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弹
炮弹是一种内有负载的投射物,与枪械使用的子弹不同。砲弹内有炸药或是其他的装药。砲弹通常是大尺码尖头圆柱形物体,外形合乎空气动力学的要求,由砲兵的火砲或是搭载于装甲车辆、战车或是军舰上的火砲发射。
历史

内部装填有炸药的炮弹直到16世纪中期还不十分普及。早期,由臼炮发射的中空内部装填有黑火药的石质或是铸铁砲弹使用燃烧缓慢的合成药充当信管,借以引爆内填的黑火药,由于信管的点燃与燃烧速度的不稳定,不爆炸的哑弹在当时非常容易见到。
能发射内部装填有炸药的炮弹,具有平直弹道的加农炮一直到1823年才由法国将军Henri-Joseph Paixhans发明。 19世纪的砲弹多数是用铸铁制造,钢质砲弹最初只使用于穿甲,铸铁砲弹由于无法承受现代火药所产生的爆震,高初速火炮使用的砲弹多数是钢质砲弹。
于一次大战,将近70%的步兵伤亡是砲弹爆炸所产生的破片造成的。

直径与重量
砲弹的直径就是砲弹的口径。视时代与制造国家不同,口径以公厘、公分、英寸为单位。大型火砲的砲管长度也经常会列入口径。
在分类上,常用砲弹的最小口径为20公厘。德国列车砲「史威尔·古斯塔夫炮」使用的800公厘(31.5英寸)是史上最重的砲弹。火箭、飞弹以及炸弹技术的发展逐步取代了大口径的砲弹,目前使用最大的砲弹是少见的240公厘(9.5英寸)弹。155公厘(6.1英寸)则是常用砲弹中的最大口径。
砲弹的重量随口径的增加而上升,一枚150公厘弹重约50公斤,一枚203公厘砲弹重约100公斤,280公厘(11英英寸)的战舰舰炮的砲弹重约300公斤,460公厘(18英英寸)战舰舰砲的砲弹重量超过1500公斤。纳粹德国古斯塔夫列车砲可以发射5到8公吨重的800mm砲弹。
英国旧式重量分类
1950年代以前,英国的火砲与砲弹是以重量来命名。
种类
高爆弹(HE)
高爆弹是最普通的砲弹,或称榴弹,英文为High Explosive 简称HE。多为钢质外壳内填装高爆炸药与雷管。雷管引爆炸药后,炸裂的外壳变成许多高热锐利的弹片以高速四散。弹片是造成伤亡的主要原因。依据目标的不同,高爆弹可以经由雷管的设定来控制引爆高度,例如地表、空中或是在砲弹穿透目标达某一深度后引爆,以达到最大破坏效果。
穿甲弹(AP)
穿甲弹是以砲弹材料的硬度与形状,加上装药在射击时传递的动能,在与坚硬的目标接触时穿透表面而达到破坏的效果。英文为Armor Piercing,简称AP.穿甲弹除了用来反战车以外,也可以用来对付其他坚固目标,或者使用在炸弹上,攻击军舰的防护装甲。
早期穿甲弹弹头的外型为简单的尖锥状流线形,但随着射击距离的增加,简单的流线型并不能保证弹头的射击精度,因此为了稳定弹头的弹道,风帽开始出现在弹头前端,这类穿甲弹被称作「风帽穿甲弹」(APBC,Armor Piercing Ballistic Cap)于二战中开始应用,。二战后期,随着战车车体正面装甲的倾角越来越大,尖锥状的普通穿甲弹容易被倾斜装甲弹开,但各国在这个时期都开始发现所谓的「转正效应」---钝头弹药在接触大倾角装甲的时候可以以更接近垂直的角度入射,从而有更大的机率击穿装甲。二战后期开始出现钝头被帽穿甲弹,代表作为苏联IS-2系列重战车配备的BR-471穿甲弹。而有些则在普通穿甲弹前焊接上一个软质被帽,击中装甲时被帽会给后面的尖头穿甲弹体提供转正效应,使尖头弹部分以较小的法线角尝试击穿装甲,被称作被帽穿甲弹(APC,Armor Piercing Capped);为了改善其弹道特性,在被帽前加上风帽,于是成了风帽被帽穿甲弹(APCBC,Armor Piercing Capped Ballistic Cap),代表作为虎I战车所使用的Pzgr.40碳化钨芯被帽穿甲弹 。战舰所用的穿甲弹大多为风帽被帽穿甲弹APCBC或被帽延时穿甲弹APCHE。
脱壳穿甲弹(APDS)
脱壳穿甲弹是传统穿甲弹提升破坏效果的改良型。脱壳穿甲弹将真正会与目标接触的弹头直径缩小,外面以较轻的材质作成滑套包覆,在外观上,与普通穿甲弹接近,直径也相同,能够继续使用原有的火炮。
发射之后,当炮弹离开炮管时,因为压力的关系,外层的滑套会迅速与中间的小直径弹头分离,只剩下中央的部分继续前进。脱壳的意思就是将外层的滑套在发射初期脱离的步骤。
这种穿甲弹的好处是可以使用较大口径的火炮,利用较多的装药提供的能量,集中在比传统穿甲弹小的弹头上,提高整体的穿甲能力,以及减少飞行过程中能量的耗损。但APDS采用自转来克服章动效应,其长径比不得大于7:1否则自转无法提供足够的稳定性。故弹头较现代APFSDS显得粗而短,接触面的增大和弹芯较短使其穿甲能力也明显逊色于APFSDS,APDS主要被二战末期至冷战前期的战车使用。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

弹体与脱壳穿甲弹类似,弹芯多由制程复杂的合金或陶瓷制造,拥有极高的硬度,最大差异在翼稳脱壳穿甲弹的弹芯尾部拥有尾翼,其功用在射击后,弹芯在空中飞行的姿态能够与射击抛物线成一直线,接触目标后动能集中在弹芯尖端贯穿目标,也就是说尾翼的功用是让弹芯不在空中翻滚。缺点:尾翼会增加风阻,减少动能,易受侧风影响,降低命中率。早期的APFSDS长径比较小,大多在15:1左右,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的APFSDS长径比已经在25:1左右,弹芯的质量增加了,动能和存速性也显著的提高。APFSDS弹芯材质大多采用合金钢,碳化钨,贫铀。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由线膛炮和滑膛炮发射时威力也不相同:
- 线膛炮发射常规炮弹时弹赋予炮弹极高的转速,从而最大限度的消除炮弹的章动效应,进而提高射击精度,距离越远越明显(3000公尺以上)。但发射APFSDS炮弹时炮弹的自转使炮弹表面与空气的摩擦比不转时更强(炮弹表面绕弹芯的直线速度与炮弹本身的速度的合成才是其摩擦力的真实大小),但光靠自转又不能克服章动效应,这个尾翼又不得不装,因此同样条件下线膛炮发射的炮弹所受的阻力更大,远距离穿透力也没滑膛炮大。
- 滑膛炮发射的炮弹因限于炮身没有膛线导致炮弹不能自转,但炮弹的尾翼已能提供足够的稳定性克服章动效应。
- 而此前有说法称滑膛炮的尾翼提供自转克服章动效应,但单靠尾翼提供的转速与线膛炮发射APDS时提供的转速根本没法比,高速旋转使弹翼比不转时提供更大的阻力,反而降低威力,故该说法不成立。
高速穿甲弹(HVAP)
另一称呼为硬芯穿甲弹(APCR),为了击穿更厚的装甲,势必要提高砲弹射击后的动能,制造更大的砲弹,相对的要有更大的大砲来使用,一味的加大尺寸并不是唯一的方法。
将弹芯缩小,用质量较轻的金属包裹弹芯,例如铝,使外径与原有的穿甲弹一样,如此一来便不必更动既有的发射装置,在射击后,轻金属与弹芯一同飞出,接触目标,轻金属质量轻携带动能少,无法破坏装甲,被挡在装甲外,而弹芯保留了大部分火药燃烧后所提供的动能,持续前进、贯穿装甲,与传统穿甲弹比较,两者火药所提供的动能相同,但高速穿甲弹的弹芯截面积较小,且由于相同火药量仅用于推动较为轻量的弹体,因此可以带来较为高速的砲口初速,因此可以保证固定距离内的贯穿力大幅提升。
但因为重量较低,飞行距离造成的贯穿力衰减会远大于一般弹药,拉长到一定距离后贯穿力甚至会低于一般穿甲弹。
复合非硬芯穿甲弹(APCNR)
为德国于二战研制的炮弹,只能用于锥膛炮。其目的为于不增加后座力但可增加炮弹的贯穿能力。原理为将穿甲弹的弹带用软金属制造,再以碳化鵭作弹芯。当炮弹出膛时,由于炮管为渐缩式,因此炮弹会被炮管内的高膛压压缩,到离开炮管时弹带己变为碳化钨弹芯上的薄膜,只剩下弹芯。德军原本计划采用此炮弹及锥膛炮,但由于大战未期德国的钨产量严重不足,再加上此技术炮管需要极高的加工技巧及开发出脱壳穿甲弹,因此此炮弹只是被德国用于测试用途。
反战车高爆弹(HEAT)


1:弹帽
2:金属内衬
3:金属成形内衬
4:雷管
5:炸药
6:引爆探针
或翻译成破甲榴弹,有的军方文件内称为战防弹,中国大陆通称为破甲弹,或直译为反战车榴弹,这弹种还有另一种说法:成形装药弹、成形装药弹、空心装药榴弹(shape charge,简称:SC) 。反战车高爆弹使用成形装药技术达到来破坏装甲的目的。成形装药对付传统装甲(均质装甲)非常有效,不过对于现代的复合装甲与反应装甲却有力不从心之感。距离及初速对反战车高爆弹的影响很小,对距离1000 m与100 m的目标有相同的效果,但由线膛炮发射时,炮弹的自转使金属射流提前分散,反而降低了破甲效果,所以线膛炮发射的HEAT弹一般采用滑动弹带减少自旋并以尾翼来稳定。成形装药必须在离目标一定的距离引爆才能达到最大穿透效果,大口径破甲弹/飞弹前端的引爆探针就是用以确保这距离,而小口径的火箭筒等由于起爆距离相对好控制,所以很少采用探杆。射击后,飞出的砲弹接触目标,前方引爆探针触发,雷管引燃金属成形内衬后方火药,并不是立即产生大规模爆炸,触发0.00006秒后火药引起的化学反应在金属(以软铜为主流)成形内衬中央熔融成金属喷流,每秒高达7000m的金属喷流贯穿战车的表面传统装甲,毁灭战车成员,达到瘫痪战车的目的。 由于破甲弹并不依靠炮弹发射时的动能来产生破坏,这使得破甲弹头能用在火箭筒,反战车飞弹甚至手榴弹(现在很少见)上,并在巷战里对战车和装甲车构成严重威胁。为此战车除了装上反应装甲外,还采用金属裙板,格栅装甲(也可用来堆放杂物),金属链条来提前引爆这类弹药,倘若HEAT弹未能在最佳起爆距离上引爆时,金属射流要么未能聚集到一点,要么提前分散了,从而大幅度削弱破甲能力。 然后矛与盾的战争永远不会停息,虽然复合装甲和反应装甲,间隙/格栅装甲等能削弱破甲弹的攻击能力,但现在的很多反战车飞弹或火箭筒已采用串联弹头,前端的弹头先行引爆反应装甲,或在装甲上开个洞,紧跟其后的第二级弹头将对暴露出来的弱点进行第二次破甲。这种攻击模式不仅在反战车时有用,还用在反工事和反舰武器上。而一部分反战车飞弹更是采用攻顶模式,要知道主力战车顶部的钢板厚度一般在5公分左右,对攻顶的飞弹基本没防御能力。所以反战车飞弹仍然装备在装甲车上,当遭遇链炮无法有效对付的主力战车时仍然能对战车构成威胁。
两用高爆弹(HEDP)
或称破甲杀伤弹、高爆多用途弹、高爆双用途弹等等。基本结构与HEAT相同,但在引爆时炮弹外壳也被炸成破片、参与杀伤过程。换句话说,HEDP(Dual Purpose)兼有HEAT的反装甲能力,也有普通HE的破片杀伤能力。
黏着榴弹(HESH、HEP)
黏着榴弹(High Explosive Squash Head, HESH)或称为碎甲弹,是一种现代主要由英国所使用的弹种,美国称为塑性榴弹(High Explosive Plastic, HEP),它是由塑性炸药与延迟信管所构成。当空心装药榴弹碰撞目标后,塑性炸药会因为冲击而附着在目标表面上,由砲弹底部的延迟信管引爆塑性炸药,爆炸产生的震波会在目标体中传递,在目标内侧产生向内碎裂的破片,达成杀伤内部人员、破坏装备的效果。
HESH/HEP翻译做黏着榴弹更严谨也更合适些,早期也有文献翻译成爆震弹。
砲管测试用弹
砲管测试用弹,仅用于新砲管耐压测试,内部无填充物,通常是实心弹,较正常砲弹重,推进药亦较多。虽然通常是实心弹,但有时会以水、沙或铁粉作填充物。虽然于砲管内砲管测试用弹与真正炮弹无异,但离开砲管后砲管测试用弹的飞行距离比真正炮弹短,因为砲管测试用弹的设计并不如真正炮弹般重视空气动力学。
因安全理由,使用砲管测试用弹的新砲管会遥控发射,发射后再检查砲管有否损坏。
集束弹

炮兵用的集束弹与空用集束炸弹除尺码与投射工具不同外,理论与使用大致类似。集束弹对战后平民的伤害远超过对敌方的人员设备,是否允许使用集束弹在国际间造成强烈争论。
榴散弹
内含大量弹丸,并在接近目标时喷射出来以达到杀伤敌方人员的效果。
生化弹
内含大量生化战剂,如毒气、细菌、病毒。生化弹仅含微量的炸药,做为裂解弹头以释放所载战剂之用。
核炮弹
用火炮发射核弹头的战术核子武器,仅一定要相当大口径的火炮才可以发射。
非杀伤弹
并非所有砲弹都为杀伤或破坏而设计,以下的炮弹被设计成达到特定的非杀伤性的效果。但它们并非完全无害,烟幕弹及照明弹可能意外引起火灾,而各种弹体的撞击可能会造成人员伤亡或轻微财产损失。
烟幕弹
内含烟雾剂,施放烟幕用。
照明弹
内含药剂与小型抗热降落伞,于预设的高度开伞使其滞空时间延长,同时点燃内含药剂,内含药剂燃烧时可以产生强光,供夜间战斗短暂照明。
砲宣弹
内含心理战传单,利用内含微量炸药将传单散布于目标上空,仅传单、头尾与左右四件弹片落于目标,除非直接命中否则无心战以外的其他破坏能力。
后勤补给弹
这种弹药的弹体内不装火药,而装后勤物资或急救药物。当战场上部队物资缺乏或士兵受伤而后勤保障人员或医务人员不能靠近时,可发射这种弹药向前线部队投送补给物资或药品。
外部参考
#
- 08式火箭筒
- 10.5厘米38年式高射炮
- 10.5厘米GebH 40山地榴彈炮
- 10.5厘米LG 40無後坐力炮
- 10.5厘米LG 42無後坐力炮
- 100 56 TK海岸炮
- 105毫米35倍径速射炮
- 10公分35年式噴煙者
- 14吋45倍徑艦炮
- 14吋50倍徑艦炮
- 150毫米C/28型艦炮 (榴彈炮架)
- 150毫米SK C/28型艦炮
- 150毫米TbtsK C/36型艦炮
- 152毫米口徑55倍徑1930年型艦炮
- 17 cm K 18加農炮
- 1892年式152毫米45倍徑艦炮
- 1914/15年式76毫米高射炮
- 1930年型(1-K)37公厘戰防炮
- 1931年型(3-K)76公厘高射炮
- 1931年式203毫米Б-4型榴弹炮
- 1932年型45公厘(19-K)反戰車炮
- 1939式52-K 85毫米高射炮
- 1939式61-K型37毫米高射炮
- 1992年中国大陆
- 2014年5月
- 2014年5月中國大陸
- 203毫米SK C/34型艦炮
- 21公分42年式噴煙者
- 24 cm K L/35
- 28/32公分41年式噴煙者
- 280毫米榴彈炮
- 283毫米SK C/34速射炮
- 28毫米75倍径高射机炮
- 2A38雙管高射炮
- 2A45反坦克炮
- 2A46坦克炮
- 2A70 100毫米線膛炮
- 2厘米 30/38年式高射炮
- 2厘米KwK 30坦克炮
- 3.45吋RCL無後座力砲
- 3.7厘米18/36/37/43年式高射炮
- 3.7厘米KwK 38炮(t)
- 30公分42年式噴煙者
- 30毫米DS30M Mk 2小口徑機炮
- 330毫米口徑50倍徑1931年型艦炮
- 37公釐1925年型高射砲
- 37毫米SK C/30型速射炮
- 380公釐45倍徑1935年式主砲
- 380毫米SK C/34型舰炮
- 4.2厘米Pak 41反坦克炮
- 406毫米SK C/34型艦炮
- 47毫米APX反坦克炮
- 54式152毫米榴弹炮
- 55 S 55無後座力炮
- 57毫米С-60高射炮
- 5cm Pak 38反坦克炮
- 61式25毫米高射炮
- 63式120毫米迫擊砲
- 6吋47倍徑艦炮
- 6吋53倍徑艦炮
- 7.5厘米FK 16 nA野戰砲
- 7.5厘米GebH 36山地榴彈炮
- 7.5厘米IG 37步兵炮
- 7.5厘米IG 42步兵炮
- 7.5厘米LG 40無後座力炮
- 7.5厘米Le.IG 18輕型步兵炮
- 7.5釐米 Pak 39炮
- 7.62 ITKK 31 VKT高射機槍
- 7.62厘米Pak 36(r)反坦克炮
- 76式双管37毫米舰炮
- 78式无后坐力炮
- 85式23毫米双管高射炮
- 87式砲兵彈藥車
- 87式自動榴彈發射器
- 88毫米SK C/35型艦炮
- 89式火箭筒
- 8吋55倍徑艦炮
- 90毫米SA 45坦克炮
- 95 S 58-61無後座力炮
- 97式单兵云爆火箭筒
- 98A式反坦克火箭筒
- 98式反坦克火箭筒
- 9K112眼鏡蛇反坦克導彈
- 9K116指節套環反坦克導彈
- A7V坦克
- AA-12自動霰彈槍
- AK-100舰炮
- AK-130艦砲
- AK-176舰炮
- AK-630近迫武器系統
- AM-23機炮
- AN/PAQ-1雷射目標指標器
- B-2LM型130毫米艦炮
- BL 15英吋 Mark I
- BL 16吋Mk I後裝艦炮
- BL 18吋Mk I後裝艦炮
- BL 6吋Mk XXIII後裝艦炮
- BL 7.2英寸榴彈炮
- BMPT
- B炸药
- CIM-10飛彈
- CN-105-57坦克炮
- CS/AR1型反蛙人火箭炮
- CS/LK4型近区防御遥控武器系统
- D-44型85毫米战防炮
- D-56T坦克炮
- D-68坦克炮
- D-74式122毫米加农炮
- DP-65A反蛙人榴彈發射器
- F-34坦克炮
- GAU-12平衡者机炮
- GAU-13加特林機炮
- GIAT 30機炮
- GIAT CN120-26/52坦克炮
- GIAT M811機炮
- GSh-30-1機炮
- GSh-30-2機炮
- GSh-6-23加特林机炮
- GrW 34型81毫米迫击炮
- GrW 42型120毫米迫击炮
- GrW 42型81毫米迫击炮
- H/PJ-11型11管30毫米舰炮
- H/PJ-13型6管30毫米舰炮
- H/PJ-14型单管30毫米舰炮
- H/PJ-15型单管30毫米舰炮
- H/PJ-17型单管30毫米舰炮
- H/PJ-87型单管100毫米舰炮
- HK MG5通用機槍
- HK433突擊步槍
- IMI 120毫米坦克炮
- K-136多管火箭炮
- K5列車砲
- KBA-3坦克炮
- KS-19式100毫米高射炮
- KSR-2导弹
- LRAC F1反坦克火箭筒
- LeFH 18榴彈炮
- LeGrW 36型50毫米迫击炮
- M-37 45mm反坦克炮 (53-K)
- M-42 45mm反坦克炮 (M-42)
- M-43 57mm反坦克炮 (ZiS-2)
- M-44 100 mm野战炮(BS-3)
- M-46型130毫米牵引加农炮
- M-98式98公厘迫擊炮
- M1 4.5英寸加农炮
- M1 76毫米坦克炮
- M1 90公釐砲
- M110自走炮
- M1156精確制導套件
- M116榴彈炮
- M1897式75mm野战炮
- M18無後座力炮
- M1902/30
- M1927式76毫米步兵炮
- M1938年式107公厘迫擊炮
- M1943式76毫米步兵炮
- M1式240毫米榴弹炮
- M20無後座力炮
- M230鏈炮
- M242巨蝮式鏈炮
- M2型4.2英寸迫击炮
- M2迫擊炮
- M3榴彈炮
- M41自行榴弹炮
- M42防空砲車
- M45防空機槍塔
- M58 120毫米坦克炮
- M59加農炮
- M5反坦克炮
- M67無後座力炮
- M777榴彈砲
- MG FF機炮
- MLG 27遙控機炮
- Mk 1 18吋48倍徑艦炮
- Mk 39五英吋艦炮
- Mk 44巨蝮二式鏈炮
- Mk 45艦砲
- Mk 6 16吋45倍徑艦炮
- Mk 7 16英寸艦砲
- Mrs 16重榴彈炮
- Mrs 18重榴彈炮
- NATO装甲标靶
- NR-23機炮
- NS-23機炮
- NS-37機炮
- NS-45機炮
- PGZ-09自行高射炮
- PM1938型迫击炮
- PaK 36反坦克炮
- PaK 44反坦克炮
- Pak 38(t)反坦克炮
- Pak 40反坦克炮
- Pak 43反坦克炮
- Pak 97/38反戰車炮
- QF 17磅炮
- QF 20磅炮
- QF 25磅榴彈炮
- QF 2磅炮
- QF 2磅速射艦炮
- QF 3磅炮
- QF 3英寸榴彈炮
- QF 4.5吋艦砲
- QF 4.7吋Mk IX、Mk XII速射艦砲
- QF 4吋Mk XVI速射艦炮
- QF 6磅炮
- QF 75 mm坦克炮
- QF 95毫米榴彈炮
- R-23轉輪式機炮
- RGS-50榴彈發射器
- RPG-16
- RPG-18
- RPG-22
- RPG-26
- RPG-27
- RPG-28
- RPG-29
- RPG-32
- RT-20反器材步槍
- SFH 18榴彈砲
- SK 18野戰砲
- SK L/45 38釐米艦砲
- SK L/50 30.5釐米艦砲
- SPG-82無後座力炮
- SPG-9無後座力炮
- T-12反坦克炮
- T249義警式自行防空炮
- TRT-25遙控武器站
- U-5TS坦克炮
- Urban Assault
- XM301加特林機炮
- XM395精確制導迫擊炮彈
- XT-69榴彈炮
- ZPT-98坦克炮
- ZU-23-2MR羅貝爾II型艦炮
- ZU-23-2M羅貝爾艦炮
- ZU-23-2雙管高射炮
- ZiS-3加农炮
- Б-34型100毫米舰炮
- 一式47公厘反戰車砲
- 一式中戰車
- 一式重機槍
- 三一式60公釐迫擊炮
- 三八式15公分榴彈炮
- 三八式重機槍
- 三八式野砲
- 三年式140公厘艦炮
- 三年式155公厘艦炮
- 三年式41公分艦炮
- 三式12厘米高射砲
- 三式中戰車
- 下濑火药
- 中國發明
- 中山桥 (兰州)
- 丹尼爾35毫米高平兩用砲
- 乌尔班大炮
- 九七式迫擊炮
- 九九式山炮
- 九九式機炮
- 九二式重机枪
- 九八式8公分高射炮
- 九六式25毫米高射機炮
- 九十式野炮
- 九四式山炮
- 二九式150公厘迫擊炮
- 五式127公厘高射炮
- 五式40公厘高射炮
- 亞丁轉輪式機炮
- 亨利約瑟夫·匹希斯
- 伊斯帕諾-西扎HS.820機炮
- 伽利略·伽利莱
- 俄造M1902式762野砲
- 保式機炮
- 儒勒·凡尔纳
- 克魯伯 75mm 野砲
- 八九式127公厘高射炮
- 八八式7.5公分高射炮
- 兵工厂委员会
- 军事技术与装备列表
- 切斯馬號戰艦
- 刺蝟砲
- 匕首近迫武器系統
- 北角海战
- 十一年式步兵炮
- 十四年式10公分榴彈炮
- 十字弓火箭筒
- 十年式12公分高射砲
- 博福斯Pvpj 1110無後座力炮
- 卡爾·古斯塔夫無後座力炮
- 厄利孔20毫米机炮
- 哑弹
- 喷气发动机
- 四一式15.2公分艦炮
- 四一式36公分艦炮
- 四一式山炮
- 四五式240毫米榴彈炮
- 四式7.5公分高射炮
- 围剿洪国顺
- 團結就是力量 (格言)
- 坦克
- 坦克炮
- 城市教堂 (拜罗伊特)
- 墊式多管火箭
- 外弹道
- 大贝莎
- 太平天国军械所遗址
- 奧托梅萊拉76公釐艦炮
- 守門員近迫武器系統
- 官惠民
- 宣傳單張
- 小金門高炮誤擊廈門事件
- 左宗棠收复新疆
- 巨蝮三式鏈炮
- 巨蝮四式鏈炮
- 布力徑
- 布拉格戰役
- 布雷達迅雷無後座力炮
- 希普諾夫2A42機炮
- 希普諾夫2A72機炮
- 广州起义纪念馆
- 广西战役
- 底火
- 弹片
- 弹道学
- 彈丸
- 彈著點
- 彈藥
- 彈藥庫
- 德發轉輪式機炮
- 怡和午炮
- 急性白磷中毒
- 恐龍危機
- 拉柏多自然保护区
- 拉赫蒂L-39反坦克步槍
- 教長自走炮
- 斯默克 (狗)
- 新科動力CPW衝鋒槍
- 方陣近迫武器系統
- 施耐德1913年式105公厘野戰炮
- 施耐德1919年式75毫米山炮
- 施耐德1927年型85公厘野戰炮
- 施耐德75毫米极轻便山炮
- 朝鲜战争细菌战指控
- 未爆炸弹药
- 机枪
- 核武器擁有國列表
- 核爆末世錄
- 槍口初速
- 槍管
- 標槍式近迫武器系統
- 歐瑞康35/1000轉輪式機炮
- 歐瑞康GDF雙管高射炮
- 歐瑞康KBA機炮
- 歐瑞康KCA轉輪式機炮
- 比萨号装甲巡洋舰
- 毛瑟MG213轉輪式機炮
- 沖繩島戰役
- 波佛斯37.5cm反潛火箭發射器M/50
- 波佛斯37公厘戰防炮
- 波将金号战列舰
- 泰山轟炸機
- 海地国徽
- 潍县战役
- 燃烧弹
- 燃烧弹 (子弹)
- 爆炸品處理課
- 爆破工程
- 爱丁堡号轻巡洋舰
- 王储号铁甲舰
- 瓜達爾卡納爾海戰
- 生物武器
- 異端鋼彈
- 白玉山
- 白磷弹
- 百禄47毫米反坦克炮
- 皇家兵工廠L11A5坦克炮
- 皇家兵工廠L30坦克炮
- 福建土楼
- 科曼多尔群岛海战
- 章傑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技术
- 精确制导武器
- 索爾丹姆M66迫擊炮
- 維克斯1.59吋後裝速射炮Mk II
- 維克斯3磅艦炮
- 美国陆军第442步兵团
- 美國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 美軍75毫米坦克炮
- 肯德基爺爺詛咒
- 膛室
- 自主武器
- 艾哈迈德·卡德罗夫
- 艾德華·紐蓋特
- 苦味酸
- 萊茵金屬RMK30無后座力轉輪式機炮
- 萊茵金屬歐瑞康千禧年機炮
- 葡萄彈
- 諾典飛爾德一吋砲
- 足球小將角色列表
- 近程自動化防禦武器系統
- 迫击炮
- 重装机兵 (游戏)
- 重装机兵系列
- 鎮海火箭彈系統
- 铁甲舰
- 閔希豪森男爵
- 關閘事件 (1952年)
- 防彈車
- 阿姆斯特朗45倍徑203.2公釐速射炮
- 雪曼螢火蟲坦克
- 香取級戰艦
- 香港2006年11月
- 香港海防博物館
- 魯比日內戰役
- 黄宏 (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