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音
介音(prenuclear glide)是汉语语音学的术语,指在汉语音节的构成中位于辅音和主要元音之间的过渡音,都是闭元音。介音又叫介母,与韵腹和韵尾并提时则也称韵头。
汉语的介音
汉语共有3个介音:/i/(衣/i/ㄧ[2]), /u/(乌/u/ㄨ)和/y/(淤/u, ü或yu/ㄩ)。对于零声母音节,如果采用中国大陆的小学汉语拼音教学方案,就无所谓介音而只讲韵母或「整体认读」,但如果承认零声母也具有一定的辅音音值,则介音仍然存在。充当主要元音(韵腹)的/i/, /u/和/y/不再看作介音。在北方官话的三响复元音音节中,介音的音值总是与尾音(韵尾)不同,即不存在/jaɪ/之类,但在其他方言中可能存在。
与充当尾音的元音的普遍弱化不同,介音要求发音饱满清晰,舌位稳定准确;而和主要元音相比,通常只是音长较短、音强稍弱(/weɪ/等例外)。
介音体系图表
音节 | 语音学 | 音韵学 | ||||||||
音节起头 (Onset) | 韵身 (Rime) | 声母 (Initial) | 韵母 (Final) | |||||||
韵头 (介音) (Medial) | 韵身 (Rime) | |||||||||
拼音 | IPA | 韵腹 (Nucleus) | 韵尾 (Coda) | 韵腹 (Nucleus) | 韵尾 (Coda) | |||||
a | ʔä | ʔ | ä | ʔ | ä | |||||
yue | ʔɥœ | ʔ | ɥœ | ʔ | ɥ | œ | ||||
wai | ʔwaɪ | ʔ | waɪ | ʔ | w | a | ɪ | |||
ang | ʔɑŋ | ʔ | ɑ | ŋ | ʔ | ɑ | ŋ | |||
yan | ʔjæn | ʔ | jæ | n | ʔ | j | æ | n |
相关条目
参看
脚注
|
#
- Help:泉州話國際音標
- Help:臺灣話國際音標
- Help:臺灣話國際音標/優勢腔
- Help:越南語
- ㄧ
- ㄩ
- ㆼ
- ㆽ
- 三十六字母
- 上古日語
- 互补分布
- 五代音系
- 五音 (音韻)
- 从中古汉语到官话的语音演变
- 兒化
- 八思巴字母
- 半音節文字
- 南京話
- 双元音
- 反切
- 吳語拉丁式注音法
- 噶瑪蘭語音系
- 四聲
- 四邑方言
- 土耳其語文法
- 壯侗語系
- 大连话
- 平仄
- 平翹音
- 广州话拼音方案
- 廣東拼音方案
- 开合
- 押韻
- 攝 (聲韻學)
- 朝鮮漢字音
- 汉语拼音音节列表
- 汉语音韵学
- 注音文
- 注音符號
- 清濁音
- 漢語方言通音
- 漢語音節結構
- 潮州话
- 潮州话音系学
- 現代標準漢語音系
- 等韻學
- 粵語注音符號
- 粵語音系學
- 臺灣國語
- 臺灣客家語
- 臺灣盲文
- 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
- 臺語通用拼音
- 见系声母二等开口字的演变
- 誒話
- 越南語音系
- 輔音延長
- 重紐
- 閩南話拼音方案
- 閩南語文法
- 閩南語音系
- 閩越語
- 隋唐音系
- 韵图
- 韻鏡
- 魏晉音系
- 黄孝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