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

西晋
265年-316年
China Western Jin.PNG
  黄色部份为西晋疆域
京城  
• 265-312
洛阳
• 312-316
长安
国君姓氏 司马
君主 4
• 266-290
武帝司马炎(建立)
• 313-316
愍帝司马邺(灭亡)
常用语 中古汉语
人口 大约35,000,000人(300年)
兴衰
• 266年2月4日
司马炎篡魏,西晋建立
• 279年-280年
晋灭吴之战
• 291年-306年
八王之乱
• 311年
永嘉之祸
• 316年12月11日
刘曜陷长安,西晋灭亡
面积 543万平方公里(281年)
宗教 佛教道教儒教中国民间信仰
通币 方孔钱
前身
继承
东晋
汉赵
前凉
前燕
吐谷浑
成汉
今属于

西晋(266年2月4日-316年12月11日),是中国历史上继三国时期曹魏之后的王朝,与后来的东晋合称晋朝。西晋被批评是「最弱、最乱的大一统皇朝」。自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元年的265年开始,到316年晋愍帝被俘国灭为止,西晋皇朝共历三世四帝,享国祚51年。西晋皇城洛阳陷落后,西晋的第四任皇帝晋愍帝被迫迁都到长安。西晋是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时期唯一实现短暂统一的王朝。由于魏晋以来世族在地方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地位远超帝王(如司马氏篡夺曹魏王朝),长期以来都令中国处于分裂局面。晋武帝时实行占田制荫客制,更是加剧世族的权力扩张。当晋武帝死后,西晋陷入混乱,皇族失势,贾皇后更操控了即位的惠帝,假传圣旨,引起诸侯王不满,发生八王之乱导致西晋衰败,让外族有机可乘而引起五胡乱华,西晋皇朝失去了维系统一的重心,让中国又再一次分裂。

晋室司马家本为曹魏世族,司马懿高平陵之变铲除曹氏权臣曹爽及党羽后,司马氏既实际掌握了曹魏政权。公元263年在司马昭实际控制下曹魏出兵攻灭蜀汉,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改国号曰「晋」,定都洛阳,是为晋武帝,西晋正式建立,公元280年,晋武帝出兵灭孙吴,三国统一,因国家统一战火平息,西晋统一之初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时期,被称为「太康之治」[2],公元290年,晋武帝去世,晋惠帝司马衷继位,司马衷「不慧」,至皇后贾南风专政,后八王之乱爆发,晋惠帝被毒杀,晋怀帝司马炽继位,八王之乱致西晋国力大损,各游牧民族纷纷起兵入侵,并建立政权,引发五胡乱华,公元311年汉赵皇帝刘聪攻入洛阳晋怀帝被掳后被杀,晋愍帝司马邺在长安继位,不久长安亦被汉赵攻陷,西晋亡。

东汉以来,大量游牧民族因各种方式被迁入[3],到西晋时关中凉州一带的外族已占当地人口一半。这些外族本身被世族收作奴婢如五胡十六国时君主之一的石勒既为例子。

西晋时期以仿铸青铜器高温烧制的青瓷闻名。西晋墓穴中除了青瓷,还发现有墓穴模型、铜镜等。[4]

历史

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系列条目
史前
时代

史前时代 旧石器时代
中石器时代
传说时代
三皇五帝
新石器时代
黄河文明长江文明

前21世纪–前17世纪

前17世纪–前11世纪

前11世纪

前256
西周 前11世纪–前771
东周
前770–前256
春秋 前770–前476
战国 前475–前221
前221–前207
西楚 前206–前202

前202

220
西汉 前202–9
9–23
更始政权 23–25
东汉 25–220
三国
220–280

220–266
蜀汉
221–263

229–280

266–420
西晋 266–316
东晋
317–420
五胡十六国
304–439



420

589
420–479 北魏
386–534
479–502
502–557
西梁 555–587
西魏
535–557
东魏
534–550
557–589 北周
557–581
北齐
550–577
581–619
618–907
武周 690–705




907

979
后梁907–923 十国
902

979

(契丹)

916–1125

西辽
1124–1218
定难军
881–982

西夏
1038–1227
后唐923–937
后晋936–947
后汉947–951
后周951–960

960

1279
北宋
960–1127
南宋
1127–1279

1115–1234
大蒙古国 1206–1271
1271–1368
北元 1368–1388
1368–1644
南明 1644–1662
后金 1616–1636
1636–1912
中华民国
大陆时期 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至今
中华民国
台湾时期 1949至今
相关条目

三国归晋

西晋的开国君主司马炎出身于一个名为河内司马氏士族,祖父司马懿历任三国曹魏大将军太尉太傅,其伯父司马师官至大将军,其父亲司马昭官至晋王。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铲除曹魏宗室权臣曹爽,夺取曹魏实权,曹氏被彻底架空,曹魏实际由司马家专政,在西晋建立前的263年,司马昭派兵灭蜀汉及平定了随后的钟会之乱。265年冬十二月丙寅,司马炎代魏称帝,改国号为「晋」。西晋期间,发生了西陵之战,于279年底发动灭吴之战,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中国。东北到西域各族小国也称臣归附。

朝政腐化

西晋灭吴后统一了中国,结束了中国至汉末以来的战乱局面,社会生产秩序得以恢复,加上晋武帝司马炎统治前期,也就是太康年间,他还能励精图治,推出政治措施改革土地制度鼓励农业生产,下令兴修水利,加上战火停息,人口开始恢复增长,西晋太康年间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时期,被称为「太康之治」[2],但很快腐败奢靡的风气成为西晋的社会主流,更是出现了官僚贵族之间相互斗富[5],以及西晋荆州刺史石崇靠拦路抢劫商旅发家致富的恶劣事件[6]

在政治上晋武帝为巩固司马氏的统治便分封各宗室成员为王,以期在地方上拱卫中央皇权,却造成地方宗室诸王拥兵自重。同时为笼络世家大族的支持,又颁布荫客制、「占田令」,不断提高世家贵族的特权待遇,致世家贵族的权力及影响力越来越大,门阀政治愈演愈烈。

八王之乱

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病卒,太子司马衷嗣位,是为晋惠帝。惠帝本人并无治理国家之才能。之前很多大臣鉴于太子「不慧」而希望武帝传位于其弟、素有贤能之名的齐王攸。武帝也一度考虑废黜太子,但在皇后和一些宠臣的劝阻下改变了主意,并勒令齐王攸离京前往封国,攸发愤病卒。惠帝终于即位。

动乱的前期表现为宫廷政变。晋武帝临终,命其岳父杨骏辅政。惠帝皇后贾南风夙有干政野心,与宗室楚王玮合谋,于元康元年(291年)发动政变杀杨骏及其家属亲党,以辈份较高的宗室汝南王亮辅政。不久,贾后唆使楚王玮杀亮,然后又以专杀之罪杀玮,这样大权就落到了贾后手中。此后数年,尽管地方上连续出现流民及内迁诸民族的暴动,朝廷尚相对稳定。元康九年(299年),贾后废黜惠帝后宫所生的太子司马遹,并于次年将他杀害,此举使西晋统治集团的内部冲突大为激化。统领禁军的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杀死贾后,随后又废黜惠帝,自即帝位。赵王伦的篡位引起了宗室诸王的普遍反对,政变开始演变为内战。在外任都督的齐王冏(时镇许昌)、成都王颖(时镇,今河北临漳西南)、河间王颙(时镇关中)起兵讨伐赵王伦,随后司马伦被杀,拥惠帝复位,随后三王又互相厮杀,长沙王乂东海王越也卷入了战争。

诸王各引效忠于自己的地方官乃至内迁的民族参战使北方社会陷入严重的动荡和混乱。自惠帝即位至此卷入政变和内战的主要有汝南、楚、赵、齐、成都、河间、长沙和东海八位宗王,故史称「八王之乱」。至光熙元年(306年),前七王除只保有长安的司马颙外皆已败死,东海王司马越最终控制了朝政,毒死惠帝,立司马炽为帝是为晋怀帝。怀帝召司马颙入朝为司徒,司马颙在途中被杀。八王之乱遂结束。[7]但这段时间,南匈奴氐族流民已经分别建立了汉赵成国两个政权,西晋的统一局面已被打破。

永嘉之乱

西晋晋怀帝时期汉族北部地区大规模战争不断,内徙的周边外族相继建立君主制政权,强大起来威胁到西晋政权。公元311年西晋当时实际掌权者司马越领兵讨伐在一带劫掠的汉赵军阀石勒,途中司马越病逝,王衍率军想护送其遗体回司马越封国东海安葬。西晋大军行至苦县(今河南鹿邑县)时,遭石勒伏击,西晋大军全军覆灭,宁平城之战致西晋主力全灭,西晋再无力对抗汉赵等割据政权。同年汉赵大军攻陷西晋首都洛阳,杀害西晋太子及官员百姓数万余人,晋怀帝被俘虏带走,不久被杀,史称「永嘉之乱[8]。永嘉七年(313年)晋怀帝被弑,司马邺得到消息后于长安即帝位,并改元建兴,是为晋愍帝,建兴四年(316年)汉赵出兵进攻长安,晋愍帝投降,不久被杀,西晋灭亡,公元317年在江东的晋室宗亲司马睿自立称帝,改元建武,定都建康,后史称之东晋,晋建武年间,因北方战乱不断中原汉族臣民纷纷南渡避祸,史称衣冠南渡

政治

西晋的政治被世族大家所主导,是为门阀政治,地方大家族在经济和政治上拥有巨大的特权,可以世代为官,世族完全垄断了西晋的官员选拔,官员的级别官位大小完全由出身决定,俗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经济

西晋时期的经济基础依旧是庄园经济,西晋统一全国后因战乱平息社会生产秩序恢复,经济出现了短暂的繁荣和人口增长。晋武帝废除屯田制实施占田制,规定王公贵族官员平民依据身份地位占据多少田地,客观上占田制与屯田制相比,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推动了农业的复兴,也让世家贵族们的经济特权得到法律保护[9]

文化

竹林七贤

西晋时期儒家的经学已经衰落,玄学成为当时的学术主流。魏晋司马家掌权时期,多次发生政变和叛乱(高平陵之变,淮南三叛),政局动荡,加上司马家采取高压统治,其中「竹林七贤」之一、西晋著名文学家嵇康就因不服从司马家的专权而被处死,动荡的社会环境推动了玄学的兴起,也造就了西晋时期的名士之间流行酗清谈和服食五石散[10]

军事

西晋的军事基本与曹魏相同,都采用世兵制,就是军户世代为兵,西晋的军队分为地方军和中央军,中央军既中军,中军直属西晋朝廷,驻扎京师,地方军又分为地方都督统领外军和州郡地方政府统领的州郡兵,州郡兵由地方政府支配,西晋朝廷虽有意裁撤,但并未成功,而外军由皇帝任免都督统领,负责地方防务,而西晋王室为压制强大的地方世族,都督都由王族宗室特别是地方藩王担任[11],结果导致这些地方宗室既握有兵权,又有封国食邑作为财政来源,实与军阀无异,是导致八王之乱的重要原因。

疆域

西晋疆域

西晋是通过政变推翻曹魏政权建立的故完全继承了曹魏灭蜀汉后的领土,统一后再兼并了孙吴的领土。疆域最北部占有现在的山西河北及部分辽宁,东部至东海;南达今越南北部西至甘肃云南。面积大约有543万平方公里。





封爵大臣

皇族:

大臣:

重要人物

帝王世系

西晋君主年号 
肖像 庙号 谥号 名讳 在世时间 在位时间 年号 年号使用时间 陵寝
魏·太傅 司马懿.jpg
舞阳文侯
(魏帝谥)
司马懿 179年-251年 高原陵
舞阳宣文侯
(魏帝改谥)[12]
晋宣王
(魏元帝曹奂追谥)[13]
高祖
(晋武帝司马炎追尊)
宣皇帝
(晋武帝司马炎追谥)[14]
Sima Shi Qing dynasty portrait.jpg
舞阳武侯
(魏帝谥)
司马师 208年-255年 峻平陵
舞阳忠武侯
(魏帝改谥)[12][a]
晋景王
(魏元帝曹奂追谥)[13]
世宗
(晋武帝司马炎追尊)
景皇帝
(晋武帝司马炎追谥)[15]
SimaZhao.jpg
晋文王
(魏元帝曹奂谥)[13]
司马昭 211年-265年 崇阳陵
太祖
(晋武帝司马炎追尊)
文皇帝
(晋武帝司马炎追谥)[16]
Jin Wu Di.jpg
世祖 武皇帝[17] 司马炎 236年-290年 266年-290年 泰始 266年-274年 峻阳陵
咸宁 275年-280年
太康 280年-289年
太熙 290年
孝惠皇帝[18] 司马衷 259年-307年 290年-307年 永平 291年 太阳陵
元康 291年-299年
永康 300年-301年
永宁 301年-302年
太安 302年-303年
永安 304年
建武 304年
永兴 304年-306年
光熙 306年
孝怀皇帝[19] 司马炽
(汉赵昭武帝刘聪降封会稽公,后被杀)
284年-313年 307年-313年 永嘉 307年-313年
孝愍皇帝[20] 司马邺
(汉赵昭武帝刘聪降封怀平侯,后被杀)
300年-318年 313年-316年 建兴 313年-317年

注解

  1. ^ 结合《三国志》、《晋书》、《资治通鉴》等记载之推论,司马师本封长平乡侯,后袭封司马懿之舞阳侯,故后魏朝谥忠武,其谥号全称应为舞阳忠武侯
    • 《晋书·卷二 帝纪第二》载:「以功封长平乡侯……谥曰忠武
      --司马师本封长平乡侯,谥忠武。
    • 《晋书·卷二 帝纪第二 文帝》载:「(咸熙元年)夏五月癸未,天子追加舞阳宣文侯为晋宣王,舞阳忠武侯为晋景王」
      《三国志·卷四 魏书 三少帝纪 陈留王曹奂》载:「(咸熙元年夏五月)癸未,追命舞阳宣文侯为晋宣王,舞阳忠武侯为晋景王。」
      《资治通鉴·卷七十六 魏纪八》载:「舞阳忠武侯司马师疾笃,还许昌,留中郎将参军事贾充监诸军事」
      --明确司马师谥号为「舞阳忠武侯」,乃冠谥于「舞阳侯」爵。
    • 《晋书·卷三十八 列传第八 齐王攸》载「及景帝崩,攸年十岁,哀动左右,大见称叹。袭封舞阳侯
      --司马师继子司马攸袭封舞阳侯,如此则司马师应在司马懿故后亦袭封舞阳侯。

参考文献

  1. ^ 唐长孺:门阀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2. ^ 2.0 2.1 尚志迈.《 晋武帝与太康之治》.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3):83-88.
  3. ^ 柳翼谋:《中国文化史
  4. ^ 艺术与建筑索引典—西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于2011 年4 月1 日查阅
  5. ^ 南朝宋,刘义庆着《世说新语·汰侈》石崇与王恺争豪
  6. ^ 《晋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三》:崇颖悟有才气,而任侠无行检。在荆州,劫远使商客,致富不赀。
  7. ^ 张帆. 中国古代简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08页. ISBN 9787301047705. 
  8. ^ 《晋书·王弥传》:弥后与曜寇襄城,遂逼京师。时京邑大饥,人相食,百姓流亡,公卿奔河阴。曜、弥等遂陷宫城,至太极前殿,纵兵大掠。幽帝于端门,逼辱羊皇后,杀皇太子诠,发掘陵墓,焚烧宫庙,城府荡尽,百官及男女遇害者三万余人,遂迁帝于平阳。
  9. ^ 万绳楠(1994年):《魏晋南北朝史论稿‧第六章 世族统治下的西晋》。
  10. ^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11. ^ 《中国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晋南北朝 上册‧第四章 分裂割据时代的军事概况》
  12. ^ 12.0 12.1 《晋书·卷二十 志第十 礼中》:「魏朝初谥宣帝(司马懿)为文侯,景王(司马师)为武侯,文王表不宜与二祖同,于是改谥宣文、忠武。」
  13. ^ 13.0 13.1 13.2 《晋书·卷二十 志第九 礼上》:「魏元帝咸熙元年,进文帝爵为王,追命舞阳宣文侯为宣王,忠武侯为景王。是年八月,文帝崩,谥曰文王。」
  14. ^ 《晋书·卷一 帝纪第一(中华书局点校)》:「宣皇帝讳懿,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人,姓司马氏。……(嘉平三年)秋八月戊寅,崩于京师,时年七十三。……九月庚申,葬于河阴,谥曰文,后改谥宣文。……晋国初建,追尊曰宣王。武帝受禅,上尊号曰宣皇帝,陵曰高原,庙称高祖。」(中华书局点校注:谥曰文后改谥宣文 各本皆作「谥曰文贞,后改谥文宣」。考异:「按礼志,魏朝初谥宣帝为文侯,景帝为武侯。文王表不宜与二祖同,于是改谥宣文、忠武。然则初谥文,无『贞』字也。礼志及文帝纪并称舞阳宣文侯,宋书礼志同。此云『文宣』,亦转写之误。」今据改。)
  15. ^ 《晋书·卷二 帝纪第二 景帝》:「景皇帝讳师,字子元,宣帝长子也。……以功封长平乡侯,食邑千户,寻加卫将军……(正元二年春正月)辛亥,崩于许昌,时年四十八。二月,帝之丧至自许昌,天子素服临吊……谥曰忠武。晋国既建,追尊曰景王。武帝受禅,上尊号曰景皇帝,陵曰峻平,庙称世宗。」
  16. ^ 《晋书·卷二 帝纪第二 文帝》:「文皇帝讳昭,字子上,景帝之母弟也。……(景元四年)冬十月,天子以诸侯献捷交至,乃申前命曰:……爰胙兹土,封公为晋公……(咸熙元年)三月己卯,进帝爵为王……(咸熙二年)秋八月辛卯,帝崩于露寝,时年五十五。九月癸酉,葬崇阳陵,谥曰文王。武帝受禅,追尊号曰文皇帝,庙称太祖。」
  17. ^ 《晋书·卷三 帝纪第三》:「武皇帝讳炎,字安世,文帝长子也。……咸熙二年五月,立为晋王太子。八月辛卯,文帝崩,太子嗣相国、晋王位。……十一月……是时晋德既洽,四海宅心。于是天子知历数有在,乃使太保郑冲奉策曰:「咨尔晋王:……肆予一人,祗承天序,以敬授尔位,历数实在尔躬。……」帝初以礼让,魏朝公卿何曾、王沈等固请,乃从之。泰始元年冬十二月丙寅,设坛于南郊……礼毕,即洛阳宫幸太极前殿,诏曰:……于是大赦,改元。……(太熙元年夏四月)己酉,帝崩于含章殿,时年五十五,葬峻阳陵,庙号世祖。」
  18. ^ 《晋书·卷四 帝纪第四》:「孝惠皇帝讳衷,字正度,武帝第二子也。……永宁元年春正月乙丑,赵王伦篡帝位。丙寅,迁帝于金墉城,号曰太上皇,改金墉曰永昌宫。……夏四月……逐伦归第,即日乘舆反正。……(光熙元年)十一月庚午,帝崩于显阳殿,时年四十八,葬太阳陵。」
  19. ^ 《晋书·卷五 帝纪第五》:「孝怀皇帝讳炽,字丰度,武帝第二十五子也。……光熙元年十一月庚午,孝惠帝崩。……(光熙元年十一月)癸酉,即皇帝位……(永嘉五年六月)帝蒙尘于平阳,刘聪以帝为会稽公。……(永嘉七年春正月)丁未,帝遇弑,崩于平阳,时年三十。」
  20. ^ 《晋书·卷五 帝纪第五》:「孝愍皇帝讳邺,字彦旗,武帝孙,吴孝王晏之子也。……建兴元年夏四月丙午,奉怀帝崩问,举哀成礼。壬申,即皇帝位,大赦,改元。……(建兴四年)十一月乙末,使侍中宋敞送笺于曜,帝乘羊车,肉袒衔壁,舆榇出降。……(建兴五年)十二月戊戌,帝遇弑,崩于平阳,时年十八。」

延伸阅读

中国朝代和政权
前朝
三国
晋朝 · 西晋
265年2月4日-316年12月11日
265年2月4日晋武帝司马炎篡
280年5月1日灭统一全国
291年3月-306年5月,八王之乱
310年-311年,永嘉之乱
后朝
北方 · 五胡十六国
南方 · 晋朝 · 东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