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堂

配合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建设拆除的石库门里弄新新里
公寓式里弄克莱门公寓

衖堂上海话拼音:longdhang,发音 [lòŋdɑ̃́])是上海的一种基于里弄类建筑的城市社区,指城市中某一成片街巷内的居民所组成的社区,也称「里弄」,是上海的特色文化。「衖堂」本义指此类居民区中的小巷,而「里弄」本义泛指此类居民建筑。衖堂在武汉也叫「里巷」,同时也类似于北京的胡同、南阳的夹道等。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中上海的居民房屋大多采用巷弄式的「里弄」式制,此类房屋包括排屋形式的石库门,也有成排的独栋房屋或公寓楼,成排的房屋形成称为「衖堂」的小巷。规模较大的居民区内还有支弄,汇总到总弄连通街道。衖堂建造时大多拥有「XX弄」、「XX里」、「XX坊」、「XX村」或「XX新村」之类的名称,如「兴仁里」、「平安里」等,成为此衖堂社区的名称。

「衖堂」名称初见于19世纪后半叶[2]。当时的一种说法是此名来自于「弄唐」:「弄」是宫中之路,而「唐」是庙中之路,因此「弄唐」(「衖堂」)是房屋之间的小路。[3]

在20世纪末以前,绝大多数上海居民生活在「衖堂」内,因此衖堂生活孕育了特殊的生活文化,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上海城市改造建设,衖堂和衖堂文化正在逐渐减少。

武汉汉口的类似居民建筑也叫「里弄」建筑,此类建筑区域中的巷弄也叫「衖堂」。衖堂式居民区在武汉却得到了较好保留。

行政

1964年上海民警在某一里弄进行居民会议。

20世纪中叶中共建政后,曾在1960年到1968年将上海城区最低一层的自治行政机构称为「里弄委员会」,简称「里委会」,里委会除了担当上级行政机构和居民之间的联系角色外,还在内卫治安、教育、社会福利、就业、产业、卫生、调解等方面拥有一定的行政权力。1963年,中共上海市委召开街道工作会议,上海市人委颁布《上海市里弄委员会工作条例》,强调街道里弄是「阶级斗争前哨,生产后方,生活场所,兴无灭资重要阵地」。1968年里委会改称「里弄革命委员会」,简称「里革会」,1978年废除里委会建制,恢复更小的居委会(居民委员会)建制。至今居委会仍有俗称为「里委会」的。

里弄类建筑

传统(1949年以前)的里弄类居民房屋建筑可分为几种:

  • 早期里弄:19世纪中期由于人口急增出现的木质联排房屋,由于易于着火后在租界内被取缔。
  • 石库门: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前半叶盛行的砖木质或钢筋混凝土质、二至三层排屋,得名于每间房屋前的坚固石门。
  • 新式里弄:20世纪上半叶出现的更现代式的联排房屋。
  • 广式里弄:比石库门更简易的联排房屋。
  • 花园式里弄:成排排列的独栋房屋。
  • 公寓式里弄:成排排列的小型公寓式建筑。

地址

由于上海城区的建筑过去主要为里弄形式,因此「弄」成为了上海地址中的标准术语,无论是里弄式房屋还是公寓式房屋,甚至商用建筑和新建的住宅小区,大多都拥有「XX路123弄」形式的地址,「弄」以内再分为「号」、「室」等。

参考资料

  1. ^ 钱乃荣、许宝华、汤珍珠. 《上海话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 ISBN 978-7-5326-2248-1. 
  2. ^ 例如:《官场现形记》第40回:」瞿大老爷新公馆在洋街西头第二条衖堂」
  3. ^ 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衖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