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渡线
横渡线,又称渡线、过渡线、转辙段,是指用以连接两条平行铁轨的连接线,通过一组联动道岔达到转线的目的,使行驶于某路线的列车可以换轨至另外一条线路。
概要
横渡线可以由一条和多条组成。单由一条转辙轨组成者称为「单横渡线」(Single Cross)或「标准单一转辙段」(Standard single crossovers)[1]
类型
由两条以上转辙轨组成者则有多种名称。当两条横渡线呈相反方向,一前一后排列时,这种有4座转辙器的交叉方式称作「双横渡线」(Double crossover),中国铁路称之为「八字线」,一般用于因线路维修或事故而反向接车发车,又或供列车进出车辆段之用(而此等双横渡线通常以「三角线」形式出现)。而当两者水平交叠时,则称作「剪式横渡线」(scissors crossover,有时直接简称为「scissors」),或称作菱形转辙段[1](Diamond crossovers)。这种设置虽然十分节省费用和空间,但却是以平面交叉(level junction)的型式作为代价。
例子
横渡线一般用以连接两相反方向的平行轨道,使得列车得以掉头、倒车,甚至驶入对向轨道双单行驶以避开障碍物。然而在多线铁路,横渡线也能连结两条相同方向的轨道(通常用于一条是快车轨,一条是慢车轨的一组轨道,例如纽约地铁便大量采用;或是设在同向型式的跨月台转车站附近,例如台北捷运中正纪念堂站南端连接淡水线、新店线同向轨道的横渡线,及港铁调景岭站连接观塘线、将军澳线同向轨道的横渡线)。
常见的是用于轨道交通的终点站的站前或站后列车折返用横渡线;以及车库内线路之间的横渡线。
缺点
在繁忙的铁路系统中,横渡线的正常运用会降低系统的吞吐能力,因为转辙器必须随着每一列列车而时常更动位置。有鉴于此,世界上某些比较繁忙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尖峰时段不会使用快车轨和慢车轨之间的横渡线,并且会考虑以立体交叉(大陆常称疏解桥)(flying junctions)的型式来取代横渡线。
|
命名
在德国,横渡线称为「Überleitstelle」(缩写成:Üst),定义为开放铁路的操作控制点[2],也是个闭塞区间(block section)。在「Überleitstelle」上时列车可以由路径的一个单线或双线区段转到另一「同一路径上的」、双线区段上的轨道。靠着其上的安全装置,列车可以例外地或例行地以和平常方向不同的方式行在这另一个轨道上。
相关条目
注释及参考文献
相关条目
|
|
#
- Crossover
- 上落合號誌站
- 中和新蘆線
- 二軒茶屋車站
- 京急蒲田站
- 伊勢原站
- 古亭站
- 善導寺站
- 土城線延伸頂埔段
- 大倉山站 (兵庫縣)
- 大坪林站
- 大手町站 (東京都)
- 大里車站追撞事故
- 大阪梅田站 (阪急)
- 奧德維奇站
- 宜蘭鐵路高架化計畫
- 小南門站 (臺北市)
- 小南門線
- 川口車站
- 市川真間站
- 广州塔东站
- 德国联邦铁路103型电力机车
- 慕尼黑-罗森海姆铁路
- 新北投站
- 新埔站 (新北市)
- 新莊線
- 曼海姆-斯图加特高速铁路
- 松山新店線
- 橋頭車站 (台灣)
- 江子翠站
- 法兰克福南站
- 泰安車站 (台中線)
- 港灣式月台
- 港鐵中環站列車相撞事故
- 湘南新宿線
- 牧野車站 (滋賀縣)
- 猎德大桥南站
- 用賀站
- 福寿岭站
- 科隆火车总站
- 科隆-莱茵/美因高速铁路
- 笹塚站
- 紐約地鐵7號線延伸段
- 纽伦堡-慕尼黑高速铁路
- 罗森海姆-库夫施泰因铁路
- 聖迭戈電車橙線
- 聖迭戈電車藍線
- 臺北捷運
- 臺鐵重大死傷事故列表
- 茗荷谷站
- 華翠大橋
- 西門站 (臺北捷運)
- 都廳前站
- 霍本站
- 韦家碾站
- 頭前溪橋
- 馬德里-巴塞隆拿高速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