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 ( dǎi ) 仂 ( lè ) 语 (ᦅᧄᦑᦺᦟᦹᧉ ,kam tai lue;或傣 泐 ( lè ) 语 )属于侗台语族 台语支 ,泰族支系泐人的语言,是泰语 的一种方言,称为泰语西双版纳话,或泰语泐方言。有自己的文字——老傣文 和素可泰文。使用人口分布于中国 (西双版纳州 和江城县 )30多万,缅甸 30万,寮国 13万,泰国 100万,越南 5千多。操该语言的族群自称泐,中国官方认定为傣族 的一支,泰国认定为泰族 的一个支系——泰泐,越南认定为卢族 ;泰语泐方言和泰国北部的阮方言有很大的一致性。泰语泐方言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官方语言之一,又被中国称为西双版纳傣语 。
文字 老傣文 是一种元音附标文字 ,一般认为创制于13世纪,源自缅文 。创制之初仅用于宗教活动,被称为「经书文字」。这种文字结构复杂,难于认读。1954年在其基础上修订出西双版纳新傣文 。目前新老傣文并用。
主条目:素可泰文
素可泰文(ฝักขาม fȃkkhaːm fàk-kǎam)是西双版纳古代使用的文字,后来在缅甸扩张下,形态近似于缅文的经书文在缅甸势力范围的地区(兰纳、景栋和西双版纳)成为主流,素可泰文在西双版纳式微。
语音 傣仂语以景洪市 口音为标准音。有21个声母 ,91个韵母 ,和6个声调 ,促声 只能是其中三个声调,舒声则可以是所有六个声调。本条目采用新傣仂文 。
声调 傣仂语有六个声调,分高音和低音两组,每组三个声调。高音和低音用发音相同而字形不同的声母来区别。
无标记 -ᧈ (但阳入和元音是/aː/的长阴入不标) -ᧉ 高音组 高平55(阴平、短阴入) 高升35(阴去、长阴入) 低升13(阴上) 低音组 降51(阳平) 中平33(阳去、阳入) 低平11(阳上)
舒声 韵可以是全部六个声调。促声 只有三个声调:短阴入、长阴入、阳入。韵母是/ap/ 、/at/ 、/ak/ 的或者韵尾是/ʔ/ 的音节不可能是长阴入调;韵母是/aːp/ 、/aːt/ 、/aːk/ 的音节不可能是短阴入调。
在和其他侗台语 比较时,通常按如下顺序排列声调: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短阴入、阳入、长阴入,依次为第1至9调。
傣仂语的现代汉语 借词一般借自西南官话 。
西南官话声调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傣语声调 阳去 (33) 阳上 (11) 阳平 (51) 阴去 (35)
汉语入声字在西南官话派入阳平,在傣仂语的现代汉语借词中一般是阳上调(11),也可以是阴上调(13)。
声母 傣仂语有21个声母。新傣仂文声母分高调声母和低调声母,共42个。下表中每格中的傣仂文字母,前者为高调声母,后者为低调声母,傣仂文字母之前是国际音标 。
[ p ] ᦔᦗ [ pʰ ] ᦕᦘ [ b ] ᦢᦥ [ m ] ᦖᦙ [ f ] ᦚᦝ [ v ] ᦛᦞ [ t ] ᦎᦑ [ tʰ ] ᦏᦒ [ d ] ᦡᦤ [ n ] ᦐᦓ [ l ] ᦜᦟ [ ʦ ] ᦈᦋ [ s ] ᦉᦌ [ j ] ᦊᦍ [ k ] ᦂᦅ [ ŋ ] ᦄᦇ [ x ] ᦃᦆ [ kʷ ] ᦦᦨ [ xʷ ] ᦧᦩ [ ʔ ] ᦀᦁ [ h ] ᦠᦣ
元音[i] 、[e] 和[ɛ] 会使之前的辅音发生腭化,例如声母[ʦ-] 和[s-] 腭化为[ʨ-] 和[ɕ-] 。
低音组的声母ᦥ [b] 、ᦤ [d] 和ᦨ [kʷ] 比较少见。另有声母[sʷ] ᦪᦫ 。
声母的排列顺序见新傣仂文#声母 。
韵母 傣仂语有10个单元音 。
10个韵尾 :ɯ , i , u , m , n , ŋ , p , t , k , ʔ 。
元音和韵尾组合成傣仂语的91个韵母。下表是声母[k] ᦂ和各韵母的拼合形式。表中第二行是元音,第一列是韵尾。
[-ʔ] -ᦰ [aʔ] ᦂ[注 1] [iʔ] ᦂᦲᦰ [eʔ] ᦂᦵᦰ [ɛʔ] ᦂᦶᦰ [uʔ] ᦂᦳ [oʔ] ᦂᦷᦰ [ɔʔ] ᦂᦸᦰ [ɯʔ] ᦂᦹᦰ [əʔ] ᦂᦵᦲᦰ [aː] ᦂᦱ [i] ᦂᦲ [e] ᦂᦵ [ɛ] ᦂᦶ [u] ᦂᦴ [o] ᦂᦷ [ɔ] ᦂᦸ [ɯ] ᦂᦹ [ə] ᦂᦵᦲ [-i] [ai] ᦂᦺ [aːi] ᦂᦻ [ui] ᦂᦼ [oi] ᦂᦽ [ɔi] ᦂᦾ [ɯi] ᦂᦿ [əi] ᦂᦵᧀ [-u] -ᧁ [au] ᦂᧁ [aːu] ᦂᦱᧁ [iu] ᦂᦲᧁ [eu] ᦂᦵᧁ [ɛu] ᦂᦶᧁ [əu] ᦂᦵᦲᧁ [-ŋ] -ᧂ [aŋ] ᦂᧂ [aːŋ] ᦂᦱᧂ [iŋ] ᦂᦲᧂ [eŋ] ᦂᦵᧂ [ɛŋ] ᦂᦶᧂ [uŋ] ᦂᦳᧂ [oŋ] ᦂᦷᧂ [ɔŋ] ᦂᦸᧂ [ɯŋ] ᦂᦹᧂ [əŋ] ᦂᦵᦲᧂ [-n] -ᧃ [an] ᦂᧃ [aːn] ᦂᦱᧃ [in] ᦂᦲᧃ [en] ᦂᦵᧃ [ɛn] ᦂᦶᧃ [un] ᦂᦳᧃ [on] ᦂᦷᧃ [ɔn] ᦂᦸᧃ [ɯn] ᦂᦹᧃ [ən] ᦂᦵᦲᧃ [-m] -ᧄ [am] ᦂᧄ [aːm] ᦂᦱᧄ [im] ᦂᦲᧄ [em] ᦂᦵᧄ [ɛm] ᦂᦶᧄ [um] ᦂᦳᧄ [om] ᦂᦷᧄ [ɔm] ᦂᦸᧄ [ɯm] ᦂᦹᧄ [əm] ᦂᦵᦲᧄ [-k] -ᧅ [ak] ᦂᧅ [aːk] ᦂᦱᧅ [ik] ᦂᦲᧅ [ek] ᦂᦵᧅ [ɛk] ᦂᦶᧅ [uk] ᦂᦳᧅ [ok] ᦂᦷᧅ [ɔk] ᦂᦸᧅ [ɯk] ᦂᦹᧅ [ək] ᦂᦵᦲᧅ [-t] -ᧆ [at] ᦂᧆ [aːt] ᦂᦱᧆ [it] ᦂᦲᧆ [et] ᦂᦵᧆ [ɛt] ᦂᦶᧆ [ut] ᦂᦳᧆ [ot] ᦂᦷᧆ [ɔt] ᦂᦸᧆ [ɯt] ᦂᦹᧆ [ət] ᦂᦵᦲᧆ [-p] -ᧇ [ap] ᦂᧇ [aːp] ᦂᦱᧇ [ip] ᦂᦲᧇ [ep] ᦂᦵᧇ [ɛp] ᦂᦶᧇ [up] ᦂᦳᧇ [op] ᦂᦷᧇ [ɔp] ᦂᦸᧇ [ɯp] ᦂᦹᧇ [əp] ᦂᦵᦲᧇ
^ 韵母 [aʔ] 是声母自带的默认韵母,无须额外的字母表示。 韵母的排列顺序是,先排前两行,再排后八行。前两行先按列排,再按行排;后八行先按行排,再按列排。
喉塞音韵尾[ʔ] (上表第一行)使元音缩短。带塞音韵尾[ʔ] 、[k] 、[t] 、[p] 音节为促声 ,其他音节为舒声。
有几个韵母有两种写法:[ɛŋ] ᦶᧂᦰ和 ᦶᧂ;[ɛk] ᦶᧅᦰ和 ᦶᧅ;[uk] ᦳᧅ和 ᦴᧅ。反映了这些韵母在过去曾经有元音长短之别。
语音演变 原始侗台语 的浊音声母 清化(*b 变成p ,*d 变成t ,*g 变成k )。声调 分裂成阴调和阳调。
原始侗台语声母 *ˀn 、 *n̥ *ˀd *t *dʱ *d *n 傣仂语声母 n ɗ t tʰ t n
参考文献 刀世勋,《傣汉词典》,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老傣文 ) 喻翠荣,罗美珍着,《傣仂汉词典》,民族出版社 ,2004年。(新傣文 ) 参阅 外部连结
分布 支系 语言文字 历史
文化
傣族佛教 历法 民俗 文学 音乐 舞蹈 曲艺 传统技术
分类 共享资源
官方语言 半官方语言 其他语言(依照缅甸行政区划 划分)
钦邦
库基-钦语支
北库基-钦语支 Falam Siyin Tedim Thado Zo 中库基-钦语支 Bawm Hakha Chin 米佐语 Ngawn Tawr Maraic Lautu Mara Senthang Zotung Zyphe 南库基-钦语支 Daai Kaang Khumi Müün Nga La Shö Songlai Sumtu Thaiphum Welaung
其它
克钦邦
克耶邦 克伦邦 马圭省 孟邦 若开邦 若开语 查克玛语 Laitu Mro-Khimi Mru 罗兴亚语 Sak 实皆省
萨尔语群 Khiamniungan Konyak Leinong Makyam Ponyo Sak Tangsa 其它 Akyaung Ari Anal Koki Makury Long Phuri Para Tangkhul
掸邦
德林达依省
手语
官方语言 其他泰语
清盛支 南部泰语 (下南泰语 · 上南泰语 · 达拜话 ) ·
北部泰语 (清迈北泰语 · 清莱北泰语 · 南邦北泰语) 寮普泰支 寮语 (孔敬寮语 · 永珍寮语 · 东部寮语 · 占巴塞寮语) ·
普泰语 西北支
少数民族
非土着语
手语 注:
通用语 ·
极危语言 (泰国境内极危语言 ) · 绝迹语言 (泰国境内绝迹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