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藻类、真菌和植物命名法规
《国际藻类、真菌和植物命名法规》(英文: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algae, fungi, and plants,缩写:ICN)是一部国际性的规则与建议,用于管理藻类、真菌和植物的科学命名,由国际植物学大会命名法分会负责修订,每隔六年随着国际植物学大会的召开而更新出版一次。旧称《国际植物命名法规》(英文: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缩写:ICBN),为准确体现出法规所涵盖的生物类群,在2011年7月于墨尔本举行的第18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上改为现用名。
法规历史
1905年第二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在维也纳举行,并于次年发布了第一版植物命名法规,现称作「维也纳规章」(Vienna Rule)[3]。
目前最新的法规是2017年出版的「深圳法规」(Shenzhen Code[4]),是第19届国际植物学会议于2017年在深圳举办后,基于2011年出版的「墨尔本法规」(Melbourne Code[5])所修订的版本。
届[6] | 年 | 举办地 | 法规的非正式名称 |
---|---|---|---|
I | 1900 |
![]() |
- |
II | 1905 |
![]() |
维也纳规章(1906年出版) |
III | 1910 |
![]() |
- |
IV | 1926 |
![]() |
- |
V | 1930 |
![]() |
剑桥规章(1935年出版) |
VI | 1935 |
![]() |
- |
VII | 1950 |
![]() |
斯德哥尔摩法规(1952年出版) |
VIII | 1954 |
![]() |
- |
IX | 1959 |
![]() |
- |
X | 1964 |
![]() |
- |
XI | 1969 |
![]() |
西雅图法规 |
XII | 1975 |
![]() |
列宁格勒法规 |
XIII | 1981 |
![]() |
雪梨法规 |
XIV | 1987 |
![]() |
柏林法规 |
XV | 1993 |
![]() |
东京法规 |
XVI | 1999 |
![]() |
圣路易斯法规、黑色法规 |
XVII | 2005 |
![]() |
维也纳法规 |
XVIII | 2011 |
![]() |
墨尔本法规 |
XIX | 2017 |
![]() |
深圳法规 |
主要内容
命名法规主要的条文:
- 原则(principles):共有六条最基本的原则,「系构成植物命名法之基础」[3]。
- 详细的法条区分为许多规则,而以条款(Article)及拟则(Recommand)陈述。例证(Ex.)则附加于规则及拟则内供为说明[3]。条款中的规则乃整理历来的命名法,作为将来之准绳;凡植物名称抵触规则者不能再使用。拟则供补充条款之用,「其目的在使将来之命名方法可逐步统一、清晰。凡植物命名无论在名称上或形式上与拟则抵触者,虽不予取消,但此后不得援以为例」。[3]
- 规则与拟则适用于所有传统认知之现生或化石植物。例如:蓝绿菌(蓝绿藻)、真菌类,包括壶菌类、卵菌类、黏菌类等;及能施行光合作用之原生生物。
- 国际栽培植物命名委员会为使用于农业上、林业上、园艺上若干特定群之名称,授权制定「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
- 法规一直强调:名称变更之唯一正确理由,乃分类学者经充份研究后,有确凿之事实证据,或必须废弃违反本规则之学名。[3]
最近变更
第十八届国际植物学会议(XVIII IBC)对《国际植物命名法规》作出的重要变更:[7]
一、自2012年1月1日起接受在电子出版品上发表新名
自2012年1月1日起,在印刷出版品上发表新名称已非必要;于网路上以PDF文档发表且具有国际标准书号(ISBN) 或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的出版物亦可视为有效发表。
二、自2012年1月1日起命名时可用英文描述
放弃形态分类群(morphotaxa)的概念,若具不同名称的断片、生活史阶段或储藏阶段的化石可被证实属同一种时,仅可具有一正当名;该名称的决定应符合优先权之相关规定。真菌的部份则是舍弃有性世代、无性世代具不同学名的概念。
四、于 MycoBank 注册新名称是发表真菌新名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真菌学家于 MycoBank 资料库、Index Fungorum 资料库发表新种新名,为法规中规定的必要条件。
五、《国际植物命名法规》更名为《国际藻类、真菌和植物命名法规》
为有效反映该法规所涵盖的分类群,《国际植物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更名为《国际藻类、真菌和植物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algae, fungi, and plants)。
延伸阅读
-
命名法规
- 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英文: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Cultivated Plants;缩写:ICNCP)
- 国际动物命名法规(英文:International Code of Zoological Nomenclature,缩写:ICZN)
- 国际原核生物命名法规〔英文: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of Prokaryotes,缩写:ICNP;2008年以前名为《国际细菌命名法规》(英文: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of Bacteria;缩写:ICNB)〕
- 国际系统发生学命名法规(英文:International Code of Phylogenetic Nomenclature;简称:PhyloCode)
- 植物命名法
- 科学命名术语表
- 二名法
- 科学分类
- 未描述分类群
参考文献
- ^ 张丽兵; Paul C. Silva; John mcneill; Nicholas J. Turland. 国际植物命名法规中的术语介绍. 植物分类学报. 2007, 45 (4): 593–598 (中文(中国大陆)).
- ^ Resolutions (PDF). XVIII International Botanical Congress. 2011-07.
- ^ 3.0 3.1 3.2 3.3 3.4 黄增泉. 植物命名指南 (第三版). 台北: 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林务局, 2007. (ISBN 978-986-01-1771-4)
- ^ 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algae, fungi, and plants. www.iapt-taxon.org. [2019-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6).
- ^ McNeill, J.; Barrie, F. R.; Buck, W. R. & Demoulin, V. (编), 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algae, fungi, and plants (Melbourne Code), Adopted by the Eighteenth International Botanical Congress Melbourne, Australia, July 2011 electronic, Bratislava: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Plant Taxonomy, 2012 [2013-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8).
- ^ History of IBC. [2011-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0-11).
- ^ 台湾植物分类学会网页《相关新闻》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此部文字经维基化与对照后附资料改写,资料来源参见图档英文:Key decisions of the nomenclature section of the XVIII IBC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 McNeill, J.; Barrie, F. R.; Buck, W. R. et al.s., 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algae, fungi, and plants (Melbourne Cod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Adopted by the Eighteenth International Botanical Congress Melbourne, Australia, July 2011. electronic, Bratislava: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Plant Taxonomy. 撷取于2013-03-22.
- McNeill, J. et al. 2006. 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 (Vienna Code). Regnum Vegetabile 146. A.R.G. Gantner Verlag KG.
- 《第十八届国际植物学会议决议文》(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英文,《XVIII International Botanical Congress, July 2011. RESOLUTIONS》),撷取于2012-05-10.
- Sandra Knapp; John McNeill and Nicholas J Turland. 2011. Changes to publication requirements made at the XVIII International Botanical Congress in Melbourne - what does e-publication mean for you?(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11: 251-254.(撷取于2012-05-10)
外部连结
- 张丽兵. 国际藻类、真菌和植物命名法规中的术语.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7, 40 (5): 569–576. doi:10.3969/j.issn.1001-8395.2017.05.001 (中文(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