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语 是中国 土族 的语言,本名「蒙古尔」(Monguor)为「蒙古」之转音。使用者为蒙古化的鲜卑族 。属于蒙古语族 东蒙古语支(Shirongolic) ,使用地区包括青海省 东部和甘肃省 的天祝藏族自治县 。
土族语为甘肃-青海语言区域 (安多 语言区域)的一份子。有同仁 方言、互助 方言、民和 方言等多种方言,方言间沟通较困难。土族语没有文字。1979年,青海省有关部门以互助方言为基础,制定了以中文拼音为基础的《土文方案(草案)》,已试行推广,但不普及。
土族语的自称在不同方言间有所差别,互助土族语自称「Mongghul」,民和土族语自称「Mangghuer」,两者可能已经是不同语言。互助土族语受到安多藏语 的强烈影响,民和土族语则受汉语 影响较大,并与汉语互动混合产生了甘沟话 。
发音 元音 若元音位在鼻辅音之前,则有可能会鼻化。 /i, e, u/ 在特定音步上会不发音。 音位 同位异音 注释 /i/ [i] [ɪ] 重读音节 [ɨ] 在齿龈咝音或塞擦音后 [ɨ˞] 在卷舌音后 /e/ [e] [ə] 没有任何辅音的重读音节 [ɛ] 没有任何腭音 的音节 [ə̝] 后接鼻音时 /a/ [ä] [ɑ] 后接 /ŋ/ 时 [ɐ] 后接 /j/ 时 [æ] 后接 /n/ 时 [ɛ] 前为腭音,且后为 /n/ 时 /o/ [o] [ɵ] 取决于方言,确切发音不一定 /u/ [u] [ʊ] 不在重读音节时 [ʉ] 前为腭音时
辅音 [χ] 有 [h] 或 [x] 等同位异音。 [ɻ] 可能在重读音节或词首音节前发成浊擦音 [ʐ] 。在位于母音间且为非重读音节时,会发成闪音 [ɾ] 。在音节尾部可以发成卷舌元音 [ə˞] 。 [j] 在重要的重读音节可以擦化成 [ʝ] [3] 。 数字 下表的土族语数字系统[4] 只用于互助土族语,民和土族语已经改用汉语计数[4] 。 现代蒙古语 的十为「arban」,与土族语比较后,可以重建中古蒙古语 的十为有h的*harpa/n including *[5] 。
Numeral 古典蒙古语 互助土族语 1 nigen nige 2 qoyar ghoori 3 ghurban ghuran 4 dörben deeran 5 tabun tawun 6 jirghughan jirighun 7 dologhan duluun 8 naiman niiman 9 yisün shdzin 10 arban haran
参见 参考资料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编). Tu . Glottolog 2.7 .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 土族语的Glottopedia条目 . ^ Slater, Keith W. A Grammar of Mangghuer: A Mongolic Language of China's Qinghai-Gansu Sprachbund. Routledge. 2003. ^ 4.0 4.1 Dpal-ldan-bkra-shis, Slater et al. 1996: 4 ^ Svantesson et al. 2005: 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