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忌

禁忌忌讳等(英语:Taboo),是基于文化观念对某事(通常是针对某种言论或行为)的隐性禁止,认为它对普通人来说过于令人反感或过于神圣。 这种禁令几乎存在于所有社会。 在比较的基础上,禁忌,例如与食品有关的禁忌似乎根本没有意义,因为习俗或宗教可能宣布不适合某一群体的事物可能完全被另一个群体接受。

「Taboo」一词来自玻里尼西亚,意思是「明确识别」(玻里尼西亚语 ta,「标记」,pu,强度副词,因此tapu,「明确识别」)。 航海家兼探险家詹姆斯·库克在他的航海日志中描述了玻里尼西亚人的行为,他们使用「tapu」这个词来表示任何被禁止做、看或触摸的事情。

禁忌是一个社群基于一套共同认定的社会规则或文化改革的协议,以基本的方式命令或禁止某些行为。禁忌通常被认为是不需且不可怀疑的、严格的、无条件的,它们是普遍存在的,它们经常是正常运转的人类社会的一部分。禁忌作为社会规范仍然不言而喻,或者透过间接主题化(例如反讽)或雄辩的沉默来表示:在这方面,被禁忌所覆盖的东西被排除在任何合理的辩护和批评之外。正是由于它们的共同认定、隐含的特性,禁忌不同于成文法律领域中带有正式处罚的明示禁令。[3] 几乎所有进入人类视野的生物、物体或情况都可以成为禁忌。禁忌可以涉及语言、事物(例如食物禁忌)、行为(例如乱伦禁忌)、冲突话题、植物和动物、资源的使用、个人或社会群体等。

禁忌通常是为了保护人类个体,但它们存在的原因还有很多。许多禁忌都有明显的生态医学背景,包括一些在原始出处被视为与宗教灵性有关者。禁忌可以帮助更有效地使用资源,但是当仅应用于社群的一个子部分时,它们也可以被用于压制目的。被特定群体或部落承认为他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的禁忌有助于该群体的团结,帮助该特定群体在他人面前脱颖而出并保持其认同,从而创造一种「归属感」。[4]

「禁忌」一词的含义在社会科学中有所扩展,严格禁止与基于道德判断、宗教信仰或文化规范的神圣或禁止的人类活动或习俗的任何领域有关。[4]

禁忌是普世文化通则之一;不过尽管所有的文化都把杀人强奸和母子乱伦等给视为禁忌,所有的文化也都有自己的禁忌语(例如脏话)和饮食禁忌,禁忌的实际内容通常是因文化而异的。

如果被禁止的是某些词汇物品的话,则称为禁忌语禁忌物禁忌品。有关的行为或词汇之所以会被禁止,可能是因为:

语言禁忌禁忌语等(英语:Word taboo、taboo language、language taboo 或 linguistic taboo 等)是语言学中的一个术语,更准确地说是来自民族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表示禁止谈论某些话题、领域或过程。 禁令并不总是由成文法决定,但也在很大程度上由惯例或社会价值观决定。

政治正确的现象也与禁忌可能密切相关。[5]

世界各地禁忌

华人地区

「忌」原指先王的死日。《周礼‧春官‧小史》:「若有事,则诏王之忌。」 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先王死日为忌,名为讳」。今中文仍称先人死日为「忌日」、「死忌」[6]

传统习俗方面

  • 在喜庆场合说不吉利的话,如:「」、「」。(用代词则可,可称「过世」、「往生者」,或闽、台称「好兄弟」。)
  • 数字「四」,因其读音与「」字相近,被视为不吉利。
  • 在丧礼场合穿着红色衣服。
  • 用红字写别人名字,也表示诅咒别人去死的意思。

礼仪方面

  • 直呼尊长君主等贵人之名讳。(详见避讳,此外这禁忌亦适用于日本台湾朝鲜半岛汉字文化圈临近中国的国家)
  • 赌博时用手指指对方。(会让赌博者心烦意燥,容易造成争执,并在对方输掉时造成因为被指故带来霉运而输掉,故用手指指对方一般被认为会带来霉运)
  • 打麻将时旁观者质疑玩家「打错牌」。
  • 吃饭时筷子直立插于饭碗中。(形如丧事拜祭死者)(参见:脚尾饭台湾丧葬
  • 一般情况下,不把钟、手帕、毛巾、梨、鞋、伞、草席等等作为礼物
    • 送钟」和「送终」同音,可以在送钟的同时亦送上一花瓶,以代表「始终平安」。
    • 手帕毛巾意谓「拭泪」,唯独丧家可送。一说闽南语中,毛巾又称「长巾」,与「断根」谐音,表示一切厄运到此为止[7]
    • 代表「分离」。唯独探病者可送,解曰「祈求病痛远离」。
    • 意谓「远别」、「唉声叹气」,而且与「」谐音。
    • 意谓「分散」。
    • 草席意谓「裹尸」。
      • 送上列这些物品,可收一块钱,代表一笔生意,而非餽赠。

日本

在送礼时忌用绿色,因为绿色是日本吊丧的颜色,但随时代改变,已被认为可以接受。

台湾

送礼的禁忌,在战前、战后或族群不同,有极大差异。[8]

  • 台语的「钟」和「终」不同音,且在日治时代,「时计(日文的时钟)」和日文的「登庆」语音相近,有喜庆吉祥之意。战后,「送钟」和「送终」在华语同音,才不作为礼物。
  • 闽南族群不送伞,但是,送伞在客家族群象征送「福气」,且伞有开枝散叶等正面意涵。

西方世界

宗教因素产生的禁忌

除了宗教经典规定的禁忌之外,近代新出现的事物亦会因宗教因素所禁忌。例如,电视犹太教哈雷迪派、中国部分穆斯林[9]、部分佛教徒所禁忌。

伊斯兰教

日常生活中,除了食品、服饰等方面的禁忌。随着瓦哈比派的兴起,世俗化的生活方式成为伊斯兰国家新的禁忌。瓦哈比派的观点,音乐(除手鼓)、舞蹈等文化娱乐活动皆为禁忌[10]。在中国穆斯林社群中,受泛清真化的影响,居住政府资助建设的住宅、收看电视等亦成为禁忌[9]

犹太教

除了一直以来的犹太教严格的食品规定外。各犹太教派对现代文化、事物有不同的禁忌。犹太教哈雷迪派家中通常无电视电脑,严格禁止孩子接触网际网路,但并不拒绝现代科技产品与家电,如电话烤箱冰箱微波炉等。

佛教

部分佛教人士认为看电视、电影等会影响修行,因此,修行之人不能看电视。[11][12]

参看

参考资料

  1. ^ 1.0 1.1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Taboo Archived 2013-01-14 at WebCite".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Inc., 2012. Retrieved 21 Mar. 2012
  2. ^ "taboo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Merriam-Webster's Online Dictionary, 11th Edition.
  3. ^ Tabubegriff. Kulturwissenschaftliche Fakultät. Europa-Universität Viadrina Frankfurt (Oder). [2019-09-08] (德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4. ^ 4.0 4.1 Meyer-Rochow, Victor Benno. Food taboos: their origins and purposes. Journal of Ethnobiology and Ethnomedicine. 2009, 5–18: 18. PMC 2711054可免费查阅. PMID 19563636. doi:10.1186/1746-4269-5-18.  This article contains quotations from this source, which is available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2.0 Generic (CC by 2.0) license.
  5. ^ Vgl. z.B: Matthias Dusini, Thomas Edlinger: In Anführungszeichen – Glanz und Elend der Political Correctness. Suhrkamp, Berlin 2012, ISBN 978-3-518-12645-5. (Rezens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In: Die Zeit. 8. September 2012)
  6. ^ 顺民情不失警面. [2012-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0). 
  7. ^ 丧礼为何送毛巾 贴心含义报你知. [2019-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1). 
  8. ^ 每日一冷,《续‧台湾没说你不知道》,尖端,2018
  9. ^ 9.0 9.1 作者:未知,编辑:孙亭文. 正确认识“清真”涵义警惕和防范“泛清真化”现象. 中国新闻网,来源:新疆日报. 2017-04-27 [2017-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0) (简体中文). 
  10. ^ 作者:宁二. 谁禁止伊斯兰歌唱?披着伊斯兰外衣的列宁主义. 搜狐网,来源:东方历史评论. 2015-11-20 [2016-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1) (简体中文). 
  11. ^ 藏在深山中的佛学院 禁看电视可用手机. 凤凰网佛教. [2018-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4) (简体中文). 
  12. ^ 修行人为何不能看电视. 学佛网. [2018-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6) (简体中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