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
校训 |
明德格物 立己达人 |
创办时间 |
1960年 |
学校标识码 |
4132010300 |
学校类型 |
公立 |
校长 |
李北群 |
职工人数 |
1300人 |
学生人数 |
3万余名 |
校址 |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宁六路219号
32°12′26″N 118°43′18″E / 32.20722°N 118.72167°E |
总面积 |
2189亩 |
网站 |
http://www.nuist.edu.cn |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英语: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缩写作 NUIST),前身为南京气象学院,始建于1960年,于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由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中国气象局三方共建,以及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海洋局共建的以大气科学、环境科学和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为特色,理、工、商为主,兼有其他学科门类的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享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之美誉。
学校简介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20000人,教职员工1300多人,教授、副教授263人,中科院院士2人、海外院士10人、教育部人才支持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青7人、国家海外引才计划特聘专家13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4人、优青等「四青」人才18人。现有大气科学学院、应用气象学院等16个院(部)以及45个科研机构和1个国际教育培训中心。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建立了从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到本科生培养完整的教育体系。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江苏省品牌建设专业1个、江苏省特色建设专业2个,设有14个博士点、24个硕士点、47个普通本科专业,覆盖理、工、管、文、经、法、农七大门类。大气科学专业的学术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现有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南京中美合作遥感实验室、气象台、信息安全实验室、信号与信息处理实验室、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实验中心等基础和专业实验室42个。有省级产学研基地1个,校内外挂牌教学实践基地115个。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135万册,是国内图书馆中大气科学类文献最齐全的图书馆之一。 学校现占地2189亩,各类校舍总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
历史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起源于1923年竺可桢在国立东南大学创办的气象系[1],1960年中国气象局和南京大学合作,以南京大学气象系为基础成立「南京大学气象学院」[2],后于1963年5月改名为「南京气象学院」;1978年被列为中国全国重点高校,同年被批准招收硕士研究生,199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同年经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批准,学校正式成立「世界气象组织区域气象培训中心」。1995年被批准招收港澳台和外国留学生。1999年3月,设立大气科学博士后流动站。1999年,北京气象学院并入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4月成立北京分部。2000年学校由原隶属中国气象局管理划转为江苏省管理[3]。2004年5月经江苏省政府、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年1月25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原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管理的独立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脱离该校管理,转设为公办普通高等学校无锡学院,由江苏省人民政府领导管理[4]。
院系设置
- 大气科学学院
- 大气物理学院
- 应用气象学院
- 水文气象学院
- 海洋科学学院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地理与遥感学院
- 遥感科学与技术系
- 测绘工程系
- 地理信息系统系
-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
- 信息与控制学院
- 测控技术与仪器系
- 自动化系
- 电气工程系
- 信息系统工程系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通信工程系
- 信息工程系
- 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 电子信息工程系
- 计算机与软体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 网络技术与工程系
- 软体技术与工程系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 物理学系
- 应用物理学系
- 材料物理学系
-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系
- 公共管理学院
- 管理工程学院
- 商学院
- 财务与会计系
- 经济贸易系
- 市场行销系
- 人力资源管理系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语言文化学院
- 大学英语部
- 英语系
- 中文系
- 日语系
- 汉语国际教育
- 汉语言
- 传媒与艺术学院
- 滨江学院
- 阅江书院
- 雷丁学院
- 继续教育学院
- 职业技术学院
- 大学体育部
- 区域气象培训中心
知名校友
参考文献
外部连结
|
|
第二轮建设周期(2022年—2027年) |
|
华北 |
|
|
东北 |
|
|
华东 |
|
|
中南 |
|
|
西南 |
|
|
西北 |
|
|
:有「给予公开警示(含撤销)的建设学科」的高校。 下划线:非本地备案学校。 *:非 中央部属高校,隶属所在地省、自治区、市、兵团。未标者均为 |教育部直属高校。
|
|
|
|
|
|
华北26-2
|
|
|
东北12-3
|
|
|
华东26
|
|
|
中南15-1
|
|
|
西南10-4
|
|
|
西北9
|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90年代后不再以官方形式使用此称谓。行政区划和学校信息以1990年为准,当时尚无重庆直辖市。
星号*:原学校经过改名、合并或拆分已经不存在,括号内表示学校现名称或现归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