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科赫

罗伯·柯霍
Robert Koch
Robert Koch BeW.jpg
出生 Robert Heinrich Herman Koch
1843年12月11日
 汉诺瓦王国克劳斯塔尔
逝世 1910年5月27日(66岁)
 德意志帝国巴登-巴登
国籍 德国
母校 哥廷根大学
知名于 发展细菌学
细菌致病理论柯霍氏法则
发现炭疽杆菌结核杆菌霍乱弧菌
奖项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05年)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 微生物学
机构 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皇家卫生署普鲁士传染病研究院
博士导师 乔治·迈斯纳
其他指导者 鲁道夫·菲尔绍
雅各布·亨勒
博士生 北里柴三郎
施影响于 弗里德里希·勒夫勒
签名
Robert Koch signature.svg

海因里希·赫尔曼·罗伯·柯霍德语Heinrich Hermann Robert Koch,1843年12月11日-1910年5月27日),德国医师微生物学家,为细菌学始祖之一,与路易·巴斯德费迪南德·科恩共享盛名。1905年,因结核病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柯霍因发现炭疽杆菌结核杆菌霍乱弧菌而出名,发展出一套用以判断疾病病原体的依据—柯霍氏法则。以他命名的罗伯·柯霍奖是德国医学最高奖。

生平

早年

柯霍出生在德国小城克劳斯塔尔,父亲为矿业官员。柯霍从小就热爱生物学,7岁那年,一位牧师因病去世了,柯霍在去悼念的路上不断问着母亲:「牧师得了什么病?」、「绝症治不好吗?」母亲当时无法回答他的问题,也奠定了他将来从医的志向。

求学

1862年,柯霍以极高的科学及数学成绩从高中毕业,19岁进入哥廷根大学学习科学,3个学期后,柯霍转向学习医学。柯霍在医学院念书的第5个学期,参与雅各布·亨勒(Jakob Henle)的肾神经结构研究。亨勒是「组织学」的先驱,主要的贡献是经由显微镜观察的解剖学,他甚至是最早提出「病原体传染致病」假说的几个人之一。柯霍在第6个学期开始研究琥珀酸,并此为毕业论文,1866年1月,柯霍以极为优秀的成绩从医学院毕业。

经历

研究炭疽杆菌

柯霍师从德国著名病理学家鲁道夫·卡尔·菲尔绍学习化学技术。累积几年临床工作经验后,于1870年自愿从军参加普法战争,在沃尔斯顿小镇担任区域医疗官。当时,炭疽病(Anthrax)在他所驻扎地区的农场家畜中广为流行。早在1850年,法国医师卡西米尔·戴维恩(Casimir Davaine)等人已经成功分离出炭疽杆菌,但尚未证明这就是造成炭疽病的元凶。

在戴维恩发表炭疽病在牛与牛之间可直接传染的现象之后,柯霍更加仔细地研究这个疾病,他在有限资源的局限中发明如何染色细菌,培养细菌。发明了纯化血液样本中的成分,在培养基上处理,他发现由于病原体无法长时间在宿主体外存活,因此炭疽病原会形成一种抵抗力强的内孢子。这些存于土壤中的内孢子,就是造成过去无法解释之炭疽大流行的罪魁祸首。这一发现在历史上同时也纪录了人类首次发现微生物能够致病的事实,这只细菌今日称为炭疽杆菌。1876年,柯霍终于发表他的发现,四年后接受奖励。

研究结核杆菌

1880年,柯霍被任命为德国皇家卫生署的一员,开始在柏林工作,专门研究传染性疾病的病因和管控方法。1881年,开始提倡并宣导外科手术工具应该以高热消毒的措施。

当时每7人就有一人死于结核病,而中古世纪的欧洲,结核病更是造成了三分之一以上人口死亡的可怕传染病。十九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认为结核病是遗传性疾病,但柯霍坚信结核病是由某种病原体引发的传染性疾病,他决定首先将研究重心放在结核病上。

在柏林,他再次向科学界证明了他在沃尔斯顿时使用的染色和纯化技术、细菌培养介质(包括由其妻子协助研发的琼脂培养基),以及培养皿(德文:Petrischale,纪念其助手Julius Richard Petri)这些技术至今仍广泛应用于生物研究。之后于1882年3月24日更借此资源找出结核病的病原结核杆菌,为十九世纪七大死因找到元凶,也因此,他所累积的成就能与路易·巴斯德相提并论。

研究霍乱弧菌

1883年,他在埃及亚历山卓参与一个法国研究小组研究霍乱,终于将造成此种疾病的弧菌分离出来,虽然他日后并未进行实验证实。但霍乱弧菌其实在1854年已被义大利解剖学菲利波·帕西尼分离出来,但由于沼气致病理论在当时学界较具优势,他的努力并未获得世人肯定,而他对外发表时对此并不知情,直到1965年才正式重新病名该细菌为「1854年帕西尼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 Pacini 1854)。

担任柏林大学教授

1885年起在柏林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担任卫生教授,1891年成为新成立的普鲁士传染病研究院院长,在1904年退休,之后开始环游世界,更在南非印度爪哇等地研究更多疾病。

逝世

1910年5月27日因心肌梗塞死于德国巴登-巴登,享年66岁。[4]

贡献

诺贝尔医学奖

柯霍氏法则

1905年因其对结核病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但对后世影响更深远的却是他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称为柯霍氏法则,帮助许多疾病研究确认病原体。经过这两大成就之后,他的研究品质便再无起色,不过旗下门生却陆续发现白喉伤寒肺炎淋病脑炎痲疯病腺鼠疫破伤风梅毒等疾病的病原体。

纪念

罗伯·柯霍奖即是为了这位微生物学家而设,纪念他对全世界医疗研究开创性的发现,第一位非德籍的受奖者是苏格兰格拉斯哥史崔克莱大学任教的威廉·M·霍奇森教授[5]

日本东京都北里大学内建有「柯霍北里神社」(コッホ北里神社),供奉柯霍北里柴三郎,此二人为师生关系。此神社是北里研究所的守护神。[6]

1891年建立的罗伯·柯霍研究所以他的名字命名。

2017年12月10日,Google Doodle以其为主题,纪念他在1905年获得诺贝尔生医奖[7]

参考文献

  1. ^ Thomas D. Brock. Robert Koch: A Life in Medicine and Bacteriology. ASM Press. 1988: 296. ISBN 9781555811433. He loved seeing new things, but showed no interest in politics. Religion never entered his life. 
  2. ^ Hirsch-Kauffmann Jokl, Danny. Robert Koch's debt to Ferdinand Cohn. Documenta Ophthalmologica. 1999-11-01, 99 (3): 285–292. ISSN 1573-2622. doi:10.1023/A:1002677110541 (英语). 
  3. ^ Ben Libberton. 24th January - 189th Birthday of Ferdinand Cohn a founder of modern microbiology. Biofilms and Microbiomes Community. 2017-01-23 [2021-02-10] (英语). 
  4. ^ Robert Koch: One of the founders of microbiology. Robert Koch Institute. 
  5. ^ Preventing the spread of the parasitic disease Toxoplasmosis. University of Glasgow. 
  6. ^ 神社人:コッホ北里神社
  7. ^ 纪念罗伯柯霍. Google. 2017-12-10 [2019-04-09] (英语). 

参见

外部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