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假名

平假名 [平假文]
Japanese Hiragana kyokashotai HI.png
类型 音节文字
语言 日语以及
使用时期 约公元800年至今
母书写系统
汉字
姊妹书写系统 片假名变体假名
ISO 15924
注意:本页可能包含Unicode国际音标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 平仮名
假名 ひらがな
平文式罗马字 Hiragana

平假名(日语:平仮名ひらがなヒラガナ)是日语表音文字的一种。平假名是从中文汉字草书演化而来的。早期平假名多为日本女性所用,且多作抒情之文,故谓女文字、女手;男性则以汉字为主,述史、论文,称男文字、男手,当时男性若用日语假名亦多用片假名作汉文注释之用,可见早期平假名地位不高。直到纪贯之撰《古今和歌集》,以假名起序置于篇首,首开「歌论」先声,证明假名文学的价值,才奠定平假名的地位。其后紫式部源氏物语》的流行,亦对平假名之流传有所贡献。

平假名在历史上一直未标准化,一音有多种写法。现行的形式系于1900年(明治33年)《小学校令》施行以后,以「一音一字」固定下来。而历史上出现、今不再使用的假名字体,则成为变体假名,偶尔还能在商家招牌见到。

现代日语中,平假名常常用来表示日语中的固有词汇及文法助词;为日文汉字表音时一般也使用平假名,称为振假名。部分文献记载平假名是由学问僧空海所创制,可是这说法遭到质疑:反对的人认为,平假名形成的起因,应是当时日本人汉字约定俗成的简化,并非一人之功。奈良时代的古文书中就已经能看到很多省略汉字笔画或将汉字草体化的例子,当这种省略笔画、汉字草体化的趋势波及到万叶假名时,就构成了平、片假名诞生的基础。

平假名一览

下行汉字为平假名的字源;假名右侧的拉丁字母为平假名的平文式罗马字转写。

あ段 い段 う段 え段 お段
あ行 あ (a) い (i) う (u) え (e) お (o)
か行 か (ka) き (ki) く (ku) け (ke) こ (ko)
さ行 さ (sa) し (si) す (su) せ (se) そ (so)
た行 た (ta) ち (chi) つ (tsu) て (te) と (to)
な行 な (na) に (ni) ぬ (nu) ね (ne) の (no)
は行 は (ha) ひ (hi) ふ (hu) へ (he) ほ (ho)
ま行 ま (ma) み (mi) む (mu) め (me) も (mo)
や行 や (ya) ゆ (yu) 𛀁 (ye) よ (yo)
ら行 ら (ra) り (ri) る (ru) れ (re) ろ (ro)
わ行 わ (wa) ゐ (wi) ゑ (we) を (wo)
  ん (n)
  • 当「」用作助词时,读作「e」。
  • 当「」用作助词时,读作「wa」。
  • 」原应读为「wo」,但在现代日语中只用于助词的用途。(部分依照实际发音写作「o」。)
  • 」与「」原本应为「wi」与「we」,但在现代日语中已经不再使用,罗马字也改为「i」与「e」。
  • 当「」出现于「」后时,为「o」的长音;当「」出现于「」后时,为「e」的长音。平文式罗马字有多种不同的长音转写方式,而不一定会直接转写为「ou」或「ei」。
  • 「し」和「ち」转写为「shi」和「chi」,它们在实际发音上对应的是龈腭发音 [ɕ][t͡ɕ],与华语的<ㄒ>、<ㄐ/ㄑ>发音类似;而「う」段的母音被转写为「u」,但它们在发音上更接近不圆唇[ɯ],类似华语「疵」的母音。
  • 日语中,ら行子音转写为「r」,但发音上与英文的 /r/不同,而是偏向闪音,根据个人习惯的不同,它可能存在 [ɾ] [ɽ] [ɺ]等不同的自由变体,这个发音与西班牙语的<r>类似。

Unicode

平假名
Hiragana[1][2]
Unicode Consortium 官方码表 (PDF)
  0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F
U+304x
U+305x
U+306x
U+307x
U+308x
U+309x
注释
1.^ 依据 Unicode 14.0
2.^ 灰色区域表示未分配的码位

参见

外部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