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击炮
迫击砲(英语:mortar)是一种砲身短、射角大、弹道曲率高、以座钣承受后坐力、发射尾翼稳定的砲弹的曲射火砲。其名称来源于可以「迫近射击」。
特点

射角大(一般为45°~85°),弹道弯曲,初速小,最近射程小,对无防护目标杀伤效果好,适用于对遮蔽物后的目标和反斜面上的目标射击。射击时多人操作(2-5人),砲管后坐能量通过底座钣由地面吸收。行军时砲管、底座钣、瞄准具可分解。主要配用杀伤爆破弹用于歼灭、压制敌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破坏铁丝网等障碍物;还可配用烟幕弹和照明弹、毒气弹等特种砲弹。
迫击砲问世以来,被广泛运用于战争,尤其是山地战和堑壕战,配合步兵小单位(班、排、连、营)作战,为步兵之制式火力支援武器。
历史
迫击砲由臼砲演变而来。1904年日俄战争的旅顺攻城战中,日军官兵离俄军战壕很近,普通火砲和机枪无法发挥威力。俄国砲兵军官、旅顺要塞砲兵技术副主任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维奇·戈比亚托利用臼砲弹道高、射程近的特点,和旅顺城防司令康德拉坚科将军一道设计出了第一门迫击砲,其砲身为海军的47公厘海军砲,安装在轮式砲架上,便于推行,发射超口径长尾迫击砲弹,弹重11.5kg,射程500步。
然而戈比亚托发明的迫击砲是由海军臼砲改装而来,虽然射程近,但无法拆成可携带的部件,步兵小单位作战使用起来仍然不方便,因此没有得到广泛使用。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发明家温弗雷德·斯托克斯(Wilfred Stokes)爵士在1915年发明了斯托克斯式战壕迫击砲,现代意义上的可分解、便携带的迫击砲方告问世。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是世界上装备迫击砲最多的国家,共34.8万门。苏联政府设有迫击砲装备人民委员部。
世上最大的迫击砲为美国在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时制造的小大卫,其砲筒重65304公斤,口径为91.4公分。它所发射的弹头重约1700公斤[1]。
进入现代后。迫击砲又出现了可以后膛装填的线膛砲、可以曲平射两用、或可以自动连发的新种类;大口径型也正趋向自行火砲化。另外,迫击砲由于使用简单,除了一般军队外,连一些游击队都会装备。
分类
迫击砲有多个分类方法:
杆式迫击砲

杆式迫击砲(英语:spigot mortar)主要由一根带插头的,有时末端空心的发射杆组成。在发射时砲手会把砲弹的空心底端套在这根杆子上,而不是像在发射传统迫击砲那样把砲弹放入砲管里。发射杆的顶端和砲弹的外壳一起构成了一段较短的空心砲管。所以杆式式迫击砲的结构是颠倒的,不是砲管环绕着砲弹,而是砲弹环绕着砲管。通常在杆子的底部内置一个触发机构,击发时长的击针沿杆向上撞击,从而激发弹丸内部的底火并引爆砲管内的发射药。
杆式迫击砲的优势在于,与同等有效载荷和射程的常规迫击砲相比,其火力部分(底板和发射杆)更小、更轻,制造也比较简单。此外,大多数杆式迫击砲没有常规意义上的口径,这意味着可以从同一门迫击砲发射几乎任何重量和直径的弹药。缺点是,尽管大多数迫击砲弹的后部呈流线型,非常适合改造为杆式迫击砲砲弹,但让砲弹的尾端具有空心砲管会让浪费体积和质量,进而减小弹丸的有效载荷。如果士兵仅携带少量弹药,则重量缺点并不明显。但是,一旦大量携行弹药,杆式迫击砲在弹药上浪费的重量就抵消了其原本的低重量优点了。
有些杆式迫击砲被设计为无声迫击砲。每发砲弹的砲管上内部都有一个紧密配合的滑套,该滑套可以紧紧地套在发射杆上。开火时,滑套和发射杆之间的火药燃气膨胀将弹丸从杆上推出,而滑套在和发射杆彻底分离之前则会被卡住。这样发射药燃烧产生的气体就会被滑套捕获,从而实现无声的设计。二战后的比利时Fly-K无声迫击砲是此类设计的典型例子。

随着时代发展,杆式迫击砲逐渐被常规设计的小口径迫击砲所取代,变得十分少见。 典型的杆式迫击砲设计有:
- 英国二战时期邱吉尔 AVRE上搭载的290公厘帕塔德迫击砲[2]
- 日本在冲绳战役和硫磺岛战役中使用的320公厘九八式臼砲
- 布莱克尔迫击砲和PIAT在二战中被英军用作反战车武器。
- 刺猬弹发射器使用了24门紧密排列在一起的反潜杆式迫击砲。开火时刺猬砲会将24枚深水炸弹同时射出。
较常见的迫击砲口径
- 60公厘:
- 81公厘:
- 此口径为斯托克斯式战壕迫击砲量产使用的尺寸,后来被大部份国家接受成为标准营级迫击砲的技术规格标准。包括法国布朗德1930年式81公厘迫击砲、美军M1迫击砲、日本九七式迫击砲。英国二战期间使用的ML3英寸迫击砲的口径为81.5公厘,但在冷战中期开发的L16式迫击砲回归81公厘。
- 82公厘:
- 4.2英英寸(107公厘):
- 最初为化学兵部队使用,又称化学迫击砲。后来转型为步兵团级支援兵器,知名的包括美国M2型4.2英寸迫击砲、英国4.2英英寸迫击砲。
- 120公厘:
- 法国在1930年代开发的布朗德迫击砲系列口径最大的系列,后授权给芬兰量产,苏联也依照该口径标准制造了120公厘迫击砲,同样为步兵团级支援武器。冷战期间除了苏联与共产国家,以色列也获得芬兰授权在国内产制,并获得部分西方国家运用。美国则是在1980年代末期自以色列引进测评后接受了120公厘迫击砲的规格,舍弃了4.2英英寸标准。
参考文献
引用
- ^ 常和 着:《武器百科》,汉宇,2008年。第52页。ISBN 9789866678615
- ^ "Tank Hurls Flying Dust Bins and Lays Tracks" 网际网路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5-03-20.. Popular Mechanics, December 1944, p. 7.
来源
- Ryan, J. W., Guns, Mortars and Rockets (Battlefield Weapons Systems & Technology), Brassey's publishers, London, 1982
参见
#
- 11式105毫米轮式突击车
- 16式機動戰鬥車
- 1998年4月23日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边境冲突
- 2,4,6-三硝基苯胺
- 2008年7月
- 2008年加沙戰爭
- 2012年中国渔船遭朝鲜劫持事件
- 2014年莱索托政变
- 2020年貝魯特爆炸事故
- 22毫米槍榴彈
- 63式装甲输送车
- 73式中型卡車
- 80式100毫米迫击炮
- AMX 10 RC裝甲車
- AMX-30主战坦克
- Crye Precision
- ENTAC反坦克導彈
- GrW 34型81毫米迫击炮
- Lang HS.30步兵战车
- LeGrW 36型50毫米迫击炮
- M1128機動炮車
- M1938年式107公厘迫擊炮
- M1卡宾枪
- M21式自行迫击炮
- M224迫擊砲
- M29
- PLL-05自行迫榴炮
- PM1938型迫击炮
- PzH2000自行榴彈砲
- T-75式60公厘迫擊炮
- XM395精確制導迫擊炮彈
- 万家岭战役
- 上浦防東山戰鬥
- 东北人民解放军
- 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
-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 中国大陆网络用语列表
- 中國發明
-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
- 丹尼爾Y3自動榴彈發射器
- 乌克兰陆军
- 乌尔班大炮
- 佛郎機砲
- 佩什梅格
- 光榮勳章
- 兩棲突擊載具
- 六一惨案
- 兵工厂委员会
- 军事技术与装备列表
- 别斯兰人质危机
- 前膛枪
- 半人馬裝甲車
- 占守岛战役
- 卡巴那图营救
- 卢旺达内战
- 反坦克戰
- 反潜迫击炮
- 叙利亚内战期间伊朗对叙利亚的援助
- 哈马斯
- 因阿迈纳斯人质事件
- 国民革命军第88师
- 基数 (军事)
-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
- 大双心河
- 大日本帝国陆军兵器列表
- 大炮遠運
- 大砲
- 奥马哈海滩
- 姚依林
- 孟良崮戰役
- 小大卫广场
- 尼羅河謀殺案 (2022年電影)
- 岩帅
- 崂山抗日游击队
- 巴列夫防线
- 巴甫洛夫大楼
- 布连拾街长老会磐石堂
- 应征入伍
- 弗尔巴尼亚桥之战
- 张清安 (巴中县)
- 德拉姆堡 (埃尔弗赖莱岛)
- 急性白磷中毒
- 意大利联合交战陆军
- 扎巴达尼战役
- 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
- 抛射兵器
- 拉斐爾車頂武器站
- 斯柯达公司
- 新疆反共复国军
- 星球大战武器列表
- 曉空丸
- 曲射火力
- 朝鲜战争
- 李二喜
- 枪口爆震
- 查尔迪兰战役
- 柬埔寨内战武器列表
- 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
- 桂山號
- 森林兄弟
- 極地戰嚎2
- 榮譽勳章 (2010年遊戲)
- 榴弹发射器
- 欧内斯特·海明威
- 歐瑞康35/1000轉輪式機炮
- 武斗
- 氯
- 沃兹涅先斯克战役
- 沈阳站
- 泸州武斗事件
- 海拉爾日軍工事及萬人坑遺址
- 涞灵战役
- 溪生战役
- 火器
- 炮击天安门案
- 烏克蘭子午線航空3032號班機空難
- 狙擊手
- 独立联盟战争
-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 瓦格拉姆之战
- 白磷弹
- 百灵庙战役
- 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
- 真主党旅
- 真实计划
- 祝榆生
- 突击队 (德国)
- 第115师团 (日本陆军)
- 第124师团
- 第24師團
- 第41軍 (日本陸軍)
- 第59师团
- 第一次車臣戰爭
- 第二次利比亞內戰
- 米特罗凡·涅杰林
- 粟裕
- 紅衣大炮
- 索姆河战役
- 索爾丹姆K6迫擊炮
- 索爾丹姆M66迫擊炮
- 索马里营
- 罗希姆诺战役
- 美国陆军第1装甲师
- 美国陆军第25步兵师
- 美國陸軍化學兵部隊
- 芒市土司
- 苏家埠战役
- 英国大炮
- 英雄连
- 莫桑比克独立战争
- 裝藥
- 费城号炮艇
- 越共和越南人民军在越南战争中的恐怖活动
- 輕兵器
- 近距离作战系列
- 远射武器
- 邓铁梅
- 鋼之鍊金術師
- 闪点行动:红河
- 阿德姆·贾沙里
- 阿波罗14号
- 阿波罗16号
- 阿部规秀
- 陸上自衛隊第1普通科聯隊
- 雷鸣球
- 霍斯托梅爾戰役
- 青岛电灯厂
- 风暴突击队
- 鲍里斯·斯涅特科夫
- 黄安战役
- 黄桥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