀翅蜂鸟
- 鳞胸鹪鹛属
- 鷴屬
- 鸟取县旗
- 鸟类保护
- 鸟类鸣声
- 鸟语
- 鸥嘴噪鸥
- 鸦总科
- 鸭属
- 鸲蝗莺
- 鹈鹕科
- 鹊鸭
- 鹎属
- 鹑
- 鹟亚科
- 鹟总科
- 鹡鸰属
- 鹦雀
- 鹦鹉科
- 鹪鹩科
- 鹭属
- 鹭巢
- 鹰科
- 鹰鹃
- 鹳属
- 麻𫛚属
- 黃嘴䴉鸛
- 黃眼企鵝屬
- 黄喉吸蜜鸟
- 黄嘴山鸦
- 黄嘴河燕鸥
- 黄绿鹎
- 黄胸果鸠
- 黄胸柳莺
- 黄胸滨鹬
- 黄胸短嘴极乐鸟
- 黄脚绿鸠
- 黄腰响蜜䴕
- 黄腹扇尾鹟
- 黄腹角雉
- 黄腿穴䳍
- 黄颊麦鸡
- 黄鹂科
- 黑䳍
- 黑冠白颈鹭
- 黑剪嘴鸥
- 黑叉尾海燕
- 黑喉毛脚燕
- 黑喉红臀鹎
- 黑嘴天鹅
- 黑圆尾鹱
- 黑头攀雀
- 黑头林䳍
- 黑头鹎
- 黑山冠雉
- 黑枕黃鵯
- 黑浮鸥
- 黑玄燕鷗
- 黑白斑胸鸭
- 黑眉拟啄木鸟
- 黑眉长尾山雀
- 黑翅燕鸻
- 黑翅草雁
- 黑背信天翁
- 黑背燕尾
- 黑背紫水鸡
- 黑胸蜂虎
- 黑胸麻鸭
- 黑脚信天翁
- 黑腹燕鸥
- 黑領山雀
- 黑顶琵嘴鸭
- 黑顶穴䳍
- 黑顶鹛莺
- 黑颈冠叫鸭
- 黑颈天鹅
- 黑颈鸫
- 鼠兔
- 鼬科
- 鼻竇
- 齒鷹亞科
- 龙骨突
- 龜鱉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