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侯爵列表 (五等爵)

魏元帝咸熙元年(264年),开建五等,侯爵为第二等,官品第一,分大国侯(地方七十里,食邑1600户)、次国侯(地方六十五里,食邑1400户)两级,封国的名称并不一定采用县名,封国也并未纳入到郡县行政体系中。侯国置相、典祠、典书、典卫、典礼等官,车前司马(8人)、旅贲(36人)等吏,国主置妾5人。西晋泰始元年(265年),增设郡侯。咸宁三年(277年),规定除宗室推恩之外不得再封授五等爵。

东晋新制侯爵分为开国县侯(实封)、五等县侯(虚封)两个等级。开国县侯为第二品爵[5],以县为国,改称县令长为「侯相」,封国纳入到了郡县行政体系中[2]

以下的列表,列出晋朝可考的郡侯、大国侯、次国侯、开国侯、五等侯。

郡侯

晋武帝始封

济北国

济北国(265年—420年?)[6][7]
以佐命之功,由安阳子进封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济北侯 成侯 荀勖 265年—289年
2 济北侯 简侯 荀辑 荀勖子
3 济北侯 烈侯 荀畯 荀辑子
4 济北侯 荀识 荀畯弟子
西晋末国绝,377年继绝
5 济北侯 荀轨 377年—?

晋怀帝始封

东平国

东平国(307年)[8]
食邑10000户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东平侯 苟晞 307年
进爵为公

大国侯/次国侯

魏元帝始封

大梁国

大梁国(264年—?)[9]
以五等开建封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大梁侯 元侯 卢钦 264年—278年
2 大梁侯 卢浮 卢钦子

薛国

薛国(264年—?)[10]
以五等开建封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薛侯 定侯 武陔 264年—?
2 薛侯 武辅 武陔子

昌国国

昌国国(264年—?)[11]
以五等开建封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昌国侯 元侯 任恺 264年—284年
2 昌国侯 任罕 任恺子

雩娄国

雩娄国(264年—?)[12][13]
以五等开建封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雩娄侯 何桢 264年—?

毋极国

毋极国(264年—?)[14]
以五等开建封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毋极侯 甄温 264年—?

晋武帝始封

巨平国

巨平国(265年—404年)[15]
以佐命之功,由巨平子进爵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巨平侯 成侯 羊祜 265年—278年
2 巨平侯 羊篇 281年—? 羊祜兄子
西晋末国绝,377年继绝,食邑5000户
巨平侯 羊法兴 377年—404年 羊祜兄五世孙
伏诛,国除

祁国

祁国(265年—?)[16]
以佐命之功封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祁侯 成侯 李憙 265年—?
2 祁侯 李赞 李憙子

密陵国

密陵国(265年—?)[17]
以佐命之功,由密陵伯进爵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密陵侯 元侯 郑袤 265年—273年
2 密陵侯 成侯 郑默 ?—280年 郑袤子

广陆国

广陆国(265年—?)[18]
以佐命之功,由广陆伯进爵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广陆侯 成侯 李胤 265年—282年
2 广陆侯 李志 李胤孙

梁邹国

梁邹国(265年—?)[19]
以佐命之功进爵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梁邹侯 解修 265年—?

阴平国

阴平国(265年—?)[20]
以佐命之功,由阴平伯进爵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阴平侯 贞侯 鲁芝 265年—273年

夏阳国

夏阳国[21]
由夏阳子进爵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夏阳侯 壮侯 胡奋 ?—288年

临海国

临海国(266年—?)[22]
以奏事称旨封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临海侯 侯史光 266年—?
2 临海侯 侯史玄 侯史光子
3 临海侯 侯史施 侯史玄子

广兴国

广兴国[23]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广兴侯 朱整 ?—289年

平春国

平春国(270年代—?)[24]
以功封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平春侯 烈侯 胡威 270年代—280年
2 平春侯 胡奕 胡威子

江陵国

江陵国(272年—?)[25]
以归降封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江陵侯 步玑 272年

丹杨国

丹杨国(276年—?)[26]
以归降封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丹杨侯 孙楷 276年—304年

临晋国

临晋国(276年—291年)[27]
以皇后之父封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临晋侯 杨骏 276年—291年
伏诛,除

清泉国

清泉国(278年—?)[28]
由鹑觚子进封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清泉侯 刚侯 傅玄 278年追封
2 清泉侯 贞侯 傅咸 278年—294年 傅玄子
2 清泉侯 傅敷 傅咸子

晋惠帝始封

循阳国

循阳国(291年—?)[29]
由循阳伯进爵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循阳侯 元侯 刘寔 291年—310年

南顿国

南顿国(290年代)[30]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南顿侯 司马宗 290年代 楚王司马玮子
进爵为公

霸城国

霸城国(300年—301年)[31]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霸城侯 司马诩 300年—301年 赵王司马伦子
进爵为王

兴晋国

兴晋国[32]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兴晋侯 羊玄之 赵王司马伦子
进爵为公

晋怀帝始封

弋阳国

弋阳国(308年—?)[33]
由弋阳子进爵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弋阳侯 忠穆公 嵇绍 308年追封
2 弋阳侯 嵇翰 嵇绍从孙
3 弋阳侯 嵇旷 嵇翰孙


开国侯

晋明帝始封

高平国

高平国(324年—329年)[34]
以讨王敦之功封,食邑1600户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高平县开国侯 郗鉴 324年—329年
进封南昌县开国公

观阳国

观阳国(324年—?)[34]
以讨王敦之功封,食邑1600户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观阳县开国侯 烈公 应詹 324年—326年
1 观阳县开国侯 应玄 应詹子

湘南国

湘南国(324年—?)[34]
以讨王敦之功封,食邑1600户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湘南县开国侯 赵胤 324年—?

益阳国

益阳国(324年—?)[34]
以讨王敦之功封,食邑1600户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益阳县开国侯 敬侯 卞敦 324年—329年
2 益阳县开国侯 卞滔 324年—329年 卞敦子

晋成帝始封

夏阳国

夏阳国(329年—?)[35]
以讨苏峻之功封,食邑1600户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夏阳县开国侯 戴侯 滕含 329年—?

彭泽国

彭泽国(329年—420年)[36]
以讨苏峻之功封,食邑1600户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彭泽县开国侯 穆公 王舒 329年—333年
2 彭泽县开国侯 王昆之 王舒孙
3 彭泽县开国侯 王陋之 ?—420年 王昆之子
宋受禅,国除

番禺国

番禺国(329年—?)[37]
以讨苏峻之功封,食邑1600户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番禺县开国侯 忠侯 王允之 329年—342年
2 番禺县开国侯 王晞之 王允之子
3 番禺县开国侯 王肇之 王晞之子

武昌国

武昌国(329年—397年)[38]
以讨苏峻之功封,食邑1600户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武昌县开国侯 孝烈公 虞潭 329年—?
2 武昌县开国侯 虞仡 虞潭子
3 武昌县开国侯 虞啸父 ?—397年 虞仡子
免为庶人,国除

州陵国/建安国

州陵国(329年—339年,359年—360年)/建安国(360年—?)[39]
以讨苏峻之功封,食邑1600户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州陵县开国侯 毛宝 329年—339年
国除,后复
2 州陵县开国侯→建安县开国侯 烈侯 毛穆之 359年—? 毛宝子
3 建安县开国侯 毛珍 毛穆之子

新建国

新建国(329年—?)[40][41]
以温峤讨苏峻之功,降其先爵(建宁县开国公)一等封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新建县开国侯 温式之 329年—371年 温峤子
2 新建县开国侯 温崇之 温式之子

晋孝武帝始封

东兴国

东兴国(379年—385年)[42]
以破苻坚之功封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东兴县开国侯 谢玄 379年—385年
进封康乐县开国公

宜阳国/宁都国

宜阳国/宁都国(382年—403年)[43]
以桓冲平阎震之功封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宜阳县开国侯→宁都县开国侯 桓谦 382年—403年 桓冲子
楚受禅,进封新安郡王

建昌国

建昌国(385年—420年)[44][45][46]
以谢琰之勋封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建昌县开国侯 谢峻 385年—400年 谢琰子
2 建昌县开国侯 谢弘微 405年—420年 谢峻从子
宋受禅,国除

作唐国

作唐国(388年—?)[47]
以平阎震之功封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作唐县开国侯 桓石虔 388年追封
2 作唐县开国侯 桓诞 桓石虔第五子

晋安帝始封

安复国

安复国(406年—479年)[48][49]
以匡复晋室之功封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安复县开国侯 王元德 406年追封
2 安复县开国侯 王方回 王元德子
齐受禅,国除

霄城国

霄城国(406年—412年)[50]
以匡复晋室之功封,食邑1500户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霄城县开国侯 鲁宗之 406年—412年
进封南阳郡开国公

东兴国

东兴国(406年—465年)[51]
以匡复晋室之功封,食邑1000户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东兴县开国侯 刘怀肃 406年—407年
2 东兴县开国侯 刘蔚祖 刘怀肃弟子
3 东兴县开国侯 刘道存 ?—465年 刘蔚祖子
伏诛,国除

鄱阳国

鄱阳国(406年—?)[52]
以匡复晋室之功封,食邑1000户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鄱阳县开国侯 孟怀玉 406年—415年
2 鄱阳县开国侯 孟元 孟怀玉子
无子,国除

西昌国

西昌国(406年—479年)[53][54]
以匡复晋室之功封,食邑1000户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西昌县开国侯 威侯 檀祗 406年—418年
2 西昌县开国侯 檀献 檀祗子
3 西昌县开国侯 檀朗 檀献弟
4 西昌县开国侯 檀宣明 檀朗子
5 西昌县开国侯 檀逸 ?—479年 檀宣明子
齐受禅,国除

巴丘国/宜阳国

巴丘国(406年—412年)/宜阳国(412年—?)[55]
以匡复晋室之功封,食邑500户→700户→1500户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巴丘县开国侯→宜阳县开国侯 檀韶 406年—421年
2 宜阳县开国侯 檀绪 檀韶子
无子,国除

夷道国

夷道国(406年—?)[56]
以匡复晋室之功封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夷道县开国侯 毛祐之 406年—?

新淦国

新淦国(411年—?)[57]
以讨卢循之功封,食邑?户→2200户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新淦县开国侯 桓侯 王仲德 411年—438年
2 新淦县开国侯 王正修 王仲德子

候官国

候官国(411年—479年)[58][59]
以讨卢循之功封,食邑1000户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候官县开国侯 孙处 411年追封
2 候官县开国侯 孙宗世 孙处子
3 候官县开国侯 孙钦公 孙宗世子
4 候官县开国侯 孙彦祖 ?—479年 孙钦公子
齐受禅,国除

龙编国

龙编国(411年—?)[60]
以讨卢循之功封,食邑1000户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龙编县开国侯 杜慧度 411年—423年
2 龙编县开国侯 杜弘文 ?—427年 杜慧度子
3 龙编县开国侯

丰城国

丰城国(413年—479年)[61][62]
以平蜀之功封,食邑1000户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丰城县开国侯 朱龄石 413年—418年
2 丰城县开国侯 朱景符 朱龄石子
3 丰城县开国侯 朱祖宣 朱景符子
4 丰城县开国侯 朱隆 ?—479年 朱祖宣弟
齐受禅,国除

监利国

监利国(414年—479年)[63][64]
以讨徐道覆之功封,食邑700户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监利县开国侯 刘遵 414年追封
2 监利县开国侯
齐受禅,国除

南昌国

南昌国(418年—420年)[65]
以功封,食邑1500户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南昌县开国侯 刘穆之 418年追封
宋受禅,进封南康郡开国公

始封者不详

重安国

重安国[66]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重安县开国侯 李阳 东晋

五等侯

晋明帝始封

某县五等侯

某县五等侯(324年—329年)[67]
以讨王敦之功封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某县五等侯 祖约 324年—329年
降于石勒,除

晋穆帝始封

武兴县五等侯

武兴县五等侯(347年—?)[68][69][70]
以桓温征蜀委以留府之功封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武兴县五等侯 穆侯 范汪 347年—372年
2 武兴县五等侯 范康 范汪子
3 武兴县五等侯 范弘之 范康子
4 武兴县五等侯 范晔 范弘之从子

晋安帝始封

华容县五等侯

华容县五等侯(406年—420年)[71]
以匡复晋室之功封,不开国,无食邑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华容县五等侯 王弘 406年—420年
宋受禅,进封华容县开国公

吴兴县五等侯

吴兴县五等侯(406年—411年)[72]
以匡复晋室之功封,不开国,无食邑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吴兴县五等侯 檀道济 406年—411年
进封作唐县开国男

山阳县五等侯

山阳县五等侯(406年—415年)[73]
以匡复晋室之功封,不开国,无食邑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山阳县五等侯 向靖 406年—415年
进封安南县开国男

阆中县五等侯

阆中县五等侯(406年—420年)[74]
以匡复晋室之功封,不开国,无食邑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阆中县五等侯 赵伦之 406年—420年
宋受禅,进封霄城县开国侯

新夷县五等侯

新夷县五等侯(406年—411年)[75]
以匡复晋室之功封,不开国,无食邑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新夷县五等侯 孙处 406年—411年
进封候官县开国侯

安丘县五等侯

安丘县五等侯(406年—410年)[76]
以匡复晋室之功封,不开国,无食邑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安丘县五等侯 刘钟 406年—410年
进封永新县开国男

龙川县五等侯

龙川县五等侯(406年—413年)[77]
以匡复晋室之功封,不开国,无食邑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龙川县五等侯 虞丘进 406年—413年
进封望蔡县开国男

新兴县五等侯

新兴县五等侯(406年—408年)[78]
以匡复晋室之功封,不开国,无食邑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新兴县五等侯 刘道邻 406年—408年
进封新渝县开国男

州陵县五等侯

州陵县五等侯(406年—?)[79]
以匡复晋室之功封,不开国,无食邑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州陵县五等侯 江夷 406年—431年
2 州陵县五等侯

乐成县五等侯

乐成县五等侯(406年—?)[80][81]
以匡复晋室之功封,不开国,无食邑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乐成县五等侯 徐广 406年—425年
2 乐成县五等侯

晋安县五等侯

晋安县五等侯(406年—453年)[82]
以匡复晋室之功封,不开国,无食邑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晋安县五等侯 刘简之 406年—?
2 晋安县五等侯 襄侯 刘道产 ?—442年 刘简之子
3 晋安县五等侯 刘延孙 ?—453年 刘道产子
进封东昌县开国侯

始兴县五等侯

始兴县五等侯(406年—?)[83][84]
以匡复晋室之功封,不开国,无食邑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始兴县五等侯 臧熹 406年—413年
2 始兴县五等侯 臧质 —451年 臧熹子
进封开国子

繁畤县五等侯

繁畤县五等侯(406年—?)[85]
以匡复晋室之功封,不开国,无食邑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繁畤县五等侯 沈渊子 406年—415年

营道县五等侯

营道县五等侯(406年—?)[86]
以匡复晋室之功封,不开国,无食邑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营道县五等侯 沈田子 406年—418年

资中县五等侯

资中县五等侯(407年—420年)[87]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资中县五等侯 沈林子 407年—420年
宋受禅,进封汉寿县开国伯

西安县五等侯

西安县五等侯(410年—412年)[88]
以建义之功封,不开国,无食邑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西安县五等侯 刘粹 410年—412年
进封滠阳县开国男

作唐县五等侯

作唐县五等侯(413年—?)[77]
以南北从征之功封,不开国,无食邑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作唐县五等侯 王诞 413年 追封

吉阳县五等侯

吉阳县五等侯(415年—445年)[89]
以从征司马休之之功封,不开国,无食邑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吉阳县五等侯 谢述 415年—435年
2 吉阳县五等侯 谢综 ?—445年 谢述子
伏诛,除

迁陵县五等侯

迁陵县五等侯(415年—420年)[90][91]
以从征司马休之之功封,不开国,无食邑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迁陵县五等侯 毛德祖 415年—420年
宋受禅,进封观阳县开国男

宜阳县五等侯

宜阳县五等侯(?—420年)[92]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宜阳县五等侯 张邵 ?—420年
宋受禅,进封临沮县开国伯

吉阳县五等侯

吉阳县五等侯[93]
不开国,无食邑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吉阳县五等侯 沈叔任
2 吉阳县五等侯 贞侯 沈演之 ?—449年 沈叔任子
3 吉阳县五等侯

兴平县五等侯

兴平县五等侯(418年—?)[94]
以从征司马休之之功封,不开国,无食邑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兴平县五等侯 朱超石 418年

参考文献

  1. ^ 《通典·卷三十六·职官十八》:「第一品:黄钺大将军、三公、诸国王公侯伯子男(爵)、大丞相。」
  2. ^ 2.0 2.1 姚乐:《<晋书·地理志>县级封国考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年第02期
  3. ^ 《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九·封建部二》:「又咸熙元年,晋王奏建五等,诸侯地七十里,邑千六百户,官属同诸公,妾五人,车前司马八人,旅贲三十六人。」
  4. ^ 《晋书·卷二十四·志第十四·职官》
  5. ^ 《通典·卷三十七·职官十九》:「第二品:特进、骠骑、车骑、卫将军、诸大将军、诸持节都督、开国县侯伯子男(爵)。」
  6. ^ 《晋书·卷三十九·列传第九》:「武帝受禅,改封济北郡公。勖以羊祜让,乃固辞为侯。」
  7. ^ 《艺文类聚·卷五十一·封爵部》:「泰元二年,兴灭继绝后,故陈骞后浩之为高平公,裴秀后球为巨鹿公,王沉后朴之为博陵公,荀勖后轨为济北侯,何曾后阐为朗陵公,羊祜后法兴为巨平侯。」
  8. ^ 《晋书·卷六十一·列传第三十一》:「进位抚军将军、假节、都督青兖诸军事,封东平郡侯,邑万户。」
  9. ^ 《晋书·卷四十四·列传第十四》:「征拜散骑常侍、大司农,迁吏部尚书,进封大梁侯。」
  10. ^ 《晋书·卷四十五·列传第十五》:「初封亭侯,五等建,改封薛县侯。」
  11. ^ 《晋书·卷四十五·列传第十五》:「晋国建,为侍中,封昌国县侯。」
  12. ^ 《晋书·卷九十七·列传第六十七》:「武帝遣娄侯何桢持节讨之。」
  13. ^ 《晋书·卷二十一·志第十一》:「臣族女父母所生,先臣故光禄大夫、雩娄侯祯之遗玄孙,先臣故豫州刺史、关中侯恽之曾孙,先臣故安丰太守、关中侯叡之孙,先臣故散骑侍郎准之遗女。外出自先臣故尚书左丞孔胄之外曾孙,先臣故侍中、关内侯夷之外孙女,年十七。」
  14. ^ 《三国志·卷五·魏书五·后妃传第五》裴注引孙盛《晋阳秋》:「咸熙初……温本国侯,进为辅国大将军,加侍中,领射声校尉」
  15. ^ 《晋书·卷三十四·列传第四》:「固让封不受,乃进本爵为侯,置郎中令,备九官之职,加夫人印绶。」
  16. ^ 《晋书·卷四十一·列传第十一》:「泰始初,封祁侯。」
  17. ^ 《晋书·卷四十四·列传第十四》:「武帝践阼,进爵为侯。」
  18. ^ 《晋书·卷四十四·列传第十四》:「泰始初,拜尚书,进爵为侯。」
  19. ^ 《晋书·卷六十·列传第三十》:「武帝受禅,封梁邹侯。」
  20. ^ 《晋书·卷九十·列传第六十》:「武帝践阼,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
  21. ^ 《晋书·卷三·帝纪第三》:「二月,尚书右仆射、阳夏侯胡奋卒,以尚书朱整为尚书右仆射。」
  22. ^ 《晋书·卷四十五·列传第十五》:「及还,奏事称旨,转城门校尉,进爵临海侯。」
  23. ^ 《晋书·卷三·帝纪第三》:「丁未,尚书右仆射、广兴侯朱整卒。」
  24. ^ 《晋书·卷九十·列传第六十》:「拜侍御史,历南乡侯、安丰太守……以功封平春侯。」
  25. ^ 《三国志·卷五十二·吴书七·张顾诸葛步传第七》:「玑监江陵诸军事、左将军,加散骑常侍,领庐陵太守,改封江陵侯。」
  26. ^ 《晋书·卷三·帝纪第三》:「吴京下督孙楷帅众来降,以为车骑将军,封丹杨侯。」
  27. ^ 《晋书·卷四十·列传第十》:「后以后父超居重位,自镇军将军迁车骑将军,封临晋侯。」
  28. ^ 《晋书·卷四十七·列传第十七》:「其后追封清泉侯。子咸嗣。」
  29. ^ 《晋书·卷四十一·列传第十一》:「元康初,进爵为侯,累迁太子太保」
  30. ^ 《晋书·卷五十九·列传第二十九》:「元康中,封南顿县侯,寻进爵为公。」
  31. ^ 《晋书·卷五十九·列传第二十九》:「诩散骑侍郎,封霸城侯。」
  32. ^ 《晋书·卷九十三·列传第六十三》:「以后父,拜光禄大夫、特进、散骑常侍,更封兴晋侯……加侍中,进爵为公。」
  33. ^ 《晋书·卷八十九·列传第五十九》:「帝乃遣使册赠侍中、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进爵为侯,赐墓田一顷,客十户,祠以少牢。」
  34. ^ 34.0 34.1 34.2 34.3 《晋书·卷六·帝纪第六》:「尚书令郗鉴高平县侯,护军将军应詹观阳县侯,邑各千六百户,绢各四千八百匹;建威将军赵胤湘南县侯,右将军卞敦益阳县侯,邑各千六百户,绢各三千二百匹。」
  35. ^ 《晋书·卷五十七·列传第二十七》:「讨苏峻有功,封夏阳县开国侯,邑千六百户,授平南将军、广州刺史。」
  36. ^ 《晋书·卷七十六·列传第四十六》:「贼平,以功封彭泽县侯……宋受禅,国除。」
  37. ^ 《晋书·卷七十六·列传第四十六》:「及苏峻反,允之讨贼有功,封番禺县侯,邑千六百户,除建武将军、钱唐令,领司盐都尉。」
  38. ^ 《晋书·卷七十六·列传第四十六》:「遂周旋征讨,以军功赐爵都亭侯……又与诸军共平陈恢,仍转南康太守,进爵东乡侯……以讨充功,进爵零陵县侯……以前后功,进爵武昌县侯,邑一千六百户。」
  39. ^ 《晋书·卷八十一·列传第五十一》:「贼平,封州陵县开国侯,千六百户。」
  40. ^ 《晋书·卷六十七·列传第三十七》:「弟式之,新建县侯,位至散骑常侍。」
  41. ^ 《温式之墓志》:「泰和六年四月廿九日晋故散骑常侍新建开国侯太原郡祁县[都]乡仁义里温式之……长息崇之……」
  42. ^ 《晋书·卷七十九·列传第四十九》:「诏遣殿中将军慰劳,进号冠军,加领徐州刺史,还于广陵,以功封东兴县侯。」
  43. ^ 《晋书·卷七十四·列传第四十四》:「以平震功,封次子谦宜阳侯……初以父功封宜阳县开国侯……改封谦为宁都侯,拜尚书令,加散骑常侍。」
  44. ^ 《晋书·卷七十九·列传第四十九》:「峻以琰勋封建昌侯。」
  45. ^ 《宋书·卷五十八·列传第十八》:「义熙初,袭峻爵建昌县侯。」
  46. ^ 《谢珫墓志》:「大宋革命,诸国并皆削除……南康、建昌、豫宁并皆除国。」
  47. ^ 《晋书·卷七十四·列传第四十四》:「追论平阎震功,进爵作塘侯。」
  48. ^ 《宋书·卷四十六·列传第六》:「会义军克建业,仲德抱元德子方回出候武帝,帝于马上抱方回与仲德相对号泣,追赠元德给事中,封安复县侯,以仲德为中兵参军。」
  49. ^ 《宋书·卷三十六·志第二十六》:「安复侯相,汉旧县,本名安成,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属长沙。」
  50. ^ 《宋书·卷七十四·列传第三十四》:「以功为辅国将军、雍州刺史,封霄城县侯,食邑千五百户。」
  51. ^ 《宋书·卷四十七·列传第七》:「以义功封东兴县侯,食邑千户。」
  52. ^ 《宋书·卷四十七·列传第七》:「豫义旗,从平京城,进定京邑。以功封鄱阳县侯,食邑千户。」
  53. ^ 《宋书·卷四十七·列传第七》:「武陵内史庾悦疾病,道规以祗代悦,加宁朔将军,封西昌县侯,食邑千户。」
  54. ^ 《宋书·卷三十六·志第二十六》:「西昌侯相,吴立。」
  55. ^ 《宋书·卷四十五·列传第五》:「以平桓玄功,封巴丘县侯,食邑五百户……更封宜阳县侯,食邑七百户……高祖受命,以佐命功,增八百户,并前千五百户……子绪嗣。绪卒,无子,国除。」
  56. ^ 《晋书·卷八十一·列传第五十一》:「又以祐之斩玄功,封夷道县侯。自宝至璩三叶,拥旄开国者四人……」
  57. ^ 《宋书·卷四十六·列传第六》:「仲德攻之,大破崇民,焚其舟舰,收其散卒,功冠诸将,封新淦县侯。」
  58. ^ 《宋书·卷四十九·列传第九》:「义熙七年四月,季高卒于晋康,时年五十三。追赠龙骧将军、南海太守,封候官县侯,食邑千户。」
  59. ^ 《宋书·卷三十六·志第二十六》:「候官侯相,前汉无,后汉曰东候官,属会稽。」
  60. ^ 《宋书·卷九十二·列传第五十二》:「仲德攻之,大破崇民,焚其舟舰,收其散卒,功冠诸将,封新淦县侯。」
  61. ^ 《宋书·卷四十八·列传第八》:「进号辅国将军,寻进监梁州之巴西梓潼宕渠南汉中、秦州之安固怀宁六郡诸军事,以平蜀功,封丰城县侯,食邑千户。」
  62. ^ 《宋书·卷三十六·志第二十六》:「丰城侯相,吴立曰富城,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63. ^ 《宋书·卷五十一·列传第十一》:「义熙十年,卒,追赠抚军将军。追封监利县侯,食邑七百户。」
  64. ^ 《宋书·卷三十七·志第二十七》:「监利侯相,按晋起居注,太康四年,复立南郡之监利县,寻复省之。言由先有而被省也,疑是吴所立,又是吴所省。孝武孝建元年度。」
  65. ^ 《宋书·卷四十二·列传第二》:「于是重赠侍中、司徒,封南昌县侯,食邑千五百户」
  66. ^ 《华阳国志·卷十二·序志》:「雍州刺史、南中郎将、重安开国侯李阳,字叔文。」
  67. ^ 《晋书·卷一百 列传第七十》:「及王敦举兵,约归卫京都,率众次寿阳,逐敦所署淮南太守任台,以功封五等侯,进号镇西将军,使屯寿阳,为北境藩扞。」
  68. ^ 《晋书·卷七十五·列传第四十五》:「贼平,赐爵都乡侯。复为庾亮平西参军,从讨郭默,进爵亭侯……蜀平,进爵武兴县侯。」
  69. ^ 《晋书·卷九十一·列传第六十一》:「范弘之字长文,安北将军汪之孙也。袭爵武兴侯。」
  70. ^ 《宋书·卷六十九·列传第二十九》:「出继从伯弘之,袭封武兴县五等侯。」
  71. ^ 《宋书·卷四十二·列传第二》:「高祖为镇军,召补咨议参军。以功封华容县五等侯。」
  72. ^ 《宋书·卷四十三·列传第三》:「以建义勋,封吴兴县五等侯。」
  73. ^ 《宋书·卷四十五·列传第五》:「以平京城功,封山阳县五等侯。」
  74. ^ 《宋书·卷四十六·列传第六》:「武帝起兵,以军功封阆中县五等侯,累迁雍州刺史。」
  75. ^ 《宋书·卷四十九·列传第九》:「高祖平定京邑,以为振武将军,封新夷县五等侯。」
  76. ^ 《宋书·卷四十九·列传第九》:「除南齐国内史,封安丘县五等侯。」
  77. ^ 77.0 77.1 《宋书·卷四十九·列传第九》:「少时随谢玄讨苻坚,有功,封关内侯……义熙二年,除龙骧将军,封龙川县五等侯。」
  78. ^ 《宋书·卷五十一·列传第十一》:「以义勋封新兴县五等侯。」
  79. ^ 《宋书·卷五十三·列传第十三》:「豫讨桓玄功,封南郡州陵县五等侯。」
  80. ^ 《晋书·卷八十二·列传第五十二》:「义熙初,奉诏撰车服仪注,除镇军咨议,领记室,封乐成侯,转员外散骑常侍,领著作。」
  81. ^ 《宋书·卷五十五·列传第十五》:「义熙初,高祖使撰车服仪注,乃除镇军咨议参军,领记室,封乐成县五等侯。」
  82. ^ 《宋书·卷六十五·列传第二十五》:「袭父爵晋安县五等侯……十九年卒,追赠征虏将军,谥曰襄侯。」
  83. ^ 《宋书·卷七十四·列传第三十四》:「以建义功封始兴县五等侯……二十八年……上嘉质功,以为使持节、监雍梁南北秦四州诸军事、冠军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封开国子,食邑五百户。」
  84. ^ 《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五十五》:「太子左卫率始兴县五等侯臧质勒东宫禁兵……」
  85. ^ 《宋书·卷一百 列传第六十》:「渊子字敬深,少有志节,随高祖克京城,封繁畤县五等侯。」
  86. ^ 《宋书·卷一百 列传第六十》:「从高祖克京城,进平京邑,参镇军军事,封营道县五等侯。」
  87. ^ 《宋书·卷一百 列传第六十》:「固辞不得已,然后就职,领建熙令,封资中县五等侯,时年二十一。」
  88. ^ 《宋书·卷四十五·列传第五》:「从征广固,战功居多。以建义功,封西安县五等侯。」
  89. ^ 《宋书·卷五十二·列传第十二》:「转太尉参军,从征司马休之,封吉阳县五等侯。」
  90. ^ 《晋书·卷八十一·列传第五十一》:「刘裕伐司马休之,版补太尉参军、义阳太守,赐爵迁陵县侯……以前后功,赐爵灌阳县男。」
  91. ^ 《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五十五》:「高祖践阼,进号冠军。论前后功,封观阳县男,食邑四百户。」
  92. ^ 《宋书·卷四十三·列传第三》:「西中郎司马南郡相宜阳侯张邵……邵可封临沮县伯,林子可封汉寿县伯,食邑六百户。」
  93. ^ 《宋书·卷六十三·列传第二十三》:「袭父别爵吉阳县五等侯……太祖痛惜之,追赠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谥曰贞侯。」
  94. ^ 《宋书·卷四十八·列传第八》:「高祖自长安东还,超石常令人水道至彭城,除中书侍郎,封兴平县五等侯。」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