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此条目的主题不是
矛盾。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以字行,男,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及文学评论家,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常用的笔名有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P生等。在文学创作方面,茅盾于1928年发表首部小说《蚀》(《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代表作有《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第一个半天的工作》,除此之外,茅盾亦着有《西洋文学通论》。
生平
茅盾1896年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父亲沈永锡,是开明的维新派,于1905年他十岁时逝世;母亲陈爱珠,是茅盾的第一个启蒙老师。
1901年,入家塾接受启蒙。1904年,入乌镇励志书院,后转入吴镇公立植材高等小学。1910年,高小毕业,考入省立三中,插班二年级。次年秋,转入省立二中三年级。1912年,入读杭州私立安定中学。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文科第一类。1916年,北大预科毕业,因家境贫困无力升学,经由亲戚介绍就职于商务印书馆编译所。1918年2月,回乌镇与孔德沚结婚。1919年11月,他接受《小说月报》主编王莼农的邀请参与改革《小说月报》,在《学生杂志》和《小说月报》发表文艺评论,并在1920年担任《小说月报》的主编。10月,经由李汉俊介绍,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2月,移居宝山路鸿兴坊,母亲和孔德沚皆来同住。春,与郑振铎、耿济之、王统照等12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提倡现实主义文学,主编《小说月报》。沈雁冰和同时代大多从事文学创作的人一样,早期提倡自然主义和新浪漫主义,但是随着对社会的体察和思潮的影响不断转向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文学和无产阶级文艺。他对当时鸳鸯蝴蝶派和学衡派的论战多有批判,认为他们的观点只是简单的延续古人的争论,而没有将伦理学,社会学等现代社会科学引入进来。常在陈独秀处参加共产党支部活动,担任联络员,并到平民女校教英文。1922年,在《小说月报》任编务,同时从事党中央联络员工作,为革命事业培养干部。1923年1月,辞去《小说月报》主编,在商务印书馆任编辑,同时在上海大学任课,讲授小说和神话学;7月被选为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委员。1925年5月,在《文学周报》第127期发表长篇论文《论无产阶级艺术》。1925年11月,奉中共中央指示与恽代英筹组国民党(左派)上海特别市党部,任宣传部长。1926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派沈雁冰去武昌中国国民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担任政治教员。在1927年主动脱党,7月宁汉合流后,从庐山牯岭秘密返回上海,这段期间先后发表《幻灭》、《动摇》、《追求》-即三部曲《蚀》的创作,开始以茅盾为笔名发表作品。
1928年7月,与女友秦德君避居日本,秦化名王芳,茅盾化名方保宗,同中国共产党失去组织关系,继续从事创作,完成长篇小说《虹》等著作。[1]1929年,出版《神话研究ABC》,这是中国神话研究早期的重要论着。
1930年4月与秦德君一起回到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5月,任左联行政书记,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和社会斗争。创办《北斗》。1932年,完成长篇小说《子夜》。在上海期间茅盾居住在树德里(愚园路)。此时瞿秋白夫妇曾经在其住所居住一礼拜[2]。1934年至1937年,他几次回乌镇写作,小说《林家铺子》及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就是以故乡的背景创作的。《中国的一日》是写实主义小说。
1938年2月,全家到香港,主编《立报·言林》和《文艺阵地》,成为当时有重大影响的抗战刊物。
1939年抵新疆迪化,在新疆学院任教。1940年4月离开新疆,5月到达延安。
1949年7月,出席中华全国文代会,当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被任命为首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1974年到1981年去世一直住在后园恩寺胡同13号。文革期间也受到影响,1976年2月,身体状况不断变差,开始写作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1979年当选为全国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81年3月27日,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逝世。1981年中共中央恢复其中国共产党籍,从1921年起计算党龄。
纪念
1984年-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38卷本的《茅盾全集》。
茅盾在故乡桐乡乌镇的居所茅盾故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评价
中国文学评论家夏志清曾说:「《子夜》一直被评家称为最伟大的杰作,我偏认为它比不上他早期的《蚀》、《虹》和后期的《霜叶红于二月花》。」「茅盾无疑仍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共产作家,与同期任何名家相比,毫不逊色」[3]。
家庭
父亲沈永锡,母亲陈爱珠。弟弟沈泽民是「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之一。
茅盾与夫人孔德沚育有一子韦韬、一女沈霞(1945年去世,无子女)。韦韬与陈小曼于1951年9月15日结婚,婚后育有一子沈韦宁(1957年出生)[4]、二女沈迈衡、沈丹燕[5]。
参见
参考文献
- 陈建华:《革命与形式——茅盾早期小说的现性展开》(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 王德威着,胡晓真等译:《写实主义小说的虚构:茅盾,老舍,沈从文》(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外部连结
画像
| | 1949年7月-1953年9月 | | 主席 | | | 副主席 | | | 委员 | | | 候补委员 | | | | |
| | 1953年7月-1966年 | | 主席 | | | 副主席 | | | 秘书长 | | | 副秘书长 | | | 理事 | | | 标注:任内逝世 | |
| | 1979年11月-1985年1月 | | 主席 | | | 第一副主席 | | | 副主席 | | | 书记处书记 | | | 理事 | | | | |
| | 1950年3月-1958年7月 | | 理事长 | | | 副理事长 | | | 理事 | | | 标注:任内逝世 | |
| | 1949年7月-1953年10月 | | 主席 | | | 副主席 | | | 常务委员 | | | 委员 | | | 候补委员 | | | 秘书长 | | | 标注:任内逝世 | |
| | 1953年10月-1960年8月 | | 主席 | | | 副主席 | | | 委员 | | | 标注:任内逝世 | |
| | 1960年8月-1966年 1978年6月-1979年11月 | | 主席 | | | 副主席 | | | 委员 | | | 标注:任内逝世 | |
| | 1979年11月-1988年11月 | | 名誉主席 | | | 主席 | | | 副主席 | | | 委员 | | | 标注:任内逝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