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 |
---|---|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 |
安徽师范大学校徽
| |
老校名 | 国立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学院、皖南大学、安徽工农大学 |
校训 | 厚德 重教 博学 笃行 |
创办时间 |
![]() |
校庆日 | 4月10日 |
学校类型 |
公立大学 省部共建高校 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院校 安徽省重点大学 |
预算 | 11.97亿人民币[1](2022年) |
党委书记 | 胡朝荣 |
校长 | 空缺 |
副校长 | 朱家存、陆林、彭凤莲、熊宇杰、任永 |
纪委书记 | 周新发 |
教师人数 | 1799人(2022年) |
职工人数 | 2727人(2022年) |
学生人数 | 58000余人(2022年) |
大学部人数 | 27400余人(2022年) |
研究生人数 | 6900余人(2022年) |
校址 | ![]() 镜湖区北京东路1号(赭山校区) 弋江区九华南路189号(花津校区) |
校区 | 市区(赭山校区) 城南高校园区(花津校区) |
总面积 | 202.43万平方米(2022年) |
建筑面积 | 107.37万平方米(2022年) |
代表色 | 师大蓝 |
校刊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
藏书数量 | 303.17万册(2022年) |
隶属 |
![]() |
邮递区号 | 241000(赭山校区) 241002(花津校区) |
电话号码 | +86 (0)553 5910027 |
网站 |
www![]() |
安徽师范大学,简称安师大,是一所位于中国安徽省芜湖市的公立高等院校,为安徽省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学校前身是1928年创建于安徽省安庆市的省立安徽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安徽大学,1949年12月成建制迁至安徽省芜湖市。后经历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皖南大学、安徽工农大学几个办学阶段。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芜湖师范专科学校并入安徽师范大学。
学校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建设高校,是安徽省委省政府优先建设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和安徽省「地方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高校。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首批四所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之一,全国首批具有接受公费来华留学生资格的高校、全国首批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权高校、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学校具有副教授自审权和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也是安徽省优先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高校。[2]2011年,学校被《中国网》评为「中国十大最美丽的大学」之一[3]。
校史沿革
省立安徽大学时期(1928年4月-1939年8月)

早在1921年,一批皖籍学者陈独秀、胡适、高一涵、陶行知等,鉴于安徽近代教育落后的现实,极力倡导筹建安徽大学。由于军阀斗争和北伐战争的影响,筹建工作多次受阻。直至1928年2月,筹备工作就绪,安徽省政府拨安庆北门外菱湖百子桥安徽法政专门学校及五里庙甲种农业学校的校址为校舍,预科开始招生。首批预科学生142人,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班。1928年4月10日上午10时,预科正式开学,这一天即是省立安徽大学的诞生纪念日,也是安徽现代教育史上高校创立之始。1928年8月,成立文法学院,内设中文、教育、政经、法律四系,学制四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刘文典任文法学院院长兼预科主任,主持校务工作。1929年2月,析文法学院为文学院和法学院,文学院设中文、外语、哲教三系;法学院设经济、法律、政治三系。同年9月,成立理学院,设数学、化学、物理三系。1930年秋,理学院增设生物系。1934年法学院停办。1935年,增设农学院,设农艺、农业经济二系。
1938年春,由于日军进犯,大部分教职工为避战火纷纷离校,学校陷于停顿。1938年6月,安庆沦陷。学校拟内迁复校,因内迁学校过多加之经费断绝,教育部决定安徽大学停办。1939年,代理校长汪洪法向安徽省政府办理了移交手续,具有10年办学历史的省立安徽大学宣告停办。从1928年至1937年,省立安徽大学共培养了六届本科毕业生,计556人,另有预科毕业生和肄业生。著名学者姚永朴、刘文典、王星拱、程演生、陶因、陈望道、丁绪贤、郁达夫、周予同、吕思勉、章益、周建人等曾在此执教,时有「于京沪一带,仅次于上海同济大学」之誉。[4][5][6]
省立安徽学院时期(1940年3月—1949年12月)

省立安徽大学停办期间,已迁至立煌县(现金寨县)的安徽省政府为解决安徽未沦陷地区高中毕业生求学问题,于1940年春动议筹办安徽建设学院。1941年2月,改设安徽临时政治学院,划定古碑冲黄家集为院址。1941年8月,安徽临时政治学院正式成立。同年10月招生,内设文史、政经、法律、教育四系,学制一年。1942年9月改名为省立安徽师范专科学校,内设国文、英文、数学、教育、史地五科,学制三年。1943年9月正式定名为省立安徽学院,聘朱佛定为院长,内设中文、外语、数学、史地、政经、法律六系,及银行、艺术、师范三个专修科,学制四年。1944年1月,在皖南休宁万安镇创设安徽学院皖南分院,设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农林三系,和银行、会计两个专修科。
1945年日本投降后,省立安徽学院随省府迁至合肥郊区临河集办学,有500余名学生经转学考试入国立安徽大学,成为国立安大复校后最大的学生来源。学院因校舍破旧,交通不便,于1946年10月迁至芜湖赭山定点建校,皖南分院也同时迁至芜湖,与省立安徽学院合并。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芜湖,芜湖军管会接管省立安徽学院。1949年12月4日,省立安徽学院与国立安徽大学合并为新的安徽大学。至此,安徽学院遂告结束。安徽学院是抗日战争时期安徽省唯一的一所高等学校,历时九年,三易校名,三迁校址,共培养学生七届964名毕业生。[7][5][6]
国立安徽大学时期(1946年4月—1949年12月)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1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恢复安徽大学,并改「省立」为「国立」,是为国立安徽大学,校址仍在安庆,决定由朱光潜等12人组成筹委会,朱光潜任主任委员,陶因为秘书。后朱光潜一再恳辞,乃改命陶因为筹委会主任。国立安徽大学由教育部直辖,学制四年,实行学年学分制。学校设文、法、理、农四院,共13个系。文学院设中国文学系、外国语文系、历史系、哲学教育系;法学院设法律系、政治系、经济系;理学院设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农学院设农艺系、森林系、园艺系(该系成立于1947年3月)。国立安徽大学在安庆的3年中,共毕业学生729人。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安庆,南京军管会接管国立安徽大学。1949年7月中旬,长江洪水泛滥,校园全部被淹。1949年12月,奉华东局文教部令,国立安徽大学迁至芜湖,与省立安徽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安徽大学。[8][5][6]
安徽大学时期(1949年12月—1954年8月)

1949年12月4日,国立安徽大学成建制地从安庆迁至芜湖,与省立安徽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安徽大学。仍然沿用「国立安徽大学」的校名、门牌和印章,直到1950年底,学校大门门头字牌由「国立安徽大学」改为「安徽大学」。共有文、法、理、农四个学院,内设12个本科专业,即文艺(内分中文、外语、艺术三组)、史地、教育、法律、经济、数学、物理、化学、农艺、园艺、森林、土木工程12个系,另办有中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森林专修科及师资速成班。1952年5月,中共安徽大学党委成立,项南任校党委书记,许杰任校长。
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后,中央政府仿效苏联对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1950年7月,安徽大学土木工程系及艺术系并入南京大学。1952年底,先后调入复旦大学茶叶专修科教师5人、学生21人,南京大学、金陵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后不复存在)蚕桑专修科教工28人、学生20人;由原皖北文艺干校、巢县黄麓师专和皖南师范学校合并而成的安徽师范专科学校并入安徽大学,成为师范专科部。同时,经济系的学生及部分教师调往复旦大学;园艺系二三年级学生调往浙江大学农学院;法律系部分教师(共5人)及学生79人调往华东政法学院(现华东政法大学),法学院及所属系科不复存在。1953年,江苏师范学院(现苏州大学)化学系三年级学生调入安徽大学,安徽大学数学系、物理系、教育系、历史系三年级学生调往华东师范大学。调整后,安徽大学的文、理、农三院整合设置为「师范学院」和「农学院」二院。
1954年2月10日,安徽大学校名取消,其下属的师范学院和农学院分别独立建院。1954年8月,安徽师范学院与农学院正式分设。[9][5][6]
安徽师范学院时期(1954年8月—1960年5月)

1954年2月,遵照政务院决定,安徽大学师范学院、农学院分别独立建院。9月,农学院迁往合肥新落成的校区独立办学,建立安徽农学院(现安徽农业大学);校本部易名挂牌为安徽师范学院,方向明任院长。安徽师范学院独立建院后,设有中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五系及中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艺术八个专修科。1956年设立函授部,创办夜大学,为安徽省第一所创办成人高等教育的普通高校。1956年增设俄语科。1957年增设地理系和体育科。
1958年,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将安徽师范学院文、理系科分别建院。7月,中文、历史两系学生和大部分教师及外语科的全部师生迁往合肥,与合肥师专合并,并入合肥师范学院;物理系全部学生和部分教师迁往合肥并入刚筹建的合肥大学(后毛泽东题写校名时改称「安徽大学」)。之后安徽师范学院又重新建立了中文、历史、物理三系。1959年7月,安徽师范学院中文、历史、地理三系全部师生迁合肥并入合肥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数学、生物、物理三系师生全部迁芜湖并入安徽师范学院。至此,安徽师范学院成为理科师范类高校,合肥师范学院成为文科师范类高校。调整后的安徽师范学院设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系和艺术、体育两个专修科。[10][5][6]
皖南大学时期(1960年5月—1968年8月)

1958年9月,毛泽东视察合肥,曾希圣请毛泽东题写「合肥大学」校牌,毛泽东认为合肥小城市、没名气,「还是安徽大学好」,于是将新建的「合肥大学」题为「安徽大学」。这样,学校再想恢复「安徽大学」的校名已无可能,于是决定将学校更名为「皖南大学」。恰逢刘少奇1958年10月来芜湖视察,便请刘少奇题写了「皖南大学」校牌。1960年3月,中央教育部正式批准安徽师范学院改为皖南大学。5月,皖南大学正式定名。1960年9月,皖南大学艺术科与安徽艺术学校合并成立安徽艺术学院(后撤消并入合肥师范学院),体育科与安徽体校合并成立安徽体育学院。1962年,学校新建外语系。同年7月,安徽体育学院体育系并入皖南大学。1963年安徽教育学院数学、物理两系并入皖南大学。调整后的皖南大学设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语、体育六系,学制四年;另设化学、生物、体育三个专修科,学制二年。1960年至1969年,共毕业学生6400余人。[10][5][6]
1966年6月5日,学校停课,发动群众大鸣大放张贴大字报,学校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8月23日,千余名学生上街进行破四旧宣传活动,物理系部分学生砸毁了天主教堂上的教会人像,并换掉了若干商店字号。8月25日,学校成立文化革命筹备委员会。8月26日,中共皖南大学党委书记陈韧被停职反省,后被学生戴上纸帽,手提铜锣游校。10月17日,中共皖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张良服敌敌畏自杀。[11]
合肥师范学院时期(1958年6月-1970年1月)
合肥师范学院于1958年6月经中央教育部批准在原合肥师范专科学校基础上扩建而成。合肥师专前身为安徽省中学教师进修学院,1956年7月,更名为合肥师范专科学校,设中文、史政、数学、物理、生物五个学科。1958年7月,安徽师范学院中文系、历史系、外语科部分师生迁往合肥,并入合肥师范学院。学院下设中文、历史、数学、物理、地理、生物六个系科和马列主义、教育、体育三个教研室。1959年,合肥师范学院数学、物理、生物三系迁往芜湖并入安徽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学院外语系和仍保留的中文、历史、地理三个专业全部调往合肥并入合肥师范学院。调整后,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实现了文理分设。合肥师范学院设中文、历史、政教、外语(英、俄专业)、地理、教育六系(后教育系停办,1963年增设艺术系设音乐、美术二个专业),校园占地700余亩。[12]
1958年10月29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修补委员康生来院视察并题写了「合肥师范学院」校牌。1961年11月3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陈毅来院视察并作了重要讲话。
1970年1月,受「文革」影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下迁合肥,中共安徽省委决定撤销合肥师范学院,将校园让给从北京迁来的中国科大。合肥师范学院中文、历史、艺术、地理四系及院党政机关成建制迁往芜湖,并入安徽工农大学;外语系并入安徽大学;政教系并入宣城的安徽劳动大学(1982年劳动大学停办,政治系部分教师及80级政教班学生迁回安徽师范大学)。至此,合肥师范学院遂告结束。合肥师范学院从1958年建院到1970年1月与安徽工农大学合并,共培养毕业学生7428人,其中本科生6679人,专科生749人(夜大学、函授毕业生未计在内)。[12]
安徽工农大学时期(1968年8月-1972年12月)
「文革」初期,由于刘少奇被打倒,红卫兵组织以刘少奇与毛主席分庭抗礼为借口,砸烂了「皖南大学」校牌,并擅自更改为安徽工农大学。皖南大学革命委员会于是报请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将「皖南大学」改为「安徽工农大学」。省革委会于1968年9月11日批准学校改名。1968年8月,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学校,举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12月,安徽工农大学革命师生员工在工宣队、军宣队的领导下到泾县黄田公社搞「斗、改、批」,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70年初,为安置中国科大,安徽省革委会决定将合肥师范学院并入安徽工农大学,将合肥师范学院整个校园无偿让给中国科大。
「文革」开始后,高等学校停止招生,「停课闹革命」已达4年之后。根据毛泽东1968年7月21日在一份调查报告上的批语:「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工具机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之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提出《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于1970年6月27日经中央批准试行。学校也于1970年开始了招生试点工作,首届招收316名工农兵学员,于10月入学。
合肥师范学院和皖南大学都是师范性质的大学,1969年安徽省革委会指出,两校合并后,仍然是师范性质的大学。由于并校后的校名安徽工农大学不能反映师范性质,于是校革委会于1971年2月18日向省革委会打请示报告,拟将安徽工农大学改为安徽师范大学。1972年12月15日,省革委会批准更名。[10][5][6][11]
安徽师范大学(1972年12月- )
1972年12月25日,经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安徽工农大学改名为安徽师范大学。1973年4月,郭沫若为安徽师范大学题写了校名。1974年5月,创办安徽师范大学阜阳分校、六安分校。同年9月,开办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分校,设中文、数学、物理、化学四系。1975年,《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公开发行。1977年11月21日,为培养安徽省急需人才,省委、省革委会根据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的实际情况,决定在全省设立「安徽师范大学教学点」。学校首先在安庆设立安徽师范大学安庆教学点。之后又相继在阜阳、淮北设立了「教学点」,并使这三所学校很快独立升格为本科师范学院。继之,又在巢湖、滁州、宿州、淮南、六安设立了「教学点」,并由学校选派教师授课。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这些「教学点」逐步发展为师范学院或师范专科学校,为安徽省高等师范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安徽省高等教育「母机」的荣誉。
1980年起,学校与全国重点大学一起列入招生第一批次录取。1981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5年,《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公开发行。1987年12月,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招收外国留学生。2000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2003年5月,安徽师范大学新校区开工建设。同年9月,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04年,学校获准举办独立学院。[13][6][5][11]
2005年2月21日,教育部批准将芜湖师范专科学校整建制并入安徽师范大学[14]。2007年9月,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两个学科被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开展博士后工作[15]。2010年6月28日,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成立的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揭牌,为安徽皖南地区首家出版社[16]。2013年5月,学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进入继985工程、211工程后国家第三次重点高校建设工程行列[17]。2013年12月9日,学校成功跨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成为教育部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18][19]。
学校标识
校训
安徽师范大学校训是「厚德、重教、博学、笃行」。
厚德,语出《周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在彰显学校厚重质朴、至善致远的优良品质。
重教,指尊教、重教、爱教、乐教、善教。意在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博学,语出《论语·子张》子夏之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意在秉承皖学严谨朴实、求是创新的学风。
笃行,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在弘扬知行合一、自强不息的精神。[20]
校徽
学校校徽为圆形图案,校徽上部为郭沫若题写的校名;下部ANHUI NORMAL UNIVERSITY为英文校名;中间图案为教师正在授课形象,表达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之寓意,其中「●」代表太阳,下面由学校缩写「安师大」的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A、S、D组成,1928代表建校时间,蓝色象征蓝天或黑板,寓意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20]
校旗

学校校旗为长方形旗帜,采用蓝色为底色,中央印有学校校徽,校徽为金色,下半部印有安徽师范大学校名,字体颜色为白色。[21]
校歌
学校校歌为《安徽师范大学校歌》,沿用学校前身省立安徽大学1933年第九次校务会议审定的校歌,由时任省立安徽大学校长程演生作词、国立音乐学院院长萧友梅作曲。校歌样式为四部合唱曲。
- 安徽师范大学校歌
- 程演生词 萧友梅曲
- 潜岳苍苍,江淮汤汤。夏商肇启,雍容汉唐。
- 文化丕成,民族是昌。莘莘多士,跻兹上庠。
- 潜岳苍苍,江淮汤汤。缅怀先哲,管仲蒙庄。
- 高文显学,宋清孔彰。莘莘多士,跻兹上庠。[22]
校庆
学校校庆日为每年的4月10日。
1928年4月10日,省立安徽大学完成筹备,预科班正式开学,142名学生(分为社会科学班和自然科学班)在安庆菱湖百子桥原法政专门学校礼堂举行了开学典礼,这一天即为省立安徽大学及安徽师范大学的诞生日、校庆日。[6]
现状
师生概况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共有教职工2570人,其中专任教师1793人,副高级以上职称1000余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48个。拥有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青1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国家优青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9人。各类在籍学生50000余人,其中普通本科生27400余人、研究生6900余人、留学生290余人、成人教育生16000余人。[2]
院系设置
学校设有18个二级学院,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并办有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
2022年4月查阅自官网[23]
|
|
学科专业
学校现有88个本科专业,其中师范专业17个、非师范专业71个[24]。入选安徽省高峰学科6个,ESI全球前1%学科2个,安徽省重点学科1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博士后流动站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1个。[2]
2017年,学校化学学科进入安徽省首批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中国史、中国语言文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3个学科进入安徽省首批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国内一流学科建设行列。[25]
- 安徽省重点学科(18个):中国语言文学(A类)、汉语言文字学、教育学原理、人文地理学、生态学、有机化学、中国古代文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共党史、课程与教学论、体育教育训练学、中国现当代文学、音乐学、专门史、应用数学、分析化学、自然地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26][27]
- 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地理科学、汉语言文学、生物科学、教育学、历史学、化学、英语、音乐学、电子信息工程
-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化学教学论、教育学原理、心理学(公共课)、文学理论、大学语文、中国古代史[28]、小学生心理辅导、教育发展史略[29]
-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安徽文化与古代中国、安徽名胜与古典诗词[30]
- 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公共教育学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安徽师范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化学、生物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物理学、地理学、体育学、数学
- 博士后流动站(6个):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化学、生物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
科研平台
学校现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育)1个,安徽省重点智库1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6个,安徽省工程实验室3个,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2][31]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功能分子固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伏尔加—第聂伯两江流域研究中心
- 省部共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育)(1个):分子基材料省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重点培育)
- 安徽省重点智库(1个):安徽文化发展研究院
-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安徽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
- 安徽省重点实验室(6个):重要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分子基材料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江淮流域地表过程与区域响应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光电材料与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网络与信息安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分子酶学与重大疾病机理研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安徽省工程实验室(3个):安徽省水土污染治理与修复工程实验室、安徽省智慧机器人信息融合与控制工程实验室、安徽省新能源汽车电池储能材料工程实验室
- 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安徽省中药日化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社会服务
学校是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基地、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安徽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安徽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基地、安徽省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安徽省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安徽省高中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安徽省旅游中职骨干教师培训基地。[2]
学校是土地规划设计甲级资质和安徽省唯一的旅游规划设计甲级资质[3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国家乙级资质单位[33]。
馆藏资源
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现有图书303.17万册,古籍善本700余种,其中《洪武正韵》为国内唯一全本,元刻明递修《通志》、明嘉靖刻本《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均为海内珍本。学校拥有国内外主要网络资源及资料库,馆藏资源基本实现了数位化。[2]
学生社团
- 学生组织:安徽师范大学学生会、安徽师范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等。
- 校学生会下设文学院学生分会等17个学生分会,学生社团联合会全面负责学生社团的日常联络和管理工作,是学生社团与学校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 学校共有60多个学生社团,分理论学习型、社会科学型、学术科技型、文学艺术型、体育健身型、公益服务型6大类。学生社团由校团委直接指导,学生社团联合会负责联络协调。[34]
校园
学校现有赭山校区、花津校区两大校区,以及独立学院—皖江学院。占地总面积195.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0.06万平方米。
赭山校区
又称中校区、老校区,位于芜湖市镜湖区北京东路1号。该校区从1946年10月省立安徽学院迁至芜湖赭山建校、1949年10月国立安徽大学迁至芜湖始一直沿用至今。校区依赭山而建,故取名为「赭山校区」。该校区现由音乐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三个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以及皖江学院部分院系使用。
- 田家炳教育书院:简称「田楼」,由香港著名实业家、慈善家田家炳先生捐资500万元所兴建。2000年9月16日动工建设,2001年9月30日竣工,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高6层。2001年10月11日举行落成庆典,田家炳先生亲赴参加庆典仪式。位于东大门正入口处,北靠赭山,南临镜湖,是赭山校区标志性建筑。[35]
花津校区
又称南校区、新校区,位于芜湖市弋江区九华南路189号。由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担纲设计,于2003年5月28日开工建设,分五批建设,2004年1月29日一期投入使用,占地面积约2271亩。校园北端与芜湖国际会展中心相毗邻,南邻国家级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西接芜湖高校园区,东临城市主干道九华南路。新校区距老校区约6公里,现除音乐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以外的其他学院以及皖江学院部分院系在该校区教学。
花津校区按照城市设计中的区域性设计手法,将整个校园分为学生生活区、教学办公区、体育运动区和环境景观区。学生生活区位于校园西侧,学生公寓自南向北分为四个区域,分别为春华园、夏沁园、秋实园、冬和园,学生食堂、大礼堂和大学生活动中心也分布于此,学生生活区北边为教职工宿舍区文津花园。教学办公区位于校园中、东部,校园中部为敬文图书馆和公共教学楼,东侧为院系教学和办公区。体育运动区分布于校园南北两侧,南侧运动场地主要用于公共体育课教学,北侧运动场地主要用于专业体育课教学。环境景观区主要位于学生生活区和教学办公区之间,由近200亩的花津河水系贯穿校园南北中心生态带。
- 敬文图书馆:由香港朱敬文教育基金会资助兴建的,于2005年4月开工建设,2007年4月25日落成。位于花津校区中央水系生态带中心位置,是新校区标志性建筑,也是皖南地区最大的图书馆。该馆主体七层,地下一层,总建筑面积38700多平方米。
- 实习实训中心: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资助项目,于2014年4月25日开工建设,2015年11月完成了项目主体工程封顶,2017年7月顺利通过政府主管部门组织的竣工验收。位于花津校区东侧中段位置,东大门和东南门之间,总建筑面积52770平方米,为物电学院和化材学院师生提供教学和科研服务。
历任校长
|
|
学校排名
根据艾瑞森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2018年中国大学杰出校友排行榜100强」报告显示,该校培养和造就的杰出政要、两院院士、人文社会科学家等校友人数位居全国高校第53位[39]。
根据艾瑞森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2018中国大学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校友排行榜100强」报告显示,该校培养和造就的杰出人文社会科学人数位居全国高校第29位[40]。
根据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2019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显示,该校位居全国高校第132位,安徽省第4位[41]。
根据青塔网发布的「1994-2017年国家杰青获得者本科毕业学校统计」显示,该校共有39名本科校友获得国家杰青,位列全国第19位[42]。
根据青塔网发布的「1999-2017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本科校友数量统计」显示,该校共有14名本科校友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位列全国第41位[43]。
知名校友
学校自建校以来,累计为国家培养全日制高等专门人才近30万人,为安徽省高校之最[44]。涌现出全国政协副主席刘奇葆、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王胜俊、新华通讯社原社长李从军、安徽省政协原主席杨多良、国务院常务副秘书长丁学东,两院院士王文兴、王如松、李亚栋、韩斌、汪卫华,欧洲科学院院士曹进德、尚必武等一批杰出校友。
国际交流与合作
概况
学校是全国首批获准招收公费留学生的高校之一、国务院侨办首批确立的华文教育基地、国家汉语推广基地、国家HSK考点、安徽省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学校与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芬兰、澳大利亚、纽西兰、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几十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先后接收各类长短期进修和学历教育留学生3000多人次,生源遍及英国、法国、哥斯大黎加、安哥拉等48个国家和地区。并与澳大利亚查尔斯达尔文大学、安哥拉独立大学等共建了孔子学院,与俄罗斯米宁大学共建了「中国语言文化研究中心」。[45]目前在校外国留学生含博士、硕士、本科、进修等不同层次的学生200余人。
中美人才培养计划
《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是(教育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CEAIE)、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CCIEE)和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AASCU)共同合作与管理的中美高等教育双向交流与合作项目。2006年起,学校被吸收为该计划中方大学。部分专业(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新闻学、人力资源管理、英语、化学、音乐、公共事业管理、生物学、环境科学等专业)新生在读完一年级课程后,通过遴选有机会参加该计划的学习。[46]
台湾交换生
学校与台湾台南大学、静宜大学签订了校际培养协议,可互派交换生进行学习交流。[46]
中外合作办学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与韩国世宗大学、美国西东大学、美国布莱诺大学等合作举办12个本科专业[47]。并与美国詹森大学合作举办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为安徽省首个中外合作办学硕士项目[48]。
序号 | 专业名称 | 培养模式 | 合作院校 | 办学层次 |
---|---|---|---|---|
1 | 动画 | 2+2 | 韩国世宗大学 | 学士学位教育 |
2 | 会计学 | 2+2 | 美国西东大学 | 学士学位教育 |
3 | 学前教育 | 2+2 | 美国布莱诺大学 | 学士学位教育 |
4 | 英语 | 2+2 | 美国布莱诺大学 | 学士学位教育 |
5 | 俄语 | 2+1+1 | 俄罗斯彼得罗·扎沃茨克大学 | 学士学位教育 |
6 | 法语 | 2+2 | 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 | 学士学位教育 |
7 | 环境艺术设计 | 2+2 | 美国布莱诺大学 | 学士学位教育 |
8 | 生物科学 | 2+2 | 英国亚伯大学 | 学士学位教育 |
9 | 新闻学 | 2+2 | 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 | 学士学位教育 |
10 | 人力资源管理 | 2+2 | 法国里昂社会经济高级学校 | 学士学位教育 |
11 | 旅游管理 | 2+2 | 韩国世宗大学 | 学士学位教育 |
12 | 化学 | 2+2 |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 | 学士学位教育 |
13 | 现代教育技术 | 2+1 | 美国詹森大学 | 硕士研究生教育 |
国际合作院校
亚洲
美洲
|
欧洲
大洋洲非洲
|
参考文献
- ^ 安徽师范大学2022年单位预算. 安徽省教育厅. 2022-03-09.
- ^ 2.0 2.1 2.2 2.3 2.4 2.5 学校简介. 安徽师范大学. [2021-11-24].
- ^ Top 10 most beautiful universities in China. China.org.cn. March 31, 2011 [2016-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7) (英语).
- ^ 省立安徽大学时期(1928年4月—1939年8月). 安徽师范大学档案馆. 2014-11-28 [2016-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1).
-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从省立安徽大学到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档案馆. 2008-04-01 [2016-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1).
-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唯我师大 相承一脉. 安徽师范大学档案馆. 2016-05-12 [2016-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1).
- ^ 省立安徽学院时期(1940年3月—1949年12月). 安徽师范大学档案馆. 2014-11-20 [2016-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1).
- ^ 国立安徽大学时期(1946年4月—1949年12月). 安徽师范大学档案馆. 2014-11-20 [2016-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1).
- ^ 安徽大学时期(1949年12月—1954年8月). 安徽师范大学档案馆. 2014-11-20 [2016-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1).
- ^ 10.0 10.1 10.2 安徽师范学院到安徽工农大学时期(1954年8月—1972年12月). 安徽师范大学档案馆. 2014-11-20 [2016-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1).
- ^ 11.0 11.1 11.2 师大纪事1949-1999. 安徽师范大学档案馆. 2016-05-11 [2016-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2).
- ^ 12.0 12.1 合肥师范学院全宗. 安徽师范大学档案馆. 2016-05-17 [2016-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2).
- ^ 安徽师范大学时期(1972年—1997年)]. 安徽师范大学档案馆. 2014-11-20 [2016-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1).
- ^ 教育部关于同意芜湖师范专科学校并入安徽师范大学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8-04-25.[失效连结]
- ^ 我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申报获得重大突破 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两学科被批准设站. 安徽师大报. 2007-09-15 [2019-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0).
- ^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揭牌 臧世凯等出席仪式. 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2010-06-29 [2020-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16).
- ^ 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入选名单.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 2013-05-23 [2020-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8).
- ^ 安徽省人民政府 教育部 关于共建安徽师范大学的意见. 安徽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 2018-09-19 [2020-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1).
- ^ 安徽师范大学成功跨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 人民网. 2014-01-06 [2020-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1).
- ^ 20.0 20.1 安徽师范大学校训、校徽、校歌. 安徽师范大学档案馆. 2014-11-20 [2016-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1).
- ^ 校旗.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网. 2012-12-24 [2016-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1).
- ^ 安徽师范大学校歌之由来. 安徽师范大学档案馆. 2016-05-12 [2016-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1).
- ^ 安徽师范大学2021年普通本科招生专业一览表. 安徽师范大学招生就业处. 2021-06-08 [2022-04-05].
- ^ 专业设置. 安徽师范大学本科招生信息网. [2019-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3).
- ^ 安徽省一流学科奖补资金项目名单出炉!12所高校25个学科入选!. 中国教育在线. 2017-06-07 [2017-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2).
- ^ 我院中国语言文学问鼎安徽省A类重点学科.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2008-12-26 [2016-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1).
- ^ 关于公布安徽省第三批B、C类省级重点学科名单的通知. 安徽省教育厅. 2008-10-15 [2016-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5).
- ^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名单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6-07-01 [2016-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8).
- ^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名单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7-01-25 [2019-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9).
- ^ 教育部关于公布第四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名单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3-11-11 [2018-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8).
- ^ 安徽师范大学2020学年度基本数据. 安徽师范大学. [2021-11-24].
- ^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简介.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 [2017-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1).
-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年本科专业招生简介. 安徽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7-06-27.[永久失效连结]
- ^ 安徽师范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 [2016-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1).
- ^ 李萌. 曾亲赴安师大见证教育书院落成. 安徽商报. 2018-07-11 [2018-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2).
- ^ 建校以来至解放前历任校(院)长. 安徽师范大学档案馆. [2021-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6).
- ^ 解放后至今历现任校长. 安徽师范大学档案馆. [2021-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6).
- ^ 历任领导. 安徽师范大学. [2021-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3).
- ^ 校友会2018年中国大学杰出校友排行榜100强. 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 (高考网). 2018-12-19 [2019-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0).
- ^ 校友会2018中国大学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校友排行榜100强. 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 (高考网). 2018-05-04 [2019-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0).
- ^ 校友会2019安徽省大学排名,中国科技大学第一. 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 [2019-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0).
- ^ 院士摇篮:历年国家杰青获得者,本科都毕业于哪些高校?. 青塔网 (搜狐网). 2018-07-28 [2019-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0).
- ^ 历年全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本科都毕业于哪些高校?. 青塔网. 2018-07-04 [2019-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8).
- ^ 安徽师范大学喜迎建校90周年 培养近30万专门人才. 人民网 (中国新闻网). 2018-05-21 [2018-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0).
- ^ 十二五以来我校对外交流合作与留学生教育发展综述. 《安徽师范大学校报》电子版:第550期:第03版. 2014-11-30 [2016-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0).
- ^ 46.0 46.1 人才培养. 安徽师范大学本科生招生信息网. [2016-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30).
- ^ 安徽师范大学本科中外联合培养项目一览表. 安徽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 2018-12-25 [2019-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9).
- ^ 我校首个中外合作办学硕士项目喜获教育部批准. 安徽师范大学. 2014-02-18 [2019-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3).
- 安徽师范大学校史编写组. 安徽师范大学校史(1928-2008). 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8年4月. ISBN 978-7-212-03178-7.
外部连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