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社

尼克森访华时其夫人帕特参观四季青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社会主义国家为过往的社会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属于一种「政社合一」组织,分为「农村人民公社」和「城市人民公社」,而以前者最为著名。人民公社为「三面红旗」之一,1958年8月在毛泽东的肯定下,人民公社运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迅速推广。

人民公社既是生产组织,也是基层政权,其核心是生产队,普遍存在的时期为1958年至1984年[3][5][6]。其中,农村人民公社属于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即农村计划经济时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而解体,人民公社全部被乡级行政区取代,人民公社运动失败[5][7][8]。这一段时期(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改善,但却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问题,农民失去了生产资料所有权,严重伤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陷入困境之中[2][3][4][5]

历史沿革

名称由来

「人民公社」这个名词,就是刘少奇与另外几个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闲聊中产生的。据刘少奇1958年11月7日在郑州会议上的讲话回忆,大致是1958年4月,在赴广州的火车上,刘与周恩来陆定一(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邓力群闲聊,「吹半工半读,吹教育如何普及,另外就吹公社,吹乌托邦,吹过渡到共产主义」;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刘又讲了半工半读与生活集体化,并要北京和天津先搞试验[9]。1958年8月上旬,毛泽东河北河南山东等地视察,与当地的负责人谈到「小社」拼「大社」的问题。毛泽东说道:「看来『人民公社』是一个好名字,包括工、农、兵、学、商,管理生产,管理生活,管理政权。『人民公社』前面可以加上地名,或者加上群众喜欢的名字。」

毛泽东还总结人民公社的特点:「一曰大,二曰公」。在山东时,当地负责人询问「大社」叫什么名称时,毛泽东说:「还是叫人民公社好,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这些消息见报后,全国各地纷纷效仿,四处响起「人民公社好!」「人民公社万岁!」等口号[10]

时间表

10周年国庆的银川游行标「人民公社万岁

1958年,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由农业生产合作社联合而成,一般一乡建立一社。1958年6月,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成为中国第一个人民公社[11]

1958年8月,毛泽东视察河北、河南、山东时,提出「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之后,农民公社在中国大陆迅速推广、兴盛[2][3][5]

1958年9月,蚂蚁岛人民公社成立[12]。195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武汉召开,决定把决策中心由公社转回到生产一级,作为核算、收税和分配收入的基本单位,不再强调吃饭不要钱,工资重新按劳动量和所挣工分支付。

1960年,农业危机加剧,公社权力又进一步分散到平均20-40户组成的生产队,作为基本单位。自留地发还,食堂解散。到1962年,因为规模缩小,公社数目从大约24000个增加到74000个[13]

1962年起,实行生产资料分别归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组织所有,以生产队的集体所有制经济为基础的制度。生产队是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社员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按照各人所得劳动工分取得劳动报酬。此外,社员可种植少量自留地和经营少量家庭副业。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改变人民公社制度下存在的平均主义和社员缺少经营自主权的状况,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0年夏,四川广汉县向阳公社率先取消人民公社,恢复为向阳乡[14]。1982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农村建立乡级行政区人民政府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基层政权机构和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分开设立。至此,以「政社合一」和集体统一经营为特征的人民公社遂告解体。1984年底,全国农村人民公社大部分完成了由社到乡的转变,仅有少数仍存在。

2009年初,号称「中国仅存的人民公社」的河北晋州市周家庄乡进行2008年分红,共向12,000多社员发放近7,000万元,人均分红6,000元左右。周家庄乡1949年创办互助组,1952年建合作社,1958年建人民公社,1983年建农工商合作社。自1952年至今,合作社始终集体统一经营,体制一直未变,仍然采用工分制,已有55年历史[15]

组织形式

政社合一

农民集体在食堂吃饭

农村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的组织,是中国大陆社会主义社会在农村中的基层单位。典型的人民公社由几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即集体农庄)合并而成,有的公社像「区」那么大,较小的大致相当于一个「乡」,有4-5千户。公社包括地方政府的各种职能,包括公安、贸易、财政、税收、会计及计划工作,都受中国共产党的控制。

在人民公社内,农民的衣食住行都在公社控制之下,公社是农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实体。自留地被收回,私有物件小至锅、盆、桌、椅都要交公[16]。所有劳力都受控制,每人每月要工作28天,妇女也有工作,儿童都送去日托,以提高工作效率。农民一度在大食堂吃饭,企图建立按需要免费供应食物和必须品的制度。公社期望能唤起农民的主动精神,建立自给自足的地方性社会[17]

生产队

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是生产队。根据各地方不同的情况,人民公社的组织可以是两级,即公社和生产队,也可以是三级,即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较大型的公社分为生产大队,大队又分为生产队(相当于以前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也许包括半个村落。每一个农民被编入一个小组;一定数量的小组编成生产队;生产队之上为大队,大概相当于今日的行政村;大队之上是人民公社,相等于镇或乡的规模。

国家每年都为每个公社下达生产任务指标,公社将指标逐层下达,农民所有生产由国家计划及统一收购,农民所需的商品则由国家分配,所谓的「统购统销」的制度。所有的生产过程由集体支配,非农民个人决定的。农民所得是由工分决定,工分的价值是整队大队减去上缴国家及公社福利开支的平均数。

社队企业

人民公社产生了社队企业,也就是乡镇企业的前身。当时的模式是国有大型企业满足国家计划之外,多余生产的产品就近销售到附近企业,其中包括社队企业,包括如电子产品工具机、钢铁等。透过小型社队企业自行组装及研制可适应当地的型号,在70年代农业机械化时期,同一型拖拉机在全国范围内共有上百种适用于不同地形的型号。社会企业还搞「五小企业」,自制各类轻工业产品,土洋结合。

历史影响

正面

人民公社社员在公社食堂免费吃饭。粮食储备被吃光后,公社食堂也随之解散。
人民公社育幼院

负面

  • 农民工作过度:人民公社使农民在初期都工作过度,筋疲力尽。平均主义的工资制度,即按需计酬,降低了劳动生产率。
  • 挫低劳动积极性:由于农民所得并不直接与个人付出成正比,没有直接反馈的集体化生产逐渐挫低了人们的积极性。类似于苏联农业集体化后的产量下降。耕种公地的最终结果是农民们没有直接的责任感,生产积极性不高,发生了社会懈怠现象[18]。当个体认为自己的工作已湮没在团体之中,就会在团体中懈怠下来[18]
  • 导致食品短缺:人民食堂需要将农民私有的粮食全部收缴,统一烹调之后再按需分配给所有公社社员。有人将之形象化地称为吃大锅饭。然而,由于大量浪费,公社食堂有限的粮食储备被迅速消耗完毕,导致了随后的食品短缺。
  • 经济倒退:三年大饥荒时期;1960年后,经济倒退,工业停顿,交通运输瘫痪,196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可能下降了1/3,普遍营养不良,出现了大量民众饿死[19][20]
  • 实际的贫富差距不与产出相关,导致依照与权力中心的距离而产生。

参见

参考文献

引用

  1. ^ 1.0 1.1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人民日报》. 1981-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6) (中文). 但是,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更由于毛泽东同志、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就在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 
  2. ^ 2.0 2.1 2.2 2.3 正确认识人民公社历史. 凤凰网. 新华网. 2008-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2) (中文). 
  3. ^ 3.0 3.1 3.2 3.3 周鲸文. 第十章 人民的地狱(下)——“人民公社”带给人民更大的灾难. 马克思主义文库. 《风暴十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5) (中文). 
  4. ^ 4.0 4.1 王克明. 冯友兰临终谈毛泽东. 腾讯. 《炎黄春秋》. 2014-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6) (中文). 
  5. ^ 5.0 5.1 5.2 5.3 5.4 人民公社如何从兴起到解体. 中国改革信息库. 中小学教育网. 2007-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6) (中文). 
  6. ^ 人民公社时期的生产大队、生产队、生产小队. 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 2013-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2) (中文). 
  7. ^ 徐俊忠. 毛泽东时期农村人民公社失败的原因探讨. 察网. 人民食物主权论坛. 2015-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6) (中文). 
  8. ^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败原因探析. 中国知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6) (中文). 
  9. ^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第731—732页
  10. ^ 中共党史上的80句口号(40)“人民公社好”. 人民网. 2001-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14) (中文). 
  11. ^ 李漠. 第一个与最后一个"人民公社". 《小康》. 2007-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19) (中文). 
  12. ^ 黄雷. 蚂蚁岛: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 浙江画报. 2007-08-07 [2010-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19) (中文(中国大陆)). 
  13. ^ Fairbank:《美国与中国》,页302。
  14. ^ 首摘“人民公社”牌子的历史细节. 荆楚网,《湖北日报》. 新浪. 2008-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中文). 
  15. ^ 中国仅存人民公社年底分红. 凤凰网. 《河北青年报》. 2009-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19) (中文). 
  16. ^ Fairbank:《美国与中国》,页301-302。
  17. ^ Fairbank:《美国与中国》,页302。
  18. ^ 18.0 18.1 黄希庭. 第四节 社会影响.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2013-07-21]. ISBN 9787107204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5). 
  19. ^ 一段不容忽视的历史:大饥荒. BBC News 中文. 2009-09-29 [2022-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1) (中文(简体)). 
  20. ^ Fairbank:《美国与中国》,页302-303。

来源

书籍
  • J. King Fairbank(费正清)着,张理京 译:《美国与中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
  • 徐明旭:《阴谋与虔诚》.

外部连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
前任:
乡镇
人民公社
1950年代末-1980年代初
继任:
乡级行政区