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

普通话
母语国家和地区 中国大陆
区域 各地现代标准汉语.png
母语使用人数 8.48亿(含第二语言使用者)(日期不详)[1]
语系
中国手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
 联合国
管理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语言代码
ISO 639-1 zh
ISO 639-2 chi (B)
zho (T)
ISO 639-3 cmn
ISO 639-6 cosc (普通话)
普通话
正体字 普通话
简化字 普通话
字面意思 普遍共通的汉语

普通话,为现代标准汉语的变体之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国家通用语言。继承了中华民国的中华民国国语,普通话与汉族中的北方官话最为类似,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及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普通话」中的「普通」二字是指「普遍」和「共通」的意思。

1923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五次会议决定基于现代中国北方官话白话文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制定标准化汉语,称为中华民国国语。1932年经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国音常用字汇》后,被采纳为中国的官方语言。作为联合国六种官方工作语言之一,成为国际人士学习中文的主要参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区别中华民国政府所称的「国语」,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将「国语」改称为「普通话」[3][4]。「普通话」的称呼后来也使用于港澳地区,亦会称呼「国语」;中华民国则继续使用「国语」称呼,在海外华人地区则称为「华语」。当前「国语」一词于中国大陆仍普遍应用于民间和影视娱乐行业用来代指普通话[5],尤其在谈及影视作品以及歌曲时亦多以「国语版」指代外语电影动画等作品的普通话配音版本[6][7]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将普通话规定为国家通用语言[8][9]

历史

中国各地语言生活
  • 近代语言史:京
  • 内蒙
  • 川渝
  • 中国语言教学
方言电影史
  • 语言电影列表
    • 1949年前
    • 1950年-1978年
    • 1979年-1999年
    • 2000年-2004年
    • 2005年-2009年
    • 2010年-2014年
    • 2015年-2019年
  • 语言电影史
  • 港产片
  • 澳门电影
  • 藏语电影
  • 停产
方言童谣/民歌
  • 按地域:京
  • 内蒙
  • 川渝
  • Chinesezither.jpg

方、语言电视广播史
各地读音字典
  • 方言口述材料库:乡音苑(2013-)
    语保工程采录展示平台(2020-)

WikiProject:中国传统声音

普通话大抵可追溯到元、明、清三朝北京为首都时以北方音调为基础而形成的语言。

东晋起,南京音以古中原雅音的正统嫡传身份受到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推崇,在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也流传到周边国家,比如传入日本的「吴音」,便是当时的南京话。

元朝定都在大都(今北京)。忽必烈统一后,规定学校教学要使用以汉语语音为标准的天下通语。根据研究,其天下通语依据的仍然是唐宋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原音(音)[10]。元代盛行杂剧和散曲,这是两种接近口头语言的新的文学形式。著名的杂剧作家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都来自大都,使用燕京腔调,他们的作品《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反映出当时使用北方官话的面貌,如《经典大典》的著作编写,反映出一般有效交流的语言工具仍以北方话为主体[11][12][13]。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根据元杂剧的用韵编写的,书中归纳的语音(声母、韵母、声调)系统已经相当接近今天的普通话,是近代普通话形成的原始基础。

明朝开始称官方语言为官话,以金陵雅言为正音(称为「中州音」),形成汉语共同语系统,称为「正音」,并深远地影响到直至今天的中国语言形态,当时的「南京正音在明代占据重要地位」,这就是通行中国直至近代的下江官话。明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后官话仍以南京音为官语,南京音调又成为当时北京语音的基础。张卫东等学者认为「明代官话有南北两支的差别」,而以南京官话为主导。明、清时代因作为汉语正音,南京话相对比较稳定。清时期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所流行的中国话,基本上是以南京官话为标准。民国初年西方传教士主持的「华语正音会」,也以南京音为标准。

长久以来,南京话以其清雅流畅、抑扬顿错的特点以及独特的地位而受到推崇。清末中国切音新字的创制者卢戆章,仍然倡议以南京话为「各省之正音」。近百年来,南京城区语言的格局发生了较多变化。因为定都北京故,明清官话腔调逐渐染上以北京语音和北方话腔调,经过时间生成了北京官话。北京官话自清中叶起逐渐流行起来,逐渐取代南京官话成为主流。清末宣统元年(1909年)清政府正式设立「国语编审委员会」,将当时通用的官话定为国语[14],此后的国语运动先是推行以糅合南北方言的老国音,最终在「京国之争」中确认了以较为简单的北京官话作为汉语正音,这也是普通话语音的来源[15]

清末的官话

1902年,学者吴汝纶日本考察,日本人向他建议中国应该统一语言时,曾提到「普通话」。1904年,秋瑾留学日本时,曾组织一个「演说联系会」,内容提到普通话。1906年,著名研究切音字的学者朱文熊,曾在《江苏新字母》一书中,把汉语分成「国文」(文言文)、「普通话」和「俗语」(方言),并定义普通话为「各省通行之话」。

武昌起义后,瞿秋白在《鬼门关以外的战争》一文提出,「文学革命的任务,决不止于创造出一些新式的诗歌小说和戏剧,它应当替中国建立现代的普通话的文腔。」「现代普通话的新中国文,应当是习惯上中国各地方共同使用的,现代『人话』的,多音节的,有结尾的……」并与茅盾就普通话的意义展开辩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规定,应使用以北京音为标准的普通话,不用方言土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初稿)》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也强调普通话是教给儿童的语言,并应推广,在方言区域须特别注意正音工作。

1955年10月,在「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期间,明定普通话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的社论,文中提到:「新中国的共同语,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1955年11月4日,解放军发出《关于在军队中推行汉字简化、推广普通话和实现语言规范化的通知》。1955年11月17日,教育部发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和各级师范学校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指示》。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定义普通话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16]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能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为53.06%。截至2014年,仍有30%人口[17](约4亿人)无法用普通话交流[18]。2021年6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表示中国普通话普及率达到80.72%[19]

推广

中华人民共和国许多地方非官话的其他汉语语言依然盛行[20],但不利于各地交流,因此政府极力推广普通话[21]

调研采集地争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网站指,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通过调研采集为普通话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留下了历史性资料[22]。《人民日报》、汪晓东等、刘加民等声称,滦平县的名头是「普通话之乡」,并指金沟屯镇巴克什营镇火斗山镇是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选择的普通话语音采集地[23][24][25]不过该说法目前暂未发现有学术证据支持。[原创研究?]实际上,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部分,并不只是语音而已,滦平当地口语仍使用不少非普通话的词汇[26]。何青霞等刊载于《记者观察》的文章则通过列举滦平人参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数据,得出滦平方言与普通话极为接近的结论[27]

管理机构

普通话的管理机构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语委),该机构现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定期对普通话进行审核读音、确定字形等工作。

普通话国家标准

1956年,普通话审音委员会成立[28],历经八年编成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初稿》及「续编」、「三编」,1963年合并为《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总表初稿》,奠定了普通话语音规范的基础。1982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重新组织成立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开展了第二次普通话审音工作,以《总表初稿》为基础,形成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此表1985年12月由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播电视部联合发布[29],是普通话语音的国家标准。2011年10月28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建新一届普通话审音委员会成立[30]

新华字典》与《现代汉语词典》是两本常用的半官方普通话工具书。《新华字典》第一版由魏建功主编,1950年8月国家出版总署组建新华辞书社(后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印发。《现代汉语词典》第一版是国务院指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于1956年2月6日开始编纂,并于1978年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31]

普通话与中华民国国语的差异

普通话与中华民国国语大同小异。由中华民国《国语一字多音审订表》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释例》可得知两者的发音差异[32]

发音差异例字
中华民国国语 普通话 康熙字典 例子 广韵反切推导北京官话文读音[33]
ㄅㄛˊ ㄅㄛˊ、ㄆㄛ ㄅㄛˊ、ㄆㄞ 血泊 ㄅㄛˊ
ㄏㄨㄛˋ ㄏㄜˋ ㄏㄜˋ、ㄏㄨㄛˋ 丘壑 ㄏㄜˋ
ㄍㄨㄚ ㄨㄛ ㄍㄨㄚ、ㄍㄜ 蜗牛 ㄍㄨㄚ
ㄧㄠˊ ㄒㄧㄠˊ ㄧㄠˊ 混淆 ㄒㄧㄠˊ
ㄔㄜˋ ㄓㄜˊ ㄔㄜˋ 南辕北辙 ㄓㄜˊ
ㄓㄜˊ 没辙
ㄒㄧㄠˋ [注 1] ㄐㄧㄠˋ ㄐㄧㄠˋ 发酵 ㄐㄧㄠˋ
ㄍㄨㄚ ㄍㄨㄚ ㄍㄨㄚ、
ㄎㄨㄛˋ、
ㄏㄨㄛˊ
搜括 ㄍㄨㄛ
ㄎㄨㄛˋ 包括
ㄎㄨㄛˋ 括约肌
ㄙˋ [注 2] ㄘˋ ㄙˋ 赏赐 ㄙˋ
ㄊㄧˊ [注 3][注 4] ㄉㄧ ㄔˊ 堤封 ㄔˊ
ㄉㄧ、ㄑㄧˊ 河堤 ㄉㄧ
ㄉㄧˇ 堤之 ㄉㄧˇ
ㄧㄞˊ ㄧㄚˊ ㄧㄚˊ 山崖 ㄧㄚˊ
ㄋㄧㄢˊ ㄋㄧㄢˊ ㄋㄧㄢˊ 粘姓 ㄋㄧㄢˊ
ㄓㄢ 粘贴
ㄑㄧˋ ㄑㄧˇ ㄑㄧˋ 企业 ㄑㄧˋ
ㄑㄧˇ ㄎㄨㄟˇ
ㄏㄨㄟˋ ㄏㄨㄟˋ ㄏㄨㄟˋ、
ㄍㄨㄚ、ㄏㄨㄛˊ
会话 ㄏㄨㄟˋ
ㄏㄨㄟˇ 一会儿[注 5]
ㄎㄨㄞˋ ㄎㄨㄞˋ ㄎㄨㄞˋ 会计 ㄎㄨㄟˋ
ㄍㄨㄟˋ 会稽
ㄕㄥˋ ㄕㄥˋ ㄕㄥˋ 千乘、万乘 ㄕㄥˋ
ㄔㄥˊ 上乘[注 6]大乘
ㄔㄥˊ ㄕㄥˊ、ㄓㄥˋ 乘坐 ㄔㄥˊ
ㄌㄜˋ ㄌㄚ 未收录 垃圾 未收录
ㄙㄜˋ ㄐㄧ ㄐㄧˊ、ㄜˋ 垃圾 ㄧˋ [注 7]
ㄐㄧㄝˋ ㄍㄞˋ ㄐㄧㄝˋ、
ㄐㄧˋ、ㄐㄧㄚˊ
芥蓝 ㄐㄧㄝˋ
ㄐㄧㄝˋ 芥菜
ㄗㄡˋ ㄓㄡˋ ㄓㄡˋ、
ㄑㄩ、ㄐㄩˋ
步骤 ㄓㄡˋ
ㄒㄧ [注 8] ㄒㄧㄝˊ ㄑㄧˊ 携带 ㄏㄨㄟˊ

注释

  1. ^ 原将「ㄐㄧㄠˋ」列为又读音,《国语一字多音审订表》将其并入「ㄒㄧㄠˋ」。
  2. ^ 原将「ㄘˋ」列为白读音,「ㄙˋ」列为文读音;《国语一字多音审订表》将两者合并为「ㄙˋ」。
  3. ^ 原将「ㄉㄧ」列为又读音,《国语一字多音审订表》将其并入「ㄊㄧˊ」。
  4. ^ 做动词「盖堤防」、「滞水」之意时,如「堤之」,原念做「ㄉㄧˋ」,《国语一字多音审订表》将其并入「ㄊㄧˊ」。
  5. ^ 中国大陆口语中仍习惯发为「ㄏㄨㄟˇ」。
  6. ^ 台湾口语中仍习惯发为「ㄔㄥˊ」。
  7. ^ 「垃圾」本字为「擸𢶍」,念作「ㄌㄚˋ ㄙㄚˋ」,写作「垃圾」为误字[34]。而「圾」字本身是「岌」的异体字,「岌」的推导现代汉语发音为「ㄧˋ」。
  8. ^ 原将「ㄒㄧㄝˊ」列为白读音,「ㄒㄧ」列为文读音;《国语一字多音审订表》将两者合并为「ㄒㄧ」。

参考文献

  1. ^ 一张图告诉你 使用人数最多的23种语言. 2015-06-23 [2016-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1). 
  2. ^ 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1956年2月6日). 2005-08-02 [2020-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4). 
  3. ^ 3.0 3.1 张奚若. 大力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 中国语文. 1955年, (第12期). 
  4. ^ 王东杰. 官话、国语、普通话:中国近代标准语的“正名”与政治. 学术月刊. 2014, (2): 168页. 
  5. ^ 新疆托里县:村村学国语 献歌十九大--新疆频道--人民网. [2020-12-17]. 
  6. ^ 姚贝娜《随它吧》:电影《冰雪奇缘》国语版主题曲插曲MV--爱奇艺. [2020-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3). 
  7. ^ 迪士尼动画:《冰雪奇缘》(国语版)-爱奇艺. 爱奇艺. [2020-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6). 
  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2005-08-31 [2020-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9. ^ 教育部:2020年我国将基本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舆情频道--人民网. yuqing.people.com.cn. 2016-09-14 [2020-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4). 
  10. ^ 胡安顺. 音韵学通论. 北京: 中华书局. 2003. ISBN 9787101032970. 
  11. ^ CaoGuangshun.and Dandan Chen. 2009. Yuan baihua teshu yuyan xianxiang zai yanjiu [Reexamination of the special features in Yuan baihua]. Lishi Yuyanxue Yanjiu [Historical Linguistics Study] 2:108-123.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12. ^ 周德清 《中原音韵》1324年初版
  13. ^ 曹广顺 2013《元白话语言性质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元白话语言性质再研究 /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
  14. ^ 郑惠芳. 舌尖上的粤语 (PDF). 联合早报. 2013-06-02 [2015-08-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8-13) (中文(新加坡)). 
  15. ^ "普通话"如何诞生. culture.china.com.cn. [2019-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7). 
  16. ^ 周恩来. 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1956年2月6日). 中央政府入口网站. 1956-02-05 [2020-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2-10).  又摘录于袁钟瑞. 《话说推普》[话题六] 新中国的推广普通话工作. 中国语言文字网.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2008-03-10 [2016-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3). 
  17. ^ 我国仍有30%人口不会说普通话. [2016-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 
  18. ^ 教育部:中国有4亿人不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 [2016-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9). 
  19. ^ 教育部:全国范围内普通话普及率达到80.72%. [2021-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6). 
  20. ^ 方言与文化的宏观研究. [2016-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7). 
  21. ^ 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 [2016-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27). 
  22. ^ 河北省滦平县积极打造普通话文化品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6年4月26日 [2018年5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3月19日). 
  23. ^ 滦平人咋没地方口音. 人民日报. 2016年10月15日 [2018年5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7月8日). 
  24. ^ 汪晓东, 杨倩, 温素威等. 滦平:普通话最标准的地方[J]. 小康, 2016, (32):90-91.
  25. ^ 刘加民, 邓秀军. 一个乡村剧社的百年传承[J]. 共产党员(河北), 2018, (14):63-64.
  26. ^ 滦平方言趣味多 管太阳叫“老爷”. 网易. 2014年8月8日 [2018年7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7月6日). 
  27. ^ 何青霞, 李运昌. 普通话体验区建设的可行性论证——以滦平县为例[J]. 记者观察(中), 2018, (1):104-105.
  28. ^ 审音委员会. [2016-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3). 
  29. ^ 审音 为普通话定标准“腔”. [2016-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6). 
  30. ^ 普通话审音工作通讯2011年第4期(总第4期). [2016-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8). 
  31. ^ 《现代汉语词典》又有新版. [2016-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9). 
  32. ^ 黄沛荣. 两岸语文比较. 1999-08-04 [2016-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3). 
  33. ^ 董同龢. 汉语音韵学. 王守京发行. 1968 [2016-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 
  34. ^ 萧旭. “垃圾”考. 复旦大学. 2010-03-06 [2016-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1). 

参阅

外部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