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铜
| 氧化铜 | |
|---|---|
|
|
|
|
IUPAC名 Copper(II) oxide |
|
| 别名 | 氧化铜(II) |
| 识别 | |
| CAS号 |
1317-38-0 |
| ChemSpider | 144499 |
| InChIKey | QPLDLSVMHZLSFG-PHEGLCPBAN |
| 性质 | |
| 摩尔质量 | 79.545 [1] g·mol⁻¹ |
| 外观 | 黑色粉末或单斜晶体[1] |
| 密度 | 6.31 g/cm3[1] |
| 熔点 | 1227 °C (1500 K)[1] |
| 溶解性(水) | 难溶[1] |
| 溶解性 | 溶于稀酸[1] |
| 能隙 | 1.2 eV |
| 结构 | |
| 晶体结构 | 单斜[1] |
| 危险性 | |
| MSDS | ScienceLab.com |
| NFPA 704 |
0
2
1
|
| 相关物质 | |
| 相关化学品 | 氧化亚铜 |
| 若非注明,所有数据均出自一般条件(25 ℃,100 kPa)下。 | |
氧化铜(化学式:CuO)是铜的氧化物,为黑色固体。属于强电解质。不溶于水和乙醇,溶于酸、氯化铵及氰化钾溶液,氨溶液中缓慢溶解。
制备
- Cu(OH)2 —353-363 K→ CuO + H2O
化学性质
氧化铜在一定温度下,可以被一些具有还原性的气体还原,如氢气、碳、一氧化碳、氨等:
- CuO + CO → Cu + CO2
- C + 2 CuO → CO2↑ + 2 Cu
- CuO + H2 → Cu + H2O
氧化铜和铝的混合物在灼热时会发生爆炸(铝热反应):
- 3 CuO + 2 Al → 2Al2O3 + 3 Cu
氧化铜可溶于酸,形成铜盐,如:
- CuO + H2SO4 → CuSO4 + H2O
- CuO + 2 HClO4 → Cu(ClO4)2 + H2O
参考文献
| 这是一篇关于无机化合物的小作品。你可以透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