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

谥号
汉语名称
正体字 谥号
简化字 谥号
越南语名称
国语字 thụy hiệu
儒字 谥号
韩语名称
谚文 시호
汉字 谥号
日语名称
日语原文 谥号
日语别称
日语原文 赠り名
碧玉雍正十三年上世宗宪皇帝谥册(故宫博物院藏)

ㄕˋ(中古音:zsjiih)为东亚地区古代君主诸侯大臣权贵等死后,政府依其生平功过与品德修养,另起称号,以名寓评,是为谥号。有此风俗的地区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但也有例外:比如春秋战国时的吴国越国秦朝君主就不使用谥号。

根据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考古研究,此风俗约于周穆王前后普及。谥号通常用于尊称古代帝王、大臣、学者和贵族;有些名人的谥号由于久经使用,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如诸葛武侯(诸葛亮)、韩文公(韩愈)、曾文正(曾国藩)、岳武穆(岳飞)等。

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再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后期,赐谥权由皇帝包揽,取决于「圣裁」。谥号、谥号二词古文通用。据台湾著名家谱学家廖庆六认为,在正体中文使用上,「谥」为一般道士法事时的随口表扬,「谥」则为政府机关的荣赐褒扬。[1]

谥法由来

传统说法

依《逸周书·谥法解》对立谥制度的起源的解释,是中期周公旦太公望所制谥,用以如实反映逝者的生前事迹与功劳[2]。后世谥号之制定遂以谥法为纲。但《逸周书·谥法解》是「搜罗西周至战国中期的谥号使用、又将谥字的解释进行了系统性的归纳,另外还创造出新拟的谥字与谥解。《谥法解》的出现使此后的谥法提供了理论的根据。」[3]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除谥法[4],改而自称为始皇帝,后世按数字顺序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万世皇帝等[5]汉代时期谥法又告恢复,至清末止。

后世由于部分谥字在应用上产生变化,固有部分谥法书有其他的谥法解释,如宋代苏洵所着的嘉祐谥法,部分解释了宋代的赐谥标准。

当代研究

目前对于是谥法的理解,多仰赖于《逸周书·谥法解》的整理,但郭沫若在1932年出版的《金文丛考》中提出质疑。他认为《逸周书》是战国时代的伪书,搜集前代君王的名号,穿凿附会弄出了谥法,造成了许多谥号有多种解释。王国维早于郭沬若撰文硏究谥法之起,它们将谥法之兴分别订于不同时期。王氏认为谥法起于宗周共懿诸王以后〈参见王国维《观堂集林·通敦跋》〉;郭氏则认为谥法当起于战国之时〈参郭沫若《金文丛考·谥法之起源》〉[6]。王国维更据适簋铭文称穆王、献侯鼎铭文称成王[7]等,认为周初诸王如文、武、成、康、昭、穆皆生时称号而非死后之谥[8]

文、武谥号的排列顺序,在后世也产生部分重复情况。由于周文王和周武王开的先例,一个朝代的第一个及第二个国君的谥号经常使用文、武。如魏武帝魏文帝晋文帝晋武帝魏道武帝宋武帝梁武帝梁简文帝陈武帝隋文帝唐高祖(初谥太武皇帝)和唐太宗(初谥文皇帝)、清太祖(初谥武皇帝)和清太宗(谥文皇帝)。自宋代理学盛行、对汉武帝评价降低[9]之后,「文」字用于皇帝谥号的褒义通常在「武」之上。

种类

谥号用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

  • 上谥,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武」为有开创局面、辟疆拓土等伟业才能配享此号;「壮」、「刚」则为生前战功彪炳的武将属之。传统上以文、武两字为最高赞誉。
  •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博昌愍侯夏侯渊晋愍帝司马邺的「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蜀汉怀帝刘禅的「怀」表示「慈仁短折」。
  •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隋炀帝的「炀」表示「好内远礼」,周厉王的「厉」表示「暴慢无亲」或不吉利,鲁荒王朱檀的「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晋幽公的「幽」表示「壅遏不通」,汉灵帝的「灵」表示「乱而不损」。
  • 私谥,始于末,到汉朝才盛行起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如陶渊明被亲友私谥「靖节先生」,王通被门生私谥「文中子」。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分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以后,即周厉王因为暴政「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等被谥为「厉」,另外还有「私谥」。

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后,由于帝王之谥皆由其臣其子所议定,因此按照「臣子为君父讳恶」的儒家礼教,帝王谥号很少使用恶谥了。汪守宽《谥法研究》统计,自公元前841年至公元前221年,帝王国君234人中,美谥165人(70.6%),平谥39人(16.6%),恶谥30人(12.8%)。而自公元前209年至公元1911年,帝王国君324人中,美谥290人(89.3%),平谥25人(8%,多为幼年夭折或末代失位的帝王),恶谥仅9人(2.7%)。[10]

帝王讳用平谥、恶谥之后,导致有些美谥本身的意思并不坏,但被用在遭遇某类特定命运的皇帝身上之后,在后世的意思就改变了;例如「惠」本为美谥,但在汉惠帝以及晋惠帝司马衷以后,就转为平谥了。还有「献」字用于汉献帝,「恭」用于晋恭帝司马德文、西魏恭帝拓跋廓、隋恭帝杨侑、后周恭帝柴宗训等人身上之后,恭帝、献帝、顺帝等成了失位之君的常用谥号。而这类皇帝谥号如用于皇后、臣属,或者与其他文字并用,则无影射贬低之义,如唐朝名臣狄仁杰即谥「文惠」,晋名臣王导谥「文献」,宋朝开国功臣赵普谥忠献,以及宋太祖孝惠皇后明宪宗孝惠皇后明世宗祖母),明朝蜀献王兴献王等。

再如「昭」字,在战国之前多为恶谥,用于中衰之主,或不得其终者,如周昭王(南征不返)、楚昭王(失国)、鲁昭公(被逐)、齐昭公晋昭公(国势中落)、晋昭侯宋前昭公(无道被杀)等。但自战国以后,谥「昭」者多为令主,「昭」字由恶谥转为美谥。[11]

再如「忠献」,在宋朝本为人臣等级最高的谥号,曾赠予赵普韩琦等人。而南宋两任权相秦桧史弥远先后被赠谥「忠献」。明代憎嫌此谥号,竟不用。仅南明追赠建文朝给事黄钺为「忠献」。[12]

谥法通解

谥法规则

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也有用两三个字的。用一个字的如:秦穆公晋文公;用两三个字的如魏安厘王魏文惠王赵孝成王卫睿圣武公等。

秦始皇废除谥法[13][古 1]

汉代时期恢复谥法,而且这一时期谥法制度也日趋严密,朝廷正式设立「大鸿胪」一职,管理王公列侯的谥法。汉代以后,谥号大多为两个汉字,臣子的谥号后面多半会加上侯字:汉文帝刘恒「谥号」全名为孝文皇帝萧何谥为文终侯。不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谥号仍然是以一字谥为主,如吴质谥威侯、刘禅谥思公、孙登谥宣太子、贾充谥武公、萧子显谥骄子。

时期为谥法发展时期,谥法一方面成为封建帝王尊大谥以满足其虚荣心的工具,同时也成为驾驭群臣的褒贬手段。从女皇帝武则天开始,打破了皇帝一、二、三字谥号的旧例,她作为皇太后临朝称制时追谥唐高宗为「天皇大帝」,达三字。武则天称帝后,又开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更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溢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着的时候可以被奉上好几次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尊号的累加也影响了谥号的累加,自唐高宗以后,大多数皇帝的谥号都在四个字以上。

皇后的尊号即「徽号」,如清代同治皇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为「慈禧」。徽号也可每逢庆典累加,那拉氏的徽号最后积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多达16个字,而她的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23字谥(见慈禧条)。宋代皇帝谥号比唐时更加谥美,而且也开后代予大臣谥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实行重文抑武与民休息,因此宋代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终宋之世,谥号为「文」者达一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惟武臣因多封公侯,谥号之极为「忠」,如蜀汉诸葛亮、唐郭子仪尉迟敬德谥号「忠武」,宋初名将狄青原议谥「忠武」,后因故改为较低等的「武襄」,北宋杨业、南宋韩世忠岳飞宋理宗加谥),明初名将如常遇春、靖难首功武臣张玉,清代名将杨遇春等谥号皆「忠武」,故有时不能以谥号文武比例论断。

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大致固定下来。首先是各层级人员的谥号字数固定下来。

  • 明代皇帝谥字为17字或21字(明太祖),亲王1字,郡王2字,大臣2字。例如:明世宗的谥号为:钦天履道英毅圣神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14]明神宗的谥号为: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15];景王朱载圳的谥号为:恭。
  • 文臣谥号之极为「文贞」如魏征杨士奇及康熙帝师陈廷敬等曾获此谥号,多半为太师的谥号,后避宋仁宗赵祯讳,宋代将文臣最高的谥号改为「文正」,明代以后恢复「文贞」谥号。
  • 清代皇帝谥字通常为23字,或25字(努尔哈赤),或21字(光绪帝);和硕亲王1字;大臣2字。例如:乾隆帝的谥号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16][17]道光帝的谥号为: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18][19];恭亲王奕䜣的谥号为:忠。

清代大臣的谥号规定:一品大臣过世,按例请皇帝决定是否授谥。一品以下官员除非特旨,例不授谥。得谥号者只有曾入翰林,或获授大学士者才用「文」字。而「文」字的两字谥中,又以「文正」最为难得;只能出自特旨,不能由群臣擅议;清朝二百多年只得八人获谥「文正」(如曾国藩)。文正以下的谥号则有:文忠(如李鸿章荣禄),清朝只有约十人得此谥号;再之下者有「文襄」(只限文臣而有军功者,如左宗棠张之洞)、文恭、文成等等。

通谥

通谥,意指为一批特定身份的人物制定统一谥号,清朝的《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就为褒扬建文、南明年间殉节死事的臣民订立统一的谥号;越南阮朝更为各种爵位的皇族订立通谥,非有特殊贡献不再特别赐予美谥[20]

参考文献

  1. ^ 邱𪸩塘,中央图书馆:〈《全台诗》之大醇小疵〉
  2. ^ 《逸周书·谥法解》:周公旦,大师望相嗣王发。既赋宪受胪于牧之野。将葬。乃制作谥。谥者。行之迹也。
  3. ^ 蔡雅雯,《逸周书•谥法解》研究,台南: 国立台南大学语文教育学系教学硕士班硕士论文,1994年。
  4. ^ 《史记·秦始皇本纪》: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谧。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
  5. ^ 《史记·秦始皇本纪》: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6. ^ 林天人编,《战后台湾的历史学硏究, 1945-2000: 第二册:先秦史》 ,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4年6月1日初版,第162页
  7. ^ 《献侯鼎》,其铭文云: "唯成王大华,在宗周,赏献侯嚣贝,用作丁侯陴彝" ,指出在成王生时已称"成王"。
  8. ^ 转引自: 彭裕商,《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初版,页45。
  9. ^ 司马光《资治通鉴》:「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无几矣」;朱熹:「武帝天资高,志向大,足以有为。末年海内虚耗,去秦始皇无几」
  10. ^ 汪守宽《谥法研究》
  11. ^ 汪守宽《谥法研究》
  12. ^ 南宋灭亡后,理学派投靠元廷,不以「忠献」谥号为讥讽之意。元朝延安王铁哥、拂林王爱薛、顺德王哈剌哈孙、和宁王康里脱脱、东平王拜住、齐王亦怜真班等人曾获「忠献」谥号
  13. ^ 秦王政认为谥号乃是「子议父,臣议君」,大为不妥而废除之,而改用计数方式的世数尊号。
  14. ^ 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第566卷. [2021-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3). :…上在位四十五年,寿六十。寻上尊谥为:钦天履道英毅圣神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庙号:世宗…
  15. ^ 大明神宗显皇帝实录第596卷. [2021-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3). :…上在位四十八年,寿五十有八。九月甲申,上尊谥曰: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庙号曰:神宗…
  16. ^ 《高宗纯皇帝实录》第1500卷. [2021-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3). :「是岁四月乙未,恭上尊谥,曰: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庙号:高宗。」
  17. ^ 《宣宗成皇帝实录》第2卷. [2021-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3). :「寻大学士等议奏,高宗纯皇帝尊谥,谨拟奋武字下恭加钦明二字,曰: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18. ^ 《宣宗成皇帝实录》第476卷. [2021-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5). :「四月十二日,恭上尊谥,曰: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成皇帝,庙号:宣宗。」
  19. ^ 《穆宗毅皇帝实录》第1卷. [2021-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5). :「寻大学士等议奏,宣宗成皇帝尊谥,谨拟孝敏下加宽定二字,曰:宣宗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20. ^ 《大南实录》正编第四纪卷四十九 嗣德二十六年九月 申定皇亲、公主、宫阶通谥例条。

延伸阅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谥法部》,出自蒋廷锡古今图书集成

外部连结

参见

  1. ^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王曰:「去『泰』,着『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