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裔台湾人
台湾闽南人 鹤老[1] / Ho̍h-ló | |
---|---|
总人口 | |
台湾人口中70~76.9%[2][3] | |
分布地区 | |
中华民国(台湾群岛与澎湖群岛) | |
语言 | |
台湾话 中华民国国语(现代标准汉语) | |
宗教信仰 | |
主要为台湾民间信仰、道教、佛教(汉传佛教) 少数:基督宗教(新教、天主教) | |
相关族群 | |
闽南人、潮州裔台湾人 南方汉族、闽越人† 客家裔台湾人、台湾原住民族 |
台湾鹤老人 | |||||||||
正体字 | 台湾鹤老人 | ||||||||
---|---|---|---|---|---|---|---|---|---|
简化字 | 台湾鹤老人 | ||||||||
|
台湾学老人 | |||||||||
正体字 | 台湾学老人 | ||||||||
---|---|---|---|---|---|---|---|---|---|
简化字 | 台湾学老人 | ||||||||
|
台湾闽南人 (台湾话: 台湾人 / 鹤老人,台罗: Tâi-uân-lâng / Ho̍h-ló-lâng)是台湾的汉族族群中最大的一支,亦为台湾人口最大的族群,源自中国福建省闽南地区及广东省部份地区,主要文化习俗为与闽南文化相似的台湾汉族,母语为台湾话,惟受战后国语政策的影响,亦以中华民国国语(标准汉语)为通用语。在此族群的组成中,祖籍位于福建省泉州府的泉州裔以及漳州府的漳州裔人数超过五分之四,其余为福建省龙岩直隶州的龙岩人以及广东省潮州府的潮州人和惠州府的海陆丰人。其他闽语族群如福州府的闽东人及兴化府的兴化人移民来台后融入于闽南人。除了汉族以外,漳州畲族及泉州回教徒移民来台后亦以闽南人视之。
由于语言读写方法、文化认同与意识形态的不同,对于自我族群和使用语言的称呼也是有所不同。今日的台湾闽南人若以中华民国国语自称,多惯用「台湾人」、「闽南人」、「本省人」等用法。桃园市政府使用闽南人一词,并举办桃园闽南文化节[4]。若以台湾话自称时,多以台湾人(Tâi-uân-lâng)、鹤老人(Ho̍h-ló-lâng;或讹称为河洛人)或本省人(Pún-síng-lâng)自称[1][5][6]。在英语中称作Hoklo Taiwanese。至于语言方面,多数台湾人多以台语(Tâi-gí/Tâi-gú)或台湾话(Tâi-uân-uē)自称。
一般而言,在提及台湾闽南人或闽南裔等这类词语时,所指的通常是在1945年日本二战投降以前移民来台的闽南人后裔;相对地,1949年以后的闽南移民后裔,通常归类在外省人的行列中,如文学家林语堂等。
概述
闽南裔在移民台湾初期,与平埔原住民聚居。因生存条件艰苦,竞争激烈,除原汉冲突和闽粤械斗之外,内部的泉、漳两派之间也械斗频发。日治时期以后,始称「本岛人」、「福佬人」(语音:hô-ló之另外一种表记)、「台湾人」[7][8],闽南裔不再区分泉漳。漳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平原地带、北部沿海地区及兰阳平原,故漳州腔被称为内埔腔;泉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沿海地区、台北盆地,故「泉州人居住在海滨、漳州人居住在内陆平原[9]」的说法,仅在台湾中部地区符合[10],泉州腔则被称为海口腔。根据统计,泉州府移民略多于漳州府移民,泉州人中由多至少依序为三邑、同安、安溪;漳州人中以南靖、平和居多,其次为漳浦、诏安,再其次为龙溪、海澄、长泰;融合后台湾话优势腔接近厦门话的口音。
以语言来说,台湾闽南裔习延用日治时期的称呼,称呼自己的语言为台湾话,各地虽有口音之别,惟皆可沟通;现有台湾族群住民中,涵盖部份客家人在台湾垦殖与移民时面对强势团体时所形成的「福佬客」[11][12],自我族群认同为闽南裔者,据调查达七成以上[3]。
省份/居民(千人) | 福建 3,116.4 |
广东 586.3 |
其他 48.9 |
||||||||||
---|---|---|---|---|---|---|---|---|---|---|---|---|---|
府州/居民(千人) |
泉州 1,681.4 |
漳州 1,319.5 |
汀州 42.5 |
龙岩 16.0 |
福州 27.2 |
兴化 9.3 |
永春 20.5 |
潮州 134.8 |
嘉应 296.9 |
惠州 154.6 |
|||
地区/居民(千人) | 安溪 441.6 |
同安 553.1 |
三邑 686.7 |
||||||||||
比率 | 44.8% | 35.2% | 1.1% | 0.4% | 0.7% | 0.2% | 0.5% | 3.6% | 4.1% | 7.9% | 1.3% |
广义闽南人
由于台湾是以闽南人占多数,所以许多族群的生活型态在人口自然迁移中,部分人已与闽南人相近,而闽南人亦可能与他族或东西方交流之中而产生了新的生活型态。根据「全国客家人口基础资料调查研究」的显示,台闽地区单一认定为闽南人占73.3%(1,657.2万人)1,高于血缘上闽南人的比例,显示「闽南」应该是一个文化上的概念,凡生活方式与闽南文化无二致,自我认定为闽南人的台湾人即为台湾闽南人。此外,例如「福佬客」一词乃指生活与闽南人无异,语言则已失传客家话、可能仅保留一至两个称谓用语的客家人后裔。平埔族亦与此相似。
许多客家人成为「福佬客」的时间非常早,甚至是在日治时期前。福佬客如故中华民国总统李登辉(其先祖为中国福建汀州永定客家人),至其父辈已不会说客语。
台湾潮州人因所使用的潮州话(属于闽南语子方言)和泉漳片台湾话相近,自我认同已转为闽南民系[14]。
祖籍来源
民系分支
文化
宗教
观音、关帝、妈祖、哪吒、王爷与玄天上帝基本上是闽南人共通的民间信仰,在郑氏王朝时移民的台湾闽南人多半信奉明朝的护国海神玄天上帝[15],到了满清中叶后移民台湾的台湾闽南人逐渐信奉妈祖。带来航海安全的妈祖信仰是台湾闽南人的特色宗教,在台湾闽南人的聚居地可见到许许多多的妈祖庙。
此外,由于是移垦社会,时常祭拜土地神,且因土地神能掌握农业以外,又能保佑商业与旅途,故视为重要神灵,以做牙为土地神祭日。
其余各县有各县的乡土神,基本上可用应惠灵天概括之,表列如下。
- 漳州府籍移民跨县信仰:开漳圣王、广惠尊王、辅信将军、倪府总管、古公三王、保生大帝(原为泉州同安县信仰,之后信仰遍布整个闽南地区)、三山国王(原为广东潮州信仰。隋开皇十一年(591年)的漳州部分地区曾属潮州管辖,辖境为漳州梁山以南,包括平和西南地区和云霄、东山、诏安全境[16],次年(592年)改隶泉州龙溪县;唐垂拱二年设立漳州,从泉州割龙溪县南界地成立[17]。而《太平寰宇记》记载潮州晚至北宋仍属广州风俗区)
- 漳州府漳浦县籍移民:古公三王
- 漳州府平和县籍移民:三坪祖师
- 漳州府南靖县籍移民:关圣帝君(不分地域,广泛信仰的神灵,南靖视为乡土神)、惭愧祖师
- 漳州府诏安县籍移民:三官大帝(不分地域,广泛信仰的神灵,诏安视为乡土神)、五显大帝
- 泉州府同安籍移民:保生大帝(闽南地区广泛信仰的神灵,同安视为乡土神)、霞海城隍
- 泉州府同安金门籍移民:开浯恩主、苏府王爷[18][19]
- 泉州府三邑籍移民:观音菩萨(不分地域,广泛信仰的神灵,晋江视为乡土神,晋江,又称泉安)、石狮城隍(晋江石狮)、青山王(惠安)、广泽尊王(南安)、武惠尊王(又称顺正大王、俗称红祖公,晋江青阳移民)
- 泉州府安溪、永春直隶州籍移民:清水祖师、显应祖师、三代祖师、法主真君、双忠尊王(尪公)、董公祖师、安溪城隍
- 兴化府籍移民:妈祖(妈祖不分泉、漳、潮,汉人普遍信奉妈祖,视为海神;兴化人人视为乡土神)
- 潮州府籍移民:三山国王
音乐和戏剧
语文
由于在明郑时期、清治时期,泉漳移民来台者占多数,使得闽南语泉漳话在台湾曾长期成为共用语,并因泉漳人的融合而逐渐演化出不同于原乡,具在地特色的台湾话。
服饰
17世纪的台湾曾由荷兰与西班牙统治,让台湾呈现欧洲文化,在服饰上也出现西式服饰的元素。
郑成功率领明郑政权迁台,台湾闽南人居民其衣饰也遵循着明朝的汉人衣冠礼制。
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台湾纳入清帝国版图,衣冠服仪制度跟着变化,闽南人居民迫循满族衣冠制度与「薙发令」,仿汉服装改循仿满风俗,但民间的文化艺术,如传统歌仔戏戏服虽历经百年,至今仍系以闽南人衣冠遗风。
1721年,台湾爆发朱一贵事件,朱一贵起兵反抗清朝统治,攻下台湾府城(今台南),建国号大明,年号「永和」,且废除满服、长辫剪断,恢复明朝时的服装及传统汉人的发式[20]。朱一贵登基时头戴通天冠,身穿黄龙袍,以玉带围之。但官员爵位封得太多,衣服一时准备不及,只好向戏班索取戏服代替,而仍然不足,出现头戴明朝帽,身穿清朝衣的景象。有诗传后云:「头戴明朝帽,身穿清朝衣;五月称永和,六月还康熙[21]。」
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事件,林爽文登基时「以玄缎为冠,盘两金龙,结黄缨,自顶垂背,衣衮服,高坐堂上,众呼万岁」。服饰具有明朝汉服王室衣冠的概念,有别于清代满人的冠服制度。
19世纪西方基督传教士马雅各与马偕,在台湾传教行医期间,穿着西装等西式服装,为台湾的服饰发展史增添西方元素[22]。
民居
三合院
台湾汉人传统建筑为三合院,有祭拜神明祖先大厅的正身,左右或有护龙建筑,而成三合院,围起来的空间可为晒稻埕,房屋后院若有空地则做为菜园、果园、饲养牲畜圈舍,再外围种刺竹围篱兼挡风。
和室
台湾日治时期中期已经出现了许多日式住宅。到了大正时期(1911年—1925年)以后,闽南人的民宅之中已经渐渐俱备较接近唐式的和室[23],用途自寝室延伸为客房等。和室起源于唐朝,传到日本就演变成现在的和室。日本式跟唐式的最大不同在于地板:日本式是铺叠席,而唐式则是铺复式地板。但现在这一类的空间设计都统称为和室[24]。
宋江阵
宋江阵是一种结合中国武术和艺术的民俗表演,最早出现于明末清初,相传是南少林五祖拳祖师蔡玉川所创,由一些爱好武术者在庙会广场表演各种武术招式。表演时人数不拘,男女皆可,通常以三十六人、七十二人为主,甚至百余人,但因水浒传故,以一百零八人为大忌。以前民间传说地方上有乱事,以宋江阵武师可以执干戈以卫社稷。
注释
- 脚注
^ 注解1:当只能选择一种族群身份时,台闽地区(包含台澎金马)单一认定为闽南人占73.3%(1,657.2万人)、台湾客家人占12.6%(285.9万人)、中国大陆客家人占0.8%(18.9万人)、中国它省市人占8.0%(181.1万人)及原住民族群占1.9%(43.3万人)。调查结果发现,年龄愈低的民众其族群通婚的比例愈高,随者族群通婚的比例上升,单一的族群认定已不适用,因而较偏向采用多重选择族群身份。在多重选择下,有78.6%认为自己是闽南人(1,778.2万人)、台湾客家人占19.5%(441.2万人)、中国大陆客家人占2.9%(64.8万人)、中国大陆各省市人占13.1%(296.8万人)及原住民族群占5.3%(119.9万人)。
^ 注解2:虽然一般的说法,认为客家人是比闽南人来台较晚,但是,其实是同时来台或客家人更早来台,请参见客家地区。比如说尹章义教授即认为客家人与闽南人几乎是同时抵达台湾,惟由于当代以籍别而区分客家人或闽南人时,因表示自闽,遂被文载为福建[25][26]
^ 注解3:这个新定义,其实也就是中华民国前总统李登辉在1999年帮马英九站台助选台北市市长的时候,所提出来的所谓「新台湾人论」。关于和李登辉之「新台湾人论」的讨论,可以参考黄中平(1999)和萧敬(1999)[27][28]。
- 引用
-
^ 1.0 1.1 韦, ast2=李. 闽南族群之他称族名「Hoklo∕Hohlo」的汉字名书写形式与变迁:从历史文献与地图地名的检索来分析 (PDF). 地理研究. 2019年11月, 71: 43 [2022-01-08]. doi:10.6234/JGR.201911_(71).00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1-08). Authors list列表中的
|first2=
缺少|last2=
(帮助) - ^ 台湾人口. 中华消费者安保协会. 10-08-2018 [10-08-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1).
- ^ 3.0 3.1 台湾当前族群认同状况比较分析
- ^ 2016 桃园闽南文化节 千人艺阁嘉年华 半年团聚南崁溪畔 网际网路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6-12-23.
- ^ 〈过去、集体记忆与族群认同──台湾的族群经验〉,《认同与国家:近代中西历史的比较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页249-274。
- ^ 我住台湾,不住闽南,不要叫我闽南人!. [2013-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6).
- ^ 王明珂 (1994),:254;张德水 (1992),:21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吴守礼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清代台湾的社会变迁
- ^ 漳泉方言在台湾的融合
- ^ 认识福佬客. [2012-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 ^ Ihakka. www.ihakka.net. [2019-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1).
- ^ Taiwan Sotoku Kanbo Chosaka. 台湾在籍汉民族乡贯别调查 [Investigation of the regions of origin of Han people in Taiwan]. Taihoku-shi (Taipei): Taiwan Sotoku Kanbo Chosaka. 1928.
- ^ 台湾的语言战争及战略分析 (PDF). [2012-10-2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9-16).
- ^ 陈汉墀. 数位网路报: 骆芬美着:你所不知道的台湾史(时报出版). 2013-02-20 [2018-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7).
- ^ 〈漳州的由来〉,2020,中共漳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 ^ 《嘉庆重修一统志》,1966,台湾商务印书馆
- ^ 《浯事吾闻》艋舺金门馆传承金门香火. [2018-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9).
- ^ 前水头「灵济宫」苏王爷被天公处罚之说. [2018-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3).
- ^ 一七二一年台湾民族英雄朱一贵大命革. www.taiwanus.net. [2009-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06).
- ^ 陈衍:《台湾文献丛刊》〈第一二零种 台湾通纪〉,台湾银行发行,1958年10月出版
- ^ 公共电视台_台湾人民的历史. web.pts.org.tw. [2019-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9).
- ^ 拜访老屋与新厝 网际网路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4-09-01.
- ^ 存档副本. [2009-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3).
- ^ 尹章义 1989,第358-366页.
- ^ 尹章义 1991,第212-214页.
- ^ 黄中平 1999.
- ^ 萧敬 1999.
参考出处
(按照作者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排列)
- 洪惟仁,1987,台湾河佬语声调研究,增订三版。台北:自立晚报。
- 洪惟仁,1992,台湾语言危机。台北:前卫。
- 黄宣范,1995,语言、社会与族群意识:台湾语言社会学的研究。台北:文鹤出版有限公司。
- 黄中平,1999,台湾意识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与凸显:浅析「新台湾人」概念,见夏潮基金会编,中国意识与台湾意识<论文集>,页668-78。台北:海峡学术。
- 施正锋,1997,台湾的族群政治,见施正锋编,族群政治与政策,页73-108。台北:前卫。
- 李辉,2007年3月,《分子人类学所见历史上闽越族群的消失》,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9 卷第2 期。
- 王明珂,1994,过去、集体记忆与族群认同:台湾的族群经验,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认同与国家:近代中西历史的比较,页249-74。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吴芳亲、何锦玟、吴国权、蒲长恩、胡光宇、柳煌,2009,台湾地区各族群 Y染色体 DNA STR 基因父系血缘关系之研究。法务部调查局 大同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 国防医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ncl[1]、[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 萧敬,1999,浅析「省籍矛盾」与李登辉的「新台湾人主义」,见夏潮基金会编,中国意识与台湾意识<论文集>,页679-91。台北:海峡学术。
- 尹章义,1989,台湾开发史研究。台北:联经。
- 尹章义,1991,台湾移民开发史上与客家人相关的几个问题,见台湾史研究会主编,台湾史学述研讨会论文集,第三集,页211-34。台北:台湾史研究会出版。
- 张德水,1992,激动!台湾的历史:台湾人的自国认识。台北:前卫。
- 袁家骅,1989,汉语方言概要。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