鲫鱼潭

鲫鱼潭,又称鲫仔潭龙潭东湖,是位于今台湾台南市永康区大湾仁德区一带的古湖泊,为昔日台邑八景之一,留下许多相关文学作品。约自道光初年开始逐渐干涸,今日昆山科技大学校内的昆山湖为其残存部分。另外位于中华医事科技大学旁的仁德滞洪池也亦是残存一部分。

历史

民国77年(1988年)由石万寿编纂之《永康乡志‧建置》指出鲫鱼潭为古代大湾海峡消退后之残余。[3]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该潭曾经干涸。[4]康熙二十八年左右潭面「周围大十里余,深不可测」,潭中生长许多鲫鱼可供每年征税[5]康熙三十五年左右该潭改名为「东湖」,[6]《永康乡志》认为是因位于台湾府城东方而得名。[3]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完稿之《台湾县志》中则记载该潭形状细长,长约三十余里,除鲫鱼仍多以外,其水源亦可灌溉附近永康里长兴里广储西里等三地之农田,为祈雨之处故又称「龙潭」,「龙潭夜月」并为台邑六景之一。[7]

乾隆时期《重修台湾县志》对该潭记载与《台湾县志》大致相同,不过长度从三十余里减至二十余里,六景并扩充为八景,乾隆十六年(1751年)侯世光并于其上建立鲫仔潭桥。[1]台湾府知府蒋元枢亦曾于湖上建水心亭,为游人墨客聚集之处,后于道光初年开始干涸。[2]

台湾战后时期李正合在附近创办昆山工业专科学校(今昆山科技大学)并担任校长。为求保存古迹、复兴中华文化,遂于民国60年代(1970年代)末期发起整理景观、兴建曲桥亭台等,历时两年完工。[2]

相关文学创作

清领时期前往鲫鱼潭游览之文人留下不少相关诗文创作,例如林庆旺〈东湖即景〉[6];李雰〈龙潭夜月〉;章甫〈游鲫鱼潭记〉、〈鲫潭月夜泛舟〉、〈鲫潭霁月〉等。

参考资料

  1. ^ 1.0 1.1 1.2 《重修台湾县志‧山水志卷二》:「鲫仔潭在永康、长兴、广储西三里之界。汇纳众流,修而不广,计长可二十余里。多生鲫鱼,年有征税。三里之田,资以灌溉。一名「龙潭」,旱时祷雨于此。又名「东湖」,最宜霁月,为邑治八景之一。」同书《重修台湾县志‧建置志卷三‧桥渡》:「鲫仔潭桥在永康里茑松嵌下。乾隆十六年,职监侯世光建。砌砖为礅,固以蜃灰。高丈三尺。酾水三道,相距各丈六尺。架木铺板其上,可容两车。旁翼扶栏。东西累土成堤,宽与桥称,计长百二十余丈。共费白金四百六十两。」
  2. ^ 2.0 2.1 2.2 李正合. 昆山湖小志 (纪念碑志). 昆山科技大学内昆山湖边. 1981. 
  3. ^ 3.0 3.1 曾, 玉惠; 陈, 晓怡. 〈清代台湾鲫鱼潭及其相关诗歌探析〉. 《昆山科技大学学报》. 2007.07, (4): 123–142. 
  4. ^ 台湾府志(高志)‧外志卷九‧灾祥》:「国朝康熙二十二年癸亥春,鲫鱼潭涸。此潭为台巨泽,从来不竭;至是涸几尽。」
  5. ^ 《台湾府志(蒋志)‧叙川卷三》:「鲫仔潭:在永康里东南,周围大十里余,深不可测。潭生鲫鱼甚多,岁有税。」
  6. ^ 6.0 6.1 《台湾府志(高志)‧艺文志卷十》林庆旺所做〈东湖即景〉一诗附注:「台湾东郊有鲫仔潭,今改名东湖,文学吟咏颇多。」
  7. ^ 台湾县志‧杂记志九‧古迹》:「龙潭,即鲫鱼潭。修而不广,绵延三十余里。……祷雨之处,故曰龙潭。以其多产鲫鱼,故又名鲫仔潭。」同书《建置志二‧水利》:「鲫仔潭,在永康、广储西、长兴三里之界。延流三十余里,多生鲫鱼,年有征税;三里之田,借以灌溉。」同书《舆地志一‧形胜》:「六景:木冈挺秀、莲湖飘香(即莲花潭也)、赤嵌观海、鹿耳听潮、龙潭夜月(即鲫仔潭也)、金鸡晓霞(澎湖金鸡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