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泰主义

侗傣语系的分布
泛泰主义(英语:Pan-Thaiism),是指20世纪前半叶,尤其是二战期间,在暹罗(今天的泰国)兴起的一股泛民族主义浪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德国和义大利的法西斯主义、日本的军国主义开始盛行,影响了不少当时泰国的政治领袖。
理论
泛泰主义是一种民族运动,认为泰国的泰族、寮国的老族、英属缅甸的掸族、英属印度的阿萨姆邦阿豪姆人、法属印度支那的侬族、岱依族、越南泰族以及中国云南的傣族乃至中国南方广西、贵州的壮侗语系的壮族、布依族、水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海南岛上的黎族、临高族等都是泛泰民族。有些泛泰主义者还把南诏、大理国当泰人国家。[2]
活动
二十世纪
在泰国政治领域的泛泰主义的最早表现则是泰国驻日公使受当时日本法西斯思潮影响,之后便影响当时的总理銮披汶·颂堪陆军元帅,之后便奉行泛泰主义方针,二战时是他领导的泰国政府与德意日三国同盟结盟,并将国名由「暹罗」改为「泰国」,二战时泰国法西斯政府在1940年和法国发生了泰法战争,在1942年日本入侵缅甸和马来亚时提供日军支援。
根据銮披汶·颂堪总理的说法,改变国名具有下列的意义:
- 国家名字与国家民族名字相对应。
- 「泰」人处在「泰国」的统治中。
- 国家名、语言名称、政府名称和民族名称都是使用「泰」。
- 使得人民更加的爱国,有坚强的心灵,更加深入的了解「泰」的文化。
- 让人民团结,让不论是国内或是国外的「泰」人的关系更加的紧密。
二十一世纪
参考资料
- ^ 抗战时期知识分子对大泰族主义的反驳. [2013-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7).
- ^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及知识界对大泰族主义之回应. [2013-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