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获取

开放取用标志, 最初由科学公共图书馆(PLOS)设计。尽管没有官方开放取用标志存在,相关组织可以自由选择最能支持他们的视觉语言风格的标志。其他标志也在使用[1](参见Signalling OA-ness)。
9分钟解释什么是开放取用
2012年,在布达佩斯开放取用计划10周年之际,Peter Suber被问及他对学术出版物过去、现在、将来的发展的看法。

开放取用(英语:Open Access,简称OA);或称开放近用开放获取,是指不限制经过同行评审的学术研究的线上存取。开放取用主要针对学术期刊文章,但也在提供越来越多的论文、书籍章节和学术专着。

开放取用分两种程度:「免费」开放取用,即免费线上存取,和「自由」开放取用,即免费线上存取外加一些额外的使用权[5]。这些额外使用权通常由各种具体的创作共用授权条款授予[6]。只有自由开放取用是完全与开放取用的定义相符的,例如,《布达佩斯开放存取先导计划》,《百斯达开放取用出版宣言》,《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知识开放取用的柏林宣言》。

作者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提供开放存取 (1) 通过将他们的期刊文章自存档存入开放信息库,也称「绿色」OA,或 (2) 通过开放取用期刊上发表,称为「金色」OA[7]。通过绿色OA[8][9]作者在任何期刊发表之后,在他们的机构知识库、中央知识库(如公共医学中心,PubMed)或其他开放取用网站中自存档该文章的一个允许「免费」公开使用的版本[10]。通过金色OA,作者在开放取用期刊上发表[11] 这些期刊会直接对他们所有的文章提供开放取用,通常会在出版社的网站上[12]混合型开放取用期刊是仅为个别付开放取用版面费的作者(或作者的机构或资助者)的文章提供金色OA的订阅型刊物[13]

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全球资讯网广泛的公众存取推动了开放取用运动,不但促进了非开放取用期刊文章的自存档的绿色OA,也促成了金色OA期刊。传统的非开放取用期刊封面通过查阅费用如订阅、网站授权条款或按次计费来收取费用。一些非开放取用期刊会有一个6–12个月或更长的延后公开期(参见延迟开放取用期刊[13])。研究人员、学者、图书馆员、大学的管理人员、资助机构、政府官员、商业出版社、编辑人员和社会出版商之间对提供开放取用的各种方式的经济因素和可靠程度的争论仍在持续。

开放取用期刊

开放取用期刊采用作者付费,读者免费获取方式。虽然这种模式有时会被质疑论文水平下降,但是根据ISI研究[14],开放取用期刊和非开放取用期刊的影响力并无本质区别。著名的开放取用期刊PLOS生物学(PLOS Biology)在生物学领域非常有影响力,其影响因子达到13.9[15]

开放取用期刊多采用创作共用协议,以利于论文的自由传播。

作者自存档

作者自存档是作者向传统期刊投稿的同时,将自己的论文以电子档存放在专门的开放取用知识库中供读者阅读。知名的 arxiv.org 网站就是一例。这个网站存放天文学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计算生物学方面的学术论文。

实现做法

开放取用可以被各种方法提供,一般归类为金色的或绿色的开放取用的两个最常用方法。

  • 金色道路(Gold Road):开放取用期刊(OA Journals)
  • 绿色道路(Green Road):作者自存档

期刊: 金色开放取用

对愿意让自己的成果公开获取的作者的一个选择是把成果发表在一个开放取用期刊(「金色开放取用」)。开放取用期刊有很多的商业模式[16]

自存档: 绿色开放取用

自存档,也被称为绿色开放取用,是指把文章存放在机构知识库或主题知识库,例如arxiv.org

绿色开放取用期刊出版商[17]赞成自存档作者立即开放取用。

分发方式

就像自存档的绿色道路开放取用的文章,因为其低流通成本,提高覆盖范围,速度,以及学术交流日益增加的重要性,大部分金色道路开放取用的期刊文章通过全球资讯网分发。

参看

参考文献

  1. ^ Downloads. Open access. [20 Ma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5月23日). 
  2. ^ Schöpfel, Joachim; Prost, Hélène. Degrees of secrecy in an open environment. The case of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ESSACHESS – Journal for Communication Studies. 2013, 6 (2) [2015-03-31]. ISSN 1775-352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1). 
  3. ^ Suber, Peter. "Open Access Overview"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Earlham.edu. Retrieved on 2011-12-03.
  4. ^ Meredith Schwartz.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Books Goes Live. Library Journal. April 13, 2012 [2015-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4). 
  5. ^ Suber, Peter. 2008."Gratis and Libre Open Acces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Arl.org. Retrieved on 2011-12-03.
  6. ^ Suber 2012,第68–69页
  7. ^ Jeffery, Keith G. 2006. "Open Access: An Introduc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Ercim News, 64, January 2006. Retrieved on 2011-12-03.
  8. ^ Harnad, S. 2007. "The Green Road to Open Access: A Leveraged Transi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In: ''The Culture of Periodic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lectronic Age'', pp. 99–105, L'Harmattan. Retrieved 2011-12-03.
  9. ^ Stevan Harnad, Tim Brody, François Vallières, Les Carr, Steve Hitchcock, Yves Gingras, Charles Oppenheim, Heinrich Stamerjohanns, Eberhard R. Hilf. The Access/Impact Problem and the Green and Gold Roads to Open Access. Serials Review: 310–314. doi:10.1016/j.serrev.2004.09.013. 
  10. ^ "Regist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 (ROA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Roar.eprints.org. Retrieved on 2011-12-03.
  11. ^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DOAJ. Retrieved on 2012-11-05.
  12. ^ Harnad, S; Brody, T; Vallières, F; Carr, L; Hitchcock, S; Gingras, Y; Oppenheim, C; Hajjem, C; Hilf, E. The Access/Impact Problem and the Green and Gold Roads to Open Access: An Update. Serials Review. 2008, 34: 36. doi:10.1016/j.serrev.2007.12.005. 
  13. ^ 13.0 13.1 Suber 2012,第140页
  14. ^ James Pringle, Do Open Access journals have impac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15. ^ 季燕江,作者自存档:学术交流的新途径,简体中文版创用CC协议释出会暨数位化时代的智慧财产权与创用CC国际会议
  16. ^ OA journal business models. Open Access Directory. 2009–2012 [2015-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18). 
  17. ^ "Publisher copyright policies & self-archiving"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www.sherpa.org Retrieved on 2012-11-13.

来源

  • Suber, Peter. Open access The MIT Press Essential Knowledge Series.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2012 [2015-04-01]. ISBN 978-0-262-51763-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04). 

外部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