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德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 |||||||||||
---|---|---|---|---|---|---|---|---|---|---|---|
1949年-1990年 | |||||||||||
![]() 西德的领土范围(1957年-1990年) | |||||||||||
首都 | 波昂 | ||||||||||
常用语言 | 德语 | ||||||||||
政府 | 联邦制 议会制 共和立宪制 | ||||||||||
联邦总统 | |||||||||||
• 1949年-1959年 | 特奥多尔·豪斯 | ||||||||||
• 1959年-1969年 | 海因里希·吕布克 | ||||||||||
• 1969年-1974年 | 古斯塔夫·海涅曼 | ||||||||||
• 1974年-1979年 | 瓦尔特·谢尔 | ||||||||||
• 1979年-1984年 | 卡尔·卡斯滕斯 | ||||||||||
• 1984年-1990年 | 里夏德·冯·魏茨泽克[注 1] | ||||||||||
总理 | |||||||||||
• 1949年-1963年 | 康拉德·阿登纳 | ||||||||||
• 1963年-1966年 | 路德维希·艾哈德 | ||||||||||
• 1966年-1969年 | 库尔特·乔治·季辛吉 | ||||||||||
• 1969年-1974年 | 维利·勃兰特 | ||||||||||
• 1974年-1982年 | 赫尔穆特·施密特 | ||||||||||
• 1982年-1990年 | 海尔穆·柯尔[注 2] | ||||||||||
立法机构 | 联邦议会 | ||||||||||
历史时期 | 冷战 | ||||||||||
• 成立 | 1949年5月23日 | ||||||||||
• 柏林围墙倒塌 | 1989年11月9日 | ||||||||||
• 两德统一 | 1990年10月3日 | ||||||||||
人口 | |||||||||||
• 1990年 | 63254000 | ||||||||||
货币 | 德国马克 | ||||||||||
| |||||||||||
今属于 | ![]() |
德国历史 |
---|
![]() |
历史系列条目 |
西德(德语:Westdeutschland),又称联邦德国,是对于1949年5月23日成立至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期间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语: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之俗称。
联邦德国建立于其初期范围包括二战后由美国、英国和法国所占领的德国领土而除了德国西部的领土外,东德境内、德国原本的首都柏林市区西半部在当时也属于西德非法定的事实领土。如此一来,西柏林成为一个飞地,被东德领土所包围。
冷战开始时,欧洲被西方集团和东方集团瓜分。德国实际上被划分为两个国家和两个特殊领土,即萨尔邦和分裂的柏林。最初,西德声称对整个德国拥有专属授权,将其确定为1871-1945年德意志帝国的唯一民主重组延续。
西德西南部的三个邦于1952年合并形成巴登-符腾堡邦,萨尔兰邦于1957年加入西德。除了由此产生的十个邦外,西柏林被认为是非官方的事实上的第十一邦。虽然在法律上不属于西德,但由于柏林在盟军控制委员会的控制下,西柏林在政治上与西德结盟,并在其联邦机构中直接或间接代表。
1950 年代的经济奇迹奠定了德国今天占据重要地位的基础,当时西德从二战造成的巨大破坏中崛起,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第一任总理康拉德·阿登纳一直任职到1963年,他致力于与北约完全结盟而不是保持中立,并获得了军事联盟的成员资格。阿登纳也是发展成为当今欧盟的协议的支持者。 1975年G6成立时,对于西德是否会成为其成员,并没有严肃的争论。
随着以柏林围墙的开放为标志的东方集团瓦解,两个领土都采取行动实现德国统一。东德于1990年投票决定解散并合并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它的五个战后邦与重新统一的柏林一起重组,结束了其特殊地位并形成了一个额外的土地。他们于1990年10月3日正式加入联邦共和国,将州总数从10个增加到16个,结束了德国的分裂。重新统一的德国是以前非正式地称为西德的国家的直接延续,而不是一个新的国家,因为这个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自愿加入的行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扩大到包括前德意志民主党的另外六个邦共和国。扩大后的联邦共和国保留了西德的政治文化,并继续其在国际组织中的现有成员资格,以及其西方外交政策与联合国、北约、经合组织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等西方联盟的联系。
称呼
西德的正式名称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亦简称「BRD」。
东德时期,西德(Westdeutschland)或西德意志联邦共和国(Westdeutsche Bundesrepublik)在1950和1960年代间使用。这在1968年宪法颁布以后考虑了西德和西柏林的外国人而发生改变,当时放弃了单一德国的观念。1970年代早期,从《新德意志报》开始,缩写BRD开始流行。1973年,东德官方渠道接受了这个词作为标准的表达方式,其他东方集团国家也随之做出相应的做法。
为回应这一变化,1965年联邦德内关系部长埃里希·门德发出《关于德国的称谓的指令》建议避免使用缩写。1974年5月31日西德联邦和邦政府首脑建议在官方出版物中始终使用全称。从那时起西德渠道避免使用缩写形式,唯独左倾的组织例外。1979年11月联邦政府告知联邦议院西德公众媒体德国电视一台和二台同意拒绝使用缩写。[1]
俗称「西德」及同等的术语被许多语言所用。「Westdeutschland」也在德语国家广为流传,通常没有政治色彩。
一些历史学家称之为波昂共和国(Bonner Republik),此外还有早期称呼波昂政权(Bonner Staat)。[2]
历史
1945年4月16日—4月30日柏林战役,纳粹德国最终战败无条件投降之后,根据1945年7月的波兹坦会议中英、美、法、苏四国的秘约,决定在德国战败后将其一分为四分别由四个战胜国占领,并且合组一个最高管理单位同盟管理议会(Allied Control Council,ACC)来治理德国事务。但由于理念上的差异,在战后以美国为主的西方阵营与以苏联为主的共产阵营逐渐疏远,1948年3月时,美、英、法三国在伦敦举行会议,初步决议要将三国所分别管理的德国领土合并,在德国西部组成一个政权。苏联方面也针对这点作出反制,首先是退出ACC,并进而宣布着手设立一个东德政权的计划。


但直接导致东西德分离的导火线,则是发生在1948年6月20日,西方占领区境内的货币重整计划。当时西方三国占领区内原本分别发行的货币整合为一,但却排除苏联占领区,发行了西德马克,而苏联占领区也在短短三日后发行了东德马克,俨然象征东西德正式分离。东西德分离后,东德方面曾在1948年中开始,对使用西德马克的西柏林地区进行封锁,为期11个月,希望透过此举达到完全控制整个柏林地区的目的,但却在西方国家持续以空运方式所进行的柏林空运之支援下没有实现。在柏林封锁解除(1949年5月12日)后没多久的5月23日,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宣布正式成立。而东德方面也在同年的10月7日宣布正式成立以德意志社会主义统一党(缩写:SED)一党专政的社会主义政体。

西德于1955年5月8日加入北约,相对的,由苏联扶植、 德国统一社会党主政的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则加入了华沙公约组织,使得东西德间的交界成为两大对垒阵营的最前线,冷战的焦点。
1957年,根据《萨尔条约》,原被法国托管的萨尔保护领加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为萨尔邦。
在1989年11月9日柏林围墙倒塌后,东德领土于1990年10月3日正式并入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从此覆盖德国全境,德国统一。1991年3月15日,四个占领国正式放弃对其的占领权。西德除了视为是一个分裂状态下的独立国家之外,因两德统一的架构是由东德被并入西德,统一德国的所有制度与统一前的西德完全一致,所以西德也可被视为是当代德国的一段历史时期。
政治制度
有鉴于威玛共和国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的失败教训,同时避免总统制可能出现的独裁,西德实行联立制,政党需取得5%议席才能进入议会。在西德大部分时期,议会只有四个政党,分别为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拜恩基督教社会联盟、德国社会民主党及德国自由民主党。德国绿党在1980年代后才进入德国联邦议院。
联邦德国没有死刑,这点在其基本法第102条中展现。但刑法有关死刑部分则迟至1953年修为无期徒刑[3]。有证据显示,联邦德国的废死,最早来自右翼政党的提案,原先目的并非是一般罪行的凶手,而是企图阻碍盟军对战犯执行死刑[4];但实际上废死并无影响战犯的处决,也被认为无法对其法院有拘束力,所以相关处决则持续到1951年。详情可见德国死刑制度一文。
领土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建立于其初期范围包括二战后由美国、英国和法国所占领的德国领土而除了德国西部的领土外,东德境内、德国原本的首都柏林市区西半部在当时也属于西德非法定的事实领土。如此一来,西柏林成为一个飞地,被东德领土所包围。
经济
注释
参考文献
- ^ See in general: Stefan Schmidt, "Die Diskussion um den Gebrauch der Abkürzung «BRD»", in: Aktueller Begriff, Deutscher Bundestag – Wissenschaftliche Dienste (ed.), No. 71/09 (4 September 2009) 存档副本 (PDF). [2011-06-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6-05).
- ^ The Bonn Republic — West German democracy, 1945-1990, Anthony James Nicholls, Longman, 1997
- ^ Bayerische Verfassung Art. 47, Abs. 4. [2011-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5).
- ^ Charles Lane (The Washington Post, 4. Juni 2005): The Paradoxes of a Death Penalty Stance. [2011-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0).
参见
![]() | ![]() | ![]() | ||
![]() ![]() ![]() ![]() ![]() ![]() (从北向南) | ![]() | ![]() ![]() ![]() (从北向南) | ||
| ||||
![]() | ||||
![]() ![]() ![]() ![]() ![]() (从西向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