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中语
闽中语 | |
---|---|
发音 |
[mɛ̃41 tam553 ŋy21](三明) [mɔɪ̃31 tœyŋ33 gø21](沙县) |
母语国家和地区 | 中国东南部 |
区域 |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沙县区、永安市 |
母语使用人数 | 约80万(2010年) |
语系 | |
语言代码 | |
ISO 639-3 | czo |
Glottolog |
minz1235 [1]
|
橘色为闽中语通行范围
|
闽中语,又称闽中话,是通行于福建省中部山区部分县市的一种闽语。使用闽中语的人主要在福建中东部的三明市市区(三元区、沙县区)及其管辖下的永安市。在中国大陆,闽中语被当做汉语的一种方言,因此又被称为闽中方言。
闽中语可以分为三明话(旧称三元话)、永安话、沙县话(沙阳方言)三种方言。古代以沙县话为代表方言,今日则以永安话为代表方言。闽中语使用人口低于100万,是闽语支中使用人数最少、适用范围最窄的一种语言。
历史
同其他闽语一样,闽中语也脱胎自古代汉语。昔日,福建中部一带隶属于建安郡。425年(南朝宋元嘉二年),分延平(南平)南乡地立沙村县(今沙县),仍隶属于建安郡。因此闽中语与闽北语关系很密切。
昔日,沙县这一带的行政中心,因此当时的闽中语以沙县话为代表方言。1452年,沙县人邓茂七起兵反抗明朝统治,被朝廷镇压,沙县人口大量减少,新兴的永安县(今永安市)逐渐取代沙县的位置,成为当地的行政中心。今日的闽中语,以永安话为代表方言。
闽中语流行的范围比较窄,仅流通于三明市区、永安、沙县三地,相对于四周的语言是弱势语言。自20世纪50年代起,外省和操其他闽语的大量人口流入三明,使闽中语受到巨大冲击。再加上三明市政府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影响,今日能够流利使用闽中语的人已经为数不多。[2]
音韵体系
闽中语三个方言音韵体系不尽相同,它们都有17个声母和6个声调,差别主要体现在韵母的发音和声调的实际音值上。在两字拼合组成一个词时,可能发生「连读变调」的现象,即前一个字因后一个字的声调而发生声调变化,后字则一律不变调。各方言都有各自的连读变调规律,但不尽相同。三明话则是快说变调、慢说不必变调。
方言 | 永安话 | 三明话 | 沙县话 |
---|---|---|---|
声母数 | 17 | 17 | 17 |
韵母数 | 41 | 37 | 36 |
声调数 | 6 | 6 | 6 |
闽中语各方言的声调不论数量还是种类皆相同,唯各方言声调的实际音值不同。
各方言的调值 | 阴平 | 阳平 | 阴上 | 阳上 | 去声 | 入声 |
---|---|---|---|---|---|---|
永安话 | 52 | 33 | 21 | 54 | 35 | 13 |
三明话 | 553 | 41 | 21 | 213 | 33 | 12 |
沙县话 | 33 | 31 | 21 | 53 | 24 | 212 |
闽中语声母系统同闽南语比较接近,次浊声母m、n、ng只在鼻化韵前出现,如同口元音相拼要念成b、l、g。韵母方面,和闽南语相同,有鼻化元音,而闽东语、闽北语都没有鼻化元音。但除鼻化元音外,只有一个鼻音韵尾,沙县为-ng,永安为-m。跟福州话及厦门话只有一套塞擦音不同的是,闽中语区别舌尖前和舌叶音。此外闽中语有入声调无入声韵,入声通常不带塞音韵尾。
闽中语各方言与闽南语的泉州话是闽语中少数几种能够将上声区分阴阳的方言。
脚注
-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编). 闽中语.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 ^ 福建概览 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