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时代
日语写法 | |
---|---|
日语原文 | 飞鸟时代 |
假名 | あすかじだい |
平文式罗马字 | Asuka jidai |
日本历史 | ||||||||||||||||||||||||||||||||||||||||||||||||||||||||||||
---|---|---|---|---|---|---|---|---|---|---|---|---|---|---|---|---|---|---|---|---|---|---|---|---|---|---|---|---|---|---|---|---|---|---|---|---|---|---|---|---|---|---|---|---|---|---|---|---|---|---|---|---|---|---|---|---|---|---|---|---|
法隆寺五重塔
| ||||||||||||||||||||||||||||||||||||||||||||||||||||||||||||
时代
|
||||||||||||||||||||||||||||||||||||||||||||||||||||||||||||
飞鸟时代基本上是指7世纪的日本,具体而言乃是从592年到710年之间的时期,也有人认为其开始阶段可更早至538年,和前一时期的古坟时代后期相重合。飞鸟时代以其根据遗址所在地奈良城南方25公里处的飞鸟(明日香村─あすかむら,あすか汉字也写作「飞鸟」)命名。大和王权在飞鸟时代开始发生巨大的变革,大化改新后中央集权的天皇体制正式成形,取代昔日地方豪族各自半独立的局面。从政治事件方面来说,飞鸟时代可以比较狭义的指592年推古天皇即位,593年圣德太子摄政推行圣德太子改革,至694年持统天皇从飞鸟浄御原宫迁都藤原京为止的102年,或至710年元明天皇从藤原京迁都平城京(今奈良市)为止的116年。
飞鸟时代同时也是日本历史上重要的文化、社会和政治交流发展时期,其起点为古坟时代的末期,在从中国传入的佛教影响下有长足的发展。佛教的引入是日本社会结构改变的重要标志,也以兴建寺庙代替兴建巨大古坟的风气,因此大型古坟迅速自飞鸟时代中消失。飞鸟时代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日本国的称呼,从倭(わ、やまと、ワ、ヰ)变为了日本(にほん,にっぽん)。
在艺术史上,飞鸟时代还可以分为两个时期:6世纪的「飞鸟文化」(狭义,指到大化革新为止,早期佛教文化传入并受到北魏和百济的影响)和7世纪的「白凤(はくほう)文化」(参见子条目命名之说明,指大化改新后的时期,受到更多隋朝和唐朝文化的影响)。[2][3]
命名
飞鸟时代这个定义首先出现于日本美术和建筑史,为日本建筑史家关野贞和美术家冈仓天心于1900年左右提出的。関野贞将飞鸟时代定义为到646年的大化改新结束,而冈仓天心则认为其应该以710年迁都平城京为终止。虽然历史学家大多以冈仓天心的命名为准则,很多艺术史和建筑史学家则更倾向于関野贞的观点,并将大化改新之后的时期称为"白凤时代"。
大和政体
从5世纪末开始的日本大和政体以其强大的氏族和亲族体系闻名。每一个氏族都会由最高神主进行神道祭祀,以获得氏族统治的长期安宁(古神道)。氏族成员多为贵族,处于顶峰的人物即为大和政体的统治者——天皇。最晚到飞鸟时代初期开始,日本的大和政体从地方性的诸侯政体上升为帝王统治的政体。[4]飞鸟时代作为大和时代的子时代,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由日本天皇统治的时代,当时的国家范围为现在的奈良县,称为大和国。
以飞鸟地区为中心的大和政体,经过几代氏族的发展(通过天皇授予封号或是家主继承),逐渐推广到日本本州和九州。而大和这个名字也引申为当时中央政体使用的以抑制在整个日本分散的其他地方氏族和诸侯国的政策。以中国的封建政治体制(包括采用汉字)为基础,日本人建立了中央集权和以天皇及其氏族成员组成的皇家政府,但是他们并没有固定的首都。到了7世纪中期,诸侯国逐渐扩大为隶属于中央政体的藩国。五畿七道体系的最基本的行政单位为国和道。大多数的人口的职业为农民,其他的还包括渔夫,织工,陶工,技工,军械士和宗教仪式专职人员(如神职)。 [4]
苏我氏和圣德太子
苏我氏通过和日本皇室联姻,开始了外戚掌权的历史,特别是苏我马子于公元587年消灭长期的政敌物部氏的物部守屋后,苏我氏的权力达到了空前绝后,更是在592年推举其外甥女为推古天皇(公元593-628年)。推古天皇,日本历史上最伟大的八位天皇的第一位,很有可能仅仅是苏我马子和摄政王圣德太子(574-622)的傀儡。
被史学家们认为是飞鸟时期大智者的圣德太子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并熟读中国诗经。他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关于天命方面的思想,认为天皇的统治是神的意志。在圣德太子的推行下,日本开始遵循儒家思想的等级和礼仪模式,他制定的十七条宪法为无秩序的的日本官僚和贵族社会提供了道德规范。
此外圣德太子还推行了中国农历,发展了行政区域划分系统(即五畿七道体系),建筑了大批佛教寺庙,编纂了不少史书,诸如:命苏我氏编纂国记,并遣送留学生去中国学习佛教和儒教,其中包括遣隋使小野妹子。[4]
在七世纪总共有六批官方使节团被遣送到中国,其中包括公使,僧侣和留学生。一些人甚至在中国生活超过二十年;归国的人中有很多成为了当时杰出的改革家。飞鸟时代的派遣公使的最大目的是学习中国的政治体系,这和古坟时代倭五王为了巩固日本的国际地位而派遣公使大不相同。
根据一般说法,让当时的隋朝感到非常不满的是,圣德太子认为日本国和隋朝应该处于对等关系,大业3年(607年)时,他向隋天子递交国书:
- 「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
史学家认为圣德太子的这一勇敢的举动,开了先例——除了足利义满于15世纪以属国的名义对明朝进行朝贡贸易外[5],日本国从此之后不再承认自己对中国的附属地位 [4]。也因为这个原因,日本当时虽然仍然向中国进贡,却没有得到任何封号(有贡无封)。在中国方面看来,日本仍然保有上几个世纪得到的封号。另一方面,日本和中国的政治联系渐渐消失,使得日本发展出独立的文化和体系。 [6][7]
但也有学者认为这封语气失礼的国书,并不太像是以知书达礼、敬慕中国而闻名之圣德太子所会有的风格。而且当时圣德太子忙于应付国内苏我氏跋扈专擅的内政问题[8],应不太可能还去刻意触怒最可当作自己强大外援的隋国才是。实际上,《隋书》记载大业三年(607年)遣使致书的,是一位叫多利思北孤的倭国男君主[9],从未写说这封失礼国书乃是圣德太子,或推古女皇所递呈。一般人会认为是圣德太子,是根据日本的本国史书《古事记》与《日本书纪》的年代,去逆推大业3年(607年)在位的天皇,与实际担任摄政的圣德太子而来。若根据《新唐书》中所载,这封国书很明显应是用明天皇(31任天皇)[10]所递交,则致书隋帝而引起不悦的传闻,应该比大业3年更早才是,与圣德太子极可能毫无关系。
大化改新和律令系统
大化改新
圣德太子,苏我马子和推古天皇去世后二十年内,天皇家族越来越不满苏我氏的统治,直到645年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发动乙巳之变,苏我氏统治走向终结,国家政权又回到天皇手中。[4]645-649年的日本年号为大化,意为「大的变革」,也代表了大化改新。乙巳之变是根据645年的中国干支纪日法命名。
虽然其并没有制定一部官方的法典,大化改新执行了一系列关于社会的、财政的和行政的改革,构成了7世纪到10世纪日本使用的律令系统。「律」代表刑事的条例,而「令」则是行政的法令,两者在一起,代表了日本从大化改新开始天皇基于法律保护世袭制度。[4]
大化改新参照中国的范例,实行班田收授法,废除豪族对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部民为国有。将原来的「私地私民」改为「公地公民」。土地不能够继承,死后必须归还国家。对受田农民征收谷物,同时也对丝绸,棉花,布匹等轻工业产品征收税收。开始要求农民服劳役或兵役。废除了氏族族长的世袭头衔,为了防止一人专权,设立了三个内阁大臣职位:
由政府将国家行政区分为县,县再进一步分为郡和村。[4]
中大兄皇子成为皇太子,中臣镰足被赐姓藤原,藤原氏很快成为日本最有力的贵族。另外日本国从原来的倭改名为日本。662年中大兄皇子摄政,并于668年即位成为天智天皇。壬申之乱后,天武天皇继续天智的改革,并使天皇的中央集权更加巩固。[4]
律令系统
「律令」系统分为不同的几部法典。近江令,根据天智天皇宫廷所在县的名字命名,完成于668年。进一步的法典编纂是在持统天皇于689年颁布飞鸟浄御原令之后,其根据天武天皇的寝宫命名。整个律令系统的完成和巩固一直到701年大宝令颁布为止,之后除了少数修正外,其一直被作为日本主要的律法使用至1868年。[4]
虽然「律」是以中国的范本发展的,「令」却是日本自己的创造。不过一些学者仍然认为整个律令系统都是以中国的某个政治体系为模型的。[11]
大宝令通过神祇官(代表神道思想和政府律令)和太政官(包括八省:中务省、宫内省、大藏省、治部省、式部省、刑部省、民部省及兵部省)实现了以儒教思想为基础的刑事条例和中国风格的中央集权。虽然日本所实施的科举制度历时不长(约200年),却仿效中国设立大学寮以儒教思想培养未来的官员。律令系统大大的改变了贵族世袭的传统,尽管如此,贵族的出身仍然是身居高位的重要条件,实际上,在颁布大宝令不久之后,头衔又重新可以世袭了。律令系统并没有废除君主制。公元5世纪到8世纪日本出现了好几届女天皇,但是770年后,所有的天皇都是男性。[4]
中臣镰足的儿子藤原不比等,是完成大宝令的核心人物。根据日本史书续日本纪,十九名大宝令的编写者中有两位是中国的学者(修験绍库和勤大壱萨弘恪)[12][13]中国的学者也作为语言学上专家,获得持统天皇的两次册封。
外交关系
唐太宗曾派高表仁至倭国,舒明天皇与他争礼,之后唐朝与倭国疏远。
佛教的引入和发展
佛教引入日本大约在公元6世纪中。
飞鸟·白凤文化
年表及概要
推古朝
(首都:飞鸟)
- 538年(宣化3年)百济的圣王派公使赠送释迦牟尼像和佛教経论给日本大和朝廷,此为日本最早本国有具体记载之史实[14]。
- 587年(用明2年)天皇皈依佛教。物部守屋和苏我马子之间的冲突加剧。之后圣德太子支持苏我氏政营,物部氏灭亡。在物部氏灭亡后的半个世纪内,苏我氏的权力达到了顶峰,开始了外戚专政。
- 588年(崇峻元年)苏我马子下令开始修建飞鸟的法兴寺(飞鸟寺)。
- 592年(崇峻5年)苏我马子派遣东汉直驹暗杀意图反抗苏我氏的崇峻天皇,推立日本第一位女天皇推古天皇。厩戸皇子(圣德太子)以皇太子的身份摄政。
- 604年(推古12年)冠位十二阶出台;圣德太子制定十七条宪法;佛教在日本得到大势发展;以天皇为统治中心的国家体制开始确立。
- 607年(推古15年)派遣遣隋使小野妹子出使中国,向隋天子递交了「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的国书。同行的还有大量的留学生,以学习隋朝的文化和政治体制。
- 620年(推古28年)圣德太子和苏我马子一同完成《天皇记》、《国记》、《臣连伴造国造百八十部及公民等本记》等史书。
- 622年(推古30年)摄政皇太子厩戸皇子(圣德太子)去世。
- 626年(推古34年)苏我马子去世。
- 628年(推古36年)推古天皇去世,日本历史上长达36年的第一位女天皇统治时代结束。
舒明・皇极朝
(首都:飞鸟)
- 628年(推古36年)由于推古天皇崩御时并没有选定继承人,于是圣德太子之子山背大兄王与敏达天皇的长孙田村皇子都被视为皇室有力的继承人。其中苏我虾夷的叔叔摩理势有意拥立山背大兄王。于是苏我虾夷为巩固自己的权势杀害摩理势,拥立田村皇子为舒明天皇。
- 630年(舒明2年)第一批遣唐使抵唐。
- 641年(舒明13年)舒明天皇去世。苏我虾夷与苏我入鹿拥立宝皇女即位为皇极天皇;而这段期间苏我虾夷将一部份的国政委由苏我入鹿代行,但是苏我入鹿的放纵不知节制也引起皇室内部的诸多不满。
- 643年(皇极2年)苏我入鹿攻山背大兄皇子一族,皇子一行在法隆寺自杀,圣德太子一族灭亡。
孝徳朝(难波朝)
(首都:难波)
- 645年(大化元年)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发动乙巳之变,于皇极天皇朝前暗杀了苏我入鹿,苏我虾夷拒守于甘橿冈,最后自杀身亡,苏我氏灭亡。皇极天皇退位,敏达天皇曾孙轻皇子成为孝德天皇,迁都难波(今大阪)长柄豊埼,以摆脱飞鸟的苏我氏残党盘根错节势力。孝德天皇并制定日本最初的年号大化。
- 646年(大化2年)孝德天皇发布改新之诏,开始了称为大化改新的对日本政治体制的改革。宣布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推行班田制和租庸调制。实施新冠位制,将苏我氏大臣一人专权改为新设立的左大臣,右大臣和太政大臣三人分权的中央官制,设八省百官等。
- 653年(白雉4年)与皇太子葛城皇子(即中大兄皇子)发生政见对立,皇太子移居飞鸟。
- 654年(白雉5年)孝德天皇去世。
齐明・天智朝
(首都:飞鸟 → 大津)
- 655年(齐明元年)孝德天皇死后,中大兄皇子掌握政治实权。皇极太上皇再度即位,改称齐明天皇,迁都飞鸟。
- 660年(齐明5年)中大兄皇子在飞鸟建造漏刻台。
- 661年(齐明7年)齐明天皇御驾亲征,抵达筑紫(九州)朝仓宫,不久病亡。中大兄皇子临朝称制,即为后来的天智天皇。
- 663年(天智2年)中大兄皇子依百济之请,派军支援朝鲜,但在白江口之战中大败于唐朝与新罗之联军。日本各岛开始建筑防卫设施。
- 664年(天智3年)开始太宰府的水城建筑,同时在对马国,壹岐国,筑紫国设立海防和烽火台。
- 667年(天智6年)迁都较内陆之近江大津宫,以避免唐、新罗联军入侵。
- 668年(天智7年)中大兄皇子即位为天智天皇。
- 670年(天智9年)天智天皇制成《庚午年籍》,是为日本最早的全国性户籍。据《三国史记》及《唐书》,始号日本。法隆寺大火,被夷为平地。
天武・持统朝
(首都:飞鸟 → 藤原)
- 672年(天智10年)天智天皇去世,其弟大海人皇子和其长子大友皇子(由于其身份特殊,大友皇子的天皇之位一直没有得到承认,直到1870年明治天皇才追谥其为弘文天皇)争夺皇位,发生壬申之乱。最终大海人皇子获胜,即位天武天皇,大友皇子在濑田川之战中失败后自缢而死。天武天皇迁都飞鸟浄御原宫,日本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日益完善。
- 681年(天武10年)开始编纂律令飞鸟浄御原令。
- 686年(朱鸟元年)天武天皇去世。大津皇子被控谋反,敕令赐死。天武天皇的皇后鸬野赞良临朝称制,改元朱鸟。
- 689年(持统3年)全22卷飞鸟浄御原令完成颁布。
- 690年(持统4年)鸬野赞良因东宫草壁皇子亡故,即位持统天皇。制成庚寅年籍,从此开始日本户籍的「六年一造」。
- 692年(持统6年)以公地公民制为基础的收授法开始实施。
- 694年(持统8年)迁都日本最早模仿唐都长安的大型条坊制都城藤原京。
- 697年(文武元年)持统天皇退位,改称太上天皇,草壁皇子之子珂瑠皇子继任文武天皇。
- 700年(文武4年)文武天皇下令按照唐朝的律令制为基础编写律令。
- 701年(大宝元年)大宝令完成,包括律六卷,令十一卷,由藤原不比等纂,将日本至七世纪以来「近江令」、「天武令」等等制度与法规修正补订成完备的法典。奠定日本做为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的法治基础,也是大化革新施行成功的重要注脚,直到757年养老律令颁行前,一直是国家基本法。改元大宝。
- 702年(大宝2年)文武天皇正式颁布大宝令。
- 706年(庆云3年)文武天皇进行庆云改革。
- 706年(庆云4年)文武天皇去世,其母继任元明天皇。
- 708年(和铜元年)元明天皇仿唐朝「开元通宝」,铸造「和铜开宝」铜钱,推行「蓄钱叙位法」;由于藤原京排水不善,疾病肆虐,再次模仿唐都长安,建平城京(今奈良市)。
- 710年(和铜3年)元明天皇迁都平城京(奈良),飞鸟时代告终,奈良时代开始。
关键人物
参考文献
- ^ 百济赠送佛像、佛教给大和朝廷,有具体文字纪录开始。
- ^ Fred S. Kleiner, Christin J. Mamiya. G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 Belmont, CA: Thomson/Wadsworth. 2005: 222. ISBN 0-534-64095-8.
- ^ Rowthorne, Chris. Lonely Planet Japan. Hawthorn: Lonely Planet Publications. 2003: 34. ISBN 1740591623.
-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L. Worden, Robert, Kofun and Asuka Periods, ca. A.D. 250-710, A Country Study: Japan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Library of Congress), 1994 [2007-04-06]
- ^ L. Worden, Robert, Kamakura and Muromachi Periods, 1185-1573,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s, A Country Study: Japan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Library of Congress), 1994 [2007-04-06] Yoshimitsu, in 1404, accepted the "King of Japan" title in his willingness to improve relations with China and to rid Japan of the wako threat, thus establishing trades with China. This was considered as tribute by the Chinese but the Japanese saw it as profitable trade. This relationship lasted for about 50 years. (see also 中国中心主义).
- ^ general editors, John W. Hall... [; et al.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Japan.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182–183. ISBN 0-521-22352-0.
- ^ html 隋唐使の赴倭とその仪礼问题台湾大学歴史学系高明士, japanology.cn
- ^ 推古天皇前任崇峻天皇在位期间,欲除权臣苏我马子,却反被他所杀。崇峻天皇为圣德太子叔父,圣德太子的辈份更低,更可能被苏我氏随时铲除。
- ^ 《隋书·东夷传·倭国》:大业三年、其王多利思比孤、遣使朝贡。使者曰:「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门数十人来学佛法。」其国书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云云。帝览之不悦、谓鸿胪卿曰:「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
- ^ 《新唐书·倭、日本传》:「用明,亦曰目多利思比孤,直隋开皇末,始与中国通。」根据这说法,该王明显是用明天皇。
- ^ William Wayne Farris, Sacred Texts and Buried Treasures: Issues on the Historical Archaeology of Ancient Japan,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8. 8&vid=ISBN 978-0-8248-2030-5&id=dCNioYQ1HfsC&vq=yamato+paekche&dq=kofun+tumuli+korea&lpg=PA104&pg=PA105&sig=3Me7_8p9Tdh1KAYJFUpG7L-Q8ho Books.Google.com.
- ^ 续日本纪卷第一文武纪一
- ^ texts.com/jodai/shoku1.html 『続日本纪』国史大系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j-texts.com
- ^ 此前的历史,多是中国大陆或朝鲜半岛文献所提及,或《古事记》、《日本书纪》事后才追载的半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