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
竺可桢 | |
---|---|
![]() | |
出生 |
1890年3月7日![]() |
逝世 | 1974年2月7日(83岁)![]() |
国籍 |
![]() ![]() ![]() ![]() |
政党 |
![]() ![]() |
配偶 | 张侠魂、陈汲 |
学术工作 | |
著名作品 |
|
竺可桢(英语:Chu Kochen,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字藕舫,又名绍荣、烈祖、兆熊,男,浙江绍兴人,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
生平
早年
竺可桢是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今绍兴市上虞区东关街道)人。1905年进入复旦公学中学部学习。1909年进入唐山路矿学堂预科土木工程系学习。1913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夏,入哈佛大学学习。1918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教于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中年
1920年到1925年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1925年,因东南大学派系斗争,竺可桢转任商务出版社编辑。1926年8月,竺可桢到天津,被张伯苓聘为私立南开大学教授,讲授地学、气象学[3]。1929年到1936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
1936年4月赴杭州就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时,并未作长久计,「家」还在南京,这也导致了后来一部分日记的遗失。1937年1月13日,远东气象会议在香港开幕,到会代表20余人,中国派竺可桢出席,会期7天[4]:5339。4月4日,中国地理学会在南京开第四届年会,会上宣读论文25篇,大会由竺可桢主持[4]:5397。在此期间,养成优良学风,广揽名师,特别是延揽了众多中国科学社和前学衡社的成员,使浙江大学迅速崛起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时人称浙大为「东方剑桥」。在浙大的发展历程中,担任校长达13年之久的竺可桢先生可谓厥功至伟。他被公认为「浙大学术事业的奠基人,浙大「求是」精神的典范,浙大的灵魂」[5]。校训「求是」即是由他提出,校歌亦是他请著名国学家马一浮作词、音乐家应尚能谱曲作成。
1945年国民党六大召开前夕,列入朱家骅与陈立夫联名向蒋介石推荐的98名「最优秀教授党员」之一[6]。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49年,蒋中正撤离上海,从舟山派蒋经国到上海去请当时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到台湾遭拒[7]:276。10月16日,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筹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晚年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文革期间,竺可桢虽未受到较大冲击,但每日如履薄冰、提心吊胆。1974年2月7日,因肺病在北京逝世[8]。现今,竺可桢学术声誉被公认为中国气象、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9]。
言论
- 「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
- 「大学教育之目的,在于养成一国之领导人材,一方提倡人格教育,一方研讨专门智识,而尤重于锻炼人之思想,使之正大精确,独立不阿,遇事不为习俗所囿,不崇拜偶像,不盲从潮流,惟其能运用一己之思想,此所以曾受真正大学教育之富于常识也。」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二十周年校庆演讲,《国风月刊》第8卷第1期(民国25年1月1日))
- 「一个学校实施教育的要素,最重要的不外乎教授的人选,图书仪器等设备和校舍建筑。这三者之中,教授人才的充实,最为重要。」「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假使大学里有许多教授,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以作育后进为无上职责,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不断的培植出来博学敦行的学者。」(民国25年4月25日在浙江大学座谈讲话)
- 「科学的目标是在求真理。真理所在,虽蹈危履险以赴之,亦所不释。」
- 「科学家的态度,应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丝毫不能苟且。」
- 「据吾人的理想,科学家应取的态度应该是:(一)不盲从,不附和,一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则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二)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三)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且。」
- 「研究科学之目的,固在探求真理,并非专重应用。但应用科学方法,利用厚生,至国家之富强之境,固亦不可忽视。」
家庭
竺可桢夫人张侠魂自幼努力学习,不仅爱好绘画,还写得一手势如劈玉的好字。本世纪20年代的中国始有飞机,男子尚且望而生畏,可勇敢好奇的张侠魂竟毫不犹豫,自报奋勇,一定要坐一坐,此举便使她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乘坐飞机的女性。竺可桢非常欣赏张侠魂的性格。就在张侠魂坐飞机的那段时间里,他写了一篇《空中航行之历史》的文章。这大概同张侠魂坐飞机一事不无关系。张侠魂与竺可桢于1920年在上海结婚。他们共同生活了十八年。据竺可桢的日记记录,张侠魂染上痢疾之后,他心急如焚,每天记录着妻子病情的发展情况,悉心照料,盼望妻子早日康复。可是病魔终于将爱妻从他的身边夺去,使他一人在孤独中彷徨。丧妻的痛苦折磨着竺可桢,侠魂的一切用品都在引起他对爱妻的怀念。一份手稿,件件衣物,触景生情,侠魂的音容笑貌在梦中陪伴着他。 经人介绍在1939年陈汲与竺可桢相识,并于1939年9月21日与他正式订婚。[10]
重要著作
-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11]
- 《竺可桢全集》,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 2012,ISBN 9787542851062[1]
纪念
参考文献
- ^ 1.0 1.1 24卷《竺可桢全集》出齐 16卷日记最受关注
-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刘东生主编; 吴传钧副主编; 吕东明; 高庄; 梁珊.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 理学编 地学卷 一.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 53–75.
- ^ 竺可桢与新中国的科学史研究事业 —基于档案和日记的新考察
- ^ 4.0 4.1 李新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韩信夫、姜克夫主编 (编). 《中华民国史大事记》.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ISBN 9787101079982.
- ^ 苏步青. 怀念竺可桢先生. 浙江大学网站. [2011-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13).
- ^ 45年国民党「最优秀教授党员」:华罗庚陈寅恪冯友兰
-
^ 漆高儒. 《蒋经国的一生》. 台北: 传记文学出版社. ISBN 9578506074.
这个人(竺可桢)和我(蒋经国)私交不错,当找到他的时候,我转达了领袖(蒋介石)请他到台湾的意思之后,他想了想说:「谢谢领袖的好意,我看不必了。询以原因,他说:「大势已去,台湾将维持多久,顶多半年?一年?」我说:「时局决非如此!」后来无法再说下去,他反而跟我说:「你不必到台湾去了。」当时我愤怒的说:「人各有志。」最后便不欢而散。
- ^ 1974年2月7日 我国气象学家竺可桢逝世-搜狐新闻. news.sohu.com. [2021-05-24].
- ^ 竺可桢--科技--人民网. scitech.people.com.cn. [2021-05-24].
- ^ 《中外名人情侣辞典》,1988
- ^ 竺可桢,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考古学报, 1972, (01), Wikidata Q6347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