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佛斯40公厘高射砲
波佛斯40公厘高射砲 | |
---|---|
![]() 瑞典制波佛斯40公厘60倍径高射炮 | |
类型 | 高射砲 |
原产地 | ![]() |
服役记录 | |
服役期间 | 1934年–现在 |
使用方 | 见用户 |
参与战争/冲突 | 二战 第二次国共内战 印巴冲突 中东战争 韩战 印尼马来西亚冲突 南非边境战争 福克兰群岛战争 波斯湾战争 伊拉克战争 |
生产历史 | |
研发者 | 波佛斯 |
研发日期 | 1930年 |
生产商 | 波佛斯(1932年—2006年) BAE Systems AB(2006年起) |
生产日期 | 1932年起 |
衍生型 | L/60、L/70 |
基本规格 | |
重量 | L/60:1,981公斤(4,568磅) L/70: 5,150公斤(11,353磅) |
炮弹 | 40x311公厘R(1.57吋) 40×364公厘L/70 |
口径 | 40公厘L/60(其于型号不同,实际倍径为56-70倍) |
载具 | 522公斤 |
射击仰角 | L/60:-5°/+90°(55°/s) L/70:-20°/+80°(57°/s) |
回旋角度 | 360° L/60:50°/s L/70:92°/s |
射速 | L/60:120发/分钟 L/70:330发/分钟 |
枪口初速 | L/60:881公尺/秒(2,890尺/秒) L/70:1,012公尺/秒(3,320尺/秒) |
最大射程 | L/60:7,160公尺(23,491尺) L/70:12,500公尺(41,010尺) |
波佛斯40公厘高射砲(又名40砲、40机砲或波佛斯砲)为瑞典波佛斯(Bofors)所设计之高射砲,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主要的中型地面防空武器之一,无论是同盟国或轴心国皆有直接采购或技转,甚至掳获使用。在二战结束后并继续改良,可说是中口径高射炮的代名词。因有大量双、四联装版本,包括未授权仿制型,按火炮计算L/60型总产量超过6万门,按炮管数计算,总产量超过12万支。
开发
防空型
波佛斯40高砲的研发滥觞源于1928年,瑞典海军不满意在1922年自英国采购,在一战时由2磅炮改造开发的防空武器碰碰炮(pom-pom;QF 2-pounder Mark II),希望波佛斯开发一种口径近似但更加可靠的远程防空武器。1929年波佛斯交付原型测评,该原型运用诺典飞尔德速射炮装弹设计原理,结果并未让瑞典军方满意;在1929年设计推翻重来,新设计使用了类似步枪的桥夹,从上方装弹、侧面退壳,理论上满足了军方对射速的要求且机械结构也较为可靠,这个设计在1931年11月完成原型,直到1932年才逐渐成熟,1933年10月通过每分钟130发的射速验收标准并开始销售。由于波佛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受到德国军火重工业大厂克虏伯收购三分之一的股权,并秘密派遣工程师团队驻厂进行凡尔赛条约内不允许德国研发的火炮项目开发,毫无疑问在战间期两间厂商有极度紧密的合作关系,因此一直有猜测认为德国工程师主导该高射炮的研发;但瑞典只承认克虏伯在冶金科技方面引导瑞典大幅进步,在机械结构的设计上并不认为瑞典受到德国协助,加上后来德国自行开发的Flak 18系列与波佛斯40高炮的枪机结构几乎没有类似之处,所以至今并无实质根据证明40高炮有德国人的协助。
波佛斯40公厘高射砲在1933年问世,瑞典采购型号称40公厘akan M/32,由于该型炮炮管仅有56.25倍径,因此狭义上说它不是真正的40公厘 L/60系列。
海军型
真正使用60倍径炮管的Bofors 40 mm L/60是1934年8月荷兰皇家海军为了德·鲁伊特号轻巡洋舰所订购,与火炮同时订购的尚有可三轴稳定并接受统一防空指挥仪控制的炮座,整组炮全重达7公吨;海军型号随后还为潜舰副炮需求研制只有42倍径的短管版,该型号可在潜航时密封避免锈蚀,但火炮初速因此降低至每秒700公尺。
陆军型
在海军型得到外销订单后,波佛斯开始研制陆用版40高炮,该型号在1935年8月在比利时展示,随即大受轰动。 传统野战火炮是由炮架、前车两个结构组成,前车装载弹药及火炮随装工具,在火炮移动时搭上火炮炮架才能战术移动;但是波佛斯40高炮炮架完善的整合机动性及稳定性的要求,在普通的四轮车架载具上整合了可360度旋转的十字型炮架,训练有素的炮组可在1分钟内完成火炮放列,且具备高水准的射击精度。该型号一推出,随即得到波兰、挪威、芬兰等国采购,实际销售纪录上到1939年德国开战前夕几乎西欧所有国家都是波佛斯40高炮的客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波佛斯开始释出40高炮制造授权,英美开始引进并大量改制。美国海军于1940年购进双管型后,开始在各舰种装配此型防空舰砲,美国陆军原主张使用自行设计之37公厘火砲,然而其效能不及自英国进口的六门40公厘火砲,故美国开始商讨自制此型火砲之计划,以供应美国军火广大之需求。美国制的40公厘火砲称为「40 mm Automatic Gun M1」,可发射三种不同的英制砲弹以及M18A1反战车高爆弹。而波佛斯于1947年又推出同口径的后继产品,即Bofors 40 mm L/70,两者均被称为「波佛斯炮」或「40快炮」,但战后推出的型号除了增加砲管长度,亦一并修改弹药尺寸,导致彼此所使用的弹药不能互换。美国空军的空中砲艇AC-130也配备此砲攻击地面目标。
规格及性能
- 膛线:16条(不等齐右旋)
- 驻退机:正常座长7.4─8.3吋,最佳后座长7.87吋,容量1.32品脱液压油
- 弹仓容量:连弹夹8发,不连弹夹7发
- 击发机构:撞击式
- 弹药种类:榴弹、反战车高爆弹、练习弹、曳光弹
用户
|
|
|
|
中华民国的使用历史


- 中华民国使用40高炮始自二战,经租借法案中华民国国军得到80门美制M1 40高炮军援,该批武装在二战结束接继之国共内战中全部损失;中华民国海军舰艇上配备之40快炮至今仍是多数舰艇的常驻标准武装,在1970年代起向瑞典原厂采购L70版本替换旧型炮。直到1953年接受美援时重新获得军援配发由中华民国空军运用,以8门40高炮搭配8组M45防空机枪塔班,编为一砲连;每门砲为一砲班,编制6人。
- 1980年代中华民国空军采购瑞士欧瑞康GDF 35公厘双管防空炮后,40高炮开始自空军退役,约在2010年前后完全除役;1987年起外岛防务交由中华民国陆军接管,因此中华民国陆军仍有少量40高炮在外岛操作。除了国军,中华民国海洋委员会海巡署在2012年8月接收拆自海军舰艇上的40快炮,连同63式120公厘迫击砲布署在东南沙分署[1],舰队分署也有8艘舰艇装备有海军拨补的40快炮。
参见
参考资料
- 空军防砲部队生活点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注释
参考文献
- Campbell, John. Naval Weapons of World War Two.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5. ISBN 0-87021-459-4.
- Rae, CJE, Harris, AL & Bryant, RK 1987, On target: the story of the 2/3 Australian Light Anti-Aircraft Regiment from formation on 18th July 1940 until disbandment on 14 July 1943 and the subsequent service of 7th Battery, 8th Battery, and 9th Battery, until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2/3rd Australian Light Anti-Aircraft Regiment Association, [Melbourne].
- Gander, T 1990, The 40mm Bofors gun, 2nd edn, Patrick Stephens, Wellingborough, Eng.
- Bishop, C (ed.) 2002, Encyclopaedia of weapons of World War II, MetroBooks, New York.
外部连结
- How Were World War II Searchlight Use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 怀念的四0砲及五0枪
- 1940 Popular Science cover illustration of twin 40mm Bofors in Swedish servic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 "New Tools For Army Power", October 1941, Popular Scienc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pages 73–74 on testing of US version of 40mm Bofors
- 40-mm Automatic Gun M1 (AA) and 40-mm Antiaircraft Gun Carriages M2 and M2A1 TM 9-252
|
|
|
#
- 1942型轻舰队航空母舰
- 37公釐1925年型高射砲
- 76式双管37毫米舰炮
- AK-630近迫武器系統
- AN MPQ-10高機動搜索雷達
- CV90裝甲戰鬥車
- FPSRussia
- H/PJ-11型11管30毫米舰炮
- K21步兵戰車
- LVTP-5裝甲車
- M247約克中士式自行防空炮
- M42防空砲車
- Mk 44巨蝮二式鏈炮
- QF 2磅速射艦炮
- RBS 70便攜式防空飛彈
- S艇
- T-75 20毫米機砲
- T249義警式自行防空炮
- 丁鱥級潛艇
- 七省級輕巡洋艦
- 中海號戰車登陸艦
- 中華民國火砲列表
- 中華民國空軍軍備
- 中華民國軍事
- 中途島級航空母艦
- 丹尼尔·卡拉汉
- 丹尼爾35毫米高平兩用砲
- 丹阳号驱逐舰
- 主舰炮
- 九二海戰
- 亞特蘭大級輕巡洋艦
- 休斯頓號重巡洋艦
- 克里夫蘭級輕巡洋艦
- 克里夫蘭號輕巡洋艦
- 内华达级战列舰
- 军事技术与装备列表
- 刺蝟砲
- 前卫号战列舰
- 加富尔号航空母舰
- 加里波底號航空母艦
- 勒德洛級護航驅逐艦
- 古寧頭戰役
- 可怖號驅逐艦
- 可畏號航空母艦
- 台南艦
- 坎農級護航驅逐艦
- 埃姆登号轻巡洋舰
- 城級輕巡洋艦 (1936年)
- 塞班島級航空母艦
- 塞班島號航空母艦
- 塞繆爾·B·羅伯茨號護航驅逐艦
- 大漢號遠洋拖船
- 大鷲級巡邏艇
- 天山號巡防艦
- 太和號驅逐艦
- 奧馬哈級輕巡洋艦
- 威廉·D·波特號驅逐艦 (DD-579)
- 子儀號巡防艦
- 孔雀級巡邏艦
- 守門員近迫武器系統
- 宾夕法尼亚级战列舰
- 射水魚號潛艇
- 小金門高炮誤擊廈門事件
- 岳飛號巡防艦
- 工蜂四型多管火箭
- 巴克利級護航驅逐艦
- 巴尔的摩级重巡洋舰
- 巴納伊巴號
- 巴西海軍陸戰隊
- 康定級巡防艦
- 康定號巡防艦
- 張騫號巡防艦
- 彭萨科拉级重巡洋舰
- 得梅因级重巡洋舰
- 德国级战列舰
- 德陽號驅逐艦
- 惡毒號驅逐艦
- 意大利联合交战陆军
- 懷俄明級戰列艦
- 成功嶺
- 成功級巡防艦
- 成功號巡防艦
- 托布鲁克号重型登陆舰
- 承德號巡防艦
- 拉斐爾參孫遙控武器站
- 敦刻尔克级战列舰
- 斐濟級輕巡洋艦
- 新加坡共和国海军
- 新北艦
- 新墨西哥级战列舰
- 新港級戰車登陸艦
- 方斯頓堡
- 方陣近迫武器系統
- 旭海號船塢登陸艦
- 昆明號巡防艦
- 朱诺级轻巡洋舰
- 杜肯級重巡洋艦
- 東海級巡邏艦
- 柬埔寨内战武器列表
- 格里德利级驱逐舰
- 機炮
- 武夷油彈補給艦
- 武昌號巡防艦
- 武進三型作戰系統
- 法戈級輕巡洋艦
- 法拉格特級驅逐艦 (1934年)
- 泰國皇家陸軍
- 海岸巡防司令部
- 海巡署1000噸級巡防救難艦
- 海巡署2000噸級巡防救難艦
- 海巡署3000噸級巡防救難艦
- 海洋委員會海巡署軍事設備列表
- 海獅號潛艇
- 海雀级快速扫雷舰
- 涅普頓級輕巡洋艦
- 瀋陽號驅逐艦 (1978年)
- 火炮列表
- 爪哇号轻巡洋舰
- 獨角獸號航空母艦
- 班超號巡防艦
- 田單號巡防艦
- 田纳西级战列舰
- 磐石油彈補給艦
- 空想級驅逐艦
- 空用槍械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暹罗的装备列表
- 約翰斯頓號驅逐艦 (DD-557)
- 紐倫堡號輕巡洋艦
- 紐約級戰列艦
- 素可泰号护卫舰
- 索莫斯級驅逐艦
- 維克斯級驅逐艦
- 維拉特號航空母艦
- 總計行動
- 繼光號巡防艦
- 纳尔逊级战列舰
- 美國火砲列表
- 美樂號中型登陸艦 (LSM-242)
- 美洲狮步兵战车
- 考文垂大轟炸
- 聖羅號航空母艦
- 艾瓦茲級護航驅逐艦
- 萊特號航空母艦
- 萊茵金屬歐瑞康千禧年機炮
- 西寧號巡防艦
- 诺曼·斯科特号驱逐舰 (DD-690)
- 貝亞恩號航空母艦
- 貝爾法斯特號輕巡洋艦
- 轟炸新加坡 (1941年)
- 迪化號巡防艦
- 鄭和號巡防艦
- 金门炮战
- 錦江級巡邏艦
- 雪風號驅逐艦
- 震平計畫
- 青花鱼号潜艇 (SS-218)
- 香港海防博物館
- 马来西亚陆军
- 高射炮
- 高平兩用砲
- 高雄號兩棲指揮艦
- 鮑威號驅逐艦 (DD-839)
- 黎塞留级战列舰
- 黎胥留號戰列艦
- 龍江級巡邏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