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击炮

迫击砲(英语:mortar)是一种砲身短、射角大、弹道曲率高、以座钣承受后坐力、发射尾翼稳定的砲弹曲射火砲。其名称来源于可以「迫近射击」。

特点

斯托克斯式战壕迫击砲

射角大(一般为45°~85°),弹道弯曲,初速小,最近射程小,对无防护目标杀伤效果好,适用于对遮蔽物后的目标和反斜面上的目标射击。射击时多人操作(2-5人),砲管后坐能量通过底座钣由地面吸收。行军时砲管、底座钣、瞄准具可分解。主要配用杀伤爆破弹用于歼灭、压制敌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破坏铁丝网等障碍物;还可配用烟幕弹和照明弹、毒气弹等特种砲弹。

迫击砲问世以来,被广泛运用于战争,尤其是山地战堑壕战,配合步兵小单位(班、排、连、营)作战,为步兵之制式火力支援武器。

历史

迫击砲由臼砲演变而来。1904年日俄战争旅顺攻城战中,日军官兵离俄军战壕很近,普通火砲和机枪无法发挥威力。俄国砲兵军官、旅顺要塞砲兵技术副主任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维奇·戈比亚托利用臼砲弹道高、射程近的特点,和旅顺城防司令康德拉坚科将军一道设计出了第一门迫击砲,其砲身为海军的47公厘海军砲,安装在轮式砲架上,便于推行,发射超口径长尾迫击砲弹,弹重11.5kg,射程500步。

然而戈比亚托发明的迫击砲是由海军臼砲改装而来,虽然射程近,但无法拆成可携带的部件,步兵小单位作战使用起来仍然不方便,因此没有得到广泛使用。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发明家温弗雷德·斯托克斯(Wilfred Stokes)爵士在1915年发明了斯托克斯式战壕迫击砲,现代意义上的可分解、便携带的迫击砲方告问世。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是世界上装备迫击砲最多的国家,共34.8万门。苏联政府设有迫击砲装备人民委员部

世上最大的迫击砲为美国在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时制造的小大卫,其砲筒重65304公斤,口径为91.4公分。它所发射的弹头重约1700公斤[1]

进入现代后。迫击砲又出现了可以后膛装填的线膛砲、可以曲平射两用、或可以自动连发的新种类;大口径型也正趋向自行火砲化。另外,迫击砲由于使用简单,除了一般军队外,连一些游击队都会装备。

分类

迫击砲有多个分类方法:

  • 装填方式可分为前装迫击砲和后装迫击砲;
  • 按砲身结构可分为滑膛迫击砲和线膛迫击砲;
  • 按运动方式可分为人员携行式、驼载式、车载式、牵引式和自行式。

杆式迫击砲

布莱克尔迫击砲是典型的杆式迫击砲

杆式迫击砲(英语:spigot mortar)主要由一根带插头的,有时末端空心的发射杆组成。在发射时砲手会把砲弹的空心底端套在这根杆子上,而不是像在发射传统迫击砲那样把砲弹放入砲管里。发射杆的顶端和砲弹的外壳一起构成了一段较短的空心砲管。所以杆式式迫击砲的结构是颠倒的,不是砲管环绕着砲弹,而是砲弹环绕着砲管。通常在杆子的底部内置一个触发机构,击发时长的击针沿杆向上撞击,从而激发弹丸内部的底火并引爆砲管内的发射药。

杆式迫击砲的优势在于,与同等有效载荷和射程的常规迫击砲相比,其火力部分(底板和发射杆)更小、更轻,制造也比较简单。此外,大多数杆式迫击砲没有常规意义上的口径,这意味着可以从同一门迫击砲发射几乎任何重量和直径的弹药。缺点是,尽管大多数迫击砲弹的后部呈流线型,非常适合改造为杆式迫击砲砲弹,但让砲弹的尾端具有空心砲管会让浪费体积和质量,进而减小弹丸的有效载荷。如果士兵仅携带少量弹药,则重量缺点并不明显。但是,一旦大量携行弹药,杆式迫击砲在弹药上浪费的重量就抵消了其原本的低重量优点了。

有些杆式迫击砲被设计为无声迫击砲。每发砲弹的砲管上内部都有一个紧密配合的滑套,该滑套可以紧紧地套在发射杆上。开火时,滑套和发射杆之间的火药燃气膨胀将弹丸从杆上推出,而滑套在和发射杆彻底分离之前则会被卡住。这样发射药燃烧产生的气体就会被滑套捕获,从而实现无声的设计。二战后的比利时Fly-K无声迫击砲是此类设计的典型例子。

刺猬弹发射器,注意左下角的发射杆

随着时代发展,杆式迫击砲逐渐被常规设计的小口径迫击砲所取代,变得十分少见。 典型的杆式迫击砲设计有:

较常见的迫击砲口径

  • 60公厘:
此口径为法国布朗德公司在1930年代开发的布朗德迫击砲家族中最小口径的版本,适合让步兵单独携带,为步兵连级支援武器。此口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快速茁壮,成为西方国家最普及的步兵迫击砲。
  • 81公厘:
此口径为斯托克斯式战壕迫击砲量产使用的尺寸,后来被大部份国家接受成为标准营级迫击砲的技术规格标准。包括法国布朗德1930年式81公厘迫击砲、美军M1迫击砲、日本九七式迫击砲。英国二战期间使用的ML3英寸迫击砲的口径为81.5公厘,但在冷战中期开发的L16式迫击砲回归81公厘。
  • 82公厘:
苏联中华民国在1930年代开发的口径规格,目前主要是俄罗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营级编制的武器。
  • 4.2英英寸(107公厘):
最初为化学兵部队使用,又称化学迫击砲。后来转型为步兵团级支援兵器,知名的包括美国M2型4.2英寸迫击砲、英国4.2英英寸迫击砲。
  • 120公厘:
法国在1930年代开发的布朗德迫击砲系列口径最大的系列,后授权给芬兰量产,苏联也依照该口径标准制造了120公厘迫击砲,同样为步兵团级支援武器。冷战期间除了苏联与共产国家,以色列也获得芬兰授权在国内产制,并获得部分西方国家运用。美国则是在1980年代末期自以色列引进测评后接受了120公厘迫击砲的规格,舍弃了4.2英英寸标准。

参考文献

引用

  1. ^ 常和 着:《武器百科》,汉宇,2008年。第52页。ISBN 9789866678615
  2. ^ "Tank Hurls Flying Dust Bins and Lays Tracks" 网际网路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5-03-20.. Popular Mechanics, December 1944, p. 7.

来源

  • Ryan, J. W., Guns, Mortars and Rockets (Battlefield Weapons Systems & Technology), Brassey's publishers, London, 1982

参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