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语西部方言 ,又称腊罗语 ,是彝语 的一种方言。腊罗人大约有50万,主要分布在大理州 南部、保山市 北部、普洱市 北部和临沧市 北部。由于临沧市 北部的彝族已经改说汉语,说腊罗语的人可能只有30万人。
划分 根据范秀琳的研究,核心腊罗语可以分为三支:
边缘地区还有一些小的支系。
操腊罗语的人多自称/la̱21 lu̱33 pa̱21 / 。南涧县 、景东县 一带的自称是/mi55 sa21 pa̱21 / ,即蒙舍 人。
音系 辅音 唇音 齿龈音 龈腭音 卷舌音 软腭音 声门音 塞音 清音 p t k ( ʔ ) 送气 pʰ tʰ kʰ 浊音 b d ɡ 塞擦音 清音 t͡s ( t͡ɕ ) t͡ʂ 送气 t͡sʰ ( t͡ɕʰ ) t͡ʂʰ 浊音 d͡z ( d͡ʑ ) d͡ʐ 擦音 清音 ( f ) s ( ɕ ) ʂ x h [h̃] 浊音 v z ( ʑ ) ʐ ɣ (ɦ) 声门化 ʔv 鼻音 浊音 m n ɲ ŋ 声门化 ʔm ʔn (ʔɲ) 近音 央 w (j) 边 l 声门化 ʔl
/t͡ʂ、t͡ʂʰ、d͡ʐ、ʂ、ʐ/ 在前元音 /i、y、ɛ/ 前使实现为龈腭音 [t͡ɕ、t͡ɕʰ、d͡ʑ、ɕ、ʑ] 。 声门擦音 /h/ 因为鼻喉亲缘性 几乎全都鼻化为 [h̃] , /h/ 后的元音也鼻化。 近音 /w, j/ 分布互补。 [w] 在后元音 [u, ɑ] 前, [j] 在前元音 /i, y, ɛ/ 前。 /x/ 在前元音 /i, ɛ/ 前实现为唇齿音 [f] 。在西部方言中, /f/ 成音位。 /ɣ/ 在元音 /i, y, ɛ, ɑ/ 前实现为声门音 [ɦ] 。在西部方言中, /ɣ/ 在 /o/ 前实现为 [ɣʷ] , [w] 在 /u/ 前, [j] 在 /i, y, ɛ/ 前。 鼻音 /n, ʔn/ 在闭元音 /i/ 前实现为硬腭音 [ɲ, ʔɲ] 。 鼻音 /m n ŋ/ 当在其他辅音前时实现为成音节的 [m̩, n̩, ŋ̍] 。 声门化的 /ʔl/ 在央闭元音 /ɨ/ 前实现为声门化卷舌音 [ʔʐ] 。 零声母音节以声门塞音 [ʔ] 起始。 元音 闭元音 /i、y、u/ 实现为央元音 [ɛ̠、ø̠、o̠] ,后元音 /ɑ/ 在紧音音节中实现为 [a̠] 。元音 /ɛ、o/ 不出现在紧音音节中。 闭圆唇元音 /ø/ 一般出现在软腭音后。 闭央元音 /ɨ/ 在唇音 /p、pʰ、b、m/ 后实现为圆唇的 [ʉ] ,在齿龈音 /t͡s、t͡sʰ、d͡z、s、z/ 后实现为成音节齿龈音 [z̩] ,在卷舌音 /t͡ʂ、t͡ʂʰ、d͡ʐ、ʂ、ʐ/ 后实现为成音节卷舌音 [ʐ̩] 。 /ɨ/ 同样只出现在元音、卷舌音和软腭音后,永不出现在齿龈塞音、唇齿音和唇软腭音后。 中央元音 /ə/ 在唇齿擦音后实现为成音节唇齿擦音 [v̩] 。 /ə/ 永不出现在唇音或齿龈(塞)擦音后。[1] 引语中,前元音 /i, y, ø/ 实现为双元音 [iɛ, yɛ, øɛ] 。 闭央元音 /ɨ/ 在齿音(塞)擦音后实现为舌尖音节 [z̩] ,在卷舌(塞)擦音后实现为 [ʐ̩] 。 开后语言 /ɑ/ 一般实现为央元音 [ɐ] ,在卷舌音后高化为中元音 [ə] 。 成音节擦音 [v̩] 与后元音 /u, o/ 是条件变体。它只出现在唇齿音 /f, v/ 后。[1] 声调 中腊罗语声调 名称 调值 符号 高 55 ˦ 高降 45 ˦˩ 中 33 ˧ 中紧 33 ˧̠ 低紧 31 ˨̠ 低气 22 ˨̤
西腊罗语声调 名称 调值 符号 中高 44 ˧˦ 低升 24 ˨˩ 低 21 ˨ 中 33 ˧ 高 55 ˦
语音 西部方言一些地区紧元音 较少。一些地区有先喉塞辅音。
文字 考古发现表明,西部方言区曾经使用古彝文 。现已失传。
参考文献 ^ 1.0 1.1 Yang, Cathryn. Lalo dialects across time and space: subgrouping、dialectometry、and intelligibility. Asia-Pacific Linguistics、22: Canberra: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