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草科
莎草科![]() |
|
---|---|
![]() |
|
多枝莎草 | |
科学分类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维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单子叶植物 Monocots |
演化支: | 鸭跖草类植物 Commelinids |
目: | 禾本目 Poales |
科: |
莎草科 Cyperaceae Juss. |
属 | |
见内文 |
莎草科(学名:Cyperaceae)是被子植物中第八大科,单子叶植物中第三大科,也是禾本目中第二大科。多年生草本,很少一年生。从表面上看来,它就像是杂草一般。这个科很大,包括了约90属,5000种物种,且分布相当广泛。其分布的两大中心是热带亚洲和热带南美洲。中国有28属500余种。台湾有25属189种。尽管本科植物能生长在各种环境,但它们倾向于分布在热带潮湿地区的土壤贫瘠处,大多生长在潮湿处或沼泽中,也生长在山坡草地或林下。著名物种有香附、纸莎草、蒲草、荸荠等。
形态

茎剖面呈三棱形
本科植物通常有着细长的茎与叶。秆实心或部分空心的秆剖面通常呈三棱形(但也有多角形)。 花没有花瓣,小花呈穗状排列,以小穗(spikelet)为基本单位,再由小穗排成各种花序。花被常缺,沿着小穗排列的花上退化为鳞片或刺毛,生于子房之下。雄蕊下位,通常1-3枚,花药线形,基部着生于扁平的花丝上;子房上位,一室,有直立的胚珠一枚,花柱2-3裂,花序分枝的基部由先出叶(prophyll)包裹。依照属的不同,花有可能为单性花(例如:苔草属、珍珠茅属)或两性花(例如:莎草属)。果实为坚果,扁压或三棱形。本科植物多为陆生或挺水植物,少有沉水植物。
与禾本科的区别
两科植物非常像,但有下列数点不同:
- 莎草科植物茎的断面多为三角形,且叶的排列多呈三角状(称为三数性)。
- 禾本科为二数性。
- 莎草科植物秆多为实心。茎顶有时长出放射状叶
- 禾本科多为空心。
- 莎草科植物叶基部的茎会卷曲,一般具闭合的叶鞘和狭长的叶片,有的仅有鞘而无叶片。
- 禾本科大部分无叶鞘
- 莎草科果实外围的鳞片,在果实成熟掉落时会脱落
- 禾本科果实外围的鳞片,在果实成熟掉落时通常不脱落
但此两科植物除花形成的小穗外,外观上少有明显特征,故鉴定相当困难。
用途
莎草科中与人类生活较密切的一些品种有:
- 荸荠(Eleocharis dulcis,英文名:Chinese water chestnut)的块茎,是中国菜的食材之一
- 有些种类可用来制作草席(例如席草,Lepironia mucronata)
- 位在秘鲁和玻利维亚国境上的的的喀喀湖的原住民,以Scirpus totora制作苇舟和浮岛
- 纸莎草(Cyperus papyrus),古埃及人用以制造书写纸
- 羊胡子草属(Eriophorum)、苔草属(Carex)、嵩草属(Kobresia)、莎草属(Cyperus)可以作为牧草,但是较为粗糙,不适合作为饲料,通常只用于放牧
- 有些种类可作为中药,例如香附(Cyperus rotundus)
- 油莎草(Cyperus esculentus)含油率达27.4%,可以搾油,为油料作物之一
属
有人将本科分为两个亚科:藨草亚科和苔草亚科。以下仅列出较常见的属。
- 大藨草属(Actinnoscirpus)
- 扁穗草属(Blysmus)
- 块茎藨草属(Bolboschoenus)
- 球柱草属(Bulbostylis)
- 克拉莎属(Cladium)
- 苔草属(Carex)
- 莎草属(Cyperus)
- 翅鳞莎属(Courtoisia)
- 裂颖茅属(Diplacrum
- 荸荠属(Eleocharis)
- 羊胡子草属(Eriophorum))
- 飘拂草属(Fimbristylis)
- 芙兰草属(Fuirena)
- 黑莎草属(Gahnia)
- 荸荠属(Heleocharis )
- 嵩草属(Kobresia)
- 水蜈蚣属(Kyllinga)
- 鳞籽莎属(Lepidosperma)
- 石龙刍属(Lepironia)
- 湖瓜草属(Lipocarpha)
- 剑叶莎属(Machaerina)
- 擂鼓艻属(Mapania)
- 砖子苗属(Mariscus)
- 扁莎草属(Pycreus)
- 海滨莎属(Remirea)
- 刺子莞属(Rhynchospora)
- 赤箭莎属(Schoenus)
- 珍珠茅属(Scleria)
- 藨草属(Scirpus )
- 野长蒲属(Thoracostachyum)
- 断节莎属(Torulinium)
参见
注解
外部连结
Chinese Plant Names
台湾莎草科植物编码检索表[永久失效连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