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纪年

一幅在民国元年(1912年)发行的「中华民国元年月份牌」月历

民国纪年,又称中华民国纪年中华民国历,是中华民国的国家纪年方式,由中华民国政府规范颁布,表记时称作中华民国×××年,简称民国×××年民×××等。这种纪年方式以西元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为元年,与西元纪年相差1911年;置闰则同格里历。西历2022年民国111年。依照民国纪年制定之历法,又称国历。目前主要使用于中华民国政府实际统治的台澎金马

概要

清朝宣统三年八月十九(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旨在推翻清朝帝制。湖北军政府的文告和各省响应的宣言不使用年号,而使用黄帝纪元;但革命党人讨论成立共和政府时,认为黄帝纪年也不合民主共和的宗旨。宣统三年十一月初十(1911年12月29日),各省代表在南京举行临时大总统选举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正式就职,通电各省,颁订国号为中华民国,不再使用帝制的年号,以黄帝纪元4609年十一月十三(1912年1月1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并改用公历

,如2021年9月5日为中华民国110年辛丑七月廿九。

民国纪年的起始年份,与北朝鲜主体纪年日本大正天皇在位期间(1912年1926年)的年号「大正」一致,即中华民国的「民国××年」,同时是北朝鲜「主体××年」和日本「大正××年」(日本大正年号于1912年1926年使用)。这是因为中华民国元年、北朝鲜的创建者金日成的出生年份、以及日本大正天皇的登基年份均为1912年的缘故。

现行法律中,并未强制规定使用民国纪年,仅有中华民国内政部民政司的礼制行政科制作国民历,以方便民众查询历法之用;相关法律中也仅有《公文程式条例》的第六条规定中华民国政府公文必须注记国历日期。2006年,当时执政的陈水扁政府曾提议废除民国纪年、全面改采公元纪年,但最后不了了之。

各地使用

自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至1945年期间,台湾与澎湖尚为日本殖民地,因此当时台湾总督府采用与日本本土一样的天皇年号。1945年台湾进入中华民国时代后才开始采用民国纪年。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民间转为公元纪年与民国纪年并行,但中华民国政府各机关官方文书、以及中国国民党均统一采用民国纪元。近年来台湾有部分人士及团体弃用民国纪年,只使用公元纪年,例如民主进步党的公文、网页、文宣以及党证[1]

目前台湾民间对民国纪年的使用情况依其认同立场或习惯而不一致。台湾传媒报章自中华民国治台以来均一律采用民国纪年,但持台湾主体性立场的《自由时报》、《苹果日报》及《台湾时报》于2005年9月6日起均开始转用公元纪年[2],后两者则在纸本刊头同时标示公元、民国与农历3种纪年;而立场偏向泛蓝的《联合报》、《中国时报》及军系报纸《青年日报[3]继续维持使用民国纪年。常见于台湾媒体的「○年级」或「○年级生」,则是对民国纪年某年代出生者的统称,例如民国50年代(约同西元1960年代)出生为「五年级」、民国60年代(约同西元1970年代)出生为「六年级」等。

此外,二战后,日本投降撤离台湾,中华民国政府为了提升台湾人的中国民族主义意识,对过去凡是用到日本年号的物品或文献一律修改成民国纪年(如台中一中建校纪念碑碑文上的大正三年修改为民国三年、碧潭吊桥桥头的完工日期标记由昭和十二年修改为民国二十五年),2011年宜兰县政府教育处长陈登钦批评此举对历史教育或研究造成困扰,认为日治期间台湾与民国并无关联[4]。目前新出版的历史书籍或古迹解说,或有直接使用日本年号,或在日本年号后附上民国及公元纪年,又或仅采公元纪年以回避意识形态争议。

香港

香港英治时期起官方一直采用西元纪年,民间亦与农历并行采用。

1997年7月香港主权交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前,部分立场反共、亲中华民国[5]中文报章会印有西元、民国纪年(例如:《星岛日报》、《东方日报》、《快报》,已停刊的《工商日报》、《华侨日报[5]香港主权移交前的《明报》),以及农历并列。而曾由《星岛》、《华侨》、《工商》三大报社所主导,已倒闭的佳艺电视,新闻报导时也一度采用民国纪年,但香港主权移交后,除民间使用以外均取消。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下属的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在2019年发生删除「中华民国纪年」事件。涉及的历史报纸,是《工商日报》、《华侨日报》。事发后,政府档案处前处长朱福强进行批评,立法会议员尹兆坚周浩鼎提出质疑[5]。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承认裁走「中华民国六十六年」做法,未充分尊重历史文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就事件表示歉意[6]

中国大陆

中华人民共和国南京市的一幅广告,其中「民国1947年」,应为民国36年,即公元1947年
使用民国纪年的人民币

1912年1月1日至1949年9月30日的中华民国大陆时期,使用民国纪年。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的决定。[7]

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政府统治绝大部分的中国疆域后,在其有效统治之领土改用公元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于1912年1月1日1949年9月30日的中华民国时期历史叙述时,也只提公元纪年。但学术著作仍可使用民国纪年至民国38年(1949年)9月30日,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认为中华民国已经于该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日)结束。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中国南方省份仍由中华民国政府控制,使用民国纪年。195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控制中国大陆全境。1955年2月25日,中华民国政府放弃大陈列岛,实行大陈岛撤退。双方实际管辖陆地区域未有变化。至此,大陆地区(除金门、马祖)已经基本停用民国纪年。

于1948年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中,票面正面采用了中华民国纪年方式。由于第二套人民币直到1955年3月才开始发行,在此之前一直沿用带有民国纪年的钞票。[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也有一些地方文书继续沿用民国纪年的。[9][10]

进入21世纪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为涉台用语制定的指导性文件《关于正确使用涉台宣传用语的意见》中,第一项第1条规定:「对1949年10月1日之后的台湾地区政权[……]不使用『中华民国』,也一律不使用『中华民国』纪年及。」例如,福建电视台在涉及报导台湾地区相关新闻的时候,若台湾方面素材的影片、图片、文字出现「民国」纪年,则会将原素材中的年份打上马赛克,并通常会将其修改为公元纪年[11]

新加坡

1917年3月8日新加坡的叻报,上头印有民国纪元。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新加坡的华文报纸上头的日期为民国纪年。现今只有公元纪年。

标准写法

根据《中华民国国家标准》中的CNS 7648《资料元及交换格式–资讯交换–日期及时间的表示法》(与ISO 8601类似),纪年可用西元,也可冠以大写「R.O.C.」字母(简写)后用民国纪元。例如,西元2013年(中华民国102年)1月1日可写作「2013-01-01」或「R.O.C.102-01-01」。

与公元纪年转换

民国后

公元纪年减去1911即为民国纪年。

民国纪年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九年 十年
公元纪年 1912年 1913年 1914年 1915年 1916年 1917年 1918年 1919年 1920年 1921年
民国纪年 十一年 十二年 十三年 十四年 十五年 十六年 十七年 十八年 十九年 二十年
公元纪年 1922年 1923年 1924年 1925年 1926年 1927年 1928年 1929年 1930年 1931年
民国纪年 二十一年 二十二年 二十三年 二十四年 二十五年 二十六年 二十七年 二十八年 二十九年 三十年
公元纪年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935年 1936年 1937年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民国纪年 三十一年 三十二年 三十三年 三十四年 三十五年 三十六年 三十七年 三十八年 三十九年 四十年
公元纪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 1946年 1947年 1948年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民国纪年 四十一年 四十二年 四十三年 四十四年 四十五年 四十六年 四十七年 四十八年 四十九年 五十年
公元纪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1961年
民国纪年 五十一年 五十二年 五十三年 五十四年 五十五年 五十六年 五十七年 五十八年 五十九年 六十年
公元纪年 1962年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民国纪年 六十一年 六十二年 六十三年 六十四年 六十五年 六十六年 六十七年 六十八年 六十九年 七十年
公元纪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民国纪年 七十一年 七十二年 七十三年 七十四年 七十五年 七十六年 七十七年 七十八年 七十九年 八十年
公元纪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民国纪年 八十一年 八十二年 八十三年 八十四年 八十五年 八十六年 八十七年 八十八年 八十九年 九十年
公元纪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民国纪年 九十一年 九十二年 九十三年 九十四年 九十五年 九十六年 九十七年 九十八年 九十九年 一百年
公元纪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民国纪年 一〇一年 一〇二年 一〇三年 一〇四年 一〇五年 一〇六年 一〇七年 一〇八年 一〇九年 一一〇年
公元纪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民国纪年 一一一年 一一二年 一一三年 一一四年 一一五年 一一六年 一一七年 一一八年 一一九年 一二〇年
公元纪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2026年 2027年 2028年 2029年 2030年 2031年
民国纪年 一二一年 一二二年 一二三年 一二四年 一二五年 一二六年 一二七年 一二八年 一二九年 一三〇年
公元纪年 2032年 2033年 2034年 2035年 2036年 2037年 2038年 2039年 2040年 2041年

民国前

民国前的纪年以负数形式加上1912即为公元纪年。

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权之纪年

使用民国纪年所衍生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 民主进步党. [2018-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5). 
  2. ^ 每日报刊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台湾时报》
  3. ^ 其纸本刊头亦有同时标示农历纪年
  4. ^ 宜县将提案 日治历史教科书采日本年号. 自由时报. 2011-07-23 [2017-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3) (中文(台湾)). 
  5. ^ 5.0 5.1 5.2 康文署涉审查 删历史资料 学者轰轻蔑. 都市日报. 2017-05-31 [2022-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2) (繁体中文). 
  6. ^ 剪走民国 康文署认衰道歉 议员批篡改历史. 都市日报. 2017-06-01 [2022-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4) (繁体中文). 
  7. ^ 第二章 记录新政协.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21-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8. ^ 为什幺采用中华民国纪年. 青岛新闻网. [2021-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9). 
  9. ^ 1949年11月营业牌照 解放后为何还用民国纪年?. 扬州晚报. 2009-02-10 [2021-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6). 
  10. ^ 开国大典那天颁的奖状咋还是民国纪年 83岁的王仁甫老人想捐出奖状以供研究. 河南商报. 2007-06-25 [2021-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9). 
  11. ^ 海峡新干线. 急了!蔡英文大言不惭,为拉票声称“公投”结果“影响台湾未来”_哔哩哔哩_bilibili. b23.tv. [2021-11-13]. 

参见


先前的纪年体系
年号纪年
1912年1949年,共38年
中国历史纪年体系-中国大陆
后继的纪年体系
公元纪年
先前的纪年体系
年号纪年
1945年-,共76年
台湾历史纪年体系-台湾
后继的纪年体系
使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