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
运输是指某一物体(人或者是货物)透过运输工具(或交通工具与运输路径),由甲地移动至乙地,完成某个经济目的的行为。因此,运输是一种「衍生的经济行为」,运输多半都是为了完成某些经济行为,例如购物、上班、上学、访友等需求而进行。
而运输主体与运输工具在运输路径上所产生的互动现象,即为交通现象。因此运输是一种两地间的移动行为,而交通是两地之间所发生的现象。「运输」与「交通」两词常受到混用,中文习用「交通拥挤」而非「运输拥挤」,「运输路径」而非「交通路径」。
方式
运输方式是使用某一特定交通工具、基础设施或流程来实现位移的方式。对于一个人或一件货物来说,可能在一次运输过程中会涉及到一种或多种运输方式,而多种运输方式的情况下往往被称为联运。每一种运输方式都有其优劣之处,往往需要根据成本、运输能力、路线和速度等方面来考虑选择何种方式。
人力
人力运输是使用人的肌肉产生力量来运输他人和/或货物,常见方式有步行、跑步和游泳,速度较慢。现代科技使用机器来加强人力。由于成本低,可以休闲、锻炼身体,另外环保。有时候,人力运输是唯一可用的交通方式,特别是在一些欠发达或偏远区域。它被视作是理想的可持续交通系统。
尽管人类可以不借助基础设施行走,通过修建道路、使用自行车或轮滑等交通工具可以提高效率。
畜力
畜力运输是通过役用动物来移动人和货物的方式。人类可以直接骑在一些动物身上,让其驮上货物,戴上骑具,单个或组队,连上雪橇或带轮交通工具。
空中
固定翼航空器,通常称为飞机,是一种比空气密度大的航空器,通过空气和机翼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擡升力从而实现快速移动。该属于是用来同旋翼航空器区分。自转旋翼机则是两种的结合。
航空器飞行需要地方起降,因此大部分航空器都要求建设机场,作为维修、存储、补充燃料和装载、卸下机组成员、货物和乘客的基础设施。大部分航空器都需要在陆地上起降,有一些则具备在冰雪、静水上起降的能力。
航空器是仅次于火箭第二快的交通方式。民航飞机速度可以达到955公里每小时(593英里每小时),单引擎航空器可达到555公里每小时(345英里每小时)。航空可以让人和少量货物快速长线运输,但是有较高的成本和燃料消耗;对于短途或难以进入的地点,可以使用直升机。[1]根据《卫报》2009年的文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世界任意时间估计有超过50万人乘坐飞机。[2]
铁路
铁路运输是铁路列车在两条平行铁轨——通常称为铁道、铁路之间运行的交通方式。铁路列车通常有一节或多节相连的列车组成。列车常通过铁路机车驱动,早期列车多使用蒸汽或柴油驱动,新型列车则多通过电气化铁路提供电力驱动。于此相对的,部分或全部的车厢都可以是动力来源,这被称为动力分散式。
公路
道路是两个或多个地理位置之间所修建的连接性基础设施。[3]道路通常十分平整,方便出行;[4]当然在历史上,道路并没有正式修建和维护,因此也并不一定如此。[5]在市区,道路穿越整个城市或村庄,常会为其指定街道名,同时提供城市空间地役权和交通路线双重功能。[6]
最常见的道路运输载具是汽车:它是一种多轮载具,通过内燃机驱动。其他使用道路的包括:公车、卡车、摩托车、自行车和行人。截至2002年,全世界共有超过5.9亿辆汽车。
汽车灵活性高,载客量少,同时耗能较大,且挤占空间,也是城市中最主要的噪音和空气污染诱因;相对来说,公交车出行方式更高效更节能,但较不灵活、舒适。[7]
水上
水上交通是通过水上运输器在如海、大洋、湖泊、运河或河流等水体上移动实现的。
19世纪,第一艘蒸汽船面世。现在大部分船舶都使用内燃气驱动。另外还有通过核能驱动的潜水艇等。
尽管相对较慢,现代海洋运输在运输大量物品时是极为高效的运输方式。民用运输船舶数量大概为35,000艘,在2007年一年就运送了74亿吨的货物。[8]相对于航空运输,水上运输的成本明显要小。[9]
有些水上交通不一定要通过水上运输器。例如木材密度比水轻,因此可以在河流上游伐木后,直接将木材放在河流中,木材就会流到河流下游。
其他方式
管道运输通过管道运输物品,大多数情况下为液体和气体,气动输送系统通过使用压缩空气,可以输送固体货物。对于气体/液体来说,任何化学性质稳定的液体或其他都可以通过管道输送。短距离管道系统通常输送污水、净水、泥浆、啤酒等,长距离的管道网络则用来输送石油和天然气。
缆索运输则是一个涵盖范围较广的交通方式,载具没有内部的动力来源,而是通过缆索来驱动。通常包括升降机、缆车、电动扶梯等。有些也被称为是传送带运输方式。
航天运输则是离开地球大气层进入外太空所进行的运输方式,通过太空飞行器机型。尽管很多技术用于研究,但是除了发射轨道卫星、进行科学实验外很少使用。不过,人类已经成功到达了月球,同时探测器也已经被送往太阳系的所有行星。
亚轨道航天是在地球上最快的已知交通运输方式。
要素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允许交通工具可以运作的固定建筑物。它一般包括道路、终端和供停靠和维护的设施。像是铁道、隧道、道路和缆索等,载具移动的整条路线都必须修建。空中或水上运输工具则无需这些。但是他们需要建立航空站和港口。
航空站、港口、车站等终端是旅客、货物可以从一种交通方式转换到另一种交通方式的地点。对于客运来说,终端使得各种交通工具交融在一起,使得乘客可以通过交叉使用多种方式,从而享受各种方式带来的便利。例如,机场轨道快线可以将机场和城市中心和郊区连接起来。对于汽车来说,停车场是其终端,而巴士则有多个停靠点。[10]对于货运来说,终端是转运点,尽管有些货物是直接从加工点运输到终端用户手中。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筹资可能来自公众,也可能来自私人。由于交通具有自然垄断的特性,对于公众来说属于必需品;因此道路、铁路和机场的建设资金常常来自税收。新的基础设施项目常常会带来大量支出,常常会带来负债。许多基础设施的所有者会对加收使用费,例如机场建设费。
载具
载具指使用于人或货物运输的设备。除非有缆索或者肌肉动力,否则载具往往要自带动力。
载具往往还需要配备一位驾驶员。但是有一些运输方式,如快速轨道交通等已经实现了现代化。
运营
私人交通运输只服务于交通工具的拥有人本人,他们本人驾驶。对于大众交通或者货物运输,通常需要通过私人企业或政府负责运营。有时载具和基础设施可能属于某一公司,而负责运营的则是另一实体。
影响
经济
运输是区域化-允许在不同的地点进行生产和消费-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历史上运输可以带来一个地区的扩展,较好的运输条件也可以带来较多的贸易及人员的往来,经济成长总和运输量的成长及合理性有关[11],不过运输的基础建设及营运对土地有相当的冲击,而且是最大的能源消耗者,因此可持续交通系统就成为大家关注的议题。
现在社会决定了住家和工作场所之间的实体距离,因此人们必需搭乘运输工具上班或上学,或是进行一些日常的活动。旅客运输也是旅行中必备的一环,是休闲运输重要的一部份。企业需要员工到不同的地点开展业务,可能是为了重要的决定而进行面对面的接触,或是让一些专业人士到需要他们的地方。
计划
交通规划的目的是要可以高度的利用新的运输设施,并减少其他的冲击。利用运输预测的模型,规划者可以预测未来的运输模式。运输是运输经济学的一个主题,运输工程是土木工程的一个分支,需考虑旅次发生、旅次分布、运量分配及交通量分派,而实际的营运则是交通工程的内容。
由于运输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关运输方式的选择以及容量的扩充往往会是争议的议题。车辆运输可以视为是一种公地悲剧,个人的弹性及方便性最后会破坏整体的自然生态及都市环境。土地使用会依运输方式的选择而定,而大众运输工具可以有较好的空间使用率。好的土地使用会使日常的活动接近人们的住家,而将一些高密度的发展放在靠近运输线或转运站的地方,减少额外运输需求的产生。运输有聚集经济效应,而除了交通之外,其他的土地利用也是在人群聚居时有较佳的利用率。运输设备会需要土地,在一些城市中,用在街道及停车场的路面常会超过总面积的20%,有效率的运输系统可以减少土地的浪费。
环境
运输消耗许多能源,世界上大部份的石油是用在运输上,因此会排放一氧化二氮等废气及悬浮粒子,造成了空气污染,也因为排放二氧化碳,加速全球暖化[12]。运输是其中各种排放源中成长最快的[13]。在各种运输中,道路运输对全球暖化的影响最大[14]。因此各国提出环境法规要减少个人车辆的废气排放。不过这已被成长的车辆数量及使用量的调高所抵消[12]。许多可以减少车辆废气排放的方式都已被研究过[15][16]。能源使用和废气排放会依运输形态而有大幅的不同,因此环境保护主义呼吁运输方式由空运及道路改为铁路及人力运输,并且提高电动车辆比例以及运输的能源效率。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 ^ Cooper et al., 1998: 281
- ^ Swine flu prompts EU warning on travel to US. The Guardian. April 28, 2009.
- ^ Major Roads of the United States.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 2006-03-13 [2007-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13).
- ^ Road Infrastructure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South Africa. National Department of Transport (South Africa). [2007-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7).
- ^ Lay, 1992: 6–7
- ^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road and a street?. Word FAQ. Lexico Publishing Group. 2007 [2007-03-24].
- ^ Cooper et al., 1998: 278
- ^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UNCTAD) 2007, p. x and p. 32.
- ^ Stopford, 1997: 4–6
- ^ Cooper et al., 1998: 275–76
- ^ Stopford, 1997: 2
- ^ 12.0 12.1 Fuglestvet et al.,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limate forcing from the transport sectors (PDF). 2007.
- ^ Worldwatch Institute. Analysis: Nano Hypocrisy?. 2008-01-16 [2014-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3).
- ^ Climate forcing from the transport sectors, Jan Fuglestvedt, Terje Berntsen, Gunnar Myhre, Kristin Rypdal, and Ragnhild Bieltvedt Skeie, January 15, 2008, vol. 105, no. 2, PNAS.org
- ^ Claverton-Energy.com. Claverton-Energy.com. 2009-02-17 [2010-05-23].
- ^ Data on the barriers and motivators to more sustainable transport behaviour is available in the UK Department for Transport study "Climate Change and Transport Choices 网际网路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1-05-30." published in December 2010.
- Christopher P. Cooper; Rebecca Shepherd. Tourism: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Financial Times Prent.Int. 1998 [2012-12-22]. ISBN 978-0-582-31273-9.
- Lay, Maxwell G. Ways of the World: A History of the World's Roads and of the Vehicles that Used Them.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92. ISBN 0-8135-2691-4.
- Stopford, Martin. Maritime Economics. London: Routledge. 1997. ISBN 0-415-15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