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乌托邦

反乌托邦(英语:dystopiaCacotopiakakotopiaanti-utopia中文又称反面乌托邦敌托邦恶托邦绝望乡废托邦)是乌托邦(utopia)的反义语,希腊语字面意思是「不好的地方」(not-good place),它是一种不得人心、令人恐惧的假想社群或社会,是与理想社会相反的,一种极端恶劣的社会最终形态。反乌托邦常常表征为反人类极权政府生态灾难或其他社会性的灾难性衰败。这种社会出现在许多艺术作品中,特别是设定在未来的故事。反乌托邦出现在许多虚构作品背景设定中,常用于提醒人们注意现实世界中的有关环境政治经济宗教心理学道德伦理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被人忽略,有可能导致出现反乌托邦的状况。

语源和历史

反乌托邦(dystopia)一词来源自乌托邦(utopia)。它的希腊语前缀意指「坏的、不好的」。

1818年,英国哲学家、法学家和社会改革家杰里米·边沁,使用了cacotopia(最糟政府所在的假想之地)这个词[4]

根据牛津英语词典的记载,已知最早使用dystopia一词,是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于1868年在英国下议院前的演讲。密尔指责了政府的爱尔兰土地政策:「称它们为乌托邦式的或许太过褒扬,它们更应被称作反乌托邦式(dys-topians,或caco-topians)。通常称之为乌托邦式的是某些太过美好而难以实现事情,但它们则显得更倾向于太过糟糕而不可行」[5][6][7][8]

特征

主要特征包括:

  • 表面看来是公平有序、没有贫困和纷争的理想社会,实际是受到全方位管控只有自由的外表,人的尊严和人性受到否定
  • 肃清。领导者用宣传对国民洗脑,统治者强行将自己的体制描述成美好,异见人士制裁并排除在社会之外
  • 剥夺言论自由。将所谓对社会有害的出版物没收、焚书
  • 社会不公。在社会承认的市民阶层以下,有不被当人的贫困阶级和贱民存在,事实上是贫富两极的社会
  • 为了根除市民社会的贫困,用社会体制将极端贫困者强制隔离或掩盖起来
  • 生活在社会体制内的市民阶级,由体制根据血统DNA之类进行管控
  • 生育管制。为强制进行人口调整,市民的家庭恋爱性行为妊娠、产子等都由社会管控
  • 通过愚民政策,完全遮蔽以上负面资讯,或者市民阶层将这些弊端视为理所当然并自然而然予以接受

一些作品中的反乌托邦社会表面上充满和平,但内在却充斥着无法控制的各种弊病,如阶级矛盾资源紧缺、犯罪迫害等,刻画出一个令人绝望的未来。这一类小说通常是叙述人类科技的泛滥,在表面上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但本质上掩饰着虚弱空洞的精神世界。可能的世界观设定有:人类丧失自由、物质浪费蔓延、道德沦丧、民主受压迫(或以另类方法制造「民主」)、阶级壁垒森严、自杀风气横行等等。故事表达的方法主要是透过一些变数,如人工智慧背叛人类,「野人」被带进文化世界等,令主角明白到人类文明已变得僵化或腐化,并带领自己走向毁灭,而主角再从中作出自我的选择。

题材

反乌托邦主义的代表作包括了1932年英国赫胥黎著作的《美丽新世界》,英国乔治·欧威尔的《动物农庄》和《一九八四》,以及俄国扎米亚京的《我们》(亦翻作《反乌托邦与自由》)等等。不过这类小说并不都是宣扬消极意义,阿西莫夫所着的《钢穴》则描写在人与人工智慧矛盾的大环境下,人渴望人性自由并化解人机矛盾,建立人机合作的典范。

政治

虚构的乌托邦社会,基本上是根植于空想主义的政治原则之上,成功地给民众带来积极有益的成果[9];虚构的反乌托邦社会,其基础政治原则虽然通常基于乌托邦式的理想,但却因为存在致命缺陷而给民众带来负面后果[10]。 在《当沉睡者醒来》(When the Sleeper Wakes)一书中,赫伯特·乔治·威尔斯把统治阶级描写成享乐主义的和肤浅的[11]乔治·欧威尔威尔斯笔下的世界和杰克·伦敦的《铁踵》(The Iron Heel)做对比,认为《铁踵》中反乌托邦式统治者显得暴虐、狂热,这样写更合乎情理[12]。 一些作品的反乌托邦社会中,统治阶级推行草菅民众、暴虐无度的铁腕统治,而这些反乌托邦政府机关中又有一些人或者团体领导抵抗,意图从内部改变他们的政府。如阿兰·摩尔的《V怪客》(V for Vendetta)。 描述反乌托邦政治生态的小说包括:《播种者的寓言》《一九八四》《美丽新世界》《华氏451度》,此类电影则包括:《大都会》《妙想天开》《大逃杀》《经常问的问题》《超世纪谍杀案》《饥饿游戏》《分歧者》《移动迷宫》 《未来都市NO.6》等。

暴力或无政府状态

极权主义或死寂一片的虚假和平相对的,便是无政府状态,这也是反乌托邦的另一种题材,而表现通常是暴力而不是恐怖,这种风格的作品是在二战和核弹出现后才出现。

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利维坦论所想像过,人类可能在史前时代的一种自然状态,便是经常性地自相残杀。虽然缺乏明确的证据证明,人类真大规模地有过这种事情,但也成为了假设政府机能的条件,便是保卫和平与治安。他还警告过不负责任的领袖,可能透过故意制造紧张的状态使人民乞求其保护而维持其权力。

小说《一九八四》,架空的近未来背景三个超级大国间,故意以长期化的低烈度的常规战争来维持其高压统治的借口。而其前史正因为核战引起的无法状态,为了自保的人民只好成立新的恐怖统治国家。

美国《国定杀戮日系列电影》中,假设未来无政府主义得势下,政府在每年定时短期内放弃了所有紧急服务机能,在短暂的无政府状态中任由国民扮演临时的罪犯,尽情发泄对社会的怨恨。

另外末日幻想,假设核冬天下的「无政府状态」,如冲锋飞车队系列电影和漫画《北斗之拳》等。

经济

文学和媒体作品中的反乌托邦社会,其经济结构存在很多变体,这是因为作品中的经济通常和被作家设定为压迫根源的因素直接相关。但这些社会大致会依循几种原型。 常见的一种是国家计划经济,例如艾茵·兰德的《国歌》和亨利·库特纳的短篇《铁标准》。还有则是社团主义者和法西斯主义者控制的计划经济,例如诺曼·杰威森的电影《滚球》。一些反乌托邦,例如《一九八四》中的那样,有着交易危险而稀缺货品的黑市,或者角色完全被国家控制的经济所摆布。这类经济体系通常缺乏效率,例如菲利普·何塞·法默的《紫色工资的骑士》,在臃肿的福利体系中,从社会责任中解脱的完全自由驱使下层阶级从事各种排斥社会的行为。库尔特·冯内古特的《钢琴演奏者》中,中央控制的经济系统确实使得物质丰富,但却剥夺了人们劳动的人文意义,所有的工作都奴仆化、令人不满,而且只有少之又少的受过教育的人才有资格让精英和他们的工厂接纳[13]。塔尼特·李写的《不要咬太阳》中,没有友善,只有满不在乎的消费和享乐,使得主角开始寻求生活的深层意义[14]。 即使在那些经济体系并非社会弊端根源的反乌托邦中,国家也常常控制着经济,例如《美丽新世界》。其中一个角色,对于自己并非社会一员的暗示报以惊恐的反应,理由是每个人都为其他所有人而工作[15]。 其它一些作品描写了庞大的私有化社团主义,私人拥有的超大公司有效地取代政府制定政策和作出决策。他们操纵、渗透、控制、贿赂、与政府结契或者扮演政府职能。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昏睡百年首创本题材,是以十九世纪欧洲没有普选制的资产阶级民主下,政府的纪律部队只作为付得起重税的富人的打手。后来可见于小说《珍妮佛政府》《羚羊与秧鸡》,电影《异形》《云图》《阿凡达》《机器战警》《超世纪谍杀案》《瓦力》《梦想家》《专制》《THX 1138》《滚球》。在赛博朋克流中,公司统治很普遍,如尼尔·史蒂芬森的《雪崩》、菲利普·狄克的《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及其改编《银翼杀手》。

科技

与科技乌托邦将技术视为对人类有益的补充的主张相反,技术反乌托邦只关心并专注于新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16]

最常见是把医学或心理学的技术,轻易地大量用到人类身上来满足较狭隘的目标。如《发条橙》中假设政客洗脑囚犯的人体实验对象当作政绩工程,或者像《银翼杀手》用生物工程制造短寿的复制人当奴隶唤使,或像别让我走制造无法自然生育的复制人强逼器官移植用。

社会等级

奥尔德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中,人们在出生前就划分为指定等级:「阿尔法(α)」、「贝塔(β)」、「伽玛(γ)」、「德尔塔(δ)」、「爱普西隆(ε)」。社会等级越低,脑力程度越低。在赫伯特·弗兰克写的《尤西隆减号》中,也将人们划分成许多按字母顺序标识的群体[17]

家庭

一些虚构反乌托邦,诸如《美丽新世界》和《华氏451度》,消灭了家庭,并且不遗余力防止其作为社会制度死灰复燃。《美丽新世界》中,婴儿经由人工繁殖,「父亲」和「母亲」的概念被认为是猥亵的。在一些小说中,国家对母亲们采取敌视行为,例如《一九八四》,孩子们组织起来监视他们的父母;而在扎米亚京的《我们》中,孕妇(怀有非婚生子女)的逃亡被视为对抗国家[18]

宗教

宗教团体扮演着被压迫或者压迫者的角色,其实类似历史上的神权政治,没有任何宗教自由。 《美丽新世界》中,国家的建立包括剪除所有十字架(象征基督教)的顶端把它们变成T形(象征福特T型车[19]。相反,玛格丽特·爱特伍的小说《侍女传说》的故事则发生在基督教神权政体统治下的美国[20]。 在俄国作家埃琳娜·楚迪诺娃写的《巴黎圣母院与清真寺》中,穆斯林移民变成欧盟主要的人口与政治势力,使欧洲变成了欧拉伯。 在《我们》中假设未来仅有基督教是唯一合法的宗教,而在《来自新世界》佛教是故事中唯一合法的宗教。

个体与社会同一

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中,为了社会安定而完全抹杀个体的个性、情感,社会成为一体。 在扎米亚京的小说《我们》中,人们获准每周两次各一小时,在此短暂期间可以生活在公众视野以外,并只可用数字指代而不是姓名。 一些作品,例如库尔特·冯内古特的《哈里森·伯杰龙》中,强调了因为屈从于冷酷的平等主义社会规范而感受到的压迫感,这些规范压制了以不平等的形式展现的技艺和才华。类似的,在雷·布莱伯利华氏451度》中,反乌托邦用特殊部队镇压知识分子[21]

自然

虚构的反乌托邦一般是都市,常常断绝它们的成员与自然世界之间的一切接触[22]

毁灭自然界的重度污染在很多反乌托邦题材电影中都很普遍,例如《骇客帝国》《阿凡达》《机器战警》《艾莉塔:战斗天使》《Wall-E》和《超世纪谍杀案》。

比较例外的是来自新世界中人口稀少的未来,这是因为经常以杀戮儿童或少年,原因是没有继承超能力、能力无法控制、反抗规则等。做成人口无法回复现代的水平。

反乌托邦作品范例

电影

饥饿游戏系列

国定杀戮日系列

分歧者系列

移动迷宫系列

电视

欧美剧

韩剧

动画

游戏

桌游

参见

参考文献

  1. ^ 1.0 1.1 Definition of "dystopia". Merriam-Webster. Merriam-Webster, Inc. 2012 [2015-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6). 
  2. ^ 2.0 2.1 Definition of "dystopia". Oxford Dictionar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2015-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18). 
  3. ^ 艺术与建筑索引典—反乌托邦于2011年4月11日查阅
  4. ^ Bentham, Jeremy.(1818). Plan of Parliamentary Reform, in the form of a catechism.
  5. ^ Cf. "Dystopia Timelin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in Exploring Dystopia, "edited and designed by Niclas Hermansson; Contributors: Acolyte of Death('Gattaca'), John Steinbach('Nuclear Nightmare'), [and] David Clements('From Dystopia to Myopia')"(hem.passagen.se), Niclas Hermansson, n.d., Web, 22 May 2009.
  6. ^ Dystopia. 牛津英语词典 (第三版).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5-09 (英语).  According to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a "dystopia" is: "An imaginary place or condition in which everything is as bad as possible; opp. UTOPIA(cf. CACOTOPIA). So dystopian n., one who advocates or describes a dystopia; dystopian a., of or pertaining to a dystopia; dystopianism, dystopian quality or characteristics." The example of first usage given in the OED(1989 ed.)refers to the 1868 speech by John Stuart Mill quoted above. Other examples given in the OED include:

    1952 NEGLEY & PATRICK Quest for Utopia xvii. 298 The Mundus Alter et Idem [of Joseph Hall] is...the opposite of eutopia, the ideal society: it is a dystopia, if it is permissible to coin a word. 1962 C. WALSH From Utopia to Nightmare 11 The 'dystopia' or 'inverted utopia'. Ibid. 12 Stories...that seemed in their dystopian way to be saying something important. Ibid. ii. 27 A strand of utopianism or dystopianism. 1967 Listener 5 Jan. 22 The modern classics Aldous Huxley's Brave New World and George Orwell's Nineteen Eighty Four are dystopias. They describe not a world we should like to live in, but one we must be sure to avoid. 1968 New Scientist 11 July 96/3 It is a pleasant change to read some hope for our future is trevor ingram ... I fear that our real future is more likely to be dystopian.

  7. ^ ADJOURNED DEBATE.(Hansard, 12 March 1868). Hansard.millbanksystems.com. [2014-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2). 
  8. ^ See also Michael S. Roth, "A Dystopia of the Spirit" 230ff., Chap. 15 in Jörn Rüsen, Michael Fehr, and Thomas Rieger, eds., Thinking Utopi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Google Books Preview, n.d., Web, 22 May 2009.
  9. ^ "Utopi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4th ed., 2004, Dictionary.com, Web, 11 Feb. 2007.
  10. ^ Mary Ellen Snodgrass, Encyclopedia of Utopian Literature, ABC-Clio Literary Companion Ser.(Santa Barbara: ABC-Clio Inc, 1995)xii. ISBN 978-0-87436-757-7(10). ISBN 978-0-87436-757-7(13).
  11. ^ William Steinhoff, "Utopia Reconsidered: Comments on 1984" 153, in Eric S. Rabkin, Martin H. Greenberg, and Joseph D. Olander, eds., No Place Else: Explorations in Utopian and Dystopian Fiction. ISBN 978-0-8093-1113-2.
  12. ^ William Steinhoff, "Utopia Reconsidered: Comments on 1984" 147, in Eric S. Rabkin, Martin H. Greenberg, and Joseph D. Olander, eds., No Place Else: Explorations in Utopian and Dystopian Fiction. ISBN 978-0-8093-1113-2.
  13. ^ Howard P. Segal, "Vonnegut's Player Piano: An Ambiguous Technological Dystopia," 163 in Eric S. Rabkin, Martin H. Greenberg, and Joseph D. Olander, eds., No Place Else: Explorations in Utopian and Dystopian Fiction. ISBN 978-0-8093-1113-2.
  14. ^ Lee, Tanith. Don't Bite the Sun. Bantam Books:1999.
  15. ^ William Matter, "On Brave New World" 98, in Eric S. Rabkin, Martin H. Greenberg, and Joseph D. Olander, eds., No Place Else: Explorations in Utopian and Dystopian Fiction. ISBN 978-0-8093-1113-2.
  16. ^ Rushkoff, D. (2002). Renaissance Now! Media Ecology and the New Global Narrative.Explorations in Media Ecology, 1 (1), 21-32.
  17. ^ William Matter, "On Brave New World" 95, in Eric S. Rabkin, Martin H. Greenberg, and Joseph D. Olander, eds., No Place Else: Explorations in Utopian and Dystopian Fiction. ISBN 978-0-8093-1113-2.
  18. ^ Gorman Beauchamp, "Zamiatin's We" 70, in Eric S. Rabkin, Martin H. Greenberg, and Joseph D. Olander, eds., No Place Else: Explorations in Utopian and Dystopian Fiction. ISBN 978-0-8093-1113-2.
  19. ^ William Matter, "On Brave New World" 94, in Eric S. Rabkin, Martin H. Greenberg, and Joseph D. Olander, eds., No Place Else: Explorations in Utopian and Dystopian Fiction. ISBN 978-0-8093-1113-2.
  20. ^ Margaret Atwood, The Handmaid's Tale, McClelland and Stewart, 1985. ISBN 978-0-7710-0813-9.
  21. ^ S. Rabkin, Martin H. Greenberg, and Joseph D. Olander, eds., No Place Else: Explorations in Utopian and Dystopian Fiction. ISBN 978-0-8093-1113-2.
  22. ^ "Avatism and Utopia" 4, in Eric S. Rabkin, Martin H. Greenberg, and Joseph D. Olander, eds., No Place Else: Explorations in Utopian and Dystopian Fiction.ISBN 978-0-8093-1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