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声

入声(checked tone、entering tone)是音韵学之概念,包括入声韵入声调。在一般行文中,此二概念往往都混同、省称为入声。

入声韵又称促声韵,是指传承自古代汉语之一类音节结构,其韵尾以浊塞音快速结束,再无声除阻,例如「谷」(南京话:gu⁵入声[kuʔ˥],广州话:guk¹上阴入)相对于「菇」(南京话:gu¹阴平[ku˧˩],广州话:gu¹阴平)。入声字是指音节有此类结构之字,此类字之声调隋朝韵书切韵》至宋朝韵书《广韵》都属于入声调类,其入声声调是短而急促。在该时代,入声都稳定并完整存在于中原语言之中,拥有-p、-t、-k三种辅音韵尾。入声调根据传统音韵学属于「四声」之一,入声调和非入声之差别更多来自音质短促而非高低音调值。由于当时之具体调值已经不可考,故无法得知入声与其他声调在当时是否拥有相同调值。

中古汉语入声演变成多种汉语变体中之入声调类,各种汉语之入声调值或有不同,但调型一般都是短促而急收藏[1]。在现代汉语中,有不少保留入声:例如,粤语客家话完整保留辅音韵尾以及入声声调;江淮官话吴语等已经丢失辅音韵尾,但拥有区别于其它声调的急促声调。即使官话内多数方言不再有入声,入声字如何归派依旧是主流学界给官话分类的唯一标准。

另外,高本汉在《中国音韵学研究》提到了他观察到汉语入声底层音为浊塞音,应表记为-b/-d/-g才对。赵元任也观察到塞音韵尾的双重阻塞。岩田礼(1984, 1992)以生理语音学的方法,用光纤维镜肌电观察入声韵尾的紧喉运动情形,发现闽南语和广东话的入声韵尾确实存在着口腔及喉头的双重闭锁及紧喉现象。

存在情况

入声在中国各地的发展情况及表现形式各不相同。粤语客家语闽南语赣语壮语日语韩语越南语以及汉藏语系的其他一些语言中,入声字音节以辅音韵尾(多为[p̚]、[t̚]、[k̚])作结,发出明显的短而急促的子音,使音节听起来有一种急促闭塞的顿挫感。

湘语吴语江淮官话淮语)、闽东语、部分西南官话岷江话)以及部分晋语也保留入声,但只带一个弱喉塞韵尾[ʔ],或依靠紧元音韵母来保持音节的顿挫感(如四川宜宾话)。大部分的官话方言(除江淮官话以外)中入声已经不复存在,中原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的少数方言中尽管保留了入声,却已经变成舒声韵,失去了其原有的促声韵特点。但是它是何时消失,历来都有不同观点。

汉字大概于时代传入日本,当时的汉语具有入声,因而日语保存入声的痕迹至今,但日语音系中无闭音节,因而一汉字被分拆成两音节,其破音音尾已开音节化独立成另一个音节[通常为ka行、ta行、wa行([p][ɸ][w])的音节]。

入声字表

音系对比

汉字 反切 类型 构拟上古音
郑张尚芳
构拟中古音
王力
官话 晋语 闽南语厦门话
(文 / 白)
吴语 粤语 赣语 客语 日语 韩语 越南语
北京官话
北京
江淮官话
南京
西南官话
乐山
太原 苏州 广州 吴音 汉音 首尔 河内 西贡
侯合 全浊入 * /guːb/ [ɣɒp]
[xɯʌ³⁵]
ho5
[xoʔ˥]
[xæʔ] [xaʔ] hap⁸ [ɦəʔ] hap⁹ [hot̚] [hap̚] ガフ
(gapu→gō)
カフ
(kapu→kō)
hap
[ha̠p̚]
hợp
[həːʔp̚˧ˀ˨ʔ] [həːʔp̚˨ˀ˧ʔ]
是执 全浊入 * /gjub/ [ʑĭĕp] shí
[ʂ͡ɨ³⁵]
shr5
[ʂʅʔ˥]
[seʔ] [səʔ] sip⁸ / chap⁸ [zəʔ] sap⁹ [set̚] [ʃip̚] ジフ
(jipu→jū)
シフ
(sipu→shū)
sip
[ɕip̚]
thập
[tʰɜʔp̚˧ˀ˨ʔ] [tʰɐʔp̚˨ˀ˧ʔ]
符弗 全浊入 * /bɯd/
(后造字)
[bĭuət]
[fuɔ³⁵]
fu5
[fuʔ˥]
[fʊʔ] [fəʔ] hut⁸ / put⁸ [vəʔ] fat⁹ [fut̚] [fut̚] ブツ
(butu→butsu)
フツ
(putu→futsu)
bul
[pul]
phật
[fɜʔt̚˧ˀ˨ʔ] [fɐʔk̚˨ˀ˧ʔ]
博拔 全清入 * /preːd/ [pæt]
[pɑ⁵⁵]
ba5
[paʔ˥]
[pæʔ] [paʔ] pat⁴ / pueh⁴ [poʔ] baat⁸ [pat̚] [bat̚] ハチ
(pati→hachi)
ハツ
(patu→hatsu)
pal
[pʰa̠l]
bát
[ˀɓaːʔt̚˧ˀ˦] [ˀɓaːʔk̚˦ˀ˥]
羊益 次浊入 * /leg/ [jĭɛk]
[i⁵¹]
i5
[iʔ˥]
[iəʔ] [iəʔ] ek⁸ [ɦiəʔ] jik⁹ [ik̚] [ʒit̚] ヤク
(yaku)
エキ
(eki)
yeok
[jʌ̹k̚]
dịch
[zïʔk̟̚˧ˀ˨ʔ] [jɨ̞̠ʔt̚˨ˀ˧ʔ]
苦格 次清入 * /kʰraːg/ [kʰɐk]
[kʰɯʌ⁵¹]
5
[kʰɛʔ˥]
[kʰæʔ] [kʰaʔ] khek⁴ / kheh⁴ [kʰɑʔ] haak⁸ [kʰak̚] [kʰak̚] キャク
(kyaku)
カク
(kaku)
gaek
[kɛk̚]
khách
[xɐɪʔk̟̚˧ˀ˦] [xɐʔt̚˦ˀ˥]

※注:「易」仅于「交换、变易」之义时读为入声 [-k̚],余为去声。

汉语各分支

官话

在无入声调类的北京官话东北官话胶辽官话冀鲁官话中,中古的入声字被分派入平声、上声、去声中,此现象称为「入派三声」。

北京官话中的入声字如何分派有若干规律可循(排除少量例外):

  1. 全浊声母字派入阳平(如:薄、夺、宅、昨、石);例外:剧、续。
  2. 次浊声母字派入去声(如:肉、落、日、月、逆);例外:辱(中国大陆的普通话中读上声)、额(通常读阳平)。
  3. 清声母字可能派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之任一类,无固定规律;去声较多,上声较少。

中原官话兰银官话中,中古的入声字被分为两组。古全浊字归阳平;古清声字和古次浊字归入另一组:中原官话中归入阴平,兰银官话中归入去声。

西南官话中,中古的入声字今声调大都相同,大部分地区读阳平,少数地区仍保留舒声韵形式的入声调,也有少数地区甚至不只保留入声调也保留有塞音韵尾的入声韵。

现代标准汉语

  • 当以下同一横排条件全符合时,即为入声字(空白表示无限制);但是很多入声字并不符合下列任一排的条件,如「切」、「塔」、「福」、「六」、「刻」、「骨」,这些字还需要强记。
北京官话声母 韵母 声调 例外
ㄅ、ㄉ、ㄍ、ㄐ、ㄓ、ㄗ (b、d、g、j、zh、z) 非鼻音韵尾 阳平 鼻、值
ㄉ、ㄊ、ㄌ、ㄗ、ㄘ、ㄙ (d、t、l、z、c、s) ㄜ (e)
ㄎ、ㄓ、ㄔ、ㄕ、ㄖ (k、zh、ch、sh、r) ㄨㄛ (uo)
ㄅ、ㄆ、ㄇ、ㄉ、ㄊ、ㄋ、ㄌ (b、p、m、d、t、n、l) ㄧㄝ (ie) 爹、咩
ㄉ、ㄍ、ㄏ、ㄗ、ㄙ (d、g、h、z、s) ㄟ (ei)
ㄈ (f) ㄚ、ㄛ (a、o)
ㄩㄝ (üe) 「嗟」字的「ㄐㄩㄝ/juē」变读、戈三合八小韵共十五字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际网路档案馆)(仅「靴」、「瘸」两常用字)
  • 一字有两读,读音开口呼韵,语音齐齿呼合口呼韵,必为入声字。
  • 如一字为鼻音韵尾ㄢ、ㄣ、ㄤ、ㄥ(n、ng)时,必入声字。(例外字只有廿)
  • ㄅ、ㄉ、ㄍ、ㄐ、ㄓ、ㄗ(b、d、g、j、zh、z)等声母的上声字,一般非入声(例外如百、葛、骨、角、窄)。
  • 入声字的辨识原则可参考:陈新雄《万绪千头次第寻——谈读书指导》

西南官话考量入声

对于说西南官话的人来说,可以不使用工具书,而根据了解的中古至今的语音变化规律来辨别大部分古代入声字:[2]

  1. 古今声调演变判断:
    • 凡普通话读阴、上、去而西南方言读阳平的字都是古代入声字。(例外字:摸、玉)
  2. 古今声母演变规律判断:
    • 凡不送气的阳平字是古代入声字。
    • 凡次浊声母阳平字都不是古代入声字。
  3. 古今韵母演变规律判断:
    • 凡鼻音韵尾(阳声韵)字都不是古代入声字。(例外字:廿)
    • [tsz̩][tsʰz̩][sz̩]音节的字不是古代入声字,凡 [ɑɻ]音节的字不是古代入声字。
    • [uaɪ][ueɪ]韵母的字不是古入声字。(例外字 :蟀)
    • 除靴瘸以外的 [yœ]韵母字是古代入声字。
    • 凡普通话有元音韵尾而西南方言没有的字是古代入声字。
    • 凡方言中的 [iɔ]韵母字都是古代入声字。
  4. 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判断:
    • 详见简启贤,《音韵学教程》:188-189.

江淮官话(淮语)

淮语中,中古的入声字仍读入声。其中洪巢片大部(除庐江外)入声不分阴阳,只有一个入声调;洪巢片庐江[3]泰如片入声按照中古声母的清浊分成阴入和阳入,有两个入声调。黄孝片中也仅有一个入声调,但部分古全浊入声字归入阳平或阳去调(如白、十),部分通入声字的韵尾变为后鼻音[ŋ],但仍保留入声声调(如木)。

晋语

晋语地区基本上都不同程度的保留有入声韵,基本全以喉塞音[ʔ]形式保留,有一部分地区(如大同)不少字出现舒声促化现象。

北方官话、晋语与江淮官话的主要入声归派规律如下表:

古清入 古次浊入 古全浊入
中原官话 阴平 阴平 阳平
冀鲁官话 多阴平 阳平
胶辽官话 阳平
兰银官话 阳平
西南官话(除岷江片) 阳平 阳平 阳平
西南官话(岷江片)
北京官话东北官话 无规律 多阳平
江淮官话(淮语)
晋语


吴语

大多数吴语喉塞音[ʔ]。但在温州话中没有入声韵尾,只有入声声调。温州话仅有的一个韵尾是 -ng。温州话的入声声调在吴语方言里表现得十分奇特。所谓「入声」,就是比舒声要短促;但是温州话的两个入声调值却是 323 和 212,比所有舒声都要长。

闽语

闽南语原只有6个辅音韵尾,其中[-p̚][-t̚][-k̚]塞音[-m][-n][-ŋ]鼻音。但是在现代闽南语,古「咸」(除覃韵)(收-m/-p)、「山」(收-n/-t)、「宕」(收-ng/-k)、「梗」「摄」二等(收-ng/-k)的白读音都不念这些韵尾,这些韵部的韵尾已经弱化为鼻化元音喉塞韵尾-h,只有文读音才念上述辅音韵尾。此外,潮汕片韵尾-n/-t已经并入-ng/-k。

海南话的方言里,北部方言与潮州话比较接近,保留有-p、-t、-k三套入声韵尾,但南部方言大多只有喉塞韵尾-h。海南话、雷州话都与闽南语有一定亲缘性。闽南语念喉塞韵尾的字,在雷州话念成开韵尾。海南话、雷州话把闽南语的鼻化元音都念成口元音。

莆仙语仅存在喉塞韵尾-h。此外,莆仙语只有仙游话存在鼻化元音,莆田话把鼻化元音念成了口元音。

闽东语中存在-h、-k两套入声韵尾,但在大部分方言中已经混同了,只有古田话能够明显地区分开来。

闽中语闽北语中,都只存在入声调,不存在入声韵尾。

粤语

粤语[-p̚][-t̚][-k̚],如广州话就三种入声韵尾齐备,例子有:纳naap,杀saat,福fuk。但各地入声保存情况不尽相同,如东莞粤语以收[-k̚]韵尾为主,还有收喉塞音[ʔ]和元音化的;宝安区人口主要是外省移民,宝安粤语入声已全部弱化而收喉塞音[ʔ]韵尾,也有入声失落辅音韵尾,归并到阴平35调中。

此外,粤语入声普遍会按元音长短分高低。此现象在不同粤语方言中展现的不同:在广州话中,只有阴入分高低,但台山话玉林话等方言,则阴入和阳入都分高低。

客家语

客家语的入声韵尾[-p̚][-t̚][-k̚]。客家语和后期中古汉语(唐宋二代为准)之间的承袭关系明显,例如梅县话中,法韵尾-p,发韵尾-t[4]

赣语

赣语的入声可以分以下几类:

  • 既有入声调,又有入声韵尾。又可分两种情况:
  1. 只有一个入声调,调值一般都比较高:宜丰上高新淦(有两个韵尾);武宁宜春樟树、乐平、景德镇、横峰、铅山、进贤、南城、永丰(只有一个韵尾)。
  2. 有两个入声调。昌都片宜浏片鹰弋片通常为阴入高、阳入低;抚广片通常为阴入低、阳入高。
  3. 有三个入声调。永修德安的入声依古声母的清、浊分阴阳,只有一个韵尾。其阴入又根据声母的送气与否再分为阴入1和阴入2,因此实际上有三个入声调。安义的入声则依声母的清浊分阴阳两大类,其阴入又分为两调因此也有三个入声韵尾。
  4. 有四个入声调。都昌的入声依古声母的清浊分阴阳,有两个韵尾。其阴入与阳入各根据声母的送气与否再分为阴入1、阴入2和阳入1、阳入2,所以实际上有四个入声调。
  • 有入声调,无入声韵尾。
  1. 只有一个入声调,读长音,无塞音韵尾,比如星子鄱阳等地。
  • 没有入声调,亦没有入声韵尾。古入声字派入其他调类。根据派入调类的不同,可以分以下几种情况:
  1. 湖口彭泽按入声字声母的清浊分别派入阴去和阳去。
  2. 分宜、峡江、安福、莲花、萍乡宁冈、永新、吉水、吉安、泰和通常依入声字声母的清浊分别派入阴平和阳去。
  3. 遂川古入声清声母字归阴去2,入声浊声母字归阴去1。

湘语

湘语中新湘语大部分保留独立入声调,且韵尾消失。老湘语部分地区保留入声调,部分地区入声派入其他声调。

汉字文化圈的其他语言

由于古时汉文化大量输出到东亚各国,汉字文化圈的其他语言完好而有系统地保留了入声。

日语

汉字大概于时代传入日本,当时的汉语具有入声,因而日语音读多数保留了古汉语的入声。但被纳入日语体系的入声发音已经完全不具备入声的特点,其塞音音尾已独立成另一个音节[通常为行、行、行(后转变为行、[p][ɸ][w])的音节]。原来为入声汉字的音读常拥有两个音节。

韩语

朝鲜半岛自古崇尚汉文化,因此今天的韩语中,有超过70%为汉字词(汉字语)。韩语中的汉字音完整地保留了中古汉语的入声韵尾,例如:入口입구 /ip̚k͈u/),学校학교 /hak͈jo/),五十오십 /oɕip̚/) 。但是,塞音/-t̚/韵尾并未直接保留,而是有系统地变化为流音/-l/,例如: /il/)、 /pʰa̠l/)。另外,在实际发音时,入声韵尾有时会根据韩语的发音规则变为鼻音或后一个音节的声母,例如:独立독립 /toŋnip̚/),业务업무 mmu/),发言발언 /paɾʌn/),十五십오 /ɕibo/)。

越南语

由于越南语在古代引入了大量的汉语词汇,所以汉字古汉语发音在越南语中保留得很好。越南语汉字音韵尾仅仅在拉丁字母拼写上出现了4个变异,实际上相较于中古汉语几乎没有变化。古汉语入声韵尾收p、t、k的汉字在越南语中依然收p、t、k。例如: pháp phát phác等。但是在西贡方言中,以-t结尾的音节均发作[-k̚],而以-ch结尾的音节则发作[-t̚]

现代越南语按调值共分六个声调,即平声、玄声、问声、跌声、锐声、重声。以塞音-p、-t、-c、-ch结尾的音节相当于汉语入声,衹可能是锐声或者重声。

越南语声调的图示
序号 越南语名称 汉译名称 汉越语对应中古汉语声调 调值描述 例字
1 ngang 平声(阴平) 清平、次浊平 44,平,长,类似标准官话标准粤语阴平声 ma
2 huyền 玄声(阳平) 全浊平 31,中降,长
3 hỏi 问声(阴上) 清上 21(4),低降或低降后升,长,紧喉,类似标准官话上声 mả
4 ngã 跌声(阳上) 次浊上 32/4,中,紧喉且中断
5 sắc 锐声(阴去、阴入) 清去、清入 45,高升,短,类似标准官话阳平声
6 nặng 重声(阳去、阳入) 浊去、全浊上、浊入 21,低降,短,类似标准粤语阳入声 mạ

汉藏语系的其他语言

汉藏语系外的语言,包括一度归入其中的苗瑶语族壮侗语族,以及新近被部分学者认为有亲属关系南岛语系,和汉语有大量的同源词,很多汉语变体的入声字在这些语言中的同源词也保留了塞音韵尾。

举例:

闽南语厦门话 藏语拉丁转写 缅甸语拉丁转写 勉语 泰语拉丁转写 班迪语
六(la̍k)/(lio̍k དྲུག། (drug /ʈ͡ʂʰu˩˧˨/ ခြောက် (hkrauk /t͡ɕʰaʊʔ/ juqv /tɕu˦/ หก (hok /hok̚˨˩/ nuŋ
八(pat བརྒྱད། (brgyad /cɛː˩˧˨/ ရှစ် (hrac /ʃɪʔ/ hietc /ɕet˨/ แปด (paet /pɛːt̚˨˩/ waɭu

参考文献

  1. ^ 明朝释真空:「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2. ^ 简启贤.音韵学教程[M].成都:巴蜀书社,2005:184-189.
  3. ^ 孙宜志.安徽江淮官话语音研究[M].合肥:黄山书社,2006.
  4. ^ 存档副本. [2022-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6). 

参见

外部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